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部编教材中的标志性事件汇总(共五部分)

高中历史部编教材中的标志性事件汇总(共五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标志性事件

一、《纲要上》

1、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 1 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5、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6、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7、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第二条战线,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

9、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0、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11、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2、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3、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14、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二、《纲要下》

1、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2、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3、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4、18 世纪 60 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5、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6、1836 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后来,协会拟定了呈送议会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并以“人民宪章”名义正式公布,得到全国响应,这是宪章运动开始的标志。

7、《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9、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10、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1、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

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2、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13、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4、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5、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6、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17、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

三、《选必一》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6、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7、《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标

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的重要认识,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

8、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9、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0、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1、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12、《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13、到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这本书以《万国公法》为名印行,这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15、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四、《选必二》

1、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2、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3、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4、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6、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7、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 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对原子动力的利用。

9、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

每年两次,至2019年已举办126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10、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1、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2、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五、《选必三》

1、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2、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3、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4、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5、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盲人作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

6、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7、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关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不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内容的学习,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艰辛探素。 2.通过分析这些开创性的探索形成的具体背景、基本主张及实践结果,认识其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作用,并深刻理解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 难点: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新课讲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正确的探索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P162内容,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材料: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准备: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时间: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文化方面“双百方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2页的历史纵横部分,找出“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时间:1956年4月28日 地点: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结合教材、运用地图,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始末和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尝试多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探寻农民阶级救亡图存活动失败的原因及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2.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结合地图、文字史料等,了解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构建列强侵略大事记或时间轴等方式,总结列强侵略的特点。 知识点01 太平天国运动 (一)准备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2.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微点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列强的侵略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即学即练1】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D.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指出的是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从麻木中惊醒。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安逸、保守,麻木于清政府统治之下,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C项符合题意;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时间的爱国官兵的抗英斗争,都属于面对外敌侵略时爱国官兵的正常反抗活动,不属于“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排除AB 两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与材料中的“鸦片”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C项。(二)过程

高中历史部编教材中的标志性事件汇总(共五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标志性事件 一、《纲要上》 1、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 1 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5、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6、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7、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第二条战线,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 9、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10、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11、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2、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3、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14、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二、《纲要下》 1、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2、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3、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4、18 世纪 60 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5、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6、1836 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后来,协会拟定了呈送议会要求普选权的请愿书,并以“人民宪章”名义正式公布,得到全国响应,这是宪章运动开始的标志。 7、《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9、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10、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1、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1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通过时间轴或表格进行知识梳理、时空定位,整理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知道上述史实的时空范围。 2.通过对教材内容内在关联性的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4.除却知识目标,历史学科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以及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故本课尝试推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习得和落地。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隶属《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在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与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之间起着知识内容、专题线索方面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内容标准是: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具体抗战,从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认识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共5个课时的知识,对本课考纲和指导意见所要求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一般基础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零散和孤立,缺乏联系性,更缺少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而本课涉及一些重要概念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东方主战场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相较于初中的学习要求,本课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还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笔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学生主动完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大事年表”,并根据史实理解分析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引导归纳法,着眼于在课堂中渗透浸润“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题:部编版第七单元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俄国十月革命进程中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起义等基本事实。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基本事实。 2、学生能够依据不同的史料类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说明、概况、比较等学科能力;渗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二、重点: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 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评 价苏联模式。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法、探究法为主,同时采用阅读法,史料分析法,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45分钟 教具:直观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师:PPT展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中的这个人是谁吗?师:对。这个人就是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史称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位沙皇。其执政末期俄罗斯先后爆发了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推翻了他的统治,后者最终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到底是一场怎样的革命,把这位在当时享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人给拉下马了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89页第一段的内容,概况列宁主义形成的条件。 师:学生阅读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列宁主义形成的条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3、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师: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89页第二段的内容,回答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第五单元__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高考真题【真题训练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高考真题 真题训练(2013-2020) 1.(2020全国Ⅱ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依然保持文化往来,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美苏两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应该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而非苏联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 2.(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 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学案单元复习课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五单元 时空定位·思维脉图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主题整合·创新迁移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

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中,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同时注重发扬传统文化。此外,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

高一历史必修一部编版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部编版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高一历史必修一部编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础,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古代文明与世界》 这一部分是关于古代文明的学习,重点包括早期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农业革命与城市的发展、以及古代文明的兴衰等。我们需要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对农业革命的重要性有深入的认识,以及各个古代文明如埃及、巴比伦等的兴起与衰落。 2.《东方古代文明》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亚洲地区的古代文明,主要着眼于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初代王朝、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对于印度古代的吠舍罗文明和斯里兰卡的克兰德文化也需要有所了解。

3.《地中海世界的兴起》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文明的学习。我们需要了解希腊古代城邦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诞生,以及罗马古代共和国和帝国的崛起。同时,还需要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和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4.《中世纪欧洲: 西方封建社会的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我们需要了解封建制度的基本原理,了解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需要了解封建领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了解宗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5.《伊斯兰帝国的崛起与发展》 这一部分介绍了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穆斯林帝国的崛起与发展。我们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以及《古兰经》的内容。同时,需要了解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历史进程,以及伊斯兰科学和文化的繁荣。

6.《欧洲中世纪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欧洲中世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包括 从封建领主到君主制度的转变,以及教会的权威与国家的发展。 我们需要了解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在英格兰建立的封建君主制, 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起,以及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7.《东亚文明与世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历史。主要关注 东亚文明的特点、三国和唐宋元明等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以及东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部编版知识点,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世 界各地的古代文明和历史发展,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有着重 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借鉴经验,为我们 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的真实故事和智慧,将永远激 励着我们向前迈进。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身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数据图表、文献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两面性,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资产阶领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威严扫地,中央集权削弱,社会变革呼声日涨,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清政府采取了哪些自救行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总结。 [学生回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 [讲]是的,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

