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版本: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浙江罗才军

整理者:吉林市船营双语实验小学李艳霞(上善若水)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19日09:10—09:50(第二会场上午第三节)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听说是六一班我感觉到很亲切,知道为什么吗?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学生也是六一班的吧?

师:你叫什么?

生:我叫黄依依。

师:黄依依是吧,一语中的呀,知我者黄依依也!就这个意思,好,上课之前咱们听点音乐。(师播放乐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师:你的耳朵了太灵了吧,老实说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蝉鸣,瀑布往下飞流时的声音,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师:你的用词真好,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好不好?你们真厉害,再听一段。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风把她的衣襟吹了起来。

师:衣袂飘飘的感觉。

生:有那么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

生: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线天里的瀑布,很……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能听到很多声音,但是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真是有些难为大家了,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半天都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一向被称做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了琴师他自己的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只要咱们以后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足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能够把它听懂,不是什么难事。

师:再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上课。

【上课时间】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

师:嗯,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生1:我认为绝弦就是最后一次在弹这个琴。

师:弹完之后就要怎样?

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师:她认为是这个意思。你再说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2: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用我们的话说,绝弦就是把琴弦怎样?

生2:剪断。

师:从此?

生2:不弹了。

师:是啊,那么伯牙绝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觉得伯牙是一个人,他以后不弹琴就把琴弦弄断了

师:伯牙把把琴弦弄断,从此?

生3: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

生(齐答):在课文里。

师:那就把课文打到137页,请你按照你的感觉大声地读,最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都读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读就能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钟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大家注意听。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

师:这句话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

生2:钟子期死了(师:去世了)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

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

生2:想。

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生2:第二种,认为,以为。

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2: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2: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

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它在四个字中间“兮”和“若”之间就要隔一下,停顿一下。

师:你是要知道应该怎样断句是吧,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做停顿?

生:因为“兮”是语气词,相当于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后边断句。师:借助注释就能够知道,这个“兮”和前边的哪个字(生:哉)对“哉”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来读读看?把这两句话都读进去。指名读这句话。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生1:(读全文)

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

生2:(再读全文)

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课文,生掌声鼓励)就学着这个样子读好吗?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生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

生1: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伯牙在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出。

师:请你理解一下这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么说的呀?

生1:伯牙弹琴,心里在想着高山。

师:“志在高山”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注释,是吧

生1:钟子期就回答:‘善哉’。

师:“善哉”就是什么

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师: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这一句吗?谁还有补充?(指名补充)

生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请你也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于是钟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师提醒借助注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说得多好,注意到没有,他们两位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2:“伯牙善鼓琴”里的“善”是因为他很擅长弹琴,(师补充,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听琴)“善哉”的“善”意思是好。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习,这种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这里的“善哉”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听了人家的琴声之后说了一句什么?

生2:好啊。

师:或者说一句?

生2:太棒了,太妙了!

师:在古代这就叫什么?

生:善哉。

师:对喽,谁能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前边一句也读一读。

生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声音好听,而且“善哉”好像说到哪里去了,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再找一名同学来读。(指名读)

生3:读课文。

师: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是吧?请你再来读读。

生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谁再来读一读,你在读“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什么?

(指名生4读此句)

师:不愧是男子汉,读起来就有男子汉的味道。后边一句谁来读一读,志在流水。生5: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巾帼不让须眉呀,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知道,我对咱们班很有信心,江河在古文里应该指的时什么?泰山。

生1:我觉得“江河”在古文里边是博大精深的意思。

生2:这里的江河指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好,是的,这里的“江”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江,是什么江?(长江),这里的“河”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讲到长江和黄河,你还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

生: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

师: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我觉得你的这两个词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生有感情的把这两个词再说一遍)

师:正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请你再读。

师:不要着急,这里的志在(指导学生朗读)

生:读文。志在流水……

师:真好,就是这种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还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暗河汹涌。

师:暗流汹涌是吧,不仅是表面上波涛汹涌,还有暗流汹涌。(指名再读此句)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扬扬哉若江河。”

师:真好,同学们,正是这样磅礴高耸的泰山,正是这样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江河,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的,不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伯牙所念,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指句回答)生:这里的“念”跟前面的“志”是一样的。

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都是伯牙想。

师:心里想的意思,找一个字是什么?志,念,都是什么?

