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态分布》说课稿

《正态分布》说课稿

《正态分布》说课稿
《正态分布》说课稿

课题:正态分布

袁龙艳(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在上次教材改革中增加了正态分布,此次新课程标准中理科选修2-3仍然保留了正态分布的内容,只是在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课本删除了标准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函数表,只要求利用对称性和“3σ”原则分析实际问题,从而考查难度有所降低,注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正态分布在概率和统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现今德国10马克的钞票印有高斯头像,其上还印有正态分布的密度曲线。这是给高斯的最高荣誉,同时传达了一种想法:在高斯的一切科学贡献中,其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者,就是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种分布,也是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分布。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和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例如能力的高低,学生成绩的好坏等都属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还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在数学、物理及工程控制、医学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大学的理工科基本上都要学习正态分布的相关内容,在高中新课标中仍保留了正态分布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

本节课作为新授课,加上正太密度曲线函数式很复杂,内容抽象,我力图通过flash 动画模拟高尔顿钉板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正态密度曲线的生成、性质有更直观的认知。结合课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表示的意义。

②会根据对称性进行简单正态分布的相关概率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能用正态分布、正态曲线研究有关随机变量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探究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中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形成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科学精神。

2.教学内容解析

正态分布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 版选修2-3的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之后,正态分布作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在这里既是对前面内容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拓展,是必修3第二章频率分别直方图和第三章概率知识的后续。该节内容通过研究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总体密度曲线,引出拟合的函数式,进而得到正态分布的概念、分析正态曲线的特点,最后研究了它的应用。

旧教材采用直接给出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表达式的方法,这使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理解正态分布的来源。课标教材利用高尔顿钉板试验引入正态分布的密度曲线更直观,易于解释曲线的来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 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的特点和性质;

(2) 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3.教学问题诊断

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等知识,这为学生理解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研究小球的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表达式较为复杂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正态分布有涉及到要用积分的思想求曲面梯形面积的问题,高中阶段学生掌握的积分知识要求正态密度函数的定积分还是很困难的,学生想通过定积分来求,这里老师要做好引导。而且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知道正态分布在≤a<χb 的概率就是通过用定积分来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而中学阶段正态分布的题目主要是根据正态曲线的对称性、3σ原则及结合概率为1来设置的,则正态曲线的特点和性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1)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2) 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4.教学对策分析

本节课是概念课教学,应该有一个让学生参与讨论、发现规律、总结特点的探索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了flash 动画模拟、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观察—探究—再观察—再探究”等思维途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向观察、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基本流程

6.教学过程设计

(一)高尔顿钉板试验引入

我利用模拟高尔顿钉板试验的flash 动画演示,让学生经

过观察发现下落的小球在槽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能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复习频率直方图铺设情

景。

(二)复习引入

复习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总体密度曲线,并用几何画板演

示直方图由几个到很多总体密度曲线的变化过程。教师提出

问题:这里每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经过回

忆,容易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代表的是相应区间内数据的频

率及总面积为 1. 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去掉隔板,此时小球与

底部接触时的横坐标X 是一个连续型随机变量。

设计意图:通过把与新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

知识的“生长点”,为引入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通过这里的思考回忆,加深了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理解,并为后面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作好铺垫。这个步骤实现了由离散型随机变量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过渡。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直观感受正态曲线的形成过程。

(三)生成函数

通过前面的高尔顿试验及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复习,这里可以直接给出正态密度曲线的函数式,简单分析结构,交代各个字母的含义。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自然来。

(四)探究性质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先后固定参数σ和μ,通过变化参

数μ和σ的值得到一系列正态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分组讨

论并派代表发言。同时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归纳正态曲

线的特点,既加强了学生的直观理解,也增强了学生观察归

纳的能力。该环节通过几何画板呈现了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

程内容,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体现了归纳分类、化难为易、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处理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正态分布

曲线与x 轴围成的面积为1。根据对称性知,随机变量X

对称轴μ

=x 两侧的概率都是2

1X ,如何求出落在给定区间]b a ,X 落在区间(]b a ,的概率的近似值其实就是在(]b a ,曲边梯形的面积,曲边梯形面积等于函数()x ?在区间(]b a ,积分。即:()()dx x b X a P b a σμ?,?≈≤<

