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B=f(P*E)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5)个案法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管理学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1)早期管理理论

大卫.李嘉图: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

巴贝奇:《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发展了劳动与分工

(2)传统管理理论

艾末生: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解决如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法约尔:强调了五种职能,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3)科学管理理论韦伯:提出组织管理理论

厄威克:八项原则

古利克:七种职能

2、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的满意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A.人类需要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

麦格雷戈:X----Y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勒温:(非正式组织人人关系)团体力学理论

C.群体行为理论布雷德福:(研究人与人关系)敏感性训练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3、现代管理理论(3)系统管理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

(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现象(见下页)

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情感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像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

心心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后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象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3)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特征: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b.自觉的能动性

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e.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

三、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

X理论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述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X理论的管理措施:

(1)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2、“社会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基本观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

(2)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会主动寻找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像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5)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而把物质因素放在次要地位。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既不是生产指导者,也不是人际关系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内在的激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应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四、“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

基本观点:

(1)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层次也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其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 ===========================================================================================

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两部分:(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的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1、独特性;2、整体性;3、稳定性;4、倾向性

(三)个性的形成过程:1、婴幼儿期;2、学生时期;3、社会时期

(四)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2、家庭因素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3、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4、阶级和阶层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真善美与假恶丑

(五)个性的理论

1、特质论(个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代表人物:阿尔波物、艾森克和卡特尔

2、社会学习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观点:(1)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的类似的行为的观察。

(2)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而有些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3)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3、心理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

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像型

阿德勒:强调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意识才是核心

4、个性类型论

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

二、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二)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如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特点:一是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

二是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

三是心理活动的指向特点

(三)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也称活泼型

2、粘液质,也称安静型

3、胆汁质,又称兴奋型

4、抑郁质,又称抑制型

(四)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3)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a、在一般的工作安排时,要注意满足工作对同一个个体具有几种气质特征的互补性要求

b、在工作分工中,要注意不同职位对气质的互补性有不同的要求。

c、在人员优化组合时,要注意集体对不同个体的气质类型的互补性的要求。

(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三、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2、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

求。

3、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

环境的外来影响。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

(三)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关系

1、气质是性格的基础,但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2、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某种性格特点的形成;而性格的特点又可能补偿能力的某些弱点。

(三)性格的特征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1)强度特征;(2)稳定性特征;(3)持久性特征;(4)主导心

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类型

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内部、外部

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

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期?妮蒂雅《性格分析类》一书中的分类):活泼型

(多血质)、力量型(胆汁质)、完善型(粘液质)、和平型(抑郁质)

(五)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1)自我广延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4)表象上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

(6)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四、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二)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

(三)能力的结构:

1、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二因素结构学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了群因素结构学说: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

知觉和知觉速度。

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能力的“智慧结构”学说,他认为:能力是由三个变项构成的,第一

个变项是操作,第二个变项是材料内容,第三个变项是成品。

4、我国学者从三个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1)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2)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五)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一、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四)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1、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

2、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

(2)兴趣和爱好

(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

(5)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二、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本质: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是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二是知觉的组织结构。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进入知觉过程。如彼此

之间接近的程度、交往的多少,彼此相似。

3、角色知觉: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

模式。

(三)社会知觉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克服消极的方面:

(1)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

(2)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的印象。

(3)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

2、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

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指

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4、定型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三、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二)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五)归因的模式

情境归因(外因):如运气、任务的难易等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个人倾向归因(内因):如态度,努力等

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对象的特点

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前后的一贯性

归结为以下因素普遍性

差异性

努力(内因、不稳定因素)

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能力(内因、稳定因素)

任务难度(外因、稳定因素)

机遇(外因、不稳定因素)

(四)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常见的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归因偏差的克服:1、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2、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

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

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

信心。

四、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一)所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二)观察别人的行为与观察自己的行为的区别:

