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TB 目标配合比

ATB 目标配合比

ATB 目标配合比
ATB 目标配合比

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1 概述

概述

汪清至延吉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GSZ03合同段由长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其桩号范围为K36+000~K55+741,路线总长度为19.741Km。ATB-25柔性基层施工面积为423790m2。

设计文件给定沥青标号为AH-70A石油沥青,沥青产地盘锦,碎石产地凉水石场,矿粉产地磐石,消石灰产地图们,经自检及总监办验证,原材料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可以用于ATB-25沥青稳定碎石施工。

设计依据

本合同段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现行规范规定的马歇尔法进行设计,设计采用的有关技术规程和依据有: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6)《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原材料来源

本项目上基层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试验所采用的集料为凉水石场生产的玄武岩,集料粒径规格分别为 -26.5mm、-19.0mm、-9.5mm、-4.75mm 和S16(0-2.36mm);矿粉为磐石石粉厂生产;消石灰产地图们;沥青采用延边路兴沥青储运站提供的盘锦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2 原材料试验

沥青

沥青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的要

求和方法进行,沥青性能指标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见表2-1所列。

70号沥青试验结果表2-1

试验结果表明:盘锦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本项目技

术要求。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

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试验采用按T0616-1993中规定的水煮法,其试验结

果如表2-2所列。

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试验结果表2-2

集料

集料试验严格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的方法进行,粗、细集料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分别见表2-3、2-4所列。

粗集料试验结果表2-3

细集料试验结果表2-4

由表2-3和表2-4试验结果可见:粗、细集料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本项目

技术要求。

矿粉及消石灰试验

矿粉及水泥试验项目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其结果见表2-5所列。

矿粉及消石灰技术指标表2-5

粒度范围<

0.6mm

矿粉

%100

100

T0351-2000

消石灰100

<0.15mm

矿粉

90~100 消石灰

<0.075mm

矿粉

75~100 消石灰

由表2-5试验结果可见:矿粉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本项目技术要求。

3 ATB-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和工期安排,本合同段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法。根据本合同使用的矿料和沥青实际情况,以及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拟定三个矿料级配进行试验,以确定各种材料的最佳组成,使之既能满足路面性能要求,又能符合经济性。

方案Ⅰ

1、原材料筛分及合成级配

各种矿料级配和方案I合成矿料级配如表3-1所列。

ATB-25型沥青混合料合成矿料级配组成(方案Ⅰ) 表

3-1

2、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方案Ⅰ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如图3-1所示。

图3-1 ATB-25 上基层(方案Ⅰ)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3、马歇尔试验结果及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①ATB-25(方案Ⅰ)马歇尔试验

方案I各油石比马歇尔结果见表3-2。

ATB-25 (方案Ⅰ)马歇尔试验结果表3-2

试件组号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

率(%)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

(kN)

流值

(0.01mm)

实际理论

1

2

3

4

5

技术

要求

- - - 3~6 ≥13 55~70 ≥15~40 注: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上下浮动±5℃;矿料加热温度为170~180℃;混合料拌和温度

为155℃,上下浮动±5℃;击实温度为145~15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真空法测出。

②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由表3-2得出的油石比与各项测定指标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图3-2 ATB-25 上基层目标配合比(方案Ⅰ)确定沥青用量图根据曲线图,得出油石比OAC:

OAC1= (a1+a2+a3+a4)/4=(+++)/4=

OAC2=(OAC min+ OAC max)/2=+/2=

根据OAC1和OAC2,结合实践经验和本项目交通量、气候条件,综合确定ATB-25目标配合比(方案Ⅰ)的最佳油石比为:OAC=%。

4、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

根据确定的各种矿料比例、级配和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马歇尔试件制作,并对

其进行相关试验,其试验结果如表3-3所列。

ATB-25 (方案Ⅰ)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表3-3

注: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上下浮动±5℃;矿料加热温度为170~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55℃,上下浮动±5℃;击实温度为145~15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2) 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真空法测出。

由表3-3可见,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的各项体积指标均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5、浸水马歇尔试验

根据确定的各种矿料比例、级配和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马歇尔试件制作,并进行残留稳定度试验,以判断目标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试验结果如表3-4所列。

ATB-25 (方案Ⅰ)残留稳定度试验结果表3-4

由表3-4可见,ATB-25(方案I)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方案Ⅱ

1、原材料筛分及合成级配

各种矿料级配和方案II合成矿料级配如表3-6所列。

ATB-25型沥青混合料合成矿料级配组成(方案Ⅱ) 表3-6

2、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方案II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如图3-3所示。

图3-3 ATB-25型(方案Ⅱ)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3、马歇尔试验结果及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①ATB-25(方案II)马歇尔试验

方案II各油石比马歇尔结果见表3-7。

ATB-25 (方案Ⅱ)马歇尔试验结果表3-7

试件组号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

率(%)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

(kN)

流值

(0.01mm)

实际理论

1 2 3 4 5

技术

- - - 3~6 ≥13 55~70 ≥15~40 要求

注: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上下浮动±5℃;矿料加热温度为170~180℃;混合料拌和温度

为155℃,上下浮动±5℃;击实温度为145~15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由真空法测出。

②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由表3-7得出的油石比与各项测定指标的关系曲线如图3-4所示。

图3-4 ATB-25 上基层目标配合比(方案II)确定沥青用量图

根据曲线图,得出油石比OAC:

