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体质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一、概念题:

1.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布鲁门巴赫:德国人类学家,他创立了颅骨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体质人类学之父”。

3.林耐:瑞典人类学家,他建立了生物的分类系统,把人与蝙蝠、狐猴、猿猴都归为一类,称之为灵长目;同时,他还在灵长目中划分出了智人属,而其中又再分为四个人种。

4.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下肢伸直,两足并立。

5.法兰克福平面/耳眼平面:是由左右侧耳门上点和左侧眶下点位于一个水平面所决定的。

6.能人:今大约250万年前,人类进入了“能人阶段”.生活在大约160-250万年前的能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在埃塞俄比亚古纳(Gona)地点已发现250万年前的石器,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工具。到目前为止,可靠的化石证据显示能人之前的人类化石仅发现于非洲

7.尼安德特人:距今大约20-3万年生活在欧洲和近东地区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制造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狩猎、丧葬等习俗。也有学者将尼安德特人归入古老型智人。

二、思考题:

1、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体质人类学是兼跨自然和历史科学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进化论、灵长类学、古人类学、人种学。

2.什么是人?

人与猿的界限,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一般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划分人与古猿的界限;研究发现: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黑猩猩也会制造工具;古人类学界逐渐放弃以能否制

造工具来区分古猿与最早的人,改而采用另外的标志作为划分人与猿的界限:习惯性两腿直立行走。

3.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周围人群的体质特征。

提示:头发――发色、发形

眼睛――眼色、眼裂、蒙古褶、

鼻子――鼻根、鼻尖、鼻孔、两眼间距与鼻宽比

唇部――上下唇的厚薄比

耳垢――干、湿

面部形态――脸形、颧骨

4.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技术、形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等三部分组成。

(1)测量技术。在测量技术中分为活体测量和骨骼测量两大类。人类学的测量必须使用国际上通用规格的人体测量仪器,采用此项方法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具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

(2)形态观察。形态观察方法是采用肉眼观察并结合观察工具的方式对人体上的若干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我们把这类特征统称为非测量性状,必须采用形态观察的手段来加以研究,形态观察的各项标准也具有国际上的统一性。

(3)统计学分析。体质人类学着眼于人类群体体质的研究,因此其考察的对象,除了那些稀少的化石材料之外,其余各类样本的例数一般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首先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通常还需要在各种人类学标本之间进行归类、对比和判别,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多元分析法。

(4)其它方法。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例如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等方法。这些新方法的引入必将为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契机。

5.体质人类学研究内容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看包括四个方面:

(1)现代人体质特征和类型的研究。研究在不同的群体中,现代

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个体间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和规律,分析社会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劳动锻炼和体育运动等诸多因素对于人类体质结构所发生的影响;

(2)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体质人类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我们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地现在生存着人们的体质现状,而且还要探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

(3)人类种族变异问题的研究。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空间上的差异,当今世界各色人种的分类和分布进行研究,现代各人种的历史渊源研究;

(4)应用(体质)人类学。除上述三个体质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应用人类学说脱颖而出,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的诸多门类,如工程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和生理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测量工具

常用的人体测量仪器包括直脚规、弯脚规、三脚平行规、人体测高仪、耳高针、卷尺、测齿规、摩里逊定颅器、附着式量角器、测腭器、测眶器、测下颌骨器、立方定颅器、水平定位针、马丁描骨器、托颅盘、平行定点仪、持骨器、测骨盘、简易描绘器、缩放仪、坐高椅、体重计和校准规等20余种。

7.人种的定义

人种,也称为“种族”,是指那些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某些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这些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在漫长的人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自然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8.人种的划分

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做黄色人种、亚美人种,在世界三大人种中,人口较多。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

蒙古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皮肤黄色。头发黑色,比较粗硬,绝大多数为直发,胡须少,体毛不发达。面部扁平度很大,颧骨明显突出,脸部宽大。眼裂多较狭窄,眼外角通常明显高于眼内角,内眦皱褶出现频率较高,眼色多呈褐色或黑色,鼻子的宽度中等,唇厚中等,多为凸唇型。颧骨比较高、宽,颧骨上颌骨下缘处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眶型普遍偏高。鼻根点凹陷比较浅,鼻骨一般比较低平,

