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1.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种文化维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强调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文化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发展。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其次,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生产“阳春白雪”,又生产“下里巴人”,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坛、小品、电视剧、各种娱乐节目以及其他群众性活动将先进文化渗透其中,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主旋律。第四,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要不断拓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坚持运用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网络等多种有效载体将文化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多媒体化。
2.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为此,首先,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新形势、针对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要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外并举。其次,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这样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应成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应成为“生力军”,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第三,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3.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9]其次,要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增强国家内部凝聚力。一国内部不同种族、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多样性的文化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而非彼此冲突,是那些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制订和实施“多样性共同生活”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公民对社会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求“多样性中的一致性”,才能增强拥有多样性文化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其三,扩大文化交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立足于现时代,以全球化的思维和眼光回应文化交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因此,我们要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在人类文艺发展史上谱写绚丽多彩的篇章。在吸收他国先进文化成果之时,要主动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10]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首先,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势。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同时主动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发展改革、财政、社保、税务、工商等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其三,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的积极力量,发挥社区居委会、各级共青团和妇联等民间组织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有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调动基层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这也是激发民间“横向”动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手段。最后,加强海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力度,调动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和社团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5.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文化传播能力与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直接相关,是一国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形成,就

与西方传媒产业的高度发展和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为此,要创新传播方式,在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的同时,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合作、节目交换、引进国外人才等多种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继续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活动,把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国际文化贸易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报纸、期刊、出版社、印刷厂等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化国际舆论引导,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汉语在互联网的使用率和影响力。6.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实力大增,“中国威胁论”也不绝于耳。此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平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及时地提出“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的理念,立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同。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被亚非拉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亲切地称之为“中国兄弟”。目前中国已经和世界各国广泛建立了“伙伴关系”,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急剧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从“斯大林模式”和“毛泽东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转轨。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它不仅使社会主义走出了传统模式的困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中

国模式”而且为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创了“北京共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了“中国模式”吸引力和感召力。
6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精神中不仅包含着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又包括有落后的、消极的、退步的。在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趣味低级、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8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寻求艺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文化艺术教育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民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夯实基础。可见,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 9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中国

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今有“乒乓外交”、中外文化交流年,这些都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此外,文化外交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构建了平台。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友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的文化组织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中国戏剧、民乐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受到热烈追捧;中国的学生到世界各处或者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们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等,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于吸收和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和巩固友谊的重要手段。 10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通过世博会,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11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结 论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制订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计划,传承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积极施行平等互利、友好的文化外交政策,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