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

陈金翠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在区域经济建设的推动下,各类资源开始向特定的区域集中,其中,政府间的合作便是促进资源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中原经济区是重大国家战略,必然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在产业布局、制度构建等宏观方面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间合作;中原经济区;建设;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2)10-0066-03

Oct.,2012

Vol.20No.10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2年10月第20卷第10期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讨论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大量涌现。而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三化”趋势的持续延伸,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也向内需拉动型进行转变[1]。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原地区面临着全面崛起的契机。这是因为,该区域的建设如果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不但会将对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还能够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建设步伐[2]。自《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规划纲要》批复之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关注[3]。自此以后,中原经济区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以及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等问题都已经被前所未有的明确下来。而在区域经济建设的推动下,各类资源开始向特定的区域集中,其中,政府间的合作便是促进资源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背景,首先阐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别从产业布局、绩效考核体系、制度、合作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间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政府间合作的相关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努力,在多个方面深化对中原经济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原大地谋取更多更长久的福利,为国家利益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一)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行政区划上讲,中原地区范畴,广泛的涉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区。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被纳入其中的周边省份地区,一般都处于相关主体经济区域的边缘地带,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能够这些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还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中原地区历来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之一,而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河南省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0%的粮食,这对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但能够从制度上提高粮食的供给能力,还能以制度的形式获得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使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此外,建设中原经济区还能实现“以工养农”,并通过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使该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步调协调一致,而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更加重要的保障。

(三)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聚集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涉及的地区之

·

·66网络出版时间:2012-09-05 11:4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e14300872.html,/kcms/detail/41.1213.C.20120905.1146.201210.66_024.html

间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得到优化,达到更高的资源配置和重置效率。唯有如此,才能将各要素、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

(四)实现重点地区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内,人口相对集中,消费潜力和发展潜力巨大,经济总量呈多年的上升趋势,区位优势明显,在近年,经济社会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速度,社会运行状况良好,区域功能(城市功能、村镇功能等)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如果按照现有的趋势发展下去,该区域必将成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和社会增长极。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必然触及和促进城市群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城市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也将对区域经济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和长远的影响。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战略行为,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规划频出难以统一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比如空间布局不合理,集体性的行动非常缺乏,各地区在战略规划的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势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同地区间的相关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些都是由于中原经济区规划内的各城市地理位置相近,缺乏产业规划的集体行动所至,这种盲目的各自为政的“自私”行为,必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长久的阻碍。

(二)政府间合作的制度性缺失

制度先行是组织建设的前提,但实际情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府间合作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处于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较少涉及政府间合作的内容,有关合作机制的建立、责权利的分配以及经费的分担等问题都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此外,由于时间的现实,政府间的实际合作模式尚未最终确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正在拟定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出台。

(三)政府间的有效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问题上,应该首先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各地、各级政府意愿的机构和制度。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能够获得各政府普遍认同的跨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尚未建立,经济区的组织相对松散,

合作载体未能及时建立起来,缺乏府际之间自愿遵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这些都构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的制约因素。

(四)政府间的合作并不通畅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合作可以与竞争相对应,也可以与对立相对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将“地方保护主义”的大旗又横到了自家的门前,这种通过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的做法,不但是对正常经济秩序的干扰,也是对区域合作经济的破坏,使政府间的合作受阻。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产要素跨区流动的速度和效率下降,交易成本增加,而以

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府考核体系又成为这一行为的推手。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政府间合作难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的合作意识尚未真正形成

因为地区间的合作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政府来完成,因此政府(及其官员)合作观念的更新和合作意识的提升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政府自身的执政思维相对狭隘,加之固步自封的思维习惯将使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加匮乏。与此同时,我国各级政府对干涉经济的愿望习惯性的格外强烈,而这也是破坏经济合作的不可低估的因素。

(二)协商机制和沟通渠道的缺乏

由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涉及多个不同的区域,因此协商机制和沟通渠道的建设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中原区域政府间的公共管理联动体系尚未建立,联动机制相对滞后,无法实现区域内公共管理服务的联网联营,难以为客商(投资者)提供统一便捷、及时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降低了服务的效率、效果和区域的形象[4]。与此同时,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的缺乏也是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陈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存在着两种不积极的倾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官员作为民众(委托人)的代理人,掌握着更多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而民众则正好相反,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即在以经济增长为总体目标的体制下,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和各项指标,往往会利用行政权力达到通过政绩评价,达到获得奖励和升迁的目的,这助长了机会主义倾向。这种政府绩效的评估体系势必会强化政府官员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区域经济利益最大

