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交响组歌《长征》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关于交响组歌《长征》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关于交响组歌《长征》的艺术特点及

现实意义

当我们唱起《长征组歌》这部优秀音乐作品时,就使人想起千古传颂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用铁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是千百万名红军战士、干部及人民群众,坚持正确路线,战胜千难万险而取得的,它不仅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壮烈史诗,又是一部为后人留下的一部生动、丰富的深刻宝贵的斗争的书。也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是以富于感染力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样伟大的历史题材。本文就《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及现实意义,谈粗浅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教。

一、《长征组歌》用生动的评语言、感人的笔触写出了长征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全曲自《告别》开始,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战略转移去远方的壮烈场景,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长征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就鲜明的展示了当时我党在历史关头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接着《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二曲,唱出了红军战士的心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党内机会主义路线展开的严重斗争。几经迂回曲折、历尽干难万苦,在斗争的风雨中,找到了光明,有英明领袖毛泽东,以欢腾的旋律,描绘了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全党全军的齐欢庆的动人情景。万众齐呼毛泽东,马列路线指航程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中国的革命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征途。

从《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到《祝捷》红军战士冲破了艰难险阻,战胜了雪山草地的恶劣的环境,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四渡赤水,巧跨越金沙,展现出壮丽多姿的图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主义的凯歌,歌颂了毛泽东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战士和各族人民心相连,团结战斗军民渔水情的胜利征程、描绘得有声有色,威武雄壮、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大会师》一曲,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是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是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是毛泽东思想路线的宏伟颂歌,是奔向新的征途的战斗号角。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深刻地提示了伟大的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在长征的过程中才能战胜各种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长征组歌重点刻画长征中的队境,红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和崇高的伟大理想,形同手足的革命团结,亲如鱼水的军民深情。例如《过雪山草地》一曲。首先用鲜明的前奏引出了深沉而坚毅的歌声;连棉不绝、不断重复发展。愈来愈高昂、愈来愈豪迈、混合合唱以饱满的和声、烘托着刚劲的旋律,与激越的男领作复调式的对应、造成动人心魄的高潮。

又例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以满腔的挚情歌唱“军民鱼水一家人”;用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采用复调卡农手法,以豪爽的歌声夸耀“四渡赤水”的奇功,赞叹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些生动的音乐形象、使人闻“歌”起舞精神大振。为红军是“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钢铁汉形象,提供了生动的不可缺少的典型环境,造成了更加强烈的艺

术效果和深刻的感人力量。雄浑、刚健、豪迈、开阔、乐观是整个长征组歌的基本特点,所表现的是无产阶级的英雄气魄和乐观精神,构成了整个作品艺术形象的灵魂。贯穿着长征组歌的始终。

三、长征组歌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首先是抒情性,它以真切的语言,感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斗豪情,歌声中涌流出来的奔腾若泻的炽烈感情激荡、震撼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使人不能不为之感动,其次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虽不能逼真勾画事物的具体的外部但是却能够鲜明、强烈的提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特征,而表现人们的思想。用歌唱的声音来表现有时用诗句难以表达的、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的情感充分抒发出来。歌声是往往可以补诗之不足。其三《长征组歌》的曲作者十分重视对于旋律的写作,十分重视旋律的歌唱性,十分重视充分发挥旋律的表现力,音乐的声音在音乐手段中的重要性。像这样大的题材,作曲者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设计复杂的音响,繁难的转调,奇特的和声,而把功夫下在旋律的写作中及其他音乐手段(多声部结构等)使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烘托、突出旋律。即使《破封锁线》节奏因素很突出的段落里,作者也还是注意音乐的旋律性,旋律线条清晰,形象鲜明、使用较浓的多声部手段来加强气势,丰富表现的时候,始终注意主旋律的突出、鲜明。例如,首曲、终曲《飞越大渡河》开始部分中的混声合唱的写作。谱例:《告别》,采用四个乐句构成的舒缓深情的康藏民歌。《飞越在渡河》描绘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场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无敌的英雄形象。

