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解密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生活

考点热度★★★★★

2022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

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022 北京卷)工业革命与食品加工

(2022 湖南卷)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22 全国甲卷)宋朝发达的手工业

(2022 辽宁卷)中国古代水运推动手工业发展

(2022 广东卷)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分化(2022 全国甲卷)内燃机发明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变(2022 浙江卷1月)电子计算机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22 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进口与出口商品种类

(2022 辽宁卷)邮政业务发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2022 辽宁卷)中国古代水运推动手工业发展考点预测与趋势分析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

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核心考点一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1)工具:木、石、骨、蚌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2)特点:一定范围内迁徙;学会用火;母系氏族社会

2、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出现: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3)起源地: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西亚:小麦、大麦的起源地,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粟和水稻的发源地,饲养猪和狗

中美洲: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驯化了骆马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解密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生活 考点热度★★★★★ 2022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 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022 北京卷)工业革命与食品加工 (2022 湖南卷)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022 全国甲卷)宋朝发达的手工业 (2022 辽宁卷)中国古代水运推动手工业发展 (2022 广东卷)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分化(2022 全国甲卷)内燃机发明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变(2022 浙江卷1月)电子计算机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22 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进口与出口商品种类 (2022 辽宁卷)邮政业务发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2022 辽宁卷)中国古代水运推动手工业发展考点预测与趋势分析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

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核心考点一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1)工具:木、石、骨、蚌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2)特点:一定范围内迁徙;学会用火;母系氏族社会 2、原始农业的产生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出现: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3)起源地: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西亚:小麦、大麦的起源地,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粟和水稻的发源地,饲养猪和狗 中美洲: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驯化了骆马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Word版含解析

解密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2022年辽宁沈阳一模)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2年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如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台湾、菲律宾、日本,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殖民中心在亚洲,排除A项;通过马铃薯传入亚洲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江西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模拟预测)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

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四川南充模拟预测)1500年,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只能供养106户家庭(包括他们自己),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4%。到了1801年,这一致字上升到136户,而此时农业劳动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6%。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主政体的有效保证B.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C.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00-1801年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以及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供养家庭数量上涨,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D项正确;民主政体不会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主要还是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排除B项;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江西省安义中学一模)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一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➊教学目标 一、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城市化演进的发展脉络 二、知道人们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理解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和意义 三、了解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 四、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➋教学重难点 一、本课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问题 二、本课难点:城市化的成因及影响 ➌教学过程设计 一、城市化的演进 1、近代以来城市化原因 (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为其提供了劳动力与市场,也要求城市设施服务与用地相应升级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初步城市化阶段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等西方国家城市化缓慢发展 ②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人口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 ③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注:英国近代城市化特点(仅作了解) A、城市化开始早,并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平衡性 B、城市化规模大、速度快 C、城市间职能分工明确,产生了专业性城市 (2)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二战时期:快速城市化阶段

①机械化生产彻底代替了手工生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村镇向城镇发展,城镇向城市化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城市郊区化阶段 ①二战后,西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高铁和公路),居民汽车拥有量增加 ②人们能远离城市中心区,为城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创造了条件 3、中国的城市化 (1)近代时期:起步阶段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2)新中国时期:发展新阶段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展开,城市化进程稳定发展(城镇人口比例约20%) ②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例超过50%) 4、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 1、建筑技术的革新 (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人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建设楼房住宅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 2、市民生活更加便利与丰富 (1)二战后城市社区功能增加(慈善救济→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1、单元线索特征: 古代: ①古人在疫病的防治上积累了大量经验,表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②人类在积极应对疫病的过程中提高了医学水平,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③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中药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近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传入,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现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对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单元时空坐标: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教案 1、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与西医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 2、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探究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认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阐释中医药成就及西医的传播状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培养家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历史上疾病的流行与影响;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中、西医技术。 4、教学过程: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一)疫病的含义 “疫者,民皆病也。” ——许慎《说文解字》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明吴又可《温疫论》 1.含义: 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 2.原因:

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 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省六市二模]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该情况() 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 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 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 2.[2023·福建省泉州一中期中]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C.传统农业的发展 D.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3.[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 A.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B.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4.[2023·娄底市高三模拟]下图出自安徽宿州市的东汉纺织图画像石朱拓本(局部),图中一织女在织机上踏蹑提综,旁边一少儿手扶机台,右边一妇人在络纱,一片忙碌,织坊上方悬挂多枚线团。此画像石() A.说明安徽成为丝织业中心 B.表明汉代纺织业规模较大

