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昌县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会昌县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会昌县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会昌县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会昌县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赣东南部,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地跨北纬25°29′~25°55′,东径115°29′~116°02′之间,东西宽56千米,南北长85千米。会昌县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周围高、中间低,自东南往西北略呈掌状倾斜。会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全县总面积2722.18平方公里,耕地26万亩,辖19个乡镇,县政府驻地文武坝镇,城区人口10万人,距赣州市人民政府驻地章贡区150千米、距南昌450千米。

首先,从该地的自然结构来说,现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会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温润气候区,具有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的特征,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涝,四季分明差异大。由于距海洋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阴雨,夏热无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长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3℃,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常引起洪涝灾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88.1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24%,加之蒸发量大,常发生干旱。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低温、夏季洪涝、干旱以及秋季“寒露风”。

会昌县土壤主要分布为黄棕壤与红壤,全县耕地面积达26万亩。其农业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水稻、烟叶等经济作物,以及开发脐橙、柑橘种植等果业。并且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大面积分布常绿阔叶林。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在区域上地处华南成矿区,属滨西太平洋构造带,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其现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石灰石、稀土等30余种,其中锡金属储量全国第三,岩盐储量为江西之首。

会昌县河流绵长,水域广阔。其中赣江东源流经会昌,并在此地与湘水(江西)合流,称为贡水,后贡水与章江在赣州市龟尾角汇流成赣江。由于地处丘陵地区,地势落差较大,在会昌县小密乡建有大型水电站,其中可利用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除建水电站外,全县流域内多设水库,有效的加强了对河流的调蓄作用,汛期的防洪抗涝作业中效果明显。

会昌县位于赣南苏区,毗邻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瑞金,是较为典型的省内红色旅游基地。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并且邓小平在此任会昌县委书记。在城北一处清末客家民居内,完整的保留了邓小平旧居的原始风貌。城西的岚山,因起义军的一场大捷扬名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赋诗《清平乐·会昌》,留下风景这边独好的

诗篇。在山上依旧留着战争中的防空洞、战壕,旅游价值较高。除此之外,在会昌城南郊有一处国家4A级风景区——汉仙岩。汉仙岩为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贡水更加映衬出奇峰怪石的情景。但由于交通不便,该处风景资源开发尚未完全,吸引的经济半径有限,只是在赣南地区稍有名气。

其次,从产业结构上来说,会昌县产业布局在不断改进,三大产业结构愈加合理。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18亿元,较2011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16.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23.48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20.4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8:38:34调整为26.6:39.5:33.9,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型。由于会昌县紧邻福建,最早感受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影响,为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会昌县人民政府建设江西会昌台商创业基地,建成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主导,服装、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现代服务业发达、市政设施配套的以台商为投资主体的综合性特色工业园区。该工业园区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昌县农业经济作物主产赣南脐橙,因该地自然条件优越,大面积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赣南脐橙。该地生产出的赣南脐橙在广东、福建等地区畅销,并且远销香港。因此在地区农业的规划与国土整治应分阶段进行:在进期着重调整种植品种,变化发展各种适宜的经济作物,改变原本单一的种植结构;中期依据地区原有发展基础,确定生产专门化方向,加深拓宽以脐橙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并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远期着重采取恢复环境,经济林区发展立体农业,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林区环境的自动修复能力。

