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6794195.html,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作者:高凤姣周丽娜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8期

摘要:《诗艺》的解读在诗歌创作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字

句的斟酌以及诗歌创作意图的表达上都阐述了一定的观点,值得后世借鉴。

关键词:《诗艺》诗歌创作解读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它以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在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所著的《诗艺》中就针对诗歌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后世的诗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判断准确,追求整体和谐一致

《诗艺》中谈到:“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准确的判断力于任何创作形式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创作之初我们要进行理性判断,并使创作的内容能够合情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将创作进行下去。首先“在选材的时候,务必选你们力能胜任的题材……假如你选择的事件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自然就会文辞流畅,条理分明。”所以说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形式都应在心中打好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沿着心中的创作路线创作出耐人寻味的好作品。以爱情诗为例,舒婷的《致橡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借物抒情的表达形式传达了男女之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爱情传奇,虽言橡树,但贯穿始终的依然是男女情爱,并没有从根本上失去爱情诗的意义。

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要把握最基本的题材和形式外,还要学会“到生活中到风俗习惯中去寻找模型”。艺术与生活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生活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并进行创作,作品才能富有魅力,更贴合读者的心境,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从根本上获得读者的喜爱。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诗人来说,能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从中获取各种生活素材,得到生活上的深切领悟都会对诗歌创作产生极大的推动力。我国古代大词人苏轼开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的词创作与他丰富曲折的人生阅历是密不可分的:自少精通文墨,中科举,怀民忧,却三次被贬,终不得志。也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让苏轼养成了豁达天成的人生态度,在其词中也更突显了这样的创作风格,终创豪放一派。所以说,生活不仅让我们养成了一种态度,更让这种态度深深地镌刻进了艺术作品中。

《诗艺》中还说到“不论作什么,至少要作到统一、一致。”希望以此来确保艺术的整体性。选定诗歌作为创作题材,自然就要考虑到诗歌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内容形式上的自成一体,这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蕴藏了更大的情感爆发力。一部好的作品,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部分的缺失都不能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容,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 (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 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 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 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 1、风雅兴寄。 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 2、风骨。 “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 3、正始之音。 《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杨士奇 三、沈宋对唐诗的贡献 沈佺期、宋之问是以五言律诗见长的初唐宫廷诗人。 (一)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1、政治的不幸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 2、道观佛寺名胜引入诗中; 3、采用近体格律诗的形式描写岭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创作经验; 4、应制诗改变了单纯以人体美、服饰美为题材,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的结合, 表现大唐恢弘气象, 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 (二)沈宋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 1、沈宋诗歌气势壮大、感情豪迈,善于借景抒情以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美; 2、语言节奏自然、圆融流宕。改变了齐梁词藻华丽、拼凑对偶之风, 讲究清新流畅、精炼含蓄。如应制诗本色自然, 表达真情实感。 (三)五言律诗的定型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6794195.html, 由《诗艺》的解读谈诗歌创作 作者:高凤姣周丽娜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8期 摘要:《诗艺》的解读在诗歌创作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字 句的斟酌以及诗歌创作意图的表达上都阐述了一定的观点,值得后世借鉴。 关键词:《诗艺》诗歌创作解读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它以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在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所著的《诗艺》中就针对诗歌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后世的诗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判断准确,追求整体和谐一致 《诗艺》中谈到:“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准确的判断力于任何创作形式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创作之初我们要进行理性判断,并使创作的内容能够合情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将创作进行下去。首先“在选材的时候,务必选你们力能胜任的题材……假如你选择的事件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自然就会文辞流畅,条理分明。”所以说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形式都应在心中打好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沿着心中的创作路线创作出耐人寻味的好作品。以爱情诗为例,舒婷的《致橡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借物抒情的表达形式传达了男女之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爱情传奇,虽言橡树,但贯穿始终的依然是男女情爱,并没有从根本上失去爱情诗的意义。 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者除了要把握最基本的题材和形式外,还要学会“到生活中到风俗习惯中去寻找模型”。艺术与生活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生活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并进行创作,作品才能富有魅力,更贴合读者的心境,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从根本上获得读者的喜爱。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诗人来说,能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从中获取各种生活素材,得到生活上的深切领悟都会对诗歌创作产生极大的推动力。我国古代大词人苏轼开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的词创作与他丰富曲折的人生阅历是密不可分的:自少精通文墨,中科举,怀民忧,却三次被贬,终不得志。也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让苏轼养成了豁达天成的人生态度,在其词中也更突显了这样的创作风格,终创豪放一派。所以说,生活不仅让我们养成了一种态度,更让这种态度深深地镌刻进了艺术作品中。 《诗艺》中还说到“不论作什么,至少要作到统一、一致。”希望以此来确保艺术的整体性。选定诗歌作为创作题材,自然就要考虑到诗歌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内容形式上的自成一体,这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蕴藏了更大的情感爆发力。一部好的作品,从构思到成文的过程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部分的缺失都不能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容,整体效果