1、观察自己行为时所掌握的信息要比观察别人时更多

2、对自己行为的知觉比知觉别人的行为更熟悉

3、在自我知觉时,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而在知觉别人时自己是观察者,别人是被观察者。(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2、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六)自我意识: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七)自我意识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八)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1、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2、但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对自我知觉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九)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十)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即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行为管理。

(十一)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关系)

1、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2、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3、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及其作用

(一)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特点

1、阿尔波特:(1)理论的:强调通过理论性的批判的方法探求真理。

(2)经济的:强调功用性的实用性

(3)惟美的:强调形式与和谐

(4)社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信任

(5)政治的: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

(6)宗教的: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了解宇宙本身。

2、格雷夫斯:(1)反应型

(2)宗法型

(3)自我中心型

(4)坚持己见型

(5)玩弄权术型

(6)社交中心型

(7)存在主义型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1、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

的功能。

2、价值观的作用可分为四种:(1)动力作用;(2)标准作用[核心];(3)定向作用;(4)定向作用

3、价值观的应用

?????????????

二、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构成:认知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意向要素

3、四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

(1)认识是态度的基础

(2)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

(3)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态度的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

(三)态度的作用:

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1)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三、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2、团体因素

3、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4、个体人格因素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1、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勒温)

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费斯汀格)

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

(1)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阶段)

4、学习理论及应用

包括了三方面的观点:(1)经典条件反向的观点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

(3)社会学习的观点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及应用

=============================================================================

六、需要、动机与激励

一、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

1、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需要的种类:

(1)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3)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二)动机

1、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

心理状态。

2、动机的表现形式:真实动机与伪装动机

3、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1)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

(2)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要重要

激励模式: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或需要未满足※新的城要或需要调整

(三)激励

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状态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2、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3、需要层次论对五种基本需要的高、低两级区分

(二)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1、主要的理论贡献

(1)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2)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3)对人类基本需要中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2、局限性

(1)缺乏定量分析,在可信性和说服力上尚有缺欠。

(2)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之前提的确立,其根据过于武断。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的划分与各自构成

(1)满意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2)不满意因素: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2、双因素的理论分析(重点)

(1)双因素的性质。

(2)双因素的作用

(3)双因素的需要结构

(4)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

3、对双因素论的评价

(1)双因素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

a、工作丰富化

b、工作扩大化

c、弹性工时

(2)双因素论的不足

a、怀疑双因素论的可信度

b、怀疑双因素论的普遍性

c、怀疑双因素论的可靠性

(三)成就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1)成就需要:成就需要的含义

成就需要的行为表现

成就感的培养

(2)社会交往需要:行为特征

(3)权力需要:特征

2、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

为什么说成就需要理论对需要层次论的超越(重点)

(1)成就需要理论从同一层面提示三类需要,更有效地分析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类型需要对行为方式的影响,克服了马斯洛理论中各层次仅为单一类型需要的缺陷。

(2)成就需要理论从需要性质的不同揭示其对人的不同激励方向,不论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它都具有激励作用,甚至经常得到满足的需要,对人更具有激励作用。

(3)成就需要理论从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基础上,提示了教育对于需要培养的重要性与可

行性。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

1、期望理论的优点:

(1)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2)期望理论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2、期望理论的缺点:主要在于其模式的太过理想化。

3、期望理论处理的三个关系

(1)努力与成绩的关系

(2)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二)、目标理论(洛克)

1、目标理论认为可以从三个标准或角度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加以分析:

(1)目标的具体性

(2)目标的难易性

(3)目标的可接受性

4、设置合适目标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3)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目标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具有的重要意义:

(1)目标理论对目标与激励关系的新研究,有利于管理者重视目标所具有的动机作用,重视目标管理。

(2)目标理论关于设置合适目标的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技术。

(3)目标理论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5、目标的局限性:一是目标设置上未考虑公平性问题

二是目标设置在应用领域上受限制

(三)强化理论(斯金纳)