OAC1= (a1+a2+a3+a4)/4=(+++)/4=

OAC2=(OAC min+ OAC max)/2=+/2=

根据OAC1和OAC2,结合实践经验和本项目交通量、气候条件,综合确定ATB-25目标配合比(方案II)的最佳油石比为:OAC=%。

4、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

根据确定的各种矿料比例、级配和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马歇尔试件制作,并对其进行相关试验,其试验结果如表3-8所列。

ATB-25 (方案Ⅱ)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表3-8

注: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上下浮动±5℃;矿料加热温度为170~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55℃,上下浮动±5℃;击实温度为145~15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是由真空法测出。

由表3-8可见,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的各项体积指标均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5、浸水马歇尔试验

根据确定的各种矿料比例、级配和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马歇尔试件制作,并进行残留稳定度试验,以判断目标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试验结果如表3-9所列。

ATB-25 (方案Ⅱ)残留稳定度试验结果表3-9

由表3-9可见,ATB-25(方案II)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方案Ⅲ

1、原材料筛分及合成级配

各种矿料级配和方案III合成矿料级配如表3-11所列。

ATB-25型沥青混合料合成矿料级配组成(方案Ⅲ) 表3-11

2、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方案III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如图3-5所示。

图3-5 ATB-25型(方案Ⅲ)矿料合成级配曲线图

3、马歇尔试验结果及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①ATB-25(方案III)马歇尔试验

方案III各油石比马歇尔结果见表3-12。

ATB-25 (方案Ⅲ)马歇尔试验结果表3-12

试件组号油石比

(%)

试件相对密度

空隙率

(%)

矿料间隙

率(%)

沥青饱和度

(%)

稳定度

(kN)

流值

(0.01mm)

实际理论

1 2 3

4

5

技术

- - - 3~6 ≥13 55~70 ≥15~40 要求

注: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上下浮动±5℃;矿料加热温度为170~180℃;混合料拌和温度

为155℃,上下浮动±5℃;击实温度为145~15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由真空法测出。

②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由表3-12得出的油石比与各项测定指标的关系曲线如图3-6所示。

图3-6

ATB-25 上基层目标配合比(方案Ⅲ)确定沥青用量图

根据曲线图,得出油石比OAC:

OAC1= (a1+a2+a3+a4)/4=(+++)/4=

OAC2=(OAC min+ OAC max)/2=+/2=

根据OAC1和OAC2,结合实践经验和本项目交通量、气候条件,综合确定

ATB-25目标配合比(方案III)的最佳油石比为:OAC=%。

4、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

根据确定的各种矿料比例、级配和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马歇尔试件制作,并对其进行相关试验,其试验结果如表3-13所列。

ATB-25 (方案Ⅲ)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表3-13

注:1)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60℃,上下浮动±5℃;矿料加热温度为170~180℃;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55℃,上下浮动±5℃;击实温度为145~15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

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通过由真空法测出。

由表3-13可见,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的各项体积指标均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5、浸水马歇尔试验

根据确定的各种矿料比例、级配和最佳油石比进行了马歇尔试件制作,并进行残留稳定度试验,以判断目标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试验结果如表3-14所列。

ATB-25 (方案Ⅲ)残留稳定度试验结果表3-14

由表3-14可见,ATB-25(方案III)沥青混合料残留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试验结果汇总表

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三个方案的试验结果汇总于表3-16.

ATB-25沥青混凝目标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表3-16

4 ATB-25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推荐方案

方案比选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规定与施工图设计对ATB -25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的技术要求,分别对以上三个设计方案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试验分析,各试验数据见表3-16所列。

根据表3-16中所列试验结果,对各方案进行比选,以推荐出本项目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最优方案。

1、方案Ⅱ与方案Ⅲ的比较

方案Ⅱ与方案Ⅲ均为ATB-25沥青混合料,由表3-6和表3-11可知,方案Ⅱ与方案Ⅲ级配的关键控制筛孔4.75mm通过率分别为%和%,可见方案III级配较方案II粗。根据方案Ⅱ和方案Ⅲ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①体积指标:

方案Ⅱ、Ⅲ的最佳油石比、空隙率、饱和度和矿料间隙率分别为%和%,%和%,%和%, %和%。从两个方案的的体积指标来看,各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②水稳性:由表3-16中试验结果可知,方案Ⅱ与方案Ⅲ的残留稳定度分别为,%和%,方案Ⅲ的残留稳定度略小。

综合两个方案的级配曲线和以上几点比较、以及本项目的相关要求和特点,方案Ⅱ综合性能优于方案Ⅲ。

2、方案Ⅰ与方案Ⅱ的比较

方案Ⅰ与方案Ⅱ均为ATB -25沥青混合料,由表3-1和表3-6可知,方案Ⅰ与方案Ⅱ级配的关键控制筛孔4.75mm通过率分别为%和%。根据方案Ⅰ和方案Ⅱ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①体积指标:

方案Ⅰ、Ⅱ的最佳油石比、空隙率、饱和度和矿料间隙率分别为%和%,%和%,%和%, %和%。从两个方案的的体积指标来看,各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②水稳性:由表3-16中试验结果可知,方案Ⅰ与方案Ⅱ的残留稳定度分别为,%和%,方案Ⅰ的残留稳定度较小。

综合两个方案的级配曲线和以上几点比较、以及本项目的相关要求和特点,方案Ⅱ综合性能优于方案Ⅰ。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案的矿料级配、体积指标和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综合比较,方案Ⅱ作为本项目ATB-25施工的推荐方案,方案Ⅲ作为备选方案。

推荐方案

基层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案推荐使用方案Ⅱ和备选方案Ⅲ各种矿料比例、油石比和矿料合成级配如表4-1所列。