工业上以会昌县九二盐矿为例,九二盐矿属大型矿床,为江西省内第二大盐矿,是我国最南端的井矿盐生产企业,也是全国百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其储量丰富,开发历史较早,对周围地区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如矿区附近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这就需要在合理创收的基础上,减少开采量,加大技术投入,做到及时的恢复生态平衡,并且加大对矿区周边地区植被的保护与土地整治,植树造林,加强绿化。使得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高二地理试题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高二地理试题 命题人:田高举 2013.9.19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右图中C、D两地的气候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季风气候 B、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D、都是温带季风气候 2、日本和印尼两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群岛国家 B、两国多地震,但日本无火山 C、季风气候显著 D、盛产稻米和天然橡胶 读图,回答3~4题。 3、C港与D港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沿岸都有暖流经过 B、沿岸都有寒流过 C、多雨期一致 D、高温期一致 4、关于四国间贸易的正确叙述是: ①甲国从丁国进口铁矿石②丁国从甲国进口煤炭 ③乙大量出口小汽车到丙国④丙国大量从乙国进口粮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在下列地貌中,与a附近板块边界的成因基本一致的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大西洋海岭 C、安第斯山脉 D、菲律宾火山群 6、图中b处附近因太平洋板块的持续移动而形成 ①岛弧②巨大山脉③海沟④海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 ③D、④ 8、图示月份 ( ) A、东北平原小麦收获 B、开普敦气候炎热干燥 C、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最大的季节 D、塔里木河流量最大 9、2011年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受此次超强地震影响,国际市场部分原料或产品价格出现短期上涨,它们是:①铁矿石 ②部分汽车配件③电子元器件④天然橡胶⑤原油 A、①②⑤ B、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右图是“2009年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11、盖勒敏地区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原因是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寒流影响 B、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暖流影响 C、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将水汽带到空中冷凝 D、终年盛行下沉气流将水汽带到近地面冷凝 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若此时南美洲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逐步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新格局。 二、工作原则 1、保护优先,严守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夯实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规划引领,集约利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衔接要求,立足现有土地资源,综合运用“农田提升、低效盘活、社区集聚、下山脱贫、村庄整治、生态修复”六大政策工具,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按照“控制总量、优用增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和项目资金平衡的要求,科学合理重构用地布局,稳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在摸清土地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资源的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潜力,积极探索符合各村自身条件和需求的整治模式。根据区位结构、自然条件、

区域性发展方向、后续土地利用诉求等因素,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分区域、分类型有序推进,防止急功近利、大拆大建。 4、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全面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不受损且有增加,实现成果多方共享、多方共赢。

环境规划与管理

高纲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产业、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等情况(工程项目区涉及多个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现状与人口分村进行统计)。 (二)工程项目区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行性分析(重点从发展基础、群众意愿、整治潜力、生态修复能力等方面阐述)。 二、工作目标 主要包括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目标,各项目标设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可量化、可统计、可考核。 三、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情况 (一)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村土地利用规划、当地自然条件差异、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特色,

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合理划分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明确各功能分区重点整治内容(明确各土地利用功能区重点整治内容,合理划分整治分区,明确整治任务与目标)。 四、统筹安排项目 (一)土地整治项目安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项目,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二)各类建设项目安排(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拆违治违、村庄环境整治、交通、水利等具体项目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三)生态修复项目安排(对损毁土地复垦、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矿山治理以及其她生态修复工程等具体任务进行安排,明确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五、实施期限及进度计划 (一)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二)进度计划。对分年度实施计划进行安排。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知识点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简单地说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国土规划、立法与管理。 一、国土整治基本理论 国土整治工作包括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规定相应的政策和进行管理四方面的内容,而区域规划是所有工作的中心环节。 区域规划的含义主要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结构设计生产力布局,进而确定相应的经营管理体制。 生产力布局除需考虑自然结构外(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水热结构、土地结构、矿产资源结构及水资源结构),同时还需考虑属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区域因素。 二、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一)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 1.人口的快速增长 2.资源的供求失调 3.环境的质量恶化 4.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国土整治的内容 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保护 3.生产力合理布局 三、国土整治的发展趋势 1.目标由以经济开发为主向以社会发展为主转变; 2.内容由单一的国土开发向综合治理方向转变; 3.周期由短期向长期方向发展; 4.服务对象由经济发展向地区发展规划转变; 5.主体由一国行动向多国合作转变。 国土整治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四、建立协同的区域规划结构 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必然是由不同层次适用技术组成的混合型结构。因此不能要求同步发展,只能要求总体协同发展,以便国土整治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近、中、远期三阶段协同发展。 六、国土整治区划原则和方法 国土整治区划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综合分区。

