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2015年高中化学 1.1.2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步精练 苏教版选修4

2014-2015年高中化学 1.1.2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步精练 苏教版选修4

1.1.2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步精练 苏教版选修4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

B .1 mol

C 燃烧生成CO 时放出的热量就是C 的燃烧热 C .1 mol H 2燃烧生成水放出的热量是H 2的燃烧热

D .相同条件下,1 mol H 2O(l)完全分解吸收的热量与H 2、O 2化合生成1 mol H 2O(l)放出的热量数值相等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25 ℃,101 kPa 下,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显然A 项错误;B 项中碳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应为CO 2,C 项中H 2燃烧时的条件及生成水的状态不确定,1 mol H 2燃烧生成水放出的热量不一定是H 2的燃烧热,故B 、C 错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D 项正确。 答案:D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Zn(s)+1

2O 2(g)===ZnO(s) ΔH 1=-Q 1 kJ/mol ① Hg(l)+1

2O 2(g)===HgO(s) ΔH 2=-Q 2 kJ/mol ② 则Zn(s)+HgO(s)===Hg(l)+ZnO(s) ΔH =-Q kJ/mol ③ ③中的Q 值为( ) A .Q 2-Q 1 B .Q 2+Q 1 C .Q 1-Q 2

D .-Q 1-Q 2

解析:由题意知:

Zn(s)+1

2O 2(g)===ZnO(s) ΔH 1=-Q 1 kJ/mol ① Hg(l)+1

2O 2(g)===HgO(s) ΔH 2=-Q 2 kJ/mol ② Zn(s)+HgO(s)===Hg(l)+ZnO(s) ΔH =-Q kJ/mol ③ 由盖斯定律得③=①-②:

所以ΔH =ΔH 1-ΔH 2=-Q 1 kJ/mol -(-Q 2 kJ/mol)=(Q 2-Q 1)kJ/mol 则-Q =Q 2-Q 1,即Q =Q 1-Q 2。 答案:C

3.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 ·mol -

1

现有H 2与CH 4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 2(g)和H 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 695 kJ 。则原混合气体中H 2与CH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 B .1∶3 C .1∶4 D .2∶3

解析:设H 2和CH 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y ,则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

1

2 mol 571.6 kJ x Q 1

CH 4(g)+2O 2(g)===CO 2(g)+2H 2O(l);ΔH =-890 kJ ·mol -

1

1 mol 890 kJ y Q 2

由题意得?????

x +y =112 L

22.4 L ·mol -

1

Q 1

+Q 2

=3 695 kJ

2 mol x =571.6 kJ

Q 11 mol y =890 kJ Q

2

解得x =1.25 mol ,y =3.75 mol ,两者之比为1∶3。 答案:B

4.已知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Q 1 kJ/mol

H 2(g)+12O 2(g)===H 2O(g) ΔH =-1

2Q 2 kJ/mol H 2(g)+12O 2(g)===H 2O(l) ΔH =-1

2Q 3 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 .(0.4Q 1+0.05Q 3)kJ

B .(0.4Q 1+0.05Q 2)kJ

C .(0.4Q 1+0.1Q 3)kJ

D .(0.4Q 1+0.2Q 2)kJ

解析:0.4 mol CH 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0.4 mol ×Q 1 kJ/mol =0.4Q 1 kJ,0.1 mol H 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0.1 mol ×1

2Q 3 kJ/mol =0.05Q 3 kJ ,故放出的热量为(0.4Q 1+0.05Q 3)kJ 。 答案:A

5.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Ⅰ:C(s)+O 2(g)===CO 2(g) ΔH 1<0 ①

途径Ⅱ:先制成水煤气:

C(s)+H 2O(g)===CO(g)+H 2(g) ΔH 2>0 ②

再燃烧水煤气:

2CO(g)+O 2(g)===2CO 2(g) ΔH 3<0 ③ 2H 2(g)+O 2(g)===2H 2O(g) ΔH 4<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Ⅰ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Ⅱ放出的热量,原因是_____。 (2)ΔH 1、ΔH 2、ΔH 3、ΔH 4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

