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技术报告

课题技术报告

课题技术报告
课题技术报告

《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2010-09-22)

《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于2008年7月10日由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为立项课题,课题组成员包括齐巧丽、张利英、李德新、李永文、刘志军、谢晓美等7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课题组成员中教务处副处长1人,农林系副主任1人,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1人,园艺教研室主任1人,教学组织与管理经验丰富,为本课题的教学改革及教学组织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本课题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代表针对三年制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时间2年,从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开始,至2010年7月课题研究基本结束,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可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研究农业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生产一线输送适合他们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农业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有利于缓解学校实践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有利于深化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帮助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

趣,是遵循职教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代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农时同步安排教学内容,形成以生产实践任务为中心,以农业企业为主要教学场所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本课题的创新点。目前各地职业院校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但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农业技术类专业的相关研究不多,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农业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出高技能型的优秀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1.创新和完善“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双周期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重点建设植物保护专业,带动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改革和建设。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途径,创新和完善“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双周期实践”农业技术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植物保护专业以培养“熟生产、精防治、会经营、懂管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植物病害防治、农业害虫防治、农田杂草防除、农药应用及作物栽培管理等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及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按照植物生长周期,结合植物生长周期内作物生产和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任务,分别实施校内专项实训为主和校外综合实训为主两个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第一个植物生长周期内主要通过课程中的单项实训项目和单一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第二个周期内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中的生产工作任务和综合实训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从单一到综合、从生手到熟练乃至独立胜任工作的阶梯式递进。学生的实训环境除在实训室安排基本技能训练之外,全部安排在真实的生产现场进行完成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以校企合作方式,基于作物生产、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工作过程,构建植物保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制定学习领域课程的

课程标准,开发建设8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其中1门达到省级精品课水平,2门建成院级精品课,1门建成学院优秀课程。

3.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企业聘请等多种方式,校内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校外特聘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专业骨干教师;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增聘植物保护方面的企业兼职教师9人。

4.建设满足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多方面需要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

整合现有校内实训室资源,通过新建、扩建校内实训室,在校内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在农业技术类专业现有1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新增7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为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搜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二)文献法

按照本课题德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献,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本课题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内在规律及属性。

(三)经验总结法

依据本课题实践结果,经过分析、归纳和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四)行动研究法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本课题提出的问题,边研究边实践(行动),以逐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完成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保定市植保站、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

利尔农药有限公司、河北天丰农产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农药企业、农业生产企业调研,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调查,确定了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指导、植物生产等岗位工作。植保技术推广岗位主要面向各级植保站、农药企业中的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专业合作社;农药营销岗位主要面向农药生产、农药经营企业;植物生产、植保技术指导岗位主要面向果品、蔬菜、农作物及种子生产企业。由此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农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指导、植物生产等岗位工作的“熟生产、精防治、会经营、懂管理”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学生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1、人才培养模式。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涉及的核心技能有植物病害防治、农业害虫防治、农田杂草防除、农药应用及作物栽培管理等,这些核心技能的学习和熟练掌握,需要学生在植物生长周期中参与植物生产的全过程,结合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生产任务,循环操作、反复训练,才能符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双周期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及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按照植物生长周期,结合植物生长周期内作物生产和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任务,分别实施校内专项实训为主和校外综合实训为主两个周期的实践教学,教学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第一个周期内重点培养学生专项技能,第二个周期内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该模式学生直接参与植物生产及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时间可以达到两个植物生长周期以上,学生的实训环境除在实训室安排基本技能训练之外,全部安排在真实的生产现场进行完成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教学组织安排形式如下:

第1学期:在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化学、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专门开设了一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主要是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通过认知实践,使

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病虫害症状特点及果树、蔬菜、农作物生长特性,加强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所从事岗位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培养职业道德,规划职业生涯。