重视旋律写作,好就好在真实感人。它全无虚言浮辞,毫不装腔作势,听起来朴实无华,却又使人感到意境深邃、气势雄伟。尽可能把红军战士的思想、情感、更强烈、集中、更典型地熔铸造于艺术形象之中,造成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2.旋律具有民族风格及地区色彩。从《长征组歌》的旋律中,时刻都可以听出江西采茶戏、贵族苗族民歌、陕北民歌,湖南民歌的音调,还大量吸取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使人们会生动地联想起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使这部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加生动、丰富、亲切、更具有其生命力和音乐形象的感染力。从音乐的发生、发展和民族语言直接相关。因此,民族性表现特别强烈。所以,缺乏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群众就不会喜欢、不接受,就没有生命力。之所以《长征组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开来,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娓娓动听,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分不开的。

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大胆吸收了红军歌曲,革命民歌和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所开拓革命的群众歌曲的传统。将其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的溶为一体,创造出既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音乐。时代性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长征组歌》具有时代感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今天,每当我们唱起《长征组歌》时,就会想起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我们革命事业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在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采用红军生活、斗争体裁的作品,《长征组歌》一部很丰富、很可贵的材料。它能鼓舞千千万万革命青年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中在宏伟、艰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仍起着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这部《长征组歌》无疑是很有重要意义的。

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

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 文/孟红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自1965年首演以来,至今已历经半个世纪了。这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壮举的合唱作品,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诗意、真挚的情感、独特的风格,生动全面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激昂深情地讴歌了红军的崇高理想、钢铁意志、超人胆略,以及不畏艰险、坚韧不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部音乐史诗在体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同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史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创作技法及演唱风格,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魅力无穷的合唱经典,那难忘的旋律已深深地铭记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中,每每唱起就有一种昂扬和振奋的力量激荡心头。词作者千辛万苦创作,终圆讴歌长征多年梦1964年2月,从长征的血雨腥风中走来的开国上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染上了严重的肝炎。4月下旬,经组织安排,他由妻子王新兰陪同去杭州疗养。萧华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喜欢诗词歌赋,因而部队文艺单位约他写歌词的不少。由于工作忙,答应后都无法兑现,这次正好利用难得的治病闲暇还这笔文字债。时近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的1965年,全军各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部署准备筹办一些主

题纪念活动。萧华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时年18岁、时任少 共国际师政委)且又擅长舞文弄墨,文艺界的同志自然想到了他,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其实,对于讴歌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堪称奇迹的长征,萧华是早有创作意愿的。原来,早在1938年,享誉文坛的著名文人阿英在上海出版 了一本由24幅漫画组成的、名为《西行漫画》的长征画集。由于画稿是由萧华让人带给阿英的,所以阿英以为这些画是萧华所作。此书印了2000册,大部分流散于上海和新四军 活动地区。时隔20年,也就是1958年夏,总政文化部的一位同志在北京图书馆发现此书。萧华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带着书找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建议重印此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答应了萧华的要求并请他作序。萧华直陈,此书不是自己所作,但想不起谁画的,只知道是一位搞宣传的同志画的。1961年,黄镇大使从国外回来,李克农向他提及这本画集,才知道,此画集是黄镇创作于长征途中。1962年,为纪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人民 美术出版社再度精印这本画集,并正式改名《长征画集》, 而这次萧华又应黄镇之约再次作序。这件事对萧华触动很大,他在与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交谈时曾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长征。”他还对夫人王新兰十分感慨地数次提及:“如果有一整块时间,一定要写写长征。”到杭州治病

分析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艺术性以第一首《告别》与第十首《大会师》对比分析为例

