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
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同时异相:(p233)

全新世:地质时代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第四纪的下限年代1.17万年)

泥河湾组: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属于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本组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地层,下部为粗砂、砾石及含粘土砾石层;上部以亚粘土为主,夹粘土及砂砾层。本组以富含哺乳类动物群为特征。

周口店组:分布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命名剖面在北周口店洞穴堆积物剖面图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属更新世中期。全部沉积物中富含以北京人、肿骨鹿等94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周口店动物群,并有大量石器及猿人用火痕迹。。“北京直立人”化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故称第一地点为“北京人遗址”。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于本组内。

牙式:(p211)

植被的垂直分带: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石器: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石质工具

文化遗存: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植被带平行移动:第四纪气候发生寒暖变化时,植物就要发生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是平行移动。

冰期与间冰期:冰期全球降温,冰川活动;冰进过程:高山--低山;生物群迁移,伴生着绝灭;南北半球同时发生,北半球多。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p173-p174)

冰阶与间冰阶:冰阶是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短暂的停止阶段,但地面仍有冰川存在;

间冰阶冰期中一次相对温暖的气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但是局部的

气候旋回:地球诞生以来至今,地球表面经历了好几次冰期,气候会出现循环式的变化。有深海沉积物的多波动气候旋回、中国黄土的多波动气候旋回。

干旱期与湿润期:(p175)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雨期和间雨期:第四纪时期主要是干燥和潮湿的气候波动,因此称为雨期和间雨期。雨期第四纪气候转暖、转潮的时期,特点是潮湿多雨,降雨充沛,水域扩大,湖面上升,同时产生大规模的淡水湖沉积或风化沉积。

间雨期气候处于两雨期之间相对干燥的时期,降水少,湖群缩小,湖水位下降,在湖中沉积盐类,同时也沉积风沙和黄土。

夷平面: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

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

崩塌:陡坡(>50度)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错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倒石堆:堆积地貌倒石锥的特点:上部细、下部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

略的分选。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对坡面的

破坏作用

坡积物: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对坡面的

破坏作用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

河谷: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隘谷:障谷:峡谷:(p50)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边滩:又称点坝或滨河床浅滩,发育于河流凸岸,在河流侧移过程中,横向环流的底流侵蚀凹岸的同时,将砂砾横向搬运到凸岸堆积而成.

心滩:心滩是河床中水流受阻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稳定下来并露出水面的心滩便转化为沙洲。

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流水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泥石流: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沟谷水流统称洪流。(p70)

岩溶作用:(p82)可溶性岩石地区,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化学作用—分解和化合物理机械作用—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岩溶地貌:一、地表岩溶(石芽与溶沟、石林与岩溶漏斗、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断头河与干谷)

二、地下岩溶(落水洞、溶洞、地下河、伏流、地下湖)

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石芽: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

岩溶漏斗: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落水洞:消泄地表水的过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峰丛: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U”形的马鞍地形,峰与峰之间常形成。

峰林: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孤峰:是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溶蚀洼地: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溶洞: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

地下河:又称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位于岩溶区地下的有水通道。

泉华:也叫石灰华是指地表岩溶水中沉积的大孔隙次生管状、层状碳酸钙物质

冰川: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雪线: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区与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区之间的界线。

山岳冰川: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洼地中的冰体称冰斗冰川

冰川挖掘作用: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冰蚀地貌: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以上: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冰川谷、峡湾和悬谷,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羊背石。

角峰:

羊背石: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羊背石

鼓丘: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冰阜阶地: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水道堆积的冰水沙砾物质。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冻胀丘:

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中碛和里碛都降落在底碛之上,组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

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

侧碛堤:位于山岳冰川谷的二侧,由侧碛及坡积物共同堆积组成的垄岗。

冰水扇: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携带大量碎屑物质从冰舌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外堆积而形成的扇形体。

几个冰水扇联合形成冰水河谷沉积平原

冰砾阜:是一些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它原来是冰川表面的小湖或小河等一些洼地,冰川消融后,洼地里的一些沉积物沉落到冰床上堆积而形成。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水道堆积的冰水沙砾物质。

