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与健康知识篇

体育与健康知识篇

体育与健康知识篇
体育与健康知识篇

第一篇体育和健康知识篇

第一章体育概述

第一节体育概述

一、体育概念

“体育”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解释,以英语为例,有用Physical calture,直译为身体文化;有用Sports,直译为体育或体育运动;有用Physical eductation and sports,直译为体育运动;有用Physical education,直译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身体教育),简称体育。

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17-18世纪,在西方教育中加入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分类活动综合,统称为“体操”。19世纪,一方面体操(指德国体操)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逐渐开展并超出了原来体操范围的运动项目,建立了“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即体育)这一新的概念。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词并用混存,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称“体育”。

在中国,到20世纪初,军队训练中引进了国外的新式兵操。后来在教育制度中纳入了兵操的某些内容,当时把体育称为兵操或体操,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称体操科。期间,陆续传入田径、球类等运动,于是“体育”(英文:Physical education)一词被启用,这一段时间,体操和体育两词并存混用。1923年,当时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颁布的《中小学课程纲要》中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自此,“体育”一词便逐渐代替了原来意义的体操。

近几十年来,体育的实践有了大的发展,出现了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3个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内容,并逐渐形成为一个和教育、文化相并列的新的体系。50年代,各国学者感到“体育”(即:身体教育Physieal education)一词所反映的教育范筹,已不能概括新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术领域的全部内容,而需创立一个新名词。1953年,有40多个国家在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国际体育会议,曾讨论过此问题。1963年成立了“统一体育术语国际研究会”,会议讨论了体育概念这个问题,诸多国家提出了解释:

前苏联:身体文化和运动。习惯译为体育和运动,简称体育运动。解释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是为增进健康、发展人的身体能力、并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利用这些能力的一个社会活动领域”。

美国百科全书用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即体育和运动。译文为:“泛指一切非生产性的体力活动,即从兴趣出发,以竞技为目标和以强健身体为目的的体力活动。”

国际名词协会出版的《体育名词术语》中Physical culture直译为身体文化,一般译作体育。解释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它综合各种身体练习(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能(力)和精神潜力的范筹、规律、制度和物质条件。

中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是指身体的教育;广义是身体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者的总称。目前我国对体育概念的解释是: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

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体育的组成

(一)学校体育(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学校体育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体系的;是体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合部;是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

在欧洲,古希腊已将体育列为教育内容。特别是在封建领主割据的时代,军事体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殊需要,因而“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成为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18世纪后期,普鲁士教育家J·B·巴泽多把卢梭的教育观点运用于德国,在所开办的泛爱学校中,比较突出体育和劳动的结合,学生每天2小时读书,体育和音乐3小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早的学校体育体系。

中国的学校体育,起源于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御是军事投射和身体训练,礼、乐中的舞蹈也有锻炼身体的功效。学校体育形成主要在近代。清末,1901年的废除科举;1903年仿照外国兴办学堂,在课程中开设“体操课”,每周2-3课时;1923年的学校课程纲要开始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每周做2-3学时。而学校体育体系的建立完善还在于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成立教育部体育处,管理体育和大纲,1956年开始使用统一教学大纲、教材,明确了目的、任务,1979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二)竞技运动(Competitor sports)

竞技运动亦称竞技体育,源于拉丁语Peportare,本意是“离开工作”,即通过一些愉快轻松的身体活动使人转移对日常生活的艰辛和压力的注意力。而后传入法国,在古代法语中被标记为Desporter,其含义是“情绪转移”、“高兴”、“愉快”、“玩”“忍耐”等等。15世纪又由法国传入英国,并经过disport以及Sport的演变,17世纪以Sport固定下来。英语中竞技运动概念主要的含义是从劳动、义务和拘束中脱离出去,转移自己的情绪,游玩开心,并不伴有激烈的身体活动的胜负因素。18世纪以后,竞技运动中出现了以强调胜负为目的、竞争激烈的身体活动。19世纪末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运动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使现代竞技运动有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性、组织性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密切结合,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效。

(三)社会体育(Popular sports)

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休闲、养生、医疗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开展的广泛性和社会化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安定等因素。从发展趋势看,社会体育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普及程度或开展规模,都不亚于竞技体育,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功能

(一)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

“强身健体”是体育本质的功能。体育以身体运动为基本表现形式,通过科学组合的身体锻炼给予各器官、系统以一定量和强度的刺激,促进身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展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趋优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体质和健康的概念

