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述国内外差别化纤维的开发现状与应用

概述国内外差别化纤维的开发现状与应用

概述国内外差别化纤维的开发现状与应用
概述国内外差别化纤维的开发现状与应用

概述国内外差别化纤维的开发现状与应用

【作者:顾超英】

1 概述

差别化纤维(DifferentialFibers)一词来源于日本,我国在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它一般泛指通过化学改性或物理变形制取的,以改进服用性能为主,在技术上或性能上有较大创新或具有某种特性与常规品种有差别的纤维新品种,它与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一起构成了化纤新型纤维的研究、生产、开发体系。其发展的程度,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新品种的科技开发水平。

众所周知,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学科领域多且相互交叉、产品的附加值高、品种翻新快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开发差别化纤维可以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步伐、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力推进我国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必将为我国的化纤行业走出艰难困境、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作出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纺织行业抓住机遇,早日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1.1差别化纤维的定义

差别化纤维泛指对常规化纤有所创新或具有某一特性的化学纤维。一般经过化学改性或物理变形,使纤维的形态结构、物理化学性能与常规化纤有显著不同,从而取得仿生的效果或改善、提高化纤的性能。差别化纤维一般以涤纶的差别化纤维最多,诸多差别化纤维又不单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叠加的纤维风格而复合的纤维。例如高收缩丝与普通收缩的细旦丝复合形成异收缩特性,赋予织物表面不经磨毛即产生桃皮绒感的风格,再加入异纤度、异截面特性,更可使织物呈现出优雅的珍珠光泽。差别化纤维主要用于服装以及装饰织物。

1.2 差别化纤维的品种

由于差别化纤维的品种以及用途有很多,因此其未来发展趋势也深受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们高度重视。差别化纤维一般指异型纤维、复合纤维的超细纤维,改变纤维的表面和截面形态,可赋予纤维多种新的风格和性能。如正四角型纤维可以叠得非常紧密,具有透气防湿功能和光亮光滑的表面;五角型纤维具有显著毛型感和良好的抗起球性;五叶型复丝有丝质感。复合纤维多为主体卷曲、具有高度的体积蓬松性、延伸性和覆能力。超细纤维具有质地柔软、光滑、抱合好、光泽柔的特点。我国的差别化纤维还处在“仿制”阶段,而国外则早已开发了“高纺”和“超纺”产品,日本甚至达到“超真”的“新新合纤”阶段。对于染整工艺而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纤维的特点,并通过后整理来体现到面料的风格上。差别化纤维主要是从它的形态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上区分种类的。

1.2.1 形态结构

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的有异形纤维、中空纤维、复合纤维、细特(旦)纤维等等。

⑴ 异形纤维

指经一定几何形状(非圆形)喷丝孔纺制的具有特殊截面形状的化学纤维。根据所使用的喷丝孔不同、可得到三角形、多角形、三叶形、多叶形、十字形、扁平形、Y形、H

形、哑铃形等等。

⑵ 中空纤维

指贯通纤维轴向且有管状空腔的化学纤维。它可以通过改变喷丝孔的形状来获得。中空纤维的最大特点是密度小,保暖性强,适合做羽绒型制品,如高档絮棉,仿羽绒服、睡袋等等。

⑶ 复合纤维

有两种及两种以上聚合物或具有不同性质的同一聚合物,经复合纺丝法纺制成的化纤纤维。复合纤维如为两种聚合物制成,即为双组分纤维。

⑷ 细特(旦)纤维

指单丝线密度较小的纤维,又称微细纤维。纺制细旦纤维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复合纺丝剥离法、溶解法、常规熔融法、超拉伸法、闪蒸法和熔喷法。特别是涤纶细旦纤维因其良好的服用性能,在纺织用纤维中占有主导地位,替代天然纤维方面已仿制出高仿真纤维,使仿丝织物达到轻、柔、爽、滑,对超薄型涤纶织物经碱减量处理后,再经特殊柔软亲水整理,更能获得真丝绸的外观和手感;仿鹿皮织物被称为划时代的衣料,它不仅具有天然鹿皮的“书写效应”、“白霜感”和“立体感”,而且具有真丝的手感,柔软、质轻、悬垂性好、舒适;超细纤维还可用于合成革、清洁布、高密防水织物、液体或空气过滤材料、贝类及海藻抑制层、保温材料、功能纸、电池隔膜等。

1.2.2 物理化学性能

差别化纤维在物理化学性能上较常规化纤有所改善或提高的,有抗静电纤维、高收缩纤维、阻燃纤维、抗起毛起球纤维等等。

⑴ 抗静电纤维

抗静电纤维是指不易积聚静电荷的化学纤维。抗静电纤维主要用于制成无尘无菌服、防爆工作服、地毯、口罩等纺织品,

⑵ 高收缩纤维

指沸水收缩率高于15%的化学纤维。根据其热收缩程度的不同,可以得到不同风格及性能的最终产品。例如,热收缩率在15%-25%的高收缩涤纶,可用于织制各种绉类、凹凸、提花织物;收缩率为15%-35%的高收缩涤纶纤维,可用于膨体毛线、毛毯、人造毛皮等等;收缩率为35%-50%的高收缩涤纶,用于合成革、人造麂皮等等。

⑶ 阻燃纤维

亦可称耐燃、难燃或防燃纤维。在火焰中仅阴燃,本身不发生火焰,离开火源,阴燃自行熄灭的加入阻燃成分的化学纤维。其极限氧指数值约在0.3以上。阻燃纤维主要用于纺制儿童及老年人服装、床上用品、装饰织物、防火工作服及有阻燃要求的绳索、帐篷、工业用布等等。

⑷ 抗起球纤维

利用化学改性或物理方法处理后,使制成的纤维及其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防止或减少其因纤维相互摩擦,缠结集聚而成小球的化学纤维,称为抗起球纤维。抗起球纤维制成的织物的抗起球效果达到三级以上。抗起球纤维一般与其他短纤维混纺生产毛型织物、针织等等。

