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利效益视角下的农村高利贷

福利效益视角下的农村高利贷

福利效益视角下的农村高利贷

丁彦皓1冯广波2

(1、2.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570228)

【摘要】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资源分布先天失衡共同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资源分布近乎空白,分布空白滋生了高利贷的繁衍。本文通过引入隐性成本对高利贷产生根源进行新的阐述外,同时对社会的福利效益进行数理论证发现高利贷对福利效益的提高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证明福利效益是验证高利贷存在合理性的另一视角。

【关键词】高利贷;根源;福利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0.34

农村高利贷是由于国有正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在金融资源普及空白的环境中孳生,运行于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规范和监管范围之外,服务于特定借款对象,不具一定规范性组织,名义资金成本高于市场平均利率的借贷资金。由于国有金融机构趋利性导致金融资源普遍分布于城市发达地区,农村逐渐产生了金融资源分布的空白。在供给空白,但又有旺盛的需求的境况下滋生了高利贷的蔓延。高利贷借贷一般不受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资产负债比制度的限制,其经营活动也无需向央行报告,在利率决定上具有自主权,并且名义上往往高于受到管制的正规信贷市场的利率。金融抑制下的政府信贷配给以及体制内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偏见和制度歧视,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往往以很低的利率被配给到政府希望优先发展的城市经济部门,导致在分配政策优惠之外的农村中小型企业及居民为满足其资金需求在向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正规金融部门求贷无门的境况下自然转向高利贷组织,成为其特定客户。

一、、理论分析与隐性成本

高利贷的兴起与发展是在传统国有金融体制的深化难以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而发展的(史晋川、1997)。在我国传统的“三位一体”经济体制(林毅夫等、1999)改革中,金

收稿日期:2010-3-20

基金项目: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基金支持《农村高利贷衍生的乡镇金融模式探究》(编号:Hxwsy2009-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丁彦皓(1986-)男汉甘肃白银人海南大学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产泡沫、农村金融

2.冯广波(1969-)男汉山东青岛人海南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这为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生存的空间。基于金融制度结构变迁的角度,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困境解围不能仅仅依赖于现有国有金融框架,而更要寻求以内生性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农村信用制度落后、经济资源分布分散,已有金融机构与借款者存在绝对的信息不对称及过高的合同执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失灵。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往往采取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的方式来解决信贷供不应求的问题,农村经济贷款额受到人为限制滋润高利贷繁衍的土壤。

麦金农(Ronald.Mckinnon,1973)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假说(financial repression hypothesis)与市场分割性假说(market segment hypothesis)阐述了高利贷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由于体制内金融机构的制度歧视和所有制偏见以及金融抑制下的政府信贷配给,使得农村居民及中小企业对高利贷市场有着强烈的制度需求。在政府的干预下,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往往以很低的利率被配给到政府希望优先发展的城市经济部门,而农村经济部门只能从高利贷市场筹集资金,高利贷是由效率低下的融资安排导致产生的。政府为了推进工业化,往往对金融部门采取金融抑制政策(Ronald,1973)。在喜好管制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实践上,高利贷一直是政府打击的对象。此外,政府出于弥补财政赤字或者纠正市场失灵等原因也会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和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市场是典型的二元市场。在正规信贷市场,金融机构在存款者(或政府)和借款者之间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并且收取由政府补贴相对较低的利率。而在非正规金融市场,高利贷放贷者通常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

正规金融部门的投融资需建立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很多经济活动是运行在法律边缘或者之外的地带。故而,参与正规金融系统的交易所需要的信息披露对于运行于灰色地带的企业来说可能具有极大的法律风险,从而迫使其避开正规金融系统,转而依赖于高利贷市场进行投融资。正规金融市场所需要的信息披露给运行于灰色地带的企业带来足够大的风险时,企业从该市场融资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在经过风险调整之后可能变得很高,以至于低于融资成本,从而使得企业放弃在该层级金融市场融资,转而向信息披露要求更低的高利贷市场融资。