分析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艺术性以第一首《告别》与第十首《大会师》对比分 析为例 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通过第一首《告别》与第十首《大会师》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套曲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首先,从曲式结构上看,第一首《告别》是套曲的开场曲,它以悠扬的旋律描绘了长征开始前的离别之情。这首曲子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节奏,使人们在欢送长征队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与之相比,第十首《大会师》是套曲的结尾曲,它以庄严肃穆的氛围展示了长征胜利的场景。这首曲目的曲调更加庄重,表现出长征队员让世人见证了他们的胜利,用音乐向人们传达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其次,从音乐表现手法上看,《告别》和《大会师》在节奏运用、和声处理以及乐器运用上也有所不同。在第一首曲目中,声乐部分采用了多声部的合唱形式,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厚重。乐器部分主要运用了管弦乐器,使得音乐更加浑厚。而在《大会师》中,声乐部分则更加强调了行军进行曲的节奏,以表现出长征队伍的紧密与有序。乐器部分则更多地使用铜管乐器,如号角和铜鼓,以强调军队的决绝与坚定。 此外,两首曲目的歌词内容也各具特色。《告别》的歌词描绘了长征队员与亲人告别的场景,表现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而

《大会师》则歌颂了长征队伍的英勇和胜利,让人们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 总的来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通过第一首《告别》与第十首《大会师》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丰富的艺术性。从曲式结构、音乐表现手法以及歌词内容上看,这两首曲目分别展现了套曲的开场与结尾,以及长征队伍的离别和胜利。通过这种对比分析,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套曲的整体思想和表达手法,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力量。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们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精神的伟大,以及艺术在传递情感和思想上的独特魅力。

最新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

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

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同志,以饱满革命热情,写出了十二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炙人口的诗篇。曲作家选其中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英雄史诗。下面从组歌的引子,结合民间音调,及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三方面来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引子是一个曲子的开头,它对奠定音乐基本情绪,体现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征组歌》中,可以特别明显的感受得到这一点。以《遵义会议放光芒》和《过雪山草地》为例。《遵义会议放光芒》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毛主席掌舵后全军振奋、万民欢腾的景象的。乐曲开始,乐队用弦乐碎弓,由很弱的力度奏出一个大三度和弦,渐渐升起,似乎大地在苏醒,战争的云烟在消散。然后,高音迪与双簧管八度奏出带有很长拖腔的、从容不迫的抒情旋律。《过雪山草地》这一曲表现的情绪较复杂,反映的生活较丰富,既要写雪山行军,又要写草地露营;既要写艰苦的战地生活,又要写高尚的革命情操;既要写红军和风雪严冬、暴雨恶雾大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又要写在险恶的环境中以苦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仅用声乐手段是难以胜任的。因此,作者在唱段前,专门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响性效果的器乐乐段作为前奏,把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之后才引出了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及其音乐传播学意义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及其音乐传播学意义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及其音乐传播学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为了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音乐传播学领域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是一部结合当代音乐风格和现代表达方式的作品,旨在向广大青年传递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这部作品在保留原版《长征组歌》的经典旋律和歌词基础上,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改编和重新演绎,使其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方式。 音乐传播学意义的第一个方面在于其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和接受。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音乐风格更加流行和时尚,采用了更加青春活力的编曲和演唱方式,使这首经典的长征组歌深入人心,并且广泛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长征精神在新一代中的强烈共鸣和传承。年轻人可以通过欣赏和传唱这首歌曲,更深刻地理解长征时期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从而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音乐传播学上的意义还表现在其多次媒介运用上。除了音频形式的传播之外,新时代版《长征组歌》还通过视频、演唱会等多种形式的媒介进行传播。这种多媒介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接受需求,还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更加直观地传达长征时期的历史场景和英雄形象,使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此外,新时代版《长征组歌》还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使得传统的长征组歌得以融入当今数字

