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本文要探讨的是绘画艺术创作构思的性质和形式,这个问题是古人相当重视而今人相对漠视的一个学术问题。在今天的绘画活动中,关于创作构思状态的研究、使用和描述,已是少有人谈及。剩下的只有技法、笔法。就连水墨丹青是怎样完成了由想象到意象、由意象到形象这个连续变轨的制作过程,似乎也不太有人关注。

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飞腾,不是胡思乱想。想象必受了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

想象既然要受个性及思想的统辖,那么把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一个过程,因而是有质的。文学与绘画,道之同源,多可互通。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这样描述构思活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平?故思理为妙,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而外物则是靠耳目来接触,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想象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思维过程,并使之转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要在杂乱无章的构思中把那些无序的念头整理得中规中矩,要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都只是构思者的一种虚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作出如实的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

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

构思,启动了想象。想象,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但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只有这样。创作构思才能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由想象到意象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创作者艺术才思的迟速异分。这个转化过程,是无迹可寻的。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却是无质无形的。譬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很有点水到渠成、自然升华的意思。尽管这个过程是无质无形的,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生成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才识学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有一首题为《画竹》的诗:“四十年间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世许多习画者在诠释此诗时曲解者甚众。其中,“日间挥洒夜间思”一句,大多意为“白天观察竹子,晚来作画”。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

由“挥洒”而“思”。正是创作或再创作时想象思维快速扩散又快速收束,然后转化为创作题材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无形”自不必说了,说它“无质”,是因为其“质”完全为转化后的“意象”或“形象”所掩盖而不易察知。这正如一个作画者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触手可及的,不是到处飞腾的想象而是有形有质的技法、线条、色彩、布局等,而这些有形之物的出现乃至组合配置,又有哪一点不是由构思想象生发、转化而来呢?《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或法则,“器”则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意象。只有去体会阐发具体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意义,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建立道德与审美的联系。想象。本就是捉摸不定的,想象的转化更似乎是在于虚实之间,有无之中。

有质有形的创作过程

评价一副画作,总要看其笔法,布局,从有形有质处人眼。这自然无可厚非。可就是那些有形有质的画面的构图合成、明暗虚实以及有笔和无笔的映衬所产生的效果体现着创作者构思之巧妙与想象之高远。正因为有“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这样的情结,才使得观者除了欣赏笔法技法之外更有广阔的想象余地。一幅作品,不仅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想象,更要给观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否则,与照片无异。这样的这些无形无质之作的相互作用,是决定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精神因其同物象接触而产生变化了的情思。物象用它的形貌来引发了创作者的想象,使得创作者的感觉产生了或感性或理性的一些反应,并以这种反应来形成转化、过渡乃至选优,最后完成他所想要完成的创作构思。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我们叫做“创作”。

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只讲技法而不讲想象是个严重的失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有质的,可偏偏艺术家的灵性才气却从来都是有质有形的,如果没有了艺术家的想象力,还会有艺术吗?让构思想象力的研究和使用走进艺术教育。特别是绘画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才不致于失去灵魂!

“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创作,需要写生,需要联想,但好的作品永远离不开想象!

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 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对艺术的含义也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自己对艺术创造的看法。 艺术创造既然是一种精神生产,作为生产它与其他一般的生产一样,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那艺术创造的材料是什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如果作家没有生活积累,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巨匠和艺术大师,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的,比如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曹雪芹等人都有不平凡的生活际遇,为其创作储存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不可能事事都自己直接经历一番,何况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发展史却是漫长的,其中人类文明史也有几千年,这就需要艺术家从间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中吸取经验和创作素材,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艺术思路。创作上越有成就,对前人和他人(包括古今中外)的间接经验的掌握愈加丰厚,并且化成了自己的营养、血液和独创的见解,就像将直接经验化成了自己的血液和独到的见解一样。直接经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间接经验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就容易深刻而又独到地理解和把握间接经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丰富着艺术家头脑中的积累,就能提高作者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想像力。 此外,前人的艺术作品还潜移默化地在给作者起着提高创作构思想像力和表现力的超常有效的榜样的力量。可见,不断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创作主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其实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转化的过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艺术地认识生活及再现和表现生活,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象特征,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进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概括、提炼和改造,综合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要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意趣、理想巧妙而又自然地熔铸到艺术形象中去。 艺术创作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美意象的孕育; (二)审美意象的形成; (三)审美意象的物态化。 审美意象从孕育、形成到物态化,经历了审美感受、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环节。对生活的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积累生活素材、萌发创作冲动的必要环节,是使创作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审美意象,并将审美意象凝聚力完整、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最关键的阶段;艺术传达则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将经过艺术构思的艺术家思维中形成的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形象。这三个阶段,只是相对的划分,不可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紧密衔接,彼此关联,互相渗透。由于艺术门类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作品的内容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个性不同,因而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 艺术创作是贴近生活的,很多前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郑板桥的园中之竹,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事物。如自然界的高山飞瀑、日月之霞、苍松翠柏