2 我国差别化纤维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差别化纤维的发展现状

我国化纤工业经过40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各大类品种基本齐全、技术装备配套、质量品种有一定水平的化纤生产开发体系。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设备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市场需求,一些差别化纤维品种相继研制成功。如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异形纤维、多孔中空纤维卷曲纤维、纫旦和超纫旦短丝、高收缩纤维、蓄热保暖纤维、防紫外线纤维、抗静电纤维、防臭抗菌纤维、导电纤维等等。

另外,国外现有的差别化纤维我国大部分都有,且科研成果工程化、市场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大类新产品已转入批量生产,超细旦、高收缩、阳离子染料可染、多功能混纤复合长丝等发展迅速。

2.2 我国差别化纤维与国外的差距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差别化纤维在质量与数量上与国外仍有差距。目前国内由于多种原料不能满足出口市场的需要,出口服装面料70%靠进口,高档涤纶仿真产品每年有1/2需要进口,主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料不配套,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差,高水平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数量有限;再者,往往后续的纺织染整加工中出现瓶颈,阻碍了这些纤维品种的发展,一些高技术的特种纤维,国内仍处于科研状态,不少品种尚属空白,化纤工作者仍需努力。

3 国内外公司开发的最新差别化纤维

3.1 中国

3.1.1 中国石化公司天津分公司研究院

中国石化公司天津分公司研究院开发出来的差别化远红外聚酯纤维是由远红外聚酯

切片纺丝而得。在普通聚合过程中加入一定量远红外粉,制成远红外切片或母粒,用此切片或母粒,在调整的纺丝工艺条件下纺成长丝或短丝。在此工艺路线下纺成的纤维,远红外粉均匀牢固地分散在纤维中,具有持久发射远红外线的功能。

中国石化公司天津分公司研究院从国内筛选优异的发射率高、粒度细的远红外粉、经特殊处理分散后,在聚合中加入,利用该研究院的300t/年的聚合装置,合成远红外聚酯切片或高浓母粒。利用母粒法纺成纳米远红外涤纶长丝和短丝,纤维的发射率达85%以上,织物温度比普通织物提高3℃以上。用母粒法纺成的远红外丙纶长丝亦有同效。

用此远红外纤维,可加工成各种棉毛制品,如太空棉、衬衣、被、褥、坐垫、护膝、护腰、时装、滑雪衣、夹克、床上用品、睡袋、裙装、运动服、雪地鞋、保健袜、各种服装面料等。该院批量加工的保暖内衣及保健袜,深受消费者青睐。

3.1.2江苏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⑴仪征化纤公司涤纶二厂

江苏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实施产品高附加值战略,大力开发差别化产品,以抵御和规避常规产品的竞争风险。并于2003年第一季度成功开发生产出了七彩涤纶短纤维,这些新产品赢得了国内外下游用户的高度赞赏,成了国内涤纶短纤维市场上一道靓丽的风

景线。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了七彩涤纶短纤维后,就可以减少纺织产品的后道染整工艺,增强色牢度,还可以将黄、红、蓝三色短纤维按照不同量的配比使用,可以生产各种色彩的棉纱,进而织造、加工成各种色彩鲜艳的高档西服、T恤等。

目前,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生产出的黄、红、蓝短纤维分别为大红、纯黄和孔雀蓝三色,根据客户提供的数据表明: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批量生产的七彩涤纶短纤质量优良,完全可以与进口产品相媲美。

⑵ 仪征化纤公司涤纶五厂

近几年来,在开发差别化纤维方面,江苏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涤纶五厂的开发工作就做得非常到位,该厂产品开发能力在国内也可谓有一定的知名度。该厂通过自己的技术员开发或与仪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发出大有光、阳离子、复合、细旦多孔等七大系列70多个规格品种的长丝投入市场。该厂坚持向"特、新、专"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效益下滑的处境有了明显的改观。仅2001年,该厂的产品差别化率便从建厂初期的20%左右提高到78%,开发新品种17个,产生效益的品种有7个,形成技术储备的品种有10个,开发的中空长丝、麻灰丝、异型丝、汽车专用丝、武警专供丝、50D

有光FDY等品种,2002年与2003年以来,又先后开发出了吸湿排汗纤维以及全消光等产品,并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该厂也为未来几年开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杭州东南化纤有限公司

杭州东南化纤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三色乐丽丝,以该纤维为原料织造的纺织面料,具有异染色性、异收缩性,现已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生产,并为追求奇异、个性化的高档服装面料市场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三色乐丽丝采用纺丝(纺牵)--复合变形的生产工艺路线,在高速纺丝机上对切片熔融、挤出成型及成型后的初生纤维进行热管拉伸,制取几种具有不同分子取向、不同结晶结构的纤维。通过混纤、变形、网络等加工技术,生产出异染色特种纤维系列产品,以该纤维为原料的纺织面料具有异染色性、异收缩性,经染色后整理,可产生常规合成纤维长丝无法达到的色差效果,并且织物挺括而手感柔软、富有弹性。该产品的关键技术是二股或三股具有不同分子取向、不同结晶结构,并经改性的原丝在高速假捻变形加工时,每股丝的超喂速度需在极短瞬间不断产生既有序又无规律的变化,通过超喂速度的变化,使原丝被牵伸的倍数也不断的变化,这种不断变化的排列组合,使最终产品在织成织物经染色、整理加工后,产生特殊的异染色效果。

此外,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需要提供特殊规格的原丝,还需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喂丝罗拉的速度必须通过电脑进行控制,而变化的排列组合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异染色效果。

3.1.4 韩国四川汇维仕株式会社无纺用差别化涤纶短纤

韩国汇维仕株式会社是韩国SK化学和三养社化纤部门合并组建的新公司,公司成立近4年来,产品主要以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为主,这几年随着亚洲无纺布市场的快速发展,汇维仕的发展方向是紧跟亚洲市场的发展步伐,其中,中国市场发展最快,我们已经确定将中国作为汇维仕最大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韩国四川汇维仕化纤有限公司根据对全球无纺布市场的调研,认为新型纤维的开发将是无纺布领域发展的动力,为此