1、强化的类型

(1)积极强化

(2)消极强化

(3)惩罚

(4)消退

2、强化的程序

(1)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因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2)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3、强化的基本原则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

过多的惩罚会使人产生挫折感

仅靠惩罚会把人变成制度的奴隶

(3)及时强化

(4)奖人所需

四、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

1、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2)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3)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4)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5)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2、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重点)

(1)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2)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3)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二)挫折理论

1、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

(1)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2)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3)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3、挫折产生的原因:(1)、外部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2)、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

4、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

(1)、个体的抱负水平

(2)、个体的忍受力

(3)、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5、挫折的行为表现:

(1)、攻击性行为(直接攻击、转向攻击)

(2)、退化性行为(盲目的轻信、固执、逆反)

(3)、妥协性行为(自我安慰、自我整饰、成因推诿)

(4)、积极性行为(升华、补偿、改变)

6、应付挫折的方法: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变情境

(3)适当的精神发泄(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

第七章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一般概述

1、群体的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群体的特征

(1)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即具有“我们同属于一群”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感受

(4)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3、群体的要素

1、活动;

2、相互作用;

3、感情;(

4、群体的规范)

4、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

二、群体的分类

1、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2、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应具备下述特点:

(1)、人数不多

(2)、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

(3)、群体的成员、由共同的活动结合一起;

(4)、群体的成员之间能产生感情上的相互关系;

(5)、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有5个共同的特征: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2、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1)塞利士的分类: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垂直型;平等型;随意型;

(3)里维斯的分类:友谊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

3、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的分类: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三、群体的形成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1、心理因素(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首要因素)

(1)价值观念一致

(2)兴趣与爱好一致

(3)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3、环境因素

(1)工作与生活方式

(2)共同的利害关系

(3)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四、群体的功能

(一)正式群体的功能

1、完成组织任务

2、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3、协调人群关系

4、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二)高效率的群体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群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5、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三)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1)促进作用

(2)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对其成员起激励作用

=============================================================================

第八章群体动力

一、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1、所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的作用(重点)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动力的作用

(4)行为导向的作用

3、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1、从众与顺从

(1)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2、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出于知觉的歪曲

(2)出于判断的歪曲

(3)出于行为的歪曲

3、顺从行为有其表面和内心两个方面,它可以有四种情况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纳

(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

(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纳

(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

(1)群体的性质

(2)群体的成员

(3)群体的气氛

(4)群体的凝聚力

(5)群体的一致性

2、个体特征

(1)智力水平的高低

(2)情绪的稳定性

(3)“自我映像”

(4)个性特征

(5)态度与价值观

(6)生活阅历

(四)群体压力的产生

当一个群体开会讨论有关问题而出现不同意见分歧时,会经历以下过程:

1、合理辩论阶段

2、劝解说服阶段

3、攻击阶段

4、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1)反从众

(2)独立

(3)集体主义自决

2、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重点)

(1)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2)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

(3)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持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重点)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二、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

(1)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2)群体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力

(3)群体对满足成员个人需求的吸引力

凝聚力强的群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成员之间的住处沟通渠道畅通,沟通频率频繁,群体内气氛民主,成员间关系和谐。

(2)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成员参加群体活动的出度率高。

(3)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权益。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目标结构

(2)群体规范的性质

(3)群体的领导方式

(4)成员的个性特征

(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6)群体的地位

(7)群体规模的大小

(8)信息沟通状况

(9)奖励方式

(10)成员的身心健康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三、群体的冲突

(一)群体冲突的性质

1、建设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特点:(1)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2)彼此乐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3)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4)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增加

2、对抗性冲突:凡是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特点

(1)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2)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

(3)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

(4)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二)群体冲突的过程(这段书挺难看的)

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2、认知和个性化

3、行为意向

4、行为

5、结果。

(三)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1、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1)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2)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

(3)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由于冲突的种类不同,其解决的方法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交涉与谈判

