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5世纪中期,为我国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的是() A.鲜卑族建立政权B.拓跋珪重建代国

C.北魏迁都平城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解析:选D。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北魏社会不稳定,处于迁徙与战乱中。

2.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改革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3.下列评论中,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A、C、D三项均属于北魏实行均田令的效果,农民获得部分的好处,故B项不正确。

4.(2012·武汉高二模块测试)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解析:选A。生产关系主要指土地归谁所有,土地产品如何分配,从这一内涵思考,只有A 项与此一致,故选A。

5.(2012·扬州高二测试)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革除旧俗的主要措施有()

①易服装②讲汉语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A。“革旧俗”的对立面即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族习俗,结合所学可知选A。

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7.(2012·宁波学业水平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④

解析:选B。关键是弄清“封建化”的含义。“封建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据所学知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明显符合题意;“颁布均田令”促进了农业化;“迁都洛阳”虽不是具体汉化措施,但体现了政治中心南移,对鲜卑族封建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符合题意。“整顿吏治”不含有封建化的含义。

8.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缓和民族矛盾B.发展经济

C.巩固封建统治D.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选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角度上看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9.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在洛阳建立孔子庙

B.起用儒家人士

C.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D.大力提倡佛教

解析:选D。佛教当时并非先进汉文化的内容。

10.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通过与汉族士族联姻的方式,把汉族士族与鲜卑贵族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巩固了与汉族士族的联系。

11.(2012·菏泽高二月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权威

B.汉族科技和文化是先进的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解析:选B。“汉化”的实质是先进文明同化少数民族落后文化的过程,从这一视角分析,答案为B。

12.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使商品经济获得高度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解析:选A。A项“纳绢代役”是隋唐时期的措施;北魏时期,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唐朝实施两税法时,均田制已无法实施。

13.把鲜卑族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A.讲汉话B.改汉姓

C.通婚姻D.改籍贯

解析:选C。题目的限定语是“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尽管也会加强两族联系,但“联姻”更紧密。

14.(2012·枣庄高二月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解析:选C。此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阅读题干抓住“迁都洛阳后”“汉化”,即时间和题眼即可。

15.(2011·徐州高二测试)北魏孝文帝曾大力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这一措施的最重大影响是()

A.有利于儒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B.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文化发展

C.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D.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D。本题属于不完整表述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关键是明确北魏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尊儒崇经和兴办学校是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从而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最重大影响”的要求,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16、17题各20分,共40分)

16.(2012·南昌高二模块测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2: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3: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与此同时,后代皇帝封爵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纳税农民的土地数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材料4: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5分)

(2)依据材料3,分析均田制崩溃的具体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4,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5分)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人多地少、土地分配不足的现象,大量土地日益成为永业田,归私人所有,加上皇帝赏赐土地增多,使得政府可供分配的土地总量不断减少。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穷者望绝廛(房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身亡,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授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2:(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不收,未为大损。

材料3: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4:正光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魏书》

请回答: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20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及评析历史观点的能力。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可从材料1中得出,材料2、3讲的是均田制的实施效果;材料4所述是北魏后期政府加重对农民剥削的情况。通过分析四则材料,正确认识北魏衰落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

(2)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3)北魏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致使阶级矛盾尖锐。

(4)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孝文帝崇尚文治,消灭雄武之风所致。

新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2.2

一、选择题 1.在凡尔赛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的条约是() A.《色佛尔条约》B.《洛桑条约》 C.《特里亚农条约》D.《纳伊条约》 【解析】《洛桑条约》维护了土耳其国家独立,取代了《色佛尔条约》,对凡尔赛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 【答案】 B 2.凡尔赛体系中对奥、匈、保、土条约内容的共同点有() ①限制军备②分割领土③赔款受或财政监督 ④放弃海外殖民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要熟练掌握这些条约内容,依据条约内容归纳共同点。 【答案】 A 3.在《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要求德国承认独立的国家不包括() A.奥地利B.波兰 C.捷克斯洛伐克D.南斯拉夫 【解析】南斯拉夫独立是保加利亚承认的。 【答案】 D 4.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有()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②美国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国际联盟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原则”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由于美国希望通过国联称霸世界,遭到英法的抵制和反对,使美国的计划落空,所以美国没有参加国联。故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 B 5.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但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其表现有() ①在20世纪20年代使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②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承认了波兰等民族国家的独立③是建立在欧洲大国势力均衡基础上的④成立了旨在维护国际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解析】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形成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秩序,也促使一些民族国家独立。但这一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欧洲大国势力均衡基础之上的,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重要前提,不是意义;④也是积极意义。因为国联的实质虽然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但它成立的宗旨毕竟是维护国际和平。故答案为D。 【答案】 D 6.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殖民地及领地,于此次战争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民族自决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D.“委任统治”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把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 【答案】 D 7.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这一民主化表现在() A.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之间的争端 B.用集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 C.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间的矛盾 D.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 【解析】A、B均不能够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故不符合题意。C是维也纳体系形成以来,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D表述不正确。 【答案】 C 8.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巴黎和会上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是() A.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B.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建立新国家 C.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倡导建立国际联盟 D.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 C 9.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下列有关国际联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部设于日内瓦万国宫 B.正式成立于巴黎和会召开期间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历史单元检测题

