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学检验

细胞学检验

细胞学检验
细胞学检验

液基细胞学检查(TCT)

简介:

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液基细胞学检查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它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宫颈防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为100%,同时还能发现部分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病毒、衣原体等。

意义:

所以液基技术是应用于妇女宫颈癌筛查的一项先进的技术。液基测试明显提高了子宫颈细胞样本的检测质量。常规巴氏涂片由于血液、粘液、炎症等因素影响,常使样本模糊,存在检测误差.在临床实验中,液基测试子宫颈细胞样本的数量,可以明显提高癌变细胞的检测率,并相应减少需要重复做巴氏测试的次数,从而降低了患者因被重做测试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担心。常规巴氏涂片误差的减少势必将前期癌变的检测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使那些早期癌变患者得到及早的、更有效的治疗。

选择TCT产品需注意事项

1、基础使用人群数量是否足够;

2、FDA认证或国家药监局认证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

3、大量临床论文证实其有效性;

4、国内外使用过的医院或者大型检验机构数量和权威性。

比较:

TCT检查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它是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TCT宫颈防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为100%,同时还能发现部分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病毒、衣原体等。所以TCT 技术是应用于妇女宫颈癌筛查的一项先进的技术。

TCT测试明显提高了子宫颈细胞样本的检测质量。常规巴氏涂片由于血液、粘液、炎症等因素影响,常使样本模糊,存在检测误差.在临床实验中,TCT测试模糊子宫颈细胞样本的数量,可以明显提高癌变细胞的检测率,并相应减少需要重复做巴氏测试的次数,从而降低了患者因被重做测试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担心。常规巴氏涂片误差的减少势必将前期癌变的检测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使那些早期癌变患者得到及早的、更有效的治疗。

常规巴氏测试的缺点:

长期以来临床医师与化验技师在宫颈癌筛检方面和常规巴氏涂片方面作过许多改进工作。然而收效甚微,误差仍旧不可避免,测试结果仍然不准确。在常规的帕氏涂片测试中,医生需手工将用采集器取得的细胞样本涂在显微片上。这种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的涂片只收集了最多20%的细胞,而80%以上的细胞样本则残留在采样器上并随采样器一起被丢弃。另外,

40%以上的涂片会因血液、粘液和炎症组织的影响而变得混浊不清,以及固定不及时所引起的人为假象。这些缺点是造成了大多数常规巴氏测试结果不准确的原因。

TCG TCT的具体操作步骤:

1. 使用TCT专门的宫颈刷来采集子宫颈细胞样本,需要深入宫颈,采集到移行带的宫颈脱落细胞。

2. 将已经刷取下脱落细胞的宫颈刷放入装有细胞保存液的小瓶中进行漂洗,使细胞转移到保存液瓶中。

3.在瓶身上写上病人姓名、贴上条形码。

4.将保存液瓶放入全自动细胞制备将样本细胞通过混匀、过滤、转移,最后贴附到玻片上。

5. 将玻片进行染色制片固定,最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诊断。

TCT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优点

其实TCT检测只是宫颈病变检查的第一步,一般说来,宫颈病变的诊断分为三步:TCT、阴道镜和病理学诊断。尽管细胞组织是否属于病变只有病理学诊断才真正具有权威性,但TCT的第一道关卡仍然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如果TCT显示有问题,那么女性就应该进一步做阴道镜或病理诊断才能准确判断病情;但如果TCT的检查结果显示为良性,这些检查则可以不用再做了,女性也可以为身体健康松一口气,不过仍要注意定期复查。所以说,TCT 能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TVC三阶梯诊断技术,可早期诊断宫颈癌

第一阶梯: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

首先采用目前较先进的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在显微镜下观测宫颈细胞,查看宫颈细胞是否有异常。因为宫颈癌变最早是从宫颈细胞的异变开始的。

另外,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进行HPV检测,这样准确度会更高些。

第二阶梯:电子阴道镜检查

经过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后,如果发现宫颈细胞有异常,则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在电子阴道镜高倍放大40倍下,观察宫颈癌前病变好发区表层的细微变化,对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阶梯:组织病理学检测

如果阴道镜检查中发现异常应在特殊染色指导下取活检。在阴道镜检提示下,对可疑病变部位多点活检,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宫颈病变。