正态分布的概念,并说明记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到,X 所落区间的端点是否能够取值,均不影响变量落在该区间内的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复习、巩固原有知识,以确保新内容的自然引入,同时加深了对定积分几何意义的理解。以旧引新,虽然概念较抽象,但这样的处理过程学生不会觉得太突兀,易于接受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的习惯。

(六)3σ原则

教师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随机变量X 落在区间(]σμσμ+-,,(]2,2σμσμ+-与(,3σμ-]3σμ+这

三个区间内的概率,引入3σ原则的内容,并指出:

在()σμσμ3,3+-区间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0026,

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所

以,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认为服从于正态分布的

随机变量只取()σμσμ3,3+-之间的值,简称σ3原

则。我们可以利用3σ原则解决一些简单的与正态分

布有关的概率计算问题。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直接给出,学生接受或多或

少会有点困难。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从数与形上体现了3σ原则的内容,能很好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理解。

(七)例题讲解

例题: 某地区数学考试的成绩X 服从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曲线如下图: ① 写出X 的分布密度函数; ②求成绩X 位于区间(]68,52的概率是多少?

③求成绩X 位于区间(]68,60的概率是多少?

若该地区有10000名学生参加考试,从理论上讲成绩在76分以

上的考生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本例是由课本74页练习1进行变式处理,做到了一题多用。

该环节设置的②③④这三个小问,分别要求学生根据σ3原则直接求出对称区间概率,利用对称性及结合概率为1,求不对称区间的概率。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形成坡度。

(八)课堂小结

1.正态曲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2.σ3原则是什么?它对μ、σ取任何数,数据落到相对区间内的概率是不变的吗?

3.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等。

4.生活中的正态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出学习本节内容中的困惑和与同伴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知识,还反思思想方法。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正态分布,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九)作业布置

A组课本75页 A组第1题

77页B组第2题

B组在某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全体参赛学生的竞赛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N,已知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学生有12名。试问此次参赛的学生总数约70

100

,

有多少人?

课外思考:请尝试从解析式角度分析正态曲线的对称性与最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作业,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能在作业中发现教学的不足。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合作探究”为主要设计思想,教师通过试验引入——旧知铺垫——生成函数——层层深入——探究新知——延伸拓展等环节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理念。一堂好课,师生一定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几何画板的充分应用,为学生探究创设了很好的条件,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对很抽象的正态分布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学生亲历探究得到知识的同时,体会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本设计充分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更容易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功之处:一是教学设计独到而又新颖,利用高尔顿动画演示引入,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二是教态自然得体,亲和力强,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丰富而又简洁,它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载体.

改进之处:由于学生太多,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学生的合作探究不是很充分,又因为教室没有展示平台,对每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无法一一展示,对学生的成就感的机会创设有所欠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以此为契机,恩施市一中提出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中前行,学习中进步。

高三数学 正态分布和线性回归(知识点和例题)

正态分布和线性回归高考要求 1.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2.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知识点归纳 1.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2 2 () 2 () 2 x f x e μ σ πσ - - =,(σ>0,-∞<x<∞) 其中π是圆周率;e是自然对数的底;x是随机变量的取值;μ为正态分布的均值;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正态分布一般记为) , (2 σ μ N 2.正态分布) , (2 σ μ N)是由均值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分布 例1、下面给出三个正态总体的函数表示式,请找出其均值μ和标准差σ.(1)2 2 2 1 ) ( x e x f- = π ,(-∞<x<+∞) (2) 2 (1) 8 () 22 x f x e π - - =,(-∞<x<+∞) 解:(1)0,1 (2)1,2 3.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分布由参数μ、σ唯一确定,如果随机变量ξ~N(μ,σ2),根据定义有:μ=Eξ,σ=Dξ。 正态曲线具有以下性质: (1)曲线在x轴的上方,与x轴不相交。 (2)曲线关于直线x =μ对称。 (3)曲线在x =μ时位于最高点。 (4)当x <μ时,曲线上升;当x >μ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

