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实验

时间:2019-12-03 12:35:50 | 作者:黄科比

一阵阵笑声在教室响着,天哪,这是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就像一只只刚从笼子里放出来的猴子,开心无比。嘿,你别急,今天会有好玩的实验课在等着你!

一进到教室,我就兴奋不已,恨不得双脚跳一万八千米高,眼睛笑出裂缝。老师刚走进来,拿了一袋重重的东西,我想这是什么?不会是锅吧!老师拿起里面的东西告诉我们,是实验材料。架子?没错,就是一个架子,但造型非常奇怪。它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边的是盖子,像一朵白云的形状。中间是一个猫头的形状,十分可爱。我仔细地打量着猫头,发现中间还有个小孔,真是特别。另外,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支蜡烛。除此之外,老师让我们关灯用火点燃蜡烛,去看小孔成像吧!

实验开始了,我们有的神情严肃,全神贯注地操作起来;有的屏息凝神,既紧张又耐心地操作着。灯关了,教室里面一片漆黑,但是黑里面也有亮光,只见蜡烛光穿过那个极小的孔,照到右边的无脸猫头上,真是个奇迹!此时的我,心就像加快的马达,伸长脖子,一个劲一个劲地往前伸,往前伸……

我还看到了点燃后的蜡烛底部有一摊蜡烛水,摸上去像油。

这节课真是好玩,给我了极大的启发,也告诉我光沿直线传播,太阳的光可以直射大地。

小孔成像实验课教学设计

《小孔成像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中一个重要实验。它可以说明光在同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对书本上简单小孔成像的介绍,学生动手,动脑,利用日常生活物品,或常规实验仪器,小组协作设计出简单实验仪器,并对小孔所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出其中规律。 二、学情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也已经了解不少,但是小孔成像还是第一次听说,平时生活中也没有多少关注,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利用易拉罐,一次性纸杯,塑料薄膜,橡皮劲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拉近实验与生活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主动去研究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 2.、知道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知道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孔成像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理解小孔成像 教学难点: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教学器材 光具座,蜡烛、光屏、障碍物 六、板书设计 小孔成像实验 一、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 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 三、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试验课件-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经历制作小孔成像设备的和调试的过程,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3.用小孔成像设备观察身边的风景,感受小孔成像实验的乐趣。 器材说明: 爱牛配套:蜡烛,纸杯,卡纸,半透明纸,工字钉,双面胶。 自备:打火机。注意:在使用打火机和蜡烛时,要注意消防,最好预备湿毛巾。 活动要点: 在制作小孔成像之前,教师要充分演绎好小孔成像的故事,导入的故事讲述的精彩生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孔成像观察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孔、像三者间的几何关系。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述神奇的画的故事: 有人请了一个画匠为他画一张画。三年以后,画匠告诉他:“画成了!”他一看,八尺长的木板上只涂了一层漆,什么画也没有。 画匠说:“请你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墙,再在这堵墙对面的墙上开一扇大窗户。把木板放在窗上,太阳一出来,你在对面的墙上就可以看到一幅图画。” 房子盖好后,在屋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亭台楼阁,好像一幅风景画。尤其奇怪

的是,画上的风景是倒着的!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神奇的画?那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这样神奇的画——“小孔成像”吧! 二、制作与优化 (1)出示一个已经组装好的爱牛“小孔成像”套件。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导操作。 (2)师演示制作。1、拆开模板、展示介绍零件。2、组装,注意强调粘贴处和不要粘贴的地方。3、放入半透明纸做成像屏。4、在小孔上用钉子打孔,完毕后把钉子再插入保护套中(一定要强调此项操作)。 三、原理探究 点燃蜡烛。 探究:1、看到的图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2、怎么样调节蜡烛的像大小。 思考:光是如何从通过小孔传到半透明纸上成像的? 画一画:蜡烛的火焰,小孔,蜡烛的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小孔成像光路图,请同学们尝试解释之前记录的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释,阐述小孔成像现象和原理。 四、原理运用 现在,你能解释晴天树下的圆斑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五、拓展延伸 如果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照相机,怎么样让成像更清晰?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 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 思考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 1.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 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1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 实验步骤: 1.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套在针孔照相机 成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3.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4.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5.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进行实验: 得到以下数据: 外界光线强弱 有无遮光器 成像效果(是否清 晰) 试验一 强 有 清晰 实验二 强 无 不清晰 实验三 弱 有 较清晰 实验四 弱 无 较清晰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1) 实验2 设计实验 器材: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光具座,遮光器,光源 实验步骤: 1、制作出5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裁剪5个相同尺寸的易拉罐,剪掉瓶口,并分别在瓶底钻出5个大小不同的小孔。 2、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可发出平行光线的光源,保持光源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d=7mm d=5mm d=2mm d=1mm

