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传播学》考试大纲

I 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

《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

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传播学教程大纲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把握传播概念

2、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

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2、信号与象征符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的定义

2、符号意义的分类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定义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定义

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

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2、群体的概念

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

种特殊的传播机制

第二节:组织传播

1、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

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

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

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

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五)“警钟效果”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

III 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拟态环境

二、简答题

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三、论述题

根据以下素材用传播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素材简)

综合素质能力测验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能力测验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 本次参照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能力测验》,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综合素质能力测验》主要测查报考者的基本素质、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及综 合运用的能力。《综合素质能力测验》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 断、资料分析为客观性试题,材料作文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 分钟,满分100 分。 二、作答要求 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 铅笔和橡皮。 如有答题卡,报考者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本人姓名 和准考证号,用2B 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和科目代码,客观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主观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包括理解语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材料主旨,把握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准确和得体地遣词用字、表达观点。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最符合题意,不选、多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例题1: 细节决定差异,但是,过早地于细节,会使你迷失在不重要的事物中,所以首先 要抓住基础,细节。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o

A.纠结忽略 B.沉溺摒弃 C.致力考虑 D.集中发现 答案:A 例题2: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出现在案例之后的。只有具备真实性、典型性、 多维性的案例,才能成为教学中研究讨论的优秀母本,由此而来的观点因为有扎实案例的支 撑,也才具有生命力、说服力、参考价值。脱离了真实案例而来的任何管理高论都是在浪费 公众宝贵的时间和热情。 这段文字中“由此而来”的“此”指的是: A.案例 B.实践 C管理学D.研究讨论 答案:A 第二部分:数量关系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运算和推断等。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个选项最符合题意,不选、 多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例题1: 每道题中提供一组数字,其中缺少一项,根据给出数字的排列规律,找出最符合题意的 答案。 例题:1,1,2,6,24, A、25 B、27 C、120 D、125 解答:正确答案应选C。

市场营销专业综合课考试大纲.doc

2010年辽东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专升本综合课考试大纲 《市场营销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本课程复习以《市场营销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及本纲要为依据,要求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察和应用能力考察两个方面,包括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了解: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掌握: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和说明相关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这是树立学生市场营销概念的重要要求,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重点掌握:是指能够根据学习过的市场营销基本原理和方法,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考试原则 本课程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不超过教学大纲,既不任意提高标准,也不降低要求。在教学内容范围内,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不属于超过教学大纲。 考试命题的覆盖面要广一些,要求覆盖到各章。在此前提下,适当突出课程重点内容。并要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及难易程度。 三、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有:多项选择、单项选择、问答、案例分析等四种。 四、各章重点 了解层次的要求即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范围,下面为掌握、重点掌握两个层次的要求与范围

第一章绪论 重点掌握: 1.市场营销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2.企业营销观念的含义及其演进,阐述五种观念的内涵及存在背景,新旧观念的根本区别 第二章企业战略及营销管理过程 重点掌握: 1.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点 2.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3.企业战略规划的内容与步骤 4.可供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方案 5.波士顿咨询集团法 6.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定义与步骤 第三章市场营销环境 重点掌握: 1.企业与市场营销环境的关系 2.市场营销总体环境、个体环境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3.在动态环境中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对策 第四章购买行为研究 重点掌握: 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外在因素 2.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点及相关的营销策略 3.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各步骤购买行为的特点与营销策略 4.生产者购买行为的特征 5.影响生产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一般掌握: 生产者购买行为类型 第五章市场细分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本科生课程学习手册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大数据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 (3) 2.1培养理念 (3) 2.2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培养模式 (4) 第三章课程体系 (4) 3.1“2+2”培养体系 (5) 3.2卓越计划 (10) 第四章主要课程简介 (12) 4.1专业必修课程 (12) 4.2专业选修课程 (19) 第五章未来发展 (25) 5.1 未来深造 (25) 5.2 就业前景 (27)

