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山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山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山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1924)

B、鲍德温(Baldwin —1934)

C、詹姆士(James —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与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关的陈述有(ABDE )。

A、1903年比纳

B、1903年桑代克

C、1883年霍尔

D、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E、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编成

3、教育心理学的性质(AB)。

A、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B、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C、是自然科学

D、是社会科学

E、上述说法都不对

4、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任务有(ACE )。

A.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

C.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

D.印证与发展学科的哲学观点

E.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四、简答题

1、简述自然实验(教学性心理实验)方法的一般程序。

答:自然实验(教学性心理实验)方法的一般程序是:

第一,进行初试。就是摸清研究对象要考察的心理或行为的现有水平。

第二,选择与设立等组。使几组学生在智力、学业、品行等主要方面,特别是需考察的方面,力求保持同质。

第三,施加影响。

第四,进行复测。就是用初测的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第五,对比分析。根据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不同变化情况,分析并确定其与特殊措施的关系或原因。

2、教育心理学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

答: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第一,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因为,教育心理学就是要探明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心理活动规律与如何这些规律来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第二,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同时,它的理论研究最终都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3、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

第一,两者都是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理论基础,所以,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第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是学校教育过程师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必将从应用角度丰富、印证与发展普通行李学的理论内容,所以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学科。

4、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三个核心因素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三个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环境。教师的教:就是教师按照社会和学校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包括:教书和育人)是教育的主导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就是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的影响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使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中能动的主体。同时,教与学一刻都离不开环境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而教与学的成效也会相应地引起社会的反响和学校情景的变化,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学校教育中的一切现象、问题和发展,都是有这个互动的系统造成的,只有抓好这三个因素及其互动中的一切问题,学校工作才能顺利前进。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答: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任务。教育心理学理论任务概括说就是两个方面:(1)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不断探索教、学环境互动中心理活动规律。(2)印证与发展学科的哲学观点。

第二、应用任务:(1)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服务;(2)为教育改革的实践服务。

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榜样和强化作用的学习理论是(B)。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结构理论

D、认知同化理论

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A )。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3、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B )。

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奥苏泊尔

4、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的不同,开始将学习分为(D)。

A、5类

B、6类

C、7类

D、8类

注:1965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做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这样这种分类成为六类:(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的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

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D)。

A、无关刺激

B、中性刺激

C、无条件刺激

D、强化

5、顿悟说的奠基人是(C)。

A、考夫卡

B、魏特默

C、苛勒

D、托尔曼

6、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是重视理论尤其是重视探讨(B)。

A.道德性发展理论B.学习理论C.课堂群体心理理论D.教师心理

7.联结学习理论认为,联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 C)的过程。

A.条件反射B.刺激C.试误D.顿悟

8. 认知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是(C )。

A.斯金纳B.桑代克C.奥苏伯尔D.罗杰斯

9、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途径是(A )。

A.同化B.顺应C.建构D.内化

10、以下是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的是(B )。

A.华生

B.布鲁纳

C.巴浦洛夫

D.马斯洛

11、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C )。

岁岁岁岁

12、皮亚杰的具体运演阶段是在(C )。

-2岁-7岁-12岁岁以后

13、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A )。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14、通俗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是指(B )。

A.先行组织者

B.最近发展区

C.教育与教学

D.解决问题

15、皮亚杰的前运演阶段是在(B )。

岁岁岁岁以后

16、荀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B)。

A.尝试-错误

B.闻-见-知-行

C.顿悟学习

D.认知结构的改变

17、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叫(B)。

A.条件刺激

B.强化

C.无条件刺激

D.中性刺激

18、“有意义学习”的概念是谁提出的(D )。

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奥苏伯尔

19、荀子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其中他特别强调(D)的重要性。

A.闻

B.见

C.知

D.行

20、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B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21、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是(A )。

A.罗杰斯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斯金纳

22、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C )。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23、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A)。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24、白鼠学习压杠杆,属于(C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刺激——反应学习

D.辨别学习

2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反映的是(A )

