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付萍

中国农村在25年的国民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稳定地解决了中国农业问题,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通过农村产业发展,使2.25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摆脱贫穷:使2.5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或者流动就业:他们在中国GDP长期增长份额中贡献率平均达46.26%,但是人均年收入水平却只是城镇居民的1/3弱:城乡之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更是差距巨大。

在中国非农就业率已达53%,而城镇化率仅41%的现实条件下,数亿实现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几乎相当于城镇人口的1/3。尽管被承认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生力军。但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地位却并没有如城镇户籍居民那样享有公平的福利待遇。这种制度瓶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已经逐步显现。近年来,农村产值份额、农民收入增长泛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农产品和工业品都先后出现销售持续疲软等问题,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加入WTO之后所持续出现的国际贸易纠纷,中国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持续真是增加等面临的国际力看,中国经济增长必须实行转型,中国人微言轻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种种矛盾问题,使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系到了必

须调整的阶段。

一、城市发展的问题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内需发展不足总是缓解城乡和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十五”(2001-2005年)时期,中国政府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5年来城市因行政区划调整,城镇数量减少,城镇规模和质量有所提高。由2000年的663座成2004年的确良座,特别是县级市(大多是小城市)养活了26座,基本变成中等城市的市辖区。市辖区数量大幅增加,增加65个,2004年达到852个。表现为中国的大中城市数量虚假上升。小城镇由于乡镇合并,减少521个,2004年总数为19171个,规模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五年来城乡新增长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的目标基本达到,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4的41.76%。城镇地区人微言轻国民经济增长提主导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总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加快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城镇化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口落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

(一)土地城镇化大大超前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用地效益高资也大,边际效益变化快,农用土地效益相对较低,资本投入也相对平绶,因此,城镇用地远远少于农业用地。而一旦城镇用地过多,则必须出现土地撂荒,土地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的情况,造成土地资源的严惩浪费和土地配置的确良不经济。这次宏观调控的起因之一就是开发工和房地产建设过热,导致大量城镇征用的建设用地闲置。据

2003年国土资源部对24个省市萄调查,当时中国各类开发区达5658个,开发区规划面积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总是其中开发不足和闲置的土地超过70%以上。这充分说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而且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直接威胁着中国粮食安全。

相对而言,中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圈套幅度的提高。理论上计时劳动力边际收入差距越大,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就应当越快。近年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43-1.44个百分点,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城镇化速度尚没有达到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程度。中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施工人为的水分(主要是设区的市将所有的区人口均视为城镇人口),也就是说,中国实际城镇化速度并没有这样高。

当然,由于中国农村内部的非农产业化进程十分明显(乡镇企业的崛起),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的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大特点。但从长远看,随着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对它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分散、分离、低分工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中国第二产业修正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严重背离,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挥得并不明显。据统计,2003年中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已高达52.3%(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3%),而第二产业产值就业比重仅为21.6%。

西方国家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曾高达48%左右,说明中国制造业还有非常广阔的吸收劳动力的空间。事实上,2003年中国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已达50.9%,超过农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然而我国城镇化率只有40.5%,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工业化仍处在重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仍然较高,对第三产业的服务要求相对较低。二是轻纺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所需劳动力相对下降,再加上这些产业外向度高,在国内无法带动后续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分散布局的乡镇脱节,没有带来应有的人口集中的效果。这既造成土地的过多占用,又不利于集聚和规模效益的形成。中国工业化仍处在中期阶段,新型工业战略要求超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城镇化与农村发展遗留问题多

近年来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国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但城乡积累的制度矛盾非常尖锐。

(一)土地及农民工权益等制度环境成为城乡协调的突出矛盾

在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法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惩社会矛盾和危机。由于中国城市土属国家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国家规定标准低,农用土地的使用者往往无谈判权和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往往又不能很好地代表农民的利益,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在土地实际补偿更低,安置问题日益严惩农民上访

