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几点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几点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几点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几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_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哲学史可以说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看,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是全面而真实的。这种理解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是西方的哲学家,但他不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因而,马克思不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去魅》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这个失误主要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然而由于《去魅》的焦点不在于此,因而未能对人性就是阶级性的观点是如何使得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变得扑朔迷离的展开论述。我借评论《去魅》之际,对此略作论述。人性就是阶级性的观点的理论逻辑是这样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反映了阶级关系,因而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阶级关系;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阶级性即阶级本质。这就构造了人性即阶级性的“经典公式”。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性即阶级性的“经典公式”,虽然是以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为前提的,然而实际上却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曲解。在中国20 世纪40 年代至80 年代,上述的“经典公式”曾经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解读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解读 一、重塑对人性的认识(前提) ①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 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但是人的行为深受其动机、需要、志趣等影响,所以,要想真正管好人,让人服从管理并心甘情愿的做事,必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人性,而不能过度的追求技巧性的“速效疗法”,如果我们不注重、不引入基本的理念或假设,只期望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或工具便认为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能管好人的话,这样的管理往往会错位、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其应有的效果。 所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转变视角,回归理念,从认识和理解人性开始。 ②不能单纯的把人性假设单一化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托一定组织或者群体进行的,所要面对的“人”是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具有某一方面特性的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必须全面完整,不能单纯的把人归为只是一个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或是复杂人;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的侧重不一样,比如经济人看重经济利益,社会人关心社会关系需要,那么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方法也必然侧重点不同,如果单纯的把人归为经济人化的话,势必会忽视人的社会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这样管理便会失当和无效。 所以,要真正进行有效管理、管好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性的假设必须要综合各个方面的特征特性,否则就不能据此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管理模式。③对人性的认识不能忽视人性的特殊面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不同层次、岗位、年龄的人的需求有很大差异,中高层次的人可能更希望获得发展、有晋升的机会,而基层人员的需求更多的是金钱或技能培训等;年轻的职工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希望被束缚,而年长的员工可能倾向于轻松的工作、更多的关怀等。 鉴于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而是要在有共同的基础上体现差异化,抓住不同人的需求层次和程度,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这样才能调动更多人热情和投入度,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潜能。因为现实存在活生生的实例:高薪未必能留人,发展未必有人愿留,情浓人才照走。。。。。。 2、转换对人的管理(关键)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力资源是否愿意发挥潜能、自愿为组织做事情的前提,更是人力管理管理匮乏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但是,当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基于企业的需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如何识别人的能力、设法利用人——谋求的是被管理者具备什么,而这也是当前企业人才流动频繁、跳槽严重症结所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从被管理者角度入手,把焦点放在认识人、了解人的上(即被管理者需要什么),并在各个方面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对人进行管理。 ①人不是“资源”,而是“人”——被管理者是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要把员工当人?首先,如果把作为一种资源,意味着人力能为企业所利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或是抛弃它,而人与其他资源有着本质的不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现实不是从来就有的, 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在社会的作用下,才有了社会意识。例如,出生的婴孩不知道什么叫卫生, 但是长大后, 因为社会的影响才会让他知道干净,也才会搞起个人卫生。假如人类在某一时刻静止, 例如所有新生体刚出生下来,不存在社会关系,社会处理原始状态,那么所有的规则就要重新制定. 正是因为上一辈到下一辈的传承, 才使价值观有所延续. 也正是有了,欲望的追求,才使人们有了差别.欲望本身没有错,错的在于人类追求欲望的限度以及克制能力. 有些欲望是允许的,出于本能,但是欲望却不能超出社会所允许的范围,超出了这一范围,就变成了恶,或者说,如果欲望对他们造成坏的影响及伤害,那么这种欲望就是错误的欲望. 自私是允许的,私有制也是允许的,但是要放在社会的角度和框架下去做评判. 如果自私的限度对社会造成危害,就是有害的.共产主义建立的基础在于物质生活极为发达之上,因为物质已非常发达,那么人类对于物质的需求就会不再那么迫切. 而去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追求了,例如,你不会去要一个普通打工仔品味有多高,才艺有多么丰富,因为他们在为自己的基础生活到处奔波。你会认为有钱的富人去追求高雅和才艺是理所当然的。相反也是如此,有钱的人就会更向上的追求,而没钱的人只会关注与自己当前的主要生活的问题,也就没有这些方面的追求。社会就是在这种看似无序但是有条不紊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感悟人生