生:想。

师:我们理解古文就可以用我们现代的词汇,不论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就在这里,这个叫王谦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智慧。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

生: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

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宽广像江河一样能撑万里船。

师:(众生鼓掌)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什么?(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在说“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时候,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作业纸,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师播放古筝乐曲)

师: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谁来说一说?不着急,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师:如今我是不再孤独,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

生:心有灵犀。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

生:知音。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

(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

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系呀,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你这个发现了不起呀,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诉说。

师: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师指名指导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外觅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好了坐正示意我。

(生浏览资料)

师: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

生:(男同学齐读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女生齐读最后部分。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

(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下课!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 ——《伯牙绝弦》评析 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 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如: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

《伯牙绝弦》专项练习

《伯牙绝弦》专项练习 一、填空: 1、“”,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 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2、文章通过对伯牙与子期的和的描写,突出了二人友情的。 3、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 伯牙所念,。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终身不复鼓。 三、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泰山!” ..,峨峨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鼓:志在高山: 峨峨:知音: 绝:洋洋: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划分停顿。 2.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因写下来。 3.文中最能说明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的句子是: 4.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5.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最正确的理解是() A.伯牙心里所想的内容,钟子期全部都得到。 B.伯牙所念叨的,钟子期一定能想到。 C.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弹奏出来。 D.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6.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俞伯牙、钟子期是战国时代人。 B、《孟子》《吕氏春秋》等古书中都记载了伯牙子期的故事。。 C、清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藏在《警世通言》中。 D、《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7.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罗才军) 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团溪镇第二小学冉启芬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然后安排配乐写话,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琵琶语》的乐曲;伯牙和子期等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

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 课前热身: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师说一个“江水滔滔”,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的学习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 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导入自然简单)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 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样操作,易勾 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提出的初读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自由读课文,力求读 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 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老师的课堂语言听起来自然 随意,没有任何的拿捏,就好像在和学生聊家常,这样更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听者也不累。这个环节还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重点指导难读 的句子,以便进一步读通课文)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 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 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这句话应是预设中老师就想让学生释意的句子,但老师这样换一个说 法,就感觉是那样自然舒服,不着痕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 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拎出重点句,挖出重点词帮助理解)

《伯牙绝弦》罗才军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伯牙绝弦》特等奖人教版六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省上虞市学校罗才军 评析:省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罗才军省上虞市学校教导处主任,曾获“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在省、市课堂教学大赛中均获一等奖。至今已执教省市级观摩课、各类课程培训示课30多次。2010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发表说明文教学解读一组,颇有影响。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学习心得 非常感谢教育组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在今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几天的观摩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用心领略,静心感受。这些作课教师,或幽默机智,或俏皮可爱,或真诚朴实,或洒脱大方……他们的课堂也异彩纷呈,如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高山流水之韵不绝于耳;湖南贾峰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异域风情之美尽收眼底;安徽张文花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循循善诱中折射出童真童趣;甘肃张玉栋老师的《落花生》和广东皮涛老师的《中彩那天》,朴实无华中蕴含着育人的隽永和深意。总之,所有的课均从不同角度和处理方式上体现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导向,即扎扎实实地学,将听说读写融入课堂全过程;真真切切地悟,紧抓文本关键处,联系实际谈感悟。 评优课结束后,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对这次的17节阅读观摩课作出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总结,他说:这次的课表现得语文味更浓了,读书更扎实了,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听着这话,我不禁在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阅读指导——读有“味”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 弦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知音文化”的知音 ——《伯牙绝弦》评析 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 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如: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

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完整版

揭题导入 1、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好听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不仅好听,它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 3、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里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准哉”和“兮” 师:课文当中有哪些字音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预设哉”和“兮” 生:善哉——,峨峨兮—— 师:读得真准!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 师:哉字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怎么读呢?

(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 【指导读好语气词,突破了本篇古文朗读教学的难点。】 2、师: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 (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卧虎藏龙呀!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来合作比赛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师:善哉!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