该公司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的开拓。目前该公司已经开发出的适用于无纺布的新纤维主要有以下几种产品。

⑴ 低熔点涤纶纤维

低熔点涤纶纤维它可以在比一般聚酯更低的温度下熔融,并和其他纤维粘合。同时,还可以和其他原料混合使用,也可以100%回收利用。这种纤维特别适用于汽车内饰件,还有垫子、被子、衬垫、土工布、过滤布、卫生和医疗用品等领域;

⑵ 亲水性纤维

亲水性纤维是通过后加工阶段中喷射亲水性油剂,使纤维具备了亲水性功能,具有优秀的梳理、湿润和吸湿性能,适用于运动衣、内衣及非织造布等领域;

⑶ 分裂纤维

分裂纤维是通过复合纺丝工艺生产,既可以减量溶出,又可以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分裂出对环境亲和的人工皮革用超细纤维。主要用途在擦布和人造皮革领域;

⑷ 高收缩纤维

高收缩纤维是通过热水、蒸汽或热风处理可以产生比普通涤纶更高收缩率的特殊品种,与其他纤维混纺后,可以生产出高密度、更柔软的针刺或水刺合成革基布;

⑸ 伸缩性纤维

伸缩性纤维是通过特殊的复合纺丝和延伸工艺技术制造的纤维,从而赋予无纺布具有伸缩性的新型纤维。可用于创口贴等医疗材料和高密度伸缩型无纺布;

⑹ 阻燃性纤维

阻燃性纤维是在聚合工序中加入具有阻燃性的添加剂共聚,在赋予聚酯永久的阻燃性的同时,纤维还能保持一般聚酯的易护理性,我们期待这些新纤维在中国无纺布领域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3.1.5 江苏无锡宏源化纤公司

由葛明桥教授牵头、无锡宏源化纤实验厂合作承担的无锡市重点工业攻关科研项目“稀土铝酸盐夜光丝研制与应用”,经过一年多攻关,投入经费350万元,终于研制成功夜光丝并投入工业化生产。项目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和江苏省经贸委新产品鉴定。这一成果国内外目前还未见报道,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申请发明专利。

夜光性蓄光型聚酯长丝属于一种新型高科技功能性纤维,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基材,采用稀土铝酸盐发光材料和纳米级助剂,经过特种纺丝工艺制成具有夜光性的蓄光型聚酯长丝。它只要吸收任何可见光10分钟,便能将光能蓄贮于纤维之中,在黑暗中持续发光10小时以上,并且可无限次地循环使用,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夜光织物涂层不透气、易脱落的缺点。

夜光性蓄光型聚酯长丝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该产品无毒、无害、无放射性,符合纺织、环保等相关使用要求,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夜间作业、消防应急、建筑装潢、交通运输、日常生活及娱乐服装等领域。夜光丝投放市场以来前景十分看好。据悉,江南大学科研人员还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研制开发多种色彩的夜光丝。

3.2 日本

3.2.1东洋纺公司

日本东洋纺公司的差别化Escola纤维,是一种利用整理加工的方法制成的控制细菌繁殖的产品,可耐黄色葡萄球菌和0157在内的不同种类细菌,有着优越的抗菌效果。广泛用于医院、内衣、床上用品、妇女服装等。另外,开发的Epicomodo的制菌材料主要用于地毯、窗帘;Esmero制菌材料主要用于睡衣、运动服、制服、浴巾、床上用品、内衣等。

3.2.2 东丽公司

日本东丽公司的差别化Macspec纤维是利用整理加工方法赋予纤维抗菌功能。由于抗菌剂进入纤维内部,即使在剧烈洗涤后也不会逸出纤维表面。抗菌剂用来自自然的甲壳质,对人体和环境无副作用。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各种制服、看护衣料等。

3.2.3 可乐丽公司

日本可乐丽公司差别化Saniter纤维系列是在熔融纺丝阶段加入制菌剂的聚酯纤维,有短纤维类Saniter30以及长丝类Saniter21。Saniter纤维中加入的制菌剂是具有特殊制菌性能的陶瓷。这种陶瓷还广泛应用于塑料餐具、冰箱内部等,是具有高度安全性能的物质。可长时间保持制菌效果.不会因为日晒、热度和温度的影响降低其功效。经确认,可制菌的细菌种类有枯草杆菌、肺炎杆菌、大肠菌、沙门氏菌、肠炎弧茵、MRSA。主要用于一般家庭用的被褥棉絮、床单、窗帘等,今后可乐丽公司还计划开拓医院用品领域。

3.2.4 钟纺合纤公司

日本钟纺合纤公司的差别化Biosafe纤维是在聚丙烯腈纤维内加入抗菌除臭剂,从而在纤维内部形成许多孔。该纤维制成的纺织品通过增大接触水分、恶臭、杂菌的表面积,从而具有卓越的吸水性和制菌、除臭效果。除制菌外,Biosafe还具有卓越的消除汗和体臭功能,纤维内部形成许多的孔发挥了毛细血管的作用,使其具有天然纤维般的吸水功效。

Biosafe由于在织造阶段加入了抗菌剂,因此反复洗涤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制菌、吸水效果。而且经过混纺、交织、交编、染色、热加工等后加工工艺后,其杀菌效果也不会下降。目前,钟纺合纤主要以棉80%、Biosafe20%的混纺面料开发产品,面向浴巾及内衣市场展开销售,今后还将考虑拓展医疗、看护用品市场。

3.3美国

3.3.1美国杜邦公司

Somalor纤维是使用美国杜邦公司最新的Sorona聚合物PTT制造的高性能纤维,Somalor纤维的具体生产工艺不同于PET,如纺丝温度比涤纶低30℃左右,要求熔体在螺杆与喷丝板间的停留时间要短,一般要求在15min以内,否则容易产生热降解,影响纺丝状态和产品质量。Somalor纤维具有许多优点:如柔软性、拉伸回复性(比尼龙高2-3倍)、无载体沸点下的易染性、热定型能力等等。