随着民众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家庭小工业向规模经营的迈进,资金需求随之增大,借贷链条不断延展,而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及规模远远落后于资金需求的规模和速度,迫使正规金融市场辐射之外资金需求者转向高利贷市场。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的特点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这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成为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林毅夫,2003)。这些产业或区段是最有竞争力的,风险相对较小,资金回报率是最高的。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大部分是乡镇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规模小,又很难上市,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最合适的金融制度安排是包括正式的中小银行和非正规金融,也就是说高利贷市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现有研究成果仅在论证资金借贷成本时考虑银行同期银行借款利率,忽视隐性成本。暗含隐性成本的乡镇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应为:

tm r ()rs tr di o f r r r r r =+、、、

其中,tm ()rs tr di f r r r r 、、、=(rs r +tm r +tr r +di r )/ lo n ,r 、资金总成本,tm ()rs tr di f r r r r 、、、、隐性成本,o r 、同期银行借款利率,rs r 、寻租成本,tm r 、时间成本,tr r 、交通成本,di r 、尊严成本,lo n 、贷款总额;

由于在广大农村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政府补助导致利率相对民

间融资要低。长期官本位思想和激励制度的不健全,银行职员承受借贷风险但不能享受借贷收益的分成。故而衍生出国有商业银行借贷寻租成本,借款者不能与贷款者处于平等地位。借款者为得到银行贷款,必须要支出寻租成本,无形中提升资金总成本。

rs r =最低限定+贷款额*百分比

银行低效率和信息不对称引致过高的合同执行成本,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考核借贷者的信用状况,从申请到拿到贷款所需时日远远大于从民间高利贷市场的所需时日。时间差产生时间成本,时间成本也应归为隐性成本。

tm r =日均收入*申请贷款误工天数

中国金融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农村单位面积金融机构远远低于城市单位面积金融机构。一般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才会分配一家商业银行。2008年底,我国还存在2868 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占全国总数的80%。此外,有2个县(市)、8901 个乡镇仅有1 家金融机构(刘明康,2009)。乡镇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为得到贷款,乡村贷款者往往需要多次往返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路程,以致产生交通成本。

tr r =单位公里交通费用*往返里程*往返次数

传统体制导致银行官本位思想,乡村借贷者要想得到借款,不但要付出寻租成本还要看银行‘脸色’行事。随着社会发展与平等思想的普及,社会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尊严,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能不看脸色就不看脸色。所以有些借款者为了回避尊严成本,转向高利贷市场寻求资金。

di r 因人而异,与所借资金量成反比,借款人社会地位成正比。

综上所述,若将单位隐性成本引入资金总成本,则银行借款与高利贷成本的差距明显减小,甚至于高于高利贷。根据市场出清原则,借贷者选择高利贷市场也是符合一般的供需均衡原则。

农村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的研究显示,从金融制度结构变迁的角度认为农村经济金融困境的解除不能依赖于现有的国有金融框架,而要寻求以内生性为特征的金融制度创新,高利贷市场恰恰具有对农村经济内生性支持的特点。因此,即使没有政府的利率上限和指导性信贷政策,市场均衡仍然是信贷配给和低效率的均衡,而不是市场出清的均衡。高利贷市场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原因就在于它能弥补正规金融资源在农村缺失产生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空白。

二、高利贷与福利效益

现有文献在阐述农村高利贷存在的意义时,仅从经济效益,也就说高利贷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面来探讨。但是,本文认为高利贷对社会的贡献不但在农村经济效益,而且还应衍生至农村‘福利’效益。故高利贷的农村社会效益应为经济效益与福利效益之和(丁彦皓、刘海生,2009)。高利贷应分为再生性高利贷和‘福利’性高利贷。再生性高利贷存在于经济相对发达,民众不再为维持其最低日常生活、发展而奋斗的社会。高利贷的诞生主要是投入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经济增长;而‘福利’性高利贷存在于经济较为落后,高利贷的存在使命主要是维持医疗、教育等日常所需的消费性支出,而不是投入再生产。高利贷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福利’提升,而非经济发展。经济越发达,经济因

