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官职一览表及作用

三国官职一览表及作用

三国官职一览表及作用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官职一览表及其作用:

1. 皇帝:三国时期的皇帝,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权力,掌握政权和军队。

2. 丞相:宰相,最高政府首脑,负责制定政策、处理政务,以及策划军事行动。

3. 太尉:三公之一,掌握兵权,负责领导军队,辅助皇帝决策。

4. 将军:军队最高指挥官,根据其职位的高低,掌握不同规模的军队。

5. 长史:上将军的副官,负责辅佐将军,协助其指挥军队。

6. 司马:武官,负责军队的军令和军纪,监督军队行为。

7. 司徒、司空、太常:三公之一,负责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礼仪等事务。

8. 太傅、太保、太子太傅:负责辅佐皇帝教育太子,传授政治、军事等知识。

9. 太医令:管理皇宫医院,负责皇室成员的医疗保健。

10. 尚书令、尚书:负责处理政务、起草文件、宣布政令等官员。

11. 刺史、太守: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州郡、维护地方治安等。

以上仅为《三国演义》中常见的官职一览表及其作用,实际上在三国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官职并且名称也有所不同。每个官职的具体作用和权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和政权也有所区别。

三国官职表汇总大全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三国人物职位表、谥号、事件一览表

三国人物职位表、谥号、事件一览表 曹操:孝廉郎-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讨颍川黄巾贼)(离京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平昌豨败袁绍)(濡须口破孙权)(平凉州收汉中)-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武王(谥号)-太祖(庙号) 曹丕: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丞相魏王-皇帝-文帝 曹睿:武德侯-齐公-平原王-皇太子-皇帝-明帝 曹芳(曹睿养子):齐王-皇太子-皇帝-齐王 曹髦(曹霖子):高贵乡公-皇帝 曹奂(曹宇子):常道乡公-皇帝-陈留王 夏侯惇:奋武将军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被军中劫质)-(从征吕布伤左目)-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克邺城)-前将军-大将军(曹丕继王位)-忠侯(谥号) 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颖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官渡)-典军校尉(破昌狶)-行领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屯长安)

-博昌亭侯(斩梁兴)-假节(败马超韩遂斩宋建平凉州)-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守汉中)-悯侯(谥号) 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从破陶谦吕布)(从破张绣袁绍)-都亭侯-行征南将军(屯江陵拒周瑜)-安平亭侯(战周瑜)-行安西将军(从讨马超)-行骁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镇荆州)-征南将军(斩侯音)-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 事陈侯(曹丕继王位)-大将军(克襄阳)-大司马(屯合肥)-忠侯(谥号) 曹洪:(荥阳救曹操)(曹丕时下狱当死免官削爵)-后将军乐城侯(曹睿立)-骠骑将军-恭侯(谥号) 曹休:(领虎豹骑宿卫)(石亭大败)-壮侯(谥号) 曹真:将虎豹骑(射虎)(战诸葛亮)-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侯(谥号) 曹爽(曹真子):散骑侍郎(曹睿立)-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睿病危)-侍中 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曹芳立) 夏侯尚:军司马(随征冀州)-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参军(随曹彰征代郡)-平陵亭侯散骑常侍中领军(护曹操灵柩回邺城)-平陵乡侯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