汪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GSZ03合同段工地试验室

2011-7-15

AC-20(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书

设计报告首页

1 概述 受xxxx路桥工程委托,xxxx承担xxxx段新建工程xxxx合同段xx标AC-20目标配合比设计。本次AC-20沥青混合料室配合比设计参考施工图设计文件并依据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以下简称“规”)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以下简称“规程”)的要求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2 材料 依据设计要求,进行了集料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1)、矿粉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2)、各种矿料外观质量照片如图2-1、70号道路石油沥青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3)。 表2-2 矿粉性质试验结果汇总表

1#料 2#料 3#料4#料 矿粉 图2-1集料外观质量照 检测项目单位试验值技术要求试验规程针入度(25℃,100g,5S)0.1mm 71 60-80 T0604-2011 延度(5cm/min,15℃)cm >100 ≮100 T0605-2011 软化点℃51.5 ≮46 T0606-2011 25℃时的相对密度— 1.027 —T0603-2011 3 设计级配选择

3.1 初选级配 依据设计方法,在选择集料结构时,以4.75mm通过率为关键性筛孔,选用粗、中、细三个级配,选择三个级配的初试沥青用量,制作马歇尔试件,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这三个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稳定度、流值等体积指标和力学指标。 AC-20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围见表3-1,各种集料的筛分试验结果、三种试验级配的矿料比例及三种试验级配各筛孔尺寸矿料通过率明细见表3-2,三种试验级配曲线见图3-1。 表3-1 AC-20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围

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XXX路 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XXXX路 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 设计报告 注意事项: 1.本报告未加盖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缺页、添页或涂改均无效;无相关人员及签发人签字无效;未经检测单位许可复印无效; 2.对检测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向检测单位提出; 3.试验检测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无标准的按双方协议执行。

XXXX检测中心设计报告

1.0 概述 受XXXX委托,XXXX检测中心承担了XXXX路工程上面层SMA-13型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本次改性沥青混合料SMA-13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进行设计。 2.0 设计依据 上面层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依据以下标准规、规程: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3.0 原材料试验 本次试验所用集料、矿粉、沥青均为委托方送样,各原材料规格及产地如下: 1、沥青:XXX产SBS改性沥青; 2、集料:XXX产玄武岩(碎石1:9.5~13.2mm、碎石2:4.75~9.5mm) 3、细集料:XXX产石灰岩(碎石4:0-2.36mm) 4、矿粉:XXX矿粉厂; 5、木质素纤维:XXX(用量为混合料总质量的0.35%)。 4、抗剥落剂:XXX(用量为沥青质量的0.35%) 沥青、矿粉、粗集料、细集料、纤维试验结果如表3.0-1至表3.0-5。

Ac10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

沥青混凝土(AC-10)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概述 1、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粗集料:碎石经试验其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针片状含量、<0.075颗粒含量、磨耗值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3、细集料:粗石粉、石屑,经试验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4、矿粉:经检验其表观密度、亲水系数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5、沥青,沥青为齐鲁石化70#道路石油沥青。经检验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沥青与粗集料的粘附性等各项指标均规范要求。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 1、级配设计:对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分别进行了筛分,最终确定各矿料掺配比例为: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0:25:40:5 2、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参照试验规程沥青参考用量,结合实际经验,按油石比0.5%变化,制作五组试件,即油石比分别为5.0%、5.5%、6.0%、6.5%、6.10%,每组试件四至五块,冷却12个小时后,测其密度、饱和度、空隙率等指标,然后经马歇尔试验测的稳定度、流值结果汇总下表: 沥青混合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各项试验结果及计算结果,分别绘制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空隙率、密度、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最后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5.75%。 三、室内配合比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实验室建议的沥青目标配合比为: 矿料级配: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0:25:40:5 最佳油石比:6.10%,最佳沥青用量5.75%。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可作为工地生产配合比设计依据。

Ac-16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

沥青混凝土(AC-16)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概述 1、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粗集料:碎石经试验其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针片状含量、<0.075颗粒含量、磨耗值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 1、级配设计:对10-2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分别进行了筛分,最终确定各矿料掺配比例为:10-20mm碎石: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7:30:11:18:4。 2、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参照试验规程沥青参考用量,结合实际经验,按油石比0.5%变化,制作五组试件,即油石比分别为4.0%、4.5%、5.0%、5.5%、4.85%,每组试件四至五块,冷却12个小时后,测其密度、饱和度、空隙率等指标,然后经马歇尔试验测的稳定度、流值结果汇总见表3—2: 表3-2:沥青混合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各项试验结果及计算结果,分别绘制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空隙率、密度、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最后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4.85%。 三、室内配合比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实验室建议的沥青目标配合比为: 矿料级配:10-20mm碎石: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 23 : 25 : 25 : 23 : 4 最佳油石比:5.09%,最佳沥青用量4.85%。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可作为工地生产配合比设计依据。

安孔路黑埠子-石埠子段 沥青砼路面维修工程 Ac-16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编制单位:安丘市汇鑫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1年6月4日

埃索ATB-30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ATB-30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安康至汉中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内的主要段落,按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全长187.96公里。 我标段为A-M03合同段,其起讫里程为:K182+900~K221+775,沥青面层结构如下:下面层为12cm沥青稳定碎石ATB-30;中面层为6cm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上面层为4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 2、试验依据 ①《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②《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③《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④《路面工程施工图设计》 ⑤《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3、原材料 ①沥青:沥青为埃索A-70#,经检验沥青的各项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②粗集料:采自七里沟料场,各项技术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③细集料:砂为双桥产中砂,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④填料:矿粉由七里沟生产,消石灰由陕西富平生产,消石灰与矿粉掺 配比例为30:70,其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以上各种材料的试验结果详见表1