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广泛性,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可以迅速地传播到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长征精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音乐传播学上的意义还表现在其跨文化传播和世界影响上。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通过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全球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和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传递给他们长征精神所代表的奋斗和坚持的价值理念。这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 综上所述,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音乐传播学领域的出现非常具有意义。通过其音乐风格的改编和当代表达方式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通过多种媒介的运用,可以更广泛地传播给不同人群。通过新媒体的运用,可以更迅速地传播到各个角落。通过跨文化传播,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音乐传播学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长征精神,更在于以音乐作为载体,将其价值理念传达给更广大的人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音乐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广泛性,它可以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长征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同时,通过跨文化传播和世界影响,它能够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递长征精神所代表的奋斗和坚持的价值理念。这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

关于交响组歌《长征》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关于交响组歌《长征》的艺术特点及 现实意义 当我们唱起《长征组歌》这部优秀音乐作品时,就使人想起千古传颂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用铁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是千百万名红军战士、干部及人民群众,坚持正确路线,战胜千难万险而取得的,它不仅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壮烈史诗,又是一部为后人留下的一部生动、丰富的深刻宝贵的斗争的书。也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是以富于感染力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样伟大的历史题材。本文就《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及现实意义,谈粗浅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教。 一、《长征组歌》用生动的评语言、感人的笔触写出了长征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取得胜利的 全曲自《告别》开始,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战略转移去远方的壮烈场景,不仅为我们讲述了长征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就鲜明的展示了当时我党在历史关头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接着《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二曲,唱出了红军战士的心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党内机会主义路线展开的严重斗争。几经迂回曲折、历尽干难万苦,在斗争的风雨中,找到了光明,有英明领袖毛泽东,以欢腾的旋律,描绘了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全党全军的齐欢庆的动人情景。万众齐呼毛泽东,马列路线指航程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中国的革命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征途。 从《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到《祝捷》红军战士冲破了艰难险阻,战胜了雪山草地的恶劣的环境,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四渡赤水,巧跨越金沙,展现出壮丽多姿的图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主义的凯歌,歌颂了毛泽东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战士和各族人民心相连,团结战斗军民渔水情的胜利征程、描绘得有声有色,威武雄壮、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大会师》一曲,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是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是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是毛泽东思想路线的宏伟颂歌,是奔向新的征途的战斗号角。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深刻地提示了伟大的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在长征的过程中才能战胜各种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长征组歌重点刻画长征中的队境,红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和崇高的伟大理想,形同手足的革命团结,亲如鱼水的军民深情。例如《过雪山草地》一曲。首先用鲜明的前奏引出了深沉而坚毅的歌声;连棉不绝、不断重复发展。愈来愈高昂、愈来愈豪迈、混合合唱以饱满的和声、烘托着刚劲的旋律,与激越的男领作复调式的对应、造成动人心魄的高潮。 又例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以满腔的挚情歌唱“军民鱼水一家人”;用优美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采用复调卡农手法,以豪爽的歌声夸耀“四渡赤水”的奇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内容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简介 2.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内容概述 3.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艺术特点 4.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历史价值 正文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是我国著名诗人萧华创作的一组诗歌,它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十二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长征的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首《长征》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二首《突破封锁线》描绘了红军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惊险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第三首《遵义会议》描绘了遵义会议的场景,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毛泽东的信任和敬仰。第四首《四渡赤水》描绘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丽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智慧。第五首《过雪山草地》描绘了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六首《敌人只能逞凶一时》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第七首《我们会见面的》表达了红军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八首《七律·长征》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九首《六盘山》描绘了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第十首《腊子口》描绘了红军攻克腊子口的场面,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智慧。第十一首《大会师》描绘了红军大会师的场面,表达了红军战士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第十二首《长征胜利》总结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表达了红军战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心。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艺术特点是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这组诗歌采用了民族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萧华长征组歌十二首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浅析《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艺术创作

