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xxx 2012013150)

[摘要] 众所周知,第四纪海平面曾有多次升降。但在这多次升降中,对海岸地貌的发育

起何种作用还有待考证。本文仅针对个别地貌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关键词] 海面变化,海岸地貌,三角洲,海侵,海退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various movements about sea leve changes. But in these

many mov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landforms is what the role it is still

need to be verified. This article is only for individual geomorphic analysis, hoping it

will lead someone's thinking.

Key Words sea- leve l changes,coastal landform,de lta,transgression,regression 一基本概念概述

海平面:地球岩石圈表面凹凸不平,陆地和海盆起伏最大。在水圈里97.2%的水分以液态储存在海盆里,2.15%的水分以固态储存在极地和高山冰川中,其余极少部分或保存于陆地江、湖、土壤岩隙,或散布在大气层中。海水体的上表面与大气圈交界,形成海平面,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0.9%,与大陆、岛屿交界,形成海岸线。

平均海平面高程:平均海平面高程的确定,依赖于沿海的潮汐观测记录,使用沿海岸或与开放海域能自由连通的水域设置的验潮仪,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术平均值。每一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根据该站特定年限内潮位读数平均值推算出来。现在有据青岛验潮站1950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面”,另还有“吴淞口平均海平面”。

地球形态:1000多年前,古希腊人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1687年,牛顿推算地球为扁球形。1959年,苏联发射的先锋β2卫星,根据轨道偏心率的周期变化,指出地球平均子午线剖面是梨状体。在参考椭球体上,南极凹入30m,北极凸出10m,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凸出7.5m。海平面高低不平早为沿海潮汐观测和大地水准测量所发现。巴拿马运河南端(太平洋岸)高于北端(大西洋岸)22cm。

总而言之:海平面是海水和大气层的交界面,海岸线是海水和陆地的交界线。全世界海岸线总长为44万公里,其中大约80%为基岩海岸,20%为砂泥质海岸。据国际地球联合会(IGU)海岸环境委员会(CCE)研究,过去100年来验潮记录表明现在海平面变化总趋势是缓慢上升,但10%的砂岸在推进,它们或者位于地壳均衡抬升很快地区,如加拿大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或位于沉积物堆积很快地区,如黄河河口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

二海平面变化的一般特点

1 全球的一致性,即现在的海洋相互之间都是连通的,因此海平面的任何波动必然会通过世界海洋的传递,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

2 海平面波动的无规律,表面形态起伏不平①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大的地方,海平面凸起,相反,海平面凹陷;②海底地貌高处,海平面微微上凸,海底地貌低凹陷处,海平面下陷;③气旋型的漩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向上凸起,反气旋型的涡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凹陷;④海流转折的地方,其外围部分海平面凸起,中心部分海平面凹陷。如北大西洋洋面较高,赤道印度洋洋面较低,其最大高差可达200m。

3 海平面为“大地水准面”海平面所构成的空间不平整面被作为“大地水准面”,它很接近一个“椭球”,这个椭球体实际上是一个半径差为40km的球体,因此全球海平面是大地水准面的细节部分,在任意点上的变化幅度,部分决定于它的水准面所在的位置。

4 水体分布变化引起大地水准面重新调整陆地上的融冰水进入海洋,或因全球变冷部分海水变成陆冰,都会造成全球的海平面波动,在陆地边缘表现为海进与海退。这种海平面变化,称之为“水动型海平面升降”。海平面升降量在各处并不相同,因为水体分布变化同时改变了局部重力场,进而引起大地水准面重新调整。

5 陆地高程改变的原因是“均衡性”的调整地壳上负载的增加导致高程缓慢下沉,负载减少导致类似的缓慢“均衡”反弹或回复。这个问题尤其与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有关,由于陆地冰体的增长和消融,及由此产生的大陆冰体负载变化导致均衡下沉或抬升。

5 古老海岸线证据和其它海滨标志等海平面记录,需要特别精心地研究研究复杂海平面记录时,区分“绝对”与“相对”海平面是有帮助的。(注:“绝对”海平面,是海水表面的绝对平面,可以用一些稳定的、不会被构造或均衡作用改变的基准点之间的高差来测量(如古生物化石、标准地层、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等)。