A.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B.认知派学习理论

C.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6、黑猩猩摘取香蕉的实验是问题解决理论的(A)。

A.顿悟说

B.信息加工论

C.分析说

D.试误说

27、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C )过程实现的。

A.顺应

B.反思

C.同化

D.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

1、强调学习主体内部内部因素的学习理论有(ABCD)。

A、顿误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认知同化理论

D、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E、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2、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将强化分为(BCE )。

A、负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直接强化

D、正强化

E、自我强化

3、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ABCD)。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E.模仿性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ABCDE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E、不均衡性

5、我国心理学界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将学习分为(BCD)。

A、信号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行为规范学习

E、情感学习

6、小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ADE)。

A.直观-操作性B.任性-可塑性C.幼稚-发展性

D.指导-模仿性E.基础-再现性

7、以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BE )。

A.华生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巴浦洛夫

E.马斯洛

8、人类学习一般具有以下特点(ABCE )。

A.社会特性

B.以语言为中介

C.能动性

D.发展性

E.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

9、意义学习包括(ACDE)。

A.接受学习

B.代表性学习

C.发现学习

D.概念学习

E.命题学习

三、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应区分个体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水平,是自己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张应关注、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等,反对把人的完整的心理特性人为地肢解、割裂开来。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论述,就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指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活动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4、意义学习:指学习者根据原有经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5、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6、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7、强化: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8、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要求引起个体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简答题

1、简述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以及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得基本经验与基本技能。

第二,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

第三,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得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的知识经验或创造、发现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这创造性的朋友并不矛盾,也不排斥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

2、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

答: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过程研究,提出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 —R联结。对于猫而言,即建立迷箱情境与触动开门设施这一反应之间的联结。

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试误过程。

第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三条规律。

3、简述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简繁程度的不同,提出8类学习,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他认为:8类学习是分层次排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同时,又具有累积性,每类学习都以前一层次的低级学习为前提,较高级、较复杂的学习是建立在较低级和较简单的学习基础之上的。

4、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班图拉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经常忽视社会变量,只关注动物的自然本能,这对于作为社会成员而言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他强调应该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主要观点有:

第一、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第三、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具体讲,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四个子过程。

5、简述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

答:该理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主要观点为:

第一、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

第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和重组。

第三、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6、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要观点有:

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能产生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任意的联系。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接受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同化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7、简述布鲁纳的主要学习观点。

答、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主要学习观点有:

第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在他看来,认知结构即表征系统,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被此不可代替。

第二、学习包括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信息的获得、转换及其评价。这说明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建立更系统、更完善的认知结构。

第三、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即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态度与方法。

第四、发现学习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他提倡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8、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对学习论述最具代表性。他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应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过程。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等发生积极的变化。

第二、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到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各种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获得相应的体验。

第三、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为此,应形成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创设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

9、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答:个体的心理发展虽各有不同,但具有某些共同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同时发展有一定顺序。

第二、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也一样,质变使心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陈述水平的时候,因人而异。

第四、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就同一个人而言,不同心理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条件不同。

10、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第二、个体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

就是说,教育要考虑个体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考虑学习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11、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能够生存的重要手段。

第二、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人类的进化……脑的发展……学习使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学习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1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运演水平的不同,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借助感觉及身体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此时儿童尚没有达到运演水平。

第二、前运演阶段(2-7岁)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应用表象符号来代表外界事物,具有表象思维。但儿童尚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且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第三、具体运演阶段(7-12岁)儿童的思维已真正具有运演的性质,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第四、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这是最高的思维形式。

五、论述题

试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两因素论,即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因素;二是三因素论,即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是四因素论,即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自身努力。

我们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

第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高可能性。就是说,个体没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就会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缺乏遗传这个物质基础。同时,个体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发展不一定是良好的,因为,个体心理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制约。

第二、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促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就是说,良好的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如果离开正常的社会环境,个体的心理就不能正常的发展,只有良好社会环境影响下,才能把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第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教育对个体施加的影响是有选择的,是积极主动的。其次,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再次,学校教育有专业的人,对个体施加影响。