第一章前言 大数据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应运而生, 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行业企业等数据的大量汇聚使得数据演化为重要的生产力,逐渐成为经济的新资源、发展的新引擎、信息的新矿山、科研的新依据、决策的新源泉。大数据的存取、交换、分析、应用对相关学科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计算数学的内涵与外延:从硬件到软件、从存储到超算、从数据库到数据安全、从网络传输到并行计算、从数据分析到统计建模、从科学计算到优化方法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教育部2015年批准新增设立的本科专业。数据科学植根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但是在研究对象、方法论、学科体系等方面又与这些学科有显著不同。数据科学的内涵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来源多样、结构各异、规模巨大、传输高速、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为研究对象,解决大数据在获取、处理、分析、展示与应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计算等领域;第二个层次则是以大数据为研究手段的数据交叉科学,如生物信息、精准医疗、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这些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也在解决这些学科计算复杂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近一步的发展。由此可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内涵已经超出了传统学科的范畴,而是通过将统计分析、系统计算、交叉科学等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面向大数据分析全流程、大数据应用全产业链的完整知识体系,培养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能够积极应对全球工业4.0时代所特有

中国传媒大学 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艺术基础》是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考试内容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本考试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代艺术的热点现象和动态。 二、考试的内容 1.概述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本理论中常见观点及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时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形式出现。 2.考试范围 ●艺术的构成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artist)-艺术品(work)-观赏者(audience)-宇宙(universe)(艾布拉姆斯:四要素)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 ●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 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 ●艺术的分类 实用艺术,审美艺术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综合艺术)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 ●艺术思维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c9696098.html,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艺术的至境形态 艺术意象 艺术意境 艺术典型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内容:主题,题材、情节 艺术的形式:语言,结构、技巧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性质与社会环节 艺术欣赏的性质、过程及效果 艺术批评的观念及效用 ●艺术的起源 摹仿说 表现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艺术的发展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c9696098.html,2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附件3 2015年辽源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

故处理办法》等;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可直接打印)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组织的考试。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 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传播学 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 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

教师资格证-中学-2018-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 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 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 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教师职业道德

自动化专业综合课考试大纲

自动化专业综合课考试大纲 考试分成两部分,总分为300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测试部分(200分),第二部分为职业技能测试部分(100分)。 第一部分理论测试部分 本综合课理论考试总分200分。考试内容包括:《电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三部分。其中《电路》60分;《数字电子技术》60分;《自动控制原理》80分。 考试方式为闭卷。书面笔答。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电路》(总分60分) 为适应应届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招生考试的需要,结合目前各校高职各专业电路课的教学实际,制定本考试大纲,供考生备考时参考。 考试为笔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考试成绩满分60分,客观题25%-35%,主观题75%-65%。考试题型:填空、判断和计算。 一、基本要求 1、电路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重点掌握: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元件及基尔霍夫定律。 了解:受控源元件、非线性电阻的概念。 2、电阻电路分析方法 重点掌握:电阻及电源模型的等效概念;电路分析一般方法;电路定理。 掌握: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了解:Y-△联接电阻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诺顿定理。 3、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 重点掌握:正弦量及相量表示;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的相量形式;复阻抗;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 掌握:复导纳;耦合互感;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 了解:复导纳;并联谐振;功率因数。 4、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 重点掌握:换路定律;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了解:阶跃函数及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二、考试内容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动势、功率),欧姆定律,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基尔霍夫定律,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2、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阻的串、并及其混联,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和串、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 阅读理解能力

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19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新型大数据管理技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新型大数据管理技术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非常活跃的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研究领域,本课程将邀请目前活跃在数据管理领域前沿的三位高水平研究人员授课,分别对目前最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介绍,并结合这些新型的研究问题通过研讨的形式提高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将围绕大数据分析的最新技术组织课程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大规模图数据管理技术。汪卫教授将结合目前大规模中文知识图谱的构建与 管理展开介绍,并着重结合一些实际应用包括深度阅读、智慧城市等介绍大规模图数据的管理技术 ●移动环境下的大数据管理技术。 Hui Xiong教授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数据管 理技术,包括移动大数据管理的挑战、计算模型、不确定性数据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介绍。 ●大数据下的查询处理技术。 Zhiyuan Chen 教授将对大数据管理以及大数据 环境下SQL查询的处理技术进行系统介绍。 三位主讲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他们在VLDB、SIGMOD、SIGKDD、TODS等数据库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相信通过参与该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数据管理和分析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教师风采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1998年获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数据库与数据挖掘领域的 研究和开发工作。在SIGKDD、SIGMOD、VLDB、WWW、 ICDE、IEEE TKDE、JIIS等国际权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 文近20余篇,引用500余次。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上海市 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并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2005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ICDM、SIAM DM、CIKM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72学时学分:4 一、考试对象 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 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 (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 (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 (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 (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了解群体与组织 )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 (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 (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1)了解传播制度 (2)理解媒介控制 (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 (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 (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 (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 (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 (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 (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 (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 (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法 (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最新《综合素质》(中学笔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