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 轴为渐近线,向它无限靠近。 (5)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越分散;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五条性质中前三条较易掌握,后两条较难理解,因此应运用数形结合的原则,采用对比教学 4.标准正态曲线:当μ=0、σ=l 时,正态总体称为标准正态总体,其 相应的函数表示式是2 221)(x e x f - = π ,(-∞<x <+∞) 其相应的曲线称为标准正态曲线 标准正态总体N (0,1)在正态总体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均可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问题 5.标准正态总体的概率问题: 对于标准正态总体N (0,1),)(0x Φ是总体取值小于0x 的概率, 即 )()(00x x P x <=Φ, 其中00>x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为概率0()P x x <只要有标准正态 分布表即可查表解决.从图中不难发现:当00

高中数学正态分布知识点+练习

正态分布 要求层次 重难点 正态分布 A 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一) 知识内容 1.概率密度曲线: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在样本容量越来越大时,直方图上面的折线所接近 的曲线.在随机变量中,如果把样本中的任一数据看作随机变量X ,则这条曲线称为X 的概率密度曲线. 曲线位于横轴的上方,它与横轴一起所围成的面积是1,而随机变量X 落在指定的两个数a b ,之间的概率就是对应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2.正态分布 ⑴定义:如果随机现象是由一些互相独立的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而且每一个偶然因素在总体的变化中都只是起着均匀、微小的作用,则表示这样的随机现象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叫做正态随机变量,简称正态变量. 正态变量概率密度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2 ()2()2πx f x e μσσ --=?,x ∈R , 其中μ,σ是参数,且0σ>,μ-∞<<+∞. 式中的参数μ和σ分别为正态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标准差.期望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通常记作 2(,)N μσ. 正态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图象叫做正态曲线. ⑵标准正态分布:我们把数学期望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叫做标准正态分布. 例题精讲 高考要求 正态分布 x=μ O y x

⑶重要结论: ①正态变量在区间(,)μσμσ-+,(2,2)μσμσ-+,(3,3)μσμσ-+内,取值的概率分别是68.3%,95.4%,99.7%. ②正态变量在()-∞+∞,内的取值的概率为1,在区间(33)μσμσ-+,之外的取值的概率是0.3%,故正态变量的取值几乎都在距x μ=三倍标准差之内,这就是正态分布的3σ原则. (二)典例分析: 【例1】 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3)N a , ,则(3)P X <=( ) A .1 5 B . 1 4 C .1 3 D . 12 【例2】 在某项测量中,测量结果X 服从正态分布() ()210N σσ>,,若X 在()01, 内取值的概率为0.4,则X 在()02, 内取值的概率为 . 【例3】 对于标准正态分布()01N , 的概率密度函数()2 2 x f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 x 为偶函数 B .()f x C .()f x 在0x >时是单调减函数,在0x ≤时是单调增函数 D .()f x 关于1x =对称 【例4】 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2)N σ, ,(4)0.84P X =≤,则(0)P X =≤( ) A .0.16 B .0.32 C .0.68 D .0.84 【例5】 某种零件的尺寸服从正态分布(04)N ,,则不属于区间(44)-,这个尺寸范围的零件约占总数 的 . 【例6】 已知2(1)X N σ-, ~,若(31)0.4P X -=≤≤-,则(31)P X -=≤≤( ) A .0.4 B .0.8 C .0.6 D .无法计算 【例7】 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29)N ,,若(2)(2)P c P c ξξ>+=<-,则_______c =.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大小》评课稿 元志芳今天观摩了徐圆圆老师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整节课听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本节课非常完整,教师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训练。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了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非常恰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讲第二个例题时,教师演示,动画清楚地反映出大小一样的图形分的分数越少,1份就越大,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时间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操作,有的学生折纸;有的画阴影,有的比较,学生讨论踊跃,每个学生都在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比较好。整节课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评课稿 元志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反比例评课稿

