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ISO9000:2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职能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可,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图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注:数字对应于本标准的相应条款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

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ISO/IEC 17025标准的要求。

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他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验间比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

3. 术语

本标准应用上述ISO9000:2000和VIM:1993中给出的以及下述的术语和定义。

3.1 测量管理体系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3.2 测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3.3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3.4 计量特性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3.5 计量确认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 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5. 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3.6 计量职能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

4. 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

5. 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指南

计量职能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5.3 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条款)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6. 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1.2 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指南

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能力,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

6.2.1 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有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软件配置的控制可帮助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现场保存或采取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

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

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他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校准要求。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

6.3.2 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设备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

6.4 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指南

如果利用外部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供方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GB/T 15481/ISO/IEC 17025证明其技术能力。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1.1 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指南

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计量确认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就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的限制和特殊要求。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

指南

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

——测量范围;

——偏移;

——重复性;

——稳定性;

——滞后;

——漂移;

——影响量;

——分辨力;

——鉴别力(阈);

——误差;

——死区。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见7.3.1),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封印的要求不适用于那些不需要外部参照物而由使用者自己调整的装置,如调零装置。

指南

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需要时,记录应包括;

a) 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

b) 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

c) 计量确认结果;

d) 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

e) 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6.2.1);

f) 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g) 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

h) 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i) 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

j) 使用限制;

k) 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

l) 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

m) 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

n) 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

o) 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

p) 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

指南

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在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

记录可以是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他数据媒质。

最大允许误差可由计量职能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确定。

7.2 测量过程

7.2.1 总则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

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指南

一个测量过程可能限于使用单台测量设备。

测量过程可能要求数据修正,例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

7.2.2 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指南

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的确定:

——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

——测量方法;

——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

——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

可通过与其他已确认有效的过程结果比较;与其他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或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指南

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例如:高度的测量过程控制对那些包含有关键性的或复杂的测量系统,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及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来说是合适的。而对非关键部分的简单测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这时过程控制程序可能就是与测量设备和应用类似的一般形式,诸如用手动工具测量机械零件。

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这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门实验和调查。当不可能量化时,应当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指南

特性的例子包括:

——测量不确定度;

——稳定性;

——最大允许误差;

——重复性;

——复现性;

——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其他特性对于某些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

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

受控条件应包括:

a) 使用经确认的设备;

b) 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c) 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

d) 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e) 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f) 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g) 按规定实施监视。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

记录内容包括:

a) 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

b) 从测量过程控制系统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c) 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d) 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e) 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

f) 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

g) 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

指南

对记录而言,测量过程控制中所用的消耗性物品,记录批号就足够了。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 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5.1)。

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

指南

在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GUM)中给出了用于合成不确定度要素及提供结果时所涉及的概念和所用的方法。也可使用其他形成文件的和可接受的方法。

有可能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与其他分量比较起来是较小的,从技术或经济方面来说仔细地确定它们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应当记录这种决定和其理由。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为确定和记录测量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应当与测量结果对组织的最终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可对类似型式的测量设备给予一个通用的陈述,并同时对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化给出说明。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

在分析以前的校准结果和评价几种类似的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时适当地采用统计技术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

7.3.2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

对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

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

指南

溯源通常是通过其本身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的可靠的校准实验室来实现。例如,符合GB/T15481/ISO/IEC 17052要求的实验室可以认为是可靠的。

国家计量研究机构对国家测量标准和它们的溯源负责,包括国家计量标准保存在其他机构而不是国家计量研究机构的情况。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进行该种测量的外国计量研究机构溯源。

有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可认为是参考标准。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

a)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

b) 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8.2 审核和监视

8.2.1 总则

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他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8.2.2 顾客满意

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

8.2.3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

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

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指南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以作为组织管理体系审核的一部分进行。

GB/T19011提供了体系审核的指南。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可由组织计量职能、合同方或第三方人员进行。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负责的区域。

8.2.4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监视应包括确定所有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

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

8.3 不合格控制

8.3.1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

指南

应当标识不合格要素以防止疏忽使用。

在实施纠正措施前,可以采取临时措施(如相关工作计划)。

8.3.2 不合格测量过程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

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

指南

测量过程失效,例如,由于核查标准损坏或操作能力改变,可通过如下的过程结果的信息来揭示:

——分析控制图;

——分析趋势图;

——随后的检验;