(3)12 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煤炭作为燃料采用途径Ⅱ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不管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最后的反应热不变,即反应热与途径无关,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 (2)由盖斯定律得: ①=②+12×③+④×1

2,

所以ΔH 1=ΔH 2+1

2(ΔH 3+ΔH 4)。 (3)C +1

2O 2===CO , n (C)=12 g

12 g/mol =1 mol

所以1 mol C 不完全燃烧生成CO 时放出热量为110.35 kJ 故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1

2O 2(g)===CO(g) ΔH =-110.35 kJ/mol 。

答案:(1)等于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2)ΔH 1=ΔH 2+1

2(ΔH 3+ΔH 4)

(3)C(s)+12O 2(g)===CO(g)ΔH =-110.35 kJ ·mol -

1 (4)燃料燃烧充分,利用率高,放热多,污染小 6.用50 mL 0.50 mol ·L

-1

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 ·L

-1

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

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________(填“能”或“不

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 ·L -1

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时,放出57.3 kJ 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

①铁会和盐酸反应,②铁导热性好,热量损失大 (2)为了确保盐酸完全被中和

(3)NaOH(aq)+HCl(aq)===NaCl(aq)+H 2O(l) ΔH =-57.3 kJ ·mol -

1

7.已知:H +(aq)+O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计算下列中和反应里放出的热量

(1)用20 g NaOH 配成的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能放出________kJ 的热量。 (2)用0.1 mol Ba(OH)2配成的稀溶液跟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能放出________kJ 的热量。

(3)用1 mol 醋酸稀溶液和足量NaOH 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7.3 kJ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L 0.1 mol/L NaOH 溶液分别与①醋酸溶液、②浓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 1、Q 2、Q 3(单位:kJ)。则它们由大至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CH 3COOH 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CH 3COOH(aq)与NaOH(aq)中和放热要少些。浓H 2SO 4溶解时放出大量热,所以(4)中Q 2最大。 答案:(1)28.65 (2)11.46 (3)小于 醋酸电离需要吸热 (4)Q 2>Q 3>Q 1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 2(g)===SO 2(g) ΔH =a kJ ·mol -

1(a =-297.2)。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

的是( )

A .S(s)在O 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S(g)+O 2(g)===SO 2(g) ΔH =b kJ ·mol -

1,则a >b

C .1 mol SO 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 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 .16 g 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吸收148.6 kJ 的热量

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反应的热效应ΔH =a kJ ·mol -

1=-297.2 kJ ·mol -

1,可知该反应的正向反应为

放热反应,故D 错误。 答案:D

2.C(s)+H 2O(g)=====高温

CO(g)+H 2(g)是吸热反应,则CO(g)+H 2(g)===C(s)+H 2O(g)是( ) A .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吸热反应,也是置换反应 C .既不是放热反应,也不是吸热反应 D .无法判断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解析:某一反应为吸热反应,则逆向进行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CO 2,故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在101 kPa 时,1 mol 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C .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 .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解析:A 中CO 是强还原剂(高温时),点燃时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二氧化碳,故CO 燃烧是放热反应;B 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 mol 碳完全燃烧生成CO 2时所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热;任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H 2在Cl 2中燃烧。 答案:D 4.已知:

(1)H 2(g)+12O 2(g)===H 2O(g) ΔH 1=a kJ ·mol -

1 (2)2H 2(g)+O 2(g)===2H 2O(g) ΔH 2=b kJ ·mol -

1

(3)H 2(g)+12O 2(g)===H 2O(l) ΔH 3=c kJ ·mol -

1 (4)2H 2(g)+O 2(g)===2H 2O(l) ΔH 4=d kJ ·mol -

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a d >0 C .2a =b <0

D .2c =d >0

解析:H 2和O 2反应,ΔH 应为负值,故推知B 、D 错误,又H 2O(g)―→H 2O(l),要放出热量,(1)、(3)反应热比较应为c

5.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Zn(s)+CuSO 4(aq)===ZnSO 4(aq)+Cu(s)

ΔH =-216 kJ ·mol -

1,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B .CaCO 3(s)===CaO(s)+CO 2(g)

ΔH =178.5 kJ ·mol -

1,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C .101 kPa 时,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