二、设计步骤 1、确定级配及最佳沥青含量:根据原材料筛分结果,调整级配曲线,按照油石比2.7%、3.0%、3.3%、3.6%、3.9%进行马歇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佳油石比。试验结果详见表 2、表 3、图1、表4: 表2 原材料筛分数据汇总表 表3 原材料比例及级配曲线表

图1 合成级配曲线图 由试验数据可知,毛体积密度无峰值,故取空隙率中值为OAC1,通过计算可得: a3=3.25, OAC min=3.09,OAC max=3.42 OAC1=a3=3.25 OAC2=( OAC min + OAC max)/2=3.25 OAC=( OAC1 +OAC2)/2=3.25 结合本路段设计交通量大、轴载重、夏季高温等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到路面性 能,确定最佳油石比为3.3%。 2、混合料水损害性能检验:按最佳油石比进行48小时浸水马歇尔试验与冻融劈裂性能检验,其各项性能结果详见表5:

AC-13目标配合比

AC-13C沥青砼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试验编号:LXL17070401 工程名称:国网六安公司舒城公交充电站新建工程委托单位:安徽新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见证单位:安徽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舒城永达市政路面建设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七月

一、设计依据: ●J T 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 T 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 T 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二、材料规格及产地 (1)10~15碎石舒城远洋) (2)5~10碎石舒城远洋 (3)3~5碎石巢湖红光 (4)0~3碎石巢湖红光 (5)沥青镇江金海宏业S B S I-D (6)矿粉巢湖红光 三、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集料的基本性能测试 集料密度测定值

矿粉技术指标测定值 沥青三大指标及密度测定值 四、矿料级配的选择 根据经验选择较接近A C-13沥青砼规范级配范围中值并具有S形状的一组矿料级配,级配结果如图1、表1所示。

AC-13目标级配 图1: 目标矿料级配

五、马歇尔试验及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以预估的油石比 4.9%为中值,分别取 3.9%、4.4%、4.9%、5.4%、5.9%五个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并进行了马歇尔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马歇尔试验指标汇总表6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马歇尔指标与沥青用量关系图如下: 马歇尔指标与沥青用量关系曲线图图2

确定最佳油石比O A C 1 。 根据符合规范要求各项指标的共同范围知: O A C m i n =4.8O A C m a x =4.95 O A C 2=(O A C m i n +O A C m a x )/2=4.88 计算最佳用油量: O A C=(O A C !+O A C 2 )/2=(4.89+4.88)/2=4.89 根据经验取最佳油石比为 4.9% 查取 4.9%油石比对应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取最佳油石比为 4.9%。

ATB目标配合比

A T B目标配合比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1 概述 概述 汪清至延吉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GSZ03合同段由长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其桩号范围为K36+000~K55+741,路线总长度为19.741Km。ATB-25柔性基层施工面积为423790m2。 设计文件给定沥青标号为AH-70A石油沥青,沥青产地盘锦,碎石产地凉水石场,矿粉产地磐石,消石灰产地图们,经自检及总监办验证,原材料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可以用于ATB-25沥青稳定碎石施工。 设计依据 本合同段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现行规范规定的马歇尔法进行设计,设计采用的有关技术规程和依据有: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6)《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原材料来源 本项目上基层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试验所采用的集料为凉水石场生产的玄武岩,集料粒径规格分别为 -26.5mm、-19.0mm、-9.5mm、-4.75mm和S16(0-2.36mm);矿粉为磐石石粉厂生产;消石灰产地图们;沥青采用延边路兴沥青储运站提供的盘锦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2 原材料试验 沥青 沥青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沥青性能指标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见表2-1所列。 70号沥青试验结果表 2-1 试验结果表明:盘锦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本项目 技术要求。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 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试验采用按T0616-1993中规定的水煮法,其试验结果如表2-2所列。 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试验结果表2-2 集料 集料试验严格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的方法进行,粗、细集料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分别见表2-3、2-4所列。 粗集料试验结果 表2-3

AC-20沥青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可编辑)

AC-20沥青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十天高速公路X标 AC-20沥青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设计使用规范、规程及标准 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5、国家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内安康至汉中公路路面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原材料情况 1、沥青:采用壳牌A级90号道路石油沥青改性为SBS(I-C)改性沥青,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指南及规范要求如下表; 试验项目试验结果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 (0.1mm) 66 60~80 针入度指数PI 0.2 不小于-0.4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5 不小于99.0 运动粘度135℃(Pa.s) 2.4 不大于3.0 闪点(COC) (℃) 308.5 不小于230 弹性恢复25℃(%) 91.2 不小于80

延度(5cm/min,5℃) cm 39.1 不小于35 软化点(环球法)℃ 88.0 不小于 70 RTFOT后质量损失 (%) -0.1 不大于 1.0 针入度比 (%) 89.4 不小于 65 延度(5cm/min,10℃) cm 23 不小于20 2、矿质材料:①粗集料:采用西乡清泉石料厂生产的石灰岩碎石,粘附性5级,规格为19~26.5mm、9.5~19mm、4.75~9.5mm、2.36~4.75mm。 ②细集料:采用西乡清泉石料厂生产的机制砂,规格0~2.36mm③填料:采用沥青拌合站石灰岩磨细矿粉。 三、矿质混合料级配组成 根据组成材料筛分试验结果,经试配最后确定一组级配,各种材料比例为19~26.5mm、9.5~19mm、 4.75~9.5mm、2.36~4.75mm:0~2 .36mm机制砂:矿粉=6:33:23:9:26:3,详见矿料级配设计计算表。

