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蚀机理的研究综述

空蚀机理的研究综述

空蚀机理的研究综述
空蚀机理的研究综述

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手段综述报告

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手段综述报告 地下水循环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地下水总的补、径、排特征,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如今,地下水循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早期水循环研究主要应用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目前,地下水循环研究的方法有:水文地质分析法、水化学方法、同位素分析方法、数值模拟法等。 1.水文地质分析法水文地质分析法是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最传统的方法,也是最基础的方法。该方法以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从地下水补、径、排角度来分析和确定地下水循环模式。 2.数值模拟技术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受到参数的限制,影响到该方法的应用。 3.水化学方法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着水体的赋存环境特征、补给来源、渗流途径等水循环方面的信息,可用用来阐明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地下水循环规律和更新能力。但是不同成因的地下水,其水化学组分可能相似,需要配合其它方法使用。 4.环境同位素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就将同位素技术应用到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中。最初同位素只用作示踪剂,随后人们开始利用同位素技术探讨地下水的起源、形成、埋藏和演化等理论问题,判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高程、补给强度、不同补给来源的比例、估算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年龄,地下水更新能力,流速和流向,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不同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实际问题,掌握区域地下水循环特征。 目前,常用的同位素有D、18O、3H、13C、14C。氢氧稳定同位素是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方式和补给来源最常用的示踪剂,在低温的情况下,水岩作用不会影响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地下水中稳定同位素在循环过程中受到混合以及雨水补给、蒸发等作用引起同位素分馏而产生规律性的变化。氚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具有计时性,且地下水中的3H含量不与岩石介质发生交换,可以用来研究含水

(完整版)支持向量机(SVM)原理及应用概述

支持向量机(SVM )原理及应用 一、SVM 的产生与发展 自1995年Vapnik (瓦普尼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SVM 作为模式识别的新方法之后,SVM 一直倍受关注。同年,Vapnik 和Cortes 提出软间隔(soft margin)SVM ,通过引进松弛变量i ξ度量数据i x 的误分类(分类出现错误时i ξ大于0),同时在目标函数中增加一个分量用来惩罚非零松弛变量(即代价函数),SVM 的寻优过程即是大的分隔间距和小的误差补偿之间的平衡过程;1996年,Vapnik 等人又提出支持向量回归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的方法用于解决拟合问题。SVR 同SVM 的出发点都是寻找最优超平面(注:一维空间为点;二维空间为线;三维空间为面;高维空间为超平面。),但SVR 的目的不是找到两种数据的分割平面,而是找到能准确预测数据分布的平面,两者最终都转换为最优化问题的求解;1998年,Weston 等人根据SVM 原理提出了用于解决多类分类的SVM 方法(Multi-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Multi-SVM),通过将多类分类转化成二类分类,将SVM 应用于多分类问题的判断:此外,在SVM 算法的基本框架下,研究者针对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改进算法。例如,Suykens 提出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 —SVM)算法,Joachims 等人提出的SVM-1ight ,张学工提出的中心支持向量机 (Centr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SVM),Scholkoph 和Smola 基于二次规划提出的v-SVM 等。此后,台湾大学林智仁(Lin Chih-Jen)教授等对SVM 的典型应用进行总结,并设计开发出较为完善的SVM 工具包,也就是LIBSVM(A Library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IBSVM 是一个通用的SVM 软件包,可以解决分类、回归以及分布估计等问题。 二、支持向量机原理 SVM 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Vapnik 等人根据统计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它以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适当地选择函数子集及该子集中的判别函数,使学习机器的实际风险达到最小,保证了通过有限训练样本得到的小误差分类器,对独立测试集的测试误差仍然较小。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首先,在线性可分情况下,在原空间寻找两类样本的最优分类超平面。在线性不可分的情况下,加入了松弛变量进行分析,通过使用非线性映射将低维输

