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语言古诗《登鹳雀楼》幼小衔接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含微课视频PPT课件和反思

大班语言古诗《登鹳雀楼》幼小衔接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含微课视频PPT课件和反思

大班语言古诗《登鹳雀楼》幼小衔接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含微课视频PPT课件和反思

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微课课件,作者新整理上传,如何下载?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2.简单的了解作者。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详情请看下面,

设计意图:

古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寥寥数字便能描绘出或情或景的画面,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灵动。但是在幼儿园活动中学习古诗的现状大多是机械的记忆和简白的表述,并以此作为评判幼儿“聪明”与否的标志,难以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此类现象,特设计本节微课,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古诗欣赏有一种新的教授方法或作为平时古诗学习的辅助手段,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使古诗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简单的了解作者。

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古诗句子的韵律,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诵读古诗。

难点:

体会古诗句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活动过程:

1.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幼儿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状态。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古诗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第一次诵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及节奏,并注意ppt 中诗句的划线表示断句节奏

3.教师小结,古诗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播放幼儿朗诵视频,让幼儿再次感受节奏,并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山黄河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5、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积极向上

6.教师总结,诗中的情和景。

7.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节奏和韵律,现代人把它演绎成了很多不同的样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诗带来的其他魅力!

《登鹳雀楼》教案及反思

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

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大班语言古诗《登鹳雀楼》幼小衔接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含微课视频PPT课件和反思

大班语言古诗《登鹳雀楼》幼小衔接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含微课视频PPT课件和反思 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微课课件,作者新整理上传,如何下载?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2.简单的了解作者。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详情请看下面, 设计意图: 古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寥寥数字便能描绘出或情或景的画面,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灵动。但是在幼儿园活动中学习古诗的现状大多是机械的记忆和简白的表述,并以此作为评判幼儿“聪明”与否的标志,难以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此类现象,特设计本节微课,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古诗欣赏有一种新的教授方法或作为平时古诗学习的辅助手段,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使古诗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简单的了解作者。 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古诗句子的韵律,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诵读古诗。 难点: 体会古诗句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活动过程: 1.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幼儿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状态。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古诗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第一次诵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及节奏,并注意ppt 中诗句的划线表示断句节奏

3.教师小结,古诗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播放幼儿朗诵视频,让幼儿再次感受节奏,并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山黄河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5、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积极向上 6.教师总结,诗中的情和景。 7.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节奏和韵律,现代人把它演绎成了很多不同的样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诗带来的其他魅力!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 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 1、师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案《登鹳雀楼》

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主题:幼儿园大班古诗词教学《登鹳雀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意义。 3、通过欣赏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二、教学准备 1、《登鹳雀楼》诗歌 2、幼儿文学资料 3、图片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进行描述。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导入新课 a. 首先,向幼儿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 b. 接着,告诉幼儿《登鹳雀楼》是一首杂言诗,具体内容是怎样的,让幼儿初步了解。 c.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幼儿领略《登鹳雀楼》中的壮丽场景。 3、核心教学 a. 朗读《登鹳雀楼》 教师先朗读这首诗歌,给出正确的诗歌韵律和旋律,然后引导幼儿跟着朗读,让幼儿感受到古诗的韵律和魅力。 b. 了解《登鹳雀楼》中涉及的语句和用法

教师将《登鹳雀楼》中重要的语句和用法挑选出来,和幼儿一起学习,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c. 参与互动 让学生再次朗读《登鹳雀楼》,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诗中的故事,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d. 扩展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想象古人当时的生活场景,了解古代建筑和 文化。 四、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到《登鹳雀楼》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感。让幼儿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悟中国文 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多次朗读,加

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应该注意让幼儿参与互动,激发幼儿的思维,增加幼儿的兴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认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由鹳雀楼的图片引入,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板书题目,指名读题,指导 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生字。 2、结合课文插图,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 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引读,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5、拓展诵读《风》《静夜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6、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教师小结。 四、拓展诗意 1、当你考试得了100分时,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 当你登到太行山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 五、作业。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幼儿园《登鹳雀楼》标准教案

