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

二、授课班级:15汉语言文学①②③班

三、辅导内容(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2

二、心理学为什么是中间科学?P6

1、心理现象的本质是脑的机能,心理学要研究脑对心理的关系与作用,研究的

目标和手段跟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综上两点,说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6-7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0-13

1、观察法(播放延迟满足实验的视频)

2、心理测量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五、20世纪心理学有哪些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第一章意识和注意

一、如何理解意识概念?P25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有哪几种?P27-28

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和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三、什么是注意?它有何特点?P31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四、注意有哪些分类?P32-35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能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相对强烈的刺激;(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

(3)不断变化的刺激;(4)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

意注意的条件是:(1)培养间接兴趣;(2)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3)丰富的经验;(4)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随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主要指什么?P35-37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示图)

3、注意的分配。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2)注意的分配还取决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第二类

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

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些

不同?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

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

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由视杆细胞产生的。

2、三色论适用于对视网膜机制的解释。对立过程理论则更多地解释了信息离开

视网膜后在视觉神经通路上发生的事件。

四、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哪几种?P61-63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

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2、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五、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P63(参考图3-6)

1、邻近原则

2、相似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4、闭合原则

5、同域原则

六、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

度。

七、什么是似动?似动的形式有哪些?

1、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

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2、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第三章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记忆的?P77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什么是组块?影响组块的因素是什么?P83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影响组块的因素是经验。

三、加工水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这一理论强调用信息加工深度来解释记忆,认为没有必要将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系统,所谓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只不过是一种记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和记忆得清楚与否,决定于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如何加工的,即决定于加工水平。

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了怎样的遗忘规律?P94

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

六、遗忘的原因有哪些?P95-97

1、编码和提取失败。

2、消退说

3、干扰说

4、压抑说

七、哪些复习策略可以提高记忆效果?P98

1、及时复习

2、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第四章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P104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有哪些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目的性和问题性

三、什么是想象?想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什么?P112-113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功能:(1)预测和计划的功能;(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3)代替的功能;(4)生理调节的功能。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P122-124

1、问题的表征

2、定势

3、功能固着

五、举例说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什么?P129-130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第五章语言

一、什么是语言?P13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二、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1、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2、交流和表达的功能。

3、思维功能。

三、什么是词汇理解?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有哪些?P141-142

1、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

2、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主要包括:词频、词长、语境和语义。

四、简述语言产生的过程。P145-148

1、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2、构建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

五、语言获得的后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证据支持后天论?P151-152

1、语言获得的理论有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

2、巴普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练习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

4、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第七章

一、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有哪些维度?

1、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3、情绪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

二、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P167-172

1、表情是指情绪发生时,伴随的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

2、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三、詹姆斯-兰格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P174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四、坎农-巴德学说在情绪心理学的发展中有什么意义?P175

坎农一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丘脑过程被唤起时情绪的特殊性质就附加于简单的感觉之上。当外界刺激引起感官产生神经冲动,由丘脑进行信息加工后,分别传送到大脑皮层和机体的其他部分。传送到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传送到内脏骨胳肌激活生理反应,

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坎农一巴德情绪理论重视情绪中枢性生理机制的研究,但却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五、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思想是什么?P176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活动必需有认知活动的指导。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六、什么是情绪调节?它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意义?P179P184

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包括削弱或祛除正在进行的不适当的情绪、激活需要的情绪、掩盖或伪装某种情绪。

2、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对于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情绪调节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第八章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P189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通过理解动机的五个特点,总结出动机有三个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92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四、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P193

1、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2、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的行为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

五、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P194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六、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P200-202

1、驱力理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者障碍,所以,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2、诱因理论:吃饱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一个动物在吃食,将会重新吃食物,这时的动机是由刺激引起的,人类经常追求刺激,而不是力图消除紧张使机体恢复平衡。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为。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六、动机归因理论P203

(一)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二)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三)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七、自我决定理论

1、自我决定论将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认为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是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2、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

八、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是众多动机理论中,最直接用于解释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

九、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P212

(一)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二)如何提高: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2、树立学习榜样;

3、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十、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P207-211

1、内部动机是指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目的指向活动本身,可以激发行为,使人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它包含这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2)培养学生的胜任力;(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2、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合作学习;(3)正确运用奖励;(4)慎重使用惩罚;(5)恰当使用表扬和批评。