呼吸道疾病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概述

呼吸道疾病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2-10-26T15:49:08.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袁震 [导读] 呼吸道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个部分,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喉构成,气管以下为下呼吸道。 袁震(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日常生活中,疾病一直困扰着人们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呼吸道的传染性疾病,由于其很强的病毒传染能力,导致每个人都深受其害,本文就针对最为普遍性的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进行简单概述,浅谈常见的引起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因素,疾病预防以及治疗等,笔者结合多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经验,本文能作一很好的理论基础,为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呼吸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疾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049-02 1 前言 呼吸道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个部分,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喉构成,气管以下为下呼吸道。呼吸系统与体外环境沟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变应原、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及肺引起各种疾病[1]。咽喉壁淋巴滤泡增生是慢性咽炎的一种表现,可由于细菌、病毒、物理或化学因素长期刺激引起,常见症状为咽喉部异物感和慢性咳嗽[2]。支气管粘膜的炭黑样色素沉着,则与粉尘烟尘沉积于呼吸道有关,将造成呼吸道的损伤而引起呼吸道疾病[3,4]。人类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可产生大量的粉尘、烟尘,自然界的分化腐蚀随着气体的流动也会产生粉尘,粉尘漂浮于空气中,因此呼吸道是粉尘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粉尘作为一种异物进入呼吸道可引起一系列的清除机制,疾病的发生是粉尘吸入与机体清除防御机制斗争的结果。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中具有强大防御力量的窗口,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起着积极的防御作用。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盛行,在医疗或者住院患者中,流行性感冒以及肺炎为较多见,因此卫生部把呼吸疾病列为防治方案中的首位。 2 呼吸道疾病的分类及目前的鉴别方法 2.1 分类: 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小儿更易患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鼓管、咽、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2.2 鉴别方法: 王晓军[5]等采用血小板计数鉴别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血细胞分析无需贵重仪器,在县级以下医院均能行此检查,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特点及其变化,全面分析检查资料,找出特点,给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出新的思路。 田淑梅[6]等采用先进的生物芯片技术就诊儿科患者128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呼吸道感染仍占绝大多数,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血清标本容易采集,血清用量少,而且可以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对指导临床医生病情监测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盲目滥用抗生素,以免浪费药物,应该注意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减少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出现。 3 呼吸道流行病学 目前,流行的呼吸道疾病主要分病毒型细菌型。病毒类的有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水痘等;细菌类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肺结核等。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外感病,资料表明:感冒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为多发季节。普通感冒最高发病月份是2月-3月,9月病率最低(北半球)。流感在北半球最高发病月份是10月-2月,南半球6月-8月。在我国,感冒一般在2、3、11、12月为发病高峰季节,6、7月份为发病率最低。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也是病毒类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该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4 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呼吸道疾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点:(1)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和生态等对呼吸道疾病流行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生物节律,因为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取决于人体对生物节律所处的不同时期的反应。(3)人体的适应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自身机体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功能,从而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中的适应能力强弱,就个体而言,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提出:“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虚;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劳伤者,中气必损;易伤食者,脾胃必亏。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明确指出发病情况与体质情况密切相关,在呼吸道疾病中,比如感冒等最常见的疾病,体质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个体对呼吸疾病致病因素的易感性。(4)营养,摄入营养与代谢及体温调节的效率有关,营养不仅与摄入蛋白质和热卡的量相关,并和营养的均衡也有很大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感染。(5)心理,个体健康的心理状态对环境中气温变化的体温调节功能及敏感度具有很大的影响。(6)个体流动性也是呼吸道疾病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5 呼吸道疾病预防 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笔者结合治疗经验,主要系统归纳了以下九点: (1)主要靠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也是最关键和重要的一个预防因素,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防御各种疾病的入侵。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居室内的通风换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中,另外开空调时应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以免温差较大出门容易感冒。 (3)保持所处环境及个人卫生:尽量不吸烟或所处环境无烟、不喝酒。 (4)合理科学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大量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证实:维生素C作为人体健康必须的18种维生素之一,它可以帮助维持皮肤粘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感染的屏障。少食辛辣厚味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5)要注意保暖和多喝水。干燥的气候使人体鼻粘膜容易受损,多喝水,让粘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抗疾病。因为,鼻咽部是病毒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晶体生长机理研究综述

