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_风云三号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_风云三号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_风云三号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_风云三号

卫星云图系统介绍

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综合处理系统 LNA QQ:2907208176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FY-2卫星探测云图,卫星云图接收机,卫星云图放大器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3)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3)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3) 第二节系统组成结构 (4) 第三节一次典型天气过程系统功能介绍 (5) 第三章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13) 第一节精细化云图显示 (13) 1 红外一云图 (13) 2 可见光云图 (15) 第二节基础功能 (18) 1 云图色彩 (18) 2 云图缩放 (22) 3 单点定位 (25) 4 距离测算 (25) 5 面积测算 (26) 6 多星云图 (26) 第三节数据叠加功能 (27) 1 多种地图主题 (27) 2 不同的GIS元素 (28) 3 常规气象资料 (28) 4 雷达资料 (30) 第四节云图应用处理 (31) 1 立体云图 (31) 2 晴空检测、云地分离 (33) 3 降水分析与预测 (35) 4 MCS对流云团跟踪预测 (35) 5 等温线分析 (37) 6 台风定位与跟踪 (39) 7 雾检测 (39) 第五节云图接收系统其他系统功能 (39) 第六节云图Web发布系统介绍 (40) 第四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章系统概述 《综合静止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是多年卫星云图开发与实践经验,结合本公司在气象、水利、部队等其他行业各种静止、遥感卫星处理方面的经验;基于本公司雄厚的技术积累,研发的新一代基于GIS应用静止卫星云图接收以及应用处理系统。 本系统具有以下一些新特性: 真正的GIS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并没有采用GIS系统处理,本系统结合本卫星云图地理信息系统引擎,综合支持Google地图、ArcGIS以及MapInfo等多种格式电子地图数据,使得本云图系统具有更直观,实用性更强。 实时并行处理: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需要对卫星资料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看到预处理过后的几种云图,也只能对预先设置好的一定范围内的云图进行查看等处理。本公司研发了实时的云图投影、云图缩放、云地分离、云分类检测、对流云团跟踪预测预警、三维云图、等温线分析、降水分析与预测等各种基于多CPU的并行算法,通过结合NCEP的每天6个时次的等压面资料,可以做到实时对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全范围的应用处理。 多星云图并存处理:本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种类多颗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包括中国风云二系列、日本MTSAT系统等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比如对于对流云团跟踪,由于本系统采用实时并行的对流云团跟踪算法,所以可以综合处理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由于可以对于多颗卫星资料同时处理,因此就能得到更多时次云图资料,从而使得跟踪预测更加准确。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见下图: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 主要性能参数 卫星质量:1365公斤 轨道特性:地球静止轨道 设计寿命:3年 发射历程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三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其中风云二号A 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风云二号C 星和D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年发射。E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12月23日8时5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飞行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23.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06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卫星重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我国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发射的"风云二号"04星、05星,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双星组网运行观测,目前两颗卫星工作状况良好。 这次发射升空的06星,是04星、05业务星的在轨备份星和接替星,它的成功发射,可增强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连续、稳定运行的可靠性,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天气观测、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加强我国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二号卫星既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关键的元器件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参与卫星、运载、测控、发射、应用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成千上万,历经20余年,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 风云二号A星发射之后,上天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B星发射上去之后,运行了不到8个月,星上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比正常情况下衰减很多,接收起来非常困难。前面两颗星,大家搞了很多年,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一、概述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和三颗业务卫星组成。并获得国际电联认可的三个空间网络位置,即86.5。E、105。E和123.5。E。 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当。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风云二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为我国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二、技术特色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控制管理和业务运营系统庞大而复杂。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与指令接收站(CDAS)、系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中心(DPC)、应用服务中心(ASC)、计算机网络和存档系统(CNAS)以及用户利用站系统(USS)六 部分组成。○1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技术特色: 1、静止轨道观测技术 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5个通道的观测仪器,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2、稳定的业务运行 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3、多通道工作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气光谱特性通道)扫描辐射计。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可以得到白天云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利用红外通道,可以得到昼夜云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水气通道,可以得到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气分布的信息。 4、双星观测策略 两颗定点于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同时进行业务观测获得的数据,确定双星观测重叠的区域,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重叠区域中各像元对应的双星观测数据以及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叠加在一起,提高图像和定量产品的时间分辨率。○2 三、主要用途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主要用途: 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