第2~3学期:第2学期,在开设植物及植物生理、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农业微生物、农业机械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了一门“专项技能实践”课程,根据植物生产和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任务,结合作物生产过程开展专项技能训练;第3学期,开设植物病害防治、农业害虫防治、农田杂草防除、农药应用、作物栽培等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结合各门课程教学继续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实现专业技能训练在一个植物生长周期内按照生产过程持续开展。在第一个植物生长周期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课程中的单项实训项目和单一工作任务,主要培养学生植物病害症状识别、病原鉴定、病害发生规律调查、病害防治、农业害虫及为害状识别、农业害虫发生规律调查、害虫防治、化学除草、农药药效试验、农药使用及作物播种育苗、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控、花果管理等专项技能。

第4~5学期:第4学期,缩短暑假,延长教学周数,在开设植物病害防治、农业害虫防治、农药应用、作物栽培等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同时,在4~5月份和6~7月份分别安排为时4周和3周的实习,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综合实训。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中的生产工作任务和综合实训,突出培养学生植物病虫草害防治方案制定、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综合防治、农业害虫预测预报、农业害虫综合防治、杂草防除、农药营销和作物栽培管理等综合技能。第5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程,进行植物组织培养、食用菌栽培等拓展能力的培养,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对生产中的主要技术开展专题讲座。完成第二个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

通过两个周期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和植物生产的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使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从单一到综合、从生手到熟练乃至独立胜任工作的阶梯式递进,达到植保工、农资营销员及果树、蔬菜、农艺等高级工技能水平。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以独立完成各个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分析工作任务、查阅资料、制定工作计划、训练操作技能、评定工作成果全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能力等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6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适应职岗位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生承担一个员工的职责,完成一个员工的任务,接受企业对一个员工的考核,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岗前试用合为一体。

2、师资配备。每门课程安排2名教师进行教学,其中1名为主讲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任务单编制、教学内容讲授等工作,另1名为实践指导教师,主要协助主讲教师在具体工作任务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与管理等。

3、打破传统学期安排。根据3~8月份为植物生长及病虫草害发生主要季节的特点,缩短暑假延长寒假。第2、4学期延长至8月上旬,利用暑期作物生长季节进行教学;第3、5学期的冬季为作物生长淡季,缩短该学期教学周数,延长寒假,不仅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环境和现场条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也适应农业企业冬季招聘人员的特点,便于学生在第5学期末参加企业招聘选择预就业顶岗实习单位。

4、课程考核评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考核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及团队协作、出勤情况等;评价方式多样化,有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采用口试、笔试、学生互评、技能操作、答辩等考试方法,将考试过程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一览表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针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邀请保定市植保站、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利尔农药有限公司、河北天丰农产有限公司、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容及要求进行了深度访谈,逐一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整理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形成职业行动领域,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符合教学规律的处理,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工作步骤

植物保护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

注:带★学习领域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依据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设置公共基础和基本素质课程;为增强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拓宽就业面,确定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由公共基础和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体系开发及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课题组与企业专家合作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共同建设“植物病害防治”、“农业害虫防治”、“农药应用”等8门植物保护专业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并已完成部分课程标准制定以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任务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植物病害防治”和“作物栽培”课程2009年学院被评为优秀课程,“果树栽培”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精品课程。

3、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项目、学习任务、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方法、学生已有基础要求、教师执教能力要求、教学条件、选用教材(教材、实训实习指导、参考资料)、考核评价,各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点、技能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课程实践教学标准(技能名称、知识点、考核点、训练考核地点、指导教师条件、所需条件)。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与聘用

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学术活动和培训、参与企业实践和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主持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开发等多年的培养锻炼,齐巧丽、卢伟红、李永文、刘志军等老师已成长为行业专家,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被学院分别聘任为植保专业、园艺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了1名植保研究所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帮助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2、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参加专业技术交流、到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研修等培训,承担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开发建设、到企业及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以张利英、李德新为代表的专业老师已成为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极大提高。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与其他两个专业共同建立了由植物保护、农业生产、农资经营方面的行业企业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4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队伍每年稳定在15名以上,建立了兼职教师管理考核制度,加强了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与指导。兼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建设,并帮带青年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专职教师一起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2008年,学院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投资30余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农业技术类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增置仪器设备和标本,扩建了植物病理实训室、农业昆虫实训室、病害与昆虫标本陈列室;增置仪器设备,把原来的综合实训室改扩建成园艺实训室、作物栽培2个实训室;其他实训室也进行了相应的整合,