第九章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P219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二、能力是如何分类的?P220-222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智力)

2、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3、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2、创造能力:指人们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3、两者截然不同,模仿只能按现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创造则可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与新途径。

(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操作能力:是指个体指挥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两者联系密切,操作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体借助认知能力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同样认知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个体依靠操作能力所形成的感性观念的支撑。)3、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等。

(它包含了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P223

区别: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2、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3、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4、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发生作用。

5、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联系:

四、能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关于能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P225-227

1、二因素学说

代表人物斯皮尔曼,观点: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决定个体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特殊因素是个体完成某些特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相互联系着,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G因素和S因素决定的。

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代表人物是吉尔福特,观点: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记录、记忆保持、分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6个因素;内容,即信息材料的类型,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5个因素;产物,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6个因素。

3、多元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是加德纳,观点: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探索智力。

4、情绪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是沙洛维和梅耶,观点:情绪智力是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有四个主要成分:(1)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2)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3)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4)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五、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P229-230

1、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2、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流体智力是指人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进行类比、演绎推理的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4、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

六、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31-232

1、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七、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有哪些?P234-241

1、遗传因素。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产前环境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作用。

(3)早期教育的影响。

(4)学校教育的作用。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人格特征的影响。如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

第十章人格

一、什么是人格?它有哪些特性?P246-248

(一)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性:

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的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

2、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独特性是人格最显著的特征。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个群体、某个阶层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但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环境的改变或本人主观的努力,人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4、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二、侠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P248-257

(一)气质。

1、指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3、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4、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5、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

(二)性格

1、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2、经常出现的、习惯化的、从本质上最能代表一个人人格特征的那些态度和行为。

3、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4、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与社会属性相关。(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三)认知风格。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2、冲动型—沉思型

3、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四)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子系统所构成。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我意识。

三、气质与性格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P255

(一)区别:1、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2、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3、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二)联系:1、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3、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四、人格测评的方法有哪些?P258-262

1、自陈式量表测验

2、投射测验

3、情境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

五、各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关于人格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一)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部分;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间部分,其层次高于本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主要负责监督、管束自己的行为。

2、三者如能彼此相互调节、和谐运作,就会形成一个发展正常且适应良好的个体。如若三者失去平衡,则致个体生活适应困难,甚至诱发心理异常。推荐小说《24个比利》

(二)人格特质学说

1、奥尔波特: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个层次。

2、卡特尔:人格因素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他经过因素分析将人格定为16种人格特质。

(三)人本主义理论

1、马斯洛:自我实现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2、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自我概念在意识层面运作,是个人所能察觉到的。

综上两种理论,环境往往妨碍先天潜能的发展,环境障碍一旦消除,潜能就能充分发挥。适应环境并非健康的指标,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使人朝着自我实现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塞利格曼、奇克森特米哈伊)

1、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

2、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3、强调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270-275

1、生物遗传因素

2、家庭环境因素

3、早期童年经验

4、学校教育经验

5、社会文化因素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一、自我概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80-281

1、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2、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2)现实自我和假定自我。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 二、授课班级:15汉语言文学①②③班 三、辅导内容(各章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P2 二、心理学为什么就是中间科学?P6 1、心理现象的本质就是脑的机能,心理学要研究脑对心理的关系与作用,研究的 目标与手段跟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综上两点,说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什么?P6-7 1、描述与测量 2、解释与说明 3、预测与控制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0-13 1、观察法(播放延迟满足实验的视频) 2、心理测量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五、20世纪心理学有哪些派别?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谁?

第一章意识与注意 一、如何理解意识概念?P25 1、意识就是一种觉知。 2、意识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3、意识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有哪几种?P27-28 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与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三、什么就是注意?它有何特点?P31 1、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四、注意有哪些分类?P32-35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能引起 无意注意的条件:(1)相对强烈的刺激;(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3)不断变化的刺激;(4)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 注意的条件就是:(1)培养间接兴趣;(2)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3)丰富的经验;(4)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随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主要指什么?P35-37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示图) 3、注意的分配。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就是高度熟练的;(2) 注意的分配还取决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就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就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肤觉五种。第二类 感觉就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与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 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 些不同?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与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 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就是基本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海航集团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管理心理学》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年级:2012级 学科带头人: 制订时间:2013年03月10日 专业系审核: 教务处审核: 教学院长审批: 审批时间:年月日