反比例评课稿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以学生发展为主,创造性使用教材” 陕西省神木县第四小学王香爱因为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又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但经过上完这堂课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抓住反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的导入采取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 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 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反复强调过,本节课的教学从已学过的正比例的量着手,让学生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忽然教学方向一转,直接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如果王老师能够引申一道成反比例的题型,让学生去思考,从而在揭示课题,感觉可能会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一定的激发作用。 在随即的教学环节中,不仅能够较好的将概念落实到实处,而且让学 生采取了不多的学习方式,有独立思考,也有总结归纳,更有让学生表述 自己的见解,既让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使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过整堂课来讲,学生的参与并不算积极,而点名的学生人数也实在有限,可能也和学生的自身水平有关。最后的环节,谢老师很好的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了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正反比例量的异同,学生也比较准确的将老师预设的结果一一展现,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 1、教学预设与生成该如何平衡感觉整节课教师对学生太过于扶了,如果能够更放一些,教学效果会更好。而且如果都是教师的预设,生成的成分很少,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2、在练习巩固中应该要抓住判断的三要素:(1)两种量是否相关联;(2)这两种量是不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3)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 总的来说,谢老师上课教学仪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明确,教学过程流畅,虽然也有不少细节的疏忽之处,但整堂课的教学还是很成功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理科)选修正态分布(一)

正态分布(一) 教学目的: 1 掌握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结合正态曲线,加深对正态密度函数的理理 3.通过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标准正态曲线N(0,1) 教学难点:通过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在实际遇到的许多随机现象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无限接近于一条总体密度曲线,总体密度曲线较科学地反映了总体分布但总体密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总体分布研究中我们选择正态分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正态分布在统计学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分布 2.正态分布是可以用函数形式来表述的其密度函数可写成: 2 () 2 (),(,) x f x x μ σ - - =∈-∞+∞,(σ>0) 由此可见,正态分布是由它的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常把它记为) , (2 σ μ N 3.从形态上看,正态分布是一条单峰、对称呈钟形的曲线,其对称轴为x=μ,并在x=μ时取最大值从x=μ点开始,曲线向正负两个方向递减延伸,不断逼近x轴,但永不与x轴相交,因此说曲线在正负两个方向都是以x轴为渐近线的 4.通过三组正态分布的曲线,可知正态曲线具有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的基本特征 5.由于正态分布是由其平均数μ和标准差σ唯一决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态分布就有好多好多,这给我们深入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发现,许多正态分布中,重点研究N(0,1),其他的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 ( ) ( σ μ - Φ = x x F转化为N(0,1),我们把N(0,1)称为标准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2 2 1 2 1 ) (x e x F- = π ,x∈(-∞,+∞),从而使正态分布的研究得以简化 6.结合正态曲线的图形特征,归纳正态曲线的性质正态曲线的作图较难,教科书没做要求,授课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作图,学生只要了解大致的情形就行了,关键是能通过正态曲线,引导学生归纳其性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总体密度曲线: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各组的频率就越接近于总体在相应各组取值的概率.设想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无限缩小,那么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会无限接近于一条光滑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总体密度曲线.

高考数学百大经典例题 正态分布

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值 例 设ξ服从)1,0(N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5.2(≥ξP (2));24.1(-<ξP (3)).54.1(<ξP 分析:因为ξ用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可以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出其值.但由于表中只列出)()(,0000x x P x Φ=<≥ξ的情形,故需要转化成小于非负值0x 的概率,公式:);()()();(1)(a b b a P x x Φ-Φ=<<Φ-=-Φξ和)(1)(00x P x P <-=≥ξξ有其用武之地. 解:(1);0094.09906.01)35.2(1)35.2(1)35.2(=-=Φ-=<-=≥ξξP P (2);1075.08925.01)24.1(1)24.1()24.1(=-=Φ-=-Φ=-<ξP (3))54.1()54.1()54.154.1()54.1(-Φ-Φ=<-=<ξξP P .8764.01)54.1(2)]54.1(1[)54.1(=-Φ=Φ--Φ= 说明:要制表提供查阅是为了方便得出结果,但标准正态分布表如此简练的目的,并没有给查阅造成不便.相反其简捷的效果更突出了核心内容.左边的几个公式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并学会灵活应用. 求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 例 设η服从)2,5.1(2N 试求: (1));5.3(<ηP (2));4(-<ηP (3));2(≥ηP (4)).3(<ηP 分析:首先,应将一般正态分布)2,5.1(N 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利用结论:若),(~2σμηN ,则由)1,0(~N σμηξ-=知:,)(?? ? ??-Φ=<σμηx x P 其后再转化为非负标准正态分布情况的表达式,通过查表获得结果. 解:(1);8413.0)1(25.15.3)5.3(=Φ=??? ??-Φ=<ηP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上课讲义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变的数学问题、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模”? 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建模? 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建模过程,促进基础知识的建构。比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比例的原型。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比例知识是在大、中、小三面国旗的情境中引出的,既真实又为学生所熟悉,还隐含了“形状相同”这一重要的表象经验。再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李奶奶家交水费”的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创设的是“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用电时间比较”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材在编排时努力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模型的掌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虽篇幅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非常完整: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又很好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在例题中创设了求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求轨道交通部分线路的长度、求水费的多少等真实情境;而在习题的编写中,应用性的情境就更多了:求兵马俑的高度,求汽车的油耗,求高铁跑完全程的时间,求铺房间所用地砖的块数,求姐姐的零花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也为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掌握完整的问题解决步骤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需要学生清楚地表述:在这个问题中,正方形地砖边长的变化与所需要的块数的变化之