第三章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是(D )。

A、正确的动机

B、错误的动机

C、没有意识的动机

D、意识到的动机

2、当学习任务比较困难而复杂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C)。

A、较高

B、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3、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B )。

A、很高

B、较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内部而稳定因素的是(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5、“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D )。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学习动机强度较低方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任务是( B )的学习任务。

A.比较简单B.比较复杂C.比较抽象D.比较具体

7、强化理论是由(A )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来的。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8、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必须分清(B )。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B.主导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D.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9、韦纳归因理论中外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C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一般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B )。

A.中等偏低的强度

B.中等强度

C.中等偏高的强度

D.越高越好

11、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是( D )。

A.能力

B.运气

C.任务难度

D.努力

12、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3、任务难度是归因理论要素中的(A)。

A.不可控、稳定

B.不可控、不稳定

C.可控、稳定

D.可控、不稳定

14、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A)。

A.能力

B.难度

C.努力

D.运气

附: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 D)。

A.能力

B.身心状况

C.努力

D.运气或难度

15、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D )。

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性曲线关系

16、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B )。

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17、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B)。

A.力求成功者

B.避免失败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二、多项选择题

1、李强数学考试得了10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天资好,能力高的结果,这种归因是(ABD)。

A、稳定的

B、不可控的

C、外部的

D、内部的

E、可控的

2、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不稳定因素的是(BDE)。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E.心境

3、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低,这种归因是( AD)。

A、不可控的

B、可控的

C、内部的

D、外部的

E、不稳定的

4、王敏英语考试得了90分,她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ACD)。

A、可控的

B、不可控的

C、稳定的

D、内部的

E、外部的

三、名词解释

1、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护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即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力。

3、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4、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5、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奖励、等级评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是: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结果的内部动因。

第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有联系的。首先,动机和目的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也没有无动机的目的。其次,动机与目的可以彼此交替、相互转化的。再次,动机与目的关系是错综复杂。

2、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第一、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

第三、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3、简述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的论点。

答:阿特金森在1957年首次提出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某种行为趋向(T)乃是动机、主观上期望达成目标的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这个模型就是:T=M×P×I。

一个人究竟以多大的劲头去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一般遵循以下公式:Ts=Ms×Ps×Is.

根据公式:Ts=Ms×Ps×Is.期望-价值理论有三个论点:

第一、求成的动机、成功的期望值、成功的诱因价值三者数值越大,则争取成功的行为趋向也越强。

第二、成功的期望值和任务的难度大小密切关联,任务越难,成功的概率就越小,任务越易,成功概率就越大。

第三、当两个人所处的任务难度和诱因价值都相同时,求成动机越高者就越有可能做出争取成功的行为。

4、简述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因素。

答:影响学生成就动机因素有:

第一、学习成绩。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正相关,一般来说,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其成就动机水平也比较高。

第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越高,子女的成就动机一般也越强烈。

第三、独立性训练。在家庭中较早地接受独立性训练是影响儿童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较早受到独立性训练的子女成就动机较高。

第四、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态度。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态度与子女的成就动机水平成正比。

5、简述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答:高成就动机者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困难的任务,看重声誉,并获得成功。

第二、有明确的目标和叫高的抱负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第三、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第四、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密关系为标准。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哪些条件

答: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对批评较多的学生,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促使自尊和自爱的需要。

第二、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如果学生对表扬与批评持冷漠的态度,我们更需要是耐心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有针对性进行表扬与批评。

第三、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和相互尊重的情况。这对表扬与批评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建立融洽的师升关系,提高表扬与批评的效果。

第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如果教师对评价不客观公正,不实事求是,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产生意义障碍。

第五、表扬与批评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科学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

2、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努力做到:

第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首先,教学内容丰富、新异、逻辑性、系统性强。因为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应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更新。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有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言语提问;二是活动方式。

第三、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去努力学习和探索、发现。所以,教师了解学生的内部动机,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及时反馈学习的结果。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进步要快,学习积极性要高。首先,因为学生都有了解学习结果的强烈愿望,对学习结果的了解使学生的心理