季候泥: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锅穴:是冰水平原上由于埋藏的冰块的融化而产生的地面塌陷造成的圆形洼地。蛇形丘:是冰下河道堆积物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冰川融化后出露为丘岗. 风蚀作用: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波浪: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波浪由波峰、波谷、波

长、波高和振幅组成。

潮汐: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沙嘴:在凸形海岸,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出的泥沙堆积体。

浪基面:

海蚀崖:在海浪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

三角洲: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

现代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二.简答题

简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1)生物地层学原则

方法: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辅助手段;利用哺乳动物群(组合)而不是“标准化石”;残余种、更新世特有种与现生种的百分比;古人类。

(2)气候地层学原则

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冷暖、潮干的多节奏性变化。气候的波动引起植物群的迁徙和古沉积环境变化。

1)冰期、间冰期地层的划分

通常根据地貌和沉积物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划分。以沉积物、生物化石为主要证据,地貌为主要的引证。

2)干、湿气候地层的划分

(3)地貌学方法

地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利用分布于这些不同高程地貌面的沉积物,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湖、海岸,溶洞以及河谷、阶地比较发育的地区。可追索。

(4)岩石学方法

利用第四纪沉积物的颜色、岩性、不整合面、结构、粘土矿物、构造成因和风化程度的差异来划分地层。

(5)年代学方法

年代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三大类:A.物理年代法B.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C.其它方法(6)古人类及历史考古法

由于人类发展在地球各大陆大体相似,石器演化明显,分布广泛,研究

程度较高,故古人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以帮助对比第四纪地层。

具体方法可利用新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及历史考古资料等,同时结合

测年资料。

简述第四纪下限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依据(p237-p238)

简述我国第四纪划分方案

按照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原则来划分。生物地层学原则应理解为包括海、陆相生物地层。古气候地层学则以从暖冷气候旋回为原则。

简述我国黄土-古土壤划分方案

刘东生(1985)的划分方案。

①午城黄土地点: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岩性: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

致密,含多层钙质结核,厚50米。

化石:产泥河湾动物群成分化石。时代:位于松山/高斯分界面附近,古地磁年龄为2.588Ma,属于早更新世。

②离石黄土

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

【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5-6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

距较大,古土壤结构较清晰。

【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

间距较小,顶部为3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

【午城黄土】

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时代:中更新世

③马兰黄土

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

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

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化石:较少。时代:晚更新世(Q3)

④全新世黄土(黑垆土,S0)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

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1、现代地球植被分带

水平分带:纬度分带、经度分带

垂直分带: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2.植被的垂直分带: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论述中国北方和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1)北方型

A、早更新世动物群(Q1):

例如:长鼻三趾马

B、中更新世动物群(Q2):

例如: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

特点:共96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30%为绝灭种

a、泥河弯期的残余种属有三门马、居氏大河狸、中国貉、剑齿虎;

b、相当数量的Q2的哺乳动物,北京猿人、肿骨鹿、纳玛古象、周口店双角

犀、燕山犀、洞熊、中国鬣狗、杨氏虎等。

c、现生种属有狼、狐、獾、豺及许多啮齿类。

C、晚更新世动物群(Q3):

赤鹿--最后斑鬣狗动物群,发现于内蒙河套平原萨拉乌苏河,所以又称“萨拉乌苏动物群”(华北区)

D、全新世动物群(Q4):四不象鹿动物群

(2)南方型

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特点:经常含有灵长类、猩猩、巨猿、小猕猴;变化不大,反映气候循序渐进。

A、元谋动物群(早更新世(Q1)):

地点: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

特点:中国南方第四纪最老的哺乳动物群,含哺乳动物化石41种鉴定到种属的30种。

B、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主要成分:大熊猫、剑齿象、长臂猿人、金丝猴、中国犀。

C、资阳动物群

含真人化石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资阳人)。

D、全新世(Q4)无

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论述其主要特征?