该纤维在服装方面,更具有多种优点,对消费者有强大吸引力--手感柔软,拉伸回复性高,回弹性好,色泽鲜艳,抗紫外线,抗氯,抗污,易维护,使其织物集这些优点于一身。Somalor纤维织物能制作柔软的女式睡衣、内衣、女式紧身衣,也应用于便装、工作装、泳衣、运动装、外套针织套衫、袜类等,Somalor纤维也是汽车、室内装饰和家居织

物的理想选择,其市场前景无限。

3.3.2美国粮食公会和卡吉尔.道聚合物公司

近几年来,美国粮食公会和卡吉尔.道(Cargill- Dar)聚合物公司与日本钟纺纤维公司就共同推出了这种新型的环保型纤维。它是由玉米淀粉发酵制得的乳酸经过聚合,熔融纺丝生产成聚乳酸纤维,又称PLA纤维(LACTRON)或称玉米纤维,2001年美国已具有14

万吨年生产能力。该纤维能生化分解,其燃烧热较低而且燃烧后不会生成氮的氧化物等气体,使用后的废弃物埋在土中或水中,可被微生物分解成碳酸气和水,在光合作用下,又会生成起始原料淀粉,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生态纤维。

该纤维能与棉、羊毛混纺生产具有丝感外观的T 恤、茄克衫、长袜、晚礼服等。具有优良的形态稳定性,如与棉混纺,几乎与涤棉具有同等的性能,处理方便;光泽较涤纶更优良,且有蓬松的手感;与涤纶同样富有疏水性,对皮肤不发粘;如与棉混纺做内衣,有助于水份的转移,不仅接触皮肤时有干燥感,且可赋于优良的形态稳定性和抗皱性。经测试,聚乳酸纤维编织布对人体皮肤无任何刺激性。

3.4 Sinco公司

Sinco公司开发一种具有较高弹性模量的聚酯长丝,它是由芳烃酸、脂肪醇及带有聚酯功能团的芳香羧酸二酐为主要原料制成,其弹性模量达到30Gpa,断裂应力超过400M paAkzoNobel NV公司开发了一种有较高抗起球性能的聚酯纤维。

它是将聚亚烯醇嵌段共聚物作为分离相,均匀地加入到聚酯混合物中。聚合物中含有聚乙烯对苯二甲酸盐,聚合物是在共聚后加入的,它所占的重量比是1%~7%,然后采用普通纺丝法就可制得有较高抗起球性能的聚酯纤维。

3.5Allied-Signal公司

Allied-Signal公司开发了聚酯轮胎帘子线,该纱线不但强度高,且尺寸稳定性好。它是将聚乙烯对苯二甲酸盐经熔融、纺丝,形成初生丝,并将初生丝通过一个缓慢冷却区和快速冷却区,使其冷却和固化,再经牵伸,使纤维获得较高的取向度和结晶度,最后经热牵伸制得成品纱。

3.6 Rupont公司

Rupont公司研制出生产聚三甲基对苯二甲酸盐连续长丝的生产工艺,其工艺过程为将聚合物从喷丝板中熔融挤出,经吹风冷却、浸油、对长丝进行牵伸,然后将长丝通过带热流体的喷嘴,在热气流的作用下,长丝发生变形,使纤维呈三维立体卷曲状。

4 差别化纤维的发展方向以及策略

4.1 差别化纤维的发展方向

根据资料显示:国外已研究成功用聚偏氯乙烯或聚丙烯脂等嵌入蛋白质基质,从而既保留了蛋白质再生纤维的手感和保暖性,又改进了蛋白质纤维湿强度过低的缺点且引入了阻燃性,成为一种既舒适又安全的新纤维。

功能性运动服也是国外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它是将舒适、运动自如、透气透湿、保

暖吸汗等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服装,为此必须使用多种功能性材料,如利用高弹性纤维以满足舒适和运动自如的需求,利用丙纶的输湿导汗的性能,利用超细纤维的良好透气透湿和改性涤纶(或锦纶)的保暖性和吸汗性能,而且通常是做成双层或三层针织产品,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搭配,以满足多种功能的要求。

4.2 差别化纤维发展策略

㈠国内化纤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必须要对基础技术进行复合,做到产、学、研的结合,从而促进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另外,还应当做好差别化纤维开发过程中相关辅助原料及添加剂、油剂的系列配套开发工作。

㈡差别化纤维生产企业必须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尽可能的使设备的各种部件适合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差别化纤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与纤维机械厂共同合作,摸索出能够使产品质量提高的改进设备方法。

㈢必须与上下游紧密结合,开展一条龙式的开发工作,并且以最终产品为根本目标。差别化纤维的功能性也需要不断创新、提高,其品种也要不断增加,因为差别化纤维的每个品种都有其寿命,该类纤维的寿命又比较短,因此需要纤维生产企业对差别化纤维要进行不断地开发。

㈣国内诸多纤维生产企业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定位并选择出自己的强项以及有可能开发出的品种进行开发,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最近几年,国外贸易商经常到国内市场上来寻找差别化纤维的货源,可是我国的纤维品种还是有些少了点,还是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国的纤维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上多下苦功夫。

5 结论

差别化纤维的开发作为新一轮化纤工业发展阶段的重点,已被各相关企业所重视。今后,我国化纤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不是产品没有市场,而是随着中国的化纤市场日趋国际化,正受到进口产品、外资企业产品的猛烈冲击和竞争,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效益滑坡,严重制约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欧、美、日高附加值和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的封锁及产品市场的激烈挑战,同时也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严重挑战。差别化纤维作为一类新颖的化纤原料将为整个纺织行业开发各种新颖面料、提高产品档次、调整行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追求舒服、高档、保健、自然等成了新时尚,对服饰的追求出现了多样化、功能化,使得一些差别化纤维普遍受到消费群体的欢迎。