——实验室间比较;

——内部审核;

——顾客反馈。

8.3.3 不合格测量设备

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

a) 损坏;

b) 过载;

c) 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

d) 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

e) 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

f) 误操作;

g) 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

h) 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

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

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他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

指南

如果对已发现不适于预期用途的设备进行调整、维修或修改是不实际的,可以选择降级和(或)改变其预期用途。降级使用时应当特别小心地使用,它可能在外观上完全相同的设备间产生混淆。这还包括多量程、多功能设备,仅对某些范围或功能做了有限的计量确认的情况。

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

8.4 改进

8.4.1 总则

计量职能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他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

8.4.2 纠正措施

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

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

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

8.4.3 预防措施

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A1引言

确认过程有两个输入(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计量特性)及一个输出,即测量设备确定状态。

A2顾客的计量要求(CMR)

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规定的测量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变量的规范。CMR包括在验证产品符合顾客规范的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它的输入而产生的要求。确定并规范这些要求是顾客的职责,虽然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达,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控制、测量或监视规定的变量或量值。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至250kPa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化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至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将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可规定一个准确度为0.5%级量程为0-400kPa的特定供方的压力计。

A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

由于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

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

A4验证和计量确认

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与CMR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

这种MEMC与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ISO9000:2000)。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

例:按A2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时,误差为3kPa,而校准不确定度为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现误差为0.6kPa,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0.3kPa。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无论是由使用者还是计量职能进行验证,验证过程结果可以编入验证文件,加上校准或测试证书报告,作为计量确认体系中的审核线索的一部分。确认体系的最后阶段是准备测量设备确认状态的标识,例如标签、标志等。这以后,测量设备就能够用于确认的目的。

ISO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制度范本格式

I S 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 GB/T19001—2000 (idt 9001:2000) 体系——要求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录 前言 ISO前言 0 引言 1 范围 1.1 总则 1.2 应用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4.2 文件要求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5.2 以顾客为中心 5.3 质量方针

5.4 5.5 职责、权限与 5.6 管理评审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6.2 6.3 基础设施 6.4 工作环境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3 设计和开发 7.4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监视和测量 8.3 不合格品的控制 8.4 数据分析 8.5 改进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

(should)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对GB/T19001-1994、GB/T19002-1994和GB/T19003-1994作了技术性修订,故本标准发布时,取代GB/T19001-1994、GB/T19002-1994和 GB/T19003-1994。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1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略)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 国际标准是根据ISO/IEC导则第3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了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国际标准草案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国际标准ISO9001由ISO/TC176/SC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 ISO9001第三版取代第二版ISO9001:1994以及ISO9002:1994和ISO9003:1994,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原已使用ISO9002:1994和ISO9003:1994

测量管理方案体系内审员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精品文档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考试题(答案) 单位名称姓名分数 一、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编写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描述其测量管理体系。(×) 2、测量设备是指工作计量器具和计量标准(包括标准物质)。(×) 3、测量设备的确认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4、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只能由第三方审核。(×) 5、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计量要求。(√) 6、任何测量都存在测量误差,因此也都存在测量不确定度。(√) 7、计量确认一般包括:首先是校准、必要的调整或维修,随后的再校准, 以及所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8、测量过程的设计应确保一旦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 和及时采出纠正措施(√) 9、 ISO10012 中的“验证”是指“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 10、企业必须建立测量设备的校准装置。(×) 11、计量职能是指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职能。(×) 12、计量特性是经过校准后得出的。(√) 13、标识不但能用于测量设备上,也能用于测量过程。(√) 14、经过确认合格用于某称重过程的天平,不一定能用于其他称重过程。(√) 15、封签被破坏的测量设备属于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16、测量设备中所说的软件就是指计算机程序。(×) 17、一个测量过程只适用于一台测量设备。(×) 1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 19、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应该包括:应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测量过程的控制应当按程序 文件进行;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会使用多台设备。(√) 20、对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应当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标识;进行必要的纠正;停止使用不正确的 测量结果。(√)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 xxxxxxx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依据IATF16949:2016标准]