马克思主义感悟人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常说“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其中一个就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哲学与人生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辩证法统一的整体。人类社 会的发展历史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人本身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也是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主体。价值对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同 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力量发 展的真正源泉。哲学的价值论是人们在实践中知道人们评判好坏、善恶的态度和选 择。指引人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总是处在不 同的时空中,努力地活在有意义的世界里,在各自的人生境界中度过一生。复杂多 变的社会生活和迅猛迈进的信息时代,使人们对生存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更加迷惑。 哲学能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不断遭遇的事物的本质性进行再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处 在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中。 哲学作为世界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世界图景和实际而可靠的生 活依据,为人生的境界形成奠定了基础。哲学作为方法论,能从根本上完善人的思 维方法,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并用这种生活态度去思考世界, 建设人生。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人应该得到自由的发展空间。在科技社会相当 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能量,从自 身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 成分。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清自身的价值,在学 习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己,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

马克思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什么是人的本性?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本章试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对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作简要评述与介绍。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其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经济关系、(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性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性的人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人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独存在。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①人作为有机体首先是自然实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源于动物,又超出了动物,人的自然属性与生理需要同动物相比,也有根本的区别。 ②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每个人都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 ③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④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个性上面,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性格系统、智能系统、自我调节系统构成的。个性是人的社会进程的结果,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这其中劳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把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发展了人。而人的发展也推动了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每个人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如这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并不能决定和任意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还要努力向农民和工人学习;要批判和努力消除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思想,树立群众意识。 所以做个平凡的人民群众吧,同时不要忘了增强做社会主人的权力意识。 ……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不再是原罪说、善恶说、自私是、自由是、自然学说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说来界定。单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是片面的,必须科学地认识,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要的,因为从中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我人生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我人生的启示 在半个多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并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实践认识论的思想和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发现不仅在我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我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些方法,而且通过在未来的实践,我还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同时更有效地帮助我在学习上、生活中更上一层楼。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例如,高中时期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我们才会努力拼搏,夜夜挑灯苦读。对于当时作为考生的我们而言,正是为了“优秀的大学”这一物质,我们才会产生“要好好复习,进入这所大学”的意识。为了吃饱穿暖,为了获得金钱,为了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才会有“想赚钱”的念头。因此为了达成某一目标,取得某一物质,产生的意识才能不断地推动着我们前进。因此,是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且反作用于物质。不仅如此,体现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还使我明白了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然而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诸多限制,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未被我们认识的东西,但这些并不是不可认识的东西,例如宗教中所宣扬的神佛等,世界七大未解之谜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中主要包含了三个规律,其中质量互变规律是我理解最深的一个,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难题,一开始也许我们很多都不会做,但是通过多做题、多练习、多动脑大量地积累做题经验后,题目也会由难变易,而我们的数学水平则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也不会发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便是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步循序渐进,如果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反而会事与愿违。又例如,在大学考英语四六级,也许有的人基础好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来搏取一个及格,但更适合我的道路则是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表,规划好每天的日程和复习安排(如今天背多少单词,复习语法还是听力或是作文等),通过每天的积累,层次递进的复习才能帮助我获取更理想的成绩,而生活也会变得井然有序,而不是对一天下来所要完成的事茫然不知,毫无头绪,最终庸庸碌碌度日。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举例来说,为了测量土地、衡量容积以及其他计算上的需要,我们研究出了数学,而所有的数学原理都来源于我们的实践活动,这也就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 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然而由于《去魅》的焦点不在于此,因而未能对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就是如何使得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变得扑朔迷离的展开论述。我借评论《去魅》之际,对此略作论述。 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的理论逻辑就是这样的: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生产关系就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 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反映了阶级关系,因而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阶 级关系;所以,人的本质就就是人的阶级性即阶级本质。这就构造了人性即阶级性的“经典公式”。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与。”①人性即阶级性的“经典公式”,虽然就是以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为前提的,然而实际上却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曲解。

管理心理学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 1、试述人性假设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的管理思想及策略。(25分)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感。 基本观点: ?当人们的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转而致力于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即自我实现。 ?个人总是追求在工作中变得成熟起来。 ?人主要还是由自己来激励和控制自己的。 ?如果能给予适当的机会,职工们是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结合为一体的。 管理策略: ?管理者要较多考虑怎样才能使工作本身变得具有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 ?管理者应是一位起催化作用的媒介者,是创造与提供方便的人。 ?应该强调内在的奖励,使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因完成了任务与发挥了个人潜能后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感。 ?管理制度与方式应能保证职工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2、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它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受某些条件的制约。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组织相一致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使之能更好地发挥预定的劳动生产功能。但是,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正式群体不相一致时,尤其是当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失去在非正式群体成员中的威信时,容易引起两种群体之间的冲突,甚至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工作。 管理者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力争创造条件,使之与正式群体配合。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使非正式群体起到正式组织机构的作用,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对抗局面。 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组织管理的启示。(25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分别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 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 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 (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4)正因为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全面的,所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一切违背这一根本属性的都是非人道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5)有必要重点强调一下,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个人相对社会所拥有的自由,而是指人作为类存在超越于其它一切动物之上所显示的自由,是指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肉体的直接需要和物种衍繁的需要进行的真正自由的生产。因此人类的生产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自由的生产劳动中人可以得到美感。如果一旦人的劳动失去了自由性也就失去了自觉性,没有自觉性的劳动也就没有创造性,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劳动。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异化条件下的劳动不但没有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反而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感到痛苦。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剥夺了,仅仅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人类的劳动退化为动物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被迫的劳动,因而异化劳动是违反人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