·

·67

化的问题上,而对区域经济合作则失去了必要的热情。

四、推进中原经济区政府间合作的策略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明确战略定位

做好战略定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前提,当然随着经济区运行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定位会出现动态性的调整。首先,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将中原地区的特色体现出来,强化中原地区的区位优势,释放和放大该区域的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服务全局的区位功效,突出“中原粮仓”的战略地位,体现“三农”的特色,对“三化”进行协调,实现适度的全面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中原地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展现中原大地的风貌,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二)加强中原经济区横向合作的制度建设

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制度性约束缺失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将对规范合作行为产生不良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中原经济区横向合作的制度建设,避免“公共悲剧”的发生,也就是说,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经济区建设各方的行为安排,以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界定出各地方政府的职责、权力和利益,使它们能够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中原经济区塑造成一个横向联合的高效运行的共同体。

(三)建立低成本、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要想让中原经济区的合作关系能够持久而健康地运行,区域内的成员需要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起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的建立要考虑到低成本和有效两个方面,因为维护成员的信誉对经济区参与的各方都很重要。在经济合作进行的过程中,做到低成本运行,能够使各成员方无需投入更多的附加资源,便可获得用于未来决策所需的各类信息;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约束机制的作用,需要在合作框架下通过必要的惩罚手段,经济区中任何一个合作方出现了违背协议的行为,其他合作者可以通过联合行动的形式将其孤立,断绝与之进行任何合作,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完成内部约束,使参与方的目标更加契合。

五、结语

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进行考虑,合作是事物发展必然要经过的过程。尤其近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资源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更加顺畅的流动,地方政府之间也以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中原经济区建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政府间的合作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政府间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推进中原经济区政府间合作的相关策略等,旨在为相关的决策者提供可供参照的管理信息。

参考文献:

[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23—25.

[2]吕丽娜,黎民.城市圈内政府间合作的成本控制与若干功能缔约[J].改革,2011(7):77—79. [3]张维迎.中原经济区如不能纳入国家战略将是大遗憾[N].河南日报,2010-9-20(5). [4]吴光芸,李建华.区域合作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3):52—57.

责任编辑姚佐军

··68

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经验借鉴与进一步发展思路

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经验借鉴与进一步发展思路 作者:赵峰, 姜德波, Zhao Feng, Jiang Debo 作者单位:赵峰,Zhao Feng(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姜德波,Jiang Debo(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 刊名: 中国行政管理 英文刊名: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11(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8条) 1.李庆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基于政府间磋商机制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 2007(04) 2.金晓瑜;曹宝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沿海开发的多维取向[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09(06) 3.赵峰;姜德波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选择--以江苏为例[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8(11) 4.赵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及路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7(10) 5.翁志伟;张永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期刊论文]-当代经济 2009(01) 6.赵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安排--以江苏城市群为例[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7(11) 7.刘传江;吕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5(06) 8.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期刊论文]-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文磊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与合作——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2) 2.曹明园.尤宏兵.Cao Mingyuan.You Hongbing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期刊论文]-国际经济合作2006(1) 3.张晨京津冀生态产业发展与合作机制研究[期刊论文]-新财经(理论版)2012(2) 4.崔新有企业购并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及其模式选择[期刊论文]-学海2004(6) 5.庄红娟.ZHUANG Hong-juan"亚洲间贸易"论的局限性研究[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2007(2) 6.刘君信四川"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构想[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2010(9) 7.姜德波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地区本位:内涵、特征与度量[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3(10) 8.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2011(7) 9.秦彪.常磊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以辽宁省为例[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12(16) 10.朱俐.宁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经贸2011(16) 引证文献(2条) 1.陈国权.梁耀东.于洋基于区域差异性的省直管县分类改革研究[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12(4) 2.陆晞.杨玉红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长三角区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国发展 2011(4)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e14300872.html,/Periodical_zgxzgl201102019.aspx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完美版-附全部专栏图片)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优势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略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第二节构建“米”字形发展轴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十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第一节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第二节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第三节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第四节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节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一章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节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