幼儿园《登鹳雀楼》标准教案 引导语:《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成名作,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学习这首诗不需要做太深层次的讨论,只要明白诗中所表达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就可以,同时记住这首诗中的生字,掌握并默写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登鹳雀楼拼音 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登鹳雀楼》标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

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教案 第一课:《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能够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传达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准确理解并能够正确地朗读诗句。 四、教学准备: 1.复印《登鹳雀楼》课文; 2.课堂展示资料: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画、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登鹳雀楼》这首诗呢?它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 Step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王之涣和他的创作背景; 2.解释什么是鹳雀楼,以及它的历史背景。 Step 3:课文解读(15分钟) 1.整体阅读《登鹳雀楼》; 2.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解释生词和词组。 Step 4:朗读训练(15分钟) 1.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2.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并指导学生练习。 Step 5:品味诗歌(10分钟) 1.展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画或影片; 2.学生进行联想、感受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6:小结(5分钟) 教师进行本课内容的小结,并布置下一课的预习任务。

第二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静夜思》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思考; 3.能够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静夜思》的意境和作者思考; 2.正确朗读诗句,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和传达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作者思考; 2.准确理解并能够正确地朗读诗句。 四、教学准备: 1.复印《静夜思》课文; 2.课堂展示资料:与《静夜思》相关的图画、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和意义; 2.学会识别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语汇,如“望”、“白云”、“江流”等; 3.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课件:《登鹳雀楼》的简短介绍和相关图片; 2.一堆小玩具,如小飞机、小船、玩具动物等; 3.一份故事要素卡片,包括人物、地点、时间、事件; 4.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时间:5分钟) 1.老师问学生:你们在学过哪些古诗词? 2.引入《登鹳雀楼》: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做《登鹳雀楼》。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诗,写于唐代,诗人叫做王 之涣。 3.展示课件,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和意义。 第二步:理解诗意及重要语汇 (时间:10分钟) 1.读诗:老师声情并茂地读《登鹳雀楼》。 2.学习重要语汇:老师指出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语汇,如“望”、“白云”、“江流”等,让学生依次朗读,并解释它们的 意思。

第三步:绘画 (时间:15分钟) 1.老师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中的内容,画一幅画,画出 江边、雀儿、山林和白云,以及烟雨蒙蒙的远方。 2.学生画完后,老师让他们讲解自己的作品。 第四步:角色扮演 (时间:20分钟) 1.分发一份故事要素卡片给每个学生,让他们选择一张卡片, 做好准备。 2.请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故事要素,想象自己是登上鹳雀楼 的人物。 3.学生依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 第五步:游戏 (时间:15分钟) 1.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登鹳雀楼》的一 些知识。 2.准备一些小玩具,如小飞机、小船、玩具动物等,让学生 视图了解这些物品与作品的关系。 3.老师请学生把玩具按照自己的想象,摆放在教室中。 第六步:总结 (时间:5分钟) 1.老师提问:“你们觉得《登鹳雀楼》有什么寓意?它对我 们有什么启示?” 2.此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重点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正好组合了 诗歌和动手的课程,对于孩子的情感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很好的培养。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登鹳雀楼》教案

幼儿园古诗词朗诵《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朗诵方式。 3.培养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 1.古诗词《登鹳雀楼》背景和作者介绍。 2.古诗词《登鹳雀楼》的基本朗诵方式。 3.鼓励孩子们表达对古诗词的喜爱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开场设计(5分钟)

