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言文断句的几大意识

浅谈文言文断句的几大意识

浅谈文言文断句的几大意识
浅谈文言文断句的几大意识

浅谈文言文断句的几大意识

湄潭求是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桂宝华

摘要:对文言文进行断句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一种能力,同时,文言断句近年来再次成为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无论是阅读的需要,还是为应考作准备,掌握一些断句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谓断句,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参照,兼顾古人说话的习惯,将原本没有句读的文言文点断,使其句读分明,便于理解。所以在断句时应具备语法意识、句式意识、逻辑意识,还应密切关注一些标志性词语。

关键词:文言文断句能力方法

汉语的发展是1919年才开始步入白话文的,之前一直为文言文,即是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大都是以文言形式记录下来的,要了解历史文化,必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知识。所以人才选拔考试中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高考,在语文这一学科也设置了文言文阅读,且分值不小,在15——23分之间不等。众所周知,文言文的原始读本是没有断句的,其中的句读由读者自行判断,那么,我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一个能力就是文言断句。

仔细比照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考卷,除天津、上海、安徽、福建、江苏几省之外,其余省市(包括全国卷)都设置过文言断句题,有的省市甚至是年年考,全国卷Ⅱ卷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设置了文言断句题。从题目本身看,有的摘自选文中的某一段,有的另选文段,有的是选择题,有的是直接标注,有的长有的短,总之考得灵活,也考得稳定。不难看出,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显著地成为文言

阅读部分设题的一个重头戏,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把握一些断句的规律就很有必要了。

对于习惯用白话文交流的我们而言,文言文是深奥陌生的,我们要理解文言文,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它转换,所谓的文言断句,其实也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来进行的,所以进行文言断句应该拥有如下意识:

一、语法意识

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必然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三个成分,所以抓主干可以作为断句时采用的一个行之有效办法: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谓语之后无宾语、补语要断句,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做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句子主语一般位于句首(状语提前的情况除外)由名词、代词或短语充当;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后,常常在句末,由名词、代词或短语充当;谓语用来陈述主语、支配宾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注意:大多数形容词后不跟宾语,只有一些兼具动词功能的形容词可带宾语)。掌握这些语法规律后,我们在断句时具有语法意识,可以重点关注名词、代词和动词,然后通观语段大意,判断这些词在某个语意单位里的语法功能,以便精准断句。对于名词和代词,作主语者,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者,在其后断开;此外,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必须有谓语动词,找到动词是断句最便捷的方法,只要再对应找到动词所陈述的对象(主语)和支配的对象(宾语),然后于被陈

述对象之前、被支配对象之后断开即可。除了句子要保持完整性之外,短语也是依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的,断句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进行点断。下面以2015年全国Ⅱ卷考题为例进行说明:【真题再现】“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呈初/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断句前先粗通大意,此段大致介绍了来护儿少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他的志向,以及他最初的功勋等情况;第二步,找出文段中的名词,因为名词要么作主语、要么作宾语,作主语即在其前断开,作宾语即在其后断开,我们可以先在这些名词的前后均点断,待后边明确所有关系后进行取舍;第三步,找出文段中的动词,因为

动词在造句中很关键,它通常作谓语,而谓语在句子中的功能是陈述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此外,动词后面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它的宾语,表明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所以找到动词,即可围绕它初步判定某个句子的主干;第四步,从语法构成上仔细推敲,判断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对第一步中点断的地方进行取舍,完成断句。

【答案】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

二、句式意识

古汉语里有一些固定句式,断句时不可将它们断开;古人讲话为文讲究形式美,经常会有一些对举、列举、联举的情况,从而会用到对偶句、排比句、并列句、关联句,这样一些句子要么结构相似,要么语意相对或相关,找到这些规律后有助于断句。下面以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是2014年广东卷,“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解析】粗读文句,此句大意为尧禅位给舜后舜的地位和尧禅位的理

由。舜的地位是尧禅位给他后才拥有的,那么尧为何要禅位给舜呢?“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即是原因,根据句间因果关系可初步将文段分成两部分;第二步,借助语法关系和句式特点,其中“天地享之”和“百姓戴之”句式构成相同,语意相关,断开才能相对独立地表达舜的地位,同时,“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中“非有……,惟……”是一个表示在对比中进行肯定选择的常用句式,所以依据句式特点将其断开为“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答案】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二是节选自《汉书.刑法志第三》的一个文段,“夫人效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解析】此段大意是讲人为万物之灵长的原因和条件。“效天地之貌”与“怀五常之性”句式结构一致,可断开表示独立的意思;“有生之最灵者也”以“者也”为标志表示一个判断句,在其后断开;“爪牙不足以供嗜欲”与“趋走不足以避利害”句式结构相同,可断开表示独立的意思;“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可借助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断开;“此其所以为贵也”是一个判断句,可自然断开;“不仁爱则不能群”和“不能群则不胜物”以及“不胜物则养不足”这三句句式相同,句意环环相扣,从句式特点和句意逻辑两方面可以轻松断开。

【答案】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三、逻辑意识

语言表达,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语意必须符合逻辑,所以在斟酌断句时,要有逻辑意识。下面以2015年四川卷和全国Ⅰ卷为例进行说明。

