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5月May.,2012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论析

郭咔咔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文化工业;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5-0009-05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逻辑构成,基本上延续了自葛兰西开始的“文化转向”,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深刻地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重要成员。大众文化批判围绕“文化工业”这一核心概念,在功能论上就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的新的物化境遇。研究《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

《启蒙辩证法》的大众文化批判的时代条件和宏观视角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而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在此背景下,“文化工业”成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逻辑构成中的核心概念,“文化工业”不仅彰显了其批判的独特意蕴,更进一步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现实后果。

第一,“文化工业”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1]64。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2]。由此可见,霍阿在《启蒙辩证法》中使用“文化工业”有两个表达:一方面,旨在说明他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的特定时代和语境,他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是当时已经异化的大众文化,是名实分离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使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只是一种批判策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郭咔咔(1986—),男,蒙古族,河南镇平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学。

9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浅论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具有自始自终、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在《美学理论》一书中他对自己的美学一般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表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已经呈现商品化趋势,并提出了新的审美形式和“反艺术”,强调了艺术的功能和自律性。其中,使用“文化工业” 取代了“大众文化”一词,更加表明了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美学理论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对当代文化的深入批判。其中,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相比,具有自始自终、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对比于本雅明、马尔库塞对待大众文化的乐观态度,更能显示出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独特认识及批判。 一、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思想的形成 进入20世纪之后,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早关注大众文化,并对大众文化进行文化哲学分析,提出了一套完整深入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家,就是阿多诺。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根源于他对文化的关注,他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不是指物质和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气质层面的文化。1936年,阿多诺写了《论爵士乐》一书,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相信只有哲学的反思才能认识艺术的真理和真理性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 1970年发表的《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美学批判学说的一个集合。实际上对美学和艺术的思考一直是阿多诺理智生活的中心,他早期对大众文化和音乐社会学的开创性研究成为批判理论的一个闪光的 亮点,但直到《美学理论》,他才决心对自己的美学的一般思想作出较为系统的表述。这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和其以前的作品一脉相承,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把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电视、报刊、杂志等作为分析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齐一化、伪个性化与欺骗性为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求为其主要欺骗手段,最终达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评和指责声中发展、壮大,在传统美学难以对其正确解释的尴尬中游走、突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大众文化的弊端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批判,其中最为激进激烈的批判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最初是针对“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而提出的。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一词,1937年马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又对这一概念做了专门论述。马库塞指出:“所谓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的时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维护一个普遍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作为自由资产阶级时代的肯定的文化,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仅凭借个人内心活动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实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既能充当现实的装饰品,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引导人们同现存相调和;又可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们的反叛欲望。因为它是理想主义的,幸福的享受只允许存在于理想化的精神形式之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會批判理论闻名于世,本文从对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先后使用过的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三个概念的理解入手,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进行考察和评价,分析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 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曾先后使用过三个概念: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1936年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马尔库塞则于1937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这一概念作了专门的论述;“大众文化”是1942年在霍克海默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提出的;1944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肯定的文化 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致力于批判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其中以分析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社会心理基础为主要工作。“肯定的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马尔库塞说:“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所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通过每个个体的‘内心’得到实现”。可以看出,这种资产阶级时代产生的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它可以凭借人的内心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以实现,从而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以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他还指出:“在新社会……它们是革命的;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隐藏着对个性身心的残害”。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退化为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二)大众文化 20世纪40年代初,社会研究所转移到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认识到,美国是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典型,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更具欺骗性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在文化领域建立强制统一的行为的思想控制模式来实现的。日渐发达的美国大众文化便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所谓大众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culture),“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后来,它则完全起着消极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肯定文化日益蜕变为单面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的成就本应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现在却异化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主要成员移居美国之后,则把注意力从肯定文化的研究转移到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意义相近,但为什么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阿多诺在后来的《文化工业再考察》(1967)一文中作了说明: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一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觉地产生出来的文化问题。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格区分。阿多诺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选择“文化工业”这种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是防止人们望文生义,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从人民大众出发,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明确说明“大众文化不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那么何谓“大众文化”?按照法兰克福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古代题壁诗漫谈

