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 刘贵华 【英文标题】Social Vertical Mobil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作者简介】刘贵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武汉 430056) 【内容提要】近代早期英国出现了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频繁的社会垂直流动既表现在非绅士阶层人士跻身绅士阶层、社会下层人士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也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向下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垂直流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向上社会流动大于向下社会流动、大贵族的地位相对稳定。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影响着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关键词】近代早期(1500~1750)/英国/社会垂直流动/社会转型近代早期(1500~1750年)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流动对英国社会的转型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也指示着英国社会变迁的方向与进程。然而以往学者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考察社会垂直流动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其特征及影响,以期能够加深、丰富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变迁本身就包含着社会流动。近代早期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打破,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乡村工业化逐渐将英国经济卷入市场的洪流之中。与经济的变迁相适应,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小生产者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生产的行列。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日益

形成,国家要处理的政治事务、外交事务日益复杂且不断扩张,传统官员越来越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都铎时期实行政府革命,改变了任官、选官的制度。与政治的变迁相适应,传统的贵族官员不得不去学习文化知识,或被学有专长的新人所取代。如此等等,都不能不使以前缺少流动的社会转变为不断流动的社会,英国出现了频繁的社会流动。在垂直流动方面主要表现为: 1.频繁的向上社会流动 向上社会流动指“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1]。近代早期英国向上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非绅士阶层人员大量跻身绅士阶层,绅士人数增加。近代早期英国绅士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级世袭贵族,也包括从男爵、骑士、从骑士和绅士等中小贵族。中小贵族也被统称为乡绅。这一时期无论是世袭贵族还是乡绅人数都有所增加。据统计,近代早期英国人口增加了2倍,而贵族人数增加了3倍。其中,世袭大贵族由60人增加到160人,从男爵和骑士人数由500人增加到1400人,从骑士由800人增加到3000人,小乡绅由5000人增加到15000人。[2] 从近代早期的一些地方史来看,上述统计数据还较为保守,英国仅乡绅人数就大大增加。属于非绅士阶层的一些人,如乡绅幼子(按照欧洲长子继承制原则,乡绅幼子不属于乡绅阶层——本文作者注)、教会神职人员、海陆军军官、商人、医生、律师等人,凭借财富、教育等后致性因素,获得了绅士(Gent)或从骑士(Esquire)的称号,跻身小乡绅的行列。仅1635年,伦敦贸易商、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中就有1200名获得了绅士的称呼。[2] 北安普敦郡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内陆贸易中心,在斯图亚特时代,该郡355个乡绅家庭中,至少3/4的乡绅是新产生的。[3] 近代早期也不乏社会下层出身的人员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中间阶层人员指介于绅士与社会下层民众之间的人,主要包括享有市民权的城镇市民与乡村约曼农。他们“总是生活富有,住好房子,经营自己的田产,通过辛苦的努力发家致富”,也有能力“购买奢侈浪费的绅士们的

英国政治制度专题

第一节中世纪英国的分权君主制 一、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 1.英格兰的由来 2.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①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地分封 ②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 (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 1.威廉征服 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 占有1/7的土地/封地分散/向国王宣誓效忠/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 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 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3.改革意义 二、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①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②斗争的焦点: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 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 ①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 ③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

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 4.《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①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②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③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④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 ⑤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1.议会的演变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3.地方代表 4.议会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中叶 (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 参考教材第85页,学生自学 三、都铎王朝时期的议会与国王(1485—1603年) (一)都铎时期王权的强化 1.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备 2.宗教改革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委员会出现;三读制逐渐形成;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 ①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 ②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③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 2.议会机构自我意识强化

英国宪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长

英国宪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长 英吉利民族于中世纪王权与贵族的对抗冲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传统,经过几百年的缓渐生长,在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养之下,渐渐根深叶茂,终于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而开出了宪政之花,结出了自由之果。宪政的思想与制度宣示着人类政制样式的革新,启示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时代。三个世纪以来,尤其在经历了二十世纪极权主义政治的劫难之后,宪政之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样式已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宪政的主要制度与观念起源于英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政党制、文官制等宪政制度首先在英国产生,宪法的产权原则、人权原则、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则、法治原则都从英国的行宪经验中得来。在行宪历程中,英国孕育和生长了宪政制度和自由精神。宪政制度与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的互动使英国在经历传统与变革的巨大冲突之后,以渐进演化的方式成功地从中世纪政制转变到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度,避免了激进与革命的社会变革,率先步入近代社会,创造了富有英国经验主义特色的英国宪政模式。 所谓宪政,简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宪政的核心内容是限制与约束国家权力,确立与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正是在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中,公民权利获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实现,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得以确立。而对于权力的警惕与防范根源于对于自由价值的珍视,所以权利和自由高于和先于权力。