①南方古猿(早期猿人)阶段距今300--150万年,主要发育在南非和东非。

特征:具有能直立的结构,脑量450cc,高1.2--1.3m,为纤细种体重20公斤。石器为砸击石器。

②猿人阶段(晚期猿人)及旧石器早期文化

距今150--30万年,学会了用火

国外代表:印尼爪哇猿人国内代表:兰田猿人周口店猿人(北京人)中国猿人特征:能直立行走又称直立猿人,眉骨突出,明显脊状,在眼眶上连成一片,头盖骨低平,下巴壳后缩,牙齿粗壮具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能用火和制造工具是人的特征,所以称为猿人。

周口店文化期--旧石器早期文化

主要为打击石器,多为第一次加工,一器多用,有用火的痕迹为世界上用火最早的。

③古人(早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中期文化

距今30--5万年国外代表:尼安德特人(德国)国内代表:广东的马坝人(曲江县)、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等。

特点:第二次加工的石器大量出现

④新人(晚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晚期文化

距今5--1万年。

国外代表:克鲁马农人法国国内代表:山顶洞人

特征:猿的特征基本消失,接近于现代人,男高1.74m, 女高1.59m,为旧石器晚期文化,以石器为主,出现骨器,并出现装饰品,石器多为磨制而成,骨器和石器出现穿孔现象。

⑤中石器时代

距今10000--8000年

特点:出现了大量的细石器,石器中出现了箭头。

国内代表:扎赉lai诺尔文化,下川文化

⑥新石器时代

距今8000--3000年

特点:在中国有1000多个地址,比旧石器复杂的多,区域性差异明显,有石器,也有陶器, 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出现了原始农业。

(1)北方仰韶文化期(公元前5000--3000年)

(2)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2000年)。

⑦历史时期

公元前3000年--今

铜器时代:春秋时代铁器时代:战国时代原子能时代

简述夷平面鉴别标志

(1)山顶面较平整,大致相等的海拔高程上,切割不同的构造形态。

(2)遗留着古侵蚀沟谷(坳沟)的残迹。

(3)低洼处还残留着零散沉积物,或风化很深的风化壳,沉积物与下伏地

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

(1)滚落作用(2)滑动作用(3)流动作用

简述滑坡要素和主要的滑坡地貌。

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

主要的滑坡地貌:

简述滑坡形成条件。

①岩性(易滑地层)②地貌(临空面)③人工活动④地震⑤降雨⑥构造(滑动面)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河流:河床—岩槛、壶穴、深槽

暂时性流水:洪流—冲沟

【河谷(V型谷、河漫滩河谷、成型河谷、侵蚀谷)、河床侵蚀地貌(岩槛、壶穴、深槽p53)、冲沟】

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哪些主要的地貌形态?

河流:河床—心滩、沙洲、边滩、沙嘴

暂时性流水:洪流—洪(冲)积扇、冲积平原、冲出锥

【{洪(冲)积扇、冲积平原、冲出锥、河床堆积地貌(心滩、沙洲、边滩、沙嘴)】

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特征与图示(p65、66)

造成我国南北方岩溶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岩溶地貌的发育须具备几个方面的条件:岩石具有可溶性、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力、水具有流动性。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岩石条件,但是水体方面的条件较南方差: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低、生物量少导致水中无机酸和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所以流水的侵蚀与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育岩溶?、、、、、、、、、、、、、、、、、、、、、、、、、、、、

1.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是发生岩溶作用的必要条件。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灰岩、白云岩发育的地区。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一般来说,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从大到小: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结晶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速度愈大在,隐晶结构一般具有较高的溶蚀率。不等粒结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要大。

2.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在这些岩石中的地下水运动速度相对较快,新鲜的地下水不断补充,使它处于不饱和状态,具较大溶蚀能力。

透水性强——地下水运动速度快——新鲜补充——不饱和状态——溶蚀能力强3.水的溶解性

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蚀力是极其微弱的。水中CO2的含量受气压与温度的影响。

4.水的流动性

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2,其溶解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CaCO3所饱和。流动的水,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变,可保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浓度地下水混合,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力。

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有何影响?

