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XX人民医院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一、隔离原则

1、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2、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3、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4、受条件限制的科室,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遵循隔离原则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穿戴防护用吕应遵循的程序”

2、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应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见下表

六、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一)患者的隔离

1、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二)医务人员防护

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2、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

3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b)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c)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

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b)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c)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3)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 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三)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

37.5 ℃及时就诊。

(四)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

(五)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

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病名病人隔离期限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依据 麻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 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或隔离时 间不少于1 周。 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离, 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 件结束后一周。 传染病学(第七版)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 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 议,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 情处置指南(2012 年版) 甲型H1N1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 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 至体温正常后2天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 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 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四川省甲型H1N1流 感预防控制实施细 则 患者发病后至少需在家中隔离观 察7天,或至流感症状消失后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儿童有可能超过7天。 医学观察期限为7天,指与 病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一次 接触之日算起顺延至第7天 结束。 甲型H1N1流感轻症 患者居家隔离治疗 管理方案(试行版) 甲型H1N1流感病例 密切接触者居家医 学观察管理方案(试 行)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 例,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 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 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 构相关证明。住院患者须出具出 院证据。 原则上不医学观察学校甲型H1 N1流感 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 情,病人隔离同上。另:学校有 停课标准。 H7N9禽流感隔离治疗,无人间传播证据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 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 护的接触后7天。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 流行性腮腺 炎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至少隔 离14 天,最长隔离期不超过病 后21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5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甲型病毒性 肝炎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脊髓灰质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20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细菌性痢疾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大便培 养2-3次阴性。 接触者观察7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3 天,不少 于病后7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少7 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传染病学(第七版) 百日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30天或发病 后40天解除隔离 接触者观察21天。传染病学(第七版)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 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3115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亚胺培南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 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 (三)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协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MRSA VRE,CRE,CRABA,CRPAE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 播。A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 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B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 品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C医务人员对患者实 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

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5.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

常见传染病、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xxx 人民医院 常见传染病、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一、隔离原则 1、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2、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3、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4、受条件限制的科室,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 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 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一)患者的隔离1、遵循隔离原则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具体流程与操作见“穿戴防护用吕应遵循的程序” 2、与患者近距离( 1 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五、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应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见下表 六、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 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 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综述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遵循预防为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常见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各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定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保障师生健康。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3)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3、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食堂员工每年体检、持证上岗制度,发现卫生问题及时整改。食堂管理者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校医、教育处。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4、有计划的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

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7、加强部门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8、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班主任要按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午检和报告,宿舍管理老师坚持对住宿生晚上回宿舍检查和报告,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并把检查结果记入班主任日志和值班记录。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1名高烧学生或者1天内有3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及电话询问请假学生发现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学校校医应当在24小时内向上级机关报告。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学校校医应当在24小时内向上级机关报告。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53632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1.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应实施手卫生。医务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临床科室应安装完善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 3.临床科室应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4.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是同类病原菌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5.隔离房间、床头及病历夹上应有隔离标识。 6.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性伤口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应有广谱抗菌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7.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8.限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活动范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限制陪护人员人数,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10.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11.医务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1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1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14.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电话机等每日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3-4次。 15.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和物体表面(如床头桌、凳子,床头、门把手等)保持清洁、干燥。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日湿式清扫,当被污染时,应使用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min。感染严重时,适当增加清洁、消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每天进行清洁或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用药,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一)、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尾和病历卡上粘贴隔