浅析《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艺术创作 摘要: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十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十个紧密联系的战斗生活场面。《长征组歌》是由作曲家们以肖华所创作的十二首情感真挚的的史诗中的十首为素材,经进一步加工所创作出来的。通过对组歌艺术创作的研究,分别从创作背景,音乐题材,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论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长征组歌;艺术创作;艺术价值 前言 《长征组歌》是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的一部红色经典史诗。它以简洁凝练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曲调、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老百姓所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最终获取胜利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长征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长征组歌》音乐的创作背景 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长征。红军们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越过雪山,踏过草地,历经了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为了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过长征的肖华于1965年回顾了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十二首情感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择了其中的十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十个紧密相连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将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和我国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以巧妙的手法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形式独特、内容丰满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1965年8月1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在人民剧场成功举办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鲜明的民族特性 “音乐的民族性,即音乐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民族的特性,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它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它反映了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时文化影响等。在音乐的表现中,音乐的民族特点是通过具有民族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体现的。[1]《长征组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的创作曲调采用了大量的民歌,对发展民族特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具体的作品中,民族特点还表现在地方民歌题材和歌舞题材的运用以及戏曲元素加入。不同地区的民歌音调不仅能够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也是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符号象征。 (一)地方民歌题材和歌舞题材的运用

《长征组歌》观后感

《长征组歌》观后感 【原创版3篇】 目录(篇1) 一、背景概述 1.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2.《长征组歌》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二、深入分析 1.组歌中的长征元素和象征意义 2.歌词与音乐的特点及其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3.组歌的传播与影响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三、个人观点 1.长征组歌给个人的启示和感受 2.对当前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篇1) 《长征组歌》是一部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生动的艺术表现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观看《长征组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所传达的力量和情感,也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长征组歌》通过音乐和歌词,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其中,组歌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例如,“七律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通过金沙江和泸定桥等历史地标的描绘,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这些元素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长征的艰辛,也激发了他们对于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 其次,《长征组歌》的歌词和音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歌词用简

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长征的各个阶段,同时又通过音乐将这些情感和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演唱时,观众可以感受到音乐与歌词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意义。此外,《长征组歌》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最后,《长征组歌》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观看《长征组歌》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此外,《长征组歌》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经历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录(篇2) 一、概括全文 1.长征组歌是一部描绘长征的组歌,主要讲述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牺牲。 2.组歌中包括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 3.长征组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体内容 1.长征组歌通过对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英勇牺牲的 描绘,表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信仰。 2.组歌中的经典歌曲,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演唱和演奏,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壮美。 3.长征组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论《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与现代意义

论《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与现代意义 引言: 《长征组歌》是中国共产党创作于1935年的一部重要歌曲作品,该作品由毛泽东亲自参与创作,以描绘红军长征的英勇形象为主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意志和革命精神。本文将从艺术特征和现代意义两个方面探讨《长征组歌》的价值。 一、艺术特征 1.真实感与感染力: 《长征组歌》通过生动的歌词和旋律,真实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歌曲中旋律悠扬,节奏鲜明,表达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仰,使人们对红军长征的事迹产生深切的共鸣。 2.民族气息与爱国情怀: 《长征组歌》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包括旋律、曲调、节奏等,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歌词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信念和决心,彰显出满腔的爱国情怀,引起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反响。 3.情感表达与群众参与: 《长征组歌》以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没有繁复的修辞,力求直接触动人心。歌曲易于理解和传唱,因此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大量的群众参与加深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之成为一首动人心弦的传统民歌。这种群众参与的艺术特征赋予了《长征组歌》强大的生命力。 二、现代意义 1.弘扬革命精神:

《长征组歌》作为一部革命歌曲,其现代意义在于弘扬革命精神。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浴血奋战的精神品质。在现代社会,继承红军长征的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传承民族文化: 《长征组歌》凭借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音乐传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递和弘扬着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教育青少年: 《长征组歌》作为一首优秀的革命歌曲,可以被广泛用于革命历史和思想教育之中。通过学唱、学习歌词,使青少年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于青少年的积极成长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长征组歌》作为中国共产党创作的优秀歌曲作品,从艺术特征与现代意义两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通过真实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使人们深切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和革命的伟大;它通过弘扬革命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赋予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它也可以用于革命历史教育和青少年培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塑造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与现代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创作的《长征组歌》从艺术特征和现代意义两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它通过真实的描绘和情感的