AC25目标配合比设计

AC25目标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GTM配合比设计方法) 1. 任务来源 受天津市天永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托付,进行津沧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2. 依据要紧技术规范、试验规程 2.1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2.2 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2.3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 原材料性质分析 津沧高速公路下面层采纳AC-25型沥青混合料。各原材料产地为:蓟县产石灰岩粗、细集料及矿粉;沥青为滨州70号石油沥青。试验样品由托付方提供。 3.1 沥青 对沥青按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规定项目的试验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讲明该沥青样品符合70号A级沥青技术要求。 表1 70号A级沥青检测结果

3.2 矿料 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 3.2.1 粗集料 粗集料10mm~25mm、10mm~20mm、5mm~10mm、 3mm~5mm石灰岩,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2。试验结果讲明,粗集料所检项目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2 粗集料技术性质

3.2.2 细集料 细集料采纳0mm~3mm石灰岩,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3。试验结果讲明,对细集料所检测项目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3 细集料技术性质 3.2.3 矿粉 矿粉为石灰岩矿粉,试验结果见表4。试验结果讲明,对该矿粉所检测项目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表4矿粉技术性质

ac-5目标配合比设计

津沧高速公路AC-25型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GTM配合比设计方法) 1. 任务来源 受天津市天永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委托,进行津沧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2. 依据主要技术规范、试验规程 2.1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2.2 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2.3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 原材料性质分析 津沧高速公路下面层采用AC-25型沥青混合料。各原材料产地为:蓟县产石灰岩粗、细集料及矿粉;沥青为滨州70号石油沥青。试验样品由委托方提供。 3.1 沥青 对沥青按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规定项目的试验检测。试验检测结果见表1。检测结果表明该沥青样品符合70号A级沥青技术要求。 表1 70号A级沥青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单位 70号、A级 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80 75 T 0604—2000 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46 46.0 T 0606—2000 延度(5cm/min,15℃)cm 不小于100 >100 T 0605—1993 含蜡量(蒸馏法)% 不大于2.2 1.2 T 0615—2000

闪点℃不小于260 286 T 0611—1993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99.5 99.96 T 0607—1993 密度(15℃)g/cm3实测记录 1.036 T 0603—1993 TFOT后 残留物(163℃,5h) 质量变化% 不大于±0.8 0.10 T 0609—1993 针入度比% 不小于61 74.7 T 0604—2000 延度(10℃)cm 不小于6 12 T 0605—1993 3.2 矿料 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 3.2.1 粗集料 粗集料10mm~25mm、10mm~20mm、5mm~10mm、 3mm~5mm石灰岩,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2。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所检项目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2 粗集料技术性质 检测项目单 位 标准要求 粗集料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10mm~ 25mm 10mm~ 20mm 5mm~ 10mm 3mm~ 5mm 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8 —16.2 ——T 0316—2005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 —18.8 —T 0317—2005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50 2.827 2.842 2.843 2.847 T 0304—2005 毛体积相对密度—— 2.788 2.817 2.794 2.759 吸水率%不大于 3.0 0.5 0.3 0.6 1.1 对沥青的粘附性级不小于4 — 5 ——T 0616—1993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9.5 mm 其中粒径小于9.5 mm % % % 不大于18 不大于15 不大于20 11.7 10.0 15.3 T 0312—2005

ATB 目标配合比

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1 概述 概述 汪清至延吉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GSZ03合同段由长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其桩号范围为K36+000~K55+741,路线总长度为19.741Km。ATB-25柔性基层施工面积为423790m2。 设计文件给定沥青标号为AH-70A石油沥青,沥青产地盘锦,碎石产地凉水石场,矿粉产地磐石,消石灰产地图们,经自检及总监办验证,原材料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可以用于ATB-25沥青稳定碎石施工。 设计依据 本合同段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现行规范规定的马歇尔法进行设计,设计采用的有关技术规程和依据有: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6)《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原材料来源 本项目上基层ATB-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试验所采用的集料为凉水石场生产的玄武岩,集料粒径规格分别为 -26.5mm、-19.0mm、-9.5mm、-4.75mm 和S16(0-2.36mm);矿粉为磐石石粉厂生产;消石灰产地图们;沥青采用延边路兴沥青储运站提供的盘锦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2 原材料试验 沥青 沥青试验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的要

求和方法进行,沥青性能指标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见表2-1所列。 70号沥青试验结果表2-1 试验结果表明:盘锦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本项目技 术要求。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 沥青与粗集料粘附性试验采用按T0616-1993中规定的水煮法,其试验结 果如表2-2所列。 沥青与集料粘附性试验结果表2-2 集料 集料试验严格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的方法进行,粗、细集料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分别见表2-3、2-4所列。 粗集料试验结果表2-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阶段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 阶段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目标配比设计阶段:目的是确定已有矿料的配合比,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二阶段——生产配比设计阶段:目地是确定各热料仓矿料进入拌和室的比例.并检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第三阶段——生产配比验证阶段:目的是为随后的正式生产提供经验和数据。 1、目标配合比 目标配合比设计基本上是在试验室内完成的,是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原材料试验、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和验证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配合比例称为目标配合比。具体设计步骤: (1)混合料类型与级配范围的确定 (2)原材料的选择与确定 (3)矿料级配选用 (4)进行马歇尔试验 (6)路用性能检验 (5)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2、生产配合比 生产配合比调整要结合拌和楼进行,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拌和楼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连续式拌和楼,对于连续式拌和楼生产配合比调整只要调整到冷料仓的流量满足目标配合比要求,就可以加热拌料了,不需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另一类是间歇式拌和楼,要对集料进行加热、筛分,而后在各热料仓称重、回配,回配的比例,就是生产配合比。由于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与目标配合比各矿料的配合比例会有所不同,就需要通过试验确定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现场称二次级配。生产配合比调整的目的是在目标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冷料仓的流量使之符合设计合成级配要求,对间歇式拌和楼则还要确定出各热料仓矿料的配合比例。具体设计步骤:(1)冷料仓流量的调整 (2)确定各热料仓矿料配合比例 (3)确定沥青用量 3、生产配合比验证 目标配合比是在试验室完成的,生产配合比虽然启动了拌和楼,但没有正式拌料,生产标准配合比设计阶段需要正式拌料,并铺筑试验路。同时对配合比作进一步的调整,并最终将配合比确定下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的依据,此配合比称为生产标准配合比。生产标准配合比是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确定拌和温度和进行混合料材料、性能分析。