事件中80%与土地问题有关。

在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1.6亿人包括城市间流动人口,他们在异地打工,一方面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又由于公共建设和管理方面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农民工被排斥在外难以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从根本上看,巨大的流动人口不权与城乡分置的户籍制度(其背后是许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有关,而且还与种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数量太少以及布局不均有关。

在生态环境上,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都比较突出。以水体污染为例,东部地区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小城镇周边的河流与湖泊水体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化到5类水以下,连农业灌溉的用水标准都达不到;中西部水体污染也日趋严重,而且污染程度信范围成加速扩张的态势,全国除了长江沿岸一些城市水质相对较好外,其他中西部城市附近的水体都存在污染问题。农村环境的“脏、乱、差”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二)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差距状况

25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城乡体制改革,为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固然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城乡之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有些方面的矛盾开始突出。

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在教育方面。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

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42.8% 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高于城市23.8%和4.0%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实践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无疑是中国城乡之间最大不平等.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惩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由于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

二是在医疗方面.改革以前,有85%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但80年代以后,合作医疗大面积滑坡。现在只有10%的村有合作医疗,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2000年城市俱支付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60%,而农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则达到90%。1990~2000年,占中国总人口60%~70%的农村人口,只消耗了32%~33%的卫生总费用。2000年,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8.6元,城市居民人均事业费的27.6%占,或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目前,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累计只有690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1991-2000年期间,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506.71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亿元,仅占124%.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筹资公平性评价中,中国排在倒数第4位。

(三)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生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2610

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方面是农村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国外出现城市贫困,更多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贫民区当中。中国目前从防止城市病角度去理解,不允许出现贫民区。但实际中国不少城市中出现“城中村”已然就是变相的贫民区了。于是也有人主张,为防止发展中国家悲剧在中国重演,与其让农民大量流动城市,不如国家投资建好农村,让农民留在田园风光里,免受贫民区之苦。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农村目前基本上是领先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三、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对策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十五”时期的实践表明,这条城镇化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一是大城市论;二是中等城市论;三是小城市和小城镇论;四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论。本文坚持主张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并着力主张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的高度有序的集约化发展。

——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张。其有得的论点主要有三:一是城镇规模效应。城镇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容纳更多的人口,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只有大城市才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对的主张也有几条理由:一是城镇化的成本低,反入相对较少。二是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符合大众人口城镇化由农村到小城镇,小城镇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一般规律。三是小城镇造成布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关于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中等城市已成为世

界性城市化发展的潮流之一。二是如果同时考虑城市规模效益和城市建设投资成本,则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率。三是中等城市是大城市的郊区化和小城镇成长的主要归属。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一是中等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不能提供高层次的需求,如大型娱乐项目和国际性的活动空间等。二是对上一级层次的大城市和下一级层次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形成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

目前,主流的城镇化道路的思想仍然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既符合城镇按规模大小具有一定的功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城镇群体系的一般城镇理论的原理,又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各类城镇都有所需求的客观实现的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数目太少(日本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21座,美国3万人以上的城市1100座),城镇体系不完善,空间布局也不协调。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今后中国城镇化的道路可以这样考虑:着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健康、有序的集约化发展。具体说来,大中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注重数量的增加,以不断增强大城市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需要大城市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同时必须明确,无论今后城镇化如何发展,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未来2.5亿转移的新增城镇人口中将有1/3要靠小城镇发展来容纳。

目前,中国建制镇密度已达21.1座/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7.1个,已与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密度相差无几,因此,未来中国小城镇