上升:溶洞越高,时代越老;越低,时代越晚。

但生物化石可以与之相符,也可与之相反,要看先有洞还是先有堆积。

溶洞的高度与河流水平面不一致,一般溶洞比当时的河流面稍高。

下降:溶洞被掩埋。

试述岩溶旋回?、、、、、、、、、、、、、、、、、、、、、、、、、、、、、、、

岩溶地貌发育:“幼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

各阶段有一定地貌组合

幼年期:岩溶开始发育,以垂直岩溶作用为主,地表水系变化不大。石芽、溶沟、岩溶漏斗发育。

早壮年期阶段:垂直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水平岩溶作用也迅速发展。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晚壮年期: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面河,发育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老年期:地表水系又广泛发育,岩溶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

列举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

雪线附近及以上:冰斗、刃脊和角峰;

雪线以下:冰川谷、峡湾和悬谷;

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羊背石。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堆积地貌是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和堆积而成。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水扇和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季候泥、锅穴、蛇行丘

冰川类型有哪些?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

1、大陆冰川:指高纬极地区大面积厚度逾千米的冰体。由于它的表面中部凸起似盾似盖,所以也称冰盾或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

2.山岳冰川: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根据冰川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山岳冰川可再分为:

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洼地中的冰体)

悬冰川(从冰斗中伸出较长的冰舌,前端停滞在高悬的山坡上或支沟谷之中的冰川)

山谷冰川(一条冰斗冰川的冰舌或数条冰斗冰川汇合顺山谷伸延比较远的冰川)3、平顶冰川: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发育在起伏和缓的高地上,故又名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指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铺展或汇合而形成的扇形的宽展冰体。

冰川作用有哪些?

1、冰蚀作用:冰川冰运动速度很慢,但它对其覆盖下的地面有强烈的侵蚀作用。包括拔蚀作用和刨蚀作用两种形式。

挖蚀(拔蚀)作用: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刨蚀作用)

磨蚀作用:岩块研磨冰床基岩

2、搬运作用: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以外。

3、堆积作用:当冰川消融时,搬运能力逐渐降低,各类冰碛物就会在相应的位置上坠落于地面,堆积出各种地貌。

风力搬运的三种方式

风积物的特征

风蚀地貌主要类型

1、风蚀小形态

风蚀壁龛(风沙吹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风蚀蘑菇石(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2、风蚀垄槽: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地吹蚀,形成垄槽地形。

3、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而形成的洼地。

4、风蚀谷和风城: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风积地貌主要类型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1、信风型风积地貌:

在单向风或几个方向近似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风积地貌。

(1)沙堆: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

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沙体,称为沙堆,是不稳定的堆积体。

(2)新月型沙丘: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

(3)纵向沙垄:大致顺着主要风向延伸的长垄状沙丘。

(4)抛物线沙丘:形态与新月型沙丘相反,沙丘的2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凹侧迎风,像抛物线,一般高2-8m.

2、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指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交替作用时,其中一个风向占优势所形成的沙丘。风积地貌的排列延伸方向大都与主风向垂直。沙丘经常是前后往返或移动。

(1)新月形沙丘链:在2个方向相反的风物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面形成新月形沙丘链,高度一般为10-30m,长几百米至几公里

(2)横向沙垄:一种巨形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可以延伸10-20km,一般高50-100m,最高可达400m.沙垄整体比较平直,两侧不对称,背风坡陡,迎风坡平缓。

(3)梁窝状沙地:由隆起的沙脊梁与半月形的沙相间组成

3、对流型风积地貌

夏季的沙漠中常形成龙卷风,在龙卷风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

4.干扰型风积地貌

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成的各种地貌。荒漠地貌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荒漠集中分布区?

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黄土是否仅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否,黄土主要分布在两种区域:1.古冰盖的前缘;2.荒漠或半荒漠区的边缘

中国黄土以黄河中游陕西北部的洛河、泾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一般100m以上,最厚可达200m或更多。

黄土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征?