1,H 2的燃烧热为571.6 kJ ·mol -

1

D .H +(aq)+OH -

(aq)===H 2O(l)

ΔH =-57.3 kJ ·mol -

1,含1 mol NaOH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含0.5 mol H 2SO 4的浓硫酸混合后放出57.3 kJ 的

热量

解析: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0;反之,为吸热反应,ΔH >0。燃烧热的衡量标准是1 mol 的可燃物,即H 2的燃烧热为285.8 kJ ·mol -

1。中和热的定义是针对强酸强碱的稀溶

液而言的,不考虑浓溶液和弱电解质。

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mol

现有0.2 mol 的炭粉和氢气组成的气、固混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 kJ 热量,则炭粉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1∶2

C .2∶3

D .3∶2

解析:设炭粉的物质的量为x ,H 2的物质的量为y ,由题意知 ?????

x +y =0.2393.5x +483.62y =63.53 解得x ∶y =1∶1。 答案:A

7.在298 K,101 kPa 时,1 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表: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 531.3 kJ ·mol -

1

B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C .正丁烷转化为异丁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CH 2CH 3(g)===CH 3CH(CH 3)CH 3(g) ΔH =+8.4 kJ ·mol -

1

D .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1.0 kJ ·mol -

1

解析:由正丁烷燃烧热比异丁烷大,可推知正戊烷燃烧热大于3 531.3 kJ ·mol -

1,故A 项正确;以甲烷和

乙烷为例,同是1 g 完全燃烧放热分别为55.7 kJ 和52.0 kJ ,故B 项不正确;由燃烧热可知正丁烷转化为异丁烷是放热反应,故C 项不正确;生成的不是稳定的液态水,反应热不等于燃烧热,故D 项不正确。 答案:A

8.将V 1 mL 1.00 mol ·L -

1 HCl 溶液和V

2 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 1+V 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0 mol·L-1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温度为22 ℃时,V1为5 mL,则V2为45 mL,此时已经开始发生反应,所以22 ℃一定不是室温,A错;曲线随V1增多而升高,随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正确;当V1=30 mL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c(NaOH)=

30 mL×1.00 mol·L-1

-1,C错;该实验不能证明有水生成的其他反应也是放热的。

20 mL=1.5 mol·L

答案: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D.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故A错;当表示“25 ℃、101 kPa”时测得的数据时,可以不用注明,而标准状况是指“0 ℃、101 kPa”,故B错;D中,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的,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的,但也有例外,如C+CO2===2CO属化合反应,但为吸热反应,故D错。

答案:C

10.在25 ℃、101 kPa下,0.1 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72.58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25.8 kJ/mol

B.2CH3OH(l)+3O2(g)===2CO2(g)+4H2O(g)

ΔH=-1 451.6 kJ/mol

C.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25.8 kJ/mol

D.2CH2OH(l)+3O2(g)===2CO2(g)+4H2O(g)

ΔH=-1 451.6 kJ/mol

解析:由题意知,1 mol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725.8 kJ。A中,放热反应ΔH应小于0,故A 错;反应生成的为液态水,故B、D错。

答案:C

1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金刚石,s)+O 2(g)===CO 2(g)

ΔH =-395.41 kJ ·mol -

1,C(石墨,s)+O 2(g)===CO 2(g)

ΔH =-393.51 kJ ·mol -

1,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

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为________。若取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晶体共1 mol 在O 2中完全燃烧,产生热量为Q kJ ,则金刚石和石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用含Q 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由盖斯定律,要得到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关系,可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减即得:C(金刚石,s)===C(石墨,s) ΔH 3=ΔH 1-ΔH 2=-395.41 kJ ·mol -

1+393.51 kJ ·mol -

1=-1.90 kJ ·mol -

1。

即C(金刚石,s)===C(石墨,s) ΔH =-19.0 kJ ·mol -

1

可见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放出热量,说明石墨的能量更低,较金刚石稳定。

由十字交叉法:

可得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C(金刚石,s)===C(石墨,s) ΔH =-1.90 kJ ·mol -1

石墨 Q -393.51395.41-Q

12.已知:H 2(g)+1

2O 2(g)===H 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问:

(1)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________。ΔH 大于零还是小于零?________。 (3)若已知2H 2(g)+O 2(g)===2H 2O(g) ΔH 1=-Q 1 2H 2(g)+O 2(g)===2H 2O(l) ΔH =-Q 2

则ΔH 1________ΔH 2,Q 1________Q 2(填“>”、“<”或“=”)。

解析:(1)H 2(g)和12O 2(g)与2H(g)和O(g)之间的能量差是H 2(g)―→2H(g)和1

2O 2―→O(g)过程中断开H —H 键和O===O 键需吸收的能量。所以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b 代表2H(g)+O(g)结合成氢氧键所放出的能量,c 则代表断键所吸收的能量-成键所释放的能量,即a -b =c 。

(2)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小于零。

(3)比较ΔH 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正负数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则只比较数值大小,与“+”、“-”无关。

答案:(1)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代表生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代表反应热 (2)放热反应 小于零 (3)> <

13.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 (1)这种推进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两条) (2)下列是298 K 时,氢气(H 2)、碳(C)、辛烷(C 8H 18)、甲烷(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H 2(g)+12O 2(g)===H 2O(l) ΔH =-285.8 kJ ·mol -1 C(s)+O 2(g)===CO 2(g) ΔH =-393.5 kJ ·mol -

1

C 8H 18(l)+25

2O 2(g)===8CO 2(g)+9H 2O(l) ΔH =-5 518 kJ ·mol -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3 kJ ·mol -

1

相同质量的H 2、C 、C 8H 18、CH 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完全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已知:H 2(g)===H 2(l) ΔH =-0.92 kJ ·mol -

1

O 2(g)===O 2(l) ΔH =-6.84 kJ ·mol -

1

H 2O(l)===H 2O(g) ΔH =+44.0 kJ ·mol -

1

请写出液氢和液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解析:(1)H 2的密度小,相同质量的H 2比其他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产物只有水不会污染大气。 (2)根据各物质燃烧的燃烧热数据可算出,等质量的H 2、C 、C 8H 18、CH 4完全燃烧时,H 2放出热量最多。等质量的H 2和C 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为:285.8∶(393.5×1

6)=4.4∶1。

(3)根据H 2(g)+12O 2(g)===H 2O(l) ΔH =-285.8 kJ ·mol -

1,以及题给各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焓变,可求出H 2(l)+12O 2(l)===H 2O(g)的焓变ΔH 的数值,ΔH =(-285.8+0.92+12×6.84+44.0) kJ ·mol -

1=-237.46 kJ ·mol

-1

答案:(1)相同质量时,氢气放出的热量多 产物为水,无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H 2 4.4∶1

(3)H 2(l)+12O 2(l)===H 2O(g) ΔH =-237.46 kJ ·mol -

1

14.盐酸或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

液与盐酸或硫酸发生了反应,从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出发,设计了下面几种实验方

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方案一:如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图中小试管用细线吊着,细线的上端拴在细铜丝上。开始时使右端U 形管两端红墨水相平。实验开始,向下插

细铜丝,使小试管

内盐酸和广口瓶内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二:该小组同学借助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前后有温度的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小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各10 mL 混合,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测得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则x =________。

(3)方案三:该小组还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他们认为若洗气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从而证明发生了反应。

①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导管流出液体不畅,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原理上讲,该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方案一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使广口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U 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2)方案二中由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来看,1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都是0.5×10-

3 mol ,温度升高3.5 ℃,3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

钠和盐酸都是2×10-

3 mol ,为1号反应量的4倍,而温度变化也是4倍,由此看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

与温度变化量成正比。 2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是1号反应量的2倍,故温度变化也应为2倍,为7 ℃。(3)方案三中稀硫酸具有一定的体积,冒出气泡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稀硫酸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引起的。可以在分液漏斗上部塞子和锥形瓶之间连接一导管,即维持分液漏斗和锥形瓶内气压相等,便于液体顺利流下。如图:

答案:(1)U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2)7

(3)①没打开分液漏斗上部塞子②稀硫酸具有一定的体积,冒出气泡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稀硫酸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引起的在分液漏斗上部塞子和锥形瓶之间连接一导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