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高二期中地理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人口在1亿以上的岛国,又是发达国家的是( ) A.印度尼西亚 B.日本 C.菲律宾 D. 尼日利亚 读下列四个半岛(图2),完成2~3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 B .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 C .半岛②③降水多是因为暖流影响 D .半岛④西侧多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的结果 3.有关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半岛②南端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B .四个半岛均临海,故全年降水丰富 C .半岛①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D .半岛④的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读右图,回答4~5题。 4. 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5. 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 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 .太阳辐射 B.洋流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根据所学知识,读南亚地区图回答6~9题: 6、关于A 、B 两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城为加尔各答, B 城为孟买 B .A 城是印度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港口 C .B 城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D .B 城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7、关于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稻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 B .棉花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 C .黄麻分布在恒河中上游 D .茶叶分布在东北部 8、关于南亚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亚平宁半岛 朝鲜半岛 雷州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土地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土地综合整治可研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缘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几方面阐述。 1.2项目类型、范围、规模 说明项目的位置、范围、建设规模及新增耕地面积。 1.3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工程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 2.项目实施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3.项目区概况 3.1项目所在县情况 简述项目所在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3.2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要重点叙述项目所在地区水系、径流、洪水、泥沙、水位和水质特征,说明地下水含水量、各地层渗透性、富水程度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气候、植被、工程地质(要说明引水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场址、输(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沿线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说明输水线路、田间道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初步提出基础处理措施)、土

壤、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分析项目区光热、水、生物资源状况。 3.3社会经济条件 说明项目所在乡(镇)、村的居民点数量、人口、户数;概述主要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土地利用结构 明确项目实施以前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和特征,说明基本农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应根据最新变更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 3.4.2土地利用程度 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作物单产水平、投入产出状况等)。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交通状况 说明项目区对外的道路交通状况;说明项目区内部道路等级、分布和质量状况。 3.5.2灌溉排水设施状况 查明项目区外部河流水系、防洪设施条件等;说明项目区内水源及引水工程、灌溉、排水骨干设施现状;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现状。 3.5.3电力设施状况 说明变电站、用电、变电设备的位置、规模、容量、归属和运营状况;说明项目区内输配电线路的路径。 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说明防洪、水土保持和防护林等农田保护设施现状。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2016年12月26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由国务院下发并实施,各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是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结合生态环境现状,总结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及存在问题,探讨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旨在为更好地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1积极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力求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将生态安全理念贯穿土地整治全过程,实施原生态景观保护工程。 土地整治活动要保护现有生态要素和景观要素,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干扰。 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景观风貌提升工程,提高土地覆盖的镶嵌性及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加强了生态景观型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 提出土地整治工程应将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推广生态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做到点、线、面协调统一,构筑物的造型及色彩与自然协调统一。 2着力构建基础性生态网络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重视构建

基础性生态网络。 在土地整治活动中首先加强了生态建设的宏观控制。 注重区域生态功能协调,切实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 其次加强了生态核心区保护与建设。 优先保护湿地、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重点保护半自然生境,本地植物多样性较高、特有物种群落和生境、自然遗留地、文化遗产保护等区域,增加自然区域面积,可持续地保存、维护和发展具有国家及国际意义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核心区。 最后合理布设了景观生态廊道。 加强生态修复和重建,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连接残存自然、半自然生境,加强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景观连通性。 3大力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对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提出了具体措施。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坚持规模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积极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在风蚀沙化土地防治方面。 深入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防止流沙蔓延和扩展。 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通过采取改良草地、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有效保护和恢复。

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相关技术方案

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项目区内的家家户户,关系到每一户、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乡级以上政府和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认真宣传川国土资发〔2011〕35 号文件精神。在宣传发动过程中,重点宣传“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村为主体,惠及农民;土地节约,人口集聚;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精神的贯彻与解读,使村民了解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综合整治工作中去;在方案编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保护村民的切身利益。 一、部门协作,共同编制 方案是对项目区内的土地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 的编制,其内容丰富、涉及部门多,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在编制方案过程中,县级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涉及行业的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在符合川国土资发〔2011〕35 号文件要求的前提下,承担编制方案的单位应认真吸收各部门的方案意见与建议,并将其纳入方案的编制成果之中,完善方案编制的成果。  二、收集资料 A 基础资料。 1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 2 资源状况。包括乡镇、村域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3 人口资源。包括乡镇、村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 .4 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乡镇、村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 .5 集镇、村庄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 .6 乡镇、村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7 农业普查资料; .8 乡镇、村域生态环境状况; .9 乡镇、村庄历史资料。 B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 1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2 历年土地统计资料;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高二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综合