《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一、《小孔成像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完成小孔成像实验的效果都不好,白天上课时演示效果不好,而且有的角度无法观察到现象,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时,很少有人能动手制作器材。导致很多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特点模糊不清,比如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等。为此,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教学生在纸上扎几个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小孔(孔径大约2mm),在教室的墙面上成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效果很好。我而小孔成像的探究问题远不止像的大小、倒正、虚实、与孔形的关系,还有很多探究问题,如:对孔径的要求(是不是只有孔径1到3mm的才能成像?)、像的清晰度、亮度等。为补充这些探究问题,结合中学生的知识层面,我做了一些改进和创新。 教材中“小孔成像实验”的不足: (1)实验器材需要去盖的易拉罐盒和半透明薄膜,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易拉罐硬度大,去盖、扎孔比较麻烦。 (2)半透明薄膜只有易拉罐盖那么大,无论两人配合还是一人操作都难以将蜡焰、小孔、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直线上,因此找到像很不容易。 (3)像距的固定、光屏大小的限制影响了观察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导致学生对小孔成的像的特点理解不到位,实验后很多学生只知道小孔所成像为倒立的实像,不知道像的大小变化规律,有的甚至误认为小孔成的像都是缩小的。

(4)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不能验证。 改进和创新实验的优点: (1)借助白墙面做光屏,用不透明的纸板扎孔做小孔屏(如课本的封皮等),器材更简单、更方便。对于学生而言,比起易拉罐盖,纸张更容易做各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孔,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2)用墙面替代半透明薄膜,成像效果不但明显,最主要的是面积大,不存在调节高度的问题,只要距离调节好就能看到像。 (3)物距、像距都可以改变,学生能直接观察到像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并且不是单一的缩小或放大,而是随物距和像距的改变而改变。 (4)不受地点和器材的限制,学生可走出教室进行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二、简要阐述改进和创新的实验 (说明:由于蜡光等因素的影响,录像和照片效果比真实情况差) 利用光具座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利用墙面做光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 部分实验器材: 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孔大孔光具座 实验一:利用墙面做光屏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过程:利用墙面做光屏,在纸上扎大小、形状不同的孔,在暗室或晚上点燃蜡烛,改变物距、像距,观察像的特点。 现象:

小孔成像一f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免费下载

小孔成像一flv-小学科学实验视频课件免费下 载 篇一: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 忠县金声乡中心小学吴义鹤教学内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光与影》。 教学目标: 1、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完成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能对实验想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实验材料:蜡烛、黑色小孔板、白色塑料板、自制简易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复习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蜡烛,并用打火机点燃蜡烛。

师问: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物体吗?点燃蜡烛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手持燃烧的蜡烛走在学生的中间,同学们,你们都能看到蜡 烛发出的光吗?你能告诉老师,这说明了什么吗? 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板书:光源、四面八方、光沿直线传播) 二、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1、同学们,看一看,这节课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生观 察并回答) 2、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材料。(板书:蜡烛、黑色小孔板、白色塑 料板)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黑色小孔板放在蜡烛和白色塑料板的 中间,点燃蜡烛,猜一猜,在白塑料板上能看到什么?(先让学生 思考,再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 4、师:谁先来讲一讲,你猜测的结果是什么?你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统计。 6、师:同学,刚才大家所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要想知道谁的猜测 是正确的,怎么办呢? 三、实验探究、搜集信息。

1、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实验桌上的材料,请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一下,怎样利用实验材料做实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3、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A、蜡烛和白色塑料板(相当于屏幕)放在 两边,黑色小孔板放中间。 B、蜡烛和白色塑料板,黑色小孔板放 在同一直线上。 C、在实验的过程 中,可以移动蜡烛和白色塑料板,黑色小孔板 4、学生实验、填写好实验探究卡。(教师发放实验探究卡)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蜡烛(火焰)小 孔倒像 6、师:同学们,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蜡烛火焰通过小孔后出 现倒像,科学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呢? 7、教师出示“简易照相机”并介绍它的结构,同学们想一想,这种 装置的相当与刚才实验中的哪些部分。 8、用“简易照相机“观察燃烧的蜡烛,看看,是不是也能看到刚才 实验中的现象? 四、分析整理、小孔成像秘密。 1、同学们,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蜡烛

物理(心得)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物理论文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小孔成像实验对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教材中仅仅放在了书后的习题中作为习题出现,在信息库中有简单的说明,实验的探究性、对教学的意义大大降低,为了更好、更深入地挖掘其对教学的意义、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决定对此实验进行深度探究。考虑到实验器材制作的材料生活中比较多,容易获取且制作简单,在学生周五放学时向学生布置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自己实验探究,周一回到学校时进行交流、展示,然后共同总结归纳小孔成像的相关性质。学生提交的作品:有的使用纸筒(乐百氏)、有的使用方形的纸盒、有的使用药瓶(不透明)、有的使用矿泉水瓶(外层裹了不透明的纸)、更多的使用易拉罐,更有个别同学做出了可以拉伸的圆筒(两个易拉罐套装、两个长纸筒套装)且做了支架,很有创意。学生交流: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小孔越小像越清晰。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的探究并不深入,还只是存在于表面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思索。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究。问题1:“半透明膜上的像的大小如何变化?是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问题一出,学生有些迟疑,有的说缩小的,有的说放大的,有的说不变,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实验检验!”学生动手实验,2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学生1:可以是放大的,也