教师与孩子们互动,通过问答形式引出授课主题——《登鹳雀楼》。 2.阅读课文(20分钟) (1)教师先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2)让孩子们轮流阅读课文,并注重语音语调和停顿。 (3)了解古诗词中的生字和生词。 3.表达感情(15分钟) (1)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孩子们了解整首古诗的意义。 (2)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古诗词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导孩子们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一起分享。 4.朗诵练习(20分钟) (1)教师对古诗词的基本朗诵方式进行讲解:要注意语音语调,让声音优美流畅,符合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针对孩子们的语言差异,进行分组训练。 (3)分组练习朗诵古诗词。 5.集体朗诵(10分钟) (1)教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诵古诗词。 (2)通过朗诵,在全班营造出古韵悠扬的氛围,使孩子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古诗词的美。 四、教学评价: (1)在课中,教师重视了孩子们的语音语调训练,呈现出了整首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营造出古韵悠扬的氛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古诗的美。 (2)教师通过集体阅读、个人阅读以及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意义。 (3)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鼓励了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幼儿园古诗教育教案:《登鹳雀楼》

幼儿园古诗教育教案:《登鹳雀楼》 一、教学主题 古诗教育——《登鹳雀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作者 2.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歌美妙 3. 掌握朗读技巧,表达情感 三、教学内容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说古诗吗?古诗有很多好听的古曲,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鹳雀楼》。 2.知识梳理:(1)了解《登鹳雀楼》背景及作者: 《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四周美景,感叹人生短暂、风景宜人。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很有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刻,但讲究端正的诗歌形式

和格律统领。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三王”之一的美称,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2)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歌美妙: 《登鹳雀楼》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它的诗歌内容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自然美景的追寻和渴望;二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通过登楼而看远方并发出的感叹,让人更深刻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3)掌握朗读技巧,表达情感: 读古诗要讲究声律和韵律,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引导听者进入诗歌情境,让感受更加深刻。读诗时应使语调和情感紧密结合,升降声调,提示语言的变化和情感的高潮低谷,让听者对诗句的含义有更深的体会。 3.实践演练: (1)朗诵诗歌:学生分组,逐句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内涵,体验古诗带来的美好情感。 (2)模仿创作:让学生借鉴《登鹳雀楼》的诗歌形式和格律,用自己

的语言写一首与自然风光有关的诗歌。 四、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估将通过以下方式考察: 1.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诵和表演,评估其发音、语调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创意能力:通过学生的创作,评估其诗歌的语言表达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感受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评估其对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五、教学参考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课外阅读推荐:

《登鹳雀楼》教案15篇

《登鹳雀楼》教案15篇 《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

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让学生吟诵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为学习新诗作平稳的铺垫和情感的迁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借助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到的各种不同角度拍摄的鹳雀楼图片,加上老师简洁清晰的讲解,排除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同时也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感情距离。】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加上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进行气氛的渲染,三者有机结合,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美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反思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节日教案、季节教案、教学反思、活动设计、计划总结、节日习俗、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holiday lesson plans, seasonal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 activity design, plan summary, festival custom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登鹳雀楼》古诗教案

《登鹳雀楼》古诗教案 《登鹳雀楼》古诗教案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关于《登鹳雀楼》古诗教案要怎么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鹳雀楼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与诗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的时候,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那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诗文十个字中感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

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

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课件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课件(总7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课件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 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登鹳雀楼优质获奖教学设计4篇

登鹳雀楼优质获奖教学设计 4 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大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简说《登鹳雀楼》是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 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登鹳雀楼》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

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登鹳雀楼》精彩教学设计吧《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登鹳雀楼》说课设计之一(慧园街小学周红)《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十二(省农安县农安镇第二中心小学王晓英)《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十一(XA11 无处躲藏)《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十(旭)《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春芳)《登鹳雀楼》说课设计之二(XA11 无处躲藏)《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六(佚名)《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八(佚名)《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四(作者:堰冒正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七(佚名)《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三(金德蓉)《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五(佚名)《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执教:省滩溪县实验小学远利(评析:特级教师胡淑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佚名) 《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大全》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执教:省滩溪县实验小学远利(评析:特级教师胡淑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