总目录

0批准令 0.1发布令 为规范公司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顾客和法定要求,提高公司信誉和产品竞争能力,增强顾客满意, 公司建立了系统化、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符合IATF 16949:2016标准的要求,编制了《质量手册》,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责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控制要求。根据公司发展和管理提升的需要,结合2017版标准等要求,经领导层决策,发布本《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阐述了我公司新阶段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实施、保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和进行质量管理的公司法规,也是向顾客提供质量保证的证实文件,并作为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要求全体员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从规定之日起实施。 特批准发布。 总经理:xx 2017年5月1日

0.2任命书 为了更好贯彻执行IATF 16949:2016标准,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特任命姚建平同志为本 组织的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 a)确保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符合标准的要求; b)确保过程、风险等得到识别、分析、确认、控制; c)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绩效及其改进,特别向最高管理者报告; d)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推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互利供方关系、持续改进、过程方法、询证决策、领导作用、全员参与; e)确保在策划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 f) 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总经理:xx 2017年5月1日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公司测量管理检测体系内部审核自2013年11月8日开始,历时3天,现已结束。在审核期间,得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表示感谢。 一、重申审核的目的和范围 1.审核目的:检查公司计量检测体系是否能按GB/T19022的要求提供保证,是否满足TS16949标准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和是否满足测量管理体系确认的条件。 2.审核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要求》、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计量管理考核办法》 3.审核范围: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和要求。 二、审核的局限性 审核是抽样进行的,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审核组尽可能使抽样具有代表性,保持审核结果的公正。没有不合格项的单位,并不说明不存在问题,有的不合格项具有代表性。 三、审核情况和不合格项 这次审核之前,于10月27日下发了《关于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通知》,各部门接到通知后,都做了认真的组织准备工作。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部门的计量工作比较重视,对计量程序文件比较熟识,并且陪同审核组一直审完本部门。 从审核的情况看,各部门在最近一周都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例如:在计量器具台帐管理方面,各部门都利用微机进行管

理,打印出的台帐清晰、准确。计量检测设备的台帐、封存、报废、月变动表管理的较好。对计量检测设备的状态控制的较好。按照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明年公司的计量管理体系文件要进行修订,要增加对测量过程的控制,因此这次审核过程中增加了对测量数据、记录的检查。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在计量单位的使用方面: 《计量法》明确规定:国际单位制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它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技术中心标准化室也下发了“法定计量单位”,但是在这次审核中仍然发现计量单位符号不正确的,如:kW错写KW,k应小写,大写K 是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的符号;质量单位t,错写成T,T是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特[斯拉]的符号,上述问题在试车记录和能源记录中都出现过,为了不出现问题,建议相关计量单位的记录文件,要经过标准化室审核,确保不发生类似情况。 2.在测量设备的抽查中,发现有的测量设备没有合格证;个别测量设备有有效合格证和超期合格证并存的现象;有个别部门的计量器具台帐不清,有帐、物不符现象。 3.在测量设备标识的检查中,发现有标识不清、标识超期和无标识现象;有的封存计量器具没有贴标识。 4.在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中,文件规定:使用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评定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的数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经确认数据不影响产品的预期使用要求时,不予追溯。当数据影响产品的预期使用功

测量管理体系考试试题精编版

测量管理体系考试试题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测量管理体系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 1、测量过程是为确定量值所进行的一组操作。(对) 2、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错) 3、计量确认?是为确保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一组操作。(对) 4、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在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可由使用单 位自己确定。(对) 5、经计量确认合格后用于某称重过程的天平,不一定能用于其他称重过程。 (对) 6、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测量过程并非都需要实施控制。(错) 7、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标识确认人应是该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人员。 (错) 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是通过校准后得出的。(对) 9、不合格测量设备在不合格原因已被排除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错) 10、测量设备的验证可以通过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来实 现。(对) 11、测量仪器经校准,修正值等于0,因此不确定度也为0.。(错) 12、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大,其引用误差一定也大。(错) 13、增加测量次数,用平均值报检测结果,可以减少测量的系统误差。(错) 14、约定真值仅仅是真值的估计值,因为它具有不确定度。(对) 15、对被测量进行一次测量所得结果是没有不确定度的。(错) 二、单项选择题:

1、某台测量设备经验证不满足计量要求,此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2、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所有测量设备都要进行(确认)。 3、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 4、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维修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 5、为便测量过程受控,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6、通过重复观测贝塞尔公式计算得到的标准偏差,随观测次数的增加而(更为可靠)。 7、在重复性条件下,用温度计对某实验室的温度重复测量了16次,通过计算得到其分布的实验标准偏差s=0.44℃,则其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是(0.11℃)。 8、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某一计量标准,所得测量结果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差是测量的(系统误差)的估算值。 三、多项选择题: 1、不合格控制包括(不合格体系文件、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过 程)。 2、测量过程设计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认计量要求,为了满 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确认有效)。 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包括(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 4、测量管理体系人员包括(计量管理人员、最高管理者、测量管理体系内审 员、检验人员)。 5、属于测量设备的是(压力表检定装置、测量的辅助设备、实验用温湿度 计)。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第一章强制性产品认证

第一节概述 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简称”3C”认证)。 3C认证是中国新的安全许可制度,统一并规范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认证”,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是中国质量认证体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政策之一,既能从根本上强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准和产品质量,又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秩序。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12月3日发布, 5月1日起施行。从今年5月1日起(现已延期至8月1日),凡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19大类132种产品,没有经过3C 认证的,一律不准出厂或进口,更不得上市销售。 第二节 3C认证步骤 3C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1 认证申请 1.1 申请单元划分 1.2 申请资料 2 型式试验 3 初始工厂审查 4 获证后监督

4.1 认证监督检查频次 4.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12个月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 4.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 获证产品出现严重安全、环保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安全、环保质量方面的投诉并经查实为生产厂责任时; 2) 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 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2 监督的内容 4.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从获证起的四年内,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范围应覆盖附件4的全部内容。每个工厂的复查时间一般为1~2个人日。 获证后的第五年,应按附件4的规定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内容和审查时间与初始工厂审查相同。 4.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从获证起,按本规则4.3.1.2条的规定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中产品安全、环保性能的检查内容一般为产品例行检查中的制动、灯光调整和排放检测项目,但发生4.5.1.2条所列情况之一时应增加相应的型式试验项目,当工厂的检测条件不具备时应封样送指定检测机构检测。

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文件的构成

体系文件描述 质量体系文件构成: 第一层质量手册 第二层程序文件 第三层管理文件、技术文件、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 第四层质量记录表格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证明或描述质量体系的主要文件;质量手册规定质量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应长期遵循的文件;质量手册至少应包含组织的质量方针和对所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的全部适用要素的描述; 程序文件:程序是为完成某项活动所规定的方法;描述程序的文件称为程序文件;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对影响质量的活动做出规定;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应包含质量体系中采用的全部要素的要求和规定;每一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应针对质量体系中一个逻辑上独立的活动。 管理文件:公司各项管理制度、规定、办法、导则、细则等。 技术文件:包括产品实现所需的产品技术标准、检验标准、产品实现的工艺流程,指标、卡片、手册、说明书、图纸等。 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针对某项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质量计划是为达质量目标所进行的筹划安排,质量计划总是针对一定的目标,如合同、项目或产品的特定要求。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指为保证过程的质量而制订的程序;作业指导书也是一种程序,只不过其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作业活动,而程序文件描述的对象是某项系统性的质量活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作业指导书有时也称为工作指导令或操作规范、操作规程、工作指引等。内容包括:用于施工、操作、检验、安装等具体过程的作业指导书。

质量记录: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质量记录为证明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或为质量体系的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质量记录的某些目的是证实、可追溯性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 外来文件:包括行业文件、外来法律、法规、规范。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

计量工作和测量管理体系的讲座之一 (2013年6月20日)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 ●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 ●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 ●计量要求的概念和导出方法/ ●计量确认实施的作用和方法 ●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1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 近30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经历了计量定升级、推行计量检测体系、推广应用测量管理体系等时期。从国家计量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上看,在工业企业推行这些计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国际计量管理的经验所做的部署。 国家的计量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量行政管理、计量技术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体现为:应用计量科技成果(如: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检测方法),贯彻落实计量法制管理的要求(如:量值传递和溯源)。 在现代工业企业中,许多工作离不开检测、离不开数据。无论决策或控制,包括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经营核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计量工作首先是保证数字准确、数字安全的。所以,计量是企业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善的计量管理为各个管理体系和方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完善的计量管理可以使企业减少或避免许多风险;完善的计量管理是数字领域的精细化管理。 计量检测结果准确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包括:测量设备的性能、人员的能力、检测依据的方法文件、环境条件等。认识计量工作不能只看到测量设备。