世界地理周测 “全球米贵”令粮食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为缓解粮食安全危机,不少国家走上了海外屯田之路。日本早就积极开发海外粮库,现在海外屯田的面积已是国内耕地面积的3倍。苏丹由于拥有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成为海外屯田的热点目的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日本积极开展海外屯田的原因不包括()。 A.人多地少B.山地多平原少 C.农村人口比重大D.经济发达 2.下列有关苏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B.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 C.光照充足,粮食品质好 D.东南部多平原,耕地面积广阔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4.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俄罗斯方块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电视游戏机和掌上游戏机游戏,它由俄罗斯人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发明,故得此名。回味我们在俄罗斯方块中获得的愉悦体验,结合俄罗斯示意图,完成5~6题。 5.在俄罗斯四条长河中,不可能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在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中,工业最发达的是 ()。 A.O B.M C.N D.P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甲国发展经济的合理措施有()。 A.利用海峡位置,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 B.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冶炼业 C.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D.利用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石油冶炼业 8.图中乙所在地不属于()。 A.美洲板块B.北美洲 C.南美洲D.拉丁美洲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复垦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性综合整治 A.农用地整理 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B.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开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小城镇的发展,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不断提速,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发展和建设最快的时期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建制镇数量从1981年的2173个增加到2009年的19322个,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数量增加了近8倍。然而在小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小城镇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小城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针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保总部先后提出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经济、环境以及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的政策方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一、城镇规划 何为小城镇规划,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 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根 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 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 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 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 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

高二地理考试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高二地理考试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作者:————————————————————————————————日期: 2

高二地理试题 命题人:田高举 2013.9.19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右图中C、D两地的气候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季风气候 B、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D、都是温带季风气候 2、日本和印尼两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群岛国家 B、两国多地震,但日本无火山 C、季风气候显著 D、盛产稻米和天然橡胶 读图,回答3~4题。 3、C港与D港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沿岸都有暖流经过 B、沿岸都有寒流过 C、多雨期一致 D、高温期一致 4、关于四国间贸易的正确叙述是: ①甲国从丁国进口铁矿石②丁国从甲国进口煤炭 ③乙大量出口小汽车到丙国④丙国大量从乙国进口粮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在下列地貌中,与a附近板块边界的成因基本一致的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大西洋海岭 C、安第斯山脉 D、菲律宾火山群 6、图中b处附近因太平洋板块的持续移动而形成 ①岛弧②巨大山脉③海沟④海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 ③D、④ 8、图示月份 ( ) A、东北平原小麦收获 B、开普敦气候炎热干燥 C、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最大的季节 D、塔里木河流量最大 9、2011年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受此次超强地震影响,国际市场部分原料或产品价格出现短期上涨,它们是:①铁矿石 ②部分汽车配件③电子元器件④天然橡胶⑤原油 A、①②⑤ B、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右图是“2009年某汽车拉力赛路线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整个赛程中选手沿途看到的景观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11、盖勒敏地区终年降水稀少,但常有大雾,其主要原因是 A、大气中的水汽受到沿岸的寒流影响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成果数据要求主体指标讨论

五、实验探究题 1.(2011重庆,第16题第(4)题下图是量筒的测量情形,图l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图14 【答案】2.6 2.(2011江苏南京,第29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 ,并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m 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m 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 (1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答案】(1D (21∶2∶3 1∶4∶9 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3.(2011江西,第23题)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26 64 90 路程S/cm 1S 4 6 时间t/s 平均速度v/26 16 15 (cm/s)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答案】(1)见表中 (2不是,因为小车在全程内的运动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4.(2011江苏无锡,第32题)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 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表二 、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选壤“大" 或“小”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