在蒙古人各中,存在着较高的矢状嵴,下颌圆枕和铲形门齿的出现率。

欧罗巴人种(Europoid)又称做白色人种,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在欧洲殖民扩张以前,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等地。现在的分布很广,在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中占很大比例。

欧罗巴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肤色方面的变异很大,由极浅到很深。眼色中天蓝色、灰色和浅绿色等浅色调者占一定的比例,但也有黑褐色等深色调者。成年人中缺乏内眦皱褶。发色的变异范围也很大。胡须和体毛很发达。嘴唇较薄,口裂宽度较小。鼻根很高,鼻型狭窄,鼻部显著向前突出,鼻孔的纵径明显大于横径。眼眶略显凹陷。颧骨不突出,面部扁平度较小。在颅骨特征上,欧罗巴人种通常具有高而狭窄的梨状孔、鼻前棘多很发达。眉弓发育显著,犬齿窝多半较深。颧骨比较低、窄,颧骨上颌下缘缺乏明显的转折处。鼻根点凹陷常常很深。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又称为黑色人或赤道人种,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南部,澳大利亚以及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地的一些岛屿。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肤色很深。黑色的波发或卷发。眼色多为黑褐色,眼裂很大。鼻型较为宽阔,鼻根低矮或中等,鼻孔的横径大于纵径。嘴唇很厚,往往向前突出并外翻,口裂的宽度较大。颅骨的特征上,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通常具有很大的鼻指数和低矮的眼眶。面部多比较狭窄而低矮并表现出明显的突颌性质。长颅型在该人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9.人类的演化阶段

研究人类起源并确定人类演化阶段的直接证据来自于化石本身。科学家通过对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进行形态上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运用各种测定年代的方法测定化石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可以大致划分出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所代表的几个人类演化阶段和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的年代。另一方面,科学家通过对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各种猿类和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的研究,从它们之间的差别大小并结合变异速度可以计算出它们各自起源和分化的年代。根据这两方面的证据并结合其他的有关资料,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距今 700 万年前,古猿转变为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类始祖。

但是,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的只有 400 多

万年,更早的人类化石还有待发现。从已发现的 400 多万年以来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生存年代在距今440-150 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已经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 1960 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距今 240 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的脑子比南方古猿明显扩大并能开始用石块制造工具(石器),以后演化成下一阶段的直立人。(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通俗名称是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 1891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所发现的这批化石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本世纪 20 年代在我国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 170 万年前到距今 20 余万年前。目前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 20 万年前到 10 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从距今大约 10 万前开始,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所以,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据,南方古猿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人类。本文将南方古猿的发现及其在人类演化上的意义做一简要介绍。

10.现代人起源的两个主要学说

(1)非洲起源说:1987年美国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对人类线粒体DNA的分析提出现代人的祖先起源于距今 20万年前的非洲,在大约13万年前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并取代了这些地区的古老人类,成为世界各地现代人的祖先,这就是所谓的非洲起源说,又叫“夏娃学说”。

(2)多地区进化说:认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是由当地早期智人,甚至是由直立人演化来的,同时强调在同一地区的古老人类向现代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人类之间存在着交流。

11.中国古人类演化

20 世纪30-40 年代,美国学者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就指出有一系列特征表明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在形态上有连续性。如