可以是缩小的,像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当将蜡烛靠近小孔的时候,我们发现烛焰的像变大了,当将烛焰远离小孔时,我们发现像变小了,同时发现像的亮度也发生了改变。学生2:我们也发现像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是这样做的“保持蜡烛不动,改变半透明膜到小孔的距离”,发现当把纸筒收缩时,看到烛焰的像变小,当把纸筒拉长时,看到烛焰的像变大。其他组的同学也认可了这两种说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从上述的两个实验现象,你觉得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再从理论上加以阐释、说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像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不但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达成共识“像可以是放大的,缩小的,也可以是等大的”问题2:“当小孔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像有何变化呢?”学生实验,教师提示在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控制变量,即保持蜡烛和光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等,只改变小孔的大小”汇报实验结果:当小孔越大时,像越不清晰,最后只能得到一个光斑,不成像了。追问“请思考要想成像,对小孔有什么要求?”在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小孔要足够小”问题3:“改变小孔的形状,探究一下看看像形状有何变化?”在进行探究时,有的学生受到课本中习题的启发,拿出一张纸,在纸上挖出不同形状的小孔,要求走出室外去实验。在一番探究之后汇报结果:“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我们适当调整纸到地面的距离,发现都能在地面上得到圆形的光斑,这个圆形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像”当学生达成共

光学中小孔成像实验探究

光学中小孔成像实验探究 初二一班孔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介绍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为进一步理解和探究小孔成像及其规律,在此,我利用废旧的易拉罐,制作了小孔成像仪,做成像实验,探讨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准备:一是多个易拉罐、一支蜡烛、一张塑料半透明膜;二是去掉易拉罐顶部,分别在其底面钻一个不同大小的小孔;三是将塑料膜平整地铺在易拉罐顶部;四是点燃蜡烛,使其立于桌面;五是将小孔对准蜡烛火苗,调整小孔成像仪与蜡烛火焰间位臵直到看到清晰的倒立的影像。 一、探究小孔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弱的关系 通过在白天、晚上等外界光线强弱不同时,以及用纸盒遮光器遮挡时,分别观察像的变化,可以发现: 1、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2、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无遮光器时观察 像的清晰程度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

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 二、探究不同口径小孔的成像规律 如图所示,我们制作了5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d=7mm d=5mm d=2mm d=1mm d<1mm 整理成下表1: 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不清晰。 分析和论证:小孔成像的原理是这样的:

三、探究影响像大小因素实验 猜想影响像大小有这几个因素: 1、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 2、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 3、半透膜与针孔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 下面就针对这三个假设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一、探究像大小与孔径的大小的关系 由上述表1,得出结论: 孔径越大,成像越大。 实验二、探究像大小与物距离之间的关系 左右移动小孔成像仪进行试验,得到以下数据表2: 得出结论:像的大小与成像仪与物体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半透膜之间距离不变时,物距越长,像越小,反之亦然。 可知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逐渐变长,像逐渐变大,和猜想一致。 得出结论:像的大小与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成像仪之间距离不变时,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越长,像越大,反之亦然。 进一步探究:设光源长度为L1,像长度为L2,光源与孔的距离为L3,半透膜与小孔的距离为L4,则L1,L2,L3,L4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及全部光学内容梳理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及全部光学内容梳理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注意指数)。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实验”的研究 如图是对小孔成像的原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给予解释时做出的光路图。请你继续探究说明小孔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像的形状与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系吗?像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从而得出小孔成像的特点。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还是虚像 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发光点、小孔和小光斑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形成的像是倒立的。成的像又能被光屏接收,所以还是______像。 2.与小孔的关系: 小孔成像中,所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相似,与孔的形状无关。在自然界中也常常可以观察到小孔所成的像。当灿烂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斜射在地面上的时候,你会在地面上看到许多摇曳的光斑。有趣的是不管树叶交织成的小孔是什么形状,每个光斑都是圆的,原来,这是太阳穿过小孔所成的像。太阳是一个球体,所以它的像总是______的(如图)。 3.像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记录了当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到小孔不同距离时的像的高度,填在了下表中: 像的高度/cm1.02.03.04.05.0 像到小孔的距离/cm2.04.06.08.010.0 分析表格同学们可以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_____,像就越______。 同学们也可想象:物体离小孔越近,所成像越大;反之所成像越小。适当移动光屏,可得到或等大、或放大、或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如下图。

结论:小孔成像的特点: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可成倒立___的实像,还可以成倒立____的实像;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屏到小孔的距离_____,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_______。 探究后拓展: 1.在发生日偏食的短暂时间里,地上的光斑是怎样的?请画出一个光斑的示意图。 提示:光斑应该是当时太阳发光部分的实像,示意图如图5所示。 2.小明在课外按如图6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答案:D。 2011-09-13 人教网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组装模拟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装置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 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运动过程中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影子的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 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明确地球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仪转动的方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向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变化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 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介绍月相1.小电筒代表太阳; 盒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 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盒中月相变变化; 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 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