离标识。 (二)、首选单间隔离(如VRE、MRSA),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可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未感染者。 (三)、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MRSA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有条件时尽量专人诊疗、护理。 (四)、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五)、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护理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七)、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八)、进行床旁诊断加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消毒剂进行擦轼。 (九)、离开隔离室进行诊疗时,作好感染控制措施。转科时必须由医务人员陪同,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XX人民医院 常见传染病与及多重耐药菌预防隔离措施 一、隔离原则 1、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2、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3、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4、受条件限制的科室,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症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 1、遵循隔离原则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院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等重点部门,同时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凝胶。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对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使用专用的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六、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 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76257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应实施手卫生。医务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临床科室应安装完善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 3.临床科室应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4.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是同类病原菌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5.隔离房间、床头及病历夹上应有隔离标识。 6.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性伤口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应有广谱抗菌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7.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8.限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活动范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限制陪护人员人数,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11.医务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1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1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14.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电话机等每日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3-4次。 15.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和物体表面(如床头桌、凳子,床头、门把手等)保持清洁、干燥。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日湿式清扫,当被污染时,应使用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min。感染严重时,适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柳树镇第三中心小学校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二、流感 (一)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二)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浑身酸疼无力;怕冷;多伴有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和干咳。 流感也可能引起腹泻和呕吐。流感还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三)流感的潜伏期有什么特点? 流感的潜伏期为1-4天,平均为2天。成人流感发病前一天和发病后一周左右都可以传染,儿童流感传染性更强,最长发病后10天仍有传染性。 (四)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 流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隐性感染者排病毒的数量较少而时间短,故传染意义不大。 (五)流感是怎样传播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存在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和打喷囔等方式喷出飞沫,散布在空气中,被易感人群吸入到呼吸道里,则侵入其上皮细胞中,使其坏死、脱落,引起发病。另外流感还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帕或衣物传播。 (六)流感的并发症有哪些? 流感并发症有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心包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可因流感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入院,甚至死亡。 (七)预防流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学校与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标准