经过以上三个阶梯的检查,就可以确定宫颈病变,发现宫颈癌早期,防患于未然。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练习题(1)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练习题(1) 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单选题): 1、下列哪种细胞常呈蝌蚪形或棱形,瑞氏染色下胞质中的颗粒常呈深紫红色,颗粒粗大,大小均匀,排列紧密。() A.淋巴细胞B.组织细胞C.内皮细胞D.纤维细胞E.组织嗜碱细胞 2、正常成人的骨髓中,粒细胞系统所占的比例是:() A.60%~70%B.50%~70%C.40%~60%D.30%~50%E.20%~25% 3、某细胞胞体为椭圆形,成堆分布,胞体边缘清楚。胞核椭圆形,偏于一侧,染色体呈粗网状,有1~3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质丰富,蓝色,有空泡,离核校远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淡染区。你初步认为是什么细胞。()A.浆细胞B.成骨细胞C.破骨细胞D.组织细胞E.内皮细胞4、下列哪项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 A.细胞体积由小到大 B.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核仁从无到有 E.颗粒从有到无 5、正常人骨髓中,粒红比值为多少() A.1:1B.1~2:1C.2~3:1D.2~4:1E.2~5:1 6、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的,见于以下哪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多发性骨髓瘤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 7、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是,通常根据骨髓中什么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来判断

() A.粒系细胞B.有核细胞C.巨核细胞D.淋巴系细胞E.有核细胞 8、某细胞,核染色质密集,核分两叶,其胞质中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呈圆形,不覆盖胞核,该细胞最可能是() A.早幼细胞 B.中性中幼粒细胞 C.巨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9、下列哪种细胞化学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意义最大() A.PAS B.ACP C.NAS-DCE D.NAP E.POX 10、临床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固定方法是() A.冷冻固定法 B.干燥固定法 C.化学固定法 D.火焰固定法 E.无需固定 11、为了鉴别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红白血病,首选下列哪项细胞化学染色()A.PAS B.α-NAE C.NAS-DCE D.NAP E.POX 12、下列哪种疾病NAP积分表现为降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粒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C.急性化脓必感染 D.类白血病反应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3、铁染色的原理是() A.氧化酶法B.普鲁士蓝法C.钙-钴法D.偶氮偶联法E.Gomori硫化铅法

血液学检验试题精修订

血液学检验试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第三章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卵黄囊 D.骨髓 2下列物质中对骨髓所有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调控作用的是 A. IL-2 B. IL-5 D. IL-6 3血友病A、B分别缺乏以下凝血因子 A. Ⅳ、Ⅷ B. Ⅲ、Ⅴ C.Ⅷ、Ⅺ D.Ⅷ、Ⅸ 4下列各项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是 A. APTT B. SCT C. PT D. CT 5下列哪项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A.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B.粒红比例2~5: 1 C.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占8% 6下列哪项不符合DIC A.血小板减少延长含量减少减少7绿色瘤常伴随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109/L,网织红细胞15%,可能是下列哪种疾病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急性型ITP 9血清铁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高、内铁减少,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贫血 10为区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用 染色染色染色 D.α-NAE染色 11POX 染色多呈阴性,PAS反应阳性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可能是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红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2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RARA融合基因 ABL融合基因 C. t(9;11) D. t(15;17) 13下列哪项组合是错的 A.血友病时,APTT延长 B.严重肝病时,PT 延长 C.继发性DIC早期,3P试验阳性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凝血酶消耗试验正常 14有关APC 的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A.灭活因子Ⅴa、Ⅷa B.抑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C.激活纤溶系统 D..灭活凝血酶和纤溶酶 15下列不属检测血友病的筛选试验的是 A..STGT APTT (涂硅试管法) (普通试管法) 16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有浑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可能是 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浆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17下列概念错误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染色阴性 B.红白血病——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片分类计数中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18健康成人骨髓象中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不应超过 % % % % 19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因子Ⅷ又称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十七章 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诊断)【圣

第十七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诊断 A1/A2型题 1.属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的突出变化的是()。 A.白细胞正常伴异形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D.粒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E.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B 2.下列不符合类白血病反应的是()。 A.血红蛋白量和血小板数常正常 B.常需要做骨髓检查,以排除白血病 C.巨系、红系无明显异常 D.骨髓象变化不大 E.血象中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为主,并见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答案】E 3.下列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是()。 A.属慢性疾病 B.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多属正常 C.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 D.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

