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

学术论文体例要求

1.全文字体格式要求:

(1)正文中,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2)段落要求:单倍行距,首行空两格;

(3)文章题目为三号、* 体、加粗,居中;

(4)一级标题(如引言)为四号、* 体、加粗;

(5)二级标题(如1.1)为小四、* 体、加粗;

(6)三级标题(如1.1.1)及正文均为五号

(7)“参考文献”四个字为小四黑体,参考文献均为小五字号;

注:* 表示中文字体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2.请提供论文的中英文篇名

3.摘要格式

(1)英文摘要在前,中文摘要在后;

(2)关键词的英文为“Key words”,而不是keywords\ Keywords\ Key

Words;

(3)英文摘要中的短语,除了专有名词以外均小写;

(4)字体、字号、行间距要保持和范文一致。

4.正文内容格式

(1)全文标题符号统一(具体标题符号格式参考范文):

0.引言(文章如果没有引言,亦可)

1.XXX

1.1XXX

1.1.1 XXX

1.2 XXX

2.XXX

(2)一篇文章内专有名词/人名称谓统一,如Nida/奈达不可掺杂使用;

(3)文章中的引用部分,中文格式为:(人名+空格+出版年份+中文冒号

+页数),如(王德春1999:107);英文格式为:(人名+空格+

出版年份+英文冒号+空格+页数),如(Nida 2002: 125-126);

(4)表格、图表格式全书统一,如表1、图1,表1)、图1);

(5)举例格式全文统一,如例1、例(1);

(6)文章全部采用脚注,篇内排序①②③(即换页后不重新编号,而是

续上页编号)。脚注格式参见参考文献格式,或者作者自行选择,

但必须全文统一。

5.标点符号

(1)注意中英文标点的区别。中文格式的标点符号在电子文档中应为全

角符号,英文标点符号为半角符号,;

(2)中文用书名号,英文书名斜体;

(3)中文的省略号是……,英文的是…。

6.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前不必标上序号,

(2)参考文献中不出现[M]、[J]、[A]等标识符号;

(3)排列顺序为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4)中文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首字母拼音a-z排序,英文按第一作者姓名

首字母a-z排序。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

(5)注意参考文献中英文人名的顺序,第一作者为“姓+名”,第二作者

开始为“名+姓”;

(6)英文参考文献中,文章名正体,书名期刊名斜体,都无需加引号。

(7)参考文献如果是书籍,顺序是人名.+书名.+城市:+出版社,+年份.

(8)如果是期刊杂志,顺序是人名.+文章名.+杂志名,+年份(第几期):+

页数.。

(9)注意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句号、冒号、括号、页数

之间的范围号如(12-13),都要保持与范文格式一致,所有标点都

为英文半角格式,所有标点之后都要空英文字符的一格。

“面子”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

Abstract: Face exists in all human communications. But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people hold different ideas on the concept of “face”.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d tentative study of “face” under Chinese culture of rites and that in the individual-oriented western culture, 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fa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this aim as the main thread,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s parts. Part One introduces 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face, two components of which share a relationship of interaction. On the basis of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of “face”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western culture Part Two elaborates that western face is oriented by individualism. Part Three is devoted to discussion of face in the sett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ulture of rites. Part Four analyzes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fa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 face; culture of rites; individualism; similarities; dissimilarities

摘要: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需要面子的交际,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面子”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试着从对比中西文化渊源入手,论述了中西文化氛围里对“面子”内涵理解的差异。本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面子的一般定义,介绍了组成面子的两个方面及其在交际过程中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回顾了西方学者关于“面子”理论的研究及成果,在分析西方文化渊源的基础上,阐述了西方的面子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礼”文化制约下的“面子”的内涵,阐述了“面子”所承载的社会属性。第四部分着重从“面子”的概念和获得面子的途径这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面子”在中西文化中的异同。

关键词:面子;礼文化;个人主义;异同

0. 引言

长久以来,“面子”一直被作为个人素质的代名词,或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荣誉,尊严,价值和本性等抽象实体。它最初诞生于古代中国,时至今日,已传播到世界各国,深刻地渗透到他们的文化中去了。

Ron Scollon 和Suzzane Wong Scollon 在他们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也提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需要面子的交际”。这句话强调了“面子”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 面子的定义

人们在社会中主要有两种身份:一是个体的真实身份,二是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但除此之外,人们还有一种身份,即人们在特定的交际事件中所扮演的人际身份,也就是面子。关于面子的研究其实就是关于人际身份的研究,而在此基础上则诞生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对于“面子”的解释:“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