因此,我国的化纤行业必须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既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规避常规产品竞争风险仍是国有化纤业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毕竟差别化纤维其开发应用有着广阔的空间,只要上下游产业链加工通力合作,市场标准规范好,差别化纤维以及织物的市场前景应该是看好的。

膳食纤维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习惯发生 了改变,与膳食结构相关的“富贵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 量研究结果表明,“富贵病”发病率的上升与饮食中膳食纤维 摄入比例减少有关。膳食纤维对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已经被 大量研究所证实,因此,对于那些易患“富贵病”的高危人群看 来讲,膳食纤维可以降低高血脂、便秘、肠癌及心血管疾病的 发病率[1]。因此,开发膳食纤维产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大豆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资源丰富,有着十分 广阔的开发前景。大豆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如豆渣、豆粕和豆 饼等),若能进一步加工成膳食纤维产品,既防止资源的浪费, 又可减少环境污染。豆渣中主要含有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少 量淀粉等[3]。用碱煮和酶解结合的方法,除去豆渣中的淀粉 和蛋白质,就可得到较为纯净的膳食纤维 总结了传统酸法HVP的生产、特点,酶法水解植物蛋白的研究现状。酸法水解植物蛋白的特点 是水解迅速、彻底,成本低、投资小,广泛用于多种食品之中。缺点是敏感氨基酸被破坏,单糖、多糖大部 分被破坏,导致水解液呈棕黑色。最主要的是水解过程中生成氯丙醇类物质,有一定的毒性和一定的致癌性。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酶法水解植物蛋白的研究越来越多。酶法的优点是对敏感氨基酸无破坏作用, 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料的风味,水解产物含有大量呈味小分子肽。最主要的是不产生氯丙醇类有害物质。酶法水解植物蛋白的水解温度通常在45~65℃之间,水解时间从3h到48h不等,所用酶包括内切蛋白酶和外切蛋白酶。酶法水解植物蛋白的生产成本较高,水解程度较低。酶法水解植物蛋白的成功开发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 世纪,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在不 断的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以粮食为主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明显减少,而动物脂肪和动物蛋 白质的消费量大幅度上升,这样造成了现代人的膳食结构中食用纤维的摄取量相对减少,导 致营养平衡失调。有大量资料表明,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病”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 冠心病、糖尿病、便秘、结肠癌等都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不足有关(Fugencio Saura-Calixto et al.,2000)。膳食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失水β—葡萄糖组成的非淀粉 多糖,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甲壳素等物质(邓舜扬,2001)。膳食纤维虽不能 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其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生理作用(董文彦,张东平,伍 立居,2000;J.W.Devries,2001)。因此,很多科学家将膳食纤维推崇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 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卓馨,2005)。早在20 世纪50 年代, 西方国家就开始了膳食纤维方面的研究。1960 年,H.C.Trowell 博士第一次列出了西方文明 病的特征并论证了富含纤维食品的重要性。美国医学家丹尼斯也在研究中发现,每天增加5g 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减少15%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陈霞,杨香久,2006)。英国著名营养学 家Cum-mings 等人证明每天摄入非淀粉多糖不超过32g,其摄入量与粪便重量间呈剂量反应 关系,每日粪便重量低于150g 时疾病的危险性将会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 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及其在人体中不可代替的地位,因此开发出多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及 其保健品。如在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年销售的60 亿美元方便谷物食品中约有 20%是富含膳食纤维的功能性食品(邵晓芬,王凤玲,刑坚强,2000)。1996 年,水溶性纤 维制品在欧美的销售额达100 亿美元,并在1997 年更显示出其强劲的增长势头,仅在6 月 份日本和欧美市场就已突破100 亿美元(石桂春,2001)。日本80 年代后期就已经利用活性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 0引言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增加消化物的粘度,对内源酶造成障碍,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增加内源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4)、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

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英 (吉首大学化工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主要介绍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现状,包括膳食纤维的组成、提取、检测、生理功能等。以及国内外膳食纤维食品研究的动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膳食纤维,开发利用,生理功能,新产品。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ctuality of Dietary Fiber Ouy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 Abstract:The exploitation andutilization actuality of dietary fiber are introduced mostly,they involved its constituent,enstraction,analysis,physiological functions.and its research trend in the world are discussed. Key words:dietary fiber, exploitation andutilizati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new products. 1 膳食纤维的开发利用现状 1.1 膳食纤维的组成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通常被认为是一类不能被人体消化酶类消化,主要由可食性植物细胞壁残余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及与之缔合的相关物质组成的化合物。依据其溶解度情况,可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两种。相比而言,水溶性膳食纤维因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更优的生理功能而被广泛应用。常见水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有:菊粉、葡聚糖、抗性淀粉、壳聚糖、燕麦β-葡聚糖、瓜尔胶、藻酸钠、真菌多糖等,其中有些是天然制备,有些是合成、半合成的,但不管制备过程如何,它们的独特性能均得到了人们的好评。1.2 膳食纤维的分离提取

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4462869.html, 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李玉玲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成为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 目前研究者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未达成共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修订文本中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同一范畴,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潘懋元教授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涵盖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乃至服务应用型,以本科层次专业应用型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从研究方法来看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系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陈荣荣、伍红军的《首批高职院校的层次发展——对1980—1985年的118所短期职业大学的考察》主要采用了调查法对中国首批高职院校进行了考察,研究了高职院校的层次发展问题。王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一文中从现代职业教育视域和社会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出发,从人才分类理论、学位分类理论和高等教育分类理论三个维度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夏明忠的《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本科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首先阐述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和形式,再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探索了西昌学院的本科职业教育实践。蒋晓光、孟祥霞在《学位与职业培训的结合:英国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一文中以英国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为例进行了研究,为同行提供了详细的、可操作的参考示例,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从研究视角来看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_高凤菊 (1)