体质:是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心理因素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不仅没有疾病和伤害,而且包括身体、精神方面能迅速完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体质和健康的关系:健康是评价体质状况的基本条件,体质则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2、体育对促进健康的作用

(1)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身体健康包括正常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实践证明:科学地、长期坚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能产生良好的刺激,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有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延缓有机体适应能力的降低、推迟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所发生的退化性变化、使中老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2)精神健康被视为身体的支柱。1977年,科学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强调在健康诊断中应包括社会环境而引起的心理因素,并把良好的心理调节活动和精神卫生,作为判断精神健康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磨炼意志、催人奋进、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合作,从而排除个人性格和心理状态中不健康的因素,使人体在健康的和谐统一中变得欢乐、轻松、愉快。

3、体育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体质作为健康的物质基础,首先,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改造人体器官系统。第二,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第三,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素质。第四,促进心理健康。

(二)体育最基本的派生功能——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作用的广泛性而言,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体育的其他社会功能无法比拟的,所以,人们都高度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从来都把体育视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重视这个特定领域里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备的修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是体育在学校发挥教育作用的主要使命。为达此目的,学校通过完整的体育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和发展身体的教育,使他们获得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运动实践能力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学中,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课程的首要内容。

(2)现代教学论提出的三大任务:教育性、教养性、发展性。教育性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行为;教养性是使学生掌握体育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提高对体育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发展性是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思维、适应能力等。

2、体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就社会教育体系而言,体育所独具的活动性、技艺性、竞技性、群聚性、国际性、礼仪性等特点,成为一种传播体育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社会公德方面、教育人们要以社会保持一致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因为竞赛的礼仪形式,激烈的竞争气氛,高超的表演技巧和比赛的胜负结果等因素,在同伴和同伴之间,同伴和对手之间,观众和运动员之间产生极其复杂的感情交流,并激起人们的荣誉感、责任心、集体观念、民主意识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通过体育实践诱发的社会教育因素,使体育的社会影响变得更加深刻,并产生不可低估的社会教育作用。如,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连续五次夺冠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以女排精神搞四化”,激励不少人在坎坷和逆境中奋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获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15枚铜牌,奖牌总数居世界第三位,这使全国人民乃至海外炎黄子孙无为之感到自豪。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展现了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事业的稳定、繁荣,再现了我们讲科学、求实效、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意识。中国足球44年的期盼,终于冲出亚洲,使全国人民心情舒畅,士气鼓舞,更加团结。这些都无

疑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增添更坚定的信心和力量。

3、体育的娱乐功能

体育从产生就带有游戏、娱乐的成分。古代音乐和舞蹈等身体活动紧密联系,体育和竞技的萌芽本身就蕴含娱乐的因素。原始人在狩猎之余,为宣泄情感而进行嬉戏活动,在后来的各种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和表演中,都对人们起到娱乐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现代化、电脑化,劳动者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和休闲运动来消除疲劳、娱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同时,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又为人们的体育娱乐和休闲运动提供了机会。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如今观赏各类运动竞赛和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另外,人们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更增添无穷的生活情趣,成为现代都市人娱乐的新时尚:跑步使人感到节奏鲜明,勇往直前;打球使人配合默契,分享取胜的欢乐;游泳者搏击于碧水清波之中,其乐无穷;举步登高,万物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远足旅行,空气新鲜,享受绿色的神韵。由于体育有诸多的娱乐功能,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对体育的娱乐功能予以了高度概括:“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强,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4、体育的军事功能

体育和军事,是相互联系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更是相互促进的。

(1)军事对体育的历史性促进。在为应付战争而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创造出若干流传至今的丰富的体育内容:

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出现培养军官的专门学校,其主要内容是赛跑、划船、游泳、摔跤、器械对打等。

中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田猎等军事训练制度,其主要课程内容是射、御等;在近代北洋水师学堂中开设了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等项目。

(2)体育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

战争需要身体强健、勇猛顽强、技艺不凡而又吃苦耐劳的士兵,由于体育训练能有效增强人的体质、磨练意志,因此体育便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