英国的宪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从君主制政治转向现代政治,实现宪政的道路是在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和谐的动态平衡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渐进、稳健的社会改革而实现的。英国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开始,就由于贵族与王权的对立、冲突而开创了英国自由的传统,这样一种传统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兴起,冲突转变为贵族、国王与中产阶级、国会的对立,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光荣革命成功实现君主制与宪政的调和,传统政治形式与现代政治精神的结合而告终,光荣革命成为英国历史的最后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国式渐进道路的基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逐渐成长为独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与工业家集团形成两种对立的社会力量,民主化成为十九世纪政治变革的主题。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审时度势,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化的进程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国革命式的代价。二十世纪英国的宪政改革同样是致力于渐进社会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绝欧陆盛极一时的乌托邦社会工程,费边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冲突的妥协方案是建立、"福利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避免了法西斯主义等极权主义的惨痛代价。 一、英国宪政中的自生秩序

英国大事年表

英国大事年表 一、政治 13C后半期,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议会之母) 1640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 1688英国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721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第一任首相沃尔波尔 1775-1783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9C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与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初巴黎和会举行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6年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铁幕演说,冷战序幕)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经济: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C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 18C中期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8C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C60-19C中期工业革命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式投入使用 1825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开始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思想: 14-17C 文艺复兴:英国莎士比亚 16C 宗教改革英国国教 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经典力学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火车 1825 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 19C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 拜伦《唐璜》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19C上半期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20C早期现实主义文学:萧伯纳《苹果车》 1929年播送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 摘要:英国的圈地运动先后持续了三四百年,对近代英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通过圈地运动将分属于个人的,分散的土地能够进行规模化整合,以便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圈地还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称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满足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城市工人的大量增加以及工商业者的壮大,使得英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圈地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城市拓展到农村地区,封建领主们日益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富有的农场主和少数富农,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瓦解的深层次的体现。是英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圈地运动领主近代化 1.英国早期农民土地占有制的发展 西欧各国的农奴制度在13-15世纪先后瓦解,这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经历了一个由老一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得过程,到了15世纪,农奴人口绝大多数已经是自由的租佃农了。 “在英国,领主和农民在庄园法庭办理手续,记录在案,写成一