颅骨矢状脊、印加骨、铲形门齿等。他认为这些特征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人。因而北京猿人与现代蒙古人种的起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魏敦瑞的这一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解释和完善。1984 年吴新智院士在与国外学者就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古人类演化的研究中系统地完善充实了中国古人类演化规律,提出中国境内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现象,即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各演化阶段的中国古人类化石上存在一组共同的形态特征。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观点,强调中国古人类演化以连续进化为主,同时与周边地区的人类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表现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还出现有一些欧洲人的特征,如南京直立人鼻骨高耸及马坝人呈圆形眼眶等。这一现象被解释为与外界基因交流的证据。这些研究论点已成为现代人的多地区进化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一观点,现代中国人祖先来自中国境内的古老人类,也不排除在现代中国人的形成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国内一些科研机构采用遗传学方法开展的研究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如上海复旦大学金力等人根据对人类Y 染色体DNA 的分析,提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起源于非洲,在距今大约 3 万年-8 万年进入中国。追踪现代中国人起源实际上是目前学术界进行的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乃至整个人类起源演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的化石发现、研究积累和认识程度使得学术界对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只是构建了一个粗略的轮廓,对其中细节的理解在正在逐渐接近于真实的情况。即便如此,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及认识的偏差,人类探索其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仍然是漫长的。

12.学科关系民族学考古学

(1)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人种学与民族学之间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那个的角度着眼于对人类群体的研究。种族(人种)和民族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却具有内在的联系,他们都是人类共同体的具体划分形式。种族是以遗传学特征来划分的人群,而民族则主要是靠文化特征来区分的。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群都必然同时具有种族和民族的双重属性。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常常有助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族源问题的探索;

(2)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可以为体质人类学提供研究资料,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还是新石器时代及以

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学标本均要靠田野考古发掘来提供。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古人类化石可以做为旧石石器时代考古中判断地层年代的一种依据:对古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劳动分工等情况的探讨;对古代居民人种归属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渊源和族属等问题提出若干可资参考的佐证。

13.现代人上下肢体质特征

(1)手小,利于自由灵活的活动,减轻上肢的重量

(2)人手的拇指很长,拇指的对掌肌强大,形成突出的大鱼际(3)人类拇指可与其他四指的指尖相接触,有完善的抓握功能,利于活动

(4)行走的整个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变化较小,意味着运动能量的消耗控制在最低标准上

(5)猿类股骨干的长轴与垂直轴线是平行的,人类的股骨干与垂直轴线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6)人类在站立和行走时的体态是两膝彼此靠拢,而猿类则是向外侧分开

14.直立人的主要特征

低的颅穹隆

颅最大宽位臵低

连续的眶上圆枕及圆枕上沟

明显的矢状脊

明显的角圆枕

枕骨区呈角状过渡并形成圆枕上沟

颅骨壁厚

颅容量在 725-1250 毫升

面最大宽位臵靠上

头后骨总体较现代人为粗壮

15.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

师丹斯基、步达生、裴文中、魏敦瑞等

李济

吴定良

吴汝康、贾兰坡等

16.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

18世纪近代体质人类学雏形

林奈

布丰

布鲁门巴赫

17.直立人和现代人的比较

头骨的脑颅低,前额扁塌,眶后缩狭明显,顶骨有角圆枕。头骨骨壁厚,大约为现代人的一倍。有加强的结构,如眉嵴(眶上圆枕),枕骨圆枕,矢状嵴,眉嵴和枕骨圆枕上方都有一条浅沟,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此处呈角状弯折而不圆钝,从头骨后面观察,脑颅由上向下逐渐变宽,整个轮廓像个馒头。与现代人比较,脑颅与面颅的比例较小。下颌骨没有颏隆突(下巴颏子),颏孔2-5个。

18.早期智人的分布

最早的化石智人,通常指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非洲早期智人的出现时间在距今60万年前。欧洲的早期智人也被称为前尼人,有学者将这些化石归入海德堡人。在中国,一般将距今20-10年的古人类归入早期智人,如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等。

19.身体比例

身体比例是指身体各部位尺寸比例,代表身体相对大小及比例关系。如体重与身体宽度的比例、身体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四肢的相对长度、头与肢体之间的相对比例等。。