三国演义官名官制组织及特点汇总大全

三国官制的组织和特点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

三国人物及官职

三国人物及官职 曹操:孝廉郎-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讨颍川黄巾贼)(离京到陈留散家财合义兵)(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平昌豨败袁绍)(濡须口破孙权)(平凉州收汉中)-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武王(谥号)-太祖(庙号) 曹丕: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丞相魏王-皇帝-文帝 曹睿:武德侯-齐公-平原王-皇太子-皇帝-明帝 曹芳(曹睿养子):齐王-皇太子-皇帝-齐王 曹髦(曹霖子):高贵乡公-皇帝 曹奂(曹宇子):常道乡公-皇帝-陈留王 夏侯惇:奋武将军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被军中劫质)-(从征吕布伤左目)-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克邺城)-前将军-大将军(曹丕继王位)-忠侯(谥号) 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颖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官渡)-典军校尉(破昌狶)-行领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屯长安)-博昌亭侯(斩梁兴)-假节(败马超韩遂斩宋建平凉州)-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守汉中)-悯侯(谥号) 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从破陶谦吕布)(从破张绣袁绍)-都亭侯-行征南将军(屯江陵拒周瑜)-安平亭侯(战周瑜)-行安西将军(从讨马超)-行骁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镇荆州)-征南将军(斩侯音)-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陈侯(曹丕继王位)-大将军(克襄阳)-大司马(屯合肥)-忠侯(谥号) 曹洪:(荥阳救曹操)(曹丕时下狱当死免官削爵)-后将军乐城侯(曹睿立)-骠骑将军-恭侯(谥号) 曹休:(领虎豹骑宿卫)(石亭大败)-壮侯(谥号) 曹真:将虎豹骑(射虎)(战诸葛亮)-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侯(谥号) 曹爽(曹真子):散骑侍郎(曹睿立)-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睿病危)-侍中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曹芳立) 夏侯尚:军司马(随征冀州)-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参军(随曹彰征代郡)-平陵亭侯散骑常侍中领军(护曹操灵柩回邺城)-平陵乡侯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曹丕称帝)-征南大将军-假钺荆州牧(战诸葛瑾)-昌陵乡侯-悼侯(谥号)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东汉末年 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文官篇 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 太傅: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

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官职

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官职 蜀汉(22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而由于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官职,希望你喜欢。 三国时期蜀汉国的官职 蜀汉官制编辑蜀汉没有实行曹魏那种九品官制,因此官制与东汉相仿(可参见东汉官制)。由于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及其后继者的信任和依赖,蜀汉形成了以丞相、大司马、大等政府首脑执掌大权的体制。 三国时期丞相 可以开府治理事务,刘备建国以诸葛亮为之,蜀汉后主时代,诸葛亮病亡后随即废弃。府内编制属官有、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与东汉府官均由府主自行征辟不同,蜀汉丞相属官均由朝廷任命,成为实际上的朝臣。诸葛亮去世后,不再置丞相之职,以示诸葛亮无人可及之地位。以蒋琬为大司马领政,后任者费祎、姜维则任大之职,名号不一。 三国时期三公及其它 用以位置勋旧大臣,没有实际权力,也不开府。置太常,但博士无专经,可能系缺少足够的经学之士。 置卫尉、光禄勋、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少府等诸卿,但没有廷尉、宗正。蜀汉诸卿的官称沿用汉制,均不带卿字,与官署名一致。光禄勋设置五官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分领三署郎。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等。内朝官如散骑常侍,中常侍等均沿用东汉旧制,以宦官充任,与曹魏任用士人为内朝官不同,说明蜀汉的内朝官不如曹魏重要。这与蜀汉以丞相、大司马等开府领政,皇权受到削弱、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是相应的。 沿置尚书台,置尚书仆射一人,不分左、右,也不分曹属办事,

三国官职一览表及作用

三国时期的官职包括魏国的秘书令、丞相、大司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等,以及蜀汉的丞相、司徒、太傅、司空等,还有吴国的丞相、大司马、太尉等。这些官职的具体职责如下: 1. 秘书令:曹操为魏王时置,曹丕称帝时改为中书省,名义上是皇帝的秘书,实际上是传达一些机密命令。 2. 丞相: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3. 大司马(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4.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5.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6.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7.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8.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9.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10.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11.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12. 少府: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13.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14.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15. 相国:即丞相。 16.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17.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18.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19.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20.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21.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 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将领,也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包括官职等级、职责和选拔方式等 方面。 一、官职等级 在三国时期,官职等级分为九品和十二衔。九品官职等级是最基础 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九品中正、九品卿、九品郎、九品诸侯、九品官之子、九品僚、九品士、九品寒士和九品贫民。九品官职等级 基本上与官员的资历和工作经验有关。 而十二衔官职等级则考虑了官员的能力和表现。十二衔包括公卿、 列侯、丞相、御史中丞、尚书令、谋士令、刺史、刺史司马、卫将军、御史、丞郎和士郎。十二衔之中,公卿和列侯是最高级别的官职,他 们负责国家的最高决策和管理。 二、官职职责 在三国时期,不同官职有不同的职责。举个例子,丞相是最高决策 机关的首脑,负责决策国家大事。而刺史的职责是辖区的管理和维护 秩序。御史中丞是负责监察官员的工作,保证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三、官职的选拔方式

