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2)

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浪漫主义美术: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印象主义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凡

高《向日葵》;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思想者》;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当代美术:杰克逊?波洛克《3》、《第十号》,徐悲鸿《奔马》

(2)理解:19世纪以来各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对比各美术流派的特点;请同学介绍各流派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各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个艺术家之所以

留下传世之作,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有的艺术家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古典主义美术特征: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

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

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

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

气魄。

一.知识梳理

1 .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

(1)背景

①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社会剧烈动荡;②资产阶级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

(2)特点

①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在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谨与和谐

(3 )代表作品

①法国大卫《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式》,其画坚持严谨的造型,强调素描的完整性和

准确性,多以英雄人物为刻画对象;②安格尔《泉》表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美结合;注重对人物的刻画,线的简洁和形的准确

2.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前期,法国)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2)特点

①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②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

绘和刻画;③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作品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19 世纪中期,法国、俄国)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

②改革成为时代的要求

(2)特点

①注重表现社会现实;②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批判和暴露现实

(3)代表作品

①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

②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给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崇敬和渴望

4.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到19 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属于印象主义,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绘画派别)

(1)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光学理论和实践;

③对欧洲原有绘画传统(画室作画)不满

(2)特点

①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②作品大多线条粗狂、形式夸张、色开明快,富于装饰韵味;③着力表现光和色的变化,强调捕捉任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

(3 )19 世纪后半期早期印象派

①特点: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印象

②代表成就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4)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后期印象派

①特点:强调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强调自我主观情感;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②代表:荷兰:凡高《向日葵》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法国:塞尚《埃斯泰克的海湾》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5)雕塑和工艺美术:罗丹《思想者》

5.现代主义美术(20 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1 )背景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工业化的推动使生活节奏加快,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变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④艺术家的创新;

⑤受哲学和心理学影响,艺术家反对理性和传统束缚

(2)主要特征

①反传统和反理性,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②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③善于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

(3)代表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其名言:让优美灭绝吧!)

二.知识梳理

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主要特点

(1)浪漫主义美术主要特点: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

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

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注重表现现实社会,特别是对农民生活的描述。

(3)印象画派主要特点:借助光学成就,捕捉光与色的之下“瞬间现象”;作品线条粗狂,形式夸张,色彩明快等。

(4)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善于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

三.易错知识点:

1.现实主义美术并不是现代主义美术,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有较大差别。现代主义美术是反

传统的各种流派的统称。?

2.印象画派与中国的写意画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3.印象画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四?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其特点是反封建制度,不再突出理性,深入

发掘人的感情世界;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其特点是关注社会生活,典型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20世纪(两次世界

大战期间)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其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同时现代主义美术兴起,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文学艺术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4?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何认识浪漫主义美术,评价影视艺术的积极作用和消

极作用。

五.考情分析

1.美术流派及代表人物、特点、时间、背景

2?各种美术流派的区别与联系

3.社会发展与各种美术流派的关系

六.试题精练

1.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和色的微妙变化,有“光的诗人”之称的画派是 B A、新古典美术B、印象画派C、现实主义美术D、现代主义美术

解析:印象画派的特点就是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

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2.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这一时期主义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C

的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主义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C

D.

《日出印象》

《自由引导人民》是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 的德拉克洛瓦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

3.

观察右图,这幅画作应该属于那派画家的作品 D

A 、 印象派画家

B 、 新古典主义画家

C 、 后期印象派画家

D 、 现代派画家

解析:通过观察途中的女人形象,不难发现画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式,可以判

断该画家应该属于现代派画家

4. 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

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情怀。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

征的是B

A.《人间喜剧》

B

?《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围着时钟摇吧》

【解析】浪漫主义美术

5?“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 “咱们再等待戈多。”下列美术作品与上述对 白所反映的时代

特征相似的是 - D A.《日出?印象》

B .《干草堆》

C.《鲁昂大教堂》

D .《毕加索自画像》

【解析】共同点是反传统、反理性

6?库尔贝(库尔贝1819— 1877)法国)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

:“弯着腰、身体被烈

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 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

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 ”此画应属于下列

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B

A.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代主义

7?作品里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

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请问这是哪部作品的主题?