“相对”海平面,即所记录的相对于陆地的位置。那些野外证据(古海岸线、珊瑚礁、海蚀穴、红树林等等)一般只指示相对海平面。)

三第四纪海面上升和下降主要反映在海岸地貌上

最显著的地貌证据是在许多海岸地带都可见的呈“梯级”状,在现今海面以上的古海岸线,有的还保存完整的地貌形态,如海蚀阶地、海蚀崖、、海滩及有关的海相沉积等。古海岸线遗迹不但在高于现今海面不同位置上出现,并且有的还被淹没在现今海面下不同深度,如淹没的海成阶地、三角洲、河谷与冲积物、陆生生物化石、陆相沼泽泥炭等。在我国东南沿岸就有海面上升时遗留下来的海成阶地、海成贝壳堤;平原地下深处埋藏有数层海相地层等。世界上许多地区也发现类似遗迹,如地中海沿岸的数级海成阶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沿岸的海成阶地及海相沉积、西北欧沿岸被淹没的河谷等。上述地貌类型都是确定海平面上升和下降的重要依据,因此,第四纪海面上升和下降主要反映在海岸地貌上。主要地貌标志有:

1 海蚀阶地——第四纪高海面重要证据。

第四纪以来,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气候交替出现,海平面海侵还退频繁,导致世界沿海普遍出现不同级数和不同高度的海成阶地。其形成原因是:在海蚀崖前形成的一片平坦而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台。海蚀台的形成是通过波浪冲掏岸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新的冲掏和崩塌又重新发生,这种过程不断进行,直到海蚀台在其宽度增大到波浪的冲蚀作用不能达到时,就停止发展。假如海平面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海蚀台上升,就形成海蚀阶地。例如:在美国的俄勒冈州沿海以及智利、秘鲁和新西兰沿海地带,在直布罗陀以及太平洋岛屿上都有发育特别完好的海蚀阶地。这些海蚀阶地表明了从前的海平面的高度。

2 海滩——通过分析一系列岸堤横剖面的高度变化,推断海岸相对升降

沿海岸分布,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岸堆积地貌类型。一般分布在平均低潮线以上,向上延伸到组成物质或地形有显著变化的地带,即高潮线处,也称潮间带或海滨。按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海滩可分为砾石滩(卵石滩)、粗砂滩和细砂滩。因为岸堤是在当时海面下由最大激浪堆积成的, 如海岸上升, 最大激浪线必随着下降, 使新成的岸堤的高度比老堤要低。故随着海岸的不断上升, 岸堤的高度从陆向海会减低。

3 三角洲——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主要受海面的升降变化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三角洲

三角洲海岸的进退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说, 在主要分流的河口, 海岸是向海前进的, 而

在其他地段, 则海岸可能受波浪侵蚀而后退。由于分流的河道位置常有变迁, 故三角洲平原各地的海岸进退亦屡有变化。以某段海岸而言, 在海岸后退期间, 沿海形成较粗的海滩, 后分流河口由此入海。海岸沉积加涨, 则粗的海滩物质不能复入于海, 往往度留于:三角洲平原上, 成为砂堤或贝壳堤。世界许多大河的三角洲平原常有此类砂堤或贝壳堤数列, 如黄河与海河三角洲平原,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等, 它们只指示平原生长的若千阶段, 而没有海面升降的意义。因此,由三角洲判断海平面变化应当慎重。

4 贝壳堤——第四纪低海面重要证据

以我国渤海,黄海为例。2.3万年前,海水几次从渤海、黄海全部退出,但期间,海面发生过间歇性停顿,造成大陆架海底河流三角洲的叠置伸展,发育以埋藏贝壳堤、古砂堤为代表的数道退却海岸线。如在岸线退至东海大陆架边缘距现代水深-110m处形成贝壳堤,经14C测年为23,700±900年。到2万年前,岸线后退至-136m位置,在那里也形成一道贝壳堤,经14C测年为20,550±1000年;最后的贝壳堤在东海大陆架前缘-155m位置上,14C 测年为16,000~14,700±500年,这是晚玉木冰期鼎盛期的最低海岸线,也是晚玉木冰期海退的最后海岸线。

