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必考.doc总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单选,填空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A在认知领域里,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质”相对。

B.在政治领域,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C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古代典籍里指教化情况更多。

‘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说菀,指武》。

“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为时代的思潮。

3<判断>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判断>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带有各时代的普遍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

5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的。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6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二,名解

1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理解三要点:a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历史概念c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狭义>专指人类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理解三要点:a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b关注的是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的人文精神。

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资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专指精神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物。

6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特有的态度与看法,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

7国别文化:指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既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区别>中国古代文化_——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传统文化——对文化的传承而言。

三,简答

1中国国别文化所以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

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第三,汉民族文化起主导作用。

2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第一,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导,发展;

第二,文化事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简述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否矛盾?

1)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2)没有一种文化是春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3)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又所选择的。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第一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最南的是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就是汾河谷地。【还有一些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点竺可桢将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温暖期的下限是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之后进入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1400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寒冷时期。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第四个的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个时期为“仪器观测期”

单项到西周,“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点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点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点“状元乡”“秀才县”安徽的“桐城派”方苞、姚霡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单项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观念

单项、多项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是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点从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被破坏严重。与黄河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致于消失。

单项、判断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简答,论述

多选、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简答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但在中国,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合。

简答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之间的关系

1、广大的地域为中国文化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2、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3、到元明清时,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从而,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论述、简答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2、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第三个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简答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1、从逻辑上说,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及发展。

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简答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总体看来,古代许多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都是与其他观念相关的行为。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里有,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秦汉时期,为了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同时起到绿化作用。

3、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泛分布。

4、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

简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建,三是运河的开凿。

简答先秦两汉时期有哪些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

1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2宋元时期,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开始全面萎缩。

简答宋远门时期的运河和中心城市的兴起

1、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的开封、

扬州。

2、元朝又有京航大运河的开通,沿着运河有通州、临清、淮安、高邮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的繁荣。

简答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一是土地的过渡开垦,一些不适宜开垦土地的地区,也在那里大量开垦土地,受到一时之效,结果破坏环境。

二是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多选: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区别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单,多: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点:“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

五帝的谱系氏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多选: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是:1战争2宗教活动

点:《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为正四时“。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时“敬受民时”

点: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点: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单:“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影响在道德、在世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的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

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绉衍为代表。

名家又称刑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点: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地反复。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地削弱政策地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地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地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地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

单,判:爱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地方行政体系变为三级。(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对秦汉地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

皇帝剥夺宰相的权力。大体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汉武帝时,进一步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徒、司空、司马。

点: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点:两汉入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点: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这次大迁徙像以前一样分为几路,除小部分北投幽州、平洲和今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族地方政权之外,主要一路是从今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迁移。

“五胡”之说,即匈奴、朝卑,羯、氐、羌。

点: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佛家的高僧们受着中国宗法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建立各种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纷纷成立。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它“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旨趣,与中国人尚简明不喜欢烦琐的思维倾向有关。

点: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一句征收赋税。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唐朝中期以前,人民起义的矛头多指向朝廷,中唐以后则更多指向地主。

点;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做“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它的发明者是以为制版工平民毕昇。晚唐的文学家陆龟蒙的《经》记叙勒各种农具,其中就有曲辕犁。“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

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所系明显变化。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时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显示问题的固体问题。

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理学代表人物在背上那个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点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点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

点: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的政治。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

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庶族地主。

点: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二,名词解释

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名: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储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名:重农主义:时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时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名: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名:租庸调制:唐初继承北魏的均田制,并实施租庸调制。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庸),。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

名: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和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成“摊丁入亩”

名: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文献记载上如何化分上古文化?

答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简、论:分封制的实施有何意义和特点?

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力。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史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史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简:简述周人极端重视农业的表现?

答:1、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做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樯之事事周家“王业”之所起,一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2、农事活动关乎人的和睦与道德的俭朴,同时也是对民人进行的传统教育。

简: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

答: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2、民力的大发展。

简。论:简述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的状况?

答:1、经略南方。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

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与匈奴贵族长期战争,又直接引发了西北边疆的开发及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的打通。(丝绸之路的作用: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3、边地民族的内附。“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旧已成就的国家观念,正是这样的观念,启发着强大的帝国不断地经略四方,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匈奴地内迁从西汉中叶就已开始,羌人原先居住在河西走廊以南地珧,岷二州,即黄河)

简: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如何?

答;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

3佛教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简:氏族阶层衰弱的表现?

答: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

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

简:南朝氏族的文化作为?

答;1.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名0

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名)清谈时谈士手持X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3、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简:佛教的传播的大致概况?