(2)第三者仲裁

(3)吸收合并

(4)运用权威或武力

2、预防群体间冲突的方法

(1)必须找出两个群体都能同意的目标

(2)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介绍几种具体的方法:

(1)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

(2)订立超级目标

(3)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

(4)尽量避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

(5)强调整体效率,强调整个组织的效率,以及强调各部门对整个组织作贡献的重要性。(6)加强思想教育。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

2、编码;

3、信息;

4、通道;

5、解码;

6、接受者;

7、反馈;

(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三)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住处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按目的分类:工具式的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按组织层次的沟通: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

1、单各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在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信心,知道自己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4、在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会受到住处接受者的批语或挑剔;

5、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三)良好沟通的“十诫”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管理学总结-邢以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管理就是谋取剩余。强调管理作用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作用 穆尼: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 孔茨: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使事情做成的一种职能。强调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所组成的过程; 管理者组织他人工作的一项活动; 管理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答案的一项工作。 2.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各个组织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工作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在哪种组织哪一层面上从事何种工作,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所为协调,就是将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事物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分配、监督、检查等工作,实际上是在对目标、资源、任务、行为、活动等进行协调。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目标(抉择),资源(计划),任务(分工),思想(沟通),行为(沟通和奖惩),活动

(计划、检查、监督)。 结论1:由于管理对象的多样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3.管理产生的原因 共同劳动并不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为协调这一矛盾,产生了协调的六种方法: 生产:通过科研和劳动向大自然要资源; 组织:通过与他人分工协作; 战争:通过掠夺; 贸易:通过自己剩余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道德:通过教育来约束改变人的欲望;(费时费力) 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只能缓解不能最终解决) 结论2: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更高的目标。 4.管理的实质 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目的性: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管理

最新管理心理学考试试题A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卷A答题时间100分钟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班级序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2*9=18) 1、管理的核心是() A财的管理B物的管理C人的管理D时间的管理 2、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 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是() A性格B气质C能力D意志 3、“X理论”是对()假设作了概括?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的人”D “复杂人” 4、重效率而不重效能是()的典型特征 A视时间为主宰B视时间为敌人C视时间为神秘物D视时间为奴隶。 5、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A.韦伯 B.法约尔 C.泰罗 D.古利克 6、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 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称为() A.挫折 B.公平 C.期望 D.强化 7、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过程激励型理论() A弗鲁姆的期望理论B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 C亚当斯的公平理论D海德的归因理论. &通过惩罚他人的不合心意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称为()A强制权力B奖赏权力C合法权力D参照权力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组织设计的趋势() A组织结构扁平化B组织结构柔性化C组织界限明晰化D组织运营信息化 二、简答题(5 *7=35)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哪五个层次 2、什么是组织结构,其维度有哪些

3、如何才能制订出理想的目标. 4、什么是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的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 5、简述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策略。 6、简述群体与团队的关系。 7、什么是组织文化,员工是怎样学习组织文化的? 三、论述题(20 分) 1、试述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激励与约束(20分) 四、案例题(27 分)案例一(2 *6=1 2 ) 三个20 世纪60 年代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各奔前程,少有来往,某天在党校学习时不期而遇,想不到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都被推上了领导岗位,分别在三个局担任局长工作。B 约A、C 两位老同学星期回到家一叙。老同学聚会,自然而然地谈起了各自走马上任后的情况。 A 说,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分头召集机关处室负责人的座谈会,通过这种座谈形式,让大家了解自己,也使自己熟悉各处室负责人,从而对局内的整个情况有个大概了解。B与A的情况不同,他选择的第一件事是, 与局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逐个谈心,向他们了解局里的情况,同时也谈了自己新上任的一些想法,借以沟通思想,使彼此有所了解,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C 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掌握了该局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与上下左右沟通了思想,建立了感情,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A 与B 两人对C 的做法很感兴趣,C 接着说,他上任后的第二件事是,要求全局各处室,群策群力,拿出“两制一规范” 的方案。所谓“两制”,就是岗位责任制、奖惩制;所谓“一规范” ,就是职位分类规范。C 亲自挂帅抓这项工作,他与各处室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奖惩制,职位分类规范。使大家明确,局机关是为基层服务的,通过“两制一规范” 的制定,使局机关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了扯皮现象,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优胜劣汰,奖罚分明。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清正廉洁,效率高,有实绩的干部队伍。C 上任后的第三件事是,提议创办一张(快讯)小报,他与大家一起讨论办报方针和信息输入、信息输出渠道等事宜,通过讨论使小报编辑人员明确,这是一张信息快报,要求编辑人员把从国外书报杂志中看到的有关新技术、新知识、新书目及时传递,其中,涉及到经济、科技、规划、管理等新动向的信息,要及时反映给局领导。 C 谈完后,三个老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位局长上任后,A、B两人通过接触领导,C通过各种形式广泛调查研究开始各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范文