综上所述, 可见由海岸地貌研究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是非常复杂的, 研究时必须用全面观点, 充分考虑到各项因素的作用, 切忌用片面观点, 根据个别事实, 轻易下广泛的结论。例如, 研究三角洲平原的海岸升降时, 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所得结论才比较全面和符合于客观实际。由于各地区的构造和动力等条件是有差别的, 研究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 作具体分析,切忌以偏概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主颖,,渤海湾酉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间题。南京大学学报1964年

[2] 施雅风, 赵希涛主编. 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

[3] 沈明洁, 谢志仁, 朱诚. 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波动特征探讨. 地球科学进展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综合测试1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貌学及第四级地质学》课程综合测试1 学习层次:专科测试时间:90分钟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第四纪与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是指约2.6Ma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冰期与间冰期:冰期是指全球普遍降温的阶段,间冰期是指两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增温的阶段。 3、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新构造运动是新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运动。新构造是新构造 运动形成的地质和地貌的构造形态和变位。 4、文化遗存、文化层与文化期:文化遗存指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石器、陶器和村社遗址等; 文化层指含有石器、陶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遗存的沉积层。文化期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应的时代。 5、古人类演化的主要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二、简答题 1、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及研究方法 答:按大类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堆积阶地细分为嵌入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掩埋阶地) 阶地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阶地形态研究,分清真假阶地和阶地类型 2)作横剖面(例如研究切割深度) 3)年代学研究(例如释光方法) 4)作纵剖面(阶地位相图,方法、意义) 2、第四纪沉积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 (2)成因多样 (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 (5)不同程度地风化 (6)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3、黄土有什么基本特征?并简述中国黄土地层的划分 答: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中国黄土从下到上分为午城黄土(2.6~1.3MaBP)、离石黄土下部(1.3~0.5MaBP)、离石黄土上部(0.5~0.07MaBP)和马兰黄土(0.07MaBP以来)。 4、简述我国第四纪划分方案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分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 (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 (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 (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 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

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

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 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 (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3.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2)、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4)、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5.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说明:(1)总分10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以及回忆课堂讲述内容。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 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 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对) 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错) 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共20分) 如: 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 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 准平原。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重点: 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参考教程p2-3)---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生物演化历程及分布规律的科学。 2.山地/平原/高原:(参考教程p46、53)———山地:山分布的地区;平原:地面高程0-600M的广大平坦的地区;高原:地面高程大于600M的平原。 3.山岭/山脉/山系:(参考教程p46)———山岭:具有陡峭的山坡和明显的分水线的呈线性延伸的山地;山脉:具有若干条走向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山系:由若干条山脉组成的山地系统。 4.河床/河漫滩/阶地(参考教程p69、70或73)———河床:平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洪水期才能淹没的浅滩;阶地:沿河流两侧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台。 5.石芽/石林:(参考教程p85及课件) 6.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参考教程p86-87和课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综合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 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冲沟、沙 丘等 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 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 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 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 5.地貌: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 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1.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2地貌相对年代的确定原理: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切割率(接触和切割关系,主要用于岩浆岩);3地貌绝对年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 b.年间法 c.其他方法 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幼年期b.

第四纪地貌学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 全新世早期:11~7.5Ka BP 全新世中期:7.5~2.5Ka BP 全新世晚期:2.5~现在