素指数越高,‘福利’因素指数越低;经济越落后,‘福利’因素指数越高,经济因素指数越低,甚至于为零(丁彦皓、刘海生,2009)。如浙江与甘肃农村高利贷存在用途区分。出于篇幅的关系,检验过程没有列示在文中。

s e w R R R =+ (1)

社会效益(

s R )取决于经济效益(e R ) 与‘福利’效益(w R )之和;

1.理论根源

‘福利’性高利贷存在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高利贷的存在使命主要是维持医疗、教育、交通等日常所需的消费性支出,而不是投入再生产。由于市场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国或一独立核算地区(后文简称地区)的基本消费要求具有同一性。随着交通运输与信息业的发展,一国或地区由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基本消费支出具有相等性,异地物价不会有明显差距,尤其反应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基本日常消费支出中。但在具有二元化经济特征的中国,城乡、东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显著。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民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为满足国家或区域平均基本人均日常消费性支出。为此,乡村民众为弥补农村可支配收入与区域整体平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导致的‘福利’享受不均等,在向国有商业求贷无门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向高利贷市场。从而通过高利贷市场提高个人消费福利,产生高利贷‘福利’收益(丁彦皓、刘海生,2009)。

2、高利贷福利效益的模型构建

假设有N 个资金需求者(后文简称需求者),每人都希望能够享受一项福利,但是该福利必须是不能分期的一次性支付。由于金融资源分配制度的歧视,这些需求者难以进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正规金融市场来借入其所需资金。同时每个需求者的生命期限为T 年,每年会获得一个外在的收入流y>0。同时假设这些需求者具有跨期可加、一致的效用函数,其每一期效用取决于他的福利享受成本C 。为了便于计算,假设其享受成本固定为C ,福利效用不递减,一旦享用,它会在需求者剩余的生命期限内每年给他提供一个等额稳定的福利享用。需求者要享用如教育、医疗的福利就必须要购买,而不能租借。

方便起见,假定贴现率为0。如果需求者享用了该项福利,其效用为(1)v c 、,否则,其效用为(0

)v c 、。我们假设()v i c 、,其中,i=0、1,是递增的凹函数。给定c ,令()(1)(0)v c v c v c =- 、、,为需求者购买了福利后效用的增加值。若v(α,c)则为消费者的

当期的期望效用,其中(

)=(1)-1-(0)v c v c v c α、α、(α)、( 0≤α≤1)为需求者购买该项福利的概率。还应假设()0v c >,即该项福利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0v c >意味着购买该项福利不会使得需求者使用该项福利的边际效用降低。

在自给自足状态下,需求者必须自己储蓄以在未来能够购买该项福利,在假定的条件下,需求者将选择在[0,t]的期限内,每期储蓄y c -,使得()t y c B -=。其最高效用问题是:

[*(0)+T-(1)]Max t v c t v y 、()*、 (1)

其中,()t y c B -=,0≤c ≤y 。

令()t c αα、为(1)式最优解,w R 为整个生命期限内最大效用值。将()t y c B -=代入

(1)式消去t,可将最优解转为:

(2)

令(2)式中a=0,则无外界金融支持状态下需求者的终身效用为

*(1)*(0)w T v y B u R =-、 (3)

(3)式中第一项为需求者在自给自足情况下消费者的终身总效用,第二项代表为一次性支付福利费用而进行的储蓄所导致的福利降低带来的效用损失的最小值。需求者选择每期多储蓄,从而缩短储蓄期限()B y c -,则在储蓄期间每次的效用损失(1)(0)v y v c -、、就会较大;若需求者为减少储蓄期间每期的效用损失增加(1)(0)v y v c -、、,选择每期少储蓄多消费,从而所需要进行储蓄的期限()B y c -就会较长,消费者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令(