企业网站建设方案设计详细方案设计模版

重 庆XXX 进 出 口 贸 易 有 限 公 司 网 站 方 案 书2011年12月

目录 一、项目目标 (3) 1.1 需求分析 (3) 1.2 网站目标与期望 (4) 1.3 网站设计原则 (4) 1.4解决方案 (5) 二网站整体结构 (6) 2.1 网站栏目结构图 (6) 2.2 栏目说明 (7) 2.21 网站首页 (7) 2.22企业概况 (7) 2.23企业动态、企业文化 (8) 2.24公司产品 (8) 2.25服务中心 (9) 2.26销售网络 (9) 2.27留言版 (9) 2.28人才招聘 (10) 三我们优势 (10) 3.1 技术力量 (10) 3.2 解决方案 (10) 3.3 项目管理 (11) 3.4 网站推广 (11) 四网站权限管理 (11) 五网站建设进度及实施过程 (11) 5.1 项目合作与成员 (11) 5.2 项目实施方法 (12)

一、项目目标 1.1 需求分析 现在网络的发展已呈现商业化、全民化、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在利用网络传递商业信息,进行商业活动,从宣传企业、发布广告、招聘雇员、传递商业文件乃至拓展市场、网上销售等,无所不能。如今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竞争的战略手段。企业经营的多元化拓展,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于企业的管理、业务扩展、企业品牌形象等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起网络这个有效的工具。网站早已由论证阶段进入了实质阶段,尤其为企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了解企业的捷径。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商业平台,实行全天候销售服务,借助网络推广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的产品、发布公司新闻,同时通过信息反馈使公司更加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网站虚拟公司与实体公司的经营运作有机的结合,将会有利于公司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并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和经营运营成本,更好地把握商机。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Internet在世界上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从4C( Connection.,Communication ,Commerce , Co-operation )层次上彻底改变了人类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Internet正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共资料信息库,它包含无数的信息资源,所有最新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信息都是免费的,应用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获得在传统模式下所无法获得的巨量商业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互联网真是商机无限。 为此,我们结合网站将来发展方向,本着专业负责的精神,策划贵公司网站,优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采用最新的技术架构和应用系统平台,协助贵公司网站优化复杂的商业运作流程。特为贵公司网站度身定做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网上品牌推广平台。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简短版)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原崛起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就狭义的中原即河南来说,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破解“四难”、克服“三低””等问题,有效解决目前河南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就广义的中原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特征明显,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 (二)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占中部地区的47%;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深化、细化规划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汇地带,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四是有利于中部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地处淮河、汉江、海河、黄河等重要河流中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源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压力大。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方式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有利于探索以工补农的新路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同时,形成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对完善全国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顶托作用的支撑点。构建中原经济区,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强磁场和支撑点。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中原经济区地处东、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初级加工业(如铝锭和铝材表现突出)、能源、重化工工业相对发达;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为西部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为东部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与协作,进而充分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三是有利于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呈现阶梯状差异。构建中原经济区,对有效承接

XX公司网络设计方案

XX通信公司网络设计 方案 院系:信息技术学院 年级:10级 班级:网络工程 姓名:杨梦娇201007111222 刘青201007111221 郝静晓201007111215

一、项目背景 XX 公司是一家小型企业,是一家大致有200人的通信公 司。公司组织结构如下: 二、用户需求分析及网络功能 为了能让公司更好的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接轨, 更快的获取 市场信息及为了让外界了解该本公司的相关信息特组建企业网,以实现对“公司档案管理”、“产品信息”、“供求信息”等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根据公司现有规模,业务需要及发展范围建立的网络有如下功能: a)用户公司需要连接内部网络,各部门员工的终端能实现连通。 b)所有公司员工都能够访问远程分支机构(远程分支机构的网络不在此项目中)。c)公司财务部门的数据很重要, 希望有一定的安全措施。 总经理 销售部 副总经理 财务部 人事行政部市场部 技术支持部