论艺术创作活动过程

论艺术创作活动过程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造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机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的积淀。是一种瞬间性直觉,带有顿悟的特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通过提炼与概括,实现从生活到真实的转化。具体的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三个阶段。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也同样显得重要。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而形式是指这些要素的结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艺术作品自身,它并不能结构出一个可供观照的对象,它必须借助于某些物质材料才能体现自身。然而,这些物质材料(如石头、泥土等),对于那些“借助者”却是独立存在的,它自身就是一个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可供观照的“实体”。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当它成为某种“意象”的体现者而进入艺术的范畴之后,它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些观点认为,它的存在就是艺术的存在,它的毁灭就是艺术的毁灭。笔者认为,在艺术作品中,作为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们是相互借用的两种材料,即物质材料和感性材料有序和有机的融合。这两种材料,一个是艺术家的观念世界,一个是体现观念世界的物质构成形式。“意象”通过“物象”的绘声绘色方式显现为可供观照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意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物质的形式,从而显现为艺术作品,对于“物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形象的形式,从而使它以艺术面貌出现。于是,作为感性材料和物质材料的各种要素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同一。 我们从人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改造方面看,如果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物质(如:一块石头或一块画布等)改变一种形态,赋予它们一种新的结构、一种新的形式。那么,这些物质由于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它们在观照者的眼中就不再是它们自己,不再是石块和画布,而可能是一个动物、一组静物或者其他可视形象。这种由形式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内容”的质变是惊人的,它们从无生命物质变成了有生命物质。当然,并非这些物质材料本身发生了质变,而仅仅是在观照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种“质变”的幻觉。而从这种幻觉中,人类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看到了自己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看到了美。然而,按形式主义的概念,造型艺术作品本身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和色彩构成的,认为形和色是艺术作品的血肉生命,这种“形式和结构”就是艺术的精髓,这种说法有悖于事物的一般规律,淡忘了艺术品的创造者的观念或意愿。笔者认为,物质材料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作为艺术产生的物质要素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生命只有靠这些物质材料的结构组合才能诞生,艺术的灵魂也只有“有体可附”的时候,才能成为可以感受到的活的灵魂。

艺术概论论述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2)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4)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想像的特征有:第一,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与艺术创造相关联的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艺术创造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3)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4)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论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2456057.html, 论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作者:周敏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 摘要:有人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虽然这是一种比喻,但是侧面体现出艺术本身具有 生命性,从总体而言,它是一种“活着”的创作过程,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流动而向前,从单独艺术品的生命性而言,构成艺术的每个部分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 关键词:艺术本质学说;艺术生命;阶段;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7-01 对我而言,艺术不是静止的某件物品或者某种流派,我将它的本质描述为一种伴随着生命流动的创作过程,不论是它的外层表象还是它本身的精神层面都是在不断地扩展或收缩,这种伴随着人类审美、技术以及精神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的创作过程就是我要论述的艺术。 一、中外历史上主要的艺术本质学说 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等。中国古代的艺术本质观主要有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 二、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一)自然界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源头 从自然界本身的艺术性来说,它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洗礼后蜕变,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从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来说,因为人类依附于自然,所以任何一个种类的艺术或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归根结底从自然中来,即使描绘的是一种人文现象的艺术品也是如此。 (二)人类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者 如果没有人类,那么也就不存在审美欣赏的受众,自然也不存在艺术这种定义和范畴。 从艺术的需求来看,人类由于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了审美需求才产生了艺术创造活动。这种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慢慢诞生的,所以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包含着人类生命的需求。从艺术的创造过程和创造主体来看,人类无疑是这一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每个艺术家都属于独立的创造者。