AC-13C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报告

严谨求实科学管理精益求精质量至上试验报告 样品名称:AC-13C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与试验 检验类别:委托试验 委托单位: 试验单位: XX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试验检测中心 批准日期:2010年5月21日

XX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试验检测中心 试验报告

主检: 审核:审批: XX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试验检测中心 试验报告

主检: 审核:审批: 设计说明 1.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采用AC-13C型级配。根据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并结合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施工地点为热带雨淋气候,常年平均气温为35℃左右,最高气温40℃-45℃,年降雨量大于1000mm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相应的工程级配。 2.AC-13沥青混合料所用原材料均为委托单位来样,其组成为: (1)集料:取样地点为萨哈采石场。碎石规格和数量:0/0.3mm3.4kg, 0/2.36mm13kg,0/4.75mm22kg,0/16mm19kg,4.75/9.5mm20kg, 9.5/16mm29kg。(2)沥青:道路石油沥青60/70,重量5kg。 (3)沥青抗剥离剂:江西省上饶市恒大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3.按规范要求,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真空实测法。 4.室内试验的拌和温度为160℃,试件的击实成型温度为145℃。 5.配合比设计试验及计算参数均以“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附录B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中的程序及公式计算。6.试验结果:经室内配合比设计试验与相关验证,确定AC-13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油石比为4.8%,在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时,其合成级配尽可能与目标配合比级配曲线接近。目标配合比的各级材料比例 见相关设计图表。 7.建议在混合料中添加2%的硅酸盐水泥,以提高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Ac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

A c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 比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沥青混凝土(A C-16)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概述 1、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粗集料:碎石经试验其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针片状含量、<0.075颗粒含量、磨耗值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 1、级配设计:对10-2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分别进行了筛分,最终确定各矿料掺配比例为:10-20mm碎石: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37:30:11:18:4。 2、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参照试验规程沥青参考用量,结合实际经验,按油石比0.5%变化,制作五组试件,即油石比分别为4.0%、4.5%、5.0%、5.5%、4.85%,每组试件四至五块,冷却12个小时后,测其密度、饱和度、空隙率等指标,然后经马歇尔试验测的稳定度、流值结果汇总见表3—2: 表3-2:沥青混合料试验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各项试验结果及计算结果,分别绘制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空隙率、密度、与油石比的关系曲线,最后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4.85%。

三、室内配合比结论 根据上述试验,实验室建议的沥青目标配合比为: 矿料级配:10-20mm碎石:5-10mm碎石:粗石粉:石屑:矿粉= 23 : 25 : 25 : 23 : 4 最佳油石比:5.09%,最佳沥青用量4.85%。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可作为工地生产配合比设计依据。 安孔路黑埠子-石埠子段 沥青砼路面维修工程 Ac-16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编制单位:安丘市汇鑫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1年6月4日

目标配合比设计改

江苏科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路面工程 AC-25沥青砼下面层 目 标 配 合 比 设 计 江苏科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 2006年10月25日

目录 一、目标配合比编制说明 1、原材料选用说明 2、工程设计级配范围选择说明 3、配合比设计说明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书 1、设计依据 2、设计级配范围的确定 3、原材料检测情况 4、矿料配比设计 5、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6、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7、配合比设计检验 8、结论 三、原材料试验报告 1、沥青试验 2、粗集料试验 3、细集料试验 4、矿粉试验

目标配合比编制说明 一、原材料选用说明 1、本次配比用的矿料、沥青原材料从拌和场取样。 2、混合料级配采用四种集料和一种填料进行试配。 二、配合比设计说明 1、本次目标配合比按JTGF40-2004规范、以及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要求执行。 2、本次目标配合比沥青原材料采用70号道路石油沥青。 3、集料密度都采用毛体积相对密度,其中矿粉以表观相对密度代替。 4、马歇尔试件的体积指标统一采用表干法检测。 5、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采用真空法实测。

AC-25沥青砼下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书 一、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二、设计级配范围的确定 选定沥青混合料类型为AC-25,查JTGF40-2004规范得本次设计级配范围见表1: 表1 AC-25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注:根据JTG F40-2004表5.3.2-2 其中关键性筛孔(4.75mm)通过率应小于40%(根据JTG F40-2004表5.3.2-1)。 三、原材料检测情况 1、沥青采用壳牌70号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指标均符合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结果及JTG F40-2004规范要求见表2)。 表2 沥青试验结果汇总表 注:规范要求根据JTG F40-2004表4.2.1-2(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标号70,等级A)确定;详细试验方法见JTJ052-2000。