(Scollon 2000: 35)这个定义说明,面子关系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初始的无标记推测,另一个是交往时的不间断的协同。一旦交流开始,参与双方便开始假定他们可能会建立的关系。随着交流的深入推进,他们会不断调整他们的初始假定(这个过程我们便称之为“协同”),直到他们达到各自的交流目的。这整个过程都在“面子”的引导下进行,有时我们干脆称其为“面子工夫”。

然而,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推测或考虑如何协同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取向。西方文化中的深层的真实身份的推测是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而在中国,个人是以集体主义或他人为主要取向的,强烈的群体主义构成了他们对面子进行推测的文化基础。因此,对面子内涵的理解因文化而异,仅有一个笼统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2. 西方的面子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他受到中国面子概念的影响,给“面子”定义为“在交往中根据他人的臆测为自己有效争取的积极的社会价值,是人们用已证实的社会价值来进行的自我描述。”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面子”精确地概括为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们的解析。从这个意义上看,Goffman对面子的理解似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作各种具体而不同的解释。但同时,它也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面子”此物其实更依赖于我们对其他交际参与者的理解,而非我们自己本身。Goffman也明确指出,无论面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它都仅仅是社会赋予个人的。

基于Goffman的研究,1987年,Brown和Levinson扩展了面子的定义,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望一旦获得满足,正面的面子就得以保留。所谓负面面子是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Brown 和Levinson认为,任何社会群体无论是对群体内部的控制,还是对外部竞争群体的关系,尤其是后者,都应该既要控制其内在的侵略性,又要保持侵略性的潜质。因此,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在任何交际中都会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情景。

西方社会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impression management)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西方世界里,每个人都出生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格言:“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总统”,或者是在通俗文学中涌现的诸多成功发迹的故事。在基督教《圣经旧约》里,上帝为以色列国王设立君主制度,定下礼仪法典,一旦以色列用君主代替上帝,用礼仪法典代替上帝的话,就会招致上帝的责备,甚至被上帝摈弃,所以没有人在世上可以成为上帝,可以凌驾于别人头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从历史上看,这种文化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她的“民主精神”,一般都认为民主是由希腊人开始的,这样的说法有充分的理由。对希腊人来说,城邦的居民身份即自由的缩影。因此可以说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传统。当西方国家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时,甚至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而诞生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批代言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们就力倡“人性”、力主“人权”、高扬“人欲”。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确立,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和壮大,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这种人文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神圣,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因为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的,所以人际关系基于平行,人人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人们

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

3.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中国人与其日常生活中所称的“面子”或者“脸面”仿佛特别有渊源。中国人所谓的面子涉及到各方各面,有着广泛的含义,但其根本皆围绕着“名誉”,诸如“丢脸”、“给……面子”等短语在国人的日常对话中非常常见,而这些短语在英语单词“face”出现之前就早早流行于世了。

面子与礼仪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故“礼”是维系一切关系的根本纽带,它规定了每个人在社会的位置角色,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还有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就是为各种关系网络中的人定位定序定型。中国源远流长的礼教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奴隶制社会土崩瓦解,贵族阶级分崩离析,各诸侯国为吞并对方明争暗斗,战争和混乱弥漫着整个社会。在这个剧变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为平民大众之生计,为缔造稳定发展的社会氛围提出诸多建议和主张,而他最为提倡的便是恢复礼教,给礼教“正名”。孔子根据各人的社会地位,为每个社会个体规定了其在礼教体系中的位置。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正名”就是维持社会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例如,同为人妻,“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记·曲礼下》)。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固定的身份,明白了自己的身份,达到了“正名”,就会明白如何行为,就会知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然,做了不合身份的事,说了不合身份的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就会丢脸,不要脸;不安分守己就是大逆不道。可以这么说,与“礼”直接相关的脸或面子是指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社会正价值。面子功夫(face work)是一种扮演社会角色或身份地位并实践其社会正价值的能力,是一种印象“整饰”(黄国光:1989)。当个人的所言所行符合并加强了这种社会正价值,他就“有了脸”;当个人的所言所行与这种社会正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或“不要脸”;当这种社会正价值被别人认同,就会“有面子”,觉得别人“给了面子”;如果这种正价值没被别人认同,就“失面子”了,觉得自己“没面子”。由此可见,“面子”是被中国文化传统所认同的社会价值,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人本身的内部戒律。

