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五篇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五篇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2课俄国农

奴制改革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俄日两国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说是因为俄日两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主可以随意侵犯农民的人身自由②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农奴③地主驱使农奴集体耕种,剥夺其全部劳动成果④农奴膳食恶劣、住房狭小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在这一改革中( )

①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②司法改革随着《司法章程》的推行,法律得到普及

③地方自治改革后,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④ 改革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和认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答案】:

【解析】:

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

①改革遇到很大阻力②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二一九法令”局限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没有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

B、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

D、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资金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决不生气!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关于彼得一世生前创造的奇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

B、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C、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④1861年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地主

B、国家

C、农民

D、资产阶级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9个,工役制度(1861年改革后,农民因缺少土地而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实行工役地租)中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7个,两种混合制度占优势的省份总计7个。这说明( )

①改革没有废除农奴制②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③改革后的农村经济是农奴工役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复杂形式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归村社管理

D、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

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答案】:

【解析】: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奴隶社会的改革 专题一梭伦改革 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 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 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 (1)经济改革: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 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 (2)政治改革: 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 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 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C 设立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 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梭伦改革的评价 (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 (2)积极性: 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 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 (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 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 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 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 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

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采用了可行的措施; 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五篇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2课俄国农 奴制改革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俄日两国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说是因为俄日两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主可以随意侵犯农民的人身自由②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农奴③地主驱使农奴集体耕种,剥夺其全部劳动成果④农奴膳食恶劣、住房狭小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在这一改革中( ) ①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②司法改革随着《司法章程》的推行,法律得到普及 ③地方自治改革后,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④ 改革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和认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答案】: 【解析】:

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 ①改革遇到很大阻力②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9分) (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6分) 2.(15分)(2014·贵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3.(15分)(2014·南通调研)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基础梳理|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经济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 (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 (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 (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 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 (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内容 (1)经济:富国之法 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 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 ④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 ⑤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⑥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2)军事:强兵之法 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 ②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

2022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考点19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2022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考点19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原卷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2022-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二 十五中高三(上)月考.45)【历史——修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 永业田和露用最初的规定是:水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 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 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 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起来了,适应了 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纲候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资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2.(2022-2022学年广东省六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45)【历史——修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和工商业、服 务业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动,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户籍控制和管理体系。为此,唐政府提出“乡村户”和“坊郭户”,施行城乡户籍分治。针 对因京畿集中政府各级机构,造成京畿地区的民户杂役繁多、不堪重负的

窘境。政府主动适当开放一些杂任杂匠岗位,由“无籍及浮籍人充任”。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在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临的两大困 境﹣﹣户籍管理和财政税收问题,也给如何解决城市外来浮寄人口提供了 基本思路。 ﹣﹣摘编自宁欣《唐朝如何管理城市流动人口》(1)根据材料及所 学知识,说明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 的措施及影响。 3.(2022-2022学年广东省六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45)【历史——修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 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 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 “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 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错误!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安石

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归纳。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任答2点) 2.(10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情盘点 高考侧重于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考查。经济领域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命题。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高考重在考查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让考生通过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考查方式 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考向预测 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书关于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考点整合——一目了然] 考点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 (1)进步性 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改革内容 (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岳麓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 岳麓选修1 【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2.能力目标: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结合背景探究改革的必然性;分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对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3.情感目标: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化的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1、生产力低下 在农奴制下,俄国农业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农奴大都目不识丁,生活十分贫困。乡居地主愚昧粗鲁,不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2、严重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 ⑴在农奴制下,俄国工业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⑵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P78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铁产量对比表) 3、阶级矛盾激化 ⑴农民骚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 ⑵要求变革的呼声 ①“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②19C中期,出现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代表、文学作品、思想)

2021高三历史通史一轮(经典版)教师用书: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明示]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真题典例 [例1](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秦“二十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岳麓版精练: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2.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 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统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 1、2012年上海历史36.梭伦的大盾(12分)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 (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 (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 2、(2012•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 后习题解答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中思考题和后习题解答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走向民主政治 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几段诗歌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主张? 反映了对贵族的限制;平衡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地位;制定法律,管理国家。 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进行新的社会等级划分和权利分配标准是财产多寡,财产越多,等级越高,因此,其所谓的“公平”是一种有条的“公平”,是财产等级制而非所有公民的公平。 解析与探究: 1、教育能使人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判断力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化素质是行使政治权力的基础。) 2、优秀品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正直无私等。(梭伦不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品德。) 自我测评解答:

1、①梭伦改革前雅典实行贵族政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的运作。由于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至公元前7世纪世纪末,农民大量失去土地,下层平民和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2、(1)主要措施: 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①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②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 ③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 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此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 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2)基本特点 ①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②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