E.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 【答案】B 4.白细胞减少症指的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 A.4.0×109/L B.(0.5~1.0)×109/L C.(1.5~2.0)×109/L D.(2.0~3.0)×109/L E.(3.0~4.0)×l09/L 【答案】A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属于()。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答案】E 6.下列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是()。 A.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以成熟型为主 B.骨髓中红系、巨系常减少 C.通过骨髓检查通常可确定本病的病因 D.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骨髓检查 E.骨髓中以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且有形态异常

【答案】A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的是()。 A.中性粒细胞型:白细胞总数>50×109/L B.淋巴细胞型:白细胞增多常在(20~30)×109/L,分类淋巴细胞>40%C.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均为成熟细胞 D.单核细胞型:白细胞总数>30×109/L,其中单核细胞>20% E.白细胞不增多症:白细胞总数<10×109/L 【答案】A 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常大于()。 A.41%~50% B.31%~40% C.21%~30% D.10%~20% E.5%~9% 【答案】B 9.Ⅰ型异形淋巴细胞指的是()。 A.原淋巴细胞样型 B.幼淋巴细胞样型 C.单核细胞样型 D.浆细胞型 E.不能分类型 【答案】D

临床血液学检验期末复习MPN、MDS、MM等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与MDS所见无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细胞分化成熟相对正常。临床一般起病缓慢,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本组疾病中典型的4种,除了慢粒还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为特征。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多缓慢起病,部分病人发病时无症状,偶尔因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而确诊。多数病人有出血或血栓形成。出血以胃肠道、鼻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出血少见。血栓栓塞以指(趾)小血管、中枢神经血管和肢体血管栓塞为主。脾大见于多数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检验】 (1)血象:血小板计数多在(1000~3000)×10^9/L。MPV增大,血小板比积明显增加。可见巨大型、小型及不规则血小板,常自发聚集成堆。可见巨核细胞碎片。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偶可达(40~50)×10^9/L。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尤为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部分病例可见到小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形态异常,核质发育不平衡,颗粒稀缺,空泡形成,核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增多。红细胞和粒细胞系统亦明显增生。 (3)血小板功能检查: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部分患者又有自发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现象。 【诊断】 WHO的ET诊断标准: 阳性标准:(1)血小板持续性>600×10^9/L;(2)骨髓活检主要为巨核细胞增生,胞体大而形态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使用范围] 检验学专业,本科层次。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1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733题,每题 0分) 1.下列哪项不符合髓外造血 ( C ) A.多见于儿童 B.是机体对血细胞的需求明显增高的一种代偿C.是机体正常反应,不属于病理改变 D.造血部位可以累及到胸腺 E.可导致相应器官的肿大 2.下列哪种疾病不是造血干细胞异常疾病 ( D ) A.CML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男,58岁,诊断为M2型白血病,化疗后缓解。近日来感两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截瘫。检查血象及骨髓象仍处部分缓解状态,CSF 中蛋白(++),白细胞0.025×109/L。患者截瘫原因可能是( E ) A.第二肿瘤转移 B.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C.细菌性脑膜炎 D.化疗药物损害 E.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4.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恶性组织细胞病 ( D ) A.是一种淋巴细胞系统的恶性疾病 B.女性多于男性 C.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 D.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E.病程常大于一年 5.临床上患者尿检查中,检出哪一项异常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最大 ( E )