4. 两种文化中“面子”的异同

4.1 “面子”概念的异同

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中国人的脸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是自华裔人类学家胡先晋(Hsien Chin Hu)关于脸面的英文经典性论文开始的。这篇论文于1944年在《美国人类学家》上发表,首先将“面子”的概念介绍到西方。文中,胡氏将“face”从词义上进行了区别,认为“face”其实包括了两方面的标准,即“面子”和“脸”。

面子就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的角色期待的满足。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它与荣誉有关,代表着社会地位或声望,这种声望通过一个人的现实生活获得,或经由成功与显耀而获得。脸则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另一类标准:脸是群体

社会对有着良好道德名声的个人的尊重。胡先晋认为“面子”更具有社会性,而“脸”则是一种更具有道德性的东西。黄国光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 K. Fairbank)的看法也是强调面子的社会性: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合的行为以及社会赞许中获得。“丢面子”则是由于不可能遵照行为的法则,以致于在别人看来处于不利的地位。金耀基认为:中国的“面子”比英文face一词的涵义要丰富得多,一般流行的对中国face 的定义,实际上只触及到“面”(社会性的面),而未触及到“脸”(道德的面)。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有时将“面子”和“脸”混用,但在大多数场合,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一个人有“脸”也不能保证一定有“面子”。因此,英文的lose face应为汉语的“丢面子”,而非“丢脸”。中国人认为丢脸事件与丢面子事件是不一致的。丢脸主要是反映对一个人在违法和道德背叛方面的社会评价;丢面子主要是反映对一些生活中尤其是公众场合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一个人的能力不足的社会评价。现在西方人在说别人lose face时是没有恶意的。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行事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总让人感觉到在事件本身的目的之外,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似乎是更为根本的目的。这个目的实际上就是面子。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这样写道:“面子是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的一点,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却是最高等最精细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莫不依此为准则……它比之命运、恩典,更有势力,而比之宪法更见重视。就是这空洞的东西,乃为中国人赖以生活者。”(Lin Yutang 2000: 195-196)由此可见中国人对面子的看重。

在英文中,面子一词被翻译成face。本文第二部分中提到,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将“面子”定义为“在交往中根据他人的臆测为自己有效争取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它是人们用已证实的社会价值来进行的自我描述。”Goffman的英文描述如下:

To lose face = being in the wrong face, shame faced (丢面子,蒙羞)

To save face = sustaining impression that we have not lose face(保留面子,没有丢面子)To give face = to arrange another to take a better line than might otherwise be possible(给面子)

从面子的定义可以看出,中西方对面子的定义在其社会性方面有其共性。但西方人的面子与道德无关,中国人的面子有道德评判的作用。有了面子,就有了道德上的优越感。

而另一方面,“面子”所代表的,隐藏于“面子”之下的真正的个体身份究竟是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使得“面子”在跨文化研究当中备受关注。Brown和Levinson把正负面子理解为个人的欲望,这与中国古代荀况关于礼与欲望的满足和平衡之间的关系很相似。《荀子·礼论》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务。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则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而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不过Brown和Levinson所说的欲望是个人欲望、需求、利益及个人权利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而荀况所说的欲望是关于个人的需要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得超过社会对其固定身份的期望。前者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价值观,后者则代表群体取向的中国社会里个人从属社会的价值观。

4.2 获得面子的途径异同

4.2.1 中国人获得面子的传统途径

途径之一:以“礼”待人,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即礼制,是礼貌原则。“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尊敬他人,给人“面子”,也是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体面。汉语的谦

词、敬词方面尤其能说明贬己敬人,给他人“面子”,自己也有“面子”的原则。这些词有:晚辈、卑职、拙见、拜读、前辈、大作、贵国等等。

途径之二:取得成功。古人云:“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人可以称王称霸,呼风唤雨;失败的人则遭人嘲笑、被人抛弃。楚汉战争中,项羽虽勇猛过人,却不如刘邦为人奸猾,诡计多端,最终兵败垓下,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此可谓“死要面子”,然而他的悲壮之举,成功征服了人心,为他留下了千年英名。

途径之三:得到他人直接或间接道歉而获得。直接道歉往往在平辈之间,或位卑与位尊者之间;而间接道歉则在位尊者与位卑者之间,后者尤其具有中国文化特点,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得到佐证。贾赦要强取鸳鸯,贾母得知后,气得浑身打战,将一旁的王夫人训了一顿。后来贾母明白错怪了王夫人,但碍于位尊,不好直接道歉,就让宝玉给其跪下。宝玉说:“太太别委屈了,老太太有年纪了,看着宝玉吧。”王夫人本觉得很失面子,经这么一说,又觉得增了面子。