彭斯诗歌风格探讨

彭斯诗歌风格探讨 19世纪的英国诗坛,活跃着两个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彭斯和雪莱。虽然他们诗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诗歌主旨涵蓄着他们对权势、压迫的不满,对幸福生活、美好人生的追求。总体说来,彭斯的诗歌作品侧重于社会、爱情的率真表达,而雪莱的诗歌作品则偏重于对理想信念的抒发。 罗伯特·彭斯生于农民家庭,辛勤从事田间劳动20年,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他37岁时,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 罗伯特·彭斯是苏格兰著名的农民诗人。他通过自修,深入地研究了古典文学和民间歌谣。他以诗歌为武器参加民族解放运动。1776年的美国独立革命,使他写作《华盛顿将军生辰烦歌》。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写了《自由树》,寓言诗《两只狗》和《威利神父的祷告》等诗篇,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教会的专制和教士的伪善:178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苏格兰》方言诗歌出版,震动苏格兰文坛。从1787年起,他积极从事收集和改编歌谣工作,有370多首古歌曲经过他的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得到广泛传播.如,赞美爱情的《红红的玫瑰》,歌颂友谊的《往昔的时光》等。 罗伯特·彭斯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饱含着乐观情绪,这充分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读他的诗篇,就会感受到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他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歌颂自由战士反侵略反奴役的无畏精神,抨击一切伪善的、贪暴的、荒淫的压迫者、权势者和宗教界人士。 罗伯特·彭斯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有热恋、有失恋、有欢乐、有痛苦。对爱情的忠贞是他的重要主题,他的爱情的特点是率直。如叙;.抒情长诗《爱情与自由》:“我曾经是年青姑娘,/多久以前己经记不清,/我喜欢如意的年轻男人,/一直到如今。/我的父亲原是轻骑兵,/难怪我见了大兵就相亲.”从中可以看到十八世纪苏格兰农村男女青年质朴无华的性格和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真气质。这些诗毫无雕饰痕迹,近乎天籁。 罗伯特·彭斯的诗作,无论是抒情诗、讽刺诗、诗札和叙事诗,都具有淳厚的民歌风味和浓烈的地方色彩。他的诗作仿佛不是写出来的文字而是流出来的音乐,他的许多诗篇被谱成歌曲至今在各国传唱。《往昔的时光》一诗仿佛成了全世界的“国歌”。 当代的彭斯研究家詹姆士,巴克说:“彭斯是最伟大的天才—贝多芬、莎士比亚:伦勃朗……等一群中的一员。”这不是过誉。当然彭斯的诗歌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种种美德的同时,也宣扬了小生产者知足常乐的保守思想,这是他的诗歌所不足之处。但要知道.任何作家都不能超越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就能理解他们而不是苛求. 波西·比希·雪莱也同样是英国19世纪上半叶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深受卢梭和葛德文的思想影响,1811年因写《无神论的必然性》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抨击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因而受到英国统治阶级的仇视。1818年他被迫离开英国,定居于意大利。他接连创作了长诗《伊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及答案整理

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公安派 答: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2.汉乐府 答: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地位。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历史散文 答: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4.古文运动 答:即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二、简答 1.《左传》艺术特征 答:《左传》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之一。《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总而言之,其艺术特征可概括为: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2.史记语言特色 答:《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关于写作的名人名言

关于写作的名人名言 导读:1、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车尔尼雪夫斯基 3、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刘勰 4、写作中要慢中求快,切不可灰心!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站锤上二十次。——布瓦洛 5、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培根 6、一个人的风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对自己的主张有多么强烈,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萧伯纳 7、油滑是创作的大敌。——鲁迅 8、只为金钱写作的人是用人。——约翰生 9、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 10、唯一没有瑕疵的作家是那些从不写作的人。——赫兹里特 11、笔是作家背负终身的沉重的犁。——刘达明 12、在文学作品里,构思愈是大胆,创作愈应无懈可击。如果你要有与众不同的理由,你的理由就应该十倍于人。——雨果 13、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