1.风成黄土

2.水成黄土

黄土沟谷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1)黄土区大型河谷(2)黄土区冲沟;

黄土沟间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1)黄土高原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黄土平原

各列举至少5种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类型

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沟、海蚀桥、海蚀柱、海蚀平台、古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海滩、水下沙坝(沙堤)、离岸沙坝(沙堤)、水下堆积阶地、沙嘴、连岛沙坝

论述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地质表现、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火山活动、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定性法——地质法、地貌法、历史考古法

定量法: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测量、形变测量、地震学方法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 11.古地貌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 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 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 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24.什么叫坡地? 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 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 是。 2.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是、、。 3.地貌的相对等 级、、、、 、。 4.地貌形态测量的标志 是、、、。 5.造成地貌的主要营力 是、。 6.确定地貌相对顺利通常根 据、、。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分析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的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的气候、生物界、沉积物的研究、构造的研究、地层的对比与划分。第四纪的特点/第四纪独立研究的理由: (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 (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 (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2、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表形态。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作用、组成物质、形成年代,发生的阶段与规律、 应用研究、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3、第四纪底限:2.588Ma B.P.

4、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地貌标准、沉积物标志、火山活动、地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新构造运动的意义: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蕴藏的自然资源的产出条件,而且可以改变关系到现代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还可以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产生巨大威胁的地质灾害。 5、地球的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更新世冰期

6、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代号: 1、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 2、主要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典型代表 (1)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构造高原、构造平原、构造阶地、方山&尖山、丹霞地貌、剥露构造平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说明:(1)总分100分。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以及回忆课堂讲述内容。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 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 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 如: 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对) 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错) 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共20分) 如: 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 形。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 准平原。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重点: 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参考教程p2-3)---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生物演化历程及分布规律的科学。 2.山地/平原/高原:(参考教程p46、53)———山地:山分布的地区;平原:地面高程0-600M的广大平坦的地区;高原:地面高程大于600M的平原。 3.山岭/山脉/山系:(参考教程p46)———山岭:具有陡峭的山坡和明显的分水线的呈线性延伸的山地;山脉:具有若干条走向平行的山岭组成的山地系统;山系:由若干条山脉组成的山地系统。 4.河床/河漫滩/阶地(参考教程p69、70或73)———河床:平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河漫滩:洪水期才能淹没的浅滩;阶地:沿河流两侧分布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台。 5.石芽/石林:(参考教程p85及课件) 6.岩溶漏斗/溶蚀洼地:(参考教程p86-87和课件)

第四纪地貌学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第四纪: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与前第四纪相比,第四纪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①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②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 2、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微弱,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所以成因不同。 3、岩性岩相变化快,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所以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厚度小(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厚度较大(几十米到几百米)。 5、具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由于沉积物多出露于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等。 第四纪分期:是指约240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其中,全新世又分为全新世早期(Q41)、全新世中期(Q42)和全新世晚期(Q43): 全新世早期:11~7.5Ka BP 全新世中期:7.5~2.5Ka BP 全新世晚期:2.5~现在