(1)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按照GB/T19022-2003/ ISO10012: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完善的企业计量管理原则和方法,是企业计量管理史上一次质的提升,开启了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新时代。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个确保,即:确保体系内的所有测量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所有测量设备能够正确可靠地使用(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国际单位标准。体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三个“确保”而规定的要求。 (2)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特征 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环境中,面对许多发达国家加速进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在多种行业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巨大挑战,我国企业传统的比较优势将迅速失去,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新技术时代,重质量、重效益、重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 ――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正在突破并取代以往粗放式、经验式、僵化式的传统管理模式; ――系统性智能化管理方式要逐步取代各种管理事项彼此独立、部门分割式的管理; ――立足于国际社会大环境下的管理正在取代自我封闭式的管理。 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 (3)在现代企业面临深刻变化的状况下,推行测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什么?我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企业发展的趋势是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广。如:计控一体化的设备逐步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设备。科技与计量密不可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科技发展的范围不是局限于生产领域,在许多业务管理事项中也在逐步应用。如: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不仅在推行,而

完整的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Y G/QM-2009 版本号:B/0 发放号: 受控状态: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有限公司 页码早节 01 2-3 02 03 04 05 10 11-13 14-17 5 18 6 19-27 7 内容 质量手册封面 目录 关于颁发《质量手册》的指令修改记录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企业概况 质量手册的应用范围和删减说明质量手册引用的标准 质量手册的制订和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总要求 文件总要求 4.2.1总则 4.2.2质量手册 4.2.3文件控制 4.2.4记录的控制 管理职责 管理承诺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质量方针 策划 职责、权限和沟通 管理评审 资源管理 资源提供 人力资源 设施 工作环境 产品实现

产品实现的策划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3顾客沟通 设计和开发 采购 7.4.1采购过程 7.4.2采购信息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确认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7.5.4 顾客财产 7.5.5 产品防护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28-32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总则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8.2.2 内部审核 8.2.3 过程的测量和监视 8.2.4 产品的测量和监视 不合格控制 数据分析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8.5.2 纠正措施 8.5.3 预防措施 33 程序文件目录 34-35 表1-1 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36 图1-1 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最新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第一版 本册登记号: 持有者: 2011年1月20日发布2011年1月30日实施

前言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更好地为广大顾客服务,加快公司计量工作的步伐,依据GB/T 19022—2003(idt 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CMS04-2010《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本手册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测量过程及测量设备的要求,本手册中测量管理体系过程覆盖了规范中规定的要求。公司各部门必须贯彻执行。 本手册由*********综合办提出; 本手册由*********管理者代表审核; 本手册由*********总经理批准;

章节名称页码 前言 (2) 目录 (3) 公司概况 (4) 手册发布令 (5)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6) 1.0范围 (7) 2.0规范性引用文件 (7) 3.0术语和定义 (8) 4.0 法制要求 (11) 5.0 技术能力要求 (12) 5.1 检测能力 (12) 5.2 检测水平 (12) 6.0 质量管理要求 (13) 6.1 总要求 (13) 6.2 管理职责 (13) 6.3 资源管理 (17) 6.3.1 人力资源 (17) 6.3.2 信息资源 (18) 6.3.3 物质资源 (19) 6.4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 (20) 6.4.1 计量确认 (20) 6.4.2 测量过程 (21) 6.4.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23) 6.5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24) 6.5.1 总则 (24) 6.5.2 审核和监视 (24) 6.5.3 不合格控制 (25) 6.5.4 改进 (26) 附录1 行政组织机构图 (28) 附录2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29) 附录3 测量管理体系技术机构图 (30) 附录4 生产工艺流程图 (31) 附录5 测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32)

测量管理体系考试试题

测量管理体系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 1、测量过程是为确定量值所进行的一组操作。(对) 2、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错) 3、计量确认?是为确保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一组操作。(对) 4、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在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可由使用单 位自己确定。(对) 5、经计量确认合格后用于某称重过程的天平,不一定能用于其他称重过程。 (对) 6、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测量过程并非都需要实施控制。(错) 7、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标识确认人应是该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人员。 (错) 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通常是通过校准后得出的。(对) 9、不合格测量设备在不合格原因已被排除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错) 10、测量设备的验证可以通过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计量要求直接比较来实现。 (对) 11、测量仪器经校准,修正值等于0,因此不确定度也为0.。(错) 12、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大,其引用误差一定也大。(错) 13、增加测量次数,用平均值报检测结果,可以减少测量的系统误差。(错) 14、约定真值仅仅是真值的估计值,因为它具有不确定度。(对) 15、对被测量进行一次测量所得结果是没有不确定度的。(错) 二、单项选择题:

1、某台测量设备经验证不满足计量要求,此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2、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对所有测量设备都要进行(确认)。 3、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 4、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维修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 5、为便测量过程受控,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6、通过重复观测贝塞尔公式计算得到的标准偏差,随观测次数的增加而?(更为可靠)。 7、在重复性条件下,用温度计对某实验室的温度重复测量了16次,通过计算得到其分布的实验标准偏差s=0.44℃,则其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是(0.11℃)。8、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某一计量标准,所得测量结果与计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差是测量的(系统误差)的估算值。 三、多项选择题: 1、不合格控制包括(不合格体系文件、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过程)。 2、测量过程设计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认计量要求,为了满 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确认有效)。 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包括(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 4、测量管理体系人员包括(计量管理人员、最高管理者、测量管理体系内审 员、检验人员)。 5、属于测量设备的是(压力表检定装置、测量的辅助设备、实验用温湿度计)。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HYD/CL 山东临朐振华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文件 HYD/CL 1——2008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爱控状态: 发放号: 2008-01-1发布 2008-01-1实施 山东华岳达铝业有限公司发布

编制:审核:批准:

前言 山东华岳达铝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江北铝型材第一县——山东临朐.该公司距济青高速公路20公里,距潍坊飞机场48公里,交通便利,公司占地98亩,拥有员工480余人,年产铝型材3万余吨。公司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先进的检测手段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5237---2004组织生产,公司产品一次性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本公司具有模具设计、熔铸、挤压、氧化、磨砂、K金、着色电泳、喷漆、隔热断桥、木纹转印、幕墙、工业料等产品服务于广大新老客户。 山东华岳达铝业有限公司的宗旨是:快速响应市场发展、永不放弃质量原则、致力于品牌开发、不断改进创新、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高水准服务。

批准令 为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高测量管理水平,本公司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写制定了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本文件是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法规性文件,各部门(车间)和全体职工必须遵照执行。现予批准颁布实施。自2008年1月10日起施行。 总经理: 2008年1月1日

1、测量管理体系 1.1目的 依据GB/T19022-2003/ISO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实际编制而成的。确保有效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适应预期用途,把不准确测量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减小的最小程度,并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1.2适应范围 适用于公司与测量有关部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以及相关能源、环保、安全、经营(含物料)等所有检测范围。 1.3手册的编写和修订由办公室负责,无论编写或修订均由总经理批准后才能发放。 1.4手册的解释权归办公室,并负责底稿保存。 1.5手册分“受控”和“非受控”两种,其封面加盖相应标记。受控发放对象是公司领导、有关部门、车间,受控发放手册应编号,并对持有者进行登记。 1.6为保证手册的适应性,可根据需要对其修订、换版,只有受控版本才能同时修改或发放,版本修订如下: 1.6.1企业产品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时; 1.6.2国家标准重新修订后; 1.6.3修订换版时,由认证办公室同时组织修订有关的程序文件。