途径之四:使对方丧失面子来挽回自己的面子。我们再以《红楼梦》第三十回的情节来说明这一点。宝、黛二人闹了别扭,宝玉向黛玉赔礼,黛玉不接受,宝玉没法,又深知黛玉忌妒宝钗,于是就奚落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贵妃,原来也体丰怕热。”宝钗失了面子,勃然大怒,后当黛玉问她看了什么戏时,她说:“我看的是李逵骂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又笑她不知道那戏名叫《负荆请罪》,她反唇相讥:“你们博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一句话把宝黛二人羞得无话可说,宝钗的心理也稍平衡,挽回了面子。

4.2.2 西方人士获得面子的途径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获得面子的途径显得更为直接。正如在文章第二部分所提及的那样,在西方社会里,获得面子主要有两种途径: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这两者又分别称作“solidarity face”(平等或一致性礼貌)和“deference face”(尊重性礼貌)。西方学者也分别将两者定义为“干预”(involvement)和“独立”(independence)。一般说来,正面面子象征着交际双方在很多方面有所共享并且取得共识。它反映了在交往时,说话者需要与听话者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关注。正面面子常用的言语策略是恭听对方谈话,表现出自己对对方所谈内容的兴趣。负面面子指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完全受群体的束缚,既不强加于人,也不受别人的强制。这在交际中体现为,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向对方表示出自己也尊重对方的独立需求。这种独立性往往表示出个人有一定程度的活动的自由,并且也尊重别人活动自由的权利。负面面子常用的言语策略为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兴趣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的选择的余地。

根据Ron Scollon等学者的观点,获得面子的途径主要如下:

一是受到关注或重视:Are you feeling well today?

二是得到同情、赞赏或支持:You are really an honest boy!

三是得到信任:I think you are able to win the game today, right?

四是得到道歉:I’m terribly sorry to interrupt you, but…

五是拥有充分选择或拒绝的余地:It would be nice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but I’m sure

you are very busy.

5. 结束语

社会现实或文化本身是一座意义大厦,是语义建筑。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面子”现象显得越发微妙复杂。与此同时,关于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现象的研究,业已

成为一个很值得深入钻研的课题。它能向人们提供跨文化交际时的行为准则,帮助人们相互理解,以实现有效的交际。本文仅就此阐述了笔者粗浅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黄国光.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张文达、高质慧. 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刘和平. 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 中国翻译, 2002 (3): 56-58.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礼记.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4.

论语. 北京: 华语教育出版社, 1994.

Brown, P. & S. Levinson. Politenes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 N. Good (eds.),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Goffman, E. Essays on face to fade behavior. Interaction Ritual. New York: Garden City, 1967.

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Scollon, R. & S.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论文学术规范与体例

课程论文学术规范与写作体例 必读一:学术规范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三个规范 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格式规范 格式规范要求认识到学术论文的特征,每一个部分要齐全,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介绍、引言、正文一二三四、结语、注解或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电话、邮编)等等。如果刊物收到的论文缺这少那,那就表明不懂学术规范。 这是由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决定的:前面的几项是集中表现作者学术创新的一些信息。最主要的内容、最重要的观点以及作者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审查与发表论文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这些方面。论文如果没有这几个部分,就很难表明作者的思路,论文就没有层次感,结构是否完整,引文是否都注明了出处就不清楚。 (二)引用规范 引用规范最为重要,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所要求的,即论文中的每一条前人的论述,都要用引号引起来,并注明其详细来源。凡是前人的东西,不论是一个观点还是一段话,不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关键词,都要注明来自何处,而不能与自己的论述相混淆。特别是不能将前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不能将别人的当成自己的,那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一旦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没有五条以上的引用文献,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不是说明你的阅读与调查面较小,就是说明你在论文中应当注明的还是没有注明。学术研究总是在传承中才有创新,引用文献是学术探讨的本质需要,也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 (三)创新规范 所谓创新规范,是指学术探讨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