在三国时期,官职的选拔方式并非完全按照功绩和能力,也存在着许多因素的干扰。政治家通过亲族关系、权力斗争和势力等方式来争夺高官职位。这导致了一些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不足以胜任其职责。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刘备,他通过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选拔人才,重用诸葛亮等杰出的智囊团,帮助他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结语 三国时期官职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经验,也为今天的政权建立提供了借鉴。尽管存在着选人不当和权力斗争的问题,但仍然有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通过聪明智慧和正确的领导力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以上为AI助手根据提供的题目撰写的文章,仅供参考)

三国时期东吴的官制

三国时期东吴的官制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 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 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 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 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 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268年以丁 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东吴 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这个特点可以说 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大等内朝,这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 是事实上的宰相。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大。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诸葛瑾为大。《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 休为大,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可知东 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 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 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 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三国官职表

中央官职: 文官职: 【首品】九锡王侯丞相(可分设左右丞相) 【一品】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太傅太 师太保 【二品】(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三品】(尚书郎) 侍郎、侍中、尚书令、中书令、大长秋、 执金吾、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 【四品】(九卿辅官) 卫尉丞、廷尉丞、太仆丞、少府丞、 太常丞、光禄丞、鸿胪丞、宗正丞、司农丞、【五品】(六部) 御史员、御史中丞、长史、谏议大夫、礼官大夫、光禄大夫 【六品】东观令、黄门令、太乐令、太宰令、太祝令、太史令、太医令、符节令、太卜令 【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 兵曹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 尚书丞、中书丞、符节丞、明堂丞、灵台丞【九品】(地方级) 郡丞、县令、督邮、侯相 书佐、侍诏、都伯、尚方 向导、主事、御府、县长

诸侯/中央武官职: 【一品】大将军、大都督、卫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 (从二品)中军将军、抚军将军、龙骧将军、虎翼将军、 【三品】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上将军 (从三品)州牧、刺史、太守、右仆射、左仆射 【四品】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 (从四品)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 【五品】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 (从五品)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 【六品】中领军、中护军、中都护、右都侯、左都 侯、 军师、治中、主簿、参军,别驾、关内侯 (从六品)骁骑将、越骑将、荡寇将、虏将、伏波将 扬武将、镇远将、中郎将、翊军将、奉义将【七品】偏将军、骑都尉、裨将军、门下督、帐下督 左执法、左典军、左节度、左司马、军祭酒 (从七品)羽林郎、立武郎、立节郎、绥南郎、 五官郎、左中郎。右中郎、虎贲郎、 【八品】(汉武八校尉)从(西园八校尉) 长水校尉,屯武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 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从八品)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 左军校尉,右军校尉,司隶校尉,京辅校尉 【九品】陷阵尉、奉车尉、部曲督、百人将、招信尉 讨寇尉、赞军尉、城门尉、奋威尉、长水尉(从九品)都尉、郡尉、都骑、黄门、武库、若胪、

曹魏武将官职排名

曹魏武将官职排名 依据正史《三国志》将三国武将官职品级完整收录,并且加之以各个官职的具体来历和意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曹魏武将官职排名,希望能帮到你。 曹魏武将官职排名 1)第一品 大: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曹仁、张郃、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曹真。 上军大:曹真。 镇军大:陈群、甄息。 抚军大: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吕兴。 辅国大:甄温。

二品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 3)第三品 领军、四安(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 诸三品杂号(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武卫、中卫、中垒、诸四品杂号(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偏、裨等杂号 曹操麾下十大名将 三国时曹魏名将,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不但曹姓、夏侯姓人才辈出,外姓将领更是国士之才。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名将的存在,赤壁之后魏武才敢和蜀吴同时