A.蛋白尿(++++) B.血尿 C.蛋白管型尿 D.原始细胞 E.本周蛋白 6.红细胞膜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 ( A ) A.1:1 B.1:2 C.1:3 D.1:4 E.1:5 7.肝硬化病人易发生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某些因子缺乏 B.血小板减少 C.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D.维生素K缺乏 E.组织因子缺乏 8.下列哪项不符合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B ) A.严重肝病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血友病A时出血时间延长 C.DIC时凝血酶时间延长 D.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ELT延长E.Ⅻ因子缺乏症APTT延长 9.最适宜用来识别T细胞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 B ) A.CD33 B.CD7 C.CD19 D.CD41 E.CD34 10.凝血过程中起加速作用和自我催化作用的凝血因子是( A ) A.凝血酶 B.组织因子 C.Ca2+ D.接触因子 E.因子Ⅺ11.血小板粘附率减低见于 ( D ) A.血栓性疾病 B.糖尿病 C.妊娠高血压 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E.肾小球肾炎 1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中,正确的是 ( C )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精要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考点精要 【临床检验基础】 1. RBC稀释液(Hayem液)中:硫酸钠用于提高相对比密防止粘连,氯化高汞是防腐剂。 2. HiCN 法的缺点:KCN 有毒,HbCO 转化慢,高白血球和高球蛋白易混浊。 3. 试验后废液处理:应先用水稀释,再用次氯酸钠混匀敞开放置15h使CN —氧化为N2和CO2,或水解成CO32—禾口NH4 +。 4.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中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见于铅铋汞中毒,是铅中毒的筛选指标。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5. LFR、MFR、HMR 分别是:低、中、高荧光率。 6. 良性肿瘤ESR 多正常,恶性肿瘤ESR 多增加,低色素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贫血时ESR 减低。 7. 杆状核超过5%或有幼稚细胞为“核左移”,中性粒分叶5叶以上超3%为“核右移”。 8. 钩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亦可,但以幼稚为主。 9. 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中乙醇或丙酮是保护Eos而破坏其它,伊红或石楠红是使Eos着色,1h内计数。 10.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中毒颗粒,空泡,Dohle 小体,退行性变。独门大炮踢腿 11. 异形淋巴细胞多为T淋,分空泡,不规则,幼稚三型。 12. 淋巴细胞有卫星核,即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形态。 13. 白血病时血小板MPV 增高是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 14. ABO 遗传基因位于第9 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 15. 脑脊液中无血型物质 16. 抗A与抗B主要是IgM, O型血中以IgG为主。 17. 新生儿不宜做反向定型。 18. 新生儿溶血的直接实验依据: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Coobms)试验阳性。 19. HLA分型的方法主要有:1.补体依赖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CDC),I类抗原用T或外周淋,n类抗原用B; 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3. HLA 基因分析。 20. 强直性脊椎炎有91%带有B27 抗原而正常人只有6%。免检书P211 21. 血液保存液有:1. ACD(A 枸橼酸C 枸橼酸三钠D 葡萄糖)2. CPD(C 枸橼酸三钠P 磷酸盐D 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枸 橼酸是防止葡萄糖在消毒时焦化,腺嘌吟促进ATP合成延长红细胞寿命,磷酸盐提高pH。 22. 输粒细胞时用ABO和Rh血型相同的血液,一般BPC小于20X109/L时可输血。 23. 糖尿病酮症:烂苹果味;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癌:腐败臭味;苯丙酮尿症:老鼠尿味。 24. 尿液渗透浓度(Osm)是检查尿中可渗透溶质各质点实际浓度的一种指标,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主要取决于小分子物质的浓度,是评价肾浓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25. 晨尿比密不过1.018,或差值在0.001?0.002间,或恒定在1.010时说明肾浓缩功能已完丧失。 26. 低血钾碱中毒尿酸性高,高血钾酸中毒呈碱性尿,变形杆菌感染呈碱性,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尿pH 值不低于6。 27. 本—周氏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尿肌红蛋白多见于骨骼肌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28.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即测定尿及血中IgG或白蛋白的比值来求得,大于0.2为选择性差,小于0.1为选择性好,尿中白蛋白/球蛋白大于 5 时为选择性蛋白尿。 29. 80%饱和硫酸铵可沉淀其它蛋白而不能沉淀肌红蛋白可用来鉴别。 30. 管型的基质蛋白为Tamm-Horsfall 蛋白。 31. 