5、体育的经济功能

体育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现为体育的进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和促进关系。随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动化、电脑化生产方式的运用,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和强度,使人们的余暇时间不断增多。因此,余暇体育、户外运动、娱乐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首先,可以推动运动器材、服装、饮料、药物等行业的发展,第二,在新的经济时期,健康的体育作为人类生存的机会进入市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使健康已成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促使人们投入到体育的市场之中。第三,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大、中型国际、国内比赛的增加,需要建设大中小型不同标准的体育设施;带动交通、邮电、旅游、商业、饮食娱乐服务业的发展;电视转播权、门票、体育彩票、邮票、纪念币、印刷宣传器以及广告等都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从而开辟了广阔的体育市场。伴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化倾向,奥运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84年洛杉矶奥运会,增加2.5万个就业机会,增加收入32.9亿美元,获得盈利2.25亿美元;88年汉城奥运会,增加3.4万个就业机会,盈利3亿美元;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增加收入51亿美元,盈利1000万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总收入17.56亿美元;预计北京因2008年奥运会每年GDP将增加0.3%,奥运会8年累计贡献1.38万亿人民币。

6、体育的政治功能

体育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始终客观存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在带有方向性问题上,都要求体育服从政治的需要,同时也充分利用体育对政治所具有的影响。从体育和政治的关系看:(1)古代社会,竞技和政治关系非常密切,竞技往往成为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古希腊人利用恢复奥林匹克竞技会的机会,在伊利斯大国王依菲斯特的政治周旋下,终于确定了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公约,由此开始了体育为和平政治服务的先驱。

(2)体育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的需要推动着体育的发展,通过体育竞赛可以改善和促进国家之间关系,提高国家地位和威望,显示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振奋民族精神,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如:第十六届奥运会,我国抗议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阴谋,断然宣布不参加;非洲国家体育组织集体抗议种族歧视,抵制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

(3)体育为外交服务。利用体育为本国外交政策服务,如:唐朝和吐蕃的“马球”交往;中国的“乒乓外交”,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4)政治也影响和制约体育的发展,把体育当作政治斗争的砝码,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希特勒为了炫耀武力,不惜耗费巨资兴建了被称之为“冠绝一时”运动场地;为了标榜日耳曼人种的所谓“优秀”,竟蛮横地拒绝为夺得四枚金牌的著名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颁奖。使得整个奥运会被笼罩在军阀主义和纳粹西斯主义的不祥气氛中,结果为法西斯分子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反动政治宣传机会。

四、现代社会和体育

全面理解现代社会和体育的关系,必须了解人类的“需要”理论,由“需要”才能全面理解体育的发展、进步,才能认识现代社会的体育需要。

(一)体育和人类社会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类正是因为生理、社会需要才得以生存、生活、参和社会活动。“需要是发明之母”,交流思想,产生了语言,为了帮助记忆,发明了文字,为了遮风避雨,盖起了房屋,同样,为了生存,产生了体育。

2、体育和生存的需要——由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生存和防卫)。生存需要作为人类的主体需要,它受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规律所支配,例如:“饥思食、困思寝、久卧思动、久动思静”,这就是对“需要”的形象化描述。早期人类为了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必须接受自然挑战,创造生存基础;为寻找食物而攀山涉水,为捕杀猎物而掷石投棍、为追捕和逃离野兽而奔跨越沟,为了防卫需要,还必须掌握格斗、游泳等技能,于是便形成了体育的初创。

3、体育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人类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体育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和社会同步发展中,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生理需要,还必须根据社会需要,通过体育,为社会服务;生存需要萌生了体育,但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都是来自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艺术、教育。

(二)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现代社会是指以工业发展为标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它展现的特征为:首先,社会发展可持续化;第二,社会资产投入无形化;第三,社会知识化;第四,教育终身化;第五,社会生产方式的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第六,信息传递网络化。

(三)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带给现代人的影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无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莫大的进步,同时,它给人类也带来了许多危机和不利的因素,人类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将面临高科技的挑战;第二,将面临道德和情感危机;第三,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第四,我们将面临现代化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

(四)现代社会需要人的现代化

1、关于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主旋律,在对现代化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注意到一条从“重物”到“重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线索,即经济的起飞是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经济的起飞,一切现代化都谈不上。但是经济的起飞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时机、有一个适当的政治结构来保障,而政治的变革首先又要以人的观念变革为前导。

人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中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构件

(2)人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导动力

(3)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和终点

(五)现代人的界定内涵

现代人的特性,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乐于接受新的经验,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他能够适应和乐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对改革是持欢迎的态度,他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第二,他见多识广,有参和社会事务和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他有鲜明的个人效能感,相信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控制能力,即自信心;第四,他不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束缚,特别在决定个人事务时,高度独立和自主。

