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1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②人们最大的愿望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描述回答思考认识读图回答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学生表演《官渡相持阶段的袁绍和曹操》畅所欲言,完成任务学生

来叙述战争经过出示诗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问题出示任务课件演示官渡之战概况与语文联系,感性认识东汉末年人民的痛苦。由此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走进历史,通过情境再现,置疑导学,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教材的直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赤壁之战] 1. 读图说史:①“志” ②指导看图,曹操南下的两个对手 2.要求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3.点拨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并实现过渡。读诗并回答读图,理解“孙刘联合”战略学生踊跃回答,合作扩大知识面合作探究并回答: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这个结果给三方带来的变化曹操诗句《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播放电视剧片段出示分组讨论题加强与语文的联系加强与地理的联系赤壁之战,学生有较多的认知,还课堂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问题为中心,学方法,找原因求根源看结果辨影响,提升分析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势图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三国鼎立示意图 3.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学经济总结并设置悬念。看图学生动手绘制兴趣十足地找家乡,并阅读三国经济发展情况。探讨原因说说启示三国鼎立形成图展示成果出示问题“找一找”“感悟论坛” 直观形象便于记忆。整理归纳表现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理解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启发思维,古为今用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线索梳理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看,记忆,学方法出示线索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活动探究组织学生探究听辨思谈听一听辩一辩想一想谈一谈文史联系,陶冶情操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走出历史,人格培养多思考,多学习,善表达知识拓展留课下作业记出示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板书设计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三国鼎立》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很荣幸在此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

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三国鼎立的背景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1、官渡之战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力提升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

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第五环节:巩固练习(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六、说板书设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魏赤壁之战蜀刘备吴联合抗曹孙权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材处理 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再分析“胜负”、“鼎立”的原因。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反思导学案设计 1、引入: 以一首古风“曹袁争雄战官渡,统一北方奠基础。火烧赤壁少胜多,孙刘联军把曹破。汉室已尽分三国,曹丕刘孙魏蜀吴。是非成败与功过,留待你我共评说。”导入,既涵盖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也对本堂课的学习过程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导入比较自然,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讲述、了解基本史实,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课难点: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第三环节拓展提升,将历史故事、历史人的评价、谚语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达到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新课结束,以课堂小结的方式结束新课。小结采用归类法【①种局面②大战役③分天下④个人物⑤个时间】便于学生记忆。 三、反思课堂效果 首先,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学生的参与面较广,特别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效果很好。

第二,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激趣、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最后,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讲解时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第一环节。二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托盘而出,这个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谈曹操“一胜一败”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时。三是课件与讲解的同步性不够。最后,客观上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达能力差。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一些基本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从书中获取,课堂上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无形中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更多的思考,为了进度有时不得不见好就收。 程燮平 2014年12月25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鼎立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 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李春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李春荣,来自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这课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下面,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问题设计、说教学手段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的关键一环,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2.说教学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制定具体三维教学目标: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3.说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为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 的。 二、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文安职教中心许克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气氛烘托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 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五、导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 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 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 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 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六、自主领悟指导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三国鼎立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三国鼎立 拼音:sanguodingli 名词释义: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造句:三国时候,魏蜀吴三足鼎立。 历史记载: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

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 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 2、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和都城。 3通过学习三国时期众多失败和成功的实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失败和成功是并存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2、曹操没有统一南北的原因。 【学习过程】:出示自学提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讨论),完成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一 (一)官渡之战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双方: 4、双方兵力的悬殊: 5、曹操的战术 6、战争结果: 7、历史作用: 自学提纲二 (一)赤壁之战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目的: 4、交战双方: 5、双方兵力悬殊: 6、孙刘联军战术: 7、战争结果:8、历史作用: 自学提纲三(一)三国鼎立形势图(在下图中分别填出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 蜀吴 小结(歌谣)学生齐读并记忆: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 ①东汉王朝很空虚②军阀割据③战乱频繁④生产迅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84年,在黄河南北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张角 D.曹操 (3)东汉末年,曹操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的原因是() A.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纳贤士,采纳正确意见 C.重视农耕,使人民生活稳定 D.实行屯田,保证军粮供应 (4)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6)列举东汉末年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达标测试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三国蜀国的特产是() A.青瓷 B.蜀锦 C.陶器 D.丝绸 (2)三国鼎立后,首先实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联系的是() A.魏 B.蜀 C.吴 D.西晋 (3)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263年 B.266年 C.280年 D.283年 (4)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5)今天的南京,在三国时期是哪个国家的都城?() A.魏 B.蜀 C.吴 D.汉 (6)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孙权 B.刘备 C.袁绍 D.刘表 (7)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使全国归于统一的是() A.西晋 B.曹魏 C.东汉 D.蜀汉 (8)阅读下列材料(15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3分)他的壮心是什么?(4分)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 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4分)④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此人?(4分)