历史单元检测题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2006年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学业考试复习·单元检测 中国历史(三) (开卷考试;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入下列相应的表格内) 1. 19世纪中期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A.夺取中国的茶、丝等物品 B.要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C.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海关 D.鸦片走私受到中国的抵制 2.与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①公车上书②武昌起义③同盟会成立④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4.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洋务运动开始②武昌起义爆发③戊戌变法失败④中华民国诞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5.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6.下列关于黄埔军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 ②1924年5月,在上海黄埔创办 ③孙中山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④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中原大战 C.卢沟桥战役 D.百团大战 8.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为了 A.中国共产党的利益 B.国民党的利益 C.张学良、杨虎城的利益 D.中华民族的利益 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A.大别山区 B.陕甘宁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晋冀鲁豫解放区 10.视纪律重于生命的“最可爱的人”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1.今天我国所要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一五”期间 B.“二五”期间 C.“三五”期间 D.“七五”期间 1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练习题

1、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 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13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本质上说明() A、天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 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 3、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A新教与旧教矛盾解除B、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 C、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4、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常用宣传“异端”宗教思想的手段,主 要目的是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B、否定天主教和神学的作用 C、反对教会的盘剥和腐败 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5、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 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是() ①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②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③废除包税制, 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D.连坐制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B.减少变法阻力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1、下列关于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罗首次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 最终取得了胜利。 C、首次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单元测试试卷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A.石守信 B.赵匡胤 C.赵构 D.阿骨打 2.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 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 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 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 是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3.他(见右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 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他 来自下列的哪个民族呢?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突厥 4.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②③④①B.③④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5.右图所示的事件(澶渊之盟)发生于下列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A.宋太祖 B.宋钦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6.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和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 期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7.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 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8.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9.百度百科:交子,是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初始发明人为成都知府张咏。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那么,它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唐朝 10.我国至今一直延用的县、省级行政机构,最早推行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 B.夏朝、唐朝 C.商朝、汉朝 D.西周、秦朝 11.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元朝”,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A B C D 12.忽必烈创设的宣政院除了负责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还负责监管下列哪个地区? A.西域 B.西藏 C.台湾 D.蒙古 13.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忽必烈 B.铁木真 C.阿骨打 D.阿保机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 15.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 新”表现的是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 B.突破了“市”的时空限制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 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词” 16.在右书中最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A.秦王扫六合 B.汉武帝大一统 C.贞观之治 D.澶渊之盟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选修3

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选修3 一、选择题(40分) 1、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大国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局面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2、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3、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A.征服全世界 B.充当世界警察 C.维护世界和平 D.与苏联争夺霸权 4、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北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C.德国的分裂 D.华约的建立 5、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西欧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B.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C.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 D.给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6、二战后德国和朝鲜的分裂本质是() A.国际政治力量意识形态不同的产物 B.东西方冷战的产物 C.美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 D.德日战败的产物 7、促使美苏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8、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9、里根政府的政策不包括() A.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 B.以经济和科技竞赛拖垮苏联 C.发动宣传攻势在思想意识领城打击苏联 D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其合作 10、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有利的方面包括() ①防止了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②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③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为所欲为④以签订协议来解决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此刻我提请你们考虑和决定的是目前关系到希腊和土耳其这一方面的局势……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活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不但对这些国家,并且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所以,我要求国会授权,在至1948 年6月30日截止的期间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 —杜冬门1946年3月12日在国会宣读的咨文材料三:“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等门回忆录》

历史第一单元检测

历史第一单元检测 出题人:苗棽棽审核人:郭艳红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1.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 )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潮,继秦汉的大一统之后,我国又一次实现统一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3.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元灭南宋 4.隋朝建立后,都城定在() A、长安 B、洛阳 C、江都 D、涿郡 5.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中心 ..是在() A、长安 B、江都 C、余杭 D、洛阳 6.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 ..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7.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8.隋文帝(年号开皇)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当时的社会局面不包括 ...( ) A、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 B、大运河上漕运繁忙 C、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统一 D、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9.下列关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 ...的是( ) A、统治者贪图享乐 B、残暴的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国家财政困难 10.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 叹:“好头颅, 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的正确 ..结论是( )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11.“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魏征 C、长孙无忌 D、杜如晦 12.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创立皇帝制 B、颁布"推恩令” C、贞观之治 D、设宣政院管理吐蕃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3.6含解析