答: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层学: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论和成佛的阶段等。

2、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与北朝“偏于教”的倾向大相异趣。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3、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一个是玄学影响下的山水,另一个则是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简:“胡话”的三大表现?

答:1、胡服的流行,固有的上衣下裳的穿着方式,逐渐被上衣下裤所取代。

2、胡床胡坐。固有的方式是席地而坐,胡床则是可以垂脚坐。

3、魏晋以来的’“雅乐”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胡乐”

简: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潮?

答:1、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弱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

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于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在过去是北方出绢帛,南方产麻布,现在南方也是精湛的制造技艺。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成天下瓷都。

简答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2、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3、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

简答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的表现

1、元朝政治,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

2、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

简答中西方文化大交流的主要表现

1、在中国,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各岛开发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

2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热衷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

3、因此,西方文化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徐光启、李之藻等的科学精神及其著作,都与受西方

文化影响关系至大。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横与对中国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

4、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很大。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

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技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

中国的科举制经门多萨、金尼阁也反复介绍到西方。

5、对西方的影响不仅限于科技,还包括观念层面的内容。清朝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启发了法国的重农学派。中国

的审美观念对西方施以影响,莱布尼茨的理论,士受到宋明儒学中的“理-分殊”命题启发。

简:明清时期经济迟滞发展的原因?

答:1,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

2.官吏的贪污之风

3.它前所未有的繁荣引起的是不可收拾的腐败,政治不仅在政策的层面迫害它,还以自身的腐败来敲剥它。简: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

答;明代士人群落基本可以分为正统和非正统两大分野。

1.此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2。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举仕途老路的群体。3。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王学由王阳明所开创。4。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别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在下层。明代杂一开始就是一个泛单的主义的国度。

简: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产生变化的原因?

答:1,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2.由于清王朝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一是日趋残酷的文字狱,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因。

3.但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反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有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考据之学渐渐的兴旺起来。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在许多方面是受游牧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影响的。

点: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势是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

点: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45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点:在先秦典籍的记载的神话传说中,也有关于农业起源的解释,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已达到了新的水平。出土了一批青铜制造的农具,殷墟甲骨文中,还有种植农作物的字样说明当时已出现分类栽种。

点: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农耕景象繁荣,隋朝开凿的人工运河对扩大农田水利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点: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

点:明代进行了清丈田亩``d定订税务的工作,继而又编造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势力侵入,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解体。

点:农耕灌溉市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多项: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的较大差异,1)南方农业市稻作型农耕文化。2)北方农业市卖黍型农耕文化。点:农业文化事项有,1)春分前后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耕牛”2)从春种稻秋收,要举行灌溉仪式和禳灾仪式3)秋季新谷登场后要举行秋报仪式4)入冬后举行冬藏仪式。

选:农耕文献有,汉代催是《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其名要树术》唐陆龟蒙《耕稆经》,宋陈敷《农书》,元王桢《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点:北魏全盛时代,在洛阳宣阳门外设“四夷馆”;明清时期在广州设“十三行”

点:我国得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具雏形。蚕丝业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得独特贡献。

点:1)商代已流行灰陶白陶。2)西周宗庙发现了瓦钉和瓦环,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瓦3)战国时代出现了砖,秦代的制砖技术已经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普遍使用。4)制盐业·制陶业·瓷器业·造纸业·制茶业和棉纺业在汉唐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5)由于重农抑商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工商业赋予农业文化色彩。

多选:营业习俗有―――敬财神,经销,广告,

点:我国的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的上海.

点:我国手工业传说的代表作是鲁班传说,

多:传统工艺临近消失的原因有;1)一些手工制品无法转化为大机器产品2)工匠技艺的民族民俗无法转化为大机器产品.

选:在商周时期,我国得市商贸易有了一定得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战国时代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形成商业网点;唐代出现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得经济萌芽。

点:1)院门,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的内部认同,也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2)居住院落的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处,二是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缺一不可3)我国居室建造的两原则,一是以睡处为家庭中最为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4)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为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5)两代以上的家人合住的叫“伙居”。分居是指辈分分居,即以一对夫妻为住的核心家庭共享一个睡处单元。点:1)我过在周代就能运用烹饪技术。俗语说“南甜、北咸、东酸、西辣”。2)中国的烹饪胜境为色香味形具全。多;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单;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陆路常被水路割断所以就开辟水路来连接和延伸陆路。

单: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

多:交通行业的习俗传承表现在?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多;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主要有,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仪礼