份正式的文件,称‘公薄’。公薄上写明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原来作为农奴时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使用,领主不收回。同时农民为耕种这块地,每年要按期向领主缴纳货币形式的贡赋(实际上是地租)如果将土地转让他人,要缴纳许可税农民仍需对领主效忠,服一定劳役。违反这些规定,将给与罚款处置。公薄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一份副本,故而被称为公薄持有农。”① 公薄持有农有自己的一份土地,但也需要向领主缴纳贡赋,农奴制瓦解后,领主将自己的直接领地出租。买主中有许多商人资产者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民;关于这种土地占有制度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城市手工工厂向农业拓展的结果,而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就集中反映了整个过程。 2.圈地运动的背景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持续增长,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人口迅速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粮食和畜产品的强大需求与落后的小农土地占有之下的农业生产矛盾突出,并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从16世纪初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同期工业品价格上涨了3倍)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海关账册记录,在1446-1448年间,本国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6400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研究综述?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文礼朋 近代英国农业史一直是英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断地有新的论文和著作问世,观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经常出现所谓修正派,然后又对修正派进行新的修正。在国内,近代英国农业史也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重大问题,人们一直希望从英国近代农业史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启示。本文拟分成几个专题,按时间的顺序对外国学者的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学术史的回顾,以方便国内学术界对近代英国农业史的研究。 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民土地产权与农业结构的争论 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大辩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布伦纳认为,由于在中古晚期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英国农民(维兰)在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没有能够把他们的习惯租地转化为自由持有地,结果是在16、17世纪的英国农村大变革中,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习惯佃农的租佃土地,把它交给大规模经营的租地农场主,使得英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雇佣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结构,导致了英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英国同荷兰一道摆脱了同一时期降临在其他欧洲国家的马尔萨斯危机。与此相对,法国农民在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土地的控制权,由于法国专制君主对农民的保护,16、17世纪的法国贵族无法实施英国贵族那样的排挤农民的圈地,从而使得法国成为一个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国家。法国农民的这种幸运,带来的却是法国农业的落后。因为在布伦纳看来,小农的经营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发展,最终又导致农民的贫困①。 布伦纳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托尼的影响。在托尼的名著《16世纪的农业问题》一书中,托尼收集了许多庄园调查材料,从中发现了许多中古以来习惯佃户大规模减少的情况,根据这种状况,托尼认为当时的英国出现了大规模排挤小农的现象,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②。 ①②阿什顿、菲尔平主编: 《布伦纳辩论》(T.H.Aston and C.H. E.Philpin ,eds ,T he B renner Debate ),剑桥1985年版,第47-63页。 托尼:《16世纪的农业问题》(R.H.Tawney ,T he A g rarian Problem in t he S i x teent h Cent ury ),纽约1967年版,第1、57- 72页。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居民来自早期欧洲大陆的迁徙。在历史的长河中,英伦三岛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公元43年,罗马帝国将英格兰便成它的一个行省,也是发现那里有大片土地,而且也有人居住。 罗欧亚大陆是联通的,4世纪的欧洲,被一股外来势力所纠结。他们就是被中国赶出去的匈奴,罗马帝国再衰退,匈奴人的入侵加剧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地处德国和丹麦的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继续向西飘洋渡海。他们成为英格兰的主宰,英格兰的名称就源于这里。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入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这个“征服者威廉”,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与中国不同,古代欧洲封建国王的继承制度,是按照亲属关系亲密程度排序的,国王也受制于宗教。 13世纪,国王约翰从即位一开始就不被人们看好,人们怀疑他是将侄子暗杀后,才得到王位继承权。面对质疑,约翰与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现争执,导致教庭向英格兰施以惩罚,约翰国王最后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 针对法国占领了英国在诺曼底大部份的土地,英国的贵族要求国王取回失去的领土。约翰即在1214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大败。 1215年,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 1215年6月15日,在强大压力下,约翰在兰尼米德(RunnyMede)签署《大宪章》。其中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 当今世界民主制度,多少带有探险者的印迹。作为早期开拓者的后代,不免留有他们的思想痕迹,带有功利性、现实性。因为物质成果受人尊敬,这一思想已经领导全球200多年。美国也是英国的延续。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101班 李若昭 6002210019 【摘要】英国现行的政体是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而且英国没有总统;英国的国家元首即形式上的最高领袖是国王。但是实权在内阁,内阁首相就是政府的真正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因为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本文主要探讨英国现行政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中重要的几次变革。【关键词】君主;议会制;首相责任制 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 公元827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 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限制王权的里程碑——《大宪章》 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1199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 国会。这个契约,就是有名的《大宪章》。《大宪章》共65条,其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国 王与领主关系规定;第二部分为国王施政方针与程序规定;第三部分为国王与领主争端处理规定。按照《大宪章》的规定,国王要保障贵族和骑士的封建继承权,不得违例向封建主征收高额捐税;不得任意逮捕、监禁、放逐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承认伦敦等城市的自治权。为了保证宪章能够顺利执行,由25名男爵组成一个委员会,对国王进行监督。如果宪章遭到破坏,封建领主有权以军事手段强迫国王履约。英国以后的宪政,追根溯源即来自《大

《英国史》读后感

逝去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史读后感如果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写下来都是一篇宏伟的著作的话,那么英国的历史应该是这一篇篇著作中的一颗明珠。看完了阎照祥先生写的《英国史》感触很深,他用简明的历史语言把英国的历史从史前写到了近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一个帝国的成长过程。在书中阎照祥先生用精炼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英国从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从史前历史的野蛮落后到引导世界近代工业进程工业革命的先进,阎照祥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照片记述了英国这个国家从中世纪不被欧洲大陆认可的“小国家”到一个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艰辛行程。阎照祥先生是国内研究历史的专家和先行者,作为从事研究英国历史的专家,他兼任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并书写了《英国政党政治史》、《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贵族史》和《英国史》等学术专著。 在书中,严先生用时间轴线把英国的历史进行串联,并根据历史的时代把英国的历史分为了十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讲英国如何从史前时代斯旺斯孔布人到布立吞人,从一个原始社会被罗马人改造成一个原始社会并最终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把英国人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造,并最终把英国由一个陆外文明逐步融合入了欧洲大陆文明;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前期民族融合以及其封建君主制形成的过程,其中讲述了北欧民族入侵的血腥和七国时代的惨烈,最终英国的民族定型,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在这个时期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在缓慢中前进,其中的贤人议会制度和郡区制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英国,还有文学和史学也取得了有限的发展; 第三阶段讲述了安茹时期,英国在这个期间被诺曼征服,并逐步进入了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设立了大议会制度并与国王约翰签订了《大宪章》,骑士制度也进入了黄金时期,国家的版图页初步奠定,这个时期的国家经济遭受战乱和天灾的影响,人民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盘剥加深; 第四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封建制度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贵族阶层的形成和骑士制度的发展,并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商业的发展