20.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的分布

中国:周口店山顶洞、广西柳江、四川资阳、云南呈贡、内蒙河套地区等地

欧洲:法国的 Cro-Magnon 人

非洲:南非 Klasies、Border cave、埃塞俄比亚 Omo

近东:著名的有大约 10 万年前的 Skhul 和Qafzeh 的头骨

澳洲:Kow swamp, Lake Mungo,Keilor

其它:东南亚 Niah Cave, Tabon、日本港川

21.长者智人发现的意义

虽然“非洲起源说”逐渐获得了日益则增多证据的支持,但在非洲发现的最早的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的年代在距今10万年左右。因此缺乏距今10万-20万年期间的化石证据已成为“非洲起源说”的一大缺陷。新发现的长者智人头骨化石使这一地区的人类化石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链,为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22.人类遗骸常见古病理

牙齿:龋齿、牙周病、齿槽脓肿、牙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牙

结石、牙齿磨耗方式、牙齿文化现象

创伤:利刃器物、圆石或棍棒打击所致伤痕:战争、偶然、凶杀骨关节疾病: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骨结核、脊椎变异、骨髓炎

骨病:骨癌、骨瘤、梅毒、贫血

头骨变形、埋藏环境

23.头骨性别鉴定

一般来说,男性的颅较大,厚重而粗壮,眉弓发达,眶上缘圆钝,前额较倾斜,颧骨高而粗壮,颧弓较粗,乳突和枕外隆均较发达;女性的颅骨较小,光滑而细致,眉弓不发达,眶上缘锐薄,前额较陡直,颧骨低而纤细,颧弓较细弱,乳突和枕外隆突不发达。

24.206块骨头

颅骨:23块

脊柱骨:26块

胸廓:12块胸椎、12对肋骨、1块胸骨

上肢骨:64块

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27对

下肢骨:68块

骨盆:髋骨、坐骨、耻骨

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25.人类演化的主要阶段

三分法:猿人,古人,新人(原人,旧人,新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四分法: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新化石不断发现:按时间顺序或生物分类划分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440-150 万年前

能人(Homo habilis) 250-160 万年前

直立人(Homo erectus) 180- 20 万年前

化石智人(Homo sapiens)

早期智人(archaic H. sapiens) 20- 10 万年前

晚期智人(late H. sapiens) 10- 1 万年前

26.直立行走的主要形态特征

1、枕骨大孔位臵靠前

2、脊柱形成两个明显的弯曲:向后的胸曲和向前的腰曲

3、骨盆增宽、变短

4、下肢骨变长,占身高的比例较大

5、股骨角内倾,

6、拇趾增大,与其它趾骨更加平行;足弓形成

27.一般将南方古猿分为两个大类型

纤巧(细)型南方古猿 (gracile Australopithecus):

湖泊种(A. anamensis)

阿法种(A . afarensis)

惊奇种(A. garhi)

羚羊河种,A bahrelghazali)

非洲种(A. africanus)

粗壮型南方古猿 (robust Australopithecus) :

埃塞俄比亚种(A aethiopicus)

鲍氏种(A. boisei)

粗壮种(A. robustus)

也有学者将粗壮型南方古猿归入旁人属(Paranthropopus

28.近10年发现了那些时代早于500万年前的早的人类化石,这些化石的意义是什么?

地猿(Ardipithecus)

原初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

撒海尔人乍得种(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

具有两足直立行走能力的人类出现时间比以往认为的时间要早。如果有关研究得到进一步证实,将使得学术界对人猿分歧时间等理论问题重新认识

29.列举两个重要的南方古猿代表性化石

南非发现的“汤恩颅骨”(南非)

鲍氏东非人颅骨(坦桑尼亚)

露西骨架(埃塞俄比亚)

30.人体形态学

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个体间的变异,两性间的差异和年龄上的变化,以及分析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生活条件、劳动、体育运动等外界条件对人的体质形态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分人体学和测量学。

31.发型

直发:硬直发、平直发、浅波发

波发:宽波发、窄波发、卷波发

卷发:稀卷发、松卷发、紧卷发

松螺旋卷发、紧螺旋卷发

32.发色

黑色素的数量和性质

年龄、健康、阳光、气候

费雪氏发色表:

浅:灰金黄色、浅金黄色

中:金黄色、深金黄色

深:棕色

黑:黑褐色、黑色

红:火红色

地理分布

北欧浅色—中西欧中等—南欧深色—亚洲\非洲黑色33.肤色

肤色:黑色素/湿度、阳光、环境、年龄

鲁向氏色度表:浅色:白色

中等:黄色

深色:黑色

地理分布

欧洲浅色—亚洲中等—非洲深色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体质人类学教学大纲

体质人类学 一、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026030016 课程名称: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开课对象:民族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中国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四个维度:一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中国与世界和谐,三是社会阶层即贫富和谐,四是多元文化即民族宗教和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促进跨文化理解,追求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一起构成整体的人类学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生物共同进化的机制,人类体质与文化相互影响有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研究打下一个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人种学、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学的阐述,学生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是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自然科学的重要纽带,是文化相对论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文化整体论的完整呈现。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性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人类的能力、潜力与局限的基础上,养成在观察、理解、管理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角度。学科范式上,本课程强调学生把观察多元民族文化的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掌握体质人类学的认知柜架、研究方法和生物进化机制,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用以人为本,综合平衡和可持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适应与变异,人类体质多样性的形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问题。人体形态学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形态,把握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标志。生物进化论部分要求学生能用生物和文化并行进化的模式来认识世界上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含义、进而学会欣赏多样性和探索人类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人类起源和进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性形成、人类种族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机制、阶段标志和区域特点。本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增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增强人类在世界生态和文化体系中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突出体质人类学的定义,体质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生物进化论、人体形态学、灵长类学、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学)和进化过程、人类种族的自然成因及其社会文化含义等内容。其中人体形态、生物进化论、人类进化阶段和人类体质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关系是四个关键点。本课程讲述不求面面俱到,务求把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人体测量学,遗传学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讲透,从而增强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4学时)

牛津大学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硕士申请条件

牛津大学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硕士申请条件 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学院以其对人类学理论的贡献,对长期人种学实地工作的承诺以及与皮特河博物馆的联系而闻名。那么牛津大学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硕士申请条件是怎样的呢?跟着出guo 来一起看看吧,欢迎阅读。 该学院拥有40多名学术人员、100多名博士生、8个硕士课程和2个本科学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学校分为多个单元。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是英国和世界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领先中心。皮特河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志收藏品之一。牛津大学认知与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汇集了进化人类学和进化心理学旨在为人类学开发令人兴奋的新维度。科学、创新和社会研究所研究和通报对21世纪及以后的商业、政府和 * 至关重要的社会和技术创新的关键过程。移民、政策和社会中心提供战略。 牛津大学认知与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提供为期一年的认知和进化人类学硕士学位。学位课程从进化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探索人类思想、行为和文化。智人拥有非凡的语言、文化和宗教能力。我们以沟通、信仰、仪式和表现以及我们的智慧而著称。这些特征的进化基础是什么?它们真的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独特吗?什么是我们的进化和我 们由此产生的认知设备使我们成为人类? 认知和进化人类学理学硕士从进化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探索人类思想,行为和文化。在第一学期,您将学习生物进化和认知研究课程以及定量方法课程(包括统计学和研究设计)。在你的第二学期,你

将学习人类行为的演变过程,包括生物学、认知学、心理学和比较学的观点、以及思维和文化课程,它研究人类概念结构如何通知和约束文化表达。您将在第三学期通过课程作业和三个三小时的笔试来评估。理学硕士最后将在夏季完成一篇15,000字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将于8月底提交并审核。该学位本身构成一个学习计划,并作为希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培训学位。 许多毕业生进入教学和研究,虽然这通常需要博士学位。公共 机构、大型私营公司、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有一些招聘。 相关课程:医学人类学硕士、社会人类学硕士、视觉,材料和 博物馆人类学硕士。 任何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可以(但没有义务)与学术人员进行事 先和直接联系,以讨论可能的监督或其他合作。 你的成绩单应该提供迄今为止在你的大学学历资格中获得的个 人成绩的详细信息。您只应上传您所在机构签发的官方文件,任何非英文成绩单都应附有经过认证的翻译件。 简历大多数申请人选择提交一到两页的文件,申请人的建立应 该突出他们的学术成就和任何相关的专业经验。 大约两页,你的陈述应该用英文写成,并解释你申请牛津课程 的动机,你的相关经验和教育,以及你感兴趣和/或你打算专攻的特 定领域。这将根据您的申请理由、学位期望、先前的学术背景和兴趣,以及对认知和/或进化人类学领域的理解进行评估。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博物馆基础知识-文档复习课程