d)网络设备要求高速、运行稳定。 e)根据用户的需求描述,可以分析出,用户公司需要使 用交换机连接所以客户端。 f)需要路由器连接远程分支机构 g)需要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VLAN之间需要配置单臂 路由实现互通。 主干网接入全球互联信息网外接(Internet),各子网再接入主干通信网。主干网接入Internet的方式可是有线综合宽带网,速率可在100Mbps左右。主干为千兆光纤线路,其它线路为超五类双绞线。 三、网络结构设计 1.根据公司大楼的结构特点制定详细的网络连接图,其中 包括如下信息: a)网络上个信息电(即办公点)的分布图,工作空间大 小与距离 b)电源插座的位置,包括目前正在使用的插座的设备 c)所有不可移动的物品的位置(如支撑柱,分隔墙,内 置柜等) d)所有办公家具的当前位置 e)所有计算机和类似打印机的外部设备的位置 f)门和窗口的位置 g)通风管道和目前电线的位置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是中原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央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5次、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累计有200余次到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之,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论坛、座谈会、研讨会,中原经济区迅速引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认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增长区域,国家已经给予中原经济区一个明确的肯定和功能定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由此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用四个―载体和平台‖概括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纲要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全文)PDF版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发展优势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二章总体要求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战略定位 (5) 第三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空间布局 (7) 第一节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7) 第二节构建“米”字型发展轴 (8) 第三节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9) 第四章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10) 第一节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10)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1) 第三节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11) 第五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3) 第一节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13)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4) 第三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6)

第五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9) 第六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1)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建设 (21) 第二节提升城镇功能 (21) 第三节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4) 第四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4) 第七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26) 第一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26) 第二节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26)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8) 第四节加强水资源保障 (29) 第五节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30) 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32) 第一节推进生态建设 (32)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33)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4) 第九章建设和谐中原 (35) 第一节弘扬中原大文化 (35)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6) 第三节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37) 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内网网络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内网网络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第一章用户需求分析 1.1 网络建设目标 根据**************的使用性质,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应当符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管理及运行要求。根据当前管理与应用的需求,选择性能价格比较高的设备。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成实用、经济、先进、开放、高效、安全、节能与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公系统。 1.2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要求 本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内部局域网(以下简称内网)和外部局域网(以下简称外网)物理隔离方式。要求采用二级星型拓扑结构,在办公楼5层控制机房内设置万兆位核心层网络交换机,在各个单位的网络机柜设置10/100/1000M接入层交换机,构成千兆到各单位,百兆到用户端点。中心机房设置光纤点,光纤采用千兆直接到中心机房。独立采用1台高性能路由交换机作为中心机房交换机。12台接入层交换机分别连接到各个单位的网络机柜。要求各个区域的网络即可以单独构成独立的网络,也可以实现与核心交换机形成统一的网络,共同接入互联网。接入层内外网需分开配置。 本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内部局域网将更换生产部、氨加工分厂库房、动力分厂办公楼、新区总控、合成氨分厂、供应部库房、设按公司、仪表、供应销售处的多模光缆更换成单模光缆。把以前的生产部的二级机房取消,所有光缆由中心机房直接敷设至接入层交换机。 无线扩容:将来也可以在各层走廊设无线AP。网络可提供大楼内无线局域网功能及IP电话功能。IP电话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网络信息点灵活配置,网络交换机自带在线电源。 本次设计用现有的防火墙及上网行为管理,不考虑系统应从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VPN、AAA、CA、安全审计、安全恢复和备份、防病毒、物理隔离等多个角度综合全面考虑本工程的网络安全设计。

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政治学作业 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显著增加,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方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一个热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合作, 归结为如下原因: 第一, 由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等政策问题, 亟须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协力处理; 第二,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地方政府间必须通力合作解决失业和贫穷等社会问题; 第三,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必须藉由资源和行动的整合, 以发挥综合作用, 提升地方竞争力; 第四, 尽管地方政府为提升其效能, 已经与许多私部门或非政府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但地方政府间所建立的伙伴关系, 仍是其他合作关系所无法取代的机制。 我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国内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资源和地理优势各不相同,环境、工业、金融发展政策面对不同问题,因此,我国地方政府之间需要不断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了提高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我国中央政府曾多次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是国家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方政府之间合作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现实情况表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之外,还需要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积极合作。 作为政府间一种重要关系, 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往往受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 在关于地方政府合作困难原因的分析中,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王小卫、蔡新会认