长征组歌观后感600字-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长征组歌观后感600字-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弘扬了长征精神。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长征组歌观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组歌观后感 《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红军历尽艰险、终获胜利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意志的集中表达其中一曲曲经典的旋律,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为我们铺展开红军长征的壮阔长卷,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踏遍千山万水的悠长足音,看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跋涉水草地的坚强身影,看到中国工农红军迎着晨曦,一步步地走向胜利。“万里长征是一条红河流,它流淌的是革命理想;万水千山是一条红飘带,它浸染的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在气壮山河的交响乐合唱中,重温了长征历史,感受着长征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通过《长征组歌》的观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又一次受到了的熏陶与感染。 《长征组歌》的复排力争恢复原貌,还原历史真实感,气势恢弘,感人至深。排练过程中上海歌剧院的演职人员从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尽心尽力,追求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到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长征组歌》用歌、舞、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还原了时代风貌也传承了时代精神。 经典之作代代相传,长征精神需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一定要学习长征精神、继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华

从《长征组歌》解读历史革命声乐作品蕴涵的深刻价值

从《长征组歌》解读历史革命声乐作品蕴涵的深 刻价值 一、历史革命声乐作品的简述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音乐类型,与其他音乐类型的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从其具有直观的文字表达内容以及歌唱者的间接抒发情感的渠道来看,声乐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易于人民群众所接受,且更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尤其体现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声乐作品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历史革命声乐作品大多是以具体历史事件、反映人民热切期盼或者歌颂祖国的内容为主题;以简洁质朴的的叙事性歌词或者优美生动的艺术性歌词为文本;以不同曲式结构、不同调式调性的旋律和声为主体,并加之以不同演唱技巧、演唱形式进行一种从创作者到演唱者到听众的价值传递。在革命战争时期,它是军民以饱满热情进行战斗的精神支撑,为革命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它是后人回顾历史的丰富宝库,而在歌曲中蕴含的深刻价值以其巨大的包容性,依旧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长征组歌中蕴涵的四种价值 1965年,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在肖华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创作的12首史诗之中选择了其中的10首谱成了《长征组

歌》。这十首歌曲内容丰富且相互承接,情感真切,每首分别有各自的主题,却将长征精神的内容贯穿始终,是一部杰出历史革命作品,蕴含的深刻价值更值得去细细研究。 (一)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审美价值,而其审美价值的主要体现为音乐本体的美。从音乐素材来看,《长征组歌》采用了多种中国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其基础。例如第一曲《告别》是在赣南采茶戏的调式基础上创作的,第八首《祝捷》中吸收运用了湖南花鼓戏曲调素材。从演唱形式來看,《长征组歌》的每一首歌曲的演唱形式都不相同,每一首歌曲内部也采用了多样的演唱形式,这就决定了在塑造音乐形象、描述音乐情景中的不同。例如第一曲运用混声四部合唱的演唱形式,以舒缓的速度的方式来表现众多长征战士即将离别踏上征程的依依惜别之情;又运用女声二部合唱来烘托表现表现恋恋不舍的情绪,第二曲又出现了轮唱和齐唱的形式来体现一种紧急转移的急迫感和红军战士的磅礴力量。从歌词内容来看,其歌词文本为诗歌结构,每首歌曲的第一二局都为三字句。其余部分基本为七言,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富有艺术性。歌词内容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将长征始末以及途中的重要事件着重突出,并将途中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都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二)历史价值 自声乐艺术产生以来,其就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价值——历史价值。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涵盖了当时一定的历史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民族特性,其旋律特征也体现出作者创作当时当地的音乐文化特性。在《长征组歌》中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依次将几个长征途中具有重要意义