象资料。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中国位于全球气候脆弱带,旱涝、高温、冷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特别是对台风、暴雨、洪水、沙尘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静止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为了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1994年将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列入航天技术“九五”规划,加快了发展FY-3卫星的步伐,风云三号气象卫星2000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 FY-3卫星的目标是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三维、全球、全天候、定量、高精度资料。 基本介绍 “风云三号”发射质量为2400千克,在轨飞行尺寸为4.46米X10米X3.79米,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高度836.4千米,倾角98.753度,周期101.496分,使用寿命2年以上。“风云三号”装载的探测仪器有:10通道扫描辐射计、20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监测仪、4通道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5通道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风云三号”配置的有效载荷多,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卫星总体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欧洲正在研制的METOP和美国即将研制的NPP极轨气象卫星水平。“风云三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使我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接近或赶上其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要任务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 (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经过8年研制,在2008年5月27日11时2分29秒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技术参数 轨道参数卫星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 轨道标称高度:836公里轨道倾角:98.75? 入轨精度半长轴偏差:|Δa|?5公里轨道倾角偏差:|Δi|?0.12? 标称轨道回归周期为5.5天,设计范围为4至10天轨道偏心率:?0.0015 交点地方时漂移:2年小于10分钟卫星发射窗口:降交点地方时10:00,10:20或升交点地方时13:40,14:00 第一颗星:上午窗口。卫星姿态姿态稳定方式:三轴稳定三轴指向精度:?0.3? ? 三轴测量精度:?0.05? 三轴姿态稳定度:?4×10-3?/s 卫星能源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 ? 星上记时记时方式:年日计数和日毫秒计数记时单位:1 毫秒时间精度(星地总精度):小于20毫秒数据记录存储记录除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外的其他遥感探测仪器全球探测资料; 记录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资料20分钟。资料传输

风云三号卫星简介

引言 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FY - 1) 已分别于1988 、1990 、1999 、2002 年发射了4 颗卫星,它解决了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和精确入轨、长寿命的三轴稳定姿态卫星平台、高质量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全球资料的星上存储和回放,对卫星的长期业务测控和管理、地面资料接收处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长期业务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在许多应用领域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风云三号(FY- 3) 气象卫星是我国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是在FY- 1 气象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术上都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具体要求是解决三维大气探测,大幅度提高全球资料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云区和地表特征遥感能力,从而能够获取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表特性参数。FY- 3 气象卫星的应用目的包括四个方面: (1) 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均匀分辨率的气象参数; (2) 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地表生态环境; (3) 研究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预测提供各种气象及地球物理参数; (4) 为各种专业活动(航空、航海等) 提供全球任一地区的气象信息。 FY- 3 是多颗星组成的卫星系列,它的研制和生产分为二个批次,发射后将在轨连续业务应用15年左右。 1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信息特征 风云三号技术状态 FY- 3 气象卫星01 批的技术状态目前已大致确定,现介绍如下。卫星轨道为太阳同步