人的现代化内涵,是个有既定运行目标,多层次、多因子、开放型的动态发展系统,它以现代社会环境更新进步为互动性背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以人的素质、潜能开发为动力基础,以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进步为主要景观特征,以人的社会心理、观念进步为内核,以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而现代人素质的综合提高和升级,已构成人的现代化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机制。人的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包括多重因素,归纳为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四大类。

(六)现代社会需要体育来对现代人进行培养

1、健康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健康定义为“使个体长期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以及社会方面的能力”。从这两个权威性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更重要的心理健康。可以说,人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即指人们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遇到困难、挫折、突变等情况时,也能够做到心理和谐,情绪稳定,精神饱满,从而正确地对待、处理和排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2、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当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信息转移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这预示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而使得知识、人才、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创新能力等要素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的人才。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对现代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健康的身心首先是体质、体能良好,体格健壮,适应能力较强;第二是体能全面;第三是健康的心理。

(2)高超的智能首先,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第二,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第三,还应具有竞争能力。

(3)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社会的人,其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等是最基本的并为全世界认可的,其中尤以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最为重要,是人们取得成功所必备的思想品质。

3、现代社会更需要体育——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作用

文明的进步和体质的弱化。在文明程度还很低的时候,人类为基本生存,安全需要而发展自身的身体能力;大工业诞生以后,综合性体力劳动过渡到片面性体力劳动;一方面创造了近代体育,但另一方面使人类体质开始相对于动物身体之比的弱化;信息产业的兴起,片面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尽管人类医疗、卫生、环境、体育手段等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人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人体的弱化在加速。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不可避免地成为主导地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育,现代社会更需要体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能促进身心健康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新信息、新观念、新学科、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人类进入一个知识纵、横交叉一体化的科学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高层次、多系列和高度综合化的发展,知识数量不断增长,更新同期加快,从而使很多人丧失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哪怕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学者,所掌握的都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人类有限的适应性,受到极限的挑战。其后果不仅对精神健康(如精神压抑、郁忧症等)、体质受到潜移默化的、久远的损坏。而体育既是对过去生活的连续和弥补,又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和承接,体育是人类缓慢的生物进程和急速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润滑剂;体育是追寻心理健康最有益的方式;体育是追寻健康最积极的方式;体育是增强健康最有趣的方法。

(2)体育能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体育能提高大脑皮质反应的灵活性和工作能力,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可以发展积极思维、良好记忆和集中注意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知识所必备的生理和心理品质。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已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脑力劳动其机能特点是呼吸表浅,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下,肌体肌肉活动量大大降低,但大脑神经系统却处于高强度状态,疲劳的产生会使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以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大脑的供氧,从而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现代人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求效率。“效能”、“信心”、“效率”,在体育教育中均有体现,特别是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或运动员都会在这方面得到锻炼。这也是运动员拼搏精神的心理基础。

(3)体育能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体育运动是一种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各种竞赛都有严格的规则,又是在一定的执法人员——裁判员、教练员的直接监督、教育下有组织的进行,参和运动和比赛的人必须遵守这些准则,这也是对培养人们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强化。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体项目的运动,要求个人之间相互配合才能进行。如排球运动,通过一传、二传和攻手的密切配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足球从守门员到后卫队员,中场组织和前锋队员形成一个整体,团结协作才能赢得比赛。体育运动的这些特性,对培养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

第二节高等学校体育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铸造,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进德、益智、促美,达

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二)高校体育的任务

高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完成以下五方面的任务来具体实现的。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促使学生努力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5、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二、高校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课

体育课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是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而组织的专门的教育过程,因而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体育课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健康第一的思想。党中央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更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第二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学会生存、学会健康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高。

第三是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是新世纪教育和人的发展总趋势。要重视把运动、体育、健康置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之中。

第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作为现代教育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的体育和健康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实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第五是个性教育的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创造良好的氛围,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天赋,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六是整体化的课程建设思想。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观赏参和相结合,运动是手段,体育是过程,健康是目标,教书育人,全面培养,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整体化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2、体育课的性质和任务

体育课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现代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高等教育和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的基本概念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有关体育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复合性教育过程。

体育课的目的旨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行为过程,促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念,不断提高体育能力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和重视身心健康的习惯,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课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其二是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全面学习体育运动技术过程中,掌握适用的基本技能,为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是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意识,通过掌握和运用科学组合的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其四是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勇敢顽强、善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3、体育课的设置和时数分配