成因标志: 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属于沉积学标志。 岩性:第四纪碎屑沉积物的岩性研究,除运用沉积岩石学的方法和经验外,针对第四纪沉积物松散、成熟度低、易风化和成岩作用微弱等特点,应该注意下列几点的综合分析。 1、砾石:对大于2mm的砾石(或角砾),应尽量在 野外统计研究其砾性、砾径、砾向、砾态、表面 特征和风化程度。 2、砂和粘土:小于2mm砂土在野外可根据其外貌和 物理性质分为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应采 集部分标本、通过室内粒度分析(粒度特征研究、 颗粒表面电子显微镜扫描特征研究)对野外命名 补充修正。 沉积构造:沉积物结构有大、中、小不同尺度特征。大指沉积无变形变位和接触关系。中尺度指砾石和砂的排列特征。小尺度指镜下沉积颗粒的排列和砾间关系等。 1、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叠瓦式排列)、非定向结构(离散 式)、弥散式(无数细小角砾散布在砂土中)、填充式(巨砾间 填充无数细砾)。 2、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多边形式),非定向结 构(架堆式、层间式) 3、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 地貌标志: 1、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断堆积物的成因, 如洪积扇、河流阶地分别指示起组成物属于洪流成因和河流成 因。如堆积地貌破坏严重,则要先恢复起形态特征。 2、间接地貌:利用剥蚀地貌推断起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相 关沉积物:外力作用在剥蚀区塑造剥蚀地貌的同时,将破坏下 来的岩屑搬运到相邻地区堆积)。 环境标志:环境标志有物理环境标志(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化学环境标志(有关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和区域地球化学性质)和生物环境标志(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三类。 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一般划分为残积物(el)、崩积物(col)、滑积物(dp)、重力堆积物、坡积物(dl)、洪积物(pl)、冲积物(al)、湖积物(l)、沼泽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地下水沉积物、冰川沉积物(gl)、风成沉积物、生物沉积物、风积物(eol)、人工堆积物等成因类型,火山碎屑沉积物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每一种成因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亚类,如湖泊沉积物根据湖水的矿化度可划分为淡水湖沉积物与咸水湖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间还有一些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如三角洲沉积物是一种冲积+湖泊沉积物或冲积+海洋沉积物,冰水沉积物是一种冰川+河流沉积物等。 地貌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16.断层线崖:由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0.雪线:山区积雪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也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也上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

地貌第四纪

1.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 2.588个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分为:早更新世Q1,中~Q2,晚~Q3,全新世Q4)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特点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极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①岩性松散②成因多样③岩性岩相变化快④厚度差异大⑤不同程度风化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5.地貌形态三要素: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构成 6.地貌形态测量指标: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 7.地理循环说:美国地貌家WM戴维斯: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外力作用,时间三因素影响 8.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气候变化,地壳新构造运动,人类活动加剧 9.第四纪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10.从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相应时代称新构造时期 11.风化作用阶段①碎屑残积阶段②钙质~③硅铝~④铁铝~ 1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13.冲积物:河流在河床中或溢出河床的堆积物 14.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15.石英,高岭石,氧化铁,铝土矿是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化学风化的最终稳定矿物 16.斜坡重力作用①崩塌及崩塌堆积物②错落③撒落和倒石锥堆积物④滑坡及滑坡堆积物 1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 18.滑坡形成条件①岩性条件②地质构造~③地貌~④气候水分~⑤地震⑥人工活动 19.面状洗刷作用:对坡面上松散的土层产生较均匀的破坏作用 20.裂点:成型河谷每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侵蚀所达到的河床纵向陡坎 21.河流均衡剖面: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的河流称均夷河流,这种河流的纵剖面为~ 22.河床侵蚀地貌:岩槛,壶穴,深(冲)槽 23.河床堆积地貌:心滩,沙洲,边滩,沙嘴 24.河漫滩按形态特征分为:平坦河漫滩,凸形~ 25.形成河流阶地的原因①间歇性新构造运动②气候变化③其他原因 26.岩溶形成具备的条件①岩石可溶性②岩石透水性③水溶解性④水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 27.岩溶平原(坡立谷):指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岩溶地形 28.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29.冰川的运动方式①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滑动称基底滑动②由子冰川冰是不同粒度冰晶的集合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冰内晶粒开始发生粒内剪切蠕变,称塑性流动 30.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未经其他外力(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31.冻土:地面仅有不厚的雪层,土层持续大量散热,地温下降,地面形成冻结层 32.冻土地貌①石海,石川和岩屑坡②冻融泥流阶地和堆积物③冻胀丘和冰核丘④热融地形 33.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面上形成的面状流水 34.坡及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35.风蚀地貌类型①风蚀小形态②风蚀垄槽③风蚀洼地④风蚀谷,风城 36.风蚀壁龛(石窝):风沙吹蚀岩壁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 37.沙漠: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38.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主要特征①呈浅灰黄色或棕黄色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 2、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3、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大型的地貌骨架,或隆起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平,低地填高,于是地表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各种地貌。 5、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 经历时间短暂 (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6、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7.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8、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9、地貌的形态测量特征有: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 10、地貌的成因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抗蚀性)如对河流分布和溶蚀地貌的影响,并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限制○2地质构造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构造形态在地 貌上反映为两种基本形式(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如背斜顾、向斜山、大的构造控制主要山系、河流沟谷) 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冰川、河流、风、温度变化) 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 11、地貌年代是指地貌形态形成的年代。常分为:地貌相对年代和地貌地质年代。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貌学 1.何为地貌? 地貌是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何为地貌学? 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地表形态特征 (2)地貌的成因 (3)地貌演化 (4)地貌结构 (5)地貌分布规律 4.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四纪气候与环境 第四纪生物界及古人类 第四纪构造运动 1.什么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什么? 主要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构造面(如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如果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2.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特征如何? (1)构造平原, (2)构造阶地,岩层水平。 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 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3)方山、尖山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 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称为尖山。 (4)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丹霞山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 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称为丹霞地貌 (5)剥露构造平原, 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则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并可有少量堆积。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库