信手拈来。——布瓦洛 14、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列夫·托尔斯泰 15、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像也无从谈起。——布鲁斯 16、一个人只有他在每次蘸墨水时都餅狸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列夫?托尔斯泰 17、小说家的使命,并不在于叙述伟大的事件,乃是使细小的事件变得引人入胜。——叔本华 18、笔乃心灵之舌。——塞万提斯 19、写作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当然更不是为了稿费或虚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认识真理之后的独白。——罗兰 20、作文,就是用文字把心切开给世人看。——张德祥 21、别胡由自己没有经过的痛苦,别硬画自己没有见过的画图,因为扯谎在小说里比在谈话里还要乏味得多。——契坷夫 22、拿破仑用剑做不到的事,我用笔来做到它!——巴尔扎克 23、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罗兰 24、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鲁迅 25、创作一部好作品的秘诀是:应该知道何时搁笔。——蒙哥马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转)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一) 诗的结构寻根谈 诗从语言结构的观点来剖析,是寺中的言。即庙里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语言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惯性思维所表达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语言。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封闭性。只有进入了这个封闭的庙里的人,他们才可以通过使用这种语言来相互交流。所以,过去有句话说:“诗向会人吟。” 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殊。因为从表相上看,它是依附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它的实质却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里形成一层不对外封闭的特性。于是古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诗,虽然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个独立个体要将所表达的内质传递给受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而语言文字这种传播符号从诞生之日起首先就带着一层大众传媒普及性。而诗恰恰又是小众的,“不能言传”的,这就使诗在形式表达上和传播中形成了内在矛盾。即小众的,有别于大众语言表达传播的诗,却要通过大众传媒语言方式来传递。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诗还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生存。 于是,人们惶惑了。但却从惶惑中发现。语言文字作为诗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只是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诗。

而诗是什么呢?诗实际上是生存在语言之中的另一种语言。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贵族性,注定了它的非普及性,注定了它的封闭性,注定了它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 诗是庙里的语言,这个庙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是诗。过去古人们总结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我们说出来的“心志。”而这种说出来的“心志”,在阅读过程中已超出了我们过去阅读的经验范围,它不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暗示,来传递一种依附于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于是,对于诗的阅读古人便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是客观存在的,但诗在形式表达上的难述描性,又的确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手脚无措。我们说诗是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诗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停转换,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弹性、张力、暗示……常常就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对所传递表达出来的意旨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诗是一种文学贵族的文字游戏,这就是说诗对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是有条件的。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二)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意象、影响 正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

唐宋元明清文学简略笔记(张文恒整理 2007/02)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略)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歌 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陈子昂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50条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关于江西的古诗名人

关于江西的古诗名人: 1、朱熹的祖籍是哪里的?江西婺源 2、欧阳修自居“庐陵欧阳修”,庐陵是指今天的哪里?江西吉安 3、宋朝代表诗人王安石是哪里人?江西 4、《清平乐》是辛弃疾在哪里写下的作品?江西 5、江西籍的诗人有哪些? 王安石、曾巩、黄庭坚、陶渊明、汤显祖、晏殊、姜夔、杨万里、朱熹、文天祥、晏几道 6、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黄沙岭道”是江西哪个地方?上饶 7、江西籍词人姜夔的号是?白石道人 8、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中的“大柏地”位于江西省哪个城市?瑞金 9、毛泽东的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中“黄洋界”位于江西的哪里?井冈山 10、作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而自成一家,世号“诚斋体”的南宋诗人是?杨万里 1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句中惶恐滩在今天的哪个地方?江西吉安 12、东晋诗人陶渊明出生在哪个地方?江西九江 13、李白诗句“青天削出金芙蓉”描绘了哪个地方的风景?江西庐山 14、关于江西庐山的诗有哪些?《望庐山瀑布》《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登庐山五老峰》《题西林壁》 15、“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中的“九江”现在在哪里?江西九江 16、《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里的临川位于江西哪个城市?江西抚州 17、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可知江西哪一地方属于吴方言?上饶 18、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西林”位于哪里? 江西庐山 19、江西抚州诗人有哪些? 汤显祖、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陆九渊 20、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是江西哪里人?江西吉安 关于白居易的古诗题: 1、白居易是下列哪一风格的典型代表人物?(现实主义诗人) 2、白居易被后人称为?(诗魔) 3、白居易的《池上》中“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夏季)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萋萋”是什么意思(草木茂盛之貌) 5、白居易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四弦一声如裂帛”描写的诗哪种乐器的演奏?(琵琶) 6、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下一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 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下一句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8、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 9、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句,请问诗中的“绿蚁”指的是?(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 10、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的下一句是?能饮一杯无 11、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下一句是?歌诗合为事而作 12、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下一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13、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的下一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14、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下一句是?相逢何必曾相识 15、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的下一句是?在地愿为连理枝 16、白居易的别称?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白乐天 17、白居易《忆江南》一诗中,有几个颜色词?三 18、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一起倡导了什么运动?新乐府运动 1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白居易写的谁?唐玄宗杨贵妃 20、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中的“香山”在哪里?洛阳香山寺 21、白居易《长恨歌》中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下一句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2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谁的诗句?白居易 23、《全唐诗》收录作品最多的作者是?白居易 24、《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是?白居易