晶体生长机理研究综述 摘要 晶体生长机理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基础,它本质上就是理解晶体内部结构、缺陷、生长条件和晶体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生长条件来控制晶体内部缺陷的形成从而改善和提高晶体的质量和性能使材料的强度大大增强开发材料的使用潜能。本文主要介绍了晶体生长的基本过程和生长机理,晶体生长理论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控制晶体生长的途径以及控制晶体生长的途径。 关键词:晶体结构晶界晶须扩散成核 一、晶体生长基本过程 从宏观角度看,晶体生长过程是晶体-环境相、蒸气、溶液、熔体、界面向环境相中不断推移的过程,也就是由包含组成晶体单元的母相从低秩序相向高度有序晶相的转变从微观角度来看,晶体生长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基元过程,所谓基元是指结晶过程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从广义上说,基元可以是原子、分子,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几何构型的原子分子聚集体所谓的基元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基元的形成: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环境相中物质相互作用,动态地形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基元,这些基元不停地运动并相互转化,随时产生或消失(2)基元在生长界面的吸附:由于对流~热力学无规则的运动或原子间的吸引力,基元运动到界面上并被吸附 (3)基元在界面的运动:基元由于热力学的驱动,在界面上迁移运动 (4)基元在界面上结晶或脱附:在界面上依附的基元,经过一定的运动,可能在界面某一适当的位置结晶并长入固相,或者脱附而重新回到环境相中。 晶体内部结构、环境相状态及生长条件都将直接影响晶体生长的基元过程。环境相及生长条件的影响集中体现于基元的形成过程之中;而不同结构的生长基元在不同晶面族上的吸附、运动、结晶或脱附过程主要与晶体内部结构相关联。不同结构的晶体具有不同的生长形态。对于同一晶体,不同的生长条件可能产生不同结构的生长基元,最终形成不同形态的晶体。同种晶体可能有多种结构的物相,即同质异相体,这也是由于生长条件不同基元过程不同而导致的结果,生长机理如下: 1.1扩散控制机理从溶液相中生长出晶体,首要的问题是溶质必须从过饱和溶液中运送到晶体表面,并按照晶体结构重排。若这种运送受速率控制,则扩散和对流将会起重要作用。当晶体粒度不大于1Oum时,在正常重力场或搅拌速率很低的情况下,晶体的生长机理为扩散控制机理。 1.2 成核控制机理在晶体生长过程中,成核控制远不如扩散控制那么常见但对于很小的晶体,可能不存在位错或其它缺陷。生长是由分子或离子一层一层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