得到满足。其次,看到自己辛苦劳动有回报,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愿望。再次,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克服自己不足的信心和勇气。

第五、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要了解学生表扬与批评的历史情况,有的放矢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把握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态度,有针对性进行表扬与批评;努力建立融洽的师升关系,提高表扬与批评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客观,表扬与批评力求公正;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表扬与批评的手段。

第六、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立不同的目标,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的要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第七、恰当地运用竞争和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历来被当作激发学习积极性、争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过度地强调竞争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合作会学生的安全感,因此,要科学地运用竞争和合作的手段。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一)广义的学习 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 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 3 (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智慧技能指向外部环境,而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加涅提出三类态度:(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

山香教育内部试卷

综合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2.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这体现出()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5.某初一男生,学习浮躁,作业敷衍,但他却能精心侍弄班上的盆栽花卉,经常施肥浇水,使花卉长势良好。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没有过多批评该生的学习行为,而是经常表扬他在侍弄花卉上的耐心与细心,并鼓励他将这种耐心和细心同样用于学习。不久该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好转,并最终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7.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8.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9.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⑵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⑴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⑶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的体系 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 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重点背诵培训资料

教育心理学重点背诵

二、名词解释 1动机2替代强化3成就动机4需要5思维6注意7有意注意8差别感受性9创造力 1气质 2最近发展区3顺应4迁移5学习6学习策略7认知风格8教师教学效能感9罗森塔尔效应 晕轮效应从众 三、简答 1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内容 答: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基本的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类所占比例由大变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最后,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种)和成长需要(后三种)。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是相互影响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成长需要的实现。

3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利用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表征;定势;迁移;情绪与动机;原型启发。 5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6知觉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7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因素有:(1)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新异刺激物等。(2)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8保持健康情绪的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9发散思维特征 流通性、变通性、独特性 10简述奥苏伯尔同化论的认知结构变量。 ①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3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11教师教学效能感作用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有些教师的工作效率。

山香教育招教考试心理学部分重点总结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②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布洛卡区”论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 2.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①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②神经系统:包括脑和骨髓。大脑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有目的有方向 枕叶是视觉中枢 颞叶是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顶叶是调节机体的感觉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颞叶听见你说词,枕叶看见你写字 3.神经系统地活动方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4.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以人的为主)。 二、心理学的对象(P2) 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 3、意识与无意识 4、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P3)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 1 、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冯派:冯特、铁钦纳) 2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派:华生、斯金纳)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又称“完形心理学” 。 4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 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他还提出了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5、认知心理学 1967 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反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7、进化心理学 四、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或职业)领域。 五、心理学的任务(P9):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与心理学(由以下阶段组成)(P1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 (1)确定教学目标:首要环节。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大因素影响。 (2)分析教学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 (4)执行教学过程;(5)评价和反思教学。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P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P12 )第一阶段从20 世纪初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日本小泉著、旁宗岳1908 年翻译);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育心理学》(廖世承1924 )。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 开始。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后至今。一、教育心理学(P13) 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上实施的教 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 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他 有几个特征:(1)在教育任务上: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 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在培养对象上:18 岁以上青少年。(3) 在社会职能上: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 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2 、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 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1)观察 法;(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3) 测验法;( 4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现场实验)。三、教师学习高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 意义 1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 针对性第一,有助于高效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 点的理解。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 特点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 解。 2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 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 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 四种主要的变量。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 生的学习心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 有效教学的能力。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 价/ 反思能力。 3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第 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 意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 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 生心理健康。 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 题。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 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 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 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 统、有组织的。 2、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社 会化)两个方面。(p24) 3 、理论观点(p25)(1)精神分析学派:佛洛 伊德;(2)认知发展学派: 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 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 同化、顺应、平衡。成熟、物理经验和数理经验、 社会经验以及平衡构成了影响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 因素。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一是低级 心理机能: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二是高级心 理机能: 逻辑思维、随意注意、高级情感)。 (4)人类发展生态学:布朗芬布伦纳 4、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 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青少年其实有儿童成长为成人、又不成熟到成 熟的时期。青少年早期又称青春期。第二节学生的 认知发展 1、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B前运算阶段(2-6 岁)。C 具体运算 阶段(6-11 岁)。D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阶段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 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 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 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个 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 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 确的”。 2、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p35 论述题)思维是已 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它是认知(智力)的核心因素。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 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 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其次,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 段。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条件。 ( 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 的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 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 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 成。 3、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 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 4、青少年友谊的六大发展功能(歌德曼总 结): 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 社会比较、亲密。 三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气质差异 1、心理差异-- 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 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的实践逐渐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 个体心理特点。 2、气质:心理学上说的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 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 或“性 情” ,他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 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 独特的色彩。气质的特点:(1)气质是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 征;( 3 )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 脾气急等);(2)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 快、情绪不稳等);(3)黏液质(安静稳重、 反应慢、沉默寡言);(4)抑郁质(孤独、反 应迟缓、多愁善感等)。 3、大学生气质教育:A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 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C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 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D 临床 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 者。 4、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根据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 (1)强度( 2 )平衡性(3)灵活性 二、性格差异与教育 1、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 2、大学生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 于内倾型性格。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3.教育心理学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布鲁纳 8.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