为,区域之间的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区域合作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市场发育程度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不同,市场主体活动的主动性不同,从而影响区域之间的政府合作。其二,北京大学的周黎安教授从地方政府官员政治晋升博弈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在我国,除了在经济上竞争外还要在在“官场”上为晋升而竞争。但是,以上两种观点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合作现象。我认为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之间的经济差距与发展不平衡引起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难度。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表现的很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GDP为15,而在中部和西部这个数字为6和3万亿元,这种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积极性。各地方政府官员都在极力降低本地资源外流,有着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如果各地放开本地市场的保护,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让资源按照规则流动,经济发达地方将形成对周边地区和资源提供地区的掠夺,从而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落后地区对合作和资源流通产生惧怕而导致“闭关锁地”,加强“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合作双方的目标很难达成一致,让合作双方均会形成合作的不必要性,从而进入不合作的恶性循环。 二是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与领导没有成形。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缺乏一个整体和长远的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将不同地方之间的合作与互补的内容逐渐减少,地方之间发展共同产业更加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在2010年各省远景目标规划中,有22个汽车产业目标,25个机械工业目标,24个电子产业,23个石化产业,19个建筑和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2012-01-18T10:10:55.26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0月供稿作者:柏宣宇余亮 [导读] 同年10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柏宣宇余亮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1B253】阶段性成果。 摘要:2011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规划及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这成为了具有人才培养职能的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应试制度存在误区和实践环节弱化等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而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对策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创新性复合人才的需求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 201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其中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重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 同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台,中原经济区建设名列其中。“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重点推进包括中原经济区在内的六大区域发展。 同年10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意见》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的第一年。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新时期河南省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对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意义重大。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蓝图的铺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将进入飞速发展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 (三)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是关键 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方方面面都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10年7月国务院又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定立为主要目标,并将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创新人才计划纳为重点。这既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重大,也应作为局域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四)高等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责任 提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则责无旁贷。在“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党委副书于鸿君指出,未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因为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教兴邦的神圣使命,是孕育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主要原因 (一)单一的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其主要表现为:1.培养目标单一;2.课程结构单一;3.教学渠道单一;4.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5.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抑制了创新型复合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刻板的教学方法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然而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不少教师仍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 (三)应试制度的误区 应试制度是教学的“指南针”,是阻碍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依然停留在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进行标准量化的阶段。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的教材化、考试题型的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单一化、评分标准的精量化,造成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造成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其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弱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曾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我国传统教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例文.doc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 以节能减排促中原经济区建设 :黄书贤徐玲 字数:2417 4月24日上午,2012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刘怀廉等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主持。 今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重点是: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的探索,明确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目标和任务,《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立法,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治理等。 刘怀廉在发言中指出,“中原环保世纪行”开展17年来,积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大力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成效和经验,勇于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誉,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河南环境保护领域舆论监督的重要品牌。 “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既符合中央的要求,也反映了河南人民的共同愿望。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

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个核心任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批评曝光为辅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采访报道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正面宣传与批评曝光相结合等方式,唱响节能环保主旋律。对报道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要盯住不放,尤其是对有条件改正但不改的,要进行深层次的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 仪式结束后,本刊记者兵分两路跟随督察采访团冒雨奔赴开封、新乡两地进行采访。 开封行 上午11时许,记者跟随督察采访团来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河南麦仕达啤酒有限公司。 去年9月29日,该公司因环境违法被河南省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实施挂牌督办,要求其停止生产,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在3个月内整改完毕。 然而,督察采访团走进这家公司却看见,被塑料膜包装好的整件啤酒堆放在厂区道路两侧,每堆啤酒垛有一二十米长。路边还有大货车正在成件成件地装啤酒。 “这个厂不是停止生产了吗?怎么还堆这么多啤酒呢?” 一名自称公司销售负责人的男子说:“我们厂已停产,放假五六天了。”但堆放在路旁的啤酒瓶盖上打印的生产日期是4月23日,事实表明,督察采访团到来的前一天该公司仍在进行生产。 河南省环保厅对河南麦仕达啤酒有限公司下发的整改通知提出了扩建废水事故池、安装锅炉烟气、COD在线监测装置等6