2015年四川卷第12小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解析】此文段从《隋书》中选材,材料是关于屈原的,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相对简单一些。文段中有明显句读作用的虚词很少,但通观全段,从表意上初步可以看到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另外,此文段内部逻辑关系非常紧密,“贤臣屈原,被谗放逐”才“著离骚八篇”,前后形成因果关系;“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是用两个动宾短语表明著书的目的,前后形成目的关系;屈原“自明无罪”,所以就“因以讽谏”,这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他讽谏的目的是“冀君觉悟”,所以前后两句的目的关系显而易见;只是“卒不省察”,此句又在“冀君觉悟”的基础上进行转折;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遂

赴汨罗死”,这与前两句构成因果关系。综观全段文字,考生如果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断句技巧和一定的文化素养,只要能关注到上述分析的句间逻辑关系,那么准确点断就不是难事。

【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 I第4小题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通观四个选项,最明显的不同有两处,一处是在“使者”前后,一处是在“奏”字前后。先看第一处,《汉典》解释“入贡”是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使者”是奉命出使他国的人,如果能将其放

在“入贡”之后作其宾语,显然不符合事理逻辑,因此要在“入贡”和“使者”之间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再看第二处,“贬”是皇帝下诏命降低官员的职位,是皇帝的特权,而“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这个句子,从文化常识和语意上判断,都应是宰相奏请皇帝贬谪孙傅,所以不可将“奏”和“贬”断开,据此排除B项。答案为A。

四、标志意识

文言文里,有些虚词有其固定的位置,断句时可以以它们为标志进行点断,下面归纳了六种情况,并列举一些取自教材内外的典型实例加以佐证。

1、常置于句首的词语:盖、盍,夫、且夫、若夫等

2、常置于句末的词语:矣、欤、哉、邪、耳、而已、也、焉等

3、置于句首且相对独立的叹词,在其前后皆应断开,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4、有些时间副词或短语,在其前后皆可断开,如:俄而、未几、既而、无何、已而、少顷、顷之、久之等。

5、表示领出式的词后要断开,如:言、曰、云等。

6、连词多置于句中,但如果句子太长,或表意相对独立,也可在连词前断开,所以连词也可置于句首。

典型实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前赤壁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留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嗟夫/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过秦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论》)“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

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动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

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

震/各急趋出。”

(节选自蒲松龄《地震》)“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

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

有不能已也。”(节选自明代散文《<万木图>序》)

以上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个人探索和总结,观点不免粗

疏浅陋,在此写下,一是与关注同一话题的同仁分享个人收获,更在

抛砖引玉,获得行家专家的指导,以臻完善。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XX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我们平时说话、读文章时往往会在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有时还会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主语部分,“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是谓语部分,在这两者之间要作停顿。古人说话也是如此,“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这一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落笔”是主语部分,指苏东坡一挥而就的诗文,“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部分。〖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10.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文言文断句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断句训练(附答案) 1、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译文】宣和末年,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qí州。 2、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 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 焉 【答案】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yì/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xīn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译文】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 3、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译文】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4、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译文】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5、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广州市第64中学康缘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文言文断句练习

文言文断句练习 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 1、子罕弗受玉(《左传》)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2、弈秋诲弈(《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黔驴技穷(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inyin)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inyin)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一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一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 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 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 天下之大过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 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晘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 下平矣。”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①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 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 是独乐者也不可。”(选自《说苑》) 【注】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 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 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完整word版)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一、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译文)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译文)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译文)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 6.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 8.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译文) 9.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译文) 10.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1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12.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译文) 1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文) 14.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liě)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y uān)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 (译文) 15.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6.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

初中文言文如何断句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非常高兴。拜堂之日,阔少爷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二、断句的方法: 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示例一: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 老师支招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 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 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 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指导: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王恭从会稽还/ 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例:1、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老师支招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用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我来试试:学生练 例: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教师指导: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 例:曰/ 我本谓卿多/ 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我来试试:学生练习版 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教师指导: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 示例四: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2、陈胜者/阳城人也 阴影部分的字是什么词:“如……何”是反问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老师支招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 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我鸭也/杀而食之/ 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买鸭捉兔》 (教师指导: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 示例五:学生齐读 1、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思考:以上句子都有什么共同之处?答:运用了修辞。分别运用哪种修辞?答:1、顶针、2、对偶、3、排比) 老师支招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点拨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2008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点拨:文言文断句四步法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高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后往往能断句。

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及答案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文言文断句练习50句

文言文断句练习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 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实行了解的。掌握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这些重点知识,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读文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水平。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理应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个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能够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个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编 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II卷 (韩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 教学重难点: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初中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文言文断句和停顿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而能否把握好文 言文的节奏,是能否读懂文言文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要把 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 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 òu 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 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根据句读给文 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 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 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 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小伙子一 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 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 1.什么是文言停顿 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 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 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 B 、王之蔽/甚矣 C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 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 顿。B 项中“蔽”(受蒙蔽)是动词谓语,“甚”(严重)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 、D 两项中 “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 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②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蜀之鄙/有二僧 B .子/何恃而往 C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 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 “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 、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 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 、B 项是主谓间的停顿, 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b 就与例三的C 句一样,a 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b.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②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组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 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③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若、夫、乃、若夫、至若等)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④表示完整语意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 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 、C 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 项才对。 例六、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C 、尝求古仁/人之心 D 、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 项错了,A 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 项是承接上文的连 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 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 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 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 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 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 项是“老朋友到日 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