《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复习材料和答案

《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一、简答题 一、例举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一)客观精神说,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主观精神说,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他看到并强调了艺术中创作主题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体现出他思想的深刻之处。德国哲学家尼采推向极点,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势力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模仿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夫斯基 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 二、艺术生产包括那几个环节? (一)艺术创作——生产阶段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产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艺术产品(三)艺术鉴赏——消费阶段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三、艺术创作通常包括那几个阶段? (一)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 2.艺术体验是对美的体验。 (二)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三)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作者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构成,来实现构思成熟的形象体系,将其从内心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化为可供人欣赏的外在审美对象。是作者实践性的艺术能力的表现。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它是联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中心环节,是艺术生产过程中一个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遵循着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 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一般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相互交织。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起点,我们要获得好的灵感,必须深入生活,不断观察和体验。所以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早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艺术构思的过程就是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艺术形象不是生活的陈列和照搬,而是通过提炼与概括,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艺术构思具体的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 (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活动是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艺术的传达活动是艺术家经过一番构思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了审美意象,接下来就必须借助艺术语言和艺术媒介等将其物态化,成为可供人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从而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艺术传达活动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同时还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把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本文要探讨的是绘画艺术创作构思的性质和形式,这个问题是古人相当重视而今人相对漠视的一个学术问题。在今天的绘画活动中,关于创作构思状态的研究、使用和描述,已是少有人谈及。剩下的只有技法、笔法。就连水墨丹青是怎样完成了由想象到意象、由意象到形象这个连续变轨的制作过程,似乎也不太有人关注。 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飞腾,不是胡思乱想。想象必受了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 想象既然要受个性及思想的统辖,那么把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一个过程,因而是有质的。文学与绘画,道之同源,多可互通。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这样描述构思活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平?故思理为妙,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而外物则是靠耳目来接触,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想象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思维过程,并使之转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要在杂乱无章的构思中把那些无序的念头整理得中规中矩,要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都只是构思者的一种虚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作出如实的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 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 构思,启动了想象。想象,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但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只有这样。创作构思才能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由想象到意象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创作者艺术才思的迟速异分。这个转化过程,是无迹可寻的。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却是无质无形的。譬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很有点水到渠成、自然升华的意思。尽管这个过程是无质无形的,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生成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才识学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有一首题为《画竹》的诗:“四十年间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世许多习画者在诠释此诗时曲解者甚众。其中,“日间挥洒夜间思”一句,大多意为“白天观察竹子,晚来作画”。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的,复杂的,极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地创作过程。一般来说,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重要的阶段。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有竹”----艺术体验;到“胸中有竹”-----艺术构思,“手中有竹”------艺术表现。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发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好的艺术作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都是经过艺术家对艺术的审美经验积累的,也是通过生活体验引发的。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电影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电影都是出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即使是科幻片,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而得来的。例如,《2012》,是一部关于灾难的科幻片,讲的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所发生的事。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个预言并不是真的,但是还是被拍成了电影。作者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感悟体验而创作的。现在,地球多变的气候,多发的地震灾害,海啸,泥石流等。确实有点印证了玛雅预言。所以把它拍成电影,来警示人们,要好好保护地球。这就是艺术的体验。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创作出来的。构思,就是即兴诗,即兴画,即兴乐曲等。而这些都是可以再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像一些长篇巨作的构思,情况就复杂多了。还是拿电影举例。电影巨作《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4年的巨作。他选取了生活中某一具体的人物为主干材料,从而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理想化。它需要在构思时运用幻想,虚构,夸张的方法创造生活中没有的幻想,虚构的艺术意象。这就是艺术的构思。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态,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三个阶段转变而来的。包括前期的对生活的体验,到中期的构思,再到最后的表现,即从眼中有竹,到胸中有竹,再到手中有竹。艺术表现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的质的飞跃。还是拿电影艺术举例。拍一部成型的电影,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在载体,比如,演员,道具,拍摄器材等等。而导演就得利用艺术表现手法和技能技巧对艺术媒介和材料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和操作。也就是导演要利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对演员,道具进行结合和利用。这样一部成型的电影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艺术的表现。 电影艺术离不开这三个阶段,一部好的作品,既不能没有艺术体验,也不能没有艺术构思,更不能没有艺术表现。只有这三样结合起来,才会是一部好的电影。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 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 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 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 2.艺术知觉的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 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 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

艺术概论考研-论述题

艺术概论考研-论述题

●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 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根据艺术批评的着重点不同,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1)社会批评;(2)传记批评;(3)心理批评;(4)文化批评; (5)读者批评。 ●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性: (1)具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 (2)情感性: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 (3)创造性: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结合具体的文艺流派,须得出以下观点。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 的连续性。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 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 (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

谈谈对艺术鉴赏的认识

谈谈对艺术鉴赏的认识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鉴赏对象(艺术形象)与鉴赏主体(欣赏者)。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曾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故事。他写道:“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表明,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她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竟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妇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曾见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结论:“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农妇在看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 评价。 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艺术鉴赏接受。只有通过艺术鉴赏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 以发挥。 艺术鉴赏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按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 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鉴赏接受。 艺术鉴赏接受的性质大约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穷尽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很难确定的,而且,艺术家的自白也不能成为阐释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惟一根据;二是艺术鉴赏接受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是极其微妙、复杂和丰富的;三是艺术鉴赏接受具有主观差异性。艺术鉴赏接受的主体由于审美兴趣、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并作出不同的补充和发现。 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是艺术接受的一种主要形式。艺术鉴赏是指作为鉴赏主体的人,凭借审美知觉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如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发现和判断,并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艺术鉴赏具有下列特点与性质:第一,艺术鉴赏具有直觉性。经验告诉我们:对鉴赏对象的美与不美的感受与判断,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直觉。无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都不是先有理智的判断,逻辑的解析,然后才获得美感的。“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夏夫兹博里([英]1671—1713)把这种“马上见出美”或“立刻认识美”的感官称为“内在的眼睛”,也即另一位英国美学家哈奇生(1694—1747)说的“内在感官即审美感官”,是一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审美的感觉不同于一般的五官感觉,是一种融汇和沉淀