应当主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特别是东部地区要率先建立一批实力强大的小城镇,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要积极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镇,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以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中地方政府作为城乡统筹重视“三农”问题的一种倾斜政策比较早就提出了。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仿照韩国的新村建设;建新村,发行农民的住宅,同时实行“三改”或者“五改”。即改水:建立上下水系统;改厕:建立卫生间;改灶;由烧烧饭秸杆柴草为沼气或者是秸杆然气;改路:村庄里面的道路整个改电:农用电网改造;也有五改中包括改造住房。还有提“五有”即有篮球场、有垃圾填埋场、有生态小公园、有禽畜饲养栏、有建设规划。当然资金问题,都是各经政府从各个部门支持农村的资金中集中一些,乡村集体也拿出一些,最后农民也要掏出一些。

也有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机主要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农村低保为中心的扶贫救助体系建设问题等。”

也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含了未来农村改革和发展全部内容:如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持体系建设;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综合改革的相关内容;如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勇体制改革;依法保障进城

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等。

必须特别强调: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式都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但唯一不能动摇的是推进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决心,因为过去对城镇政策的摇摆已经给我们的发展曾经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新农村建设历史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经验教训。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奢望重新将农民留在农村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是,现在及将来不可能也不愿意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的部分农民在农村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无论中国城镇化程度达到多高,总有相孬部分人口要留在农村。而不可否认这部分农民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依然是息息相关,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决定中国决不可能还存在有世外桃源般的原始农村了。也就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些产业未来选择只能在城市地区集中发展起来才有规模效益。中国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中国大多数人未来也同世界潮流一样,主要生活在城市化地区,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等等。集中城镇化道路就是必然趋势。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中国走了独特的分散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但也付出了代价。今后就要学会矫正偏差,走集约型的集中城镇化的道路。

中国城市的环境承受力有多大,始终是人们所担心的。一个晚期给所有农民工都解决城镇户籍,诩他们都涌到大中城市来,享受目前城镇居民

的一切待遇也是不现实的。目前中国的非农产业就业率达到53%,高于城镇化率超过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1.3亿非农就业在农村实现,他们的产值阁收多数却归了城市或者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另外,还有1亿多农民工已经进城,贡献了积累,但却没有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近几年,各类城市的面貌改善很快,这里面农民工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无形中由于农民工的竞争参与,大幅度降低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本。尽管有一部分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到了中西部地区(这是城镇化发展作为增长发动机衣性互动的必然结果),但是农民工通过非农就业税收、低工资成本、缺乏各种城市的社会保障等福利,加上部分农民被剥夺土地所贡献的土地增值收益等,和类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外商等从农民自上贡献所获得的好处,已然大大高于城镇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压力所付的成本。城市发展已经不可能离开这些农民工,城市的可持续发燕尾服也依然如此。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增长已不可逆转。因此经济发展核心,体制改革的重心应该在这部分人身上,哪里是农民集中的区域,哪里就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区域。未来中国城镇化增长的中心,都市圈、城市群或者城市带,就是这样的区域。

中国农村发展依然还要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贡献,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依靠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可以不断缓解多年付出的各各成本压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但是,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依然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人口在

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根本改革。唯有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撑,公共财政的阳光才有条件普照广大农村。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199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8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千公顷,粮食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了77.72万吨和3.51万吨。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大和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截止到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了71.4%,机耕面积达7.9%,机播面积、化肥施用面积、农药施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9%、68.4%和45.7%,使耕地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效率得以极大的发挥。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达4051.13公斤/公顷,油料单产达1916.91公斤/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61.7%和1.2倍。从 而使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9.9%。二是畜牧业生产成绩显著。西藏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996年,畜牧业从业人员38.31万人,牲畜年末存栏达2283.41万头只,出栏(牛、羊、猪)399.98万头只。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畜牧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牲畜(牛、羊、猪)出栏率达17.9%,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肉、奶的产量达到了11.54万吨和16.6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和77.9%。畜牧业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47.8%,农牧民纯收入中畜牧业占19.6%。三是林业生产稳步发展。西藏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处于前列。1996年,林业从业人员1004人,创造林业总产值超过了八千万元,实现增加值0.61亿元,成为农业经济中的又一重要产业。四是渔业生产开始起步。近几年来,以城市郊区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渔业生产突飞猛进,极大地繁荣了城市市场供应。 3、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1996年,西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75元,比1978年增长4.6倍,而且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1996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收音机和收录机69.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已超过10台,这在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目前,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85年的269.60元提高到1996年的733.02元,增长1.7倍,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