目录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1) 一、课程系统性设计思路 (1)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 三、课程培养目标 (1) 1.知识学习目标 (2) 2.能力培养目标 (2) 3.素质养成目标 (2)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 1.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3) 2.课程教学内容分配 (4) 五、教学资源选用 (6) 1.教材选用 (6) 2.参考书目 (6) 3.参考学习网站 (6) 4.其它教学资源目录与来源 (7) 六、课程考核标准 (7) 1.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7) 2.课程考核评分细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9) 八、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14)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全日制高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编码 开设时间第2学期课时数48 一、课程系统性设计思路 《管理心理学》课程是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此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应用,选择来自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进行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其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融入9个课程模块(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模块、社会认知与管理模块、个性与管理模块、价值观、态度与管理模块、激励与管理模块、群体心理与管理模块、领导心理与管理模块、组织与管理模块以及员工心理健康与管理模块),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企业运作过程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管理案例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切实感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以重视人的作用为出发点,强调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目的。该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深刻理解管理的本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它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管理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运动规律的揭示,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课程培养目标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个案研究法的结果容易相互比较。(正确) 2.离差智商是由斯腾伯格提出来的。(错误,韦克斯勒) 3.高级情感是指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错误,社会的需要) 4.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是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错误,矛盾的闭锁性) 5.系统脱敏法是诱导个体缓慢地暴露出导致心理紧张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正确)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矛盾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早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早熟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生交往。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早熟的女孩与早熟男孩相比,早熟女孩体会到了更多的麻烦、苦恼。对这种在时间上早成熟3~4年的女孩来说,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因而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3.简述青少年动机的特点。 答:青少年动机的特点:表现出4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 2.学习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3.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 4.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心理学期末考试作业

简要介绍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详细谈一下马斯洛层次理论 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如果这些需要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一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需要: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实质 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法3 课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或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还在认识过程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意志过程人对客观事物不仅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加工,改造它。为了加工、改造客观事物就要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类活动就叫做意志行动。 (2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等。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它反映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性格,在每一个具体人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 2 .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1510001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三年 教学时数:54 学分:2 (以下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加粗,内容为宋体五号,表头为宋体五号加粗)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学前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4.1 工作任务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学前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仅要“知道”、“了解”“懂得”、“熟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于幼儿园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融合。 4.2.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心理探查的能力;对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了解的能力。 4.2.2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前专业理论素质。 5.课程内容与要求

答案:2016年秋季《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智力 答: 所谓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处理环境的个人的综合能力。 2.暗适应 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3.图式 答: 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 4.情景记忆 答: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

实验法。在控制或创设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优点:1,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揭示因果关系;2,可重复检验;3,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1,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2,会受到实验者、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3,被是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4,对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法,相关研究是一种特殊的非实验性研究,当无法操纵自变量时,我们使用相关研究。优点:1,有利于我们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2,相关研究更接近于生活实际。缺点: 对变量的控制不多,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客运服务心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总课时72 适用专业: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学分: 二、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客运服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客运服务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重要是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客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法,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客运服务质量以及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思路 本课在进行了客运服务行业岗位调研、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内容,并依据客运服务岗位需要的能力设计实训内容。依据课程的工作领域分类,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紧紧围绕从事客运服务岗位工作需要的交通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掌握运用力

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设计出发点, 客运服务心理学技能做好客运服务工作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会描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特点,掌握需要、兴趣、动机、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气质、性格、个性等基本概念和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掌握客运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能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3、能掌握乘客的感知觉等心里活动 4、能掌握乘客的需要动机 5、能掌握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 6、能掌握客运服务的态度与要求 7、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8、能掌握不同客运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与策略 9、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 (三)素质目标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心理学相应理论和经验,结合客运

《心理学》期末作业

1.第 2 题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 和 ( A. 性格 B. 意志 D.兴趣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2.第 3 题 A. 互补性 B. 相似性 C. 接近性 D. 个性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3.第 4 题 ( )认为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 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经验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 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A. 阿诺德 B. 坎农—博德 C. 普里布拉姆 D. 詹姆士一兰格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4.第 5 题 与朋友的友情,无论在顺利的条件下,还是在困难的 环境中,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这是 属于情感品质中的( ) A. 倾向性 B. 深刻性 C. 需要 )。 “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 引的影响。 )因素对人际吸