大国崛起(英国篇)

专题九:大国崛起 三、英国发展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①通过,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 、 ②通过,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③通过,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1640年 16世纪60年代 18世纪 1914— 1939—二战目前—1688年—1860年后半期 1918年 1945 后 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1688年) 1.根本原因: 2.经过:①导火线:②开始标志: ③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 ④高潮:⑤结束: 3.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目的、意义) 4.特点: 5.影响:①国内: ②国际: 三、英国的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的主要经营者。它先后打败、、。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 2.英国通过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侵略。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使中国沦为社会。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是。当今印、巴纷争激烈,根源是: 祸根。 四、英国的经济 1.18世纪60—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19世纪20世纪初进入到阶段。

3.二战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 五、英国崛起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 殖民扩张,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1.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与、形成。2.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主要在西线作战。 3.二战前:参加阴谋,外交上推行 ①表现:纵容德国侵略;纵容德国侵略。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4.二战初,宣而不战,194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组成,1944年参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参加 ,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 七、国际关系 1.一战后,1919年参加,瓜分德国殖民地;1921年—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操纵国联。 2.二战后,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加入;并加入 。 八、科学和思想成就: (1)文学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集中体现了__________精神,代表作有、 (2)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贡献是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其中,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 年出版了《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__________、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九、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否则,霸极必衰。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陈华同学正在查找“查理一世、《权利法案》、新贵族”等资料,由此可判断他探究的相关史实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2.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5754148.html,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作者:贺文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6期 [摘要]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并且英国政治制度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是在简述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分析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促使它政治制度产生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50-02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它的科技和文化给全球带来了原子弹爆炸般的冲击。英国是独立的岛屿,与其他大陆有大海这道天然的屏障,为英国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避免了频繁的战乱,让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壮大自己。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英国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国内市场的狭小迫使它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① 要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首先就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大部分学者都承认英国有宪法,只是有自己的特点,不像大多数国家那样汇编成一部法律文件,而是由分散的宪法性法律、惯例等组成。国外学者称之为“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只有在认识宪法的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英国的政治制度。 一、英国议会 议会作为英国的重要组织机构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议会由英王、上议院、下议院共同组成。议会和内阁虽掌握实权,但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②英王无实权,代表贵族制的上议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议院经过了长时间的争斗,权力逐渐从上议院转移到下议院。英国议会的权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法权、财政监督权、行政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中司法权由上议院独有,它可以审理贵族的案件,也可以审理下议院的弹劾案。根据法律,立法权、监督政府财政和行政的权力归属于下议院。1911年《议会法》确认了下议院 的政治优势地位,作为一个惯例,首相必须来自下议院,内阁成员也很少由贵族担任。③ (一)立法权是议会最重要的权力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本文通过梳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阐述了政治制度、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对英国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专制崛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1]。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典型代表有两种类型,即立宪制和共和制。其中立宪制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代表,共和制以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的共和制为代表,两种制度都统称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责任内阁制,国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院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就会成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内阁对首相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临朝不理政的状态,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只作为国家的象征[2]。 