精品课程课后习题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 11.古地貌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

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 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 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24.什么叫坡地? 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 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是。 2.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是、、。 3.地貌的相对等级、、、、、。 4.地貌形态测量的标志是、、、。 5.造成地貌的主要营力是、。 6.确定地貌相对顺利通常根据、、。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 2.古土壤 3.成土作用 4.残积物 5.风化系数 6.粘化分子率 7.标型矿物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从环境变化角度,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研究意义第四纪时期的全球气候很不稳定,不仅发生了剧烈的降温,而且出现了冷-暖或干-湿频繁的波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从而导致了地球表层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动植物的更替和迁徙、海平面的波动、地貌形态的变化等。因此,重建这段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揭示其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纪开始后,以北半球为例,地球上寒冷气候带向南迁移,使得高纬度地带和高山地区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出现冰期。冰期时,北半球副热带干旱地区的北缘落入西风带内,降水量增加。两个冰期之间称为间冰期。间冰期由于气温回升,冰川消融,北半球副极地高压带向极地方向推移,北半球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则减少。 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自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行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行成了在东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也因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逐渐从植物多样性的西南往东转移并向北辐射,这种辐射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格局及变化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最大。 第四纪时间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不明显的,但受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的演替和动物的迁移改组极为常见。第四纪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行成发展时期,第四纪生物的演变是不平衡的,哺乳动物变化最大,而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变化都小。 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气候对现代地层、地貌及生物分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他们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第四纪资源和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水利、水电、水运、地上和地下交通与管线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灾害和地球环境变化和预测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气候,而且对恢复当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对探讨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和生活条件等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读书报告材料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读书报告题目: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院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2013年5月4日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摘要: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形体”语言,人们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到自然界的风韵,冶情操,而且认识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国复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有宛如旧堡古刹的风城地貌景观;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带动了旅游地学的诞生和发展。 关键词:地貌景观旅游地质旅游地质资源 近年来地质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成为了自然旅游的主体,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我的家乡的旅游地质资源。

一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地质是地质学分支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介于旅游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地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分析、解释名胜区、风景点、地质景观等旅游资源的成因、演变及发展,并着重于对自然景观作科学性的描述与探讨,研究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规划、利用和保护,以推动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研究对象为旅游地质资源。 在《中国旅游地质资源说明书》中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定义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自然遗迹、人类文化遗迹(遗址及各种遗存等)、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遗迹(即人类开发了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以及人类遭受的地质灾害等各种遗迹),前者又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后两者可合称人文地质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给旅游地质提供了一份较完全的分类参考: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矿床产地;重要地质构造遗迹;古人类遗址;溶洞;碳酸盐岩峰丛、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坠落遗迹;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石窟、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在第三产业中已占绝大部分比例,地质旅游的蓬勃兴起,成为推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