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及建议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济保障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呈现出的分散性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大多数地方重视不够,对土地流转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一般不会转让承包地,“种田养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二是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研究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造成土地流转无人监管,农民流转土地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将在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向与会各位作 以简要的汇报交流。 一、总体印象 从调研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农村公路 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县、乡、村各级都抢抓国 家加大对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切 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级 领导高度重视。县乡各级都把农村公路建设列上重要议 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夯 实了工作责任,强化了工作措施,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 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积极破解资金难题。农村公路 建设投资非常大,仅靠县乡财力远远不够。为解决资金 问题。各县想千方、设百计,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的同时,县上也都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落实配套资金,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动员群众筹资筹劳,缓 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压力。三是建设标准高质量好。在 农村公路建设中,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项 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保证了农村工路建设质量。四是建设成效十分明显。所 到的几个县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为支撑,以通村 道为延伸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通村水 泥路从无到有,建设势头十分迅猛。五是后续管理积极 跟进。县上都分别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和乡镇农村公 路管理站,有的村上还配备了农村公路管理员,不断加 强对乡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保障乡村公路安全畅通。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一五”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成就巨大,但 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前几年农村 公路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镇村,下一步要 建通村公路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地处偏远的村子,自然条 件差,建设里程长,工程难度大。二是随着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和投资加大,而财政的配套能力和群众自筹能力是有限的,资金 不足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问题。三是随着国道 “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超载车绕行到县乡公路 上来,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日益加剧。四是农村公路管理 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通村公路重前期 建设,轻后期管理,公路养护的队伍和力量薄弱。 三、几点建议 1、重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统筹规划。围绕与国省道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了新时代的重要位置。 农村文化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必须紧扣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文化 生活质量。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市通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 施变得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一是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 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三县 (区)20 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活动站,设置率达 100%,全部达到国家西部建 设标准。站舍面积达到 300㎡,单独设置率 100%,均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 图书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及室外活动场地;全市 194 个行政村均建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补齐了文化站服务不到的地区,提升了 服务半径。二是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我为乡亲送戏来”、三下乡” 、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活动,建立了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 移、服务下移”的原则,积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 公里。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春节秧歌社火展演、 百姓健康舞大赛、全市群众性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全市 90%以上的乡镇、 村都有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队活跃在各类舞台,为市民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 品,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市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建设较南部地区还有差距。XX 年自治区人 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XX 年自治区人民 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对基 第 1 页 共 6 页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一是依靠上级拨款,二是乡村自筹。虽然投资建设了乡文化站或村文化活动室,但由于资金短缺,配套设施很不完善,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村文化活动室仅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没有活动设施,无法开展活动。 2、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现有的乡镇文化站人员大多是乡镇机构改革或其他专业考录人员,缺乏专业人才,而有相当部分人员借用到其他岗位上,导致有的乡镇文化站常期不举办文化活动。 3、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活动形式单一。农村文化阵地和文艺人才的缺失,使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即使有的乡镇也搞一些文艺活动,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 4、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缺乏经常化、普及化。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少、科技力量薄弱,使得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很难做到经常化、普及化,很多活动都只是流于形式。 二、建议 1、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领导。县一级的文化、宣传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多种方法筹集资金,保障所需资金的投入,要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要上下结合,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抓好场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 2、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聘请专业教师下乡指导和外派学习等方式来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对文艺爱好者要经常组织活动,加强交流,提供必要的设备装备,激发他们的创作、演出和工作热情。

