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高考考点】

1.政治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的设立、清朝的边疆政策

2.社会经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商帮形成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海禁”与“闭关锁国”

3.思想文化: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统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京剧)

【时代特征】

一、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1.总特征: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经济:①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发展,私营超过官营;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

②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4.文化:①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

发展,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②政府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④京剧形成,文人画占统治地位。

5.中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二、中外对照

1.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相当于元末至明朝)

(1)政治:天主教会统治,等级制度;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斗争。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3)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

(4)对外:新航路的开辟;西、葡、荷、英早期殖民;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开端)。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代(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相当于清朝前期)

(1)政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2)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自由主义经济。

(3)文化:启蒙运动;近代科学确立和发展;浪漫主义文学、音乐和绘画。

(4)对外:殖民争夺、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基本知识】

一、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明朝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

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的同时导致皇帝政务繁忙。

特点:参与军国大事商讨,为皇帝提供顾问。

性质: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的顾问机构。

认识:强化了君主集权与专制,但职权范围始终不明。

2.清代:设立军机处

(1)时间:雍正年间

(2)原因

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3)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4)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5)作用

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强化君主权力;压抑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3.科举制度的发展

八股取士,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但阻碍科技、思想文化发展。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1)设立中央管理机构: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管理蒙古、新疆、西藏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范

(3)实施改土归流

雍正年间。强化中央政府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典型事例: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册封班禅(康熙年间)、达赖(顺治年间),实行金瓶挚签制度(乾隆年间),设立驻藏大臣等

二、社会经济

(一)农业

1.农耕技术

双季稻大面积扩种,高产外来作物(玉米、甘薯)引进推广。

2.灌溉工具

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

明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体现当时农业科技水平。

(二)手工业

1.生产规模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2.主要成就

纺织业: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制瓷业: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年间达到高峰。

冶铁业:明朝时期,使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2)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实质:雇佣关系(“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原因:古代中国经济特别是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阻碍发展的原因

资金: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

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国内市场狭小。“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中外正常商贸交往和国际市场的扩大。

劳动力: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劳动力。

技术:革新速度慢。

国家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技术先进,领先于世界水平。

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

从小作坊为主到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经营,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手工业在地位上从属农业,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部门逐渐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手工业中心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密切。

(三)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

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普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大规模商品化。3.会馆与商帮

会馆:出现在京城、省城、大商埠,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商帮:区域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商帮出现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商帮出现的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江南商业名镇众多,城市的商业功能更加显著。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农场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形成区域

商人群体。

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政治基础: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策影响:政府逐步放宽对商品交易的控制。

交通因素:水陆交通的发展和便利。

其它因素:纸币的出现和应用。

6.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促进商业大都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晓市),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商人群体活跃,最终形成商帮。

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商人投资田产,使商业经营成为地主经济的附从。

(四)“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明清时期,政府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华进行贸易。

“闭关锁国”:严格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锁国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原因(目的)

根本:维护封建统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

直接: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防范反政府势力的威胁和殖民势力的入侵。

3.影响

从暂时、局部来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巩固了统治。

从长远、全局来看:扼杀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社会的保守封闭,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三、思想文化

(一)儒学的发展

1.心学的发展

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

思想活跃的原因(历史背景)

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二)科技和文学艺术

1.绘画

文人画:强调个性化,诗书画结合。

民间绘画:木刻版画、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

(1)背景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拜金主义社会风气;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深。

(2)代表作品

①元末明初

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

②明代

长篇白话小说: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冯梦龙),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

短篇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两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反映了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谈化。

③清代:在描绘人生世情方面有更为成功的表现

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揭示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必然历史命运小说《红楼梦》

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花妖鬼魅反映现实生活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与近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3.京剧(“国粹”)

产生: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第一个繁荣期。

4.科技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他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2013·(单位:座)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令狐采学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

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最新《科学通史》期末考试(1)

