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小题精做系列_专题06_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含解析)

中考历史小题精做系列_专题06_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含解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

(用时25分钟;;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总分4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下表中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

安徽省凤阳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A.土地改革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来源】2016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2. 20世纪80年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成为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是()A.广州 B.上海

C.大连 D.深圳

【来源】2016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题干里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特区的的准确理解与运用。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等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划为经济特区后,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故选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3.2013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其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翻译为:脚知道)的精彩言论深受人们好评,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典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历经了60多年的曲折探索历程。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下列哪一双鞋使农民穿着走起路来,轻松自如、快步如飞?()

A.双鞋:土地改革运动

B.双鞋: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C.双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双鞋:农业合作化运动

【来源】2016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富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4.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问题是讨论()A、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问题

D、“文化大革命”的

【来源】2016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两个凡是”的方针,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经济建设上来

B、思想建设上来

C、组织建设上来

D、法制建设上来

【来源】2016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6.改革开放的春雷,“春雷”指的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来源】2016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史实。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选B。

7.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批准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地区成为开放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来源】2015年山东省滕州望庄中学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从而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选D。

8.下列描述中,最符合下图人物的是

A.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B.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

C.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劳动者

【来源】2013届广东省九年级学业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9.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来源】2015届天津南开区九年级初中学业考查模拟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10.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主要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B.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

C.国家经济发展的停滞

D.集体主义精神丧失

【来源】2015届广东中山一中九年级协作体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1.下列内容反映的会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③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河南师大附中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2年9月1日召开的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会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为()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河南师大附中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3.下列不属于1980年建立的四个特区的是()

A.深圳 B.珠海 C.上海 D.厦门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河南师大附中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上海不符合题意,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4.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的撰写主要针对()

A. “浮夸风”

B.“共产风”

C. 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河南师大附中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革结束后,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错误地坚持“两个凡是”方针而写的。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

15.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 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河南师大附中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6.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流行语中,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抗美援朝 B.大跃进

C.网上购物 D.红卫兵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荥阳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文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人们上网购物。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年,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红卫兵出现在1966年,它们都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7.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荥阳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8.1995年起,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 ) A.养老保险制度 B.“安居工程”

C.医疗保险制度 D.就业制度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荥阳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安居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保障体系不管完善的表现。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9.下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荥阳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0.下列哪次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荥阳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党的十四大的内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xx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中考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如2015年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1)据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了怎样的转移?(2分)(2)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背景。(2分)(3)并写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一项内容。(2分)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解析题及问专项训练

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解析题及问答题专项训练1.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阅读以上二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年的哪两次运动?这两次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②结合材料二,列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时期的楷模有哪些? 2.看图回答问题。(12分) (“大跃进”时期的壁画。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 够吃半年) ①这幅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②请你谈一谈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 3.阅读材料: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回答:①上述内容是党的哪次会议提出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何时开始? ③根据材料说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①中共“八大”召开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②“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么解决这一矛盾? ③为什么“八大”提出的路线和正确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5.1935年初和1978年底,中国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两次会议是我党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6.阅读材料: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 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试结合学过的知识,论述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得就是粗线条得知识,每课得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可就是,部分学生总就是学不好,成绩不理想。这主要就是态度与方法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初中历史思维导图来学习与端正学习态度。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得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可以帮您真正弄清学习历史得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得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得印象。历史还就是一部好得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与发扬本民族得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得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得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就是历史学不好得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得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得目录就就是知识得框架,我们要学会瞧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得都就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得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就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得,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得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就

是如何被英国占领得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得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得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得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得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得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得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得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得学生懒散拖沓,所学得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与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得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得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与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得解答方法与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得选择题一般都就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得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得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 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9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 题报告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韦学翠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信息容量大、灵活性强、考察层次高等,在中考试题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但是从学生试卷的卷面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失分非常严重,同学们的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更有甚者弃题不答。即便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大多数学生每当做材料解析题时还是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基于此,特提出此课题。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 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材料题:是一种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整体上说,就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题型。 2.解析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 史科的中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三是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正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由低到高、由认知到应用的必然发展过程,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做好这种题型决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学科能力,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初中生材料解析题解题失误的现状及其归因。 (2)调查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3)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 (4)探究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学法指导。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陕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副题(解析版)