3、挖掘活动载体。在继续搞好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活动,壮大文化队伍,更加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4、现有的农家书屋,东风工程,农牧民技术学校和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提高农民素质。 5、要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积极营造政府抓创建、抓规划、提供基本的投入,群众和社会参与共建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建议 xxx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的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

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和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相当 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摆上了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全 体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 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余、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在全县范 围内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活动。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和 全国、全省、全市其他地方一样,我县的新农村建 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制约,村庄规划改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庄规划晚。截止到20XX年,全县333个行政村只有173个村有规划。我县的大多数村存在的房屋建设标准高矮、宽窄、方向不一,宅基地乱占,街道不整齐,甚至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等等,都是 因为缺少规划或者不按规划建设造成的。二是村庄建设 不按规划执行。即使有了村庄规划,但规划型同虚设、 不按规划建设的村庄非常普遍,任意占宅基,想在那里 盖就在那里盖,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多高就盖多高,还有多占宅基地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村庄的面貌。三

是人口流动造成村内闲置房。有些家庭,人员长期在外 居住,或打工、或经商、或种地,房屋及院子长期无人 管理,杂草丛生,房屋、院墙破旧。四是一些传统的不 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房前屋后、房内房外脏、乱、差。五 是房台村人均住房面积小。我县沿黄河大堤的房台村, 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治理黄河而由国家投资集中搬迁 建设的,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房屋破旧、面积窄小,已经非常不适合现在的生活需求。据了解,这些房 台村每户院落的面积是160平米,正房面积只有51个平方。这样的村在我县所占的比例很大,全市共有5万左 右的人口,我县就占了56个村、8421户的3.5万人,房台村人口数占了我县农村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六 是村庄小而分散。全县333个行政村中,100户以下的村有125个,其中最小的村仅有49口人。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垦利镇的渔洼村为顶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入海口在垦利境内不断改道,农民种地跟着黄河走,许 多种地的生产屋子慢慢地演变成村落。这些村落都没有 规划,随意建设,房屋基本是低矮的泥土房,特点是散、乱、小、差、偏、远。总之村庄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小 而分散,加之我县历史比较短,群众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居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异 很大,进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度很大。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自从二零零七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新形势和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必须以新的工作内容,新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推进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带来了各方面和多层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从工作主体和工作客体,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都暴露出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新问题。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一、乡镇存在问题,(一)乡党委管党责任心下降。一是有的党组织负责人对基层党建工作不怎么重视,有的乡党委一年内难得专题研究一次党建工作,能得提出一些党建措施。二是党组织负责人轻视党建工作的自身规律和特殊作用,很少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或做出专门部署。三是一些党组织负责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与经济工作相比是软指标、软任务,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乡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一是科级干部流动慢。由于科级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的固定环境容易导致干部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缺乏进取意识。同时,与各村交往较多,人情关系熟悉,在工作中难免带有感情,处理矛盾纠纷,顾虑重重,批评干部,怕伤面子,瞻前

顾后,致使矛盾不好化解,工作局面不好打开。二是一般干部管理难。机构改革后,一些乡镇机关干部在编制“只减不增”的思想支配下,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应对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社会影响,部分乡镇干部不再安分于自己的工资收入,而把主要心思用于经商或其他事情上,认为工作好不好,富裕自己最重要,导致乡镇干部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三)目前农村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一是农村党支部自身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老龄党员管理难,使村党支部缺乏生机和活力。 2、流动党员管理难,使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3、发展党员工作难、大量优秀青年流失、使村级入党积极分子源头枯竭。 4、支部开展活动难:活动内容和形式难确定,召开会议搞活动难通知,会议出席率难保证,甚至出现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费,使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农村基层党支部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具体表现为“六低”、“六不”、“六少”现象。 1、“六低”现象:一是文化程度低,二是能力水平低,三是思想情绪低:四是科技知识素质低。五是支部整体素质抵。六、整体发展能力低,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办法不多、步子不快、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农村工作