成因标志: 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 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 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 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应采 集部分标本、通过室内粒度分析(粒度特征研究、 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特征研究)对野外命名 补充修正。 沉积构造:沉积物结构有大、中、小不同尺度特征。大指沉积无变形变位和接触关系。中尺度指砾石和砂的排列特征。小尺度指镜下沉积颗粒的排列和砾间关系等。 1、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非定向结构(离散 式)、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散布在砂土中)、填充式(巨砾间 填充无数细砾)。 2、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非定向结 构(架堆式、层间式) 3、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 地貌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堆积物的成因, 如洪积扇、河流阶地分别指示起组成物属于洪流成因和河流成 因。如堆积地貌破坏严重,则要先恢复起形态特征。 2、间接地貌:利用剥蚀地貌推断起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相 关沉积物:外力作用在剥蚀区塑造剥蚀地貌的同时,将破坏下 来的岩屑搬运到相邻地区堆积)。 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有物理环境标志(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化学环境标志(有关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和区域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三类。 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一般划分为残积物(el)、崩积物(col)、滑积物(dp)、重力堆积物、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湖积物(l)、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gl)、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eol)、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 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第四 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 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 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 生物地层层序。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 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 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 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 (1)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 (1)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 (2) 地壳均衡降低海面上升风险........................................ . (2)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 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 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19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 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19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 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xxx 2012013150) [摘要] 众所周知,第四纪海平面曾有多次升降。但在这多次升降中,对海岸地貌的发育 起何种作用还有待考证。本文仅针对个别地貌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关键词] 海面变化,海岸地貌,三角洲,海侵,海退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various movements about sea leve changes. But in these many mov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landforms is what the role it is still need to be verified. This article is only for individual geomorphic analysis, hoping it will lead someone's thinking. Key Words sea- leve l changes,coastal landform,de lta,transgression,regression 一基本概念概述 海平面:地球岩石圈表面凹凸不平,陆地和海盆起伏最大。在水圈里97.2%的水分以液态储存在海盆里,2.15%的水分以固态储存在极地和高山冰川中,其余极少部分或保存于陆地江、湖、土壤岩隙,或散布在大气层中。海水体的上表面与大气圈交界,形成海平面,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0.9%,与大陆、岛屿交界,形成海岸线。 平均海平面高程:平均海平面高程的确定,依赖于沿海的潮汐观测记录,使用沿海岸或与开放海域能自由连通的水域设置的验潮仪,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术平均值。每一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根据该站特定年限内潮位读数平均值推算出来。现在有据青岛验潮站1950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面”,另还有“吴淞口平均海平面”。 地球形态:1000多年前,古希腊人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1687年,牛顿推算地球为扁球形。1959年,苏联发射的先锋β2卫星,根据轨道偏心率的周期变化,指出地球平均子午线剖面是梨状体。在参考椭球体上,南极凹入30m,北极凸出10m,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凸出7.5m。海平面高低不平早为沿海潮汐观测和大地水准测量所发现。巴拿马运河南端(太平洋岸)高于北端(大西洋岸)22cm。 总而言之:海平面是海水和大气层的交界面,海岸线是海水和陆地的交界线。全世界海岸线总长为44万公里,其中大约80%为基岩海岸,20%为砂泥质海岸。据国际地球联合会(IGU)海岸环境委员会(CCE)研究,过去100年来验潮记录表明现在海平面变化总趋势是缓慢上升,但10%的砂岸在推进,它们或者位于地壳均衡抬升很快地区,如加拿大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或位于沉积物堆积很快地区,如黄河河口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 二海平面变化的一般特点 1 全球的一致性,即现在的海洋相互之间都是连通的,因此海平面的任何波动必然会通过世界海洋的传递,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 2 海平面波动的无规律,表面形态起伏不平①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大的地方,海平面凸起,相反,海平面凹陷;②海底地貌高处,海平面微微上凸,海底地貌低凹陷处,海平面下陷;③气旋型的漩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向上凸起,反气旋型的涡流中心部位的海平面凹陷;④海流转折的地方,其外围部分海平面凸起,中心部分海平面凹陷。如北大西洋洋面较高,赤道印度洋洋面较低,其最大高差可达200m。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地貌第四纪