高中数学必修2-3第二章2.4正态分布

2.4 正态分布 1.问题导航 (1)什么是正态曲线和正态分布? (2)正态曲线有什么特点?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怎样求随机变量在某一区间范围内的概率? 2.例题导读 请试做教材P 74练习1题. 1.正态曲线 函数φμ,σ(x )=1 2πσ e -(x -μ)2 2σ2,x ∈(-∞,+∞),其中实数μ和σ(σ>0)为参数, φμ,σ(x )的图象为__________________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线. 2.正态分布 一般地,如果对于任何实数a ,b (a <b ),随机变量X 满足P (a <X ≤b )=??a b φ μ,σ (x)d x , 则称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完全由参数________μ和________σ确定,因此正态分布常记作____________N(μ,σ2),如果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则记为________X ~N (μ,σ2). 3.正态曲线的性质 正态曲线φμ,σ(x)=1 2πσ e -(x -μ)22σ2,x ∈R 有以下性质: (1)曲线位于x 轴________上方,与x 轴________不相交; (2)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________x =μ对称; (3)曲线在________x =μ处达到峰值________1 σ2π ; (4)曲线与x 轴之间的面积为________1; (5)当________σ一定时,曲线的位置由μ确定,曲线随着μ的变化而沿x 轴平移,如图①; (6)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________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σ________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如图②. 4.正态总体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值

一次函数评课稿

一次函数评课稿 在我校数学组听课活动中,我听了定辉老师《由一次函数的图像求解析式》一课,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节课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怎样恰当用新理念进行教学。项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既有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特色有四: 1.设计合理。 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项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教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项老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自然导入该课。在整节课中也是围绕这个思想展开教学的。而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

径的目的。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其解析式的紧密联系,使数与形结合起来。项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导学生画出图像,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 3.针对此课的特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解决一次函数的定义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项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是一次函数,但通过y=kx+b这个一般形式,来研究当y=0,y>0,y<0时,x的取值,把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项老师在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关系不清”,引导学生养成考虑问题要全面的好习惯。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对例题,习题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及时总结,提炼出一般规律,从而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从项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国旗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篇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居维堂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居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居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居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居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居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居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高中正态分布经典练习题