第27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Vol. 27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5 ──────────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高凤菊(1978-),女,河北乐亭人,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7 -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高凤菊1,李春香2 (1.四川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唐山师范学院 生物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分解纤维素真菌及细菌的种类,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真菌;细菌;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Q5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2-0007-04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生物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的产物高达1.5×1011~2.0×1011t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其中90%以上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1]其中的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 的多糖物质, [2] 这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 达5.7×108t , 约相当于我国北方草原年打草量的50倍。目前这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燃料,畜牧饲料与积肥,不仅利用率低,还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自然界中,许多霉菌[4]和细菌[5]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但有关细菌纤维素酶的报道很少。由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最适中性至偏碱性,因为这类酶制剂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6][7][8] 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1.1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 (cellulose decomposingbacteria )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是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由于纤维素酶等的作用,纤维素可一直被分解到葡萄糖为止,有时在分解过程中会积累纤维二糖。这类 细菌多见于腐植土中。好氧性细菌如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 )、噬胞菌属(Cytophaga )等能分解纤维素;但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纤维素分解真菌在起作用。而在厌氧条件下纤维素的分解,一些厌氧性的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 )的细菌具有重要作用。纤维素分解细菌亦可栖息于草食动物的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它们在其中进行分解纤维素的活动,这些细菌是厌氧性细菌,例如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 )、牛黄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白色瘤胃球菌(R.albus )、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程光胜 译)等。细菌纤维素酶多数结合在细胞膜上,菌体细胞需吸附在纤维素上才能起作用,使用很不方便,酶的分离提取也较困难。但是细菌主要产生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由于在洗涤剂工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也成为研究热点,其产生菌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属[9]。由于酶的耐热性在生产中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耐热细菌也是研究的热点。 1.2 纤维素分解性真菌 真菌类有黑曲霉、血红栓菌、卧孔属、疣孢漆斑菌QM460、绳状青霉、变幻青霉、变色多空霉、乳齿耙菌、腐皮镰孢、绿色木霉、里氏木霉、康氏木霉、嗜热毛壳菌QM9381和嗜热子囊菌QM9383等[10];丝状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在酸性或中性偏酸性条件下水解纤维素底物。真菌纤维素酶通常是胞外酶,酶被分泌到培养基中,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就可较容易地得到无细胞酶制品。目前饲用纤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并对如何有效的进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多方的研究讨论。本文就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展开分析,并为如何有效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献计献策。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变革,国家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与素质。因此,必须对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具体的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的有效实施和及時的改革的每一流程都要严格把关,切实有效的施行,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技术应用型人才,重点在技术与应用两个词,与其他的高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擅长的是对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动脑的同时还需掌握动手能力,在思维活跃的基础上还需反应灵敏。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也有一定难度。而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们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在教课过程中,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技术不能很好的应用。 因此,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还需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对传统的技术进行传承、改进和创新。以及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就是指从事某个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比如,学习车辆工程需要了解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和测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车辆的设计、制造、检测、实验记忆汽车销售等技能。专业能力是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有很高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这个行业很好的发展。其次是社会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相处、对职业的肯定与尊重、对公共关系处理是否等当等。良好的社会能力是顺利的从事工作的保障。 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现状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后,我国社会更加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十余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厂商的全力赞助,为新一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有了成功的案例,我国其他地区也开始创办高职高专院校,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有的厂商和当地政府合资办学,为技术人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学号:4111200059 泰山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发展现状 与应用前景 院(部)系化工学院 所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年级、班级2011级本科2班 完成人姓名靳宗霞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吴秀勇副教授 2015年6 月10日

论文原创性保证书 我保证所提交的论文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如有抄袭、剽窃、雷同等现象,愿承担相应后果,接受学校的处理。 专业: 班级: 签名: 年月日

泰山医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也叫做羟丙甲纤维素、纤维素羟丙基甲基醚,是选用高度纯净的棉纤维素作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经专门醚化而制得的。 羟丙甲基纤维素的最主要用途体现在建筑业、陶瓷制造业、涂料业、油墨印刷、塑料、医药等行业,这一产品还广泛用于皮革、纸制品业、果蔬保鲜和纺织业等。 本文通过对羟丙甲基的合成方法、溶解方法、测定方法的介绍来阐述羟丙甲基纤维素,再通过对羟丙甲基的用途以及发展现状来介绍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羟丙甲基纤维素;用途;发展现状;应用前景