谈郭小川诗歌创作成就

对时代发展的深沉担当 ——谈郭小川诗歌创作成就 作者:燎原《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9日 13 版) 1958年12月26日,时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郭小川(左二)和《文艺报》副主编、文学评论家侯金镜(左三)在河北怀来与县领导(右一为怀来县委第一书记王洁波)座谈。 选自《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张祖道,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今年是郭小川诞辰95周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谈论他的诗歌,我首先想起一件往事。我自己写作生涯中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就是关于郭小川诗歌的评论。此文刊发于1979年的一家省级文学期刊。对于此前只有“文革”诗歌可读的一代人来说,郭小川的诗歌刷新了我们的阅读史。其诗歌语词构成的丰富性、抒情性,诗人主体人格在作品中的复活,这种主体人格的真诚感,跟时代压力相抗衡的正气与雄辩,都让我过目难忘。而上一代的诗人,对这些诗歌的感受更为深刻。诗人昌耀在他1978年重新“归来”的《致友人》一诗中写道:“请

听小川——/临终一曲《秋歌》,/唱得人——/浩气淋漓,大汗湿……”就影响力而言,这是当代诗歌史上一个再次突起的郭小川时代。 三十多年过去了,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当代诗歌在思想观念和艺术形态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它在艺术本体化的拓展深度上,几乎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又因为诗歌从时代关注的焦点中淡出而不时受到质疑。假若仔细推究,这种质疑所依据的一个潜在参照系,正是郭小川式诗歌。对此我曾认为,在此前很长的时间内,郭小川式的以“党的文艺战士”为前提的诗人身份,这一身份让他有着“时代代言人”的使命感,再加上屈原式的愤世嫉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真理代言人形象,“也就是诗人之作为‘时代重器’或‘国家重器’的形象,曾是我们之于诗人概念的最高想象”。 我在这里使用了“时代重器”和“国家重器”的概念,这正是我在今天对诗人郭小川的再认识。而公众对当下诗歌质疑所折射的,则是对这种诗人的深刻记忆和重新想象。然而,由于时代主体场景的变更,价值多元化时代诗人们对诗歌功能的不同认识,诗人社会角色的个人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襟怀格局等因素,郭小川式的诗人和诗篇,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 中外诗歌史表明,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诗人。但是,并不是每位诗人都能代表他的时代,代表这一时代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主体精神,以及其中的丰富与复杂。这样的诗人总是凤毛麟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诗人与时代相互选择的结果,更是历经时代风云的磨砺,诗人的自我造化。 郭小川的诗歌生涯始于1937年的延安时代,但真正形成了他的主体风格和气象格局则是从1955年开始。由此往后,他写出了《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祝酒歌》《西出阳关》,以及长诗《望星空》《将军三部曲》《两都颂》等,直至1975年的《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时间跨度约20年。这段时间说长不长,除去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

(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作诗的

名家诗词小说鉴赏(打印版)

名家诗词小说鉴赏(打印版) --总述 诗歌是一门安静的艺术。它是一种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歌的语言是智性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只有用心灵去感悟和体验,才能得其三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真正的诗歌,是墙角溪边的寒梅,先于春而默默地开放,不与百花争妍,不与蜂蝶争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吐露的是暗香和幽香,却能探入到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拨动人的心弦,打开人的心扉。好的诗歌,能丰富人的心灵内涵,升华人的心灵境界,进而提高人的精神层次和生命质量。诗歌,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词分类&派别 诗词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词的曲牌格调更是种类纷繁。诗词的思想风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诗歌的艺术风格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诗词的基本特征 诗词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诗词是生活高度的概括和总结,艺术的提炼和归纳。诗词语言具有音律和谐的音乐美。节奏讲究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回环、顶真修辞和象声词,多用整句,四字短语。读起来