当然,创新有不同的角度,表现为材料的新发现、论点的新提出、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如果作者自己都没有觉得有新意,的确就没有必要写论文。一般而言硕士论文要求最少有30%的创新,博士论文要求最少有70%的创新。 学术论文是指在各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其实也包括学术专著,它是学术论文的扩大与集中。如果是普及性的文章,报纸上介绍性文章,流行刊物上的文摘,那是以大众文化和科学普及为目标的,另当别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动力,因此,学术论文讲究规范是首要的,无可争辩的。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四个关键环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到整理书目、编制索引,从实地的调查访谈到对于某些现象的具体分析,从论文提纲的编制、论文初稿的草拟到论文的修订和发表,是一个系统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探讨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论文选题的“四性” 并非什么样的题目都有研究的价值,也并非什么样的题目都适合自己来做。论文的选题特别重要,重要到可以决定你的论文有没有价值。题目太旧,做了没有意义;题目太大,你也做不了;题目太小,花了很多时间都不到应有的评价;题目太实,又没有理论性和学术性。 1.适度性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有适度性。所谓适度性是指论文的选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选题太大了,需要涉及的资料太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很难完成,很长时间见不到成效,就没有动力再写下去了。 2.可行性指你的题目所需要的资料是不是在学校图书馆与资料室,以及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中,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或者是不是学校资料库当中的强项。 3.价值性所谓价值性是指你所选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新意,虽然不要求填补空白,但要求在某一点上有所创新。学术界正在展开讨论的热点话题,或者是有关破解许多其他问题的关键话题,可供写作论文时参考。选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然花了很大的力气,研究了老半天,写出来的论文就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学会论文集体例格式

学会论文集入选论文体例格式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0年 (以下体例格式系王菊泉教授在与杨自俭前会长共同主编《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系列文集(2008) 以及学会最近几本论文集格式体例的基础上,参考 时下国内期刊通行做法整合修改而成,专供学会编 写论文集参考。请我会所有作者严格按照本体例格 式撰写和修改论文,期使我会会员的论文在规范化 上能作出表率。) 一.全文结构、体例与排版格式 1. 全文包括中文标题、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不用摘要 和关键词。另请作者提供英文标题,以供编写英文目录使用。 2.正文用5号宋体。一般不用英文稿。 3. 正文内层次排列体例用如下格式:一级码:0,1,2,3, 4; 二级码:1.1, 2.1, 3.1, 4.1; 三级码:1.1.1, 2.1.1, 3.1.1, 4.1.1。三级码后用1),2),3);(1),(2),(3); ①,②,③等。 4. 在引用大段文字时(三行以上),另起一行,每行行头、 行尾均缩进两格,改用5号楷体。所引文字原则上不超过

500字。 5.正文中书名、报刊名、文件名、戏剧名等中文均用书名 号,西文均用斜体。此外,中文文章名在正文中也用书名号,不用引号。 6.汉语省略号一般为六点,但在公式或格式中压缩为三点,如:“如果…就…”。 7. 关于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按出版部门通行办法 执行。 8.如文章已先行在刊物发表,请在参考文献之后、作者信息之前注明。有关信息放在圆括号内,表述 为:(本文已刊于《××××》××××年第×期)。 9.文后请附作者的通讯地址和电子邮件信箱。格式如:作者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单位地址单位名称;电子信箱 二、注释 1.引文出处都归入参考文献,不用注释。注释主要用于对影响读者理解的术语、成语、典故、人物、数据资料、外语来源等作出原义、书中用意、作者或译者的用意等方面的解释。必要时也可对资料的来源等进行解释。 2.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电脑自动生成小5号宋体,正文内用①②③等形式每页分别排序。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介绍.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课程时间:从2006年秋季开始,每学期滚动开设,每次限100人 主持教师: 朱庆之教授 主讲: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导师组 助教:吴兴宁wxn-ahl@https://www.doczj.com/doc/6d1886498.html,, 62767732 邓德华dengdehua@https://www.doczj.com/doc/6d1886498.html,, 62754099 汤康tangkon@https://www.doczj.com/doc/6d1886498.html,, 62754099 对象:D类通选课,元培计划文科生必修,欢迎元培理科生和其他院系学生选修课程说明: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是元培计划文科平台课之一,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导师共同开设。目的是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以及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 每位授课教师将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某个研究,在此过程中着重展示包括诸如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文献索引等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每位教师还将向同学推荐一部阅读书供课前或课后自学,提出若干思考题,并指导同学们的自学和课程论文写作。 全课共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四小时,包括讲授两小时和自学两小时。 课程要求及成绩构成: 1、完成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 2、按时参加课程。请假必须证明有特殊情况,例如疾病或家有急事,需书面说明具体人、事、时、地,于课前交于班长或助教,考勤占最终成绩的15%。 3、课程除了课内讲座之外将举行由助教带领的课外讨论班。每位同学至少选择参加两次课外讨论,在讨论前将读书报告电子版发至助教邮箱,并在参与讨论时提交读书报告的纸版(每篇不少于1500字)。讨论班上的表现和读书报告的质量占最终成绩的40%。 4、期末,所有参与课程的同学须完成一篇与某一讲座内容相关的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论文提交的最后时间是1月18日,论文质量占最终成绩的