C.体现官营手工业经营形式 D.是研究汉代纺织工艺的史料 5.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表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 D.科技创新能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6.[2023·马鞍山高三三模]在18~19世纪伦敦、巴黎的夜生活中,灯光的使用已超越了实用照明的范围,成为炫耀和吸引眼球的手段。一些奢侈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和豪华。这说明当时() A.技术发展影响经济生活 B.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夜间经济主导城市发展 D.电力资源得到普遍使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该法律反映了中国() A.防控公共疾病的建设成就 B.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 C.“看病难、住院难”等矛盾缓解 D.全民卫生意识加强 8.[2023·合肥市二模]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 A.源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B.造成徽州宅地资源严重稀缺 C.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趋势 D.体现民众经济生活的创造性 9.[2023·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A.价格革命影响广泛B.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的主题之一, 它涉及灭活服务、生产资料、物质生活、分工与合作、行政经营和法 律制度等方面。本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历史与经济发展聚焦,用以 强调如何历史能够影响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 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知道,自历史可追溯的时期,人类都以不断创 新和改革来完善经济与社会生活。比如,在当年“秦汉时期”,政府出 台了国家监督机制;在唐朝实行大规模农业开发和渗水技术,在宋朝 出台赋税制度,大将军胡曾在明朝时期提出“五台六官”的改革计划, 洪武将军洪武朝实行五马分封,当时的地方政权被统一起来,朝贡制 度形成,清朝时期发动宪政斗争,实行边境租田制,把北宋的官僚制 规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国家,把新时期的 经济变迁推向顶峰。 历史上曾有多次使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的事件,比如,宋代 把社会分成中上穷下;明代提出了新的分级制度;清朝时期不仅实行 减税政策,还实行了服务制度;现代开始的的实行管理机构改革工作,把国家公权分权,把官僚主义改成了民主主义。 经济与社会生活,影响历史的发展,也受到历史的影响。很多的环境、资源、文化等外部领域,在远古时期就激发了经济变迁,并衍生出各 种社会形式。有关经济因素,如种植业、牧业、采矿业、渔业等和生 活资料,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科技和观念的发展以及人口分布。文

明发展时期,把贸易、商业、税收等活动融合统一在一起形成商品经济,置身于这种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不断有所改善。 从以上可知,经济与社会生活是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自古至今历史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使得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和社会结构得以稳定,从而影响了社会行为的方式,进而促进历史进步。历史不可能静止,而经济与社会生活又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历史的发展与经济与社会生活离不开,取决于彼此交互的关系。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概要】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人类的生活:远古时期的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主要活动是女性来完成) 2、原始农牧业的出现: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大约在何时出现?原始农业主要兴起于哪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有何意义?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1)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原始农业兴起: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3)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4)畜牧业的产生: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 (不同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大河文明:(主要是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别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代中国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古埃及的命运,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成为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海洋文明:(主要是指爱琴海地区,古希腊、罗马的文明)说明古希腊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主要种植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3、失落的文明:(主要是指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特克三大文明)说出古代美洲的主要居民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土地。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两点)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女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 1.掌握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的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种交流的认识,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不同物种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交流及发展不同状况的学习,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 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程类别:选择性必修2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 2.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3.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4. 培养学生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 1. 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特点 2. 史前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3. 奴隶制经济与社会生活 4. 封建制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 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 货币和市场的形成 3.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 4. 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1. 家庭与婚姻制度 2. 人才选拔与社会文化 3. 家族与宗族制度 4. 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 2. 示范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 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与探索;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5.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6. 评价与反馈:通过测验、作业和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第一周 1.1 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特点 1.2 史前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第二周 2.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2 货币和市场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第三周 3.1 家庭与婚姻制度 3.2 人才选拔与社会文化 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第四周 3.3 家族与宗族制度 3.4 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 总结与复习第五周 注:以上教学进度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实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的影响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业起源的特点 ①多元性。 ②统一性。 在史料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①多途径搜集资料。 ②尽可能采用第一手史料。 ③孤证不立。 物种交流的影响 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缓解饥荒,利于社会稳定。 ④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⑤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⑥过度开发土地,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欧洲主导性。 ②内容丰富性。 ③范围全球性。 ④结果两重性。 ⑤时间长期性。 ⑥过程双向互补性。 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①粮食需求的增加。 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变化。 ③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④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⑤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 ⑥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⑦投机资本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⑧国际环境影响粮食的全球自由流动。 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利用新科技成果提升粮食安全。 ③增强粮食安全意识,从开源到节流两方面应对。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启示 ①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③独立自主解决粮食问题。 ④加强粮食安全意识。 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生产技术演进的特点 ①农具材质由非金属到金属。 ②农具动力发生了变化。 ③农具种类增多。 ④生产技术日益进步、完善。 古代劳动工具发展的影响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了解丝绸之路的情况; (2)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阅读教材内容和补充史料,观看视频等方法,了解古代商业贸易活动情况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阅读材料、分析史料,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实践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2)激发学生多角度的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解契约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的作用。 2、难点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视频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图示、图表法、拓展研究法等。 2、学法 材料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图表记忆法。 四、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传统板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2020年天猫618成交情况》视频 教师:2020年天猫618成交额达到6982亿元,超过10亿个包裹被快递员星夜兼程的送往千家万户。如此巨大的商业交易额中,在座的同学贡献了多少呢?有同学会心的笑了。 是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业贸易。那么历史上商业贸易怎样产生?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代的商业贸易。 设计意图:利用2020年天猫618成交额视频,由现实生活入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教师向学生呈现多媒体课件中的史料以及古埃及壁画: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地区农耕的起源畜牧的产生土地制度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 麦、大麦的原产地 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 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两河/尼罗河流域:牛) 古巴比伦和埃及:王室 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 政府官员、贵族、商人 等也拥有土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 水稻 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 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 和狗 商周朝: 君主和各级贵族掌握土 地 中南美洲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 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南美:距今约600年前,印 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 土地、村社公有土地和 家庭份地。 欧洲希腊:从西亚传入大麦和小 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并种植 葡萄和橄榄 ----- 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 拥有土地 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实行土地国有 意义①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 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③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专门从事制陶、冶炼等 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产生);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影 响: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①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 据主导地位; ②私有财产的出现; ③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项目欧洲亚洲(中国) 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 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 物之一 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 地区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培优专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单元培优专练 一、选择题 1.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 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4.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5.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6.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7.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8.1825年,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企图维护既得利益。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 B.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C.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9.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南北运河基本不通漕船。1884年,清廷决定将宣惠河下游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处“一律疏浚”,“勿任阻挠”。但是,由于各地府衙私利