溅蚀力学机理研究综述

溅蚀力学机理研究 摘要:溅蚀是水蚀的初始阶段,是雨滴对地表击打直接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能减少,地表土壤颗粒发生位移的过程。溅蚀主要发生在坡面产生径流之前和刚产生径流时,是水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溅蚀力学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雨侵蚀力指标计算上,分别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计算公式。本文通过整理比较目前在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降雨侵蚀力指标,力求进一步明确各个降雨侵蚀力指标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为溅蚀力学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溅蚀,降雨侵蚀力 降雨雨滴动能作用于地表土壤而作功,导致土粒分散,溅起和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紊动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溅蚀是水土流失的初期阶段[1],溅蚀会破坏土壤结构[2],增加径流紊动性[3],增强径流的分散和搬运能力[4-5]。同时雨滴的打击作用使得土壤颗粒堵塞土壤本身的孔隙,减少或者阻止了雨水的入渗,从而极大的增加了径流的侵蚀力[6-7]。 雨滴击溅本质上是由于水滴的动能做功或打击,使土壤结构遭受破坏的一种力学现象。雨滴的能量并非全部用于打击土壤表面,Mihara在1951年的研究表明,雨滴2/3的能量消耗在土壤表面形成小坑和移动土壤颗粒方面,而其余的1/3形成水雾。因而,只有用于土壤的那部分能量才是降雨的真正侵蚀力。这样,我们就把降雨侵蚀力定义为雨滴用于分散和击溅土壤颗粒的作用力或能量。 Wischmeier[8]根据美国8000多个小区-年降雨径流资料的分析,提出以降雨总动能E与最大30min雨强I30的乘积EI30作为降雨侵蚀力指标,定量表征次降雨可能引起土壤侵蚀的能力,它反映了雨滴溅蚀以及地表径流对土壤侵蚀的综合效应[9]。此后Hudson[10]、Foster[11]、Lal[12]、Williams[13]、Kinnell[14~16]等提出了许多其它形式的侵蚀力指标,但从综合资料的可得性及适用范围看,EI30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降雨侵蚀力指标。 我国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研究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基于区域性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区域性研究结果:黄土高原的降雨侵蚀力指标是E60I10或EI10[7,17],其中E60表示最大60min雨强对应的60min 降雨总动能,I10是最大10min 雨强;安徽大别山区及福建的侵蚀力指标是EI60[18~20],其中I60是最大60min雨强;黑龙江及云南滇东北的侵蚀力指标为E60I30[21,22];云南昭通盆地的侵蚀力指标为EI15[23] ,其中I15表示15min最大雨强;广东电白的侵蚀力指标为EI30或EI5[24],其中I5表示5min最大雨强。王万忠[25]在对全国各地区的降雨、径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我国降雨侵蚀力指标还是采用EI30相对比较适宜。

积极人格研究概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INSTTTUTEOFEDUCATION(NATURALSCIENCEEDITION)第3卷第2期 2008年4月Vol.3No.2Apr.2008 1积极人格研究的起源 积极人格的研究得益于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自从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有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项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1]。但在“二战”以后,心理学工作者却逐渐放弃了后两项任务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第一项任务上,即变成了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即消极心理学 (pathologypsychology)。 在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下,人格心理学在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的问题,对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的消极人格特征研究过多;而对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人格特征研究过少。 进入新世纪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为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转型提供了契机。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人格心理学仅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 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强调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即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积极人格研究就是要通过培养拥有积极人格,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这样,积极心理学统一了早期分散在各心理学流派中有关人类的人格力量与美德的研究力量,并将其作为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理论支柱,为心理学的人格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2积极人格力量及其跨文化性 积极人格研究概述* 陈浩彬**苗元江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摘要: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文章探讨积极人格研究的起源、介绍积极人 格力量分类及其跨文化性以及积极人格的主要研究内容,并评价其积极意义,对其进一步 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力量;美德;乐观 中图分类号:B8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11-5340/N(2008)02-0014-04 *收稿日期:2008-04-02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06AIS0670165)、江西省卫生厅科技项目“社区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20063252)、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YC07A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浩彬(1979-),男,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14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_刘韶华