民族文化的维度(美国吉特?霍夫斯泰特1980 年四维度理论) 1.权力距离:指社会承认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均分配的范围。即为职工与管理者的社会距离。(大&小的权力距离的特征) 2.不确定避免: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加正式的规矩,加以避免。(强& 弱的不确定性避免 的特征) 3.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是指一种组织松垮的社会结构,其中的仅仅关心他们自己和最紧密的家庭。集体主义是一种严密的组织结构,他们期望内部群体来关心他们,作为交换,他们也对内部群体绝对忠诚。(集体&个人主义 特征) 4.男性度—女性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群体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 喜欢。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 态度的特征 1.社会性:人的态度是天生的,离开社会便无任何态度。 2.内隐性:行为的准备,而不是行为的表现。 3.稳定性:人的态度一经形成便表现非常稳固、持久、很难转化。 4.态度核心——价值观。(经济、理论、审美、权利、社会、宗教)态度的形成过程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如小学儿童学习) 2.同化阶段: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使自己态度与他人的相接近,不再是被迫服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 3.内化阶段: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改变行为,使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1.工作本身2.薪酬3.人际关系 4.(有支持性)工作环境 5.个性与工作匹配 6. 受教育程度 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1.把员工的需要同企业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 2.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其有主人翁般的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3.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人员帮助实现,以满足员工自我成就感。 4.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管理人员实行走动管理,经常与员工自由交谈,保持上下沟通,促进了解,消除误解。 激励: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心理过程。(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中需要基本上反映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类共同的特点: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以层次形式出现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已满足的需要不会再对人们起打得激励作用。组织应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优势需要,并随着员工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1.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要 2.满足职工各自不同的需要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校管理心理可分为个体心理、__________、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2.自我认知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________。 3.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主要受效价和___________的影响。 4.教师的三种工作态度有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____________。 5.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的三个群体是学生群体、_______________和领导班子。 6.人际交往的两个特点是相互性和___________。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指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青春期教育。8.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属于____________影响力。 9.勒温的组织变革步骤是__________、变革、冻结。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 A、人际关系阶段 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管理科学”阶段 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2、独立型和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阿德勒 B、荣格 C、威特金 D、卡特尔 3、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 A、反向行为 B、压抑 C、合理化 D、升华 4、挫折后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A、攻击 B、冷漠 C、退化 D、幻想 5、血压高、心脏病是压力的()。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行为反应 D、情绪反应 7、“先入为主”说的是对人知觉的()。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适应和()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A、交往 B、发展 C、生存 D、学习 9、根据卡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 A、命令式 B、说服时 C、参与式 D、授权式 10、管理心理学中的校园组织文化的含义是()。 A、学校中的文娱活动是否多 B、学校中教师学历达到高标准 C、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管理方式 D、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判断并改错(将√或×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属社会人性假设。( ) 2.性格不具有社会性,没有好坏之分。( ) 3.奖金既是“激励因素”,又可变成“保健因素”。( ) 4.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的时候,一般是认知决定人的行为。( ) 5.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 6.从众心理往往不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创造精神。( ) 7.课堂组织不紧凑本身就会诱发学生的纪律问题。( ) 8.当员工比较成熟的时候应采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 ) 9.管理方格模式中的1.9属于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 ) 10.对学校教师应实行严密的管理。( )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结合实际谈谈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20分) 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字。 甲、乙、丙、丁四人分别去听音乐会,但是都迟到了。甲对检票员不让进剧场的做法非常气愤并和检票员争吵了起来硬要往里边闯;乙对检票员的做法很理解,但随后又找到一个没有检票员的人口悄悄地进去听音乐;丙碰到检票员不让进场很理解,自我安慰,不着急,先到小卖部休息一下,等中场休息再进去I丁对自己迟到的行为很后悔,认为这个音乐会不该来,运气不好,于是扭身回家。请分析以上四个人分属哪种气质类型,为什么?