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准备工作 1、领导决策,统一思想 要按照ISO10012标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开展体系认证或实施标准的转换,首先企业的领导要统一思想,作出决策,关键是要明确贯标的目的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必须知道通过测量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强化技术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2、培训审核员 内审员是企业进行贯标工作的骨干力量。尤其是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作为指导思想,采用以过程模式建立新的管理体系结构,要建立管理体系则必须建立贯标的骨干队伍。但要注意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培训要真正掌握ISO10012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体系的要求和审核的技巧和方法,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为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或标准转换做好准备。 3、建立健全贯标或标准转换的工作班子 标准中强调"领导作用",所以要开展贯标工作或对已通过认证/注册的企业实施标准转换,首先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班子。以最高管理者为组长,由计量主管部门任副组长的贯标或标准转换领导小组,必要时可建立贯标或标准转换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体系建立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体系文件编写小组或修改小组,可由计量主管部门负责,采取谁干什么谁写什么,可由计量主管部门进行完善并统一,把编写体系文件作为深化理解学习标准的过程,作为改进本部门工作的过程,有利于贯彻实施和改进。 4、制定贯标或标准实施转换的计划 应结合本企业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对已取证的企业应和确认机构研究换证的时间表,最好与复查相结合,进行审核和换证。实施计划的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 (1)培训; (2)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3)编制或编写修改完善体系文件; (4)试运行; (5)开展审核和管理评审; (6)申请确认进行审核或复查换证。 计划应提出进度安排,由责任部门进行分工,任务落实到部门或人员,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由计量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通常作为一个初次开展贯标工作的企业,一般要求管理体系文件批准后应有3~4个月的体系试运行期,要具有体系运行充分的客观证据,加上标准的学习、文件的编制培训和实施,全体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通常大约需5个月时间。这是正常的。 对已通过标准认证的企业,因为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文件有一定基础,很容易产生由计量管理部门抓一下,把文件改一改就行了的认识。实际上ISO10012标准的转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要解决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的问题,要改变体系的结构,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是标准的"彻底修改";,必须要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实施转换。 5、全员培训 全员培训是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实施标准的重要内容,是能否按ISO10012标准建立体系的关键和基础。培训应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1)管理层。即计量职能部门和贯标的骨干队伍成员。贯标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内审员),日常工作的领导者或是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者是培训的重点,要能真正理解标准,能识别新标准的变化,能自如地应用和不断改进完善,能结合每个部门的特点有效地贯彻实施体系文件。 (2)执行层。主要指具体从事实施和操作的人员,如一般管理人员、车间测试人员、检验人员,最主要是应理解本职工作的要求和程序,能严格按文件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加强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计量意识,加强测量过程的控制。 培训工作必须加强计划性、有效性,加强规范化管理,原则上培训应进行考试,要做好培训资料的管理和归档工作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GBT

测量管理体系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 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 ——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 ——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 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7.6和GB/T24001—

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1.

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座 申欢友 一.前言 为了宣传、普及计量管理知识,让现场计量工作者加深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促进珠钢计量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特编写本知识讲座。 本讲义内容主要根据有关培训资料编辑而成。考虑到初学入门者的特点,这里主要是对计量和计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管理体系结构及原理作概括性解释。其中部分内容是本人学习“计量”的理解和发挥,供大家参考。 概念是推理的基础和前提,概念名词是人们描述事物现象或特性的标记,尤其对于新知识、新理论、新系统的概念名词有新的含义。如果对概念模糊不清,思维就会发生概念冲突、概念混淆和逻辑推理混乱的现象。所以,我们只能从概念和概念名词开始学习。下面先就计量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1、我们先从汉字本身来解释计、量这两个字的含义。 “量”字有两个读音,①liàng读去声,作名词,如计量,估量,度量,这里的“量” 是作标准器具或量具解;“计”是计算、结算的意思,因此,计量的传统含义是用标准器 具去测量同类型的未知量的大小或多少,表示一种活动。②liáng读上声,作动词,如 测量、丈量,量体温,表示一种测量的动作。 2、现代的计量概念与传统的计量概念已经有很大不同。 从后面的定义可以看到,这时的“量”是代表事物的属性,因此,现代计量是要定性区 别和定量确定这种属性的量值。它用计量单位来定性区别,用测量数据来定量确定。可 见,现代计量是包括了传统的计量概念,但又远远大于传统的计量概念。同时,计量概 念是包含测量概念的。 3、要注意区分计量与计数的概念区别。 计量是对某个未知量的状态、大小的测量,而计数是对相同的已知事物的数量计算或统 计;如统计出席会议的人数,计算一天(月,年)的出钢炉数或钢水吨数等属于计数范 畴。应该说,计数不同于测量和计量,但计量工作包含了“计数”,如计量数据处理等。 4、学习质量管理和计量管理等知识,要注意区分许多名词在不同场合和位臵表示的多重不 同含义和一个概念用不同名词表示的相同或相近含义。 如计量单位、基本单位与工作单位中的“单位”含义不同;作名词的“组织”与作动词 的“组织”含义不同;计量标准与工作标准中的“标准”含义不同;如“被测量”一般 解释为“被测的量”(iàng读去声),也可以解释为某参数“被测量”( liáng读上声)。 同时,在计量管理中也有许多表示相同概念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如计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器具、计量仪器,计量管理、测量管理等。 5、计量的作用问题。 计量是信息数据的主要来源。计量对国家、社会、科学、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整体作 用是勿容质疑的。但对于一次或一个具体的测量过程,它的作用决定于测量结果(数据)的使用价值。通常没有采用或很少采用或使用价值较低的测量数据,则可以认为该测量 过程的作用很小,可以不予考虑。测量结果(数据)使用价值的评价应该从企业计量管 理的整体利益出发,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经营、能源等方面产生影响的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应纳入计量管理体系。 6、计量单位的统一问题。 第一,任何测量数据必须要有计量单位,没有单位的数据无法区别事物属性,所以是无 意义的。第二。统一计量单位是为了方便测量数据的比较、统计和分析,便于数据共享,可以提高社会或企业管理的效率。第三,统一计量单位是为了提高测量设备的测量准确 度。因为测量设备自身的准确度是保证测量准确度的前提,而测量设备的准确度是靠计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需要做的几项工作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需要做的几项工作 1、要正确认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2、保持原有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基础 3、要向国际计量管理水平靠拢 4、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要遵守有关法律和标准 5、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 6、煤矿计量体系文件的制定