泰山医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also known as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ether,Is highly pure cotton cellulose as raw materia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lkaline specially made by etherification. Reflected in the main purpose of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due to construction, ceramic manufacturing, printing ink, plastics, 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 product is widely used in leather, paper products, fresh-keeping, and textile industry etc.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ynthesis of hydroxypropyl methyl, dissolving method, the measur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illustrate the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again through the use of hydroxypropyl methyl an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o introduce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word: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Us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prospect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 喻国英江西科技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摘要:目前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性以及规范性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怎样建设英语专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就是服务当地经济,培养知识全面、技能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本科英语专业必须从培养目标定位和创新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 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本科院校定位分为类型定位、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五个方面。各本科高校因根据发展环境、区位优势、师资状况,立足于自己的特色进行办学定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泛我转”,将特色发展作为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内涵建设以吸引并培养学生。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目的,培养通用型技能能人才。办学层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高职专科教育为辅,有条件可举办成人继续教育或自考教育;办学类型应是实用型和新颖式相结合、也可举办联合交叉性学院。办学功能应用通识+能力的教育模式,以培养特色人才为主要任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育还是延续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没有把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技能来培养,对于公共外语来说,学生基本就是学读与写,听、说很少接触,更不用说掌握了,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听、说、读、写、译能力确实有所提高,但未能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不能很好地处理外贸、商务、文秘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能应用自如。就现在市场就业来看上,对单一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运用才能发挥它的最的功效。现在的外向型企业招聘人员往往不仅要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还要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如法律、经济、通信、制造等应用技术,即使是专门的翻译人才也要求熟知专业语汇并具备相关领域的特定知识。 三、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内容 (一)加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设立相似性应用技能模式教学,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外贸询盘还盘、处理往来函电、产品推销等场景,采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学生在熟悉了基本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之后,举一返三,融汇贯通,从商务技能的角度出发,逐渐培养自己的英语及专业能力。如外贸函电这门课,让学生把案例在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实现。形象地展现后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哪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全。这样的思路构成了应用型英语本科的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框架。将英语与商务两个学科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两只手弹钢琴”,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最终目的还是想找份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因此在进行专业和通识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价值观教育、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及职业发展能力的熏陶。为解决专业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我们可以将按照公共基本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学科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课(论文、实习、社会调查)四大模块来编排教学。为此,建议本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原则,实施外语+专业方向(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翻译、跨文化学、国际经贸等)、辅修相关专业或第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规范建设,拓宽专业方向,突出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设置之前要深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中去,调查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要求,然后相应地挖掘潜能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加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鼓励学生走出去,到企业甚至到国外中去锻炼实习。同时要建立阶梯式校内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可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校内实训室可以有口译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等,形象生动、寓教于乐地将教学单元任务放在实训室中完成,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完成任务,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故事复述、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大胆实践和动力高涨。另外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逐步增强职业适应能力,走向工作岗位。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的模块化教学,还要通过课后与教师的交流及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外辅助培养方案。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补充英语的人文知识、带领学生去涉外酒店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参加各个级别的各类英语水平考试和职业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考试获得资格证书。而不是一味强调英语语言学或语言史的枯燥的学习。作为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习的模式不应拘泥于单一枯燥的背单词、做试题、写文章的学习。通过设置语言能力基础模块课程,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运用语言自如交流的能力。 结论 建设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外向型技人才,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加速、国际贸易与交流发展的紧迫需要。英语本科专业的建设应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求、面向市场、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将品德教育、能力培养、职业规划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提升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上“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因和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13. [2]李兰欣.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第五届全国国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 作者简介: 喻国英,女,年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180197910 >才智

纤维素酶在纺织品染整中的应用

纤维素酶在纺织品染整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纤维素酶的性质、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作用机理及纤维素酶在纺织上的应用,对其在纺织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染整纺织应用 0前言 纤维素是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转化是自然界中碳素转化的主要环节。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目前,纤维素酶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饲料、酿造、制药、造纸等行业,尤其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范围目前正在不断扩大。 早在1906年,Seilliere就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了能分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能水解纤维素B-1,4 -葡萄糖苷键,使纤维素变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不是单一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 纤维素酶的来源非常广泛,昆虫、软体动物、原生动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主要的有:康氏木霉、里氏木霉、黑曲霉、斜卧青霉、芽孢杆菌等。丝状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在酸性或中性偏酸性条件下水解纤维素底物,耐嗜碱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在碱性范围起作用。 一、纤维素酶的组成和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是包括多种酶的一个体系,它可以从多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制取。目前对纤维素酶的研究还不深,但就已

知的情况来说,纤维素酶至少含有三种成分的酶,即可任意切断纤维素分子中β-1,4-糖苷键的内切B-葡聚糖酶(EG);从没有还原基末端开始切断 β-1,4-糖苷键成纤维二糖剩基的外切β-葡聚糖酶(CHB)和将纤维素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的β-葡萄糖苷酶(BG)。也有人将可以催化水解CMC那样水溶性底物的纤维素衍生物、但很难单独作用于结晶纤维素的酶称为C X酶,也即上述的EG酶。将从纤维素的非还原端开始分解成纤维素二糖、与C X酶共存时能破坏纤维素结晶部分的酶称为C1酶,也即上述的CBH酶。将可以使纤维素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的酶称为纤维素二糖酶,即BG酶。 二、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作用机理 目前,一种理论认为: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是β-1,4 -内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EG,Endo-β-Glucanase),β-1,4 -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Cellobiohydrolase)和β-葡萄糖苷酶(BG,β-Glucosidase)协同作用下进行的。首先,EG酶随机水解切断无定型区的纤维素分子链,使结晶纤维素出现更多的纤维素分子基端,为CBH酶水解纤维素创造条件,CBH酶的水解产物纤维二糖则由BG酶水解成葡萄糖,因而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的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EG→CBH→BG。目前的研究表明,EG酶实际上至少包括EG?、EGП、EGШ和EGV四种,CBH至少包括CBH?和CBHП两种。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纤维素酶是由葡聚糖内切酶(C x酶)、葡聚糖外切酶(C1酶)、β-葡萄糖苷酶三个主要成分所组成的诱导型复合酶