轨道,高度约为836km ,轨道倾角为98. 73°,卫星发射窗口为降交点地方时10 :00~10 :20 或升交点时14 :00~14 :20 ,轨道能作控制调整,使交点地方时在设计寿命2 年内漂移小于10min。卫星姿态为三轴稳定,太阳帆板为单翼结构,对日定向跟踪。星上的探测仪器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微波辐射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探测器、地球辐射收支探测器、空间环境监测器,这样共有8 种探测仪器。数据传输将采用三个波段,一个是L 波段, 1698 ~1710MHz , 码速率约412Mbps ,进行除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以外的所有探测数据的实时传输(HRPT) ;另一个选X 波段的7750~7850MHz ,进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实时图像传输(MPT) ,码速率约为18. 2Mbps ;第三个信道也选在X 波段的8025 ~8215MHz 或8215 ~8400MHz ,进行星上存储延时回放数据的传输(DPT) ,码速率约为93Mbps。三个信道的数据格式都采用国际通用的CCSDS 推荐的AOS 标准。星上存储回放的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全球覆盖,每天有白天和夜晚两个时次,此类资料有除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外所有探测器的资料,包括扫描辐射计10 通道1. 1km 分辨率的图像资料。另一类数据是地球任选地区的局地资料,它包含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资料,记录容量为20min。 在FY- 3 (01 批) 卫星进入型号研制阶段的同时,FY- 3 (02 批) 卫星中准备改进和增加的遥感器也将安排进行预研究和技术攻关,主要是高光谱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器、高性能的微波探测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红外通道和进行大气探测用的高精度GPS。因此,21 世纪前10 年将是FY - 3 发展的关键时期。 风云三号星载遥感仪器技术性能 FY- 3 (01 批) 星载遥感仪器性能简述于下。 (1) 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具有10 个光谱通道,星下点分辨率1. 1km ,扫描范围±55. 4°,扫描器转速360r/ min ,每条扫描线采样点数2048 ,量化等级10bit ,定标精度为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5 %(反射率) ,红外通道1 K(270 K) ,具有星上定标功能。10 个通道的波段范围(单位:μm) 是: 0。58 ~0。68 、0。84~0。89 、3。55~3。93 、10。3~11。3 、11。5~12。5 、1。55~1。64 、0。43~0。48 、0。48~0。53 、0。53~0。658 、1。325~1。395 。(2) 红外分光计具有26 个通道,星下点分辨率17km ,扫描范围±49. 5°,行扫描时间6. 4s ,每条线扫描点数56 ,量化等级13bit ,可见光定标精度5 %(反射率) ,红外定标精度1 K(270 K) 。26 个通道的中心波数(cm- 1) 包括7 个大气温度探测通道:669 、680 、690 、703 、716 、733 、749 ;两个大气窗区通道:802 、900 ;1 个臭氧探测通道:1030 ;3个水汽探测通道:1345 、1365 、1533 ;4 个大气温度探测通道:2188 、2210 、2235 、2245 ;1 个CO2 探测通道:2388 ;两个大气窗区通道:2515 、2660 ; 6 个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通道:14500 、11299 、10638 (2 个,不同带宽) 、8065 、6098 。 (3) 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具有4 个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75km , 扫描范围±48. 6°, 行扫描时间2516s ,每条线扫描点数13 ,量化等级13bit ,定标精度1 K。4 个通道的中心频率( 单位: GHz ) 为:50131 、53174 、54196 、57195 。微波湿度探测辐射计:具有5 个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15km ,扫描范围±48. 95°,行扫描时间8/ 3秒,每条线扫描点数90 ,量化等级14bit ,定标精度115 K。5 个通道的中心频率(单位: GHz) 为: 150(V) 、150 (H) 、183. 31 ±1 、183. 31 ±3 、183. 31 ±7 。 (4)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具有20 个通道,星下点分辨率为250m (通道1 ~5) 、1000mm (其余通道) , 扫描范围±55. 4°, 每条扫描线采样点数为2048 (1000m) 、8192 (250m) ,量化等级12bit ,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5 %(反射率) ,红外通道定 标精度1 K(270 K) ,具有星上定标功能。20 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单位:μm) 为0。470 、0。550 、0。650 、0。865 、11。5 、0。412 、0。443 、0。490 、0。520 、0。565 、0。650 、0。685 、0。765 、0。865 、0。905 、0。940 、0。980 、1。030 、1。640 、2。130 。