第五单元复习课导学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复习课 (1分钟,学生阅读下面的导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1.理解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危机与救亡图存。 2.能用思维导图构建这一历史时期的知识体系图谱。 3.能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解决这一时期的历史问题。 (5分钟,学生以图示或思维导图方式自我构建) (20分钟,教师根据学情精讲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再梳理)一、基本线索 (一)近代以来列强四次大规模侵华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1)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2)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3)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侵华国家:英、法、日、美、俄、德、意等。 (2)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3)侵华方式: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极力扶植清政府。 (三)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从近(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3)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4)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5)从社会史观角度看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但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四)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时局、变局、破局及危局【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在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的基础上,依据时间线索讲授了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史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探索史。教材内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等重要历史事件,既是中华民族的早期探索,也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分为三课。经初中阶段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本课的大部分史事,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只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历史整体思维尚未形成,对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阶级实质仍然缺乏理性的认识。 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后,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均有所发展,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自己的期望。 学习兴趣:涉及晚清重大事件的文字与影视作品较为常见,方便学生在史料探究基础上开展深度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列强侵华相关史实及性质的意义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艰难性和和局限性 【讲授新课】 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改革或统一战争的形式,纷纷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并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危机,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生存的危机,清政府也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清政府和农民阶级分别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掀起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运动。这些运动是如何兴起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近代中国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一段历史。 自从《南京条约》订立,五口通商,中国以半殖民地的资格,进入世界市场了。……中国社会骤然遭遇这种史无前例的大变动,不论南方北方,城市与乡村,全部震荡起来。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一、民心思变——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时代背景: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事件进程表(按必修一二三)

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 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642年牛顿出生(1642-1727年)。 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 1652年英荷战争1652-1654;1665-1667;1672-1674。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1688年光荣革命 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705年纽可门等人合作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算得上是动力机的大气活塞式蒸汽机,被称为纽可门蒸汽机。1735年林耐出摆了《自然系统》。 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合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69年韦奇伍德开办的制陶工厂中,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对制陶工序也分得很细,每个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 1769年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重大改进,在气缸后加上冷凝器,使蒸汽机的热效率大大提高。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指定的《联邦条例》生效。 1782年瓦特又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使热效率成倍增加。 1782年瓦特设计了一套连杆曲柄传动装置,作为蒸汽机和工作机之间的连接,使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运动形式从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纺织机。 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 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1789年1月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统选举,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1789年3月美国选出第一届国会。 1791年美国批准建立了国家银行。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新设计的“旅行”号机车,在斯托克顿至达林顿之间的第一天商运铁路上试车成功。“铁路时代”。 1831年达尔文作为博物学家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 1831年第一次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34年第二次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概览·明要求 【时空坐标】 【单元特征】 时代趋势:政治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祖国统一步伐明显加快;经济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思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益走向完善;外交上,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政治上: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宪法得到完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是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标志;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不断发展。 2.经济上: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使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3.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外交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构建友好

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问题导引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时间、内容、意义。(历史解释)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影响。(历史解释) 3.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时空观念)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内涵、取得的成就及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历史时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时间:1978年5月。 (2)内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意义: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时间地点:1978年12 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指导: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2)政治: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考点10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月刊)

考点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月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河南洛阳一模·12)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A.大力恢复发展城市经济 B.推行政治民主化 C.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D.合理调整工商业 2.(2021·江苏苏州高三上学期期中·10)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这4年最有可能是() A.1953—1956年 B.1957—1960年 C.1966—1969年 D.1978—1981年3.(2021·河南开封一模·31)在一次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强调了综合平衡在调整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指标“伤筋动骨”。周恩来将陈云讲话的思路总结成一副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该会议召开的背景应为()A.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B.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施行“一化三改” C.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七千人大会后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4.(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上学期期中·11)下图是《人民画报》1956年1月号(第一期)上文章《农业社的竞赛》的配图。该内容传递的信息是()

A.“大跃进”运动已延伸到农业领域 B.为完成八大的主要任务而努力劳动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激发了建设热情 D.合作化生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5.(2021·河南新乡一模·31)下表所示是1951年7月5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讲话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刘少奇() A.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B.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紧迫性 C.坚持务实的态度来发展国民经济 D.主张中国应迅速确立计划经济模式6.(2021·“皖赣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1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 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勤俭创业的时代风尚 B.高度重视重工业发展 C.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 D.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7.(2021·山东聊城高三上学期期中·10)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9讲 课题2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题2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 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 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 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的历史意义。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 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加紧部署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日本局部侵华与国内态度 日本局部侵华国内态度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 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③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日本在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②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③中国军队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④学生:“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 ⑤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大量日军 概念阐释华北事变 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期间,由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投靠日本,先后制造了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并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 (3)西安事变 背景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军队围攻陕北。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说蒋介石抗日失败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意义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出的努力。1.通过教材及史料,探究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从民主法制建设、外部环境、经济建设等方面探索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及表现。 知识点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隆重开幕。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3、内容: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性质与作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拓展补充】新中国成立的准备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改北平为北京,首都定于北京。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即学即练1】 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

高中历史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7讲 课题48 近代以来世界市场、贸易、经济与生活

课题48近代以来世界市场、贸易、经济与生活 课标要求 1.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2.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形成过程概况 初步形成(1)背景: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2)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伴随着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拓展扩大(1)基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 (2)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 (3)途径: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最终形成(1)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2)标志: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图解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 (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 ②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营方式主要史实 商品交易所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 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有限责任公司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后来,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相继采用这种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制贸易公司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