肾静脉血栓形成时红细胞管型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32. 尿pH (甲基红或溴麝香草酚),尿比密(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酸马来酐),尿蛋白(溴酚蓝),尿糖(色原:碘化钾,邻甲联 苯胺),尿酮体(亚硝基铁氰化钠),尿胆红素(2,4二氯苯胺重氮盐),尿胆原(二甲氨基甲醛)尿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砷酸和 1,2,3,4-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尿白细胞(吲哚酚酯)尿血红蛋白(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钻和色原)尿VitC (中性红,缓冲剂,二氯酚靛酚钠)。 33. 产后9天或人流25天后HCG恢复正常,产后4天、人流13天后HCG应小于1000,男性尿中HCG增高要考虑睾丸肿瘤。 34. 镜检粪便中脂肪小滴大于6 个/HP 视为脂肪排泄过多。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 A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D) A、锚蛋白 B、收缩蛋白 C、肌动蛋白 D、跨膜糖蛋白E肌球蛋白 2、影响DNA合成的常见因素( E ) A、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缺乏 D 、微量元素缺乏E、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缺乏 3、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指标是( A ) ` A、血清铁蛋白降低 B 、血清铁降低 C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 、总铁结合力升高 E 、铁粒幼细胞增多 4、PAS染色对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A) A、巨贫与红血病的鉴别 B、急淋与急非淋的鉴别 C、PNH与再障的鉴别 D、外周血象检查 E、以上均不正确 5、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C)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6、关于NAP的临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类白血病反应时则增强 B、{ C、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增加,而病毒感染时则无变化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增强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变时NAP活性增强 F、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AP活性增强,PNH时则降低 7、下列哪项符合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指标( B ) A、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 B、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下降 C、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 D、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E、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依据是(D) A、巨核细胞受抑、血小板减少 B、原始细胞形态差别显著 C、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D、POX染色 E、胞质中可见Auer小体 9、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交联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参与的凝血因子有( C ) A、因子ⅩⅢ B、因子ⅩⅢa C、因子ⅩⅢa 、Ca2+ D、因子Ⅹ E、因子Ⅹa、Ca2+ 10、下列检查哪项改变与溶血无关( B )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状况。骨髓象检查对多数血液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检测原理(包括结果计算)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伊红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亚甲蓝(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将适量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瑞氏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称为嗜中性物质、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性能特征 无。 4.标本要求(包括病人准备、容器、样本类型等) 4.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4.2 标本类型:骨髓。 4.3标本容器:洁净载玻片。 4.4 标本存放: 4.4.1未检测标本的存放:放于细胞室未检测标本架上。 4.4.2已检测标本的存放:骨髓存片柜,保存10年以上。 4.5 标本运输:室温条件下运输。 4.6 标本拒收标准:参照《采集手册》。 5.仪器和试剂 5.1试剂: 5.1.1 瑞姬氏染色液: 瑞氏染料0.5g、姬氏染料0.5g,加入500ml甲醇中,混匀溶解后备用。 5.1.2 pH 6.5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范本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诊断意见: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 姓名 XXX 年龄 XX 性别 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 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