毕业论文注释体例[1]

注释体例 一、一般中文著作注释要求 (一)首次引用 引用的资料第一次出现在注释中时,一般中文著作的标注次序是: 著者姓名(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1.专著 xx: 《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xx、xx娴: 《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xx等: 《中国崛起: 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作者三人以上,可略写为XX(第一作者)等;出版社名称已包含地名,不必重复注出。) 2.编著 xx世雄主编: 《冲突与合作: 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评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威廉·xx思:

《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载于约翰·伊肯伯尔主编: 《xx无敌: 均势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17页。 《什特科夫关于金日成提出向南方发动进攻问题致维辛斯基电》( 1950年1月19日),xx主编: 《朝鲜战争: 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第1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 (48),第305页。 3.译著 xx: 《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7页。(译者姓名在著作名后,并用括号括起。) 4.期刊杂志(期刊指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杂志指周刊或半月刊) xx: 《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xx: 《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第1期, 1976年1月。 xx:

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

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 学术论文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讨论或研究某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需要遵循一定的论文写作原则,以下是搜集的学术论文格式要求,欢迎阅读参考。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题目 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作者 署名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示例:王军××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875;张红××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 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 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 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 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 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核心期刊论文引用及注释的一般体例

核心期刊论文引用及注释的一般体例 一、引用及注释之一般原则 1、引用是指在文章的正文中为了论证的需要而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的援引。 2、注释是指在文章的正文中为了说明引用的来源及必要的解释而进行的注明。 3、引用和注释应当遵守必要性原则。 4、引用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没有出版的,应当取得相关权利人的同意。 5、引用应当保持被引用的话语和段落的原貌。 6、引用应当重视原作的真实意思,不得曲解原作之观点。 7、直接引用应当有明显标志,标志以双引号为准。 8、注释中注明文章的出处应当简洁、规范。 9、注释中的解释应当避免无关、累赘的解释。 二、具体的注释规则 1. 请务必使用脚注! 2. 在正文中进行注释的,应当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在相关句子的右上角,通常应当在相关的标点符号之外。例如: “国际法尚未发展出一整套规则来较为详细地规定国家……可以行使的各种形式的管辖权。相反,国际法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国家在刑事问题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管辖权……” 3. 正文引文超过100字的,应缩格并变换字体排版。例如: 当这两项国际法规则发生冲突时,何者应当居于优先地位呢?有学者分析认为: “国际法近几十年来最为有趣的发展之一就是其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等级的确立。……传统上……所有规则都位于同一水平上,但是到了……现在……保护国际社会根本利益的原则和规则具有推翻一切威胁这些利益的尝试的法律效力……” 4. 每篇文章的全部注释编号连排。 5. 引用图表,在图表下直接注明来源,不必另加注释。例如: 表格一:服装工业中每小时的基本工资(1998年,美元) 国家每小时基本工资设孟加拉国为1 美国8.42 49.53 加拿大6.70 39.41 菲律宾0.62 3.65 圣萨尔瓦多0.60 3.53 墨西哥0.54 3.18 洪都拉斯0.43 2.53 中国0.30 1.76 尼加拉瓜0.25 1.47 印度尼西亚0.22 1.29 印度0.20 1.18 孟加拉国0.17 1.00 资料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6d1886498.html,/resources/garment/labour-label3.htm <2002年7月14日访问> 6. 注文提及文献的信息顺序: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如有。通常情况下“第一版”可省略),页码。 例如:陈兴良著:《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修订三版,第23

毕业论文体例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体例格式要求 一、毕业论文构成(按装订顺序排列):封面——作者声明——论文——英文标题、摘要及关键词——鸣谢——封底。 二、毕业论文整体格式: 1、封面:可联系谭老师,应该是由中青院统一发放。 2、作者声明:该部分内容单独成页。 作者声明——(黑体,小3号字,居中) 本论文是自己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的。论文的完成经过了选题、查阅积累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拟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形成定稿等环节。论文所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均已标明出处。我遵守学术法规和学术道德,对本论文负责。 签名:__________(手写)(声明的内容为宋体,小4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4磅。) 3、论文:本科论文字数不少于7500字,专科论文字数不少于4500字;复制率应在30%以下。整篇论文的行间距为固定值24磅,每页右下角应插入页码。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的使用应执行GB/T15834—1995《出版物上数学用法的规定》。 正标题——(黑体,2号字,居中) ——副标题:(黑体,小3号字,居中) (空1行) 作者——(4号字,宋体,居中) □□专业□□级□□班学号:□□□□□□——(宋体,5号字,居中) (空2行) [摘要]□□□□□□□□□□□□□□□□□□□□□□□□□□□□□□□□□□□□——(5号字,宋体,200字以内)。 [关键词]□□□□□□□□□□□□——(宋体,5号字,限3至5个词)。 (空1行) 正文□□□□□□□□□□□□□□□□□□□□□□□□□□□□□□ 1