博物馆基本知识 1、什么是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生活 博物馆的特征 以实物为基础,组织形象的陈列,进行直观的宣传教育。实物性、直观性同学术性的相互结合构成博物馆的显著特征。 博物馆的类型(共分为5大类):

历史博物馆、纪念博物馆、文化艺术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 2、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历史发展】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简介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简介 一.基本概况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临夏盆地南部,古称“宁河”。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距今2400——520万年的中新世时,临夏盆地曾属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草原上草木茂盛,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在4000年以前,和政这块土地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上世纪50年代,境内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远古时代的古动物化石:有距今约2000万年的爬行纲陆龟类化石;有距今约1300万年的剑齿虎、巨鬣狗等食肉类动物化石及同时期的铲齿象、犀牛、长颈鹿、羚羊等食草类动物化石。 二.已发现的化石种类及价值 迄今为止,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30000多件。1998年11月,由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先生等一批文物专家,对馆藏化石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经专家鉴定:这批馆藏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埋藏于和政地区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

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铲齿象头骨个体发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其中一级品50多件,二级品180多件,三级品350多件,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 1.科研价值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我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 黄泽 =提要>我国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渗透,并在异文化、本文化的学术取向上有所交叉。民俗学以人类学为背景学科,人类学亦借鉴民俗学方法、材料与调查手段以把握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研究主体透视人类学的民俗学取向,并从学术史的视角描述两个相关学科的互动过程:渗透、交叉、融合。 =关键词>人类学民俗学渊源互动 =作者>黄泽,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C9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1)01-0017-06 人类学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三十年代后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自二十年代后,以歌谣运动肇始,应和着/五四0新文化运动,也在北京、广州、浙江等地传播。分析中国人类学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主体及其论著,其研究对象、方法、关注重点及研究兴趣体现出兼顾民俗学研究的学术旨趣。而民俗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类学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两个学科平行发展,但可看到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分离的轨迹。 一、中国人类学研究主体兼顾民俗学的传统 11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内外视野、前后视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类学,亟需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这就需要内外视野与前后视野相结合。何谓内外视野?内即学科理论建设,涉及对象、性质、结构、方法等。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构建规范的学理、术语及共同话语,这是立身之本。外即本学科与他学科的关系,与社会历史环境、人文传统的关系。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不能不因应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需求,并在各个阶段有所转化、调适。人类学本土化的命题,就揭示了内外视野结合关系。从内视野来看,对象的本土性及中国多元文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来自西方的人类学理论框架、命题面临重构、转述而予以适应对象的变通。从外视野来看,研究中国、建设中国的社会使命感,中国作为几千年封建文明国家的悠久积淀和人文传统,研究本土文化业已成型的既有理念和分析范式也会对人类学研究主体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何谓前后视野?前即前瞻学科发展,探索前沿问题、学科方向、新领域、边缘学科动态、国外最新成果等。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文化普同性的学科,建立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是必要且可能的(当然必然存在国家、学派特色),与人类学本土化是相反相成的。后视野则强调回顾学术史,尤其是通过学科的确立,机构、人员建置、变动的分析,进而探求学术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应从机构、人员等表层深入到学术思想、思潮的层面,这是学术史的核心。学术思想史则需从学术思潮,代表性流派、学者,代表性论著,有价值的观点等方面着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具有学科本土化的意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大众化、经世致用、重视民间文化成为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思想背景,民俗学家普遍具有通过歌谣运动反封建礼教、面向民间文化的旨趣,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张振江 第一节准备工作 采用语言学方法进行人类学调查,涉及众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一部分与人类学调查的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相同,有些则是语言学所特别需要的。本节主要讲述涉及到语言学的若干主要准备工作。 一、语言学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准备 1.地方志文献中的人文、历史沿革、语言文献; 2.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献; 3.直接相关的语言学资料; 4.直接相关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5.类似领域的语言学资料、研究成果; 二、语音器材准备 1.录音设备; 2.语音分析设备; 3.其他辅助设备; 三、编制语言调查大纲 1.最主要的语言调查准备工作之一。 2.根据具体调查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大纲。在人类学调查中,这个大纲必须服从整个的人类学调查,而与单纯的语音学调查大纲可能不同。 3.但是,无论是何种目的调查大纲,都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绪论。概述本次调查的基本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等; (2)语音学方面; (3)语法学方面; (4)词汇学; (5)句子与长篇语料 细致地编写调查大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诸目的。就人类学田野 调查中的语