农村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大力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量的农业机械进入了农民家庭,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农民交通意识淡薄,农村驾驶员违法违规操作,超速、超载、违法载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提高农村道路安全性迫在眉睫。 一、农村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乱堆乱放现象突出。大多数农村公路受资金所限, 设计、建设标准较低,宽度多为3.5-4米,本来供车辆通行已显得不宽余,但沿线许多村民已经形成一种不良习惯,随意在公路两侧路肩或路面上堆放建筑材料、柴草、垃圾等杂物,或任意在公路上打粮晒粮,从而严重阻碍车辆的正常行驶,形成交通安全隐患。 (二)违规搭建现象凸显。一些企业或群众在公路两侧红线控制范围内建设住宅、饭店、修理店、等违法建筑的情况较为普遍,甚至将使公路“街道化”,不仅形成交通安全隐患,也为今后公路拓宽改造、提升技术标准埋下增加拆迁成本的隐患。

(三)超运超限屡禁不止。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商家在农村公路沿线投资建厂、开矿而导致大量货.物在农村公路运输,大吨位车辆严重超限运输,出现路面沉陷、坍塌、破损,直接缩短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威胁农村公路桥梁的安全。 (四)疲劳开车多。一些农村个体司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交通安全。为了多赚钱,司机日夜奔波,多拉快跑,疲劳驾驶,置乘客生命安全于不顾。乡村公路陡而险,弯而窄,由于路况不熟,疲劳开车,车速过快,其后果是可想而知。 (五)酒后驾车严重。农村民间节气较多,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群众来往增多、密集,有相当多的驾驶员在酒足饭饱后驾驶车辆,由于酒后驾驶反映迟钝、判断错误、措施不当导致事故的发生。 (六)违法停车现象普遍。由于相当部分驾驶员对违法停车的事故隐患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常常是车辆在何处发生故障就停放于何处,既不靠边停放,又不设明显标志,在天气环境变化、驾驶能见度受阻的情况下,常常发生碰撞事故。 (七)车况不良。目前,城乡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很低。随着乡村和边远山区公路的开通,虽然改变了以往步行的历史,但由于农民资金短缺,

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如何尽快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分析存在困境的原 因之所在,力图使农村问题更全面、更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以便更好地把握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农村问题建议 一、农村问题与农业、农民问题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逐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农民”也便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关注的焦点。而从三农问题的构成要素来看,农村问题之所以作为“三农”问题之首,正是因为其对解决“农业、农民”问题起到关键作用。从三者的关系来看,农村问题关注的和解决的或者服务的正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解决则主要依靠农村和农民二要素;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则是前两者问题解决的目标与准则。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是一个三方面问题