“第三语言”(L3)并不具体指语言的数目,而是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L1)和已经掌握的其他语言(L2)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Jorda ,2005)。“近年来国外学者从心理语言学(词汇习得、语种的选择、跨语言影响)、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三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研究”(陶伟等,2012)。尽管国内三语习得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是在三语习得的理论、三语习得机制、三语习得教学、三语习得学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硕果。本文拟对国内外三语习得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三语习得的研究队伍中。 一、国外研究 自Ringbom (1987)《第一语言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的发表标志着三语习得研究的正式开始,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三语习得的理论背景、三语教学、三语使用现状((Hoffman ,1985;Thomas ,1988)。上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开始涉及到三语学习者的语言特征和各种社会与心理因素等(Clyne ,1997;Cenoz ,et al ,2001;Jessener ,2006;Leung ,2009),其中有关语言习得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以下两大领域。 第一,元语言意识研究。元语言意识(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是个体反思与运用语言结构特征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语言加工的控制(Baker ,2001)。元语言意识是提高多语学习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De Angelis ,2007)。国外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多语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多语习得经历能促进多语学习者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例如,多语习得者的多语言意识有利于语音和词汇学习(Thomas ,1988),其掌握的语言越多,句法能力就越强(Kemp ,2001),而且他们比单语习得者在语用意识和语用产出方面更具有语言学习和语言认知的优势,能灵活地运用多种策略发现语言规则(Nayak,et al,2005)。这些研究都显示出多语学习者在掌握L1和L2后再学习L3时,表现出了认知优势。 第二,语际迁移研究。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是“语言之间的异同而产生的已习得的语言对目标习得语言的影响”(Odlin ,1989)。从迁移影响的效果看,分为有利学习的正迁移和阻碍学习的负迁移。对于三语习得者而言,学习者如果已经掌握两门语言,那么这两门语言就会对第三语言的学习产生迁移,包括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等(De Angelis ,2001)。一般情况下,多语习得者的语音和词汇习得为母语正迁移。在句法上,第二语言迁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多语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时间的长短及水平(Odlin ,2001)。 语际迁移的程度还取决于语言的心理类型(语言距离)。Cenoz 等(2001)在调查多种西方语言组合中语际迁移的基础上指出:在三语习得中,学习者的母语在语言类型上与L3越接近,越有可能发生语言迁移;L2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L3,就越有可能被使用。 学习者在自然背景下与L2和L3的接触强弱对语际迁移也有影响。接触L2越多,L2越有可能既影响L3的词汇,也影响其句法(Ringbom ,1987)。接触三语越多,一语和二语对三语的语际影响越弱。例如,Dewaele (2001)在对一语荷兰语、二语英语的学生学习三语法语的研究中,发现接触目的语较多的学习者比接触较少的学习者更少的进行语码转换。这说明荷兰语和英语对接触法语多的学习者影响要弱。 二、国内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三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三语教学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走向深入以及国际化潮流的势不可挡,民族地区逐渐从原来的“民语+汉语”的双语教育发展到“民语+汉语+英语(或它语)”的三语教育(黄健等,2012)。自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在所辖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开展“三语教学”实验以来,三语教学逐渐由零星的自发试验到初具规模,并逐步成为继“双语”教学后的一个重大的教育事件(刘全国等,2011)。三语习得的研究从对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吴布仁,1996),逐渐转向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和教师发展、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及对策、学习者情感因素等内容(姜秋霞等,2008;原一川,2009;尹波,2012)。基于三语教育,我国学者对三语习得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例如,曾丽(2011)运用心理语言学家Pinto 等编制的元语言意识量表,对贵州苗族学生的元语言意识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平衡双语者学习了L3(英语)后在语音意识、词汇意识和句法意识的任务中比单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有优势。王江涛等(201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藏族英语学习者的L1(藏语)和L2(汉语)语音迁移影响。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英语发音保留有藏语的音调,而汉语拼音对于英语单词的拼读产生了负迁移。许宁(2012)在对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L1和L2在L3(英语)句法迁移研究中发现: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受的L2(汉语)的影响要大于他们的L1(藏语)的影响,学生更多地依赖汉语学习英语。欧亚丽(2009)用访谈与语言产出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感知的心理语言距离的影响超过了客观的语言类型距离的影响;心理语言距离只在L2和L3的关联中才有显著作用;L2地位在L3习得的语音迁移过程中决定源语言的选择。蔡凤珍等(2010)以新疆伊宁市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L2(汉语)水平对L3(英语)习得有显著影响;民族学生都通过L2(汉语)而不是其母语来习得L3(英语);非均衡双语者对L3(英语)习得也发生了认知上的积极影响。夏木斯亚·尼亚孜(2009)在分析维吾尔族双语学生L3(英语)习得时认为:英语语音和词缀习得中发 刘韶华/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刘韶华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化的快速加深,第三语言习得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研究范围从三语习得理论研究到三语习得机制,涉及习得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三语习得机制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三语习得研究者们提供一个资料来源。关键词: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3)24-0024-022013年12月 第29卷第24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Dec.2013Vol.29No.24 24