一、一:单选题(题数:50,共5 )注:此文档为超星泛雅考试题目和答案 1()作为中国文化的指导,实质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方向。 A、实用主义 B、伦理 C、儒家思想 D、君主体制 2()是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中国 3清朝,()王朝时期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道光 4一般认为,科学的职业化是在()才彻底完成的。 A、19世纪 B、20世纪 C、21世纪 D、以上都不对 5自由学术产生的条件不包括()。 A、对世界的好奇 B、自由公民的出现 C、有闲阶层的出现 D、具备批判的传统 6()被誉为是“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A、爱丁顿 B、普朗克 C、哥伦布 D、魏格纳 7()不属于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 A、铁器的出现 B、纺织的出现 C、农业工具的发展 D、陶器的出现 8()最早发现单细胞有机体,并进一步证实了血液循环。 A、培根 B、马尔比基 C、吉尔伯特 D、列文虎克 9下列关于培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是古典科学的代表人物 B、他提出“只是就是力量” C、他的代表学科是静力学 D、《怀疑的化学家》是他的作品 10早期科学的特点是()。 A、强烈的推理动机 B、高度的有机自然观 C、整体性 D、以上都对 11花拉子米所著的()是近代代数学的先驱之作。 A、《几何原本》 B、《地球的形状》 C、《还原与化简的科学》 D、《论视觉》 12数理科学的发展本身就要求某种实验的展示,所以数理传统就推出了()。 A、演示实验和样本实验 B、推力实验和思想实验 C、演示实验和思想实验 D、思想实验和样本实验 13()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以及中医的灵魂所在的著作。 A、《王祯农书》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4()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世纪。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 D、21世纪 15()是天文学上哥白尼革命完成的标志。 A、太阳系概念的提出 B、开普勒定律的退出 C、印刷术的出现 D、《鲁道夫星表》的发表 16()两大事件,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学术复兴。 A、文艺复兴运动和神学运动 B、大翻译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 C、神学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D、大翻译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17 15-16世纪文学艺术家的主要特点是()。 A、反对神性、神权,提倡人权 B、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禁锢 C、歌颂人性,弘扬人的主体性 D、以上都对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岁寒三友:松竹梅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吴趼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书四库:经史子集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概讲(二轮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史实要点]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 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 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解题探究] (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 审材料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科学通史》期末考试

《科学通史》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清朝,()王朝时期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1.0 分
?
A、
康熙
?
B、
乾隆
?
C、
雍正
?
D、
道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古巴比伦文明使用()作为文字。
1.0 分
?
A、
锲形文字
?
B、

楔形文字
?
C、
象形文字
?
D、
甲骨文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最早提出了割圆术。
1.0 分
?
A、
郭守敬
?
B、
祖冲之
?
C、
张衡
?
D、
刘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不属于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
1.0 分

?
A、
铁器的出现
?
B、
纺织的出现
?
C、
农业工具的发展
?
D、
陶器的出现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近代科学中,实验传统的来源是()。
1.0 分
?
A、
数理传统
?
B、
炼金术传统
?
C、
培根传统
?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历史通史复习_先秦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 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 史观专题: 一、文明史观(核心) 1、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 2、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 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 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 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容: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①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 1、政治上——化、法制化角度 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 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 期 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一五计划 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 期 (1949 ~1956)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 (“一根两基”) 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 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 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 (1956 ~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 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 遭受重大的挫折。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扩展资料: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主要特色: 精妙的叙事艺术 1.五体会通。综合前代史书中各种体例,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

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 4.条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画 1.平民入传。 2.个性鲜明。 3.多维透视。 4.旁现侧出。旁现侧出法,又称为“互现法”,即在一片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奇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悲壮的风格特征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第四讲【隋唐时期】 隋(581-618);唐(618-907)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 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 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 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 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3)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我国各种第一部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门记录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我国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我国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我国第一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 我国第一部茶叶制作书———————————————《茶经》

《科学通史》期末考试(20)

《科学通史》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两大事件,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学术复兴。(1.0分)1.0分 ?A、 文艺复兴运动和神学运动 ? ?B、 大翻译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 ? ?C、 神学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 ?D、 大翻译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欧洲早期大学的四个学院分别是()。(1.0分) 1.0分 ?A、 艺、神、法、文学院

? ?B、 神、法、文、医学院 ? ?C、 艺、法、文、医学院 ? ?D、 艺、神、法、医学院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发明发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德国雅可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电动机 ? ?B、 亨利发现绝缘导线可以使线圈产生更强大的磁场 ? ?C、 法国的阿拉果发现电磁铁 ? ?D、

爱迪生创造了一台10马力的电动机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海国图志》的作者是()。(1.0分) 1.0分 ?A、 汤若望 ? ?B、 邓宇涵 ? ?C、 南怀仁 ? ?D、 魏源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下列关于康德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0分)0.0分 ?A、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 ?B、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 ?C、 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者 ? ?D、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6 ()是天文学上哥白尼革命完成的标志。(1.0分)1.0分 ?A、 太阳系概念的提出 ? ?B、 开普勒定律的退出 ? ?C、 印刷术的出现 ?

中国第一部作品

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禹贡》 我国第一部茶叶制作书———————————————《茶经》 我国第一部医药书———————————————《黄帝内经》 我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北魏时郦道元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 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七略》 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中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左传》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国语》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春秋》 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战国·屈原《离骚》 中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 中国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中国第一部药曲…………………………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经师汇集《尔雅》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 ... 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方言》 中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词集……………………………后蜀·赵崇祚《花间集》 中国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史通》 中国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南方草本状》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