郑州航空港产业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

郑州航空港产业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 郑州航空港的建立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发展进入到了全新时期,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的发展现状,然后深入分析了郑州航空港给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分析了适应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标签:郑州航空港产业聚集区;中原经济区;机遇;挑战 一、中原经济区与郑州航空港的发展现状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安徽省在内的五省三十市的經济区域。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原核心地带,是具有明确功能性的开发区域。 中原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中原经济区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郑州航空港区,全称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地铁、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近几年,郑州航空港经济规模增长迅速。航空港生产总值增长24%,工业增长30%,固定资产增长32%,进出口总额增长49%。 二、郑州航空港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影响 (一)郑州航空港给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的机遇 1.逐步形成国际航空的货运枢纽,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迅速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对航空运输需求比之前有明显的增长。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交通优势突出。郑州航空港的交通便利,航空物流会触及更多的层面,从而演化成不同的交通模式,逐步将郑州航空港建设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从而推动中原经济区贸易发展的进程。 2.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贸易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中心,铁路交通、陆路交通和航空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在郑州实现有效链接。郑州航空港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郑州航空港的建成,有利于降低外贸成本,从而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贸易优势。 3.构建中原经济区外贸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研究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研究 摘要:基于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为了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深入的探求与研究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战略定位和战略优势,最后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我们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线,乘河南之势,聚河南之力,把中原经济区构建成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战略举措 一、引言 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发展乘东风。凝聚一亿河南人民激情与梦想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河南省发改委2011年1月26日宣布,国务院印发了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基本依据”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这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道路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这表明,由我省主导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在凝结了一亿河南人巨大的激情和期待后,终于得到国家的认可。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左右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可是,河南仍然没有一个单独对其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

略规划,使得河南无论是在中部地区还是在全国省域经济的竞争中,都失去了一个战略支点。现在,不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而且表明当国家“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战略都已取得显著成效后,“中原崛起”战略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河南的发展到了新的紧要关头,在中原经济区提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我们应乘河南之势,聚河南之力,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为了推动全省上下进一步的深入讨论,积极行动,扎实推进,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本文就中原经济区的定位、意义、优势、目重点任务以及战略举措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与研究,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献上微薄之力。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推动科学发展的进度。构建“中原经济区”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优势亟待整合,机遇就在眼前,要充分认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敢想敢试、敢闯敢拼,敢为人先。 (一)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人,占中部地区的47%;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

略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略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在社会管理总体格局中,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都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对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网络,有着关键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党、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包括坚持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负责作用,增强民间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形成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等。形成这样的合作机制,必将有效提高政府和社会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 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必须坚持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党委是社会管理体系的政治核心,在社会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党委领导,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是我们社会管理特色,是政府与社会组织构建合作机制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社会建设,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关键在党。坚持党委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国新型政社合作的基本标志。 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就是党在社会管理的网络中成为政治上的核心,对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政治上的凝聚力,善于组织、团结全社会的力量,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而奋斗。在现阶段,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共同奋斗。 党的领导地位与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坚持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保证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坚持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地位,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社会管理核心理念,坚决改变党的领导观念、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要大力促进社会的发育和社会的自主管理,坚决改变居于社会之上、发号施令、依靠行政命令行事的“领导方式”。“领导就是服务”,党要为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充分发扬民主,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革除思想上、作风上、制度上和工作方式上一切妨碍民主的弊端。 坚持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地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成的建设,使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获得正确理论和思想道德的支撑,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实现党的领导,既有权力因素的一个方面,又有非权力因素的一个方面。权力因素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或机构,支配、控制社会的能力和过程。执政党运用权力实现领导,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和方式,然而非权力因素所产生的自然影响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于党治理国家与社会产生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有助于实现领导与管理的目标。非权力领导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领导者的良好形象、治理层面上的德治和法治、尊重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利用技术工具的政治功能、思想理论的创新、运用社会协商的民主机制等方面。现代政党的领导模式,应当是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的有机统一。 二 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负责作用。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中,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政府负责,就是负有主导社会管理的责任。政府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依据党所制定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坚持政府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政府作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规划。社会管理的宏观规划是根据党的建议,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商讨、研究,而由政府制定和颁布实施的。任何其它方面都不可能替代政府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科学编制并组织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在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其它各个方面更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结合。 坚持政府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政府保证社会管理的财力投入。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公共财政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支出。社会管理的投入,还包括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事业的财物、时间和知识的投入,特别是企业对于社会发展所承担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