2023山东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二轮专题总复习--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3山东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学情联考)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2.(2022广东佛山期末)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大量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部分带有榫头和卯口,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复杂。这说明() A.中国木建筑领先世界 B.建筑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C.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 D.半地穴式建筑适合定居 3.(2022四川乐山期末)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该材料反映了() A.国君直接经营全国土地 B.井田制度下的耕作方式 C.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 D.土地兼并现象极其严重 4.(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战国时期,“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汉朝时期一些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 A.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得益于国内牧业的发达 5.(2022山东滨州期末)《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6.(2022山东泰安期末)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这一组织()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习题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5)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6)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8)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8)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9)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0)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1)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11) 第8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3)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4)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4)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6)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18)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18)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20)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21)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1)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23)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状况。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2.(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参考答案: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3.(P7页)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

第9课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程标准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1.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 2.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建立及影响。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社会主义国家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此后,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其特点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资本主义国家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②措施: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拓展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最新版)-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核心知识归纳全集(核心知识+主观

高考政治必备核心知识归纳全集 (核心知识+主观题归纳)(统编版) (2022年秋最新版)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物质资料生产 1.原因: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2.构成要素: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1)人的劳动: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生产资料: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 1.是什么(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为主体 ①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公有制为主体的表现: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 A.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公有制经济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B.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C.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④国有经济的作用及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A.国有经济的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B.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成分。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习题答案.docx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P29)思考点: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人工智能技术是先导技术,它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3D 打印、智能制造迅猛发展,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列举若干具体现象即可)(P31)学思之窗:结合材料,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一方面,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原子能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治疗,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 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2.(P32)思考点:现代科技进步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现代科技进步使交通便利,人与人的交流畅通,带来一系列新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使服务更加便捷,等等。 3.(P33)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救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灾后排查与组织救援过程中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探测速度与覆盖面,以获得抢救最佳时机,科学分析数据,协助人作出重要决策,等等。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1.(P37)思考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 2.(P38)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参考答案: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 3.(P40)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埃及人是如何签订商业契约的。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这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的签订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契约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学案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学习目标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科素养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掌握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勾勒时空线索,初步形成宏观认识。了解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20世纪以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金融发展的变化,理解国际贸易、金融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 上第一个________国家。 (2)过程 ①实施________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________体制,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 (3)影响: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________,世界第二。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表现 ①美国通过__________扭转危机。 ②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________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 (1)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________、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________

与________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影响 ①积极:____________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②局限: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没有解决____________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 (1)原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________加剧。 (2)表现:1997年的____________、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5.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①原因:____________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②结果: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________。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①过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体制,成功开辟出________社会主义道路。 ②影响: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____________。 6.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将________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________与制订________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2)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________发展。 (3)存在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