C. 稳固性 D. 效果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5.第6 题 “一心二用”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6.第7 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表现出()的特点。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不快不慢 D. 时快时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7.第8 题 列不属于行为主义方法的是( A. 强化法 B. 行为塑造法 C. 暗示法 D. 代币奖励法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8.第22 题当我们阅读《水浒传》时,头脑中出现宋江的形象属于()。 A. 幻想 B. 无意想象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9.第23 题 智力多元论是()提出来的 A. 斯皮尔曼 B. 瑟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加德纳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10.第24 题 暴怒、狂喜、恐惧、绝望等都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热情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11.第33 题 某学生智商为87,其智力水平属于() A. 中上水平 B. 中下水平 C. 中等水平 D .优秀水平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1.0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教育心理学教案模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52理论学时:52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本课程以《学前儿童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学前儿童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心理学期末作业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2、语言生成: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4、错觉: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由洛克提出: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联想主义:联想,尝试---错误是思维的机制。格式塔:情境整体被动物知觉,产生顿误,问题解决。认知学派:用计算机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验证各理论。 2、阐述任一种智力测验量表。 答:一、个别智力测验工具: (一)比内量表:比内量表是智力测验中运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种工具和技术。该量表第一次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西蒙量表。 (二)韦氏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组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有三种:一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其前身是1939年韦克斯勒编制的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W-BI),以后于1955年修订成目前使用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二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于1949年编制;三是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1963年编制,1967

《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C)倒U形曲线关系(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ACD )。 (A)巴甫洛夫(B)乔姆斯基(C)班杜拉(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

家庭心理学教案

家庭心理学教案 Family Psychology 第一章家庭心理学概论及家庭概论 前言: 一、什么是家庭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自1960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特别是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认可《家庭心理学》这个分支领域之后,它不仅有专属的组织及专业期刊外,同时在美国几个大学也陆续成立了《家庭心理学》的人才训练及专业期刊外,同时成立了有关的训练课程及学系,各项研究活动可谓方兴未艾。家庭心理学是有关家庭机构的心理学,选择家庭内相互作用这个主题的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理论现实性。有些观点认为心理学是把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隔离开来研究的,把家庭内部关系在先进的信息社会中如何演进。本课程用读者熟悉的概念类型过程等来阐述信息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同时,给读者指出理论在临时性和可完善性方面的局限和缺陷。家庭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家庭之外的指示,比如心理普及,社会化的各种途径(新闻媒介,家庭,夫妻)从十分矛盾的人道主义中得到启发。 二、为什么要学家庭心理学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成家,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是“温馨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情感的归宿,社会的细胞。”家是我们把心放在那里的地方,是我们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伦理理想的地方。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试婚、离婚、婚外恋、家庭暴力、望子成龙、黄昏恋等。要想理解在这种种变化现象背后人们的想法,有不免有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和道德标准。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事物做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应偏重于有关家庭内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正是将家庭现象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兼顾微观和宏观角度的多角度考虑。给家庭心理学下定义,可以成为某种智力开发的动力。与其阐述什么是家庭关系,我们更想阐述一些心理学家分析家庭关系的方式。客观分析婚姻家庭的诸般现象,科学地解读家庭内各成员的心理及与社会交换时的心理变化和状态,不仅是促使每个人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建造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积极有效的突破口。 第一章从学科的角度讲述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有关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后面就各阶段的发展变化中的心理特征作探讨。 1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家庭机构 家庭是什么 家庭的界定——谁是家庭成员 什么是家庭的机能 家庭现在濒临危机吗 心理学是追求美的,以科学为依据的一整套知识,是研究处于发展序列中的个体,追求心理结构平衡、有序、和谐,促进人的意义表达,是关于心理上的美学色彩,揭示的是发展序列和发展差异。是研究人的内隐过程(知觉感觉等)和外显样态(言语表情等)。 社会学是追求善的,以正义为本的一系列疑问,对社会公平的渴求,人文关怀的特色。一滴水见阳光,决不放过你!不让你的泪白流!是研究特定的一群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人是社会结构中的人,也叫群体学,机构组织权力以及人所处的境况研究。最主要关注:谁是弱势怎么形成了弱势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