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阅读理解能力

891数学专业综合课考试大纲.doc

891数学专业综合课考试大纲 请考生注意: 1、数学专业综合课试题含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统控制四门课 程的内容,考生可任选其中二门课程的试题解答,多选无效。 2、每门课试题满分75分。 常微分方程考试大纲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初等积分法 1、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可化为变量分离方程的类型、一阶线性方程与常数变易法、全微分方程与积分因子等的解法。掌握一阶隐方程与参数表示。 2、会应用降阶法解某些高阶方程。 3、会建立简单的微分方程模型。 (二)线性方程和线性方程组 1、掌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2、掌握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纽)的解法. 3、能应用线性方程(纽.)解的结构对方程的解做简单立性分析. 4、了解二阶线性方程的幕级数解法和Laplace方法。 5、会应用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分析振动现象。 6、会求二阶微分方程组的奇点及其类型 (三)基本定理 1、掌握初值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和解的延拓及解关于初值的连续、可微性定理 2、掌握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及证明。

近世代数考试大纲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概念 1、理解集合与映射的概念,掌握集合之间的运算,能够在集合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并判断两个映射是否相同。 2、掌握代数运算与映射的关系,能够建立有限集合之间的运算表,并判断给定的运算是否满足结合律、交换律以及两种分配律。 3、掌握同态映射、同构映射和自同构的概念,理解同态与同态满射(满同态)的关系,并能判定映射是否是同态满射(满同态),掌握具有同态满射(满同态)的集合之间的联系。能 够判立给定的映射和运算是否是同构关系,能建立两个集合Z间的同构映射。 4、理解关系和等价关系的概念,掌握等价关系和分类之间的转换定理,熟练判定给定的关系是否是等价关系。并熟悉剩余类的基本特性,能够建立整数间给定模的剩余类。 (二)群论 1、掌握群的等价定义和例子,理解左、右单位元,左、右逆元的意义,掌握有限群、无限群、群的阶和交换群的概念。充分掌握单位元、逆元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了解消去律的定义, 能熟练掌握群与阶的关系,会计算群元素的阶。 2、理解群同构、同态的定义,掌握一?个群的自同构的集合也成群的证明,掌握群同态的有关性质,并能证明在同态满射下,单位元的像也是单位元,元&的逆元的像是紅的像的逆元。 3、掌握循环群的定义和山生成元决定循环群的性质与特点,熟练掌握剩余类加群,并能证明任一循环群可以与整数加群或模为n的剩余类加群同构。以及与循环群同态的群的性质。 4、熟练掌握变换的符号的运用和变换的乘法,能证明可以成群的变换只包含一一变换,且单位元一定是恒等变换。了解变换群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任何一个群都同一个变换群同构的定理的证明。掌握元素求逆等运算。 5、理解置换与置换群的定义与性质,掌握每一个n元置换都可以写成若干个互相没有共同数字(不相连)的循环置换(轮换)的乘积的证明与运用。理解有限群与置换群的同构关系。 6、掌握子群的定义,掌握群的子集成群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与判定定理,并能掌握找出已知群的子群的一般方法,了解群与子群中的单位元与逆元的关系,以及子群与子群Z间的关系。 7、掌握陪集的定义,以及与等价关系和分类之间的关系,了解子群与陪集之间的关系,并能证明有限群的阶能被元的阶整除的定理,以及阶为素数的群一定为循环群的证明。 8、掌握不变子群(止规子群)的定义,能掌握一个群的子群是不变子群(止规子群)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