25.伯牙绝弦

25.伯牙绝弦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心赵华目标: 1.在读通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并初步学会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重点: 1.把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学会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朗读。 准备:课件、布置课前预习 课时:1课时 过程: 课前活动:(2分钟,第二分钟) (出示词语,自由读、齐读、轮读引导积累)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茵茵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一、导入:(3分钟,第五分钟) 1.(出示音乐《高山流水》)师:“我请大家欣赏一首曲子,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一想听到这样一曲音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形容它的特点。” 2.师导语引入:“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6分钟,第十一分钟) 1.自由大声读课文3遍,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并指名读: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指名生读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调) 4.指导读出节奏:“文言文与我们的白话文不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通顺还得读出它特有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出示标了节奏的文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生勾出节奏并自由练习。(2)师配乐范读,生小声跟读。 (3)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引导读悟: (1分钟,第十二分钟) 1.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是谁为谁绝弦?”(伯牙再也不弹琴了。伯牙为子期绝弦。)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于是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还向世人宣告了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6分钟,第十八分钟) 3.(1)师:“何为‘知音?’简单说就是相识还必须相知的朋友。那请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子期和伯牙是知音呢?” (生自由读后知名交流,并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的学习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 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导入自然简单)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 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样操作,易勾 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提出的初读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自由读课文,力求读 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 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老师的课堂语言听起来自然 随意,没有任何的拿捏,就好像在和学生聊家常,这样更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听者也不累。这个环节还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重点指导难读 的句子,以便进一步读通课文)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 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这句话应是预设中老师就想让学生释意的句子,但老师这样换一个说法,就感觉是那样自然舒服,不着痕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 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拎出重点句,挖出重点词帮助理解)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 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 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 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 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 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 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浙江罗才军特等奖 版本: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浙江罗才军 整理者:吉林市船营双语实验小学李艳霞(上善若水)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19日09:10—09:50(第二会场上午第三节)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听说是六一班我感觉到很亲切,知道为什么吗?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学生也是六一班的吧? 师:你叫什么? 生:我叫黄依依。 师:黄依依是吧,一语中的呀,知我者黄依依也!就这个意思,好,上课之前咱们听点音乐。(师播放乐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师:你的耳朵了太灵了吧,老实说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蝉鸣,瀑布往下飞流时的声音,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师:你的用词真好,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好不好?你们真厉害,再听一段。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风把她的衣襟吹了起来。 师:衣袂飘飘的感觉。 生:有那么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 生: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线天里的瀑布,很……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能听到很多声音,但是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真是有些难为大家了,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半天都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一向被称做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了琴师他自己的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只要咱们以后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足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能够把它听懂,不是什么难事。 师:再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上课。 【上课时间】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