点;中国传统天文学包括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古人观察天象的目的是预卜人间的祸福。

判: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有的变化制定记时方式的方法。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嗍三点。“日”就是一昼一夜、“气”分“中气”和“节气”、“嗍“是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

判:七巧板也称“七窍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选;中医药学的的形成来源,1)来源与对临床治疗经验的归纳,2)与整体民族文化背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多:医学在古代被称为“方技”的一部分。“方技”包括“医经(医学理论)”、“经方(治疗方法)”、神仙(长生不老之术)和房中(性技术),四个组成部分。不过“医经”和“经方”逐渐成为传统医学的主体。

单;摇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所以古代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

二,名词解释

名解:农政思想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欠当作考察国际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活失政得一个标准;“勤农”观,至确立以农为本得原则和定制一套劝勉农事得治国方略。名解:饮食习俗,从中国的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怎么吃。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历代农书提出得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哪些?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得自觉意识,在中央农政国策中应包括“备荒”与“救荒”两部分。4)人力胜天说。

简:我国民族事业有两个特点是什么?

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得内贸活动频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得往来与文化交流。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得兴起。

简:市商贸易的四种形式?

1)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2)集,北方的贸易场所叫集3)会我国从唐代起,把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

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为庙会.

简:市商贸易的方式?

1)农商兼营.2)行商兼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3)坐商经营,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简:市商经营之道?

1)市声.指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叫声.2)商幌.坐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是商幌.3)牌匾`字号.

简:行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什么?

1)主师崇拜.2)师徒传承.3)行业禁忌

简: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什么?

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年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简: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1)他促成了城市的出现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

简: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表现在,1)居住方式有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2)居住建筑格局。由于是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成了前院后屋或前圆后室的居室风格。3)居住建筑仪式。包括,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简:什么是饮食观念?

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简: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主要有?

1)仪式饮食。人生的饮食一向包括红白喜事和寿诞庆礼。2)阶层饮食3)民间组织饮食。4)待客饮食。

5)馈赠饮食。

简:家族共同体的低缘合作表现在?1)生产互助2)生活互助3)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

简: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有以下特征。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2)交换农副产品。3)赌胜。4)吃喝。简、论: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简: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所形成的美德有?

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美德3)耕读社会的奋斗美德。

简: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

答:1)腑脏学说(这仪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

2)经脉学说(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做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它强调人体的外表,肌肉与内脏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辨证关系,并以次为依据,进行诊断和治疗。)3)针灸学说(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其要点是辨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为脉络的药物

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针乏为脉络的针灸学治疗体系)

简:四大发明的贡献及意义?

答: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他用树皮,麻头,破步和旧鱼网造纸。自公元6世纪起,它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人日本,公元14-15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过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3)火药的发明至唐朝。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绉形。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4)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的技术已被用于航海贸易。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型的自然经济,与它相适应的是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社会关系。

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家国同构,父君同权。

点: 宗法制,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点:在宗法制度之下,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点: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重追远,自上而下的孝悌之道。东周以后随着分封

制瓦解,完整的宗法体系崩溃。

点: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两大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1.看君王的祭祀职能。2.看君王的军事职能。

君主专制在分封制下存在着结构性的局限,因此说它尚未成为完整的君主专制制度。

判、选: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用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分权。

判:明代的内阁与清代的军机处都是皇帝私人的办事机构。

点:汉武帝以后,除了贤良文学这一察举科目外,察举又增加了孝廉,秀才,明经,明法等新科目。

点:东汉初年,为避光武帝刘秀讳,将秀才改为茂才。

多选:科举制三个特点:1.士人自由报名应试2.考试定期举行3.严格考试

判: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断:春秋断狱的一个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

选:荀子认为礼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使合乎会秩序的欲求得到满足。

点。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五礼”。《周礼》,《仪礼》,《礼记》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节,俗称“三礼”。

点。官方礼仪的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周礼》列入吉礼的祭祀,分天神,地袛,人鬼三类。

1天神祭祀(天神祭祀包括天地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2天帝祭祀

2)地神祭祀(大地祭祀,社稷祭祀:社稷祭祀原本是土谷祭祀。血祭社稷的方式又三种:一是讲学直接滴入途中,二是涂血与社稷神主之上,三是供血与神位之前。祭祀社稷是,击鼓,舞蹈。

三川祭祀,有两种:一是亲自前往山川所在地祭祀,称为“就祭”;二是在京城南郊设名山大川五岳四渎祭坛,远望山川而祭祀,名为“望祭”。

3)人神祭祀(宗庙祭祀。祭先王先师)