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的美感。宋代诗词主要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诗词的语言风格 具体来说,豪放诗词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诗词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姜夔、李清照;李煜、刘禹锡的诗歌隽永;谢朓、谢灵运的诗自然;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屈原的诗雄浑悲壮;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王昌龄的诗歌雄壮豪迈;曹操的诗豪放磅礴;杜牧的诗旷达俊爽。从诗词的题材来说,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 诗词的语言之美是多样性的,既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又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情浓意满,酣畅淋漓。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李商隐的诗朦胧、晦涩,李贺的诗歌奇丽、瑰秀。再如,按词论家论,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诗词的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诗词的语言美,体会其内蕴。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境。 2、委婉、隽永含蓄。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象征、双关等手法,描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诗的本意是表达作者对天各一方妻子的问候与挂念,但没有直接写,而是间接的描写:“君问

浅谈诗词创作

浅谈诗词创作 当今时代,何谓“诗人”?记得有个诗人说:“诗人是商品时代苦苦坚持赠送礼品的人。”说来真有点悲壮!现在他们自费印刷出版诗集,到处送人,还不大有人要。他们苦苦赠送礼品,居然不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诗词不是精品。诗被冷落了,远离了以政治为中心的官场和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诗成了“弱势群体”。 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掀起了学习中华诗词,创作中华诗词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笔来走进了诗词创作队伍.在职或离职的老同志更是这支诗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今天,中华诗词渐渐在走出低谷。报纸上见过许多名人、领导的诗词,赫然冠名“七律”、“满江红”、“沁园春”……除了凑成字数长短排列外,都是一些与七律、满江红、沁园春毫不相关的文字。一些知名度不低的作家,也写旧体诗词,却写得叫人啼笑皆非。仿多创少,有如白开水,寡而无味。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在中国大地上无处不在。诗词的创新,历代有识之士都进行过不懈地追求。马凯在《求正容变》一文中讲的好。有两个“千万不能”。一是“不能丢掉传统”,丢掉传统,不讲基本格律,中华诗词就不成其为中华诗词。二是“千万不能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中华诗词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脱离时代、生活和大众,也会被边缘化。诗歌是智慧之歌,是创新之歌。诗人若不能“流连于万象之际,沉吟于视听之区”,是不可能创作出精美的诗词的。现在我就诗词创作方面,谈点了自己的看法:一谈诗兴 对于诗词,我个人观点是以抒发情感为主。无兴不写诗。有人为写诗而写诗,自找题目,强发感慨,虽费尽九牛之力,亦难免有无病呻吟之嫌。故作诗必须有感而发。无感不作为妙。当然,初学者可例外。 二谈语言 要成为一个诗人,必须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明白易懂的语言不一定是诗的语言,诗的语言必须是有诗味的语言。用当代的新语言来改造传统的陈旧的诗词语言特别是注重吸纳口语、大众语入诗,目前已经成为诗词界共识。时代不同了,社会面貌和人的情操都有所变化。“古道西风瘦马”、“凄凄惨惨戚戚”

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 【摘要】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这其中,诗歌的数量就多达数百首,并且在他的戏剧中间,人物的台词也多是诗体的语言。在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当中,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一改变无疑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莎士比亚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角度,来剖析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 历史背景、创作风格 【引言】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他的名气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很多名言名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位作家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除了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把我之外,一定也顺应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变化,其的作品也一定代表了当时众多人的想法。因此,才能够在几百年过去之后,还能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只要提到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就必然要提到他的作品。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位文学家的作品,也一定会受到自身经历和历史的影响,他的思路、灵感肯定也不会凭空而至,而是基于他平日生活的所见所闻。因此,从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文学家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应该是最正确和直观的方法。 1.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 说到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到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文艺复兴”这个词早已为人熟知,早在16世纪就已经被学术界所用了,但是这个词却让人产生了许多误解。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因此,文艺复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特色,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其中在人文主义文学方面,英国人文主义成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巅峰,身处其中的莎士比亚,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因此,观察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处都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身影。 同时,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时代,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这位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的杰出女王,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国家富强稳定,人民生活自然幸福安稳,这就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由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在莎士比亚当时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基本主题,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深知这一点,但却并不阻挠莎士比亚的创作,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这充分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过人之处,同时也莎士比亚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又一个便利的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