现已建成设施一流、技术先进,包括10个实训室(场所)的现代农林技术实训基地,同时能满足学生实训、技能鉴定、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等多种需要,成为教学实训、行业培训与技术推广的共享平台。

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实训室一览表

2、校外实训条件建设

以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农林技术类专业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7个校外实训基地,现实训基地数

量已达到21个,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课内实训及顶岗实习需要。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成立实训领导小组,制订实训实习计划,共同组织管理,各专业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措施来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聘用并培养兼职教师、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校内考核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来保证校外实训的有效实施。

农业技术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并形成“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双周期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建成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专业群,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农业技术类专业被学院确定为示范专业。

3、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8门,其中果树栽培课程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精品课程,植物病害防治和作物栽培课程被学院评定为优秀课程,并完成了部分课程标准的制定。

4、形成“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的专兼职教师结构明显改善,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

5、按照“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产业化运作方式”的建设思路,广泛吸引社会资源,自建与共建相结合,建成满足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多方面需要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2010年上半年该基地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成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挂职实践、学生就业三位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达到100%。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专业建设理念更加先进,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农业技术类专业群已成为保定市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力量。不但在学院专业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对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与改革也同样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已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家将陆续投入300多万元加快基地建设步伐,该基地必将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服务等多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型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高素质职教人才培养工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服务保定市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创建和谐共赢、多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难度较大。涉及院校、企业双方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院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切身利益,十分复杂。院校要解决寻找合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定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学生到企业,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院校。企业要解决如何安排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何参与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协调培养人才和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都需要各方相互协调解决。显然,这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工作相比,要困难得多。因此,亟需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有机统一的工学结合利益责任共同体,使校企双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对校企合作机制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完善,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跨越式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课题研究报告 北京市大成学校徐朝辉李英一、研究背景 我校从2002年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作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得到了总课题的帮助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老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点难点无关的地方,并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初中语文“分层推进”自主学习的研究》 微型课题报告 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初中的语文老师感慨地说:“现在一个班级犹如一幢五层楼,每层楼上都有一些学生”。言下之意,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档次各异,而传统的的班级授课制,又只注重面对群体,忽视个体,导致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教师“不讨好”。其结果与素质教育“全面抓,抓全面”的宗旨大相径庭。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施教,既注重群体的共性,又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以人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实验指导思想 (一)、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 小平同志在l984年发布“三个面向”的指示,是以人为本的。“异步推进教学法”总的指导思想。吕叔湘把“三个面向”解释为“第一个‘面向现代化’,简单点说就是高效率,而要取得高效率,势必要高速度;第二个‘面向世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要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第三个‘面向未来’,就是要更进一步现代化,更进一步国际化,而不是相反。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决废除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开展“听、说、读、写”各层次的训练;以人为本,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学生适应未来的挑战,努力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有用人才。 (二)、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本实验追求的目标。本实验中的“四阶六步”就是按叶老这个思想来设计的。特别是“四阶”中的“引读感知,启读生疑,研读演练,迁移运用”是熔“听、说、读、写”于一炉,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四个“认知阶段”整合起来,使学生遵循认知规律,异步推进,提高阅读效率,丰富写作技能,而施教过程中的“先死后活”“先扶后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逐步做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教师,自能作文”。 吕叔湘先生早在20年前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志公先生也曾说“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吕叔湘先生指出:“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张老也指出:“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根据吕老和张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进行了高效低耗的研究,而要达到“高效”,势必要大面积提高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二)理论假设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二、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评审意见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专家组评审意见 评审指评议和审查;审议,你有没有见过关于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呢具体是包含哪些评审内容呢下面给大家带来专家组评审意见范文篇,供大家参考! 专家组评审意见范文篇一关于《xx水务有限公司分水岭水厂技改工程节能评估报告表》的专家评审意见 受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济南智华咨询有限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文)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0年第6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组织电气、给排水、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济南泉城水务有限公司分水岭水厂技改工程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简称“节能评估报告表”)进行了函审。专家本着科学、客观、公正、负责的精神,对本《节能评估报告表》进行了认真审阅后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评估依据 1、严禁采用“十一五”相关规划纲要; 2、更新过期作废标准,如:《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采用GB50335-200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更新《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采用GB50060-2008版;