点。婚礼六道仪式: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丧礼

点。民间的礼俗与贵族礼制的关系:1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2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义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3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点。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有三方面的表现: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1 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一般说来,岁时礼俗的伦理原作是顺应自然时令,并且以岁时礼仪活动去增进入与自然的关系。2 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A,四时祭祖聚族家族亲情与家族伦理在节日中得到强化。其中春节与清明最典型。B,以节日聚会娱乐家族血缘关系乡里社区关系。如年节拜年活动。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1诞生礼的家族意义a求子仪式。B催生仪式。C诞生庆贺仪式。D“满月”礼,是诞生礼的重要组成部分。E“百岁”礼。D“周岁”礼,是诞生礼的最后一道仪式。2成年礼的家族俗规3婚姻礼仪的家族原则首先,婚姻关系能否订立,须取得家族祖先的同意。其次,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族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第三,拜见尊长,庙见祖先,家族对新成员的接纳。4丧葬礼义的家族等级服制。在其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五服是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礼服。分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从服丧的时间看,最长三年,最短三月。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1孝悌。2耕读为本。3修身4整肃门户5严守尊卑秩序。6善择婚姻。

礼俗功能表现: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二,名解

名: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名: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名: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查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名:春秋决狱: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进行断案。

三,简单题,论述题

简、论: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那些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官吏系统。

严密的人身控制。严格的户籍管理是专职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什伍里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论: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亲亲伦理政治原则影响国家政治的另一表现是,造成任人唯亲的官僚习气。

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也

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易于养成唯上,唯书,唯亲的被动性格,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

简: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有哪些?

答:1.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2.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简答:科举制对唐代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

答:积极: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1)“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在唐宋之后的科举选官制度中得到真正的体现,造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勤奋读书的传统品质。(2)唐代科举考试没有糊名,誊录的做法,考官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了解来决定录取对象。宋代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尚文的风气减弱。

消极: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耗费的毕生精力,同时也限制了知识阶层的眼界。人们热衷于经的注解,经义的阐发,思维活动的空间单一狭小。而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学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冷遇。

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科举制同时也是重要的思想控制工具。

简答:唐宋的两个人才高峰期都与科举制度发展阶段相合拍?

1是中唐时期,陆贽,裴度,刘晏,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

2是北宋中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曾巩,黄庭坚,沈括,苏颂。

论述/简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

(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此外,这广泛流行各种家法,族规,这些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家族法作为国法的补充。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皇帝的立法者和最大的审判官。

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下来定罪轻重。

断:春秋断狱的一个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

选:荀子认为礼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使合乎会秩序的欲求得到满足。

简答:礼与俗区别在于?

答:1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

2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

简答:传统礼俗的这种伦理特性在古代社会主要表现?

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指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系都依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原则确定

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传统礼俗讲等级区分,要求人们各安本分。各等级间处于相互对应与相互依存的关联之中,等级区分的同时,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礼的调和作用在传统社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尊者,贵者,长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分的压制导致矛盾的激化。二是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宗旨是要他们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长,安于本分。

3 传统礼俗的规范性。从形而上学的哲学伦理思想,到形而下的日常行为规条,无不受到礼的制约。礼义原则是礼制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特定的家族社会的伦理情感。除内在的软控之外,传统礼制强调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制约与规范,在传统社会上下里外都有周密的礼俗规制。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点华夏民族经过长时期的观察,领悟,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点。编制“天-地-人”系统的秩序,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

单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为人类思维作了重要贡献点。整体思维是一种重体悟的,与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1)首先是“仰以观于天文,府以察于地理”,简言之就是观象。这是指直觉。2)这是指领悟。

点。《诗经》的比,兴则诗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点。先秦时期的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两两相对,相和的,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相对,相和的两个方面。(可贵的是,先秦时期的哲人在观察与分析对立物变化的情况时揭示了对立转化的规律。)

点《易》总结的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1是相反而成2是“生生”与”日新”。3是“超时”。

单。《老子》归纳的方法是‘观复’(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

点。《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谢施。(其中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点。“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点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地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由此而引出了”中和”概念点从孔子开始,人们就把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来说明。

点早在《尚书。说命上》就提出了知易行难。此后,荀子有知轻行重。

点到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朱熹并不是完全主张先知后行,他提出知行“并进互发”说

点王阳明的话有合行于知的嫌疑,但从道德修养层面上看,他强调“知行合一”则是积极意义的。

点明代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点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

多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点殷商卜辞证明,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并迷信它有广泛的神力。

多魂崇拜的主要内容;1)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2)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3)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幻想的鬼魂世界。