口瞿明刚 题壁诗是题诗的一种。题诗是印刷媒介流行之前原始媒介与语言媒介的结晶,无论从毛笔书法的形式美还是诗词的诗意内蕴美上讲,题壁都是一种审美性、娱乐性传播。 许多文人是把题诗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进行自我欣赏的,这从诗人得意的自述中可以看出来。 李白《秋浦歌))其九有:“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杜甫《题郑县亭子》有:“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绍兴沈园唐琬题词 自居易《自问行何 迟》有:“逢山辄倚棹,遇 寺多题诗。” 杜牧《题桐叶》有: “去年桐落故溪上,把笔 偶题归燕诗。” 苏轼((次韵王巩南 迁初归》之二有:“平生 痛饮处,遗墨鸦栖壁。” 文人之外还有皇室 人物、僧人。唐代皇帝多 爱诗;唐宋时僧人题诗 规模空前,亦僧亦诗人 的身份使他们雅好题诗, 山居幽栖的环境给他们 题诗便利,挥毫向壁的 风气更濡染着题诗。唐 五代题诗僧人主要有寒 山、皎然、齐己、贯休。 59一 寒山的诗,篇篇都是题 壁诗、题竹诗,他在诗中 自道:“一住寒山万事 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 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 同不系舟。” 题诗者甚至不惟男 性,妇女也积极参与其 中。 唐代著名的红叶题 诗传说其实是大众题诗 风气与宫女爱情缺失体 验相结合的一个隐喻, 一个人性关怀。女主角 不限于一人,有天宝宫 人的《题洛苑梧叶上》、 德宗宫人《题花叶诗》、 宣宗宫人《题红叶》。 唐宋文人倡肆狂浪 正如酒肆狂饮,常有题 古代题壁诗漫谈 万方数据

诗。唐之崔涯,宋之魏野,最为著名。《云溪友议》记载了崔涯题诗倡肆的轶事:“唐崔涯,吴楚狂士也,与张祜齐名。每题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魏野《题壁绝旬》:“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闲暇若将红袖拂,还应胜得碧纱笼。”文士题壁相赠则有倡女的题壁相和。如唐代赵光远有《题妓莱儿壁》,妓女杨莱儿便有《和赵光远题壁》。 在《全唐诗))和《全宋诗》中,良家妇女也参与了题诗,因此从题诗主体这个方面可以断言:唐宋题诗是大众文化现象。 翻检一番资料,我们可以发现题诗媒Jr"繁多,不仅限于石壁,包括驿壁、寺壁、屋壁、厅壁、宫壁、斋壁、庙壁、庵壁、观壁、亭壁、铺壁、园壁、关楼壁、酒楼壁、洞壁、馆壁、塔壁、祠壁、桥柱、亭柱、驿梁、桐叶、荷叶、芭蕉、枫叶、松树、竹子、诗板,偶尔还有扇子、枕头、裙带、手帕、琵琶、书匣、座右、窗户、屏风、柜子、船,甚至还有棺材。最典型的题诗媒介 是石壁、驿壁、寺壁和屋 壁。 石壁,有时也称“苍 壁”、“青壁”、“苍崖”。题 诗的石壁在宋代还被雅 称为“诗石”,杨亿《皇 甫太傅知苏州》:“郡斋 诗石铺轻藓,公宴歌喉 落暗尘。” 山水佳处,题名留 诗,是唐宋文人高标风 流的雅事。朱庆馀《送元 处士游天台》记录了唐 人的这份风流:“若过石 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 题名。” 驿壁是最.g-见的题 诗媒介之一。唐宋的驿 站功能繁多,兼有驿邮 功能和馆舍功能,是文 一60 人、武将赴试与下第、宦 游与谪迁的必经之地, 因此,从命运上讲,驿站 关联着诗人的政治前途 与生活方式;从交际上 讲,驿站关联着诗人的 人际友谊与社会声誉; 从情境上讲,晨发暮宿 的奔波与孤馆寒窗的憩 息都是诗人情感的强力 触媒,使得诗人有更多 的时间和适合的JC,态题 壁。 宋之问是唐代诗人 中第一个大量留题驿壁 的诗人。他曾被贬谪越 州,流放钦帅I。漂泊途 中,明确题驿的诗题写 在端州驿、临江驿、大庾 岭北驿等。韩愈、刘禹 锡、元稹、自居易、李商 绍兴兰亭驿站  万方数据