艺术概论考研论述题

●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根据艺术批评的着重点不同,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1)社会批评;(2)传记批评;(3)心理批评;(4)文化批评;(5)读者批评。 ●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性: (1)具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 (2)情感性: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 (3)创造性: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结合具体的文艺流派,须得出以下观点。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 (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 (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我们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与制作;(3)艺术作品;(4)艺术传播与接受。

谈谈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艺术创作是我们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是主客体的遇合和主客观的统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的放映生活的本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果没有生活的原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加工,生产出艺术作品的。如元四家之冠的黄公望在年逾古稀之时,还常“云游在外”,以山川为师,随身带着纸笔,时时对景写生,长达数年之久,才创作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这些都是饱含创作艰辛的经验之谈画家达·芬奇认为艺术家应当“自然的儿子”,不要当“自然的孙子”,就是要直面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寻求创作的源泉,而不要与自然成“隔代”的间接关系。他为了创作《蒙娜丽莎》,表现那富有魅力的一笑,他运用解剖知识,研究笑的规律,还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在长期的感受与积累中,他终于从微风吹拂的流涟的湖水中受到了启发,创作了举世谜人的微笑,表现了高贵端庄的娴静之美。。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一步。在艺术构思中最重要的确定题材和主题。题材是主题的载体有了优秀的材料才可能更好的表达深刻的主题。主题是题材的灵魂。在创作中,这两者互动互进,辩证统一。确定了主题和题材后,还要提炼情节,更好的展示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用恰当的结构将他们构造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艺术构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典型化简约化变形化夸张化陌生化。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它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和形式美的双重原则。脱离内容的艺术形式是没有价值的。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艺术表现则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不等于就有精美的作品。因为艺术构思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心里运作过程。艺术表现则是更为坚辛的实际操作过程。艺术表现不仅是艺术构思的的实现过程也是艺术构思的深化充实修正和提高的延续过程。艺术技巧是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在艺术表现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谈中国画的传统创作过程

谈中国画的传统创作过程 内容概要: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谈中国画的传统创作过程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谈谈中国画传统创作过程。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

“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谈中国画传统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本文要探讨的是绘画艺术创作构思的性质和形式,这个问题是古人相当重视而今人相对漠视的一个学术问题。在今天的绘画活动中,关于创作构思状态的研究、使用和描述,已是少有人谈及。剩下的只有技法、笔法。就连水墨丹青是怎样完成了由想象到意象、由意象到形象这个连续变轨的制作过程,似乎也不太有人关注。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艺术创作的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飞腾,不是胡思乱想。想象必受了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想象既然要受个性及思想的统辖,那么把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一个过程,因而是有质的。文学与绘画,道之同源,多可互通。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这样描述构思活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平?故思理为妙,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而外物则是靠耳目来接触,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想象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思维过程,并使之转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要在杂乱无章的构思中把那些无序的念头整理得中规中矩,要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都只是构思者的一种虚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作出如实的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构思,启动了想象。想象,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但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只有这样。创作构思才能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由想象到意象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创作者艺术才思的迟速异分。这个转化过程,是无迹可寻的。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却是无质无形的。譬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很有点水到渠成、自然升华的意思。尽管这个过程是无质无形的,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生成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才识学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有一首题为《画竹》的诗:“四十年间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世许多习画者在诠释此诗时曲解者甚众。其中,“日间挥洒夜间思”一句,大多意为“白天观察竹子,晚来作画”。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由“挥洒”而“思”。正是创作或再创作时想象思维快速扩散又快速收束,然后转化为创作题材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无形”自不必说了,说它“无质”,是因为其“质”完全为转化后的“意象”或“形象”所掩盖而不易察知。这正如一个作画者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触手可及的,不是到处飞腾的想象而是有形有质的技法、线条、色彩、布局等,而这些有形之物的出现乃至组合配置,又有哪一点不是由构思想象生发、转化而来呢?《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或法则,“器”则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意象。只有去体会阐发具体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意义,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建立道德与审美的联系。想象。本就是捉摸不定的,想象的转化更似乎是在于虚实之间,有无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