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第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

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

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我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 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 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 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 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 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 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 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 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虎山小学姚春丽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深受启发。由于李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韩老师首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出后,韩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量出字典的长、宽、高,计算字典的体积,然后,韩老师出了一道: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4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问学生

用什么公式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韩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悉的一些小物体作为复习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体积。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韩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韩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韩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学生摆长方体用的时间太多。

苏教版六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 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质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几何教学的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感知——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操作活动”贯穿于学习始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讨论,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诱发新知 在复习部分,我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图形。然后提问:“屏幕上都有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让学生通过复习,唤起回忆。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由6个(3色)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看看能围成一个什么形体?学生操作后我再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由6个长方形构成的组合图形(3色),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从而揭示长方体的概念。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由面到体的过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操作演示,探索新知 在操作演示和探索新知部分,我是分这样几个步骤来进行的: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3.归纳并记忆长方体的特征。4.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5.认识长、宽、高。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方式,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概念。在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比如: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长方体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户县显落村小学 刘娟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单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单薄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

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的,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1、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2、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3、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究知识间的联系。 4、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精品文档 今天,我校的徐妮娜、栾洪芹两位老师为我们分别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信息窗1的内容,徐老师用的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栾老师用的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都是一节好课、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从刚才的授课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教态自然亲和,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听完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意见! 一、两位老师都有效利用学习起点,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与不同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冰箱、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由实物到图形的转换 二、两位老师都注重培养、渗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本课中,两位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徐老师是利用常见的土豆,切割逐渐形成面、棱、顶点,形象直观,在探究特征时引导到位(例如交流时语言引导到位:学生能学习老师的方法有规律地寻找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能利用平移。 虽然是四年级的学 生,但一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栾老师是利用对具体实物的触摸、感知来认识、掌握面、棱、顶点, 然后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这两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两位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在合作学习中指导小组长认真负责发挥作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习惯,使其共同成长。在习题的设计中,注重了基础练习和延伸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不 精品文档 同类型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在自己不同的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掌握了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我只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6)拿出你们的长方体,找一找并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二)认识长方体 1、合作探究 师:我们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3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先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可分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有几个面?可分几组?每组面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集体展示,汇报交流。 注意:特殊长方体的面的特征。(有2个面是正方形) 2、再让学生观察课件,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仔细观察,加深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课件出示,师:看课件,我们将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通常将水平的两条线段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和宽,竖线是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

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颍州区三塔集镇中心学校刘磊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立体图形学习的开始,是后续立体图形学习内容的重要基础。“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现象的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而学会简单的应用”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也是我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避免以往学生经常出现的知识薄弱点,我着实思考了很多。所以,课前我认真进行了目标的叙写,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分解技术的应用、查阅新课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长方体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名称。 2、通过多教具的直观演示,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能解决有关棱长的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目标制定出来了,基本的教学环节也基本成形。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练习,我对本节课的课堂实施的得与失进行如下反思: 一、可取之处:

1、整体来说,我把握住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和认知较少的,所以课堂上对棱的教学我把它列为重点。 2、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充分。实物教具等。学生也人手一个生活中的长方体。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为长方体的特征深入认识做好了准备。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在讲之前我先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往的生活常识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长方体?”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4、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漏掉或重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 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张家口市尚义县秀水小学常敏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以及资源库中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通过对一些实物的形状进行观察,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2、探索长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刘永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刘永芳 听了曾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曾老师设计新颖,关注学生,课堂气氛活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 过去教学概念知识,往往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种概念,这是一种应试的手段、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这节课中曾老师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曾老师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曾老师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如当有个学生发现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时,为避免使学生产生错觉,曾老师及时实施反思和调控,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面的特殊之处(有的长方体中有2个面的

形状是正方形)的理解,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力求由学生解答,曾老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生动活泼,其乐融融。 3、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学生间有“差异性”的观念,怎样合理利用差异这个资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充分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曾老师实行异质分组学习,通过学生间互相合作,来倾听他人的声音,去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效。因此在教学中曾老师注意激起小组讨论的活力,使自己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力求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把所有学生的特长调动起来。如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多次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又在全班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促进了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互相提高的效果,最后在各自发现和补充的基础上,学生领会了长方体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听完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曾老师的用心,也相信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但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正是他们创造出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后,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关注他们,这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挖掘、探讨、创新。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6.3.17 第四周星期四上午第一节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林小学陈庆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正)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正)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长(正)方体模型、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正)方体框架。 学生:长(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实物展示: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长(正)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我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线、点和学习面线点的基本特征,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长、宽、高和从不同角度观察,初步学会绘画长方体。 我今天主要说说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说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18页到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从生活入手,通过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说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就知识水平而言,学生已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对简单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就认知特点而言,五年级的学生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所以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目标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情和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空间观念。 3.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瞿能梅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我的收获很大。 新课一开始瞿老师让学生区分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里就建立了立体图形的框架,为长方体的认识做了铺垫。同时又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瞿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去教学概念知识,往往通过老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种概念,这是一种应试的手段、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这节课中瞿老师紧扣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的一个方面。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瞿老师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突破本课难点长方体的特征中,瞿老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学中瞿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

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把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完全相等做成动画的课件我觉得效果很好,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cuboid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反思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这节课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使自己的多种感官

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 1、我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2、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捕捉。 3、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反思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入手的,学生在3年级的教材中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先布置了预习作业,安排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要求他们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入手,自己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例1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结合学生的预习时的发现,对长方体的特征经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和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评课知识讲解

放飞想象翅膀,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评课稿在本学期的汇报课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范佳欣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教学,我受益匪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渗透了新课标新思想和新课改理念。 具体表现: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布置学生准备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剪刀、彩笔等。 二、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相关知识点。它们的顶点、棱长和面以及它们的异同点。教师展示精美的礼品盒图片,让学生想象它是怎么做出来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礼品盒送给朋友。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PPT演示:正方体展开的过程 这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看一看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2、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得到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把大家的展开图比一比,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剪法得到不同的剪开图。用彩笔把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表示出来,两个红色,两个蓝色,两个绿色。展开之前与展开之后作比较,学生发现,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的两个面不相邻。在展开图中找正方体的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往往在考试中就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同时,观察展开图相对面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种培养。 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观察、分析,把这11种展开图分成了四类,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无法肯定的作出判断的我们可以进行动手操作来帮助我们 (1).“一四一”,中间一行4个作侧面,两边各1个分别作上下底面,?共有6种. (2).“二三一”(或一三二)型,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共3种. (3).“二二二”型,成阶梯状,二二相连各错一.共1种 (4).“三三”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共1种

长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亲历其中经历过程 “长方体的认识”教后反思 杨玉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制作和观察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将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2.创设民主氛围,引导多向思维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在本课中,学生卸下了思维的束缚,大胆观察、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

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按前、后、左、右、上、下顺序指出长方体6个面时,课件没有及时展示,在这个环节课件展示太快。 2.在引导观察长方体的棱长特征时,学生直接说长方体的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没有预想到。所以在介绍相对的棱时,讲的不透彻。 3.在第三大题练习,(1)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呢?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学生对长方体前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混淆时,解释的太快不透彻学生没有跟上。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

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