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 2.588个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分为:早更新世Q1,中~Q2,晚~Q3,全新世Q4)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特点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极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①岩性松散②成因多样③岩性岩相变化快④厚度差异大⑤不同程度风化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5.地貌形态三要素: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构成 6.地貌形态测量指标: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 7.地理循环说:美国地貌家WM戴维斯: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外力作用,时间三因素影响 8.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气候变化,地壳新构造运动,人类活动加剧 9.第四纪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10.从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相应时代称新构造时期 11.风化作用阶段①碎屑残积阶段②钙质~③硅铝~④铁铝~ 1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13.冲积物:河流在河床中或溢出河床的堆积物 14.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15.石英,高岭石,氧化铁,铝土矿是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化学风化的最终稳定矿物 16.斜坡重力作用①崩塌及崩塌堆积物②错落③撒落和倒石锥堆积物④滑坡及滑坡堆积物 1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 18.滑坡形成条件①岩性条件②地质构造~③地貌~④气候水分~⑤地震⑥人工活动 19.面状洗刷作用:对坡面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破坏作用 20.裂点:成型河谷每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侵蚀所达到的河床纵向陡坎 21.河流均衡剖面: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的河流称均夷河流,这种河流的纵剖面为~ 22.河床侵蚀地貌:岩槛,壶穴,深(冲)槽 23.河床堆积地貌:心滩,沙洲,边滩,沙嘴 24.河漫滩按形态特征分为:平坦河漫滩,凸形~ 25.形成河流阶地的原因①间歇性新构造运动②气候变化③其他原因 26.岩溶形成具备的条件①岩石可溶性②岩石透水性③水溶解性④水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 27.岩溶平原(坡立谷):指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 28.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29.冰川的运动方式①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滑动称基底滑动②由子冰川冰是不同粒度冰晶的集合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冰内晶粒开始发生粒内剪切蠕变,称塑性流动 30.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未经其他外力(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31.冻土:地面仅有不厚的雪层,土层持续大量散热,地温下降,地面形成冻结层 32.冻土地貌①石海,石川和岩屑坡②冻融泥流阶地和堆积物③冻胀丘和冰核丘④热融地形 33.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面上形成的面状流水 34.坡及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35.风蚀地貌类型①风蚀小形态②风蚀垄槽③风蚀洼地④风蚀谷,风城 36.风蚀壁龛(石窝):风沙吹蚀岩壁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 37.沙漠: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38.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主要特征①呈浅灰黄色或棕黄色

地貌第四纪重点题

第一章绪论 1 掌握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 2 掌握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年表 3 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4 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1 地貌形态、基本形态、组合形态,夷平面 2 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 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4 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5 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风化壳,古土壤,残积物、崩塌、错落、撒落、倒石堆、滑坡、片流、坡积物、滑坡要素 二、简答题 1. 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各包括哪几种作用? 2.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 3. 什么叫残积物,残积物有何特征? 4. 试对比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 5. 简述残积物和坡积物各自的特征 6. 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 7. 简述滑坡要素 8. 试述滑坡形成条件 第四章流水地貌和沉积物 一、名词解释 河谷河谷纵剖面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深切曲流河流阶地河漫滩河床牛轭湖、河流阶地裂点水系洪积物洪积扇泥石流洪流洪积平原 二、问答题 1.河流的侵蚀作用及作用方式 2.列举河床侵蚀和堆积地貌 3.河谷要素 4.冲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有何特征? 5.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

6.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 7.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 8.洪积物的特征有哪些 9.洪积物与坡积物的主要区别 第五章岩溶地貌 一、解释名词、概念: 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堆积物岩溶漏斗落水洞坡立谷(岩溶平原)峰林峰丛干谷 二、简答题 1. 影响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岩溶作用的形成条件) 2. 分别列举至少5种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地貌 3. 简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 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一.解释名词、概念 冰川雪线山岳冰川冰斗冰川角峰羊背石鼓丘冰阜阶地冰楔冻胀丘 二.思考题 1 你怎样确定冰碛物的存在(冰碛物的特征) 2 列举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冻土的地貌类型 3 欧洲和中国第四纪典型的四个冰期划分 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一、名词 风蚀壁龛,风蚀蘑菇石,风积物,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黄土塬,黄土梁,雅丹,风蚀谷,新月形沙丘 二、简答题 1.试从风蚀作用的特点解释风蚀蘑菇石的形成 2.简述荒漠的定义及其分类 3.试述风成沙的特点 4.简述黄土的特征及分布 5.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 第八章海洋和海陆交替带地貌和沉积物 一.解释名词、概念: 波浪潮汐沙嘴浪基面海蚀崖三角洲潮下带 二.各列举至少5种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1.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貌学 1.何为地貌? 地貌是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何为地貌学? 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地表形态特征 (2)地貌的成因 (3)地貌演化 (4)地貌结构 (5)地貌分布规律 4.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四纪气候与环境 第四纪生物界及古人类 第四纪构造运动 1.什么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什么? 主要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构造面(如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如果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2.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 (1)构造平原, (2)构造阶地,岩层水平。 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 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3)方山、尖山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 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称为尖山。 (4)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丹霞山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 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称为丹霞地貌 (5)剥露构造平原, 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则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并可有少量堆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