LED原理及应用概述

LED原理及应用概述 纵观人类照明史,先后经历了火光照明、白炽灯照明、荧光灯照明,LED(发光二极管)作为加入照明家族的新成员,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1962年第一支红色二极管问世,黄色、绿色、橙色、蓝光LED被陆续开发出来。1998年,基于蓝光的LED芯片的成功开发,孕育了新一代的照明革命。随着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启动,半导体照明技术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世界。由于白光LED光效的迅速提高,加上其体积小、耐震动、响应速度快、方向性好、寿命长达数万小时、光色接近白炽灯光色、低压驱动、无汞和铅的污染,将发展成为可用来代替白炽灯和荧光灯的主要绿色光源。 1、 LED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50年前人们已经了解半导体材料可产生光线的基本知识,第一个商用二极管产生于1960年。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的心脏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使整个晶片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半导体晶片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P型半导体,在它里面空穴占主导地位,另一端是N型半导体,在这边主要是电子,中间通常是1至5个周期的量子阱。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于这个晶片的时候,电子和空穴就会被推向量子阱,在量子阱内电子跟空穴复合,然后就会以光子的形式发出

能量。而光的波长也就是光的颜色,是由形成P-N结的材料决定的。 因此,只要有理想的半导体材料就可以制成各种光色的LED。 LED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时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把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PN结加反向电压,少数载流子难以注入,故不发光。当它处于正向工作状态时(即两端加上正向电压),电流从LED阳极流向阴极时,半导体晶体就发出从紫外到红外不同颜色的光线,光的强弱与电流有关。随着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启动,半导体照明技术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世界。由于白光LED光效的迅速提高,加上其体积小、耐震动、响应速度快、方向性好、寿命长达数万小时、光色接近白炽灯光色、低压驱动、无汞和铅的污染,将发展成为可用来代替白炽灯和荧光灯的主要绿色光源。

自我防卫机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自我防卫机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概述了三种典型的自我防卫机制(认知失调、社会比较和自我肯定)及它们的可替代性,自我防卫机制研究方法的变迁、原因及解决方法,自我防卫机制与相关变量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对这个领域今后研究的几点思考。 标签:自我防卫机制;认知失调;社会比较;自我肯定;研究方法 自我防卫机制﹙以下简称防卫机制﹚是精神动力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在面临威胁性信息时潜意识地加以歪曲,以求得心理平衡,维护自我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方式[1]。“防卫”一词最初是由弗洛伊德(1894)提出的,但对防卫机制作出全面系统论述的是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个体为维护自我形象而采取各种维持和保护策略均属于自我防卫范畴。防卫机制不仅对个体成长、应对应激以及精神病理机制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它还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其重要性已广为心理学家们所认可和接受。关于防卫机制,研究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探讨。本文拟对有关具体防卫机制的研究及其在实证领域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防卫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1.三种典型的自我防卫机制及其可替代性 自我防卫机制种类繁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S.Freud认为自我防卫机制包括压抑、隔离、解除、否认、自我分裂。A.Freud[2]描述了五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升华、移置、幻想、否认、言语行为否认、攻击和利他性认同。Vaillant描述了幻想、被动攻击、疑病、潜意显现、压抑、幽默和期望等七种防御机制后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四种防御机制。同时Vaillant[3]研究还发现防御机制按成熟程度由低往高排列可分为四级:自恋性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等等。 1.1三种典型的自我防卫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自我防卫机制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防卫机制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AbrahamTesser[4]又从大量的文献研究中概括出了三种典型的防卫机制:认知失调,社会比较和自我肯定。 Tesser认为之所以选取它们,是因为这些机制是很多重要研究所关注的机制,而且是彼此之间差异很大的机制。这些机制在其前因后果中都有本质区别。通过认知失调对自我产生的威胁常常是由一个人自由的从事与其信念或态度不一致一类行为时引起的。解决这种威胁的典型方式是改变与行为方向相应的态度或信念,该机制是内省的。而通过社会比较对自我产生的威胁通常是由于其所选择的社会比较对象比自己优越而造成的。这种威胁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中的。这两种威胁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为由于社会比较所产生的威胁其解决方法是通过社会交际(例如,远离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第三种机制——自我肯定,是指通过肯定自我重要价值而维护自尊,这种机制重申对自我来说什么是重要的,至少在表面上