教师招聘重点考点(山香版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下)吐血整理

第一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A.后脑 B.骨髓 C.前脑 D.延髓 1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认识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3.行为主义的观点是()。 A.主张研究意识 B.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C.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 D.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行为 24.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者,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主义的观点 B.生物学的观点 C.现象学的观点 D.认识心理学的观点 25.看同一部电影或上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感受却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现实性 D.能动性 26.主张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的心理学流是()。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 B.脑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E.神经元 2.下列属于巴浦洛夫提出的概念的有()。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C.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D.动力定型 E.观察学习 3.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心理学流派有()。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E.刺激—反应学派 Word文档

4.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 A.兴趣 B.爱好 C.信念 D.理想 E.世界观 7.“怒发冲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上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有()。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E.观察过程 8.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E.无意识 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4.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5.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17.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是记忆的()品质。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21.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28.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 3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识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识 32.医生通过量血压、心电图等确定病情,体现了思维的()。 Word文档

山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新课改、教育法律法规等)

山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新课改、教育法律法规等)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填空)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多选名词解释)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点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多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多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 ?生物起源说(★★★单选)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

解释,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由苏联教育学家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5.教育的构成要素(★★★填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6.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单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对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最基本的矛盾。 7.教育的功能(★★★填空辨析)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8.六艺的内容(★★★判断):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古代中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一类是校。前者设于国都,后者分布于乡里。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山香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 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1924) B、鲍德温(Baldwin —1934) C、詹姆士(James —1910) D、桑代克(Thorndike —1949) 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 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 A.卡普杰烈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乌申斯基 D.布隆斯基 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1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 15、在学校教育中,使能力、品格、个性得以成长,学生也是学习中有能动性的主体,指的是(B)。 A.教 B.学 C.环境 D.氛围 1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C)。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因素是(ABC)。 A、环境 B、学 C、教 D、教材

2017年教师招聘山香教育综合知识汇总(内部资料)

2016年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客观):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选择) 2.心理学有时被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判断) 3.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单选)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选择)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优势: 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理性脑),负责语言、阅读、书写、运算、推理等。 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艺术脑),负责处理信息、知觉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艺术、创造力等。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和反射弧(选择)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基本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和相继)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单选)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客观性 “狼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主观性 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地反映——能动性 主动、预测、改造“改造世界”“出淤泥而不染”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选择)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中国心理学的先驱者、奠基人——蔡元培。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1.主张研究意识的构成:感觉、意象、激情 2.主张用实验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观点:1.提出“意识流”——连续不断、川流不息 元素 流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结合山香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心理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首先,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其次,社会实践生活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作用(决定作用)。最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提出意识流)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 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及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⑵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⑴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⑶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的体系 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 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有)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 心理发展: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 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 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 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诞生《生理心理学原理》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