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 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 ?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

???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

??? 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

?? ?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

??? 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 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的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 (二)诊疗用品消毒?

??? 听诊器、血压计等一般诊疗用品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时,按照上述物表所用消毒剂浓度采取擦拭或浸泡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 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

理。?

??? 重复使用的侵入性诊疗用品严密包装后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规定处理。?

??? (三)血液等污染物的清理与消毒? ?

?? ?病人排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用专用容器盛放,按1:4比例加含有效氯mg/L的消毒液并放置2小时,按医疗机构的污水排放进行处理。?

??? (四)医疗废弃物处理?

??? 病人的生活垃圾、价值低的污染物以及诊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处理。?

?? ?五、尸体处理?

??? (一)以含有效氯2000-3000mg/L的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棉球将口、鼻、肛门、阴道等处堵塞,使用浸有上述消毒液的被单包裹尸体后装入不透水的塑料袋内。?

??? (二)尸体衣物以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剂喷洒后装袋送焚烧。搬运尸体的担架、推车等用具用后及时消毒处理,一般可采用擦拭、喷雾、薰蒸等消毒方法。?

??? (三)每取放一具尸体后都应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对停尸台进行随时消毒。?

??? (四)存放未经消毒处理病人尸体的冷藏箱,待尸体取出后,对冷藏箱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可按3:7比例添加酒精以防止消毒剂被冷冻)进行终末消毒。?

??? (五)尸体运送及处理人员工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穿胶鞋及隔离衣;搬运尸体或进行各项消毒操作后,要及时用过氧乙酸或含溴、含氯消毒剂清洗消毒双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9版)〉-26页word资料

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征防治指南 (2010版)〉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 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以及我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转发给你们。请根据本指南切实加强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附件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济南市卫生局应急办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https://www.doczj.com/doc/705208799.html, 2010-10-09 15:39:06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D ) A、40 5 B、39 6 C、40 7 D、40 10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B )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军人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D ) A、10 B、8 C、12 D、14 (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 ) A、乙类24 B、丙类24 C、甲类 2 D、乙类12 二、填空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 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直接用手去除,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的身体使其自行退出,然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摘除,最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特别是4-10月份),应当对蜱传播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 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河南共监测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至少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属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无形体主要存在于蜱虫体内,通过蜱虫叮咬人体后感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人体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发生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野鼠等动物是其储存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蜱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鼠、牛、狗等。 白蛉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属病毒,该科还包括布尼亚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内罗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共有300多个病毒成员。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知识介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知识介绍 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如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可能还有个别病人会出现出血症状。这类疾病可以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起病(体温≥38℃),大多数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表现明显。部分病人有上腹部压痛、意识改变、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有出血症状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多数患者有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总数明显降低;部分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明显升高。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 蜱传疾病流行规律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特点,是常见疾病,具有地域性,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感染多在5—10月份。人群均易感,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现在国内已经很明确存在的几种蜱传疾病,如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都在进行疫情监测与报告,这

些蜱传疾病多见于丘陵和森林地带。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流行趋势是什么? 蜱叮咬疾病将趋于减少。每年4月份到8月份是发生病例比较集中的时间,这个可能和媒介活动本身有关,现在已是秋冬季节,这些媒介活动少了,发病将会减少。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原则是什么? 在治疗上,无特效药,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果出现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因此恐慌。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或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在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在个人防护方面,要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着浅色、光滑衣服等。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8. 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 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 ?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 ???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 ??? 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 ?? ?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 ??? 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 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的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 (二)诊疗用品消毒? ??? 听诊器、血压计等一般诊疗用品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时,按照上述物表所用消毒剂浓度采取擦拭或浸泡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 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出现的出血热,其首个病例出现在中国农村地区。SFTS的病原体为SFTS病毒(SFTSV),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自2010年首次报道以来,中国已有11个省份发现大约2500例该病病例,平均死亡率为7.3%。 2012年日本和韩国也曾有此病报道。Heartland病毒,美国从2例患者体内分离出的基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极为相近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 SFTS不仅是中国公众健康的巨大威胁,也给全世界其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威胁。SFTS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重组和在蜱媒介及脊椎动物宿主内进行同源性重组而快速进化。目前尚无针对SFTS的特异性治疗,而预防SFTS病毒感染和传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被蜱虫叮咬。 2014年5月16日,Lancet infect disease在线发表了中国的Quan Liu博士等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综述。该综述旨在提供新出现的蜱传播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及生态学相关信息,并对SFTS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介绍。现将全文编译如下。 一、概述 2007年5月,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有3例伴有高热、胃肠道出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转氨酶升高的患者被当地一所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其中一例患者的亲属向河南省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上报了此疾病。 河南省CDC进行的专项调查发现此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和蛋白尿。 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河南省CDC排除了胃肠道疾病的可能,并开始查找相似案例,结果发现2007年河南共出现79例该病病例,其中10例死亡(死亡率12.7%)。 当时河南省出现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暴发,河南省附近的安徽省也出现了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这些疾病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因此,立克次体疾病(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恙虫病)和由查菲埃立克体引起的人单核细胞埃里克体病被认为是此次河南疾病暴发的可能原因。 然而,在206例可疑病例中仅有6例(3%)最后确诊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并且2007年后的3年内均未分离出病原体。山东、江苏、湖北、安徽和辽宁也有SFTS的病例报道。 2010年,一种被称为SFTS病毒或布尼亚病毒的新型病毒从SFTS患者身上分离出来。此病毒被认为是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相关致命性疾病的病原体。 2012年日本和韩国也曾有此病报道。美国密苏苏里州也有报道称他们从两名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的患者上分离出另一种白蛉病毒,Heartland病毒。Heartland病毒与SFTS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范文

第一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 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

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 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 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 毒。 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的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二)诊疗用品消毒 听诊器、血压计等一般诊疗用品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时,按照上述物表所用消毒剂浓度采取擦拭或浸泡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理。 重复使用的侵入性诊疗用品严密包装后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规定处理。 (三)血液等污染物的清理与消毒 病人排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用专用容器盛放,按1:4比例加含有效氯mg/L的消毒液并放置2小时,按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 年)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 ()C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C以上, 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 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 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 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 CK及AST 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 ) 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减少,多为,重症可降至()X 109/L以下,嗜中性粒

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 x 109/L,重症者可低于()x 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 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X 109/L )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 分)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一、填空题 1.1周?2周;40 10 ; 3.布尼亚;4.乙24 ; 5.血液;钠BUN ; 正常 30 ; 8. 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9. 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 案 2015-06-30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08-12 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得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与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得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与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与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得防护与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得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得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得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 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得基础

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得原则进行防护。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与/或手消毒。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她可能产生喷溅得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与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 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与物体表面得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得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 收治病人得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与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得消毒液擦拭消 毒。 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得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二)诊疗用品消毒 听诊器、血压计等一般诊疗用品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时,按照上述物表所用消毒剂浓度采取擦拭或浸泡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