由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必须开设体育和健康课程;三年以上学生开设体育和健康选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它在学校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把“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作为法规条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执行。

根据教育的总目标和体育学科及现代课论的自身规律,有针对性地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体育课。

(1)必修基础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现代健康观念,真正地懂得:健康是目的,体育是过程,运动和身体练习是良好的手段;掌握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机能,增进身心健康。既要重视和中学体育和健康课程相衔接,又应注意为一下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宜在一年级开设。

(2)必修选项课在一年级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特长和身心发展水平,以某一类(组)运动和身体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组织系统教学,通过学习和掌握该项目的相应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加对参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培养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获得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本课程宜在二年级开设。

(3)选修课在一、二年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体育运动设施、气候、地域、师资队伍、传统爱好和习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开设若干门以某一类(组)或某几类(组)身体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注重健康行为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4)训练课程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并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开设的一种专门的课程,是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措施;肩负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参和校际和国际交往、为校为国争光的使命。

(5)保健课系个别身体异常和少数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高年级)。根据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增进体力,帮助恢复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矫正某些身体缺陷,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和健康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注重康复、保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二)课余体育活动

高等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对于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国各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和传统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这对巩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文化学习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清晨运动

早操应视为每天从事有效脑力劳动的准备活动,它可以消除抑制,兴奋神经,加强条件反射,活泼生理机能,促使机体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大学生们的个体需要:轻音乐相伴的健身跑,新推广的集体广播操,太极拳、迪斯科健美操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锻炼等,定点辅导,分班召集,个人活动相结合,有统一要求,也有相当

的自由度,实效性很好。许多高校把加强早操作为抓好校风、学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是有远见卓识之举,理当效法。

2、课间运动

课间操,它是积极性的休息。文化课程下课后,在教室周围进行3~5分钟的轻微运动,适时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中枢,可为下一堂课注入更充沛的精力。

3、课后运动

课后运动,它是大学生们结束一天课程之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和身体练习的具体实践。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外辅导,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中心的素质测验,以学生单项运动协会为中心的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以迪斯科音乐相伴的健美操,太极拳的辅导站,安置现代健美机械的健身房等吸引了数以千记的参和者和观赏者。

4、全校性的运动会和体育节

学校田径运动会和游泳运动会都把各个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推到了本年度的高潮。以运动会为舞台给全校师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拼搏中找寻个人的成功,在竞争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每一次校运会的成功,都给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5、课余运动训练

大学课余运动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并有某项运动专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高校体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也是认真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它一方面肩负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参和校际和国际交往、为校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又承担着指导普及、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的艰巨任务。大学课余运动训练有着目标的双重性、对象的广泛性、时间的课余性、运动项目的专门性和训练手段的多样性相结合等优点,并且拥有高科技、多学科和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优势,更新观念、增添措施、遵循规律、敢于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课余运动训练之路是十分广阔的。

6、野外活动

野外就是指山、河、湖、海、草原、天空等自然环境,野外活动就是指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野外活动的内容主要可是分为陆域、水域、空域。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野外活动是一项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等效能,深受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为其他运动所不能替代的有益活动。其活动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因而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终身体育不可少的部分。

三、高校体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高校体育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的锻炼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塑造强健的体魄,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们的大脑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自然也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体育意识表述为: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而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参和体育活动的欲望和要求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指导学生参和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具有参和运动的欲望和要求等。普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学习、文化素质、职业以及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变化,作用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自己的体质和健康,同时和学习、生活互为影响。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和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体育

中的竞争意识、参和意识、合作意识、奋斗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自强意识、交往意识以及健美意识等都是和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各种需识息息相通的,从这里我们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意识和合格人才健康成长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体育意识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范畴了。

(二)提高体育的基本活动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人们最为重视的是智力,其实,智力也是一种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人们很少知道,人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以下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第一是生理素质的基础,第二是教育培养的作用,第三是个人努力和实践的成就。从这个视角来看,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大小都受其德、智、体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1、人的基本活动能力

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爬越和涉水等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既是人的相应个性心理特征的反映,又是人的随意运动技巧的具体表现。它们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程度相应效率和顺利完成的程度。