3.6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选择的是德军被首次打败的战役。A项战役中,德军没有被打败,B、C、D三项中的战役都是德军被打败的战役,但发生时间最早的是B项。 【答案】 B 2、中途岛战役美军以少胜多的因素不包括() A、日军战术陈旧 B、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 C、日本舰队主力过于分散 D、日本军事装备落后 【解析】可用排除法,当时日本的军事装备很先进。 【答案】 D 3、二战中,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的战役是() A、西西里岛战役 B、阿拉曼战役 C、开罗战役 D、莫斯科战役 【解析】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标志着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答案】 B 4、下列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作用一致的有() ①中途岛战役②阿拉曼战役 ③不列颠战役④淞沪会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四个选项,C项符合。 【答案】 C 5、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对法西斯国家的蔑视 B、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C、进行莫斯科保卫战 D、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阅读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苏联人民爱国精神,故正确答案为B。A说法不准确,C体现的是具体战役,D不符合史实,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开始。 【答案】 B 6、“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符合上述观点的典型战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不列颠之战 【答案】 B 7、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在阅兵方阵前往红场的路上,不少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阅兵现场也是比较混乱,由于各种原因分列式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因此,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这是中国历史之中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但它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同时其在政治上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影响深远。那么这个朝代就是 A.唐朝 B.西汉 C.隋朝 D.东汉 2.图片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图片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的是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长城 D.曲辕犁 3.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 B.杭州、北京 C.杭州、扬州 D.广州、杭州 4.“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唐代诗人李敬芳的这首《汴河直进船》评述了大运河的利与弊。你知道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A.便利隋炀帝的出游 B.巩固西南边防 C.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D.巩固隋朝统治 5.年号多取吉利吉祥、国泰民安的含义,或是显示皇权的神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其中用“贞观”作为年号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李隆基(见右图)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故亦称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那么,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中宗 D.唐德宗 7.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分别开始于 A.秦朝、唐朝 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 D.隋朝、唐朝 8.“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9.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材料中的他就是 A.怀仁可汗 B.尺带珠丹 C.松赞干布 D.颉利可汗 10.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1.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2.“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唐(618——907年)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十国 (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 1038——1227)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三)结局与评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 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 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 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 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人教版历史选修3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3测试题 1、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B、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 C 、196年二月逆流D、1968年刘少奇被无限和迫害致死 2、中国第一个拼购乓球世界冠军是() A、许海峰 B、荣国团 C、李宁 D、邓亚萍 3 、雅典全盛时期的执政官是() A 、斯巴达克B、伯利克利C、梭伦D、汉尼拔 4、在中古西欧每个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誉是能够成为() A、国王 B、公爵 C、贵族 D、骑士 5、三大宗教对世界的影响深远,其中产生时间最早的是() A、白莲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6、最能代表古希腊成就的是悲剧。下列作品中属于古希腊悲剧的有() ①《被缚的普罗米修斯》②《俄狄浦斯王》③《特洛伊妇女》④《荷马史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三大改造的完成 8、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彭德怀被打死成右翼倾机社会主义分子 B、彭真被打成反党集团分子 C、刘少奇含冤而死 D 、陈毅镇被诬蔑成“二月逆流”黑干将 9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 A “神舟一号” B “东方红一号”C、“神舟五号”D、“长征一号” 10、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A、汕头 B、珠海 C、厦门 D、深圳 11、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与思想的书写符号,那么,你知道就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拉丁文 12、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是() A、查理大帝 B、查士丁尼 C、屋大维 D、君士坦丁 13、五星红旗胜利飘扬在雪域高原,西藏获得和平距今2013年有() A、57周年 B、58周年 C、62周年 D、60周年 1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制定了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A、《共同纲领》 B、《双十协定》 C、《中国土地改革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这是周恩来在下列那次会议上提出()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 16、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7、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刘少奇遭到迫害 B、“二月逆流” C、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 D、“四五”运动 18、我国长期是一个“万国汽车的展览馆”,先后进口和使用过130多种牌的汽车,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终于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这时期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历史单元测试

历史单元测试 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C)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 A.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3、关于百家姓中的许姓,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勤勉有功,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C)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D) A.丞相B.刺史 C.太尉D.御史大夫 5、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6、《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 这反映出( C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 B.封建社会已经确立 C.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D.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C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