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标准 疾病种类病名临床表现潜伏期传染期休假建议停课标准停课时间 流感发热(≥ 38℃)、头痛、鼻塞、流1-7 天成人病后3-5 天, 症状消失后 2天 (1 周)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7天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乏力( 1-3 天多见)幼儿可达7 天总数比例≥ 30%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 6-21天,平均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麻疹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出疹前后 4 天出疹后 5天21天 10天左右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 Koplik 氏斑)、皮肤斑丘疹 头脸部、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斑出疹前 5 天(一般 至全部水疱干燥结痂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水痘疹、丘疹、疱疹、结痂),发热、12-21 天1-2 天)至所有水疱21天 (2 周)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乏力结痂期间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 14-25天,平均出现症状前 7 天至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流行性腮腺炎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乏力、发病后9 天25 天 18天发病后 9天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食欲不振 呼吸道传染病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流行性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1-7天,一般症状消失后 3 天(一般 发病后 7 天内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7 天脑脊髓膜炎颈项强直、畏光2-3天不少于发病后7 天) 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风疹发热 1-2 天后,全身皮肤出现淡红14-21天,平均出疹前 7 天至后 4 出疹次日起计7 天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21天色充血性斑丘疹18天天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持续性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疲 尚未明确,感 痰中检测出结核杆遵结核病收治医院的 结核病染后,终身潜————倦、消瘦、盗汗菌阳性者医嘱 伏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1-7天,一般发病前 1 天至发病 自治疗之日起计不少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猩红热高峰期传染性最7 天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2-3天于 7 天总数比例≥ 30% 强,一般为 7 天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臀部 2-10天,平均发病后一周内传染直至所有疱疹变干,一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疱疹性咽峡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咳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10天 3-5天性最强般需要 2周 炎)嗽、食欲不振等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消化道诺如病毒腹泻(次数≥ 3 次 / 天),伴性状改 12-72小时,平发病至无症状后3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变(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症状消失后 3 天 3 天 传染病感染性腹泻均 24-48 小时天总数比例≥ 30%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痢疾起病急,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 数小时 -7 天,发病期间传染性最至症状消失,至少粪便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腹泻和里急后重,每日排便10-207天 (细菌性)一般 1-4 天强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行风险评估后判定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 蚊媒传播传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4-21天,多为 发热期具传染性隔离至体温正常 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 30天 病10-14天行风险评估后判定 其他急性出血性眼红、泪水增多、不正常分泌,伴 一般 1-2 天发病后至少 4 天 至眼睛无异常分泌物,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 2天结膜炎眼睛痕痒一般 10天总数比例≥ 30%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13-12-24T09:22:31.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阳桃鲜[导读] 出现多重耐药时,责任护士应及时将多重耐药菌隔离警示标识粘贴在病历本上,悬挂在患者床头,提醒其他医护人员进行防护。阳桃鲜(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655000) 【摘要】总结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警示标识的应用,患者管理,呼吸机管路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环境管理,人员管理,抗生素合理应用,垃圾管理。及时、有效的监测控制措施是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71-0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近年来多重耐药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复杂、难治,常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增加发病率、增加病死率,所以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将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预防控制措施总结报 告如下: 1 警示标识的应用 1.1 警示标识分为:接触隔离标识、飞沫隔离标识等,应根据耐药菌种类,选择合适的警示标识。 1.2 出现多重耐药时,责任护士应及时将多重耐药菌隔离警示标识粘贴在病历本上,悬挂在患者床头,提醒其他医护人员进行防护。培养阴性后,责任护士撤除警示标识。 2 患者管理 2.1发现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立即按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制度的要求报告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旦发现有播散的迹象,应尽快采取控制措施。 2.2接到多重耐药化验单或检验科确定为多重耐药的电话后,医生及时开具“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医嘱。 2.3多重耐药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应安排专人管理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接触隔离,详实记录。 2.4重症患者病情重,昏迷,各种排泄物对环境及物品构成严重污染[1],隔离是防止感染扩散的重要屏障,对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将一类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一室管理。 2.5无单间隔离条件时做好床旁隔离,不宜将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的患者与气管切开、有开放性伤口、深静脉置管、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6 多重耐药患者治疗护理集中进行,严格无菌操作。与病人或其周围环境(包括仪器、床栏杆等)有大面积接触时加穿隔离衣,隔离衣一用一换,统一集中灭菌。离开病人或房间时应将防护用品脱下,脱手套和隔离衣后要用抗菌皂液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卸隔离衣后,应确保衣服和皮肤不接触污染的环境表面。 2.7 病历尽量避免带入隔离病房,若带入,需消毒后方可带出。 2.8 主管医生根据病员病情和实验室结果,判断病人系感染还是定植;如系定植仍需采取接触隔离措施,严密监控;如系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行针对性治疗和支持治疗必要时请多学科会诊。 3 呼吸机管路管理 呼吸机管路系统消毒不彻底易引起外源性感染。管路中的冷凝水容易引起细菌寄植,应及时倾倒,勿使其倒流回湿化器,也不能灌入患者气道,否则易导致大量细菌误吸。因此,冷凝水罐应置于管路最低点,定时清除冷凝水。冷凝水不可直接倾倒在地面或垃圾桶,应该用容器收集起来消毒处理后再倾倒。 4 仪器设备管理 4.1部分仪器设备专用,如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防止交叉感染。 4.2 可复用无菌器械使用后,先用1000mg/l的有效氯浸泡,再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 5 环境管理 5.1 手卫生设施每个房间配备洗手设施,保证洗手干手用品充足,每个病床旁放置有专用的快速手消毒剂。 5.2 加强物表、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物表、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空气用3M消毒机消毒,每天三次,每次1小时。 5.3 感染部位连续三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或感染已痊愈,才能解除隔离。 5.4 准备洗眼器,以备职业暴露时使用。 5.5 终末消毒患者转出后进行终末消毒,包括空气、物表、地面、用物等,经培养合格后方可收住新的患者。 5.6 拖把专用,抹布专用。拖把、抹布用1000mg/l含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悬挂晾干。 6 垃圾管理 6.1 垃圾桶加盖,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 6.2 密封废弃物,外贴“感染性废物”标识,移交有登记。 7 人员管理 7.1 手卫生管理医护人员的手为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所以应加强手卫生,减少细菌传播。此外应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接触患者前后严格遵循手卫生指征,接触特殊患者时戴手套、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手消毒。 7.2尽量减少探视人员,探视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接触患者前后洗手。 7.3 医生会诊、查房、为患者体格检查等时应加穿隔离衣。为患者做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时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7.4 做好实习进修生管理加强隔离知识宣教,做好手卫生依从性的监督管理。 7.5 做好护工、清洁工管理培训护工、清洁工六步洗手法。 8 抗生素合理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