多前兆迷信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假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的占卜形式有鸟占,兽骨卜,筮占,竹卜,星占,梦占等。

判。佛教由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他是释迦这个种族的一颗珍珠,一位圣人。他又被称为浮屠,浮图,没驮,勃驮)

点。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苦是说,人生皆苦。集是说集合,招致苦难的原因在于有贪,嗔,痴三大根本。“灭”是“入灭”或‘涅磐“,指脱离生死苦海,使入涅磐彼岸。“道”是道路。

单/多天人关系的观点;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西周,它的专有名称是又宋代的张载提出的)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写的三篇《天伦》,提出的观点,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发展)三是天人之分(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

二,名词解释

名。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名。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对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尔雅》和《说文解字》表述了不同的类别,计有五大类:第一是语言类,2是人文关系类,3是建筑器物类4天文地理类5植物动物类。

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名。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名。辩证思维;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在先秦的典籍特别是《周易》《论语》,《老子》,《孙子》中)

名。天人合一:第一层意思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论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正面:1)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的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那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仍,品德的完善。

负面:1)思维方式过分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时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是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里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简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2)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简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张道陵倡导道教于和鹤鸣山,因入道须处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1)道教的信仰特征筮,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行葆真。

2)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医学,化学,药物为例,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

3)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4)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第六章中国的语音文字文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 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种,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

点: 汉语词汇中的`胡同`等词实际上是借用了少数民族的词汇

点: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点: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24个民族有代表自己的语言

判: 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

点: 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点: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

点: 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点: 就汉字的表意方式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单: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点: 汉语共同语一直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 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 元代称

为`天下通语` 明清称为`官话` 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 现在称为`普通话`

点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

点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

判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

判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

判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近音字代替讳字

点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多`正名`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 1 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 2 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

单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点汉字观念1早期的汉字崇拜 2 近代对汉字的否定 3 关于汉字的多维思

二,名词解释

名解语言崇拜: 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 如何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1: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2: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

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

4: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类. 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简: 简述汉语的特点

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词素)

简仿造汉字的少数民族文字的种类

1: 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 属于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等

2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

简简述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

1 在公元前或公元1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东至日本. 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2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仿造汉字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

3近代,随着中国政治科技的落后,汉字汉语在海外的影响受到很大冲击

简简述中国的修辞观

1 古人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

2 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

3 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象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分寸

4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矛盾. 追求言辞质朴的主张,如孔子老子也不主张言辞的夸饰

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单/判: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点: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河南少林创立,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断: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功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王守仁的“心无外物”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说。

选:“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汇在雍正以后戛然而止。

点:陈独秀: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文化必须进行价值观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的变革。点:纵观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单/断:毛泽东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著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

江泽民发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

二,名词解释

名解:中体西用论;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劳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三,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中国文代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两次是?

答:1.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2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全创新”等种种文化主张,文化选择的激烈论争与痛苦思辨。

简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

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

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

3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

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

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简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隋唐著名佛画圣手吴道子,从佛教绘画和宗教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大大提高了传统民族绘画技法与表现力。

2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

3儒、佛、道“三教合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

简答: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答:1交汇的对象起变化,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2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

3交汇时间长

4交流反差大

简答: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主要做的两方面的事情?

1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利玛窦)

2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从利玛窦1601年到北京开始,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平静地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

简答: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发生很早(商代)

2唐代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入阿拉伯和西欧

3宋元时期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4中国古代农业栽培技术对古代世界农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论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主要有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

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如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官专制政府“乃建立于自然的最神圣的法制之上”对中国的科举制他也赞不绝口。孟德斯鸠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评态度,但却对中国的科举制赞赏有加。

2探索官员的录用方法,一直是四方国家治理政务的重要课题,中国科举取士的制度给了他们极大启发。

3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简答: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被誉“欧洲孔子”的法国伏尔泰和魁奈、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英国坦布尔等人。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社会学说。

2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非攻”、“兼爱”等思想,老庄“柔弱胜刚强”的学说。

3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来的影响更为明显。

4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魏晋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直到近现代化文学珍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简答:简介三大文化思潮?

答:1是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全盘西化。

2第二种文化思潮是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简答: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

答:1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2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翻译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解析

翻译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点解析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文化”合用,见于《易 贲卦》 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 1. 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 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 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马克思认为: 1.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 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二、分类与结构 (一) 物质生产文化 (二) 制度行为文化

(三) 精神心理文化 三、功能 (一) 记录功能 (二) 认知功能 (三) 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 (四) 教化功能 (五) 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 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