三国时期官职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三国官职列表

三国官职列表 三国官职介绍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 捕亡等事。 安南四安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四安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三国时杂号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 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汉制,大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 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汉制,仅次于大、骠骑,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 节制持节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 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 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 修国史。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 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东汉三国 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 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 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 继军粮。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职官制度比较,有的国家沿用汉制,有的国家不用汉制用古制,甚至有些官职是自创的,如蜀国的军师中郎将、吴国的上大将军等。 曹操掌控东汉政权时,“罢汉台司,更置丞相”,曹操自己出任丞相,大权独握,另设秘书令,以掌机要。曹丕称魏帝后,设司徒行使相国职权,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监及中书令,以掌机要,而不另设丞相,中国官制史上首次出现中书监、中书令之官。 在魏国中枢机构中,尚书台的权力大减,而中书的权力加重。因为中书监和中书令均为皇帝的.亲信,其品秩地位虽不如相国或司徒,但可以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加重皇权。“政在中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中书成为决策机构后,尚书台那么成为办事机构。这个改革,是中枢机构由“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的关键。 曹魏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二人,另设五曹尚书,分别为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和度支尚书。五曹尚书和尚书令、尚书仆射合称为“八座”。 制定“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的创举。“九品中正制”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他建议设大中正及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把官员品秩列为九品,作为用人的依据,这个方法在初行之时曾收到一些效果。但到魏末晋初,上品的官职逐渐被门阀世族所包揽,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场面。晋朝时尚书左仆射刘毅曾上书晋武帝司马炎,痛陈实行“九品中正制”对国

家有“八损”,建议“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更立一代之美制”,晋武帝“虽善其言而终不能改”。 蜀汉官制大体沿用东汉末年的制度。最高职位为丞相,由诸葛亮担任。设尚书令,法正、李严、蒋琬、费祎等先后为之。蜀汉国小力弱,其职官制度不够完备。 孙吴政权兼用汉魏之制。在中枢机构设丞相,孙邵、顾雍、陆逊等当过丞相,后来又分置左右丞相,如孙皓时万彧任右丞相、陆凯任左丞相。孙吴还设中书令、尚书令等官,但设置,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三国官职

文臣官职: 【一品】丞相:可分设左右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二品】(九卿) 卫尉太常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光禄勋 大司农 大鸿胪 【三品】 侍郎(尚书郎) 侍中 中书令 大尚书 大长秋 执金吾 京北尹 右扶风 左冯翊 【四品】(九卿辅官) 卫尉丞 太常丞 太仆丞 廷尉丞 宗正丞 少府丞 光禄勋丞 大司农丞 大鸿胪丞 【五品】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丞相主薄 丞相长史 光禄大夫 中散大夫 谏议大夫 礼官大夫 黄门侍郎 从事中郎 【六品】 议郎 郡史

食监 祭酒 御史员 右都侯 左都侯 左仆射 右仆射 【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 右长史 侍御史 丞相史 廷尉史 [从] 五官掾 东曹掾 西曹掾 文学掾 太常掾 【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 太乐丞 太祝丞 太卜丞 太医丞 [从] 中书丞 符节丞 尚书丞 明堂丞 灵台丞 【九品】 县尉 县丞 县史 县长 县令 钟官 导官 主事 御府

[从]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仓曹,主仓谷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侍曹,主通报事 ※文臣除一品4(5)位、九品20位外,四品以上9位,以下10位 武将官职 【一品】 大将军 大都督 [从] 左都督 右都督 卫将军 【二品】 骠骑大将军 车骑大将军 中军大将军 抚军大将军 [从] 辅国将军 镇国将军 辅军将军 镇军将军 【三品】 前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后将军 【四品】 征东将军 征南将军 征西将军 征北将军 [从]

镇东将军 镇北将军 镇南将军 镇西将军 【五品】 安南将军 安东将军 安北将军 安西将军 [从] 平东将军 平南将军 平北将军 平西将军 【六品】 军师将军: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决断。荀攸、朱然、诸葛亮曾为。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高级将军名号。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并掌禁兵。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高级将军名号。与领军同时置,掌禁兵。 都护将军(都护):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 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七品】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