正 态分布 一、选择题 1.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9,2(N ,若)1()1(-<=+>c P c P ξξ,则c 等于() A.1 B.2 C.3 D.4 2.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2(2σN ,且8.0)4(=<ξP ,则)20(<<ξP 等于() A.0.6 B.0.4 C.0.3 D.0.2 3.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2(2σN ,(4)0.84P ξ=≤,则(0)P ξ≤等于() A.0.16 B.0.32 C.0.68 D.0.84 4.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2σN ,8.0)40(=<X P 等于() A .0.1B.0.2C.0.4D.0.6 5.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3(2σN ,且3.0)2(=<ξP ,则)42(<<ξP 等于() A.0.5 B.0.2 C.0.3 D.0.4 6.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3(2σN ,(4)0.842P ξ=≤,则(2)P ξ≤等于() 7.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1,3(N ,且6826.0)42(=<X P 等于() A.0.1588 B.0.158 C.0.1586 D.0.1585 8.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0(2σN ,若023.0)2(=>X P ,则(22)P X -≤≤等于() A.0.477 B.0.628 C.0.954 D.0.977 9.在某次联考数学测试中,学生成绩ξ服从正态分布2(100,)(0)σσ>,若ξ在(80,120)内的概率为0.8,则落在(0,80)内的概率为() A.0.05 B.0.1 C.0.15 D.0.2 10.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2(,)N μσ,且(22)0.9544P X μσμσ-<<+=,()0.6826P X μσμσ-<<+=,若4,1μσ==,则(56)P X <<=() A.0.1358 B.0.1359 C.0.2716 D.0.2718 11.某商场经营的一种袋装的大米的质量服从正态分布)1.0,10(2N (单位kg ),任选一袋这种大米,其质量在9.8~10.2kg 的概率为() A.0.0456 B.0.6826 C.0.9544 D.0.9974 12.一批电池的使用时间X (单位:小时)服从正态分布)4,36(2N ,在这批灯泡中任取一个“使用时间不小于40小时”的概率是() C.0.3174 D.0.1587 二、填空题

《正比例》评课稿讲解学习

《正比例》评课稿

精品文档 《正比例》评课稿 梁海文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梁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个人看 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梁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梁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苏秀芬: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能够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郭淑萍: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能够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孟丽:教师首先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5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关春雁: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 胡艳芳: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中学的理科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赵群: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李作鑫: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也是为了和以后进入初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接上轨道。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二 今天,我们听了奚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我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 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整节课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其次,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奚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出示思考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比例函数评课稿

正比例函数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有幸在这里跟各位交流,很激动,也很高兴,说是评课,不如是议课,借这个机会,谈一下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不当之处恳请大家不吝指教。 整节课听下来总体感觉老师这节课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我用四个字来概括:议、说、画、练。 一、议: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彼此交流的机会,如在探究正比例函数y=2x和y=-2x图像的形状、位置及性质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议一议,在议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互相碰撞激发,使真理越辩越明。同时也交流了彼此的想法,达到了错误的想法被纠正,正确的想法被认可的目的,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新理念。 二、说: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1)如在探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时老师用小黑板出示三个练习题,都是由学生来说出其解析式。(2)在分析这几个解析式中的自变量、常量、函数时都让学生自由地说。(3)在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也是由学生总结概括,由于问题铺设得好学生踊跃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后,老师又给出一组辨析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的练习,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还是让学生去说,再一次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5)在总结正比函数y=2x和y=-2x的性质时,老师仍然让学生自己说,这一系列的说,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照顾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也使学习弱的学生得到发展,并且每名学生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画: 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解决函数问题的方法。如还是探究y=2x和y=-2x的图像的性质时,老师让学生动手画图,在画图过程中学生感受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从画图中观察到了y=2x和y=-2x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获得了研究函数的一种方法:画图像法。而后的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更是对这种方法的提升,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练: 在获取知识之后,关键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练给学生一个巩固新知的机会。如教师在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时,教师适时、适度地给出一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领悟了知识。又如在讲完了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教师又编排了一组习题,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消化、理解了所学的新知识,再一次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与满足。 不足: 虽然这是一节好课,但也有稍感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在利用黑板画正比例函数y = 2x 的图像时,有些浪费课堂时间,不如用多媒体演示效果好,提高课堂效率。 二、本节课概念、性质较多,知识容量较大,感觉教师讲课语速快,有些学生跟不上节奏。如果我上,我将会分两课时进行,使知识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 典型例题 正态分布 新课标