□□□□□□——(宋体,小4号字,其中,正文一级标题应加粗)注释:——(小4号字,加粗)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引用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置于当页页脚(脚注)或正文后(尾注)。我院统一要求用尾注,宋体,5号字,序号采用“①”格式,在文中注处表现为上标。示例如下。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25页。 参考文献:——(小4号字,加粗) (文献内容为宋体,5号字,序号采用“[1]”格式。示例如下。)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英文标题、摘要及关键词:单独成页。 英文标题——(Times New Roman,小2号,居中) (空1行) Abstract:□□□□□□□□□□□□□□□□□□□□□□□□□□□□□□□□□□□□——(Times New Roman,小4号) keywords:□□□□□□□□——(Times New Roman,小4号) 5、鸣谢:单独成页 鸣谢——(黑体,小三号,居中) □□□□□□□□□□□□□□□□□□□□□□□□□□□□□□□□□□□□□□□□□□□□□□□□□□□□□□□□□□□□□□□□□□□□□□□□□□□□□□□□□□□□□□□□□□□□□□□□□□□□□□□□□□□□□□□□□□□□□□□□□□□□□□□□□□□□□□□□□□□□□□□□——(宋体,小4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4磅。) 6、封底。 三、打印要求: 1、纸张规格:B5纸。 2、页面页边距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 3、单面打印。 四、装订要求:左侧装订,装订针呈一直线,尽量规范、整齐、美观。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感言

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总结,感想 署名: 摘要: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学习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之后的收获与感想。 关键词: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监察制度与道德约束;检索数据库。 一:引言 就个人理解分别对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阐述了自己的感想与理解,并写了一些收获。 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感想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学习完了。在这几周的学习中,虽然我不能说我将学术规范了解得多深,毕竟我还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通过学习,我还是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论文写作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我以前的理解当中,从没有以为论文写作需要一种非常规范化的模式,我想,学校在大一就安排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转变大家过去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点燃大家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其次是为了鞭策大家再接再厉,指引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觉地研究和探索,提早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我觉得,这门课的关键就在于“规范”二字,一篇论文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它的质量。我想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另外,题目的好坏决定了它是否容易被检索到,所以题目一定要简单明了得表达出论文的主要话题。 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不过,当我们自己进行论文写作时,却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经济与管理研究》论文排版体例

《经济与管理研究》论文排版体例: 文章页面及篇幅:Word文件,页边距上下2.54厘米,左右1.8厘米,宋体5号字,单倍行距,45字×36行。篇幅一般12~15页。 文章版式: (1)正文前面部分: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中文内容提要、中文关键词、文献信息(中图分类号等)(2)首页页脚:收稿日期、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和编号)、作者简介(多个作者可注明通讯作者)(3)正文 (4)正文后面部分:参考文献、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具体样式: 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小一号宋体) ——副标题(必要时可加,四号宋体) 张一三李四(三号楷体) 内容提要:提要正文(200字左右,五号楷体) 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 关键词4 关键词5 关键词6(6个左右为宜,五号楷体)中图分类号:F XXX.XX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36(2019)XX-XXXX-XX 依照比较优势与产业间分工理论……(一段引导性文字,视需要可加,五号宋体) 一、产业间分工理论(一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 (一)比较优势(二级标题,五号黑体) 1.宏观经济学(三级标题,同正文) 克林顿和拉丁(Clinton & Latin,2003)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学……[1]。张三等(三人及以上只写第一作者)(2008)针对中国东部地区2000-201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分析,认为……[2]。(文后参考文献实引,按文中出现顺利列出)产业分工…… 正文说明: 1.最多至四级标题。四级标题采取(1)、(2)的格式,后面的正文内容接排,一般不再另起一行。 2.正文里面出现的英文人名、地名以及专业术语,要补充中文翻译,中文在前,英文在后,如: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如出现在参考文献部分,人名格式为TAYLOR F W。 3.多位数字使用千分空,小数点后最多保留4位。 图表说明: 1.一律使用黑白图表,也不要在图表中出现底色(背景色),插图不要外边框。 2. 图表标题为小5黑体;图表内中文使用宋体,英文和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6号宋体。图 收稿日期:××××-××-××(作者投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编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张一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李四××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西安,710127。 (6号楷体)