Sup_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下面层Sup-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下面层Sup-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 设计报告 注意事项: 1.本报告未加盖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缺页、添页或涂改均无效;无相关人员及签发人签字无效;未经检测单位许可复印无效; 2.对检测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向检测单位提出; 3.试验检测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无标准的按双方协议执行。

设计报告

1.0 概述 受XXXXXX委托,XXXXX检测中心承担XXX路下面层Sup-25型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本次Sup-25型沥青混合料的室配合比设计方法依据美国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并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的要求进行马歇尔试验验证。 2.0 设计依据 下面层Sup-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依据以下规、规程及意见执行: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4、《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基础参考手册》; 3.0 原材料试验 本次试验所用集料、矿粉、SBS改性沥青均为施工单位送样,各原材规格及产地如下: 1、沥青:XXXXXSBS改性沥青; 2、粗集料:XXXXX石灰岩碎石,即1#(16~31.5)mm、2#(16~26.5)mm、3# (9.5~16)mm、4#(4.75~9.5)mm、5#(2.36~4.75)mm; 3、细集料:XXXXX石灰岩,即6#(0~2.36)mm; 4、矿粉:XXXXX水泥厂产; SBS改性沥青、矿粉、细集料、粗集料试验结果如表3.0-1至表3.0-4所示。

配合比设计报告

目标配合比报告 工程名称:沈阳沈北新区尚小桥钢桥面铺装 设计内容:改性沥青SMA-10目标配合比设计委托单位:重庆东道鹏方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鹏方路面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重庆鹏方路面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目标配合比报告

配合比结论各矿料所占质量比:(8-12玄武岩):(5-8玄武岩):(3-5玄武岩):(0-3玄武岩):石灰石矿粉=15:51:8:13:13;采用6.0%的油石比(即5.7%的沥青含量);添加占混合料质量5‰的矿物纤维。 签发日期:2008年9月17日 备注仅对来样检测数据负责。 批准:审核:设计:

一、概述 受重庆东道鹏方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委托,重庆鹏方路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对沈阳沈北新区尚小桥钢桥面铺装沥青混凝土面层SMA-10型沥青混合料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对设计的混合料进行了性能检验。 二、设计依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4、《钢箱梁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三、设计过程 1. 原材料 本次配合比设计所用集料和填料均由委托单位提供;胶结料为SK(天津)公司生产的高弹改性沥青;纤维采用玄武岩矿物纤维。 (1)高弹改性沥青 根据要求,对高弹改性沥青进行了相关性能指标检测,检测结果及性能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高弹改性沥青指标检测结果 (2)集料、填料 本项目采用的集料分为三档:1#(玄武岩8~12mm)、2#(玄武岩5~8mm)、3#(玄武岩3~5mm)和4#(石灰石0~3mm),填料为石灰石矿粉。按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对集料进行了筛分和相关指标的性能检测,筛分结果如表3-2所示,其它性能检测结果如表3-3所示。

SUP-13上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材料

编号:XXXXXX001 XX省道XXX段改造工程上面层 Sup13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XXXX工程集团 XXX年XX月XX日

原材试验检测报告

一、概述 XX工程建设指挥部委托,XX集团对XX段改造工程上面层Sup13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室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参考美国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标准(AI-SP2)进行,并依据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的要求进行马歇尔试验,提供Sup13室配合比的马歇尔试验技术数据。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进行了水稳定性能(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高温动稳定度试验验证。 二、原材料 本次试验所用集料为XX料场产石灰岩,沥青为橡胶改性沥青,所有原材料均由委托单位送样,依据Superpave 设计要求,进行了集料性质试验(试验结果汇总于表2-1)和各种矿料及沥青的密度试验(试验结果汇总于表2-2)。 三、设计集料结构的选择 1. 依据Superpave设计的一般方法,在选择设计集料结构时,首先调试、选出粗、中、细三个级配,根据集料的性质(密度和吸水率)计算出三个级配的

初始用油量。然后用初始用油量成型试件,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这三个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在空隙率为4%时所需的沥青用量及相应的沥青混合料其他体积性质,矿料间隙率(VMA)、饱和度(VFA)、矿粉与有效沥青之比(F/A)、初始旋转次数的压实度(%Gmm at in)等。表3-1为各种集料的筛分试验结果,表3-2为三个调试级配的料堆配合比,表3-3为三个试验级配各筛孔尺寸通过率明细表,表3-4为估算沥青用量汇总表。

OGFC13目标配合比

OGFC-13 目 标 配 合 比 设 计 结 果 同济大学道路与机场工程系2008年8月26日

目录 一.设计及试验依据 (1) 二.原材料基本性能 (1) 1.沥青 (1) 2.集料 (2) 3.矿粉 (3) 三.OGFC-13设计组配沥青混合料试验 (3) 1.马歇尔试验结果 (4) 2.油石比的确定 (4) 3.水稳性检验 (5) 4.高温稳定性检验 (5) 四.结论与建议 (6) 附页(马氏试验图表) (7)

根据崇启项目的路面结构设计的要求,对于沥青砼上面层采用AC-13级配类型,根据路面标段所用原材料实际筛分结果进行组配设计,再进行组配的验证工作。 1.设计及试验依据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2.原材料基本性能 2.1. 沥青 对基质沥青+高粘粒子(内掺25%)的改性沥青样品进行全部性能指标的检测,检测结果如表2—1: 2.2. 集料 集料中2.36~0档为石灰岩,由万年大源菏溪盛和采石场生产,16~9.5,9.5~4.75和4.75~2.36三档为辉绿岩,由乐平恒泰采石场生产。对其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列于表2-2~表4-4。