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概述

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概述 (作者: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俞珊秦志丰施俊魏品康 【摘要】中药长期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随着 实验技术的发展,关于中药镇痛的机理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就近10年来对于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疼痛;中药;综述 Abstract :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sed to treat pain with good efficacy for a long tim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 no logy on experime nt ,there is a great progress on study of an algesic mecha nism of Chi nese medici n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udies about an algesic mecha nism of Chi nese medic ine in 10 years. Key words : pain ;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疼痛是包括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后致痛物质从组织产生和

释放,疼痛感受器的致敏,痛觉信息的传导和感觉中枢的感知,并 最终进入意识阶段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医认为疼痛不外乎经络闭阻、痰湿阻滞、气血逆乱等,是以经络气血失调为根本原因。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祛湿化痰通络等方法,长期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对于中药镇痛的机理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外周作用 1.1减少外周致痛物质及诱导痛敏物质的分泌中药可通过减少以IL-8为代表的细胞因子类物质、单胺类神经递质、PG NO超氧 阴离子等外周物质的生成,减弱对疼痛传入神经系统的刺激,达到镇痛效果。贾英杰等研究发现化坚拔毒膜对疼痛时血清IL-2含量的降低及PGE2含量升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2]。衡先培等发现以虫类通 络法的代表方通络汤(水蛭、僵蚕、地龙、全蝎、地鳖虫)灌胃可明显增强阴虚火旺大鼠模型对钾离子致痛的痛阈,明显降低循环血液中 的5-HT和组织胺]3]。聂红等报道,EOA(白芷总挥发油)对甲醛致痛大鼠模型有明显镇痛作用,显著降低血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4 ]。秦林等研究表明川乌与白芍配伍后能抑制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降低血液中炎症介质PGE2的含量]5]。许建阳等发现金铁锁水浸膏灌胃对福氏佐剂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痛有显著的镇痛效应,能提高痛阈,降低血清NO/NOS阻断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6]。孟明慧等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_刘运合

[收稿日期]2007-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04X M Z 015) 和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中等收入者社会态度及行为预测的实证研究”(054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运合(1973-),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杨伊生(1965-),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  2008年1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 n .,2008  第37卷 第1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37 N o .1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刘运合,杨伊生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近年已有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研究分类、测量工具和干预研究等,并对心理防御机制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综述 [中图分类号]B 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8)01-0088-05 心理防御机制(d e f e n s e m e c h a n i s m ),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 [1]12 。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如S .F r e u d 的其他理论一样,由于难以进行实证研究,既受到广泛的推崇,也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所以似乎一直没有登入心理学的大雅之堂。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学各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探讨心理防御方式与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广大临床心理学家和健康心理学家的重视。打开C N K I 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文献搜索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发现相关的文章在逐年增多,但也不难发现多数研究是运用防御机制问卷进行调查的,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理论性研究的相对较少,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 1894年,S .F r e u d 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 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当时只探讨了一种最常见的机制———压抑(r e p r e s s i o n ),它主要是调节性本能的。实际上,在S .F r e u d 精神分析学的早年,压抑 一词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同义词。随后他又提出了不少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升华等,但S .F r e -u d 本人生前没有专门讨论心理防御机制。1926年,S .F r e u d 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进一步提出自我保护功能假说,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他们的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分”。 1936年,S .F r e u d 的女儿A .F r e u d 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她把“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术语用来指代不同的防御过程和策略。 · 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