法律与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及注释体例

《法律与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及注释体例 一、来稿请附25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及3-5个“关键词”; 二、全文注释体例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编号形式为①②③; 三、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精确到年;第2版及以上注明版次。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但“著”则不加。作者或译者为三人以上者,署第一作者名加“等”字。 四、引用页码应明确范围,不采用“页以下”的形式,仅引用两个页码时采用顿号连接。 五、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 六、注释范例 (1)著作类: 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4页。 港澳台著作: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139页。 (2)译著类: 译者或作者为三人以上的只保留一人,后加等, 作者前的国别的中括号是英文状态下的[ ],而不是中文状态下的〔〕 [美]约翰·杰克逊:《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法理》(影印本),李方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68页。 [日]三浦隆:《实践宪法学》,李力、白云海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55页。 [美]约翰·H·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上册),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3)编著类: 刘家琛主编:《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3页。 梁慧星编著:《物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4)文集类: 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载江平主编:《比较法在中国》(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古籍类: [清]沈之奇:《大清律辑注》卷十八。 (6)辞书类: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45页。 (7)期刊类:期刊具体到期数即可,不到页数。 李双元、李新天:《当代国际社会法律趋同化的哲学思考》,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秦宏老师“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罗福凯老师“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梁铄博士“经管类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几次讲座与报告,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记录如下: 一、硕士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二、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论文发表、辅导写作请联系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

学术论文注释格式

附件:《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A.连续出版物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C.会议论文集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6]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2]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E.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7]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F.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9]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G.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1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H.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I.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1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J.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21]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教学研究,2005-2-2: 附: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 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 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4.1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概论视频答案(武汉大学)+专业论文写作答案(清华大学)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概论(林嘉) 1.2从基本概念谈起(上) 是一种特殊的(B)。1.学术道德是学术团体或个人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A、研究规范 B、职业道德 C、个人修养 D、职业习惯 1.3从基本概念谈起(下) 1.( D)是指以法的形式,调整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行业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A、道德规范 B、技术规范 C、政策规范 D、法律规范 2.《 GB/正确 7714— 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属于(B)。 A、强制性标准 B、推荐性标准 C、规定性标准 D、基本型标准 3.《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等学校预防 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属于(A)。 A、政策规范 4.计量单位标注有误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错误) 5.我国参考文献的规范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 号的一般规则》。(错误) 1.4 自然科学研究流程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 A)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工具与规则对社会领域和人类经验进行研究,通过对客观物质 世界的观察与测量,寻求对现存事物的解释,对未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实证研究方法 2.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概念同一性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错误) 1.5 社会科学研究流程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都是思辨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正确) 2.费孝通于20 世纪 30 年代在江苏吴江县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主要运用的是解释研究方法。 (错误) 1.6 学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 1.6 学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判断题】 研究生学术活动过程的“学习性” 决定了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借用他人的成果,发表时

体例分析

Style Analysis of Paper on Detection When writing a scientific English paper on detectio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seven sections, including title, abstract, introduction, body of paper,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and references. Here is the conclusion of style analysis of paper on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apers I have read. First, title where the authors express a newly-built sensor for detection clearly and briefly is important. Second, abstract, which is the miniature of whole paper, mainly includes subject, design, procedures an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 order of the paper in less than 200 words with one paragraph. Third,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s made a brief presentation of the target molecules detected about their nature, application, dangers of the target molecules to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proposed the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for the targets; they analyz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levant detection methods available now and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new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harmful substances; they clarified the innovation of their own newly-established methods. Four, body of paper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including methods, result and discus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the experimental introduction,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whole operation process, which included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used,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was presented in the section of methods. In the section of result and discussion, the results were presented in chart form. The authors elaborated experimental principle of the method and the results of optimum conditions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and explained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reasons for each result; the appropriate results were selected to make a deep discuss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methods was indic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informed results. Five, the conclusion is a brief, neat and concise summary of the body section. Six, acknowledge, for one thing, is to indicate the source of research funds; for another thing, is to express the gratitude to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not been listed in the author 's research staff. From the format point of view, references,chart and the number of titl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example, table name will be placed on top of the center, and the map name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centered below the figure, and so on. Generally, the authors followed different format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magazines. In short, five basic requirements have to be complied with, including correctness, clarity, concision, completion, and consistency. Only by meeting these five points, the paper can be considered as a qualified foreign periodicals articl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