C A.《向日葵》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樱桃和桃子》

&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曾经震撼画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C.《自由引导人民》 解析:考

查学生对作品的掌握,

A.《格尔尼卡》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A

、画面采用了主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

B描绘了战争带给格尔尼卡镇居民的伤亡和惊恐

C这幅画的创作是有感而发 D 、这幅画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9 ?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 B

A B C D

10.下列四幅世界名画中,艺术风格不同于其它的是 B

11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

A采用浪漫的形式,体现理性和新制度 B.大多选取了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C.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追求

D ?画风古朴、庄严、典雅,注重素描

12 .浪漫主义美术特点有来源D学科网ZXXK

①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②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

③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④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和现代主义美术作品风格最为接近的是C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 .印象画派[来

14.19世纪法国的展览厅里,你想找一幅不属于法国画家的作品,正确的选择是 D

A .《马拉之死》

B .《泉》

C .《拿破仑加冕式》

D .《格尔尼卡》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B .浪漫主义代表人物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来源:学|科| 网Z|X|X| K]

《梦》《干草堆》《麦田上的乌鸦》

B C ? D

《向日

葵》

C.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

D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

16?如果按类型分组,下列人物应该与梵高、塞尚、高更分在一组的是 C

A ?米勒

B ?列宾

C ?莫奈

D ?大卫

17.在中国画里,与印象画派相仿的画派 A

A.写意画派B ?山水画派C ?花鸟画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18.(2010年广东卷)“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

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B

A .雪莱

B ?毕加索

C .贝多芬

D .巴尔扎克

【解析】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其创作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离奇表现手法。毕加索具有这一创作精神。

19?材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

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

谈谈你对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这段话的理解。

丹纳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他认为艺术品、艺术家无不受到当时的社会精神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因此“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的”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

神同时消灭的”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代的

结束而结束的。例如新古典主义美术就反映了在社会动荡的大革命时期人们对英雄主义的

崇拜和呼唤。但是大革命结束以后,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作品一直影响着后世。

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巴黎,德军将领参观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发给每人一幅上图的复制品。一德军官问他:这是您的作品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作品。

回答:(1)材料一所示作品的名称是什么?(2分)属于哪一美术流派?(2分)

(2)毕加索所说“你们的作品”指什么?(2分)反映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格尼尔卡》;(2分)属于立体派。(2分)

(2 )指的是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尼尔卡的罪行;(2分)这反映出毕加索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和暴力,对法西斯极端厌恶和愤慨。(4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术的辉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美术的辉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史表明,各个美术流派之间是互相对立、互相补充的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艺术创造即使是曲高和寡的,最终也要为世人所认知、所理解,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Udine你们有绑扎, 美术的辉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方法: 学生:课外搜集整理有关这幅名画的材料,制作ppt,小组合作 教师:结合课标,组织学生赏析名画,把握现实主义美术特点 教学过程: 1.小组1: 这是俄国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画面上展示的是: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 这是画家写生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师:补充 伏尔加河——俄国的象征。在俄罗斯文化中,伏尔加河常常被认作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的象征。在诸多歌曲诗作中往往被称为“伏尔加母亲河”或者“俄罗斯之河”。类似黄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如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3.小组2:提出问题:(讨论) 几个纤夫? 11个纤夫(纤:拉船前进的绳子),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 主角的是谁?

主角是第一排的老者。胡须斑白;眼睛深陷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类似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这些意在显出了他的智慧。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钉;愁苦的表情。这是一个俄罗斯朴实坚韧、善良的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由于他的智慧、组织才能和朴实坚韧且善良的性格,成为大家的领路人。 最卖力气的是谁? 第一排弯腰前倾拉纤的红头发男子,身材魁梧,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一看就是破产的敦厚农民;第二排细长瘦子的旁边一位,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躬背弯腰几乎要向前倾倒。 美术的辉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二 英雄和女神 这是法国画家大卫画的《马拉之死》,马拉是谁?他是怎样死的?请大家看教材的导言框。马拉是法国大革命的领导人,他的革命活动遭反动势力的痛恨,被反动派暗杀,作为他的好友,大卫在他被暗杀后2个小时赶到现场,画了这幅画。请大家看一下马拉的表情,他的表情是怎样的?(生答:非常宁静淡定),这说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必修一 (考试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 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3. 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分割 4.西方人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西方文明之源。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曾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 是指 A.斯巴达B.雅典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 5.李华看到《德意志帝国宪法》这样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由此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6.从17世纪起,一些国家先后通过革命、独立战争和改革等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使国家主权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的议会中。符合这种历史现象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形成责任内阁制 ②法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共和政体 ③美国建立了联邦共和体制,人民享受到一定的权利和自由 ④德国从封建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政体,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工厂约80余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①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④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8、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 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第23课《美术的辉煌》教学设计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课程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②理解:19世纪以来各类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②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③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②通过对艺术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通过五幅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的正版、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版、达达派的《LHOOQ》版、英国喜剧明星“憨豆”版以及中国网络红人“小胖”版) 效果非常好,学生爆笑 提出问题:“不同的版本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艺术创作是社会的反映,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基础之上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在明确本课目标要求后, 按照“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理念,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开展学习。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 【考考你的鉴赏力】《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泉》提出问题:以上作品有何特点?属于何流派?作者是谁? 小组讨论:马拉、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画面很细腻,完整;很和谐…… 很快,第一个小组总结: ①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