【精编范文】长征组歌赏析-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长征组歌赏析 篇一: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 英雄的史诗——《长征组歌》赏析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 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同志,以饱满革命热情,写出了十二首形象鲜明、感情 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炙人口的诗篇。曲作家选其中十首谱成组歌, 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 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 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 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 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英雄史诗。下面从组歌的引子,结合民间音调,及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三方面来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引子是一个曲子的开头,它对奠定音乐基本情绪,体现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在《长征组歌》中,可以特别明显的感受得到这一点。以《遵义会议放 光芒》和《过雪山草地》为例。《遵义会议放光芒》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毛主席掌舵后全军振奋、万民欢腾的景象的。乐曲开始,乐队用弦乐碎弓, 由很弱的力度奏出一个大三度和弦,渐渐升起,似乎大地在苏醒,战争的云烟 在消散。然后,高音迪与双簧管八度奏出带有很长拖腔的、从容不迫的抒情旋律。《过雪山草地》这一曲表现的情绪较复杂,反映的生活较丰富,既要写雪山行军,又要写草地露营;既要写艰苦的战地生活,又要写高尚的革命情操; 既要写红军和风雪严冬、暴雨恶雾大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又要写在险恶 的环境中以苦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仅用声乐手段是难以胜任的。因此,作者在唱段前,专门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响性效果的器乐乐段作为前奏,把艰苦 的生活环境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之后才引出了抒情的歌唱 乐段,极其鲜明地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情怀。在结合民间音乐方面,《长征组歌》可以说是南腔北调融汇于一体。以《告别》为例。《告别》为了表现红军被迫转移的心情,在传统的红军军歌音调中,运用了沉重的步伐节奏。中段女声二部合唱,用我们江西革命根据地民歌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逼真地 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和红军离别时悲痛、沉重的心情。如《突破封锁线》是一 首反复的二段体结构的行进歌曲,具有红军传统歌曲的特点,采用了二部合唱 与轮唱的形式。纵观全局,第十首《大会师》再现了第一首《告别》的旋律, 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更加强了组歌的联系和统一。 篇二:长征组歌教案

歌剧《长征》艺术特色浅析

歌剧《长征》艺术特色浅析 徐悲鸿曾说,“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 胜利八十周年,有人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作作为国家大剧院委约、制作、 演出的原创大型歌剧,歌剧《长征》的成功是必然的,但我更愿意将目光投向剧本、音乐、语言等技术层面,来分析歌剧《长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一、虚实结合的线性叙事 《长征》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就运用了这一 手法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完整地概括了。在歌剧《长征》中,第一幕《撤离瑞金》、第三幕《遵义城里》、第五幕《过雪山草地》都是叙事、非战斗场面,相 对而言较“静”,第二幕《湘江之战》、第四幕《飞夺泸定桥》是战斗性场面, 与第六幕《会宁会师》一起,构成了戏剧结构上的“动”,这种“静-动-静-动- 静-动”的对比,让全剧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的状态,不仅给了音乐较大的发展空间,更让观众有一种舒适的观感。除了显性的长征历程,还有一条隐性的线索, 那就是彭政委与洪大夫这一对夫妇的生死离别,这条线索在歌剧的第一幕与第六 幕出现,在戏剧结构上构成了首尾呼应。正如编剧邹静之所说,他更愿意将英雄 主义贯穿与普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中,而不是讲述完整的故事。虽然作为 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个人悲欢故事在戏剧比例中占比不大,但印青等还是努力描 述了一些长征中感人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为人物塑造,音乐创作留 出了空间。 《长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段,首先,《长征》尊重史实,六幕重大 历史事件构成大框架。其次,剧中的人物设置与艺术情节则是虚实相间,1951年 李伯钊创作的歌剧《长征》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而该剧不同,没有刻画领 袖人物形象,而是用虚构的人物代替红军英雄群像。比如红军某团彭政委、曾团 长等代表参加红军的军政干部,洪大夫代表医护人员,平伢子代表普通红军战士,宣传干事万霞代表女兵战士。而剧中的故事也是虚实结合,比如第二幕湘江战役中,白天惨烈的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都入睡了,新兵平伢子突然在梦中大喊“杀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