了解基本术语 测量管理体系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要点:1、“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权力的体系; 2、“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控制能力的体系; 3、“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协调作用的体系。 测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要点:1、“测量过程”与“测量”的定义相同; 2、“测量”与“计量”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相代替。 3、“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要点:1、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 2、测量设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 计量确认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5. 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要点:1、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质量手册管理制度

质量手册管理制度 1

质量手册管理规定 0.5.1总则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顾客对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和完善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依据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由本公司管理部编制了本<质量手册>。 本<质量手册>阐明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描述了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以及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证实,是确保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法规性文件。 本<质量手册>实行动态管理,。解释权归管理部。 0.5.2发放 a)<质量手册>发放至各位公司领导、职能部门、生产单位,以及从事质量工作的人员。 b)<质量手册>分为受控和非受控两种版本。受控版本加盖发文印章进行标识,并注明分发号,登记发放,供内部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用。外部借阅的为非受控版本,不盖章标识。非受控版本<质量手册>外借时,必须经管理者代表批准。 c)按合同、法规或标准向外部提供的<质量手册>,由管理部加盖发文印章进行标识,注明分发号,进行登记。 d)上述按规定发放的<质量手册>受控版本,管理部负责跟踪、管理、保

持其有效性。非受控版本的<质量手册>,本公司不负责跟踪管理。 0.5.3更改 a)<质量手册>需更改时,管理部填写更改单,报总经理批准后,由管理部按更改单要求实施更改。 b)更改能够采取局部划改换字、换页和换版等方式。局部划改时,在更改处做更改标记,并做更改记录;改动文字较多时,可采取换页方式,并做更改记录;<质量手册>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换版时,在手册封面注明版次。 0.6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0.6.1质量方针 以质量求生存, 向管理要效益; 靠服务赢信誉, 用创新促发展。 质量方针含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存的基础。经过贯彻质量管理原则,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改进,追求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信誉,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0.6.2质量目标 质量事故为零,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8% 合同履约率100%,顾客满意度97%,三年内每年提高0.5%。 质量目标含义: 以质量方针为宗旨,经过持续改进,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改进,产品合格率、顾客满意率持续提高。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考试题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位名称姓名分数 一、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每题1.5分,共30分) 1、编写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描述其测量管理体系。() 2、测量设备是指工作计量器具和计量标准(包括标准物质)。() 3、测量设备的确认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4、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只能由第三方审核。() 5、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计量要求。() 6、任何测量都存在测量误差,因此也都存在测量不确定度。() 7、计量确认一般包括:首先是校准、必要的调整或维修,随后的再校准, 以及所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8、测量过程的设计应确保一旦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 和及时采出纠正措施() 9、ISO10012中的“验证”是指“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 10、企业必须建立测量设备的校准装置。() 11、计量职能是指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职能。() 12、计量特性是经过校准后得出的。() 13、标识不但能用于测量设备上,也能用于测量过程。() 14、经过确认合格用于某称重过程的天平,不一定能用于其他称重过程。() 15、封签被破坏的测量设备属于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16、测量设备中所说的软件就是指计算机程序。() 17、一个测量过程只适用于一台测量设备。() 1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 19、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应该包括:应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测量过程的控制应当按程序文件进行;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会使用多台设备。() 20、对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应当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标识;进行必要的纠正;停止使用不正确的测量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