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主要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主要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主要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主要知识点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1、educare “引出”的意思。

2、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了解)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p4)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为什么说学习是个性化的活动?)

(1)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4)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1)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原始教育:1、生产生活的高度融合性,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手段单一,仅限口耳相传、模仿。

3、教育的原始平等性。

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美: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

(2)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今天所谈论的种种“教育”和“教育改革”。基本上指的是这种制度化教育。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家庭教育—洛克《教育漫话》学校教育—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最古老的观点。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A、农业成为支柱型产业。

B、私有制产生。

C、阶级与阶级压迫产生。

D、文明成果逐渐

丰富

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苏美尔学校)。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A、机器工业称谓支柱性产业b、市场不断扩大C、从专制走向民主D、社会关系从简单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隐含的经济依附E、科学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

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

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

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A、信息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

B、信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与平等

D、世界一体化加速

1、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c、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d、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萌芽

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学创立

1、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首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3、德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年)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4、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

作,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传统教育学“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5、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见P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著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杜威提出的现代教育学“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

实用主义教育学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有: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增长

3、学校是个雏形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

1、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

了学校的特质。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吉鲁、金蒂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

问: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1、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形成教育学科群。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与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

问:为什么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学有专攻,教学有方的教师。

3、学习者多是未成年的一代,可塑性大。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性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人口、文化、政治、经济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了解)

人口质量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民族素质还比较低。

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2、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文化的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创造文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途径:首先是普通教育层次,包括中小学教育层次。其次是专门的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再次是职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生产途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综上可知,人与科学都是潜在的生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因素,要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要依靠教育。

3、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调节作用。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主要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开始)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中间)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结尾)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社会依据

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

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

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人的依据

1、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2、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的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对两种价值取向的评价(见P73):

1、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2、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

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互相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①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④

一、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

1、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知道)(见P86)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一)德育:即品德教育,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的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重点)

道德的四个因素是有顺序进行的:

晓之以理,提高道德认识

动之以情,培养道德情感

持之以恒,锻炼道德意志

导之以行,训练道德行为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三)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制、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活动。

(四)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直接影响

决定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观念。

(二)经济

提供了一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三)文化

不同文化类型必须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尤其是科学技术)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在原始时代,教育还未分离出来,无学校,没有教育制度。

(二)古代阶级社会初,简单的学校系统产生,产生古代教育制度。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学校规模、学校结构)

(四)当代教育制度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幼儿、校外、成人

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前者是从纵向来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是从横向来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核心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产生,18到20世纪发展完善)

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

(二)中学(文艺复兴前后)

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小学(文艺复兴前后)第一次技术革命

到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四)初级中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

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

(五)职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站后)

(六)高级中学(20世纪中)

第三次技术革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一些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七)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

(八)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

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较快;

二战后,个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而且,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九)研究生教育机构(19世纪初)

在德国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

(十)成人教育机构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种类型: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中间的叫分支型学制。

(一)双轨学制(见P102)

18、19世纪的西欧,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二)单轨学制

美国的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三)分支型学制

苏联的学制既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但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二十多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同教育者狭义:学校的专职教师

中国:吏师制度(见P118)

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以教授无知的人有知识而生存。(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1、教师职业的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对一定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2、教师职业的地位

(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影响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政治身份获得、自治组织建立、政治参与度、影响力)

(2)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所得到的物质报酬

(3)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见P121)

(4)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包括以下内容:(掌握)

A、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道德的要求。

B、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内容、措施,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C、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D、形成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掌握)

A、专业理想的建立

B、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

C、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D、专业自我的形成

(二)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教育;

三、教师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

(一)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义)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其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包括: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职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三)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

2、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主体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见P138)

1、经历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一种是“学生中心论”

这两种观念都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2、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的传输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和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即由高到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量变与质变。(要求能做出判断)

2、稳定性和可变性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

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据时代特征、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

3、不均衡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教师要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差异。要求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科学与艺术等各方面的统一。

第三节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师生关系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背景关系)

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关系等。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的主体间的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体。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基础和深化)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维持与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

(二)师生关系的调节

1、社会调节

2、学校调节

3、教师调节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可稍作解释)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教师来说)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缺点:过于天真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

观点: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2、永恒主义(赫钦斯)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这种理论的核心:课程不应该帮住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存在主义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

1、丰富性richness 3、关联性relation

2、循环性recursion 4、严密性rigor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与意图