(完整版)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管理学》习题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第一章管理及其产生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概念技能 3.人际技能 4.技术技能 5.协调 1.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a )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2.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3.作为()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管理者 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4.田力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 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人员变成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田力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的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 ()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5. 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填空题 1人际技能包括()和() 2.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具有()属性。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 ()、()、()三大类。 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和 ()。 5.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四、简答题: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4.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5.为了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六、案例分析题 三株的管理 当史玉柱陷入走投无路的深刻危机时,60岁的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亲自接待了这位惊魂未定的30岁年青人。期间,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阅历还浅,驾驶

《管理心理学》期末试题A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座位号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A 参考答案 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总 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核分人 题 分 复查人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 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过程的管理职能是(B )1-1-40 A .计划职能 B .组织职能 C .指挥职能 D .控制职能 2.从情绪活动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可划分为三种形态:激情、应激和(A )1-1-43 A .心境 B .心情 C .心态 D .心智 3.不要主观臆测和单凭内省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而应当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事物,实事求是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环境并找出人行为结果的真正心理原因是管理心理学研究应坚持的(C )1-1-58 A .联系性原则 B .发展性原则 C 客观性原则 D .具体性原则 4.在古典管理理论中,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C )1-2-69 A .泰勒 B .法约尔 C .韦伯 D .古利克 5.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 得 分 评卷人 复查人 系: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 考室:_______ ----------------------------------------------------------------------------------------------------------------------------------------------------------------------------------------------------------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有答 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管理心理学》网络课程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 IQ = 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 X 100 。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 11、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是人的意志特征。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_需要、自尊__需要、自我实现_需要。 13、双因素理论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请列举出四种智力测量的方法:实验、谈话、个案调查、智力测验。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6.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错) 7.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对 ) 8. 公平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对) 9. 人际关系理论也称管理的行为学派理论。(对 ) 10. 韦伯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 ) 11.“霍桑效应”即指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错 ) 12.智力测验是测量能力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对) 13.气质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对) 14.有人勇敢有人怯懦,这是描述性格的理智特征。(错 )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错)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等教育201 年第学期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姓名年级层次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 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个体心理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3、按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理论,最不适宜做会计的是()类型人。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4、人类行为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方面。 A动机 B 活动目的 C 目的与动机的区别D目标选拔的标准 5、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B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C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D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6、人际关系的类型比较复杂,根据(),可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和分离型。 A交往关系大小B人际交往需要不同 C 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D交往动机 7、领导者的任职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条件,总的来说就是对某个领导岗位的德才要求,下列不属于才的方面的是()。 A政治思想作风品质B基本的知识素养C良好的人际关系D身体素质 8、考察领导干部的方法很多,()是指那些对组织目标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 A 情境模拟法 B 360度测评法 C 关键事件法 D 目标考核法 9、关于团体对个人的影响中,()是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A从众行为倾向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助长作用 10、()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支配别人,自信而精力旺盛,有冒险精神”。 A社交型B传统型C企业型D艺术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及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 3 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提出的,这两个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4 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及理论,被誉为。 三、判断题(请在各题中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若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上“√”,若错误则打上“×”。每小题1分,共15分) 1、管理心理学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以自然性为主的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 2、知觉的恒常性消失,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失去确定性。() 3、对角色行为标准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采取不同的角色行为。() 4、能力和知识技能只有区别而不会有联系。() 5、气质是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邢以群管理学第四版总复习资料(每章重难点)