2.3. 矿粉

3.OFGC-13设计组配沥青混合料试验 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我国通过研究美国、日本等对OGFC研究应用都较先进国家的设计方法,结合本国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规范。OGFC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件的体积设计方法进行,并以空隙率作为配合比设计主要指标。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为: ①确定目标空隙率;②初试级配的确定;③初试沥青用量计算;④满足目标空隙率级配的确定及初试沥青用量的确定;⑤确定最佳沥青用量;⑥混合料性能检验。 1)目标空隙率的确定 为保证路面的排水性能和降低噪音效果,现今排水路面的目标空隙率普遍设定为18%~25%。这次的目标空隙率设为20%。 2)初试级配的确定 配出四组不同的级配。选择的初试级配必须符合表3-1的要求。 OGFC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3-1

Superpave13目标配合比设计

Superpave13目标配合比设计 邳州远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何莹 【摘要】通过一次完整的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的设计过程,探讨superpave混合料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马歇尔击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设计中要注意的事项及模拟老化指标试验验证结构的合理性。【关键词】supetpave13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马歇尔试验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市场的发展,⒈不能精确判别不同交通量对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的要求;⒉与路面结构设计不挂钩;⒊不能预测路面的早期破坏;⒋不适用大粒径沥青混合料;⒌不适用某些聚合物改性沥青;⒍试件成型方法不能模拟行车压实;⒎不适用于开级配沥青混合料;⒏未考虑沥青混合料的老化过程,与现场条件不符。1987年至1993年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进行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耗资5000万美元的沥青课题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叫做superpave方法。 该方法充分考虑到气候环境条件和交通量的影响,试件成型采用旋转压实的方法模拟路面的实际施工过程,集料级配更趋于嵌挤、密实,高温稳定性好,适于交通量大和抗车辙要求高的公路,在施工中空隙率合适的前提下,抗水害性能和抗疲劳性能较好,superpave与传统的AK型和AC型沥青混合料相比,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造价基本相当。 我公司在S324沥青混合料上面层铺筑中做了一套Superpave13的目标配合比设计,通过全过程的设计对该设计理论理解更加深刻更

加清晰。 一、原材料 本次S324养护大中修工程上面层Superpave13目标配合比设计采用的沥青为SBS型I-C改性沥青,矿料为石灰岩石料,矿粉为淮海水泥厂生产矿粉。 1、沥青(SBS I-C)的技术指标 针入度(25℃ 100g 5s)76 0.1mm 针入度指数(PI)0.12 延度,5℃,5(cm/min) 41cm 软化点68.0℃ 运动粘度(135℃)2.06 Pa.s 闪点315℃ 弹性恢复25℃ 90.0% 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2.1℃ 残留物 针入度比25℃ 75.8% 延度,5℃,5(cm/min)22cm 2、集料及矿粉性质试验 粗集料压碎值:19.1% 洛杉矶磨耗损失:16.6 % 针片状含量:3.8% 水洗小于0.075mm颗粒含量:(%)(5-15mm 碎石)0.9(3-10mm碎石)0.9 砂当量:石屑62 机制砂63 矿粉含水率0.2 矿粉亲水系数0.78 二、试拌合成级配选择: 根据Superpave设计级配要求,初选粗中细(即级配一、级配二、级配三)三个级。 三、试拌沥青含量的选择: 根据以往试验段的经验可选择油石比为 4.8%(沥青用量为

SMA13目标配合比说明

SMA-13目标配合比设计书 1 设计依据: 1、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2、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JTG 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4、图纸设计要求 2 原材料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木质素纤维掺量为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3%。 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沥青抗剥落剂掺量为沥青质量的0.4%。 各种集料、矿粉、木质素纤维及沥青的密度试验结果见表2-1和表2-2、各种矿料及矿粉的筛分结果见表2-3。 表2-1 集料密度试验结果 *注:纤维密度由厂家提供。 表2-3 各种矿料和矿粉的筛分结果

3 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本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为SMA-13型。 3.1 混合料级配 SMA-13混合料级配范围见表3-1。 表3-1 SMA-13混合料级配范围 3.2 矿料配合比计算 先确定SMA-13的三种级配(级配A、级配B和级配C),4.75mm筛孔通过率分别为22.9%、26.7%、31.3%,三种级配组成见表3-2。分别测定三种级配的VCA DRC,初试油石比按6.1%双面各击实75次制作试件,测定VCAmix及VMA等指标,在满足VCAmix小于VCA DRC和VMA不小于17%等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级配,测试结果见表3-3和表3-4。 表3-2 三种级配的设计组成结果

图3-1 SMA-13设计级配曲线 测试结果 *①注最大理论密度计算过程见附件1、2、3

由表3-3和表3-4可知,级配B体积指标满足要求,而级配A和级配C 体积指标均不满足要求。因此本次设计选择级配B为设计级配。 3.3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按级配B称取矿料,采用3种油石比,双面各击实75次成型马歇尔试件,然后将成型的试件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试验结果列于表3-5。 表3-5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①注最大理论密度计算过程见附件1、2、3 3.4 设计油石比的确定 根据SMA路面设计要求,空隙率应控制在3-4.5%。本次油石比为6.1%时空隙率为4.1%其它指标(VMA、VCA、稳定度、饱和度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实际工程应用经验,选取6.1%为设计油石比。 4 谢伦堡析漏试验(烧杯法) 试验条件:试验温度185±2℃,将混合料保温1小时后进行析漏测试。 表4-1 析漏试验结果 5 肯塔堡飞散试验 试验条件:将成型的马歇尔试件(双面各击实75次)在20±0.5℃水温下浸泡20小时,然后采用洛杉矶磨耗试验机旋转300次进行飞散测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