特征: (一)骨髓片 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细胞系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为32%,红细胞系为16%,其粒红比值为2:1。 3、粒系增生受抑制,以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为主。 4、红系增生受抑制,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呈缗钱状排列。 5、骨髓瘤细胞明显增生,原、幼浆细胞明显增多。 6、淋巴细胞(15%)和单核细胞(1%),多以成熟细胞为主,比例和形态均大致正常。 7、巨系增生明显抑制,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少见。 8、全片未见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二)血片 1、取材,涂片,染色正常,全片白细胞总数大致正常。 2、成熟粒细胞减少,可见幼稚中性粒细胞。 3、成熟红细胞形态形态大致正常,成缗钱状排列。 4、淋巴细胞(46%)比例相对增多;单核细胞(2%)比例和形态大致正常;可见部分异常浆细胞(8%)。 5、血小板少见。 6、无寄生虫及其它异常细胞。 诊断意见:多发性骨髓瘤(MM )骨髓象 检验医师签名: 报告日期 2010-10-13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发表时间:2009-08-04T17:12:37.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丽娟 (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塔河1652 [导读] 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9-01 1 方法及参考值 1.1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 1.2低倍镜观察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2)有无体积巨大、形态和染色性异常的异常细胞。(3)判断骨髓增生程度。(4)巨核细胞计数。(5)选择油镜观察区域,要求有核细胞较多,分布均匀,细胞形态清晰。 1.3油镜观察 (1)骨髓细胞构成,粒、红两系增生情况。(2)观察有核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有无异常,核浆发育是否平行,异常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3)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的百分比,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各占的比率,计算粒细胞与红细胞的比例(粒/红比例)。(4)粒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是否有核左移或右移及形态异常改变。(5)红系所占百分比及各阶段比例,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性改变,是否有巨幼变、类巨幼变及双核、多核、核分裂和核残余物等。(6)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发育阶段、胞浆颗粒、分类及观察有无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有无巨大异常、亚小型、小型、微型巨核细胞。(7)其他非造血细胞的观察,一般都在涂片尾部或边缘处。(8)有无血液寄生虫。 2 临床意义 2.1粒/红比例改变 (1)粒/红比例增高:见于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各种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生成减低,如纯红再障。(2)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癌转移、淋巴细胞白血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3)粒/红比例减低:见于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早期、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2.2粒细胞系统改变 (1)粒细胞增多。①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类白血病反应。 ②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早幼粒性类白血病反应。③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④以中性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痛风等、药物或毒物中毒如汞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⑤以中性杆状核、分叶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⑥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⑦以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2)粒细胞减少。见于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2.3红细胞系统改变 (1)红细胞增多。①以原始、早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红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2)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等。 2.4巨核细胞系统 (1)以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脾功能亢进等。(2)以巨核细胞减少为主: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苯等化学物质中毒、过量x线照射等。 2.5淋巴细胞系统 (1)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等。(2)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等。 2.6单核细胞系统 (1)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2)以成熟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粒细胞缺乏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进行性结核病等。 2.7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麻疹、血清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 2.8组织细胞增多。见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网状细胞肉瘤、伤寒、结核等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9通过骨髓像各种细胞的变化及结合血常规的检查,可做出以下4种诊断。(1)作出肯定诊断:具有典型、特征性细胞学改变,如各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高雪氏病或尼曼-匹克病、淋巴瘤、骨髓转移癌、血液寄生虫病等。(2)支持临床诊断:具有支持某些疾病诊断的细胞学特征,但不具备鉴别诊断意义的改变,如增生性贫血、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3)排除某些诊断:骨髓细胞学特征不支持某些方面的临床诊断,有助于缩小临床鉴别诊断的范围。(4)不确定诊断:骨髓细胞学确有某些改变,对临床提不出支持或否定意见,应详细描述骨髓细胞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等特征,供临床参考。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四)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1.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 A.I、Ⅱ、Ⅶ、Ⅵ B.Ⅱ、Ⅶ、Ⅸ、Ⅹ C.Ⅱ、Ⅴ、Ⅶ、Ⅵ D.Ⅱ、Ⅴ、Ⅹ、Ⅵ E.Ⅱ、Ⅲ、Ⅴ、Ⅹ 2.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凝血活酶都需要什么因子A.Ⅷ B.Ⅵ C.X D.Ⅶ E.Ⅵ 3.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有助于诊断 A.内凝系统因子缺乏或异常 B. 外凝系统因子缺乏或异常 C.凝血第三阶段因子缺乏或异常 D. 纤溶亢进 E. 有抗凝物质存在 4.血友病A是下列哪种因子缺乏 A.Ⅷ:C. B.Ⅶ C.Ⅳ D.Ⅸ E.VWF 5.治疗血友病A. B首选 A.库存全血 B.VitK

D.新鲜血浆 E.基因治疗 6.女性,18岁,实验室检查:PLTl20×l09/L,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1min,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十),血块收缩时间正常,患者哪方面异常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血管壁功能障碍 C.血液凝固障碍 D.血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E.纤溶亢进 7.男性,1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4小时,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出血不易止,查PLT计数正常,BT、PT、TT均正常,CT延长,APTT延长,可被正常血清纠正而不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你考虑 A.Ⅷ因子缺乏 B.Ⅸ因子缺乏 C.Ⅶ因子缺乏 D.vWF缺乏 8. 凝血过程分为三期,其共同途径是指下列哪期? A.第一期 B.第二期 C.第一、二期 D.第二、三期 E.第三期 9.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Ⅷ B.因子Ⅺ C.因子Ⅶ D.因子ⅩⅢ E.因子Ⅸ 10. 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 A.因子Ⅻ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髂骨前上棘后约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细菌培养或其他检 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 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杆状核,无巨核细 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 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 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 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 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绝对不可忽视。有时骨髓取材良好,但由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