第一章管理和管理学 [1] 从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内容、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管理的本质认识管理是什 么—— 管理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综合利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的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有效性的衡量:可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有效性包括效率和效益。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讲求效率要求我们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目标。而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只有我们通过管理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我们的管理工作才是有效的。有效的管理既讲求效益,又讲求效率。 本质: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2] 管理产生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需要管理,是因为管理有助于人的追丘壑组织目标的确立和实现。管理从本质上而言使人们为了有效的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3] 管理的职能 (1)计划工作。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工作开始的,计划工作是管理的首要 职能。 (2)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分工协 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自然延伸。 (3)领导工作。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直到和激励各 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 (4)控制工作。控制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 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4] 管理学 导言的P9管理学以所有的组织所共有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组织管理的一般问题。即它是一门研究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的科学,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各类管理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 第二章管理者 [1] 管理者的定义,其与操作者的区别—— 定义: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区别: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人,管理者是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一个人在组织中是不是管理者,关键取决于其是否有直接下属。 [2] 管理者的角色 在人际关系方面充当着: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 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 决策活动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3] 管理者的分类 按管理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按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业务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行政管理者技术管理者其他管理者 [4] 管理者的职责(各管理层的职责,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有全面责任,主要侧重于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和沟通组织与交往联系,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管理心理学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 1、试述人性假设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的管理思想及策略。(25分)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感。 基本观点: ?当人们的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转而致力于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即自我实现。 ?个人总是追求在工作中变得成熟起来。 ?人主要还是由自己来激励和控制自己的。 ?如果能给予适当的机会,职工们是会自愿地把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结合为一体的。 管理策略: ?管理者要较多考虑怎样才能使工作本身变得具有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 ?管理者应是一位起催化作用的媒介者,是创造与提供方便的人。 ?应该强调内在的奖励,使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因完成了任务与发挥了个人潜能后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感。 ?管理制度与方式应能保证职工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2、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它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受某些条件的制约。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组织相一致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使之能更好地发挥预定的劳动生产功能。但是,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正式群体不相一致时,尤其是当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失去在非正式群体成员中的威信时,容易引起两种群体之间的冲突,甚至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工作。 管理者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力争创造条件,使之与正式群体配合。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使非正式群体起到正式组织机构的作用,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对抗局面。 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组织管理的启示。(25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分别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网络课程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 = 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 X 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 11、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是人的意志特征。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 _需要、自尊__需要、自我实现_需要。 13、双因素理论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 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 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 程。 15、请列举出四种智力测量的方法:实验、谈话、个案调查、智力测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 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6.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错) 7.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对) 8.公平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对) 9.人际关系理论也称管理的行为学派理论。(对) 10.韦伯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 11.“霍桑效应”即指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错) 12.智力测验是测量能力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对) 13.气质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对)14.有人勇敢有人怯懦,这是描述性格的理智特征。(错)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错)16.个人遭受挫折时,免于情绪和行为失常的适应机制叫做应激。(错) 17. 迁怒是一种升华的自我防卫形式。(错) 三、单项选择题 1.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a )。 a. 意志特征 b. 情绪特征 c. 态度特征 d. 理智特征2.问卷法和访谈法属于( c )。 a. 观察法 b. 测验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