言学研究来说,一般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尤其要周详。 四、选择语言调查合作人 1.语言调查合作人很大程度上决定调查的成败; 2.对合作人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3.对合作人地方性知识的要求 4.对合作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5.语言调查非常辛苦,必须尽可能地为合作人提供便利,掌握调查节奏,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节记音 一、记音 不论对语言学调查来说还是对人类学调查来说,记音都是最基础的工作。记音工作如果 不扎实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将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人类学调查中常用的记音方法 许多人类学家并不是语言学家,掌握的记音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下面是常见的几种。 1。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优点是通行面广,缺点是适用面窄。它是基于普通话而设计的,通常也仅仅适合于普通话。因此,不能广泛用于精确记录其他语音系统。 2。使用具体语言或者方言的拼音方案 许多语言、方言另有专门的拼音方案,例如壮语、水语、汉族的粤方言等等。 一般来说,通行都受限制。 3。汉字拟音 这是很常见的方法。 原因:一方面与纪录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他记音手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实有关。

体质人类学复习

体质人类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也称解剖学方位。为正确描述人体骨骼、系统、器官而需要公 认统一标准和描述用语。无论描述对象姿势如何,均按此方位进行描述。指: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法兰克福平面:也称眼耳平面,由左右侧耳门上点(po)和左眶下缘点(or) 3点所确定的一个平面,当左侧眶下缘点破损时以右眶下缘点代替。(耳门上点:耳门上缘的中点;眶下缘点:眶下缘最低点) 3.头骨上常选用的一些观测性状:眼眶、梨状孔性状等等 1) 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 2) 眶宽、眶高、两眶宽、眶间宽,前眶间宽; 3) 鼻宽、鼻高、鼻骨最小宽、鼻骨最小高。 4.牙齿的辨识分为几个类型:牙的类型(人类演化特征) 1) 牙齿在生态适应方面是一种变化敏感的器官,哺乳类动物的牙齿发 生了明显的形态分化,即包括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执行切割、撕裂、捣碎和研磨食物的生理功能。由于食性的不同,某些类别的牙齿在一些种属中已经丧失,这是生物器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 2) 在灵长类进化的早期阶段,门齿的数目减少,每块上颚骨仅剩下两颗门 齿。人类的犬齿明显退化,其齿尖一般也不超出齿列的平面。(撕裂功能退化)人类具有连续性的齿列,在门齿、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不存在齿隙(发达的犬齿想适应的结构特点)。人类第一臼齿最大,第三臼齿最小,甚至现代人当中第三臼齿终生缺失的比例也很高。(与猿类的差别,猿一小三大)这种差别充分显示出人类的牙齿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退化现象的器官。 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铲形门齿在东亚现代人群和化石人群均具有较高的出现率。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体现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 5.印加骨:一般指出现在顶骨与枕骨之间人字点附近的两侧对称的缝间骨。印加骨在南美洲印加人有较高的出现率。印加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小骨。在中国的古人类中有较高出现率,在现代中国人中出现率较低,但常见于同属黄种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欧洲和非洲的古人类中则少见或不见此骨。 6.南方古猿以及以后人类演化的几个阶段、生存年代、特征 南方古猿: 440-150万年前古人类的一种,曾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1924年首次发现于南非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资料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 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 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