浅谈大众文化

浅谈大众文化 最近上课讲到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其实一直以来我对“大众文化”都比较模糊,社会上对于“大众文化”的争论也让我越来模糊,今天我就系统了看一些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并发表一些关于大众文化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流行音乐、香港搞笑片、台湾言情片、历史肥皂剧、好莱坞大片、时装show、music video等等五彩缤纷的文化快餐盛行,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于是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这一文化景观的常见词语。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中国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90年代,此后大众文化也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学者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并定义大众文化,比较权威的像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中的定义王一川《大众文化的含义》中的定义,还有陈刚在《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中的定义等等。涉及比较全面,比较容易理解的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生的,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和成果。具体来说,广告艺术、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网络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服饰饮食文化、街头艺术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大众文化的形式还将不断衍生。 大众文化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具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1.大众媒介性。大众文化主要以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快的多。大众文化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众媒介去传输的,利用这种媒介成批的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是所有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2.商业赢利性。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它获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后出现的。它带有消费倾向性,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文化市场完全跟从大众的需求走,把满足大众的需求走为其发展走向的作为其首要目的。大众文化和市场紧密结合,赚钱成为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首要动机。 3.休闲娱乐性。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洛文塔尔称大众文化“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商品”。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又一特征,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文化是日常的,使人能感受到愉悦性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们心里承受着过重的压力,所以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紧张。因此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并不企图从中得到启示甚至是精神的升华。大众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十分迎合大众,以轻松、快乐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而不是去追求精神的超越性。 4.强烈渗透性。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愉悦性对大众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力,因而大众是自愿的主动的接受大众文化的。而且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作品中反复的出现,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在大众思想深处扎根,使大众受其影响。大众文化有着强大而持久地渗透力,不断强化其所含观念在大众当中的影响。所以强烈渗透性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 “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 culture)、“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 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 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2-0048-0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王小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王小岩(1972-),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第五章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第五章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始终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共进的。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大众文化是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它改变了旧有的文化格局,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勃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果实,也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文明结晶。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且是思想解放和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多彩的标志。大众传媒制作传播的文化产品,注重知识传播,具有现实的娱乐与消遣特性,追求即时情感的轻松表达。这种务实的文化精神是对过去那种故作深沉的守旧文化心态和对未来空泛承诺的文化理想的冲击与否定。

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变成了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活跃了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共享。 (二)它有利于消除落后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大量的、广泛的、现代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效能,可以引导和帮助人们消除封闭意识,增强市场意识;弱化传统意识,提升现代意识;克服保守意识,激扬开拓意识;摈弃农耕意识,树立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只有在真正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情况下,加快实现现代化和走向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才能成为可能。 (三)它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众审美活动方式的变革、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审美趣味的变迁、审美追求的多元化趋向等现象的出现,使当代人的需求系统呈现出三大显著状态,即由需要的匮乏性状态向需要的增长性状态转化;由需要的单一性状态向需要的丰富性状态转化;由需要的本能性状态向需要的文化性状态转化。这种转变促使当代人的人性结构展现出崭新的性质和状态。人性结构的变化更加促使大众文化冲破旧有的文化特权和文化偶像的限制,使文化的发展从此转入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并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有效地实现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统一,从而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漫谈设计美学