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值 例 设ξ服从)1,0(N ,求下列各式的值: (1));35.2(≥ξP (2));24.1(-<ξP (3)).54.1(<ξP 分析:因为ξ用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可以借助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出其值.但由于表中只列出)()(,0000x x P x Φ=<≥ξ的情形,故需要转化成小于非负值0x 的概率,公式:);()()();(1)(a b b a P x x Φ-Φ=<<Φ-=-Φξ和)(1)(00x P x P <-=≥ξξ有其用武之地. 解:(1);0094 .09906.01)35.2(1)35.2(1)35.2(=-=Φ-=<-=≥ξξP P (2);1075 .08925.01)24.1(1)24.1()24.1(=-=Φ-=-Φ=-<ξP (3))54.1()54.1()54.154.1()54.1(-Φ-Φ=<-=<ξξP P .8764.01)54.1(2)]54.1(1[)54.1(=-Φ=Φ--Φ= 说明:要制表提供查阅是为了方便得出结果,但标准正态分布表如此简练的目的,并没有给查阅造成不便.相反其简捷的效果更突出了核心内容.左边的几个公式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并学会灵活应用. 求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概率 例 设η服从)2,5.1(2N 试求: (1));5.3(<ηP (2));4(-<ηP (3));2(≥ηP (4)).3(<ηP 分析:首先,应将一般正态分布)2,5.1(N 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利用结论:若),(~2σμηN ,则由)1,0(~N σμηξ-=知:,)(?? ? ??-Φ=<σμηx x P 其后再转化为非负标准正态分布情况的表达式,通过查表获得结果. 解:(1);8413.0)1(25.15.3)5.3(=Φ=??? ??-Φ=<ηP (2);0030.0)75.2(1)75.2(25.14)4(=Φ-=-Φ=??? ? ?--Φ=-<ηP

(原创)最新高中数学正态分布练习及解析

最新高中数学正态分布练习及解析 【2020年高考考查】 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复习指导】 掌握好正态密度曲线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参数μ、σ的含义,会由其对称性求解随机变量在特定区间上的概率. 基础梳理 1.正态曲线及性质 (1)正态曲线的定义 函数φμ,σ(x )=12πσ e -(x -μ)2 2σ2, x ∈(-∞,+∞),其中实数μ和σ(σ>0)为参数,我们称φμ,σ(x )的图象(如图)为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简称正态曲线. (2)正态曲线的解析式 ①指数的自变量是x 定义域是R ,即x ∈(-∞,+∞). ②解析式中含有两个常数:π和e ,这是两个无理数. ③解析式中含有两个参数:μ和σ,其中μ可取任意实数,σ>0这是正态分布的两个特征数. ④解析式前面有一个系数为 12πσ,后面是一个以e 为底数的指数函数的形式,幂指数为-(x -μ)2 2σ2.

六条性质 正态曲线的性质 正态曲线φμ,σ(x)=12πσ e -(x -μ)2 2σ2,x ∈R 有以下性质: (1)曲线位于x 轴上方,与x 轴不相交; (2)曲线是单峰的,它关于直线x =μ对称; (3)曲线在x =μ处达到峰值1σ2π; (4)曲线与x 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1; (5)当σ一定时,曲线随着μ的变化而沿x 轴平移; (6)当μ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σ确定,σ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 三个邻域 会用正态总体在三个特殊区间内取值的概率值结合正态曲线求随机变量的概率.落在三个邻域之外是小概率事件,这也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理论依据. 双基自测 1.设有一正态总体,它的概率密度曲线是函数f (x )的图象,且f (x )=18πe -(x -10)2 8,则这个正态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 ). 2.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定义及表示 如果对于任何实数a ,b (a

一次函数评课稿

一次函数评课稿 在我校实效教学课活动中,我听了张老师《一次函数》一课,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节课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怎样恰当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张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既有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特色有四: 1.设计合理。 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张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教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张老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自然导入新课。在整节课中也是围绕这个思想展开教学的。而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

径的目的。一次函数的教学不能单纯的研究函数的式子,必须与函数的图像紧密联系,使数与形结合起来。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导学生画出图像,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3.针对此课的特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解决一次函数的定义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张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是一次函数,但通过y=kx+b这个一般形式,来研究当y=0,y>0,y<0时,x的取值,把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老师在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关系不清”,引导学生养成考虑问题要全面的好习惯。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对例题,习题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及时总结,提炼出一般规律,从而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从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如果这节课若能使用课件,体现课件的实效性,那么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