一对人性的认识(管理学角度)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古典管理学的逻辑前提 勿庸置疑,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深受经济学的影响,而古典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认为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是自利性的,自利性的动机和行为通过人类的天性——交换,可以增进每个行为人的福利,并最终改善整个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由 3部分构成,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泰罗受人性的“恶”思想的影响,认为员工是自私的、懒惰的、好逸恶的,多数人需要被控制,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喜欢听命而为,不愿负任何责任,因此,多数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担当管理的职责。基于这一基本假设,既然员工不能“自律”,就应该采取制度化、规范化、非人性化的“他律”行为。由此演化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必须是胡萝卜加大棒、金钱与皮鞭并重的管理方法。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因此,也蕴含着军事化管理的思想。 经济人假设从人性的“恶”出发,应用的激励方法以物质刺激为主,在约束机制上强调制度化的、刚性的“他律”控制系统。这一思想为制度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又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终结埋下了祸因。同时代的法约尔另辟蹊径,从一般管理角度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管理的 5项基本职能,归纳了管理的14条原则,区分经营与管理的关系。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追求经济效益,管理的目的定位于提高生产的效率。泰罗的科学管理注重的是生产的现场管理,而法约尔则强调一般管理,在层次和内容上有严格的区分,但法约尔也没有跳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窠臼。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德国古典组织理论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权力的来源与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字塔式 的“科层制”(也称官僚制)组织结构。强调任何组织的存在均以权力为基础,倡导理性合法权力,主张组织内部的非人情关系和制度化管理。在人性假设上,其实质也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管理方法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理性化的、冰冷的刚性制度安排强调的是规范化、程度化和制度化,同样也忽视了人的其他方面的社会性需要。 古典管理理论倡导的管理方法尽管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明显的工作绩效,但是,它忽视了人类需要的复杂性、动机和行为的能动性,受到了劳资双方的低制,一些敏锐的管理学家也对此提出了质疑。古典管理重视物而轻视人,把人看成机器一般,以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措施,辅以金钱的刺激来提高生产率,强调对工人严加管理,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其结果

我对人性的理解

我对人性的理解 我们活在世上,我认为最大的乐趣,是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外表下共同的人性,不论做哪方面的工作,管理、教育、销售、医疗,服务,科研,经商,金融等等,都需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性几千年都不曾改变,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掌握人性,有利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工作和生活得更愉快。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暴露的或者隐匿的人性,其乐无穷。 对人性的了解,有些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和了解到,很多则要靠自己去发现和总结人性具有天然地美化自己的一切的心理,并且特别愿意拿自己的优点来跟别人的缺点对比,于是,比外表,比学历,比身高,比身材,比财富,比衣服,比智商,比房子,比汽车,比情人,比老婆,比孩子等等,这些现象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有些明显不如别人的地方,也在自我美化和自我想象中超过了别人。 当人面对陌生人或者新生事物时,通常只用6秒钟便下结论:第一印象往往只需6秒钟即可形成,以后的时间。只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因此对人下了第一印象的判断后,就会积极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比如,第一眼感觉某个人,土里土气没品位,之后就会从衣着、谈吐等各方面来挑剔这个人,并为自己准确的判断沾沾自喜。 人性是不能也无法改变的;当你努力想改变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改变一个人有多么的难,难怪古人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表面上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改变了一些不良习惯,但往往可能只是为了做样子给你看,在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也从未在根本上去改变,改变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就是人自己遇到了重大的触动,比如你总劝你的亲人戒酒,他表面上应付你说;戒了戒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戒,直到有一天,他酒后驾车出了车祸,变成重度残疾,这时候他有60%的可能会真正戒酒,又比如你劝朋友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吃垃圾食品,他可能表面上响应你的建议,可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改变,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又咸又辣,重油的菜一样不会少,肥肥的回锅肉照吃不误,除非有一天,他提前收到了癌症诊断书,我认识这样的人很多,给我开车的司机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四川人哪有不吃重油的菜,你和我的饮食文化差别太大啦,广东菜就是没有味道,一点都不好吃,呵呵!-我只能一笑。 观人错易,察己过难;挑别人的错,找别人的茬相当容易,而自己要做到完美无瑕则难矣!人,天生喜欢选容易的事做,人,天生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赞美下属可以让他

马克思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 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 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 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就像一个具有化学 知识的人,可以制药造福大众,也可以制毒危害人民。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 的人们, 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比如具有同样化学知识的人, 有的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 有的可以用来制造毒品危害人民。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 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 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 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生产方式的含义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题 (1 生产方式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