一、课程目标

(一)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筛选法(美国加州大学)

2、参照法

二、课程内容

通常课程的物化形态有: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1、结构: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2、理解和执行

(二)教材

教材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构成。

1、教材的编排

2、教材的作用

A、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内容b、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c、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最佳方式与基本途径。

d、分析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见P164)

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以学科为中心

如我国六艺、古希腊七艺、武士七艺

2、活动课程(见P165)

代表人物:杜威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掌握)

(1)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想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从编排方式来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照课程管理主体的不同,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具体见P169)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一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心理性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显性课程是指有明确目标要求的、公开性的,并为所有课程主体所意识到的课程,即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在学校环境中伴随着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而产生的,可能对学习中产生实际影响而又不为某一(几个)课程主体(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所意识的教育因素。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见书本,了解)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课改的未来发展

新世纪课改朝以下几方面发展:(简述:我国课改发展趋势)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怎么做?

1、在课改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课程具灵活性,选修与必修结合;

2、在课程设置上,工具性,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人的发展(要重视学生

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在课程目标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在课程编制上,学科系统——社会实际(培养知识与能力、创新精神);

5、在知识内容上,各学科系统知识——知识综合性、整体性;

6、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概述

1、教学的含义---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兑命》

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

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中国: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实行“有教无类”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

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

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第一提出个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和谐教育”

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

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

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

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

“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简述教学观的改革趋势)

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f、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

b、重视教法——重视学法e、重视认知——重视发展

c、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d、重视继承——重视创新

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要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2、教学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文以载道”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

4、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5、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必须处理好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第二节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具体见ppt)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应如何组织,教学的时间、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二、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分工合作,有劳有逸比较科学

(3)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1)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理论,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2)强调标准、统一、同步,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

(1)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2)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第四节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

整套) 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的四步曲

? 1 赶鸭子

? 2 填鸭子

? 3 考鸭子

? 4 板鸭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1、首先,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

3、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他们之间的特点、使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第五节课堂教学策略

一、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行为分为:主教、助教、管理行为。

(一)讲授策略

1、讲授的含义: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特点:信息传播单向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2、讲授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从所用时间和简繁程度看分为:正式讲授和非正式讲授;

从讲述内容的性质差异分:诠释性讲授、描述性讲授、和说明原因性讲授

从讲授的方式看,主要有四中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讲授的步骤: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4、讲授策略的运用

(1)讲授策略的误用表现:

过少时间过多知识;时间过长;内容无逻辑;不顾学生基础;没激发···

(2)对教师的建议: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二)对话的策略

1、含义、特点

特点:体现学生主体性;巩固知识;学习迁移;课堂气氛活跃

2、形式

a、问题策略及运用(提问策略)

发问策略;侯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

b、讨论策略及运用

讨论前:说明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中:唤起注意、调解、劝阻

讨论完:应总结、归纳重点,使所讨论知识有系统性

(三)指导策略

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1、活动指导策略的功能及表现形式

功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从教师对学生指导的作用:显著性的直接指导和隐性的间接指导

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类型:体验学习指导;探索学习指导;解决问题学习指导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指导;班级活动指导

2、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

a、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

教师制定活动主题;制定学生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

b、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物质条件、信息条件

c、自主活动的引入

d、自主活动的促进

e、成果交流的组织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doc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考点 教育: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非制度化的教育: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农业和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的创立: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泛智教育,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康德四次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时间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学业,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3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创立教育学。《普通教育》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格尼斯堡大学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杜威《民主主义与教学》《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是与生活的过程合一的,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作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学习现实中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阻止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得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和负向 3作用形式,显性和隐性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显性正向2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实现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似的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是教育产生负向功能的根源。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一定社会为整个教育事业的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高等教育学总结

1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2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 教育机构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 4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5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 6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二年制学院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 7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9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10 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外国语学堂实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11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12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 称为大学的灵魂。 13 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募捐者管理专家政治家协调者 14 中国最着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 15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威 16 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17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 18 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 19 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硬件软件习俗特定情境 20 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21 20世纪50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2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23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政府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 24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讲解学习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 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请认真读完}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二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页脚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 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中国 页脚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知识改变命运☆☆☆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 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 1816 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 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 年 8 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3、教师的作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发展和作业相结合 5.重视感觉教育(教具) ★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缺点(1)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缺点缺点:(2)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贡献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