英国今日的政治制度的原型早在13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3世纪形成了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制度,它们共同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基础。从贵族化的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平民化的君主立宪式的民主体制,1689年光荣革命是英国由近代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标志, 也是英国社会由依附性的臣民社会向契约性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3]。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英国的崛起准备了政治条件。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在各个“国家”内部,国王并不具有超越于贵族的权利,只是他们当中居位较高的一员。在这样的分裂状态之中,很难会有经济发展、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近代英国历史的特征 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互不相同的各自的特点。拿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来说,就是如此。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西欧和东欧各国走过了显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欧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封建农奴制走向解体;农奴逐步获得人身解放和自由。然而在易北河以东的东欧各国,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农奴制非但未解体,反而更加强固了。在英国,当封建制度末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爆发了资本阶级革命。1649年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峰;这年5月19日,议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其中规定:英国将建成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然而家在这一年,俄国的农奴制在法律上正式形成,广大的农奴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以后,俄国的农奴状况不断恶化,到了18世纪末,已经和奴隶无多大差别。 英国的历史发展,不但和东欧的俄国等国有显著区别,而且和欧洲大陆的西欧诸国也不完全相同。自从17世纪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它不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迅速走到了欧洲以及世界各国的前面。 本来在古代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只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故称之为“阿尔比昂”。直到中世纪时,欧洲大陆的一些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边康斯坦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德、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象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是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它先后在16、17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了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步建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这时,英国近代历史成了整个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特征之一是它的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早在中世纪,英国议会就已经存在。到了19世纪,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又复辟了,但王党分子企图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代反复斗争,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建立并逐渐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比起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来,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在君主专制的国度里,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人民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和他个人等同起来。那些匍匐于他足下的臣僚,阿谀的称他为“太阳王”;“太阳王”在他的凡尔赛宫,“把每个人都压制到卑屈服从的地位;他鄙视每个到他宫廷的人。那些公务人员,都不敢以他稍有异议。他还用心计,使每个贵族都唯唯诺诺,不敢表露个性,而只厮混于奴颜婢膝的众人之中。”⑴在豪华奢靡的凡尔赛宫的阴影之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事迹,只是出于伏尔泰的揭露才为世人所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黑暗王国”的历代沙皇统治之下,俄国千千万万的农奴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叶卡特林娜二世曾先后把约80万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虐待、买卖。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售的广告。⑵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之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迫的千万人民,却对残害人民的独夫、民贼怀着刻骨仇恨。拉季舍夫在1990年出版的书中揭露,在俄国,农民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是轭下牛马的命运。”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在近代时期,具有较大的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2005年英国宪政改革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005年英国宪政改革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姓名:宋丹琦学号:2014102030112 A、历史背景 一、英国司法传统:司法制度兼具依附性与独立性 1.英国法院之依附性(权力结构)诺曼征服前后封建时代:法院分别依附于领主或称为国王的臣仆14世纪出现的衡平法(equity),进一步强化了国王对司法权的集中和统一。1265年根据《大宪章》召开僧俗贵族参加的“三级会议”——1343分上下两院——掌握最高司法权的上议院对于民选议会(下议院)有服从之义务:下议院可以撤销上议院裁判。 2.英国司法功能独立性: 法律职业团体的自律与自治;法律用语的专业性、复杂性;法律自治团体律师协会发达; B、原因 二、英国司法改革的现实动因:国内压力与国外压力 1.英宪体制的内在张力(内因) “议会至上”:最高司法裁判权依附于上议院,12名常任上诉法官同时担任议员;上议院院长兼任大法官,兼任内阁成员1876年《上诉管辖法》确立了上诉法官任命规12名上诉法官的数量。其后,上议院立法职能受到削弱、司法职能增强。 2.英国工党的积极推动(内因) 1999年《上议院法》:任何人不能基于世袭的贵族地位成为上议院议员。对上议院实行民主化改造。 3.欧洲法的强力推动(外因) 一是《欧洲人权公约》对司法独立设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欧洲人民要求一个独立的审判机构进行公正审判的权利。 二是欧洲人权公约对彻底的议会主权形成了限制。1972年《欧洲共同体公约》对议会立法权的实际约束。 C、内容 三、英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1.1998年《人权法》 法院在议会立法与《欧洲人权公约》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权作出不相符的宣告。如英国高等法院宣布1988年《商船条例》违法欧共体法律而无效。上诉委员会提出司法功能独立的声明:参与政治辩论不合适;发表意见即排除 审判权。 2.1999年《上议院法》:废除沿袭上千年的世袭贵族制度。 3.2005年《宪政改革法》 A.上议院承担司法行政职能。上议院长有维护司法独立之职责:上议院院长、法官选举委员会——首相——女王 B.成立最高法院。 《宪政改革法》第23条规定最高法院法官任免程序、第24条规定第一届最高法院法官产生方式。意义:基本统一了司法终审权;司法独立理念的伸张;议会主权理念进一步受到削弱。