漫谈设计美学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开始思考设计美学,漫谈了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发现设计的创新发展已演变为近年流行的跨界设计;设计师突破创新瓶颈,要广泛关注传统的艺术形式及新的媒体艺术;设计师更要紧跟时代潮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最后论述了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点。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创新艺术领域的突破市场规律人文生态 引言 设计涉及到社会诸多方面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而改变。设计美学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其研究内容自然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既然是设计美学漫谈,除过大家熟悉的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问题外,笔者想谈谈关于设计美学触动身心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一、哲学意义的思考 美学,源于希腊的感性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的学问,是对审美经验的反思。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领域中的审美问题的学科。设计美学相对之前的以大工业生产为范畴的技术美学概念,设计美学的范围更广,涉及到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方面。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涵盖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如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消费、部门设计、设计美学史等。 设计美学既是美学和设计学的分支,也是二者的交叉学科。设计美学研究内容包括美的发生规律、在设计中如何运用美的规律及设计审美等问题。设计美学也是设计学的基础学科,设计美学要符合设计的“合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双重属性。设计美学要合理地融合设计学与美学的理论知识,寻找适合设计领域的美学基本规律。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研究“设计之美”的本源和动因、创造和表现的基本规律。“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设计美规律性的追求。 二、永恒不变的是创新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艺术创新和创造不但是审美的要求,更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将失去生命。因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 所谓设计的“创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它有仿造、改造、创造之分。创新的“新”,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但无论如何,只有新

阿多诺大众文化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阿多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受到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要是从物质生领域或者经济领域来谈论商品拜物教的。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具有两面性两面,它在把人从政治强制的不平等关系中解放出来,让人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异化之中,使人被物所统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从而导致了人的关系带上了物的色彩,金钱代替权力开始统治世界。阿多诺从中看到了大众文化产生的根源。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繁荣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利益和价值的需要和追求,大众文化的生产已经搭上了现代科技手段和大众传媒的快车,通过大量复制和批量生产,以此传播毫无个性和虚假的文化产品。 阿多诺的思想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卢卡奇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物化”思想。卢卡奇对物化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的扩散,使得人类社会陷入了“物化”的状态。这种“物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劳动中与劳动及其劳动产品的对立,也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不能统治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反而与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分离,并且这些劳动和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和控制着人类自己。 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对资本主义文化的物化的研究深深影响了阿多诺,阿多诺通过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下的大众文化就是物化的结果和产物,大众文化变成了商品,变成了与人对立的东西,变成了大众努力追求和崇拜的对象,在对大众文化的崇拜和追捧中,大众文化的物化也造成了劳动者的物化使劳动者成为原子,并逐渐丧失了主体性、否定性和批判性,他们生产出大众文化产品同时又使自身变成了与大众文化这一商品对立的主体,沉迷其中,从而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也使文化变成了标准化、平面化和伪个性化的文化。除了两个人以外,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经典形态,并且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论爵士乐》和《论音乐中的拜物教特性与听觉的退化》,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在这两篇文章中阿多诺对音乐尤其是爵士乐进行了批判。20世纪30年代是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否定的辩证法》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置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批判,为他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提供了哲学依据。 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工业。阿多诺认为,文化变成了商品,成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交换为原则,以赚钱为目的赤裸裸的商品,这种商品标准化、伪个性化以至于接受这种文化商品的大众也变得标准、毫无个性的个体。阿多诺世界中的大众文化不是文化,而是作为反文化而存在,它不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培养个人的批判精神,也不能带给大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学视角和艺术学视角,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拜物性、技术化,更是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到了隐藏在大众文化表面性质背后的根源,看到了大众文化的作为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以及它的心理操纵功能。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文化领域的所作所为,通过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揭示大众文化本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利用大众文化操纵人们的意识行为、消解大众的反抗意识的险恶用心,从新的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 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何谓大众文化 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还有一些较有代表性。“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如叫座的电视剧、通俗小说、生活用品广告、畅销书、流行歌曲、时尚服装、音乐酒吧、歌舞厅、消遣性杂志、小报、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们既代表了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 5.麦唐纳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文化由“商人雇佣的技术人员所编造;其收受者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的选择只有买与不买两种。”麦唐纳的结论观点明确,他说大众文化“单凭它那无所不在的影迹,它那让人难以严谨的数量,就已经足够威胁高雅文化的生机。” 6.台湾学者杭之认为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