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参数介绍和搭载仪器介绍

风云三号卫星轨道参数表 FY3上搭载的仪器: 光学成像仪 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 VIRR有10个光谱通道,星下点空间分辨率是1.1km,刈幅为2800km,可以每日昼夜实现无缝隙覆盖全球观测各一次。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 MERSI是VIRR的升级换代仪器,拥有20个可见至热红外通道。MERSI的刈幅与VIRR相同,但它有5个空间分辨率高达250m的光谱通道,其他15个通道星下点空间分辨率为1km。MERSI将风云气象卫星的宽刈幅光学成像的分辨率从千米级提高到了百米级。MERSI每日可以提供一幅全球无缝隙覆盖的250m分辨率真彩色三通道RGB合成图像。 微波成像仪 微波成像仪(MWRI)有水平和垂直两种极化方式的5个微波频点,因此共有10个探测通道。 MWRI是一台圆锥扫描的微波辐射计,仪器的空间分辨率在高频的89GHz约为15km,在低频的10GHz约为85km,刈幅是1400km。 MWRI的5个工作频点中 89GHz通道对降水散射信号非常敏感,主要用于获取地面降水信息; 23.8GHz为水汽吸收通道,与其他频点观测亮温配合能够反演全球大气和降水信息; 18.7GHz和36.5GHz通道针对冰雪微波辐射特征设置,利用这两个频点接收的微波辐射亮温能够定量获取地表雪盖、雪深和雪水当量信息; 36.5GHz还能够用于全球陆表温度的反演; 10.65GHz通道具有穿透云雨大气的能力,并且对地表粗糙度和介电常数比较敏感,主要用于全天候获取全球海表温度、风速、土壤水分含量等地球物理参数。 大气探测仪器 红外分光计(IRAS) IRAS是一台具有26个探测通道的红外辐射计,波长设计在15μm CO2吸收带、 6.7μm水汽吸收带和4.3μmCO2吸收带,用来探测晴空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廓线。IRAS采用跨轨扫描,刈幅2250km,星下点空间分辨率17km。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阅读答案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阅读答案多才 多艺的气象卫星 “多才多艺”的气象卫星 ①如今,浩瀚的太空又多了一颗新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在增强我国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气 象卫星在非气象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②我国从1985年开始研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探测森林和草原 火灾的方法。经过几年努力,现在,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可以 利用卫星云图照片,随时发现热源目标,经过放大处理后,能清晰 地显示出森林或草原火灾发生的位置、范围和强度。 ③我国海洋渔业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分析鱼群活动已获得成功,使研究区当年的鱼产量比原来提高5—7倍。此外,根据气象卫星红 外遥感资料与被测表面温度密切相关的原理,可以制作海水表层温 度场分布的等值线圈。而渔场的形成、鱼汛旺发的迟早与海水温度 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或预测渔场的中心 位置。这样,单是缩短渔轮在海上找鱼的航行时间,使之少费柴油 一项,就可节省大量开支。 ④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生长的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成为事实, 其中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害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测算、农作 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利用我国气象卫星地面站接收麦区作 物光谱卫星图,能得到小麦生长的准确情报,目前已在北方11个省 份应用,每年对小麦产量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 1.从全文看,本文说明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请用第①段中原话回答。(2分) 2.请仿照下面的形式,分别概括③④段所介绍的气象卫星的功能。(3分) 第②段: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本文标题引号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特指卫星在气象领域的功能 b.标明引用别人的话 c.强调说明的主要内容 d.否定“多才多艺”的说法

遥感作业-中国气象卫星简介

中国气象卫星简介 注:数据来自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共计成功发射14颗气象卫星 数据截止2014年12月31日 气象卫星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可以分为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气象卫星)、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气象卫星)。 极轨气象卫星轨道高度在800~1000公里之间,卫星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三轴稳定姿态,可以获取全球观测数据。极轨气象卫星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研究全球生态与环境变化。 静止气象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离地面约35800公里,与地球自传同步运行,相对地球静止,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其姿态有:三轴稳定、自旋稳定两种方式。静止气象卫星主要优点是观测频次高,可以捕捉到时间变化比较快的天气现象,主要用于天气分析,特别是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警报和预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我国气象卫星以“风云”命名,用单、双数来区别是极轨卫星还是静止卫星。极轨卫星用单数序号表示,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三号。静止卫星用双数序号表示,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二号,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四号。用英文字母A、B、C等命名同一代卫星中先后发射的在轨运行卫星。例如,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中的第一颗星命名为风云三号A星,代号为FY-3A。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轨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前者由于卫星是逆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同步,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后者是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不动的,称作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又称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卫星云图的拍摄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向程度而拍摄的可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以全天候工作。气象卫星具有:1、轨道(低和高轨两种)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

气象数据元 卫星气象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数据元卫星气象》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6)提出并归口。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下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法函[2019]25号),项目编号QX/T-2019-87。 2. 协作单位 无。 3.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崔鹏、肖萌、贾中辉、亓永刚、张海真、高昂,其分工如下: 崔鹏,负责标准的起草,资料的汇总,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肖萌,负责本标准中数据元属性信息的调研和修改; 贾中辉,负责本标准格式和内容的检查; 亓永刚, 负责本标准中风云资料的收集、汇总 张海真,负责本标准内容的检查、意见的收集和汇总。 高昂,负责本标准意见的收集和汇总。 4. 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组 2019年05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 (2)组织起草 2019年6月,认真学习《气象数据元:总则》、《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QX/T 133-2011)等相关标准,并查阅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三个系列的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现有数据和产品的相关信息。 (3)完成初稿 1 2019年7月到9月,按照《气象数据元:总则》规定的数据元要求,完成卫星气象数据元的提取和总结,形成了标准草稿。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论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确认,形成初稿。 (4)征求意见 2019年10月到11月,起草组认真学习《气象数据元:总则》报批稿,对卫星气象数据元进行完善修改添加同义编码、关系、特征值等气象数据元属性,并进行了内部讨论,形成行标征求意见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