3、删除本报告未涉及的标准规范,如:《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节能篇(章)编写通则》(Q/CNPC64-2002)。 二、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应明确水厂电力供应的具体变配电站单位、距厂区的距离和方位,并分析其供电容量、现有负荷,说明供应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后期运行 能源需求。 三、工艺流程与技术方案 1、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对原有工艺、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该节内容主要是改造后的工艺流程与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须增加相关内容; 2、项目场区东西高差较大,“节能报告表”应补充说明项目原有及新增净水设施平面及高程布置方案,分析如何利用自然高差降低能耗措施及效果;并说明如何处理原有设施与新增设施的关系,尽可能在项目建设期保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 四、主要耗能工序、耗能设备、辅助生产系统 1、复核生产工艺年运行时间,完善主要用电设备年耗电量计算过程; 2、补充虑膜的产水率数据,并与同行业进行比较,进行先进性分析;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省级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课题组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激发学生内心潜能,学业成绩才能发挥效益成为道德品质的杠杆。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农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经济重压下家长形成急功近利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大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师生心情不爽,教学成绩老师感到郁闷,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7年以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从备课到上课,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行为需要我们重新建构。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构建新型了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了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3月15 0, 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有幸被批准立项。近年来,我单位在课题组的引领下,以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克服数学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创造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获得良好学业成绩,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校级课题研究

校级课题研究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校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

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章治国 成员,程娟,英语, 周晓红,语文, 张惠敏,语文, 章艳平,数学, 尚金锁,语文 , 李书龙,数学,

研究性学习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水南中学高一(8)班物理研究性学习组课题研 究成果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重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航天科技迅速发展“神五”、“神六”、“嫦娥一号”相继发射成功,为更好了解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射升空,回收的过程,体验导弹的飞行与飞机的飞行原理及不同点,了解航天科技,热爱航天科技,我们物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查找资料之 后动手制作水火箭。 根据查找的资料:“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 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 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我们于2009年3月开始动手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制作完实验器材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验,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在组长曹隽羽的主持下,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内容是“制约‘水火箭’发射高度的因素有哪些。”郑华同学说:“‘水火箭’发射高度与‘水火箭’自身的质量有关。”金炯民:与瓶内的气压有关。郦雪琪:与瓶中灌水的质量有关。钟思远:与“水火箭”的外部形状有关。罗斌:与瓶口的橡皮塞和金属气门的质量有关。 上述同学在提出自己的假设之后,都对假设的“因素”进行了推理和验证,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依据。 下面仅举一位同学的假设与求证。 假设:“水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水火箭”的质量有关。 求证:设“水火箭”自身的质量为m,发射速度为vi。所谓“水火箭”的发射速度是 指水、塞和气门喷出时“火箭”向上的即时速度。被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的水、橡皮塞和金属气门总质量为m,喷射物向下喷射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nv i+m (-v 2)=0 ??? v1=m2v2/m1 说明:vi与m、m、v2有关。 如果m、v2保持不变,则“水火箭”发射时的速度与自身的质量成反比,即:m越小,vi越大,vi越大,发射越高。 故“水火箭”的发射高度与“水火箭”的质量有关,即m越小,发射越高。 组长曹隽羽说:“我推出‘水火箭’发射速度公式v i=mv2/m i,应该是正确的。我们来做 一个实验证明‘水火箭’质量m越小,发射速度v i越大,发射越高。”金炯民:在研究一个变量与几个变量的函数关系时,我们可以选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里面灌水的质量、橡皮塞和气门的总质量m相同的“水火箭”,将其中一火箭瓶颈上绑上一块环形铁块,使两个“火箭”的质量不同,进行发射对比实验。郦雪琪:你的假设实验只控制了一个变量m不变,还有水、塞子和气门向下喷出的速度