25、伯牙绝弦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感人至深。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题有深刻含义:课题?伯牙绝弦?有两层含义:一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向世人宣告从此不再弹琴了。二是告诉世人我的知音唯有子期。课题是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文章中也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和高山流水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凄美的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伯牙绝弦》的故事千古流传,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是中国文人对于知音、友谊的诠释,文章不过短短七十七个字,却表现出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令人神往,断人愁肠。于是文章的点就在那?知音?二字。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江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胸怀,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所以,此乃知音。那从哪些方面具体看出来呢? <1>知音--对音乐的相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必得之?试想一个贵为晋国大夫,当世的文人雅士,属于?士?阶层,而一个不过是山野村夫,乡间隐樵,两人相处不过短短数日,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死之交,演义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是什么?——是音乐,是音乐打破了高低贫贱,将两颗同样高贵的心相连;是音乐跨越生死,令身为艺术家的伯乐竟不惜?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知音不仅仅是子期对伯乐的相知,伯牙对子期的痴心。而是子期、伯牙;伯牙、子期对音乐的共同?相知?! 伯牙与音乐相知:文章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没有这伯牙的善鼓,何来子期的听之。那么伯牙的善鼓表现在那里呢?仅仅是擅长,善于弹琴上吗?解读这句话我读出了两个层面的意思: 1.第一层:高超的琴技。如子期所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不但能鼓出高山之势、流水之音(若泰山、若江河),而且还能表现出山之巍峨、高远(峨峨兮);水之浩淼、澎湃(洋洋兮)。真是琴技高超呀! 2.第二层:非凡的创作。可细细说来我们不难发现,文中不说?伯牙鼓琴,鼓为高山?,偏偏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不说?鼓为流水?而说?志在流水。?为何用这?志?字,不用?鼓?,伯牙的善鼓只是琴技高明吗??鼓?弹奏,拨弄也,只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志?是意志,心意,心之所念,是一种创作。伯牙心之所念,必手而得之,操琴创作到了一种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界。文本中,一个?志?字就让我们体会到,伯牙的超乎寻常的艺术创造力。试想伯牙就要用着抽象的,无一凭借的?虚??无?的音乐去描摹高山流水,去幻化出山中涌动的层云,林中流动的山涧,浩淼的江河,清冽的山泉,去表现胸臆中所被唤起的情调、感想,及脑际所浮起的思想这是何等的神奇!?心向往之,乐便叙之,手既鼓之。?善哉,音乐之玄妙;善哉伯牙创作之神奇,难怪子期感念这音乐的精深、闳大,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与音乐相知:那么作为一介布衣,山间樵夫的钟子期,他的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从子期的角度我也读出了两层意义 1.第一层:子期对音乐形象性的鉴赏能力。音乐是?抽象?的。面对着伯牙有心淌出的抽象的?纯音乐?,既无?标题?,又无介绍,作为陌路人的子期居然能听出这?弦外之音?——?若泰山?,?若流水?。伯牙音乐中所传递的信息,在子期的胸中引起了响应,共振,音乐就?活?了!2.第二层:子期对音乐细节个性的鉴赏能力。子期不但能将?音乐形象化?,而且他对音乐还能敏锐地?看到?音乐的个性与细节。子期不但听出音乐所表达的高山流水,更能从乐曲中听出山之情貌?峨峨兮?,水之情态?洋洋兮?。可见子期具有非凡的?音乐视觉?。 正是由于伯牙有着如此非凡的创造才能与演奏技能,才能创作出如此气韵相生,意境悠远的《高山流水》。也正是因为子期有着如此精深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听懂这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他们的相识是建立在对音乐共同的相知之上。 <2>知音--对心灵的相知。伯牙真有必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再鼓?吗?须知,伯牙、子期相聚不过数日,两年后伯牙再去寻子期,方知其早逝。况且伯牙是一代琴家,必视音乐为生命。为谢知音、为何非碎琴断弦不可。看来伯牙、子期之相知不仅仅停在这对?音?的相知上。正如文中所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从这?必得之?三字我们可以看出钟子期对伯牙音乐的感受多么入微准确。正如上文所说不但听得出形,还能辨出情貌,无论伯牙鼓出何音,钟子期必能明了。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不说?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而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请看这?念?字,下为一?心?字底,系心中所思、所想,乃内心的独白!子期所得之的不仅仅是对伯牙音乐的了解,不仅仅是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明月等。而是越过音乐,触及到了伯牙的内心,这表面的知音后其实深藏着子期对伯牙的知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的心意只有子期才能明白!这才是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不点自通的真知己呀! 2、从语言表达上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字精练,意义深远。本文具有文言文特有的特点。全文只有七十多字,却完整地向我们介绍了伯牙与子期相识,相处,生离死别的过程。可谓字字珠玑,用精练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 (2)一字多义,多字同义现象。一字多义:文中四次出现了?善?这个字,但表达的意思不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为擅长,喜欢。?善哉?中是好的意思。多字同义:文中?志??念?都是想的意思。此处应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奇妙。 (3)对仗的句式。文中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的人文专题是:?艺术的魅力?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有关艺术的专题原来有所涉及,但由一个单元的形式出现是第一次。本次专题有关音乐、绘画、戏剧等,原来有所涉及的有四年级上册的对祖国古典建筑的颐和园、长城等。另外,个别课文也对一些艺术领域有所涉及,如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等。在六年级下册也有对民俗艺术的介绍。《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

《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经典之美永恒之美——《伯牙绝弦》文本细读 饶琴 作品简介 《伯牙绝弦》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荡气回肠、凄美绝伦,千载传诵不衰。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一、以文本特征观《伯牙绝弦》之音韵美 1、文本饱含音乐艺术美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意图是通过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而作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知音典范之作——《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这魅力就在于高山流水,就在于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就在于他俩陶醉于美妙乐曲之中的其乐融融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的巨响之声。 2、文本富有音画意境美 无论是“鼓琴而喜遇知音”还是“痛失知音而摔琴”,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在伯牙的世界里,音乐随心而动,随弦而生,琴音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他的琴艺是何等的高超,琴声是何等的魅力。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激昂时而轻柔委婉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江畔月下,伯牙兴致勃勃地弹着,子期悠闲自得地听着。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点头称赞这声音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变得清新流畅,子期马上晃脑感叹这声音如汪洋无尽的江河。伯牙听到知音会意的赞叹,不禁欣喜万分,继续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子期幸福地欣赏着,或点头,或微笑,或拍手……只要是伯牙心中所想到的,子期听得明明白白。他们就像相知数年的老友,无需太多言语,一切心与心的交流只在于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一个个会意的眼神。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写意的诗景!然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那摔琴前的人生最后一鼓,那摔琴时的一声巨响,虽为凄凉,但也无不饱含音韵、饱含画像,深嵌脑海,震撼人心。 3、文体具有声情音韵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它集汉语所特有的“声调起伏”的音高变化、“音义不同”的节奏变化和“平长仄短”的音长变化于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