帝国主义侵华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建国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帝国主义侵华史。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迫使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从而不断扩大在华权益,这是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因此,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著也最多。但人们的研究并不限于列强的政治军事侵略,而且注意到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侵略更加广泛的领域。同时,由于近代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列强彼此间不可避免形成的互相利用和互相争夺的复杂关系,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具体论述了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以及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和干涉辛亥革命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对华政策。当然,列强侵华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渐勾结的过程中,将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的,因此研究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关系的课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论者通过论述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与外国侵略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以及通过考察清代外交机构的变迁,都指出了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侵略者总是各自寻找代理人作为执行他们意志的工具,这似乎是成了历史的规律。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揭露美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刘大年的《美国侵

华史》和卿汝楫二卷本的《美国侵华史》。前者重在剖析近百年美国侵华的全过程;后者更注重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对华政策的关系上,考察其侵华活动的演进。虽然只写到十九世纪末,但它大量利用美国官方档案,所论独具特色。揭露英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佘素的《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集中叙述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过程。余绳武、刘存宽主编的《十九世纪的香港》,征引了大量中外档案和书刊,对十九世纪香港史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内容也包括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蒋孟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牟安世的《中法战争》,则是对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个案研究。揭露沙俄对华侵略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编的四卷本《沙俄侵华史》。其第一卷叙述早期沙俄对中国的武装入侵和《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的订立。第二卷叙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武力并吞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逼签《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经过。第三卷叙述十九世纪下半叶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伊犁条约》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及违约侵占帕米尔的经过。第四卷叙述十九世纪末至1917年沙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侵略。揭露日本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该书大量利用了中、日、英文资料,系统考察了日本侵华的全过程,起于1874

英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流转

英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流转 英国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国家,虽然从法学理论上讲,英国所有土地都属于英王(国家)所有,但实际上英国90%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享有永久业权。通过对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的了解,来分析英国土地流的条件以及英国土地流的影响。 一、英国土地制度变迁 (一)初始阶段:11 世纪之前 在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中,缺少明确的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在法律上,所有的土地都直接或间接地属于国王。在诺曼征服时期,在英格兰形成了一种所有的公共财产属于国王,国王又不能作为一个私人而拥有财产的观念。在 11 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国王立法的数量不多,例如,征服者威廉颁布的法律只有区区几项;亨利一世统治时期30年,也仅有几项法律保存下来。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现实,英国早期的土地立法,内容单薄、体系不够健全。 (二)转折阶段:12世纪—16世纪 土地权利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表现为圈地农场采用改进农业的办法,对于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圈地之后土地地租提高,租地农场主与地主之间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再是土地私有权的实现,亨利八世时期,为了让土地脱离封建王朝控制,采取没收、拍卖修道院地产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条例,以禁止通过各种方式对土地权的变相支配。最后地产流转雏形的出现,土地所有权变革在英国历史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为地产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 (三)兴盛阶段:17世纪—19世纪 英国土地制度发展的兴盛阶段是17世纪至19 世纪,在此阶段,废除敞田制与确立土地私

有产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土地私有权在英国的法律确认主导了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 (四)稳定阶段:20世纪以来 20世纪英国的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租佃式土地经营模式日渐萎缩,而自营农场发展迅速,土地集中化趋势也日益增强。20世纪之后,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步入稳定阶段。 二、英国土地流转的条件 (一)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 在英国土地制度转折阶段,土地权利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这也是促进英国土地流转的因素。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首先,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法律是不允许买卖和转让土地的。即使出现过自由佃户和维兰进行土地买卖现象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条件制约。中世纪晚期《买地法》开始出现就标志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出现,《买地法》间接承认了土地转让与买卖的合法性,许多贵族、商人,甚至是农民就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土地。15世纪,随着传统庄园的逐渐解体,庄园内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对于土地所有关系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世纪起,通过土地买卖、协议性圈地,甚至是强制手段得到一块土地,然后将土地圈围起来。这样,就消除了土地的公权,确立了私权。直到17世纪40年代,土地私有权才得以真正实现。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的商品化 1、货币需求是土地商品化的原因 英国商品货币关系益发展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开始显现。农村货币劳役折算越来越普遍,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劳役地租,推动了土地的商品化。同时新航路开辟,让国内外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