信息技术课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探究的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却能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为此,我们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经过努力,该课题得以顺利实施。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各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又加强合作。在分管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不断调整思路,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制定出了具体细致而又切实可行的课题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进行本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广泛查阅各种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有针对性的设计了检测表,分别用于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现状。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发展,我们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订阅了多种电教刊物,并在阅览室安置了阅览书架,便于教师及时阅读。 (2)课题组成员例会制度 为加强对课题开展过程的管理力度,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一般是一月一次),通报情况,讨论分析研究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安排下一步的工作等。 (3)教学观摩制度 课题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至少上一堂(课题)研究课,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以便为课题研究提供个案。 (4)检查考核制度 科研室每期都对每位课题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参加课题活动次数、学习笔记内容、论文及赛课获奖情况等方面,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类评优评先的依据。 (四)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教育的发展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的关键,在于拥于一大批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而教师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培训才能实现。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主要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培训。 二、研究的成果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方案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 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 薛华

“半成品加工”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薛华 一、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者涌入乌鲁木齐,据公安部数据显示: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乌鲁木齐共有流动人口858756人,创历史新高。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占汉语系总人数的90%,而其中以甘肃宁夏两地的回族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有的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有的从五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有的从山区转来的学生,甚至从没接触计算机。这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每班平均不到5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于学习时间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直接带来了不同的学生个体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在对某一内容教学时,既要保证每节课知识点前后衔接性,又要让每课的操作内容上的独立性。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练习一般都是在前一节课的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或加工的,但如果前一节课作品完成的不好或没有完成的同学,他们在新课的练习中就没有“加工”的对象了,难以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正是由于学生的自主练习中由于个性差异,时间有限,前面的技术没有掌握,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存在较大的困难,由此形成学生技术操作盲区,恶性循环。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加工的对象——半成品,我尝试对“半成品加工”教

学策略进行研究并付诸实践,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什么是“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 “半成品加工”就是给师生提供一种“待完成的教学模具”。这个名词是借用工业半成品加工的一个叫法。实际上大家常用这种方法,对关键教学技术进行的“留白”,师生补充以后即变为“成品”。 “半成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都不破坏整体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而且可以简化整体策划、从头制作的过程回避了学生自我作品的进度差异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采用“半成品加工”策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需求的内涵和技术操作要点,提高了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优化了学习情境与训练环境。 三“半成品加工”策略的适用范围如下: 第一,适用教师讲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对技术点起支撑作用。 第二,适用学生迅速配合教学进度进行实践。 第三,适用技术点测试和过程评价但不适用学生终结性(作品)评价。 四、“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应用 1、保证了作品的完整性 在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课《列车飞驰》教学内容中,图形的复制粘贴是本课重点,可作品背景起伏的山峦需要用到“曲线”工具,学生还没学过,这时候使用“半成品”背景图,给学生充足的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doc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自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和全体研究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各项研究工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要将传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协作的方式,通过网络建立资源的共享以及资源的交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相应的情境,模拟相应的场景,进行适当的模拟实验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如何用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益我们研究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没有很好的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和策略,怎样才能提高它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又不应局限于课堂,学生将来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外,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与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新一轮课堂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自主的、探究的、协作的课堂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现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武装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延伸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发现、自主的探究,并从中有所获得,有所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进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迎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观点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相关的情境、模拟实验,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机与欲望的引导下积极的投入到学生中去,提升课堂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课题