七上《三国鼎立》课件

18课《三国鼎立》 知识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基础自探(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两个表格)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4、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三、课堂梳理(自己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四、史海拾贝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次战役()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统一北方 6、学以致用,史实辨析: 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5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学习品评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两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以及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 1.探究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识记重要知识点。 2.讲述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加之受到电影电视的多媒体影响,令学生对此段历史并不能客观认识和理解,所以在疑难问题上体现教师教书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 2.准备三国主要人物图,两次战役示意图,古赤壁遗址图及三国鼎立地图等。 3.指导学生上网利用百度查找三国主要英雄人物的事迹(影音,图片,文字,故事),使学生能讲述一部分英雄的事迹,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统一)的确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可有本书曾说过“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同学们认为中国历史在经历大一统之后,会以一个怎样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大一统局面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持续几百年,我们习惯性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现在,我们要学习当中为人熟知的时期《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第15课《三国鼎立》(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前情回顾,知识储备 我们都说历史像一条大河,我们可以分段命名,例如划分历史时期,却永远无法将历史完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成语:三国鼎立 拼音:sanguodingli 名词释义: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造句:三国时候,魏蜀吴三足鼎立。 历史记载: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 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三国鼎立》教材解析

《三国鼎立》教材解析 1. 知识结构 2.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本课突破点

【官渡之战】 200 年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从教材结构来看,它是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背景的重要内容,教材对于战争,主要从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讲述。 背景部分,需要明确的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曹操势力何以日益壮大乃至最终称雄北方,既是理解战争结果的知识铺垫,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明确,虽然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课后活动中的曹操诗句,逐条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争取主动的措施。 战争过程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结合战争形势图进行复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重点可以侧重在战争特点和曹操取胜原因的分析上。 影响部分,教材仅用了一句话概括。教师可以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观察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势力范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对于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非常重要。近年来,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也使得学生对此问题兴趣浓厚。因此,在这个知识点的突破上,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相对于官渡之战的曹操大胜来讲,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既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也是我们教学中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课堂上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水战是本次战役致胜的关键。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这是一个致命弱点;其次,随着曹操势力日益强大,曹操也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再次,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成为其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放

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内容探究 (一)官渡之战 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场战役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教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板书设计】

三国鼎立 习题(含答案)

三国鼎立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A. 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 B. 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 C. 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 D. 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2.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A. 曹操 B. 司马懿 C. 诸葛亮 D. 孙权 3.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决定“三分天下”的著名战役的是() A. 赤壁之战 B. 巨鹿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官渡之战 4. 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指() ①曹魏②蜀汉③孙吴④东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A. 三顾茅庐 B. 草船借箭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6. 官渡之战后,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是() A. 曹操 B. 袁绍 C. 孙权 D. 刘备

7.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 曹操 B. 周瑜 C. 诸葛亮 D. 孙权 8. 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是东汉末年历史的倒退 B.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9.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 诸葛亮的计谋 B. 周瑜的水军 C. 孙、刘的联盟 D. 地理上的优势 10. 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场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1. 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2. 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A. 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C. 曹操建立魏国 D. 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13. 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4. 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的志向是() A. 统一天下 B. 废汉称帝 C. 统一北方 D. 建立魏国 15.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赤壁之战”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赤壁之战的() A. 时间 B. 交战双方 C. 结果 D. 影响 16.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役是()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7.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时间和标志是() A.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 B.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 C. 222年孙权称王 D.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8. 填图题,读图填空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博山七中刘超 课题: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 探究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 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 2、能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热爱我们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 2、曹操和诸葛亮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贡献,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三国是哪三国?你知道吗?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一段历史------《三国鼎立》。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7页第一段(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么? 引导学生看导入框、课本第一段内容和学生自身知识回答。学生回答:(略)

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实力大增。 一、官渡之战(板书) 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阅读P117页最后一段和P118页第一段红字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曹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动态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二、赤壁之战(板书) 一起归纳: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

三国鼎立优质课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大山中学黎春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了解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定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而产生向往和平的思想;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稳定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了解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史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局面;如何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视频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

想一下,好吗?(生答:略)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第一段,补充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学生回答:(略) 2、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亲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问:你能根据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3、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4、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5、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显示《赤壁之战前曹、孙、刘势力范围图》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生讲故事) 6、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

三国鼎立

- 三国鼎立教案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再现表达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析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置疑: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请读94页的单元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官渡之战”课文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矗)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5-96页“赤壁之战”课文和“文献资料·杜甫诗句”以及插图《诸葛亮》、《三顾茅庐》、《曹操慌忙逃跑》等,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矗) 2、96页“动脑筋”:画中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跟着一个挑担的随从,还有一个人打开了 门,他就是诸葛亮的书童。他们去拜访隐居在隆中茅庐里的诸葛亮,想邀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这个成语故事叫作“三顾茅庐”。) 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doczj.com/doc/6d1154411.html,,请保留此标记3、97页“动脑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 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教案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 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 2、能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热爱我们文化悠久的中华民族。 2、曹操和诸葛亮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贡献,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创设影片情境,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三国是哪三国?你知道吗?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一段历史——《三国鼎立》。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2 页第一段(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 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导入框、课本第一段内容和学生自身知识回答。学生回答:(略) 教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 励农耕,实力大增。 一、官渡之战(板书)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阅读P104 页最后一段和P105 页第一段。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曹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 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 年,曹操率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文昌中学历史组李君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曹 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 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1:《三国演义》,魏、蜀、吴。 学生2: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教师:曹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 学生:公孙度、袁绍、曹操、韩遂、马超、孙策、袁术、刘表、张鲁、刘璋。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曹操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曹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曹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 学生:袁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