2017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副题)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12分) 注:1~12题为思想品德试题 13. 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 儒法两家思想互相补充 B. 代奉行儒外法思想 C.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D. 百家争鸣文化局面形成 14. 他们从国家主义出发,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国家主义的招牌下被堂而皇之地搬进了小生产的千年古国。这一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出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 A.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的出现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企业的出现 C.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的兴起 D. 八国联军侵华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据此回答15~16题。 15. 1958年,在谈到长征时说:“不是我们自己要走两万五千里,你没事了,想散步,想散那么长?那都是委员长逼着我们走嘛,所以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委员长逼着我们走”的事件是() A.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介石背叛国民大革命 C.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 D. 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16. 对下图a、b、c、d四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①a处召开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b处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③c处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 ④d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7. 下表列出了1917~1940年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联德国英国 项目 每千居民受过普 5.1 0.9 0.1 教人数 每千人口拥有医 5.7 12 生数 城市人 2.3 0.3 0.2 口比重 婴儿死亡率 2.4 2.7 3.0 ②斯大林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 ③各国指标变化与其起点有关系 ④联社会生活水平超过西方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如果给右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A. 地球生态环境危机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东欧剧变与联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8分) 19.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随从数万,率船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历史科的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可是材料分析题,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却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因此,学业水平测试冲刺阶段要对材料分析题进行专项训练,带领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认识材料分析题特点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大,灵活性强,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联系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等理应是我们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重点。 2.材料分析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及考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2)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 (4)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5)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 (6)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从以上考察内容及考察方式来看,题目的题干往往会在实际考题中表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这三种表述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同时要紧扣材料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学业水平测试题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指导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根据材料分析题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答题方法。 1.“读”——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找”——是解答的关键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解题技巧

任何的技巧都必须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夯实学考的个个知识点,毕竟所有的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一.材料解析题的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当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举几个方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三、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教学设计 【练习课分析】 全面检测这一阶段世界近代史复习及练习效果,诊断“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调整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策略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 第一轮复习结束,扎根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好,但核心考点欠明确,学生对常见题型的解题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该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有针对性地“专题补差”,落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掌握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 2、能力目标:理清解题思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4、教学重点:掌握材料题的答题技巧,把握做题的规律。 5、教学难点:鉴于考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模式】 练习课与“复习—总结—练习—拓学”模式相结合。 【教学方法】 以“复习——总结——练习——拓学”为教学主线,借助课堂练习进行纠错。 【教学设计】

一、师生共同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线索 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一)、读:解题的基础。先读问题,包括问题的分数。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对应材料部分。 (二)、找: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问题的相关点。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注意问题的分值。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白话。 三、课堂练习,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归纳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师生共同总结) ①.教师教学方面: A.增加检查、督促的力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但因为所教班级过多,检查的力度是较难实现的。 B.注重解题方法指导等。 ②.学生学习方面: A.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B.认真审题。 C.注意书写等。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等都得到了提升,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训练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 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 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 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世界历史》第一册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这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回答: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次革命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 材料三: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 ①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初中《世界历史》课本 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 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1分)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1分) 7、.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 现请回答: ①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1分)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1分) ②哪一次会议确定老人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 ③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至少列出两点) 8、材料一: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的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选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尽成枯枝残叶;农业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类型及解答技巧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何谓材料分析题。 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几种类型,问题的几种类型。 使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类型材料的注意事项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采 取的解题技巧。 2、积累和巩固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会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迁移、整合。 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懂得学以致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教学重点:探究史料的类型和阅读不同类型的史料应采取的方式 教学难点:探究根据史料提问的方式以及针对不同的提问方式应采取怎样的解答技巧。 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应类型题,解题技巧的归纳稿。 学生分组,课前记住相关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 二、课上学生分组研讨几组不同类型的材料题,总结自己组材料题的类型和特点,并探究解 决的方法和技巧。 三、各组展示:出示本组材料题答案,本组材料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 四、教师总结各组的完成情况。出示教师总结的材料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 从2009年中考模拟试题及历年各省市中考试题的题例分析中,得出材料分析题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类型一:答案在材料里。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所以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答案。 类型二:答案在课本中。 解题技巧:这类题要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寻找相关答案。 类型三:联系实际,谈谈启示或感受。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往往要联系国家的时事热点或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回答。 类型四:归纳材料的主题。

解题技巧:运用语文阅读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去解答。答案可以概括为:材料揭示了……表明了……反映了……等等。 类型五: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解题技巧:根据提问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有关知识,通过划分知识板块来回答。 但是在很多材料题中,经常会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综合。而且答案在课本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做起材料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总之,做这类试题的总体思路是:结合试题的设问,阅读、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得出最佳答案。 五、学生谈谈平时在做材料题时容易犯些错误。 师生讨论后共同得出结论:做材料题的注意事项有一下几点: 1、归纳有条理 2、语言要精练 3、所答对所问 4、字迹工整,看分答题。 六、课上发材料分析的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总结检测结果。

初中历史2019中考: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考高分必备

2019中考: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考高分必备 材料分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是初中历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当中,考生在材料分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如何来解答这一类型的题呢?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