管理心理学试卷A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基础A卷 、单向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 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测验法 3. 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 、个案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 4.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 A、早期管理理论 B 、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 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A、人性管理理论 B 、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 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A、参照群体 B、实属群众 C、非正式群体 D、正式群体 7.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 A、暗示 B 、服从 C 、模仿 D 、从众 8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工的团体叫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团体 C、指挥团体 D、利益团体 9、一般来说,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往往 A、适中 B 、越大 C 、越小 D 、两者没有关系 10、“酸葡萄理论”属于下列哪种自我防卫方式 A、合理化 B 、压抑 C 、升华 D 、替代 11、人为设定条件,控制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 B、冋卷法 C、实验法 D、测试法 12、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理智特征

管理心理学试题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20×2=40) 1.()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访谈法;C.个案法;D.观察法。 2.()主持霍桑实验的人是。 A.亚当斯;B.梅奥和罗利斯伯格;C.艾宾浩斯;D.费斯汀格。 3.()“滥竽充数”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齐宣王的喜好; B.南郭先生的道德品质; C.齐宣王的制度不合理; D.南郭先生没有制度意识; 4.()每个人特定人群总有一种共同的、较为一致且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这种现象被称为。 A.光环作用; B.假定相似作用; C.首因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定式;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6.()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A.需要;动机;激励; B.需要;激励;动机; C.动机;需要;激励; D.动机;激励;需要。 7.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A.物理因素、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主体因素; C.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D.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8.()在公平理论中,如果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相比感到吃亏了,会采取。 A.减少投入; B.增加投入; C.要求增加他人的收入; D.要求减少他人的工作量; 9. ()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A.群体促进效应;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记应变的管理理论是(C)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全面理论 D.决策理论 2.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C)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3.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B)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4.领导者有意让部署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种领导决策方式是(C) A.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B.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C.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D.开放式的领导决策 5.年终考核是何种考核(C) A.日常考核 B.定期考核 C.长期考核 D.临时考核 6.考核者评价他人时特别体谅哪些与自己一致的行为和思想。这种考核中的心理偏差是(B) A.从众效应偏差 B.相似性偏差 C.趋中化的偏差 D.暗示性偏差

7.人格结构(知、情、意、行)完整、稳定、一贯、协调,以及理智活动与本能情绪反应相协调,人格个别特征与年龄相协调。这是心理健康的那种特征(C) A.能够自尊自制 B.行为反应适度 C.人格健全协调 D.情绪稳定乐观 8.“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说明个性具有(C)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倾向性 9.在人际交往中,影响最最显着和重要的主观印象是(A) A.第一印象 B.性格气质 C.周围环境 D.交往动机 10.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领导者的(C)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11.领导者的用人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不包括(B) A.广纳贤士 B.以身作则 C.用人所长 D.任人惟贤 12.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是() A.互需 B.互酬 C.互敬 D.互爱 13.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人际关系的为(C) A.婚姻关系 B.师徒关系 C.伦理关系 D.同学关系 14.一般说来,人际交往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其中最深层的是(C) A.感情交往 B.礼仪交往 C.思想交往 D.功力交往 15.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中最高层的需要是(C)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尊重需要

自考管理心理学历年试卷及答案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A )1-40 A.管理B.领导C.协调D.沟通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1-60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 A )1-59 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 4.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2-77 A.韦伯B.梅奥C.马斯洛D.摩尔斯 5.法国着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都存在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职能是( C )2-68 A.技术B.商业C.管理D.财务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 A )2-70

A.人际关系理论B.社会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本管理理论 7.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是( B )3-80 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 8.人们认为外交官应该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演员应该“喜形于色”,这是( D )3-88 A.自我知觉B.首因效应C.人际知觉D.角色知觉 9.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指的是( B )3-93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现象 10.关于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智力多元论学说代表人物是( D )4-100 A.斯皮尔曼B.塞斯登C.基尔福特D.加德纳 11.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临界状态的IQ分布在( B )4-101 A.70以下B.70~79C.80~120 D.120以上 12.气质和工作应进行合理匹配,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等需要有表达、活动与组织能力工作的气质类型是( A )4-110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1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职位升迁等因素归为( C )5-1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