具象雕塑创作构图漫谈

具象雕塑创作构图漫谈 在雕塑创作中构图能力是表达思想感情并获得艺术美感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作品和构图是密切相关的,许多成功的作品就是认真推敲了内容和构图的关系,把所要表达的主题透过完美的构图塑造了出来。构图的方法很难叙述,因为每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是千差万别的。在这里仅是把我个人的感悟表达出来,对具象雕塑的构图知识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艺术家创作以写实为表现手法的雕塑,必须掌握严格的解剖结构,通过对自然形象提炼后的塑造,以雕塑特有的语言获得具体的艺术作品。作品既要有扎实的写实功夫,又要合理体现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到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写实雕塑创作构图,简洁地可以概括为“造型”加“精神”。造型是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造型的元素可以分为形体的大剪影与表面的细节形态,剪影是造型大轮廓的显现,单纯、明确的大影像会诱导人感知整体,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面的形态可以由对象自身结构的合理组合实现,动态与形体的优美组合会在整体中产生诗意的节奏与韵律;也可由材料表面肌理的自然流露产生,下意识的表面肌理,会大大丰富雕塑的表现力与形体的生动效果。精神元素则是用雕塑独特的视觉语言恰当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情感的表达可通过内容的选择及不同形体的情感象征得以实现,形体语言多样的组合,对比的运用,节奏的产生能使人的情感得到深层次的传达。雕塑创作中造型是不断变化的,是艺术不停止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则是永恒的,是人性的自然表达。正如古代人与现代人穿的衣服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喜、怒、哀、乐、思念、疼痛等感觉却基本是不变的。 一、基本内容: 1、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及自己的审美价值观,用准确的结构、实在的体量通过概括、提炼、强调和省略的方法,创作比实际对象更感人的作品。作品重视自然物象特征,从骨胳、肌肉、衣服、道具开始推敲,气势、氛围均为表现精神状态服务,形式感直接产生在轮廓、形体、体面转折、衣纹的疏密、方向及道具之中,造型以写生对象为基础,但又非单纯地对自然进行模仿。如列宾美院雕塑系教授A.C.恰尔金的作品,就是把体量和形象作为雕塑创作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娴熟的技法、独到的感受,通过作品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意识。 2、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感知形象与想象造型融和,对现实中看到的事物进行打散或重组。写实的形体只是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而出现,这种多个物象的整合,重视构图及造型的主观构思,被人为地赋予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强调艺术价值不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而在于表现艺术家的生命个性及思想情感。这里将写实手法与现代价值观结合起来,更象中国一些传统的雕塑艺术,形象上加以夸张、概括、取舍,使特征更加突出。但其手法要以等一类写实手法为主,形式节奏也来自第一个类型,只是造型的自然属性被改变,形象被强调或与其它形体相结合,在构图上否认一点透视,造型被分为多个层次、多个观察角度来表现,强调现代感、个性化和形式美感。如列宾美院雕塑系教授П.О.舍夫琴可把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抽象倾向,予以充分的发挥,使写实雕塑造型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感。其超凡的想象力,真切的人生体验,使他的雕塑中透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命激情。 3、以观念为主导的写实则依据深刻的洞察力,从生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遗产等方面最有特色的部分找寻基点,加上自己独到的体悟和理解,以写实手法表现自我的生存状态或反映社会的一些重要现象。写实的形象开始由审美走向文化,由语言形式的探索,转为观念的表达。雕塑家们开始从过去的精英主义的意识中走出来,借用大众文化的资源,表现更具有当代性的生活。在这类作品中创作者们并不看重雕塑技法的完善和娴熟,而把人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