)c α为(2)式的最优福利解解,则自给自足状态下的最优消费解为(0)c c =α。 由于假定需求者是同质的,在自给自足状态下,t α期以前没有人能够享用福利,这也说明为什么自给自足状态下(2)式中α=0。自给自足状态是低效的,因为每个人以y B c t -=αα的比例储蓄,到n t α时,总的储蓄额已经足够支付一个人购买福利所需资金,但是由于没有金融市场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这些资金分散在消费者手中从而使得每个消费者都无法支付福利费用。农村高利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资金配置的低效性,因为高利贷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所有资金需求者能够得到所需资金进行福利支付,减少了该需求者为了支付该项福利费用而进行储蓄所必须支付的效用损失,即(2)式。本文用(2)式来衡量高利贷会增加增加消费者福利的程度。

在金融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农村,若引入高利贷融资,需求者的福利总效应将会成为

*(1)*()w T v y A u r R =-、 (4)

(4)式中第一项为需求者在免费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终身总效用,第二项代表为了一次性支付福利费用而以后偿还高利贷本息所带来的效用损失的最小值。为判别农村社会福利在引入高利贷后的福利大小,只需判别*(0)B u 、*()A u r 的大小即可证明。

而中国农村的现实条件是高利贷的存在使命主要是维持医疗、教育等日常所需的消费性支出,而不是投入再生产。高利贷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福利’提升,而非经济发展(丁彦皓、刘海生,2009)。根据前文所述,首先、若引入包括隐性成本的正规金融资金成本tm r ()rs tr di o f r r r r r =+、、、不一定会比高利贷率低;其次、由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闲余资金越来越多。高利贷市场逐渐由价格垄断向自由竞争过渡,高利贷资金成本逐()()()()110{*1*}av y a v y Max T v y B y c ?--????-??-??

渐呈降低趋势;再次、最主要的是,农村高利贷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等福利效益又具有其特殊性。医疗、教育福利一旦享受,将会以几何级数提高偿还高利贷本息能力。故而三者导致

B u。

A u r低于*(0)

*()

综上所述,农村高利贷不但具有提高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提高福利效益。由于福利难以数理论证,所以难免会被忽视。农户借贷大多并不是以改良生产条件及保证良好的生产过程为目的,很多是用于家庭生活中的大型开支(张杰、2004)。因为农村国有金融机构营运模式是纯商业性的,它们能否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充分有效的金融服务,取决于其自身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商业价值判断。然而基于福利效益的农户借贷不具备资金的再生,但又是农民必须的资金支出。所以,高利贷的存在就自然弥补了国有金融机构留下的空白,提升农民的福利效益。

三、结论

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任何正规的金融制度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经济金融活动,任何只依赖现有的正规系统,忽视非正规金融的主张和行动,都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及产业之间动员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农村高利贷是由民间部门自上而下形成的,并以一致性同意为基础,其存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应对农村高利贷存在合理性问题时,不应只探讨其存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更应着眼于福利效益。福利效益是验证高利贷存在合理性的另一视角。虽很难运用精确的数据对其进行论证,但它对稳定社会,提高福利作用确实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246-252页

[2]博迪,莫顿.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29-31页

[3]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商务印书馆,1992,第5-8页

[4] 徐滇庆(编).金融改革路在何方.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2,第100-103页

[5] 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M].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秋季卷,总第20期,第19-20页

[6]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1),第9页

[7]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第8-9页

[8] 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2):第13-15页

[9] 杨充,郑胜,何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构成存款保险制度缺陷的诱因[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22(9):第34页

[10] 祝晓平.论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适度规模[J].金融研究,2003(9):第121-122页

[11] 张杰.改革以来中国金融增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9(4):第8页

Rural usury based on welfare benefits Perspective

Yanhao Ding Guangbo Feng

(economic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

【Abstract】As the gradual withdrawal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recent years , the distribution imbalance of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s leads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almost empty, the gaps of distribution breeds the usury of the re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By producing on the root causes of usury and its effect on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to loan sharks found in number theory perm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elfare benefits has obviou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at welfare benefits is to verify that there is a reasonable usury of the other perspective.

【Key Words】Usury; roots;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联系方式:

丁彦皓 137******** 0898-******** dingyanhao@https://www.doczj.com/doc/6b15440003.html,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10号公寓 5702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