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一个整体问题在三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因而,这里阐述的现阶段的农村存在问题正是“三农”问题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问题的主要表现 现阶段我国农村问题存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民的负担重、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但却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城乡收入不断加大,而相对的小城镇建设却很缓慢、从农村自身来看,村民自治体制存在着一定问题,诸如一些体制障碍等问题。 农民收入增幅减缓,而农民的负担却很重。1990~200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9. 7 %,年均增长4. 45 %,而同期,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由慢变快,12年里居民收入增了138. 3 %,年均增长7. 5 %。1997 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持续低迷,没有一年超过5 %,2002 年增幅为4. 8 %;而与之相对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比如,1985 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1. 86 倍,1990 年为2. 2 倍,1995 年上升到2. 71 倍,2002 年高达3. 11 倍。2003 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8. 4 %,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只增长了2. 5 %,收入差距更大。另一方面则是农民负担问题,它最早显现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后来节节上升,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存在问题对策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我市总计有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乡村户数万户,乡村人口达万人。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农业之本。然而,近几年来,农村水环境状况存在恶化趋势,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影响粮食安全的国策,而且成为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生命与健康的“隐形杀手”。正如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及水利部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的要求,针对"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这四大水利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问题。警示人们:解决农村水环境恶化问题刻不容缓! 农村水环境状况 自然条件 ××市地处东经°′~°′、北纬°′~°′之间,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境内山、丘、岗、圩兼备,江河纵横,湖泊棋布;地貌总体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市长江沿岸历经多次地层构造运动,构成了典型的流水地形,境内湖泊棋布。江湖水面为,其中湖泊,占%;江河水面,占%,水库面积,占%。全境流域面积在以上的江河有九条,即长江、皖河、二郎河、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罗昌河、华阳河。长江沿岸分布有华阳河湖群、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荡湖等主要湖泊,境内流域面积。 水资源 地表水是××市水资源的主体,主要由境内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组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为亿,其中山区亿,占%;丘陵区亿,占%;圩畈区亿,占%;多年平均径流深山区,丘陵区~,圩畈区~。各保证率的地表水资源分别为%年份为亿,%年份为亿,%年份为亿。全市需水量亿,其中农业用水亿,占%;工业用水亿,占%;人口用水亿,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耕地面积亩均占有量为,高于全国平均数。 水质 全市有五县(市)一郊与长江比邻,干流水质总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城(镇)区岸边附近存在一定范围的污染带;各县(市)区主要水系如华阳河流域的二郎河、华阳河、龙感湖等;皖河流域的长河、花凉亭水库等;菜子湖流域的龙眠河、境主庙水库等水质总体良好,一般为国标中的Ⅱ、Ⅲ类水;部分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城镇生活饮用水标准基本上达到国家标准。据地质部门的初步调查,全市年平均地下水储量约亿左右,可开采量约亿;由于境内地质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通过对范围的勘探,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较好。 然而我市农业人口居多,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水环境问题一直不够重视,农村水环境状况存在恶化趋势,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已众所周知,但水土流失,旱涝灾害,血吸虫流行区疫水对水环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由于村集体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复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集体经济资产的壮大,使得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尤为重要。农村财务管理现有问题存在的因主要有下列三个:(1)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集体三资流失;(2)审计制度不严格,违法查处没有针对性;(3)宣传力度不够强,干部学习不够深,素质不够高容易发生侵占三资行为。流失、侵占、贪污的主体即为三资,所以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健全三资管理,确保三资安全。 本文主要以浙江省山区村集体三资管理为例,分析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浙江省山区村集体一般经济主要来源为政府惠农政策和专项补助项目资金,极少数的经营性收入使村集体并不富有,但是三资的管理也因为地处山区,没有得到完善地管理。希望通过对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改进农村财务管理些许借鉴意义。 一、三资管理的意义 (一)三资管理的概念 所谓农村的“三资”管理,就是指农村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监督和管理,促进集体资产的效益最大化。而何谓“三资”呢?“三资”也就是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金和集体资源。具体是指:(1)农村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和其它货币资金属于农村集体资金;(2)农村的集体资产,就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工程、农村小学、村文化站等;(3)而农村集体所有的山地、森林、草地、湖泊等则属于农村的集体资源。1 (二)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农村“三资”的合理管理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需要。农村的资产、财产与资源都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也就是说,农村集体“三资”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其管理是否得当,与农民的利益切身相关。当前,由于个别村存在着集体资产分配不公、债务负担较重、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众利益,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和谐发展、引发群体上访的主要原因。因此,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有利于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可以给农民一个明白,还乡镇村干部一个清白,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财政部基层财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存在 得问题及建议 xxx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就是政府关注得重点,也就是学术界研究得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得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得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得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得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得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与操作层面存在得问题,剖析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层面存在得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得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得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得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就是不全面得。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得建设与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得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得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得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得“文明村”、

环保部门得“生态村”、宣传部门得“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得“美丽村庄"、林业部门得“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得示范村,有得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得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得行动计划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就是相通得。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得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得地方就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宣传部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得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得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就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得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得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得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得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得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得要求