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 黄凯丰1,杜明凤2,陈庆富1 (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2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摘要:论述了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膳食纤维的定义、测定方法、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每日推 荐量和研究展望等。指出了我国膳食纤维摄入量的不足及应充分利用膳食纤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动 我国膳食纤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Research Progress on Dietary Fiber Huang Kai-feng, Du Ming-feng, Chen Qing-fu (1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2 Graduate Department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 Abstrac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tero-pollution;Ecology;Control 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日趋精细,对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等食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而膳食纤维的摄取量相对减少,从而忽略了膳食营养的平衡性。营养学家调查表明,在我国由于人们摄取膳食纤维不足而引起的高血脂、肥胖症、胆结石、脂肪肝、糖尿病及肠癌等疾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人们应注意饮食对自身健康的影响[1]。正因为膳食纤维在预防现代一些“富贵病”方面的突出作用,2000年5月在荷兰,由ICC 和AOAC组织的Dietary fiber-2000会议上将膳食纤维列为继“糖、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2],专家们一致认为:纤维食品将是21世纪主导食品之一。本文就膳食纤维的定义、测定方法、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1 膳食纤维定义的发展过程 1929年McCance和Lawrence首先发现了“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这是文献最早对膳食纤维认识和描述。1953年,Hispsley[3]率先提出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的术语,他把构成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成分统称为DF,并提出DF 能降低孕妇毒血症的假说。 1972-1976年间,Trowell等建立了大量膳食纤维与健康相关的假说,被称为“膳食纤维假说”。经1972[4]、1974[5]和1976年三次完善,给出了DF的定义:膳食纤维是不能被人体内的消化酶水解的多糖和木质素。有的食物如非淀粉的低聚糖等在体内不能被人的消化酶降解,但可被体内微生物降解成短链脂肪酸,产物最终被人体吸收[6]。 至1976年止,膳食纤维的定义已被拓宽到包括所有的不可消化的多糖(主要为植物性糖类),如胶质、改性纤维素、粘胶、寡糖以及果胶,这基本保留了生理学的定义,即基于其可食性及抗消化性。 198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定义为:膳食纤维是非淀粉类的多糖、木质素和某些抗性淀粉(不被蛋白酶、直链淀粉酶和支链淀粉酶水解)的总称。 1995年FAO和WHO的营养法典委员会采纳的定义是“膳食纤维是可食用、但不能被人体消化道内源酶水解的植物或动物性食物,且可用AOAC985.29和AOAC991.43方法检测出”。但膳食纤维是否应包括“动物性食物”,这点直到2000年所有的营养法典委员会委员也没有完全达到一致的认可。 2001年3月,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给膳食纤维的最新定义是:膳食纤维是植物的可食作者简介黄凯丰(1979—),男,江苏启东人,博士,从事植物营养与保健研究。E-mail:hkf1979@https://www.doczj.com/doc/704462869.html,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李军红 陈德义 庞永师 于茜薇 王亦斌 (广州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需要构建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中师资结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出发,对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师资建设 1.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在对高等学校分类时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其中一种分类是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划分类型。教育部于2001年、2002年曾两次举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思想。各个高等院校也分别结合本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研究,以期望建立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要是解决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这对从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 何谓工程应用型人才,即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五种能力:一是要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四是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的处理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要培养出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的合格人才,必须以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为出发点,满足“应用”这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建立起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其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基本架构。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通过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矛盾就极具典型意义。一方面,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和原创性成果,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办学模式趋同等又难以有根本性的改观。” 教育部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355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保持在72.6%的水平,也就是说会有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凸显的问题。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社会应用型人才供小于求,特别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仅有些重点城市的缺口就在10万左右。就业难是带有明显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从另一方面看,只要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解决如何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它的培养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更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满足应用性工作要求的各方面知识。而目前的情况是,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知识能力弱、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 我国近年来在纤维素酶研究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的酶的总称,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内切葡糖聚酶,外切葡糖聚酶和β-葡聚糖苷酶。它在纺织,酿酒,食品与饲料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看重。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组成,结构,分类,理化性质与作用机理,阐明了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种类,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高效分解菌。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特性,重要意义,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纤维素酶研究应用 前言:因为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开发新能源。纤维素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含量最丰富、生成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也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可再生类质。但这些纤维素大部分没有被开发,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关于纤维素酶的基础研究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包括酶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发生降解的机理、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酶的发酵和生产、应用等方面。由此可见生产纤维素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纤维素酶的来源和分类 纤维素酶的最主要来源是微生物,用其生产是最为有效和方便的。不同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酶在组成上差异明显。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也不尽相同。细菌与放线菌生产的纤维素酶产量均不高,在工业上很少应用。而真菌具有产酶的诸多优点:产酶能力强,产生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便于酶的分离和提取,且产生纤维素酶的酶系结构较为合理;酶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降解纤维素的效率高。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葡萄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水解酶。根据纤维素酶的结构不同,可把纤维素酶分为两类:纤维素酶复合体和非复合体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复合体是一种超分子结构的多酶蛋白复合体,由多个亚基构成。由四个部分构成:脚手架蛋白、凝集蛋白和锚定蛋白结合体、底物结合区域和酶亚基。非复合体纤维素酶主要由好氧的丝状真菌产生,如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等的一些种属。它是由不同的三种酶所构成的混合物,即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苷糖酶和B一葡萄糖苷酶。 2,纤维素酶的组成与结构 因为种类和来源的不同,纤维素酶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常均具有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资料

为国家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体会 2015年1月15、16日,美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以研讨会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大讨论。虽说每位老师只有短短10分钟的主题发言,但都认真对待,准备充分,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建言献策,人多力量大,老师们对这两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体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谈谈一些对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感受。 一.培养人才,教师首先需具备正能量精神 两天会议,让我深深体会到美术学院的老师内心深处都对学院与教育工作充满了浓浓的感情,这种感情已超出单纯的按劳取酬工作态度。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观察,美术学院的老师常态化在课余不计薪酬义务的辅导学生和自觉自愿的加班,经常性的开展教研讨论,积极主动的联系项目与各类赛事,自掏费用参加、参观展览和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等等,这些在学院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具有美术学院教师工作特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它代表了美术学院教师所具备对学院与学生的责任感,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奉献精神(非私利奉献);与之相对比,据我在其他独立学院的一些朋友处了解得知,一些老师仅把教书工作单纯作为一种职业,到点下班,不谈教学、工作和学生,下班后请别联系,做事前先谈报酬。每每谈及此事,朋友们对我院还具备这样优良的作风感到赞赏,我个人也认为,不管市场观念如何与高校教育结合,教育始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必须有一大批的具有正能量精神的教师甘愿为之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学院应对一线老师多些人文关怀,尊重教师,让其身份与地位应为平等;少些随意驱使,多给机会锻炼,不怕失败,成长过程总会跌倒,爬起来再干就会提升,教师个人的提升,就是对学院的提升;从制度与薪酬福利上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良好的催化剂,他能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不自觉的为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人才,应与国家发展趋势结合 当今时代,上下一致的提倡弘扬正能量精神,国家与社会提出“弘扬”,说明已然“缺失”,文化也如此。国家提出要发展文化,文化大发展,也就说明优秀文化消亡、变异严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理应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学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目前学院所具有的条件与地理位置,个人认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以及依托中国科技城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是学院特色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