附件2: 河南省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 课题立项·审批书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农村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 申请单位虞城县沙集初级中学 填表日期2013-3-13 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的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审批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立项·审批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成果发表时,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在成果分享时,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在成果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在成果署名时,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挂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循科研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

专家评审意见

专家评审意见 篇一 关于《xxxx有限公司分水岭水厂技改工程节能评估报告表》的专家评审意见: 受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济南智华咨询有限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xx]28号文)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xx年第6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组织电气、给排水、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济南泉城水务有限公司分水岭水厂技改工程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简称“节能评估报告表”)进行了函审。专家本着科学、客观、公正、负责的精神,对本《节能评估报告表》进行了认真审阅后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一、评估依据 1、严禁采用“xx”相关规划纲要; 2、更新过期作废标准,如:《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采用GB 50335-20xx《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更新《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采用GB50060-20xx版; 3、删除本报告未涉及的标准规范,如:《固定资产投资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节能篇(章)编写通则》(Q/CNPC64-20xx)。 二、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 应明确水厂电力供应的具体变配电站单位、距厂区的距离和方位,并分析其供电容量、现有负荷,说明供应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后期运行 能源需求。 三、工艺流程与技术方案 1、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对原有工艺、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该节内容主要是改造后的工艺流程与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须增加相关内容; 2、项目场区东西高差较大,“节能报告表”应补充说明项目原有及新增净水设施平面及高程布置方案,分析如何利用自然高差降低能耗措施及效果;并说明如何处理原有设施与新增设施的关系,尽可能在项目建设期保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 四、主要耗能工序、耗能设备、辅助生产系统 1、复核生产工艺年运行时间,完善主要用电设备年耗电量计算过程;

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精神,同时也更进一步曾强了小组成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整个过程计划有序,操作得当,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教师层面,通过研究课题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教师的课动起来,活起来,紧起来了。 从学生层面,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反馈等形式,把形成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的原因充分暴露出来,为今后的整改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最终使学生从课堂中收获真正的实惠。在此次课题研究中,共收集理论学习资料共余份(含个人反思),学生调查问卷余份,共上实验课10余节,并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会议记录,教学随笔等过程性资料。从整个研究的的过程和方法来看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高度重视。接题后迅速行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课 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计划进度、汇报方式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并对小组成员的分工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从思想上将此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方法科学合理。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围绕研究课题,我们主要运用了调 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学习、问卷调查到课堂实验与分析,再到反思总结和资料的收集,层层推进。并且要求成员在每个环节的开展中写出自己的研究感悟,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心得,最大程度的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扎实性。 三、成果丰硕实用。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形成了 良好的教研氛围,在理论学习阶段全体成员各抒己见,讨论认真,并对

学习材料形成了自己的感悟,活化了教学思想。实践阶段。以实验课为载体,认真分析、积极改进,课堂的氛围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积累了多种过程性资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在此次课题研究中也能积极配合,学风日益浓厚,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中收益,提高了成绩。 效果与反思: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为后续的改进方法提供切实的参考和依据。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主要为: 1.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思想。 2.学生学习水平差异悬殊,导致合作不能正常开展。 3.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合作缺乏外界动力。 4.学生知识面窄,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广,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探究的必要条 件。 通过的对这些问题的查找与揭露,使师生明确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在无形中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检验和纠正,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本次教研课题的操作性和实战行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成功的查找出了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但我们并不会停止不前。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应对策略和改进方法,并积极投入课堂实践,让教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课堂,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成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利华分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 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信息技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变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作为现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02年,我校被评为省首批现代化示范学校,2004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课改学校实验基地铜牌,这些促进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为一所热门学校。 本课题研究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的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地演示工具,课堂上热热闹闹眼花缭乱,使信息技术变成教学过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谐相处、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校从一所热门学校向品牌化学校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报名及平时的考查产生“层次”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并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小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问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2、我校的情况 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我校学生们肩负着考大学的重任。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有安排信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们来自我县的各个乡镇,信息能力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英国现代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这为我们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