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目前,xx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了有益探索,已制定了《xx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五年实施意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办法》、《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十四项制度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美丽乡村工作具体践行者,在总结本县美丽乡村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本县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本县美丽乡村工作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具体做法 (一)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县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印发了活动方案,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镇(街道)、部门包村、镇村主抓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了督查,对整治不力、成效不显的镇(街道)进行了电视曝光和通报,对包联部门参与不力的实行了追责问效,有力的推动了环境整治工作。另外,我县以“卫生乡村”创建为抓手,将“百日行动”进一步延伸,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全县所有村庄、道路达到“干净、整齐、平坦”。 2.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整治

和“卫生乡村”创建成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制定了《xx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对道路、村组、集镇保洁员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印发了《xx县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x政办发﹝20xx﹞x号),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申报了《xx县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项目》。秋收期间,严防秋收期间环境卫生反弹,近期,也召开了《冬季农村工作会》对冬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安排再部署,下发了《关于对“卫生乡村”进行抽查的通知》、《国省县道及主要乡道考核评比的通知》,多管齐下,促进长效保洁机制良好运行。 3.严格督查,实行责任追究。实行了多方督办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助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由四名县委常委牵头,带领相关单位,组成督查组,对环境卫生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指导督查,对进展缓慢或工作不力的镇(街道)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同时,县上制定了影像留存--下发督办单--督促整改--现场督查--整改回复--效果督查的“六步走”督查方式,对环境卫生进行跟踪问效。各镇(街道)也以观摩促整治,通过相互评比打分,寻找工作差距、交流工作经验;镇(街道)纪委现场督查整治标准、整治进度以及镇村干部驻村情况。通过多方位的立体督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 1.突出规划引领。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倡导规划先行原则。聘请专业设计院制定了《xx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全省首家

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目前,目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量较大, 可是,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污水处理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村污水面广、分散。村庄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 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和雨水混为一体进行排放。造成污水分散, 难于收集。 二是农村污水多,分类困难。除了来自人畜的排泄物、厨房产生的污水外, 还有家庭清洁、沐浴、洗涤以及生活垃圾堆放渗滤而产生的污水等。生活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或者简单说由上水经过生产、生活产生的水, 现在部分人群概念中的生活污水就单指粪便污水。由于生活废水较粪便污水来说更具排放的分散性, 随意性, 如果不把生活废水考虑进去,因此很难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并且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 三是农村污水危害性不断增长。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质相差不大, 但是水中也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污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也在增加,水质波动大, 可生化性强,带来的危害性也逐渐加强。 四是农村污水处理费用较高。我国目前村庄众多, 村集体经济都很薄弱,一般都 需要靠上级财政补助进行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相对复杂, 由于农村地形复杂, 高低参差不齐。对于平原村庄, 有的存在标高相差不大, 排污排水困难; 对于山区的村庄,管道埋设会碰到山石的影响, 从而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增加建设投资。没有经费保障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的, 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而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区别于其他农村整治工程, 是永久性工程,一次建设投入使用,起码要使用二、三十年。现有的政府资金财力要保障重点项目地建设,然后逐年推进,按照保质限量逐步推进的方针,严禁遍地开花式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同时, 政府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确保工程建设的经费。 基层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污水的处理只靠单户农民很难实现,处理设施的建设费用主要有三个:政府投资、村镇自筹资金和市场化运作。基础设施投资方式要从单纯依靠财政性资金向多元投资、融资还货、多方参与、合作方式等转変,广泛运用多种渠道拓宽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筹集建设经费。推行农村污水治理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等),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农村污水治理。 二是选择适宜的处理模式。处理模式主要有分散、集中及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应结合农村现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处理模式。集中式处理模式适用于农村布局相对集中、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靠近城镇的村庄应优先考虑将污水收集后,直接排入城镇市政管网,将污水并入城镇污水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