2、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体育和运动是形成和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良好手段和有效途径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并在不断深化。从这个意义上审视,体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部分的本质意义才得以充分的体现。要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认识能力;第二是体育运动能力;第三是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及组织锻炼能力;第四是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能力。

3、优化智能结构

厚基础,宽专业,个性鲜明,社会择业适应力强,富于创造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应有最优化智能结构。智能一般可理解为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包括身体力、知识力、认识力,实践力,创造力五种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动态综合系统。

(三)培养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1、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

对体育的兴趣,首先是人们对体育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需要的对象正是兴趣的对象。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在较低级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对体育的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了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爱好总是和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正确对待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待兴趣,学生有兴趣的要发扬;学生无兴趣的,但有价值的,还必须加以引导。其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培养、教育的过程。

(四)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这应视为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称首要任务。它既受高校体育本职功能的制约,又充分反映现代社会对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自然也是二十一世纪对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运动处方和科学身体锻炼的方法如何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是每位学生首先明确的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依照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原则,制定科学身体锻炼的计划以及选择科学的锻炼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早在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曾提出过这个概念。1960年日本猪饲道夫教授首先使用运动处方这一术语。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确认。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对从事身体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实验及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强度、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它和临床医生开方取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是,一个是用药作为治疗手段,另一个是用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措施。

二、运动处方的要素及制定和程序

(一)运动处方的要素

运动处方的内容一般包括:(1)锻炼的目的;(2)运动形式;(3)运动强度;(4)运动持续时间;(5)运动频率;(6)进展速度;(7)注意事项及微调整等。其中(2)~(5)称为运动处方的四要素。

1、运动形式: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有氧、无氧及混合性活动,见表1(有氧、无氧运动项目示例)

在运动处方实施中,选择运动形式的条件是:(1)经医学检查已许可;(2)运动强度,运动量符合本人体力;(3)过去的运动经验和本人喜欢的项目;(4)场地、设备器材许可;(5)有同伴和指导者。

现代运动处方中,运动形式包括三类:

第一类:有氧耐力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速度游戏、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骑自行车、滑冰、划船、跳绳、网球运动等。

第二类:伸展运动及健身操。包括广播体操、气功、武术、舞蹈等各类医疗体操和矫正体操等。

第三类:力量性锻炼。采用中等强度,每次8~10组,每组重复8~12次,每周至少2次,对发展力量素质有明显效果。

表1 有氧、无氧运动项目示例

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混合运动

步行短距离全速跑足球

慢跑举重羽毛球

自行车拨河乒乓球

网球跳跃项目篮球

排球投掷冰球

高尔夫球肌力训练间歇训练

远足潜水手球

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和科学性的核心问题。运动强度可根据锻炼时的心率、主观用力感觉(RPE)进行定量化。

(1)心率:心率是确定和监控运动处方强度的最常用指标,主要有:

①年龄减算法(Jungmann标准)

运动适宜心率=180(或170)-年龄

②净增心率计算法

按体质强、中、弱三组分别控制运动强度。

运动后心率-安静时心率<60次/分为强组;

运动后心率-安静时心率<40次/分为中组;

运动后心率-安静时心率<20次/分为弱组;

此法适用于心脏病、高血压、肺气肿等慢性病人。

③运动量百分比分级法

计算公式:(运动后心率-运动前心率)/运动前心率×100%

评定:运动后净增心率达71%以上者为大运动强度;

运动后净增心率在51~70%者为中等运动强度;

运动后净增心率为50%以下者为小运动强度。

此法在运动疗法中广泛使用,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和体质较差学生。

(2)主观用力感觉(RPE) RPE用于运动处方中强度的确定,用这一指标可反映人体在进行工作时感觉到真正用力程度,给定的数值和相对运动强度呈正相关,当RPE直接被采用时,证实这一指标用于监测运动强度是非常准确的。

依瑞典生理学家Borg认为:“在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疼痛、心血管各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Borg据此设计了主观心理感觉等级表(简称RPE)作为运动时心理负荷的标志,该表按自我感觉分为6~20级。如果此时心率为等级×10,运动处方的适宜强度应为12~13级或15~16级。

3、运动持续时间必须知道运动量等于运动强度乘以时间。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当运动量一定时,运动强度增大,运动持续时间应缩短。从运动生理来说,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60分钟对于坚持正常工作的人是最大限度的时间,库珀研究认为,心率达到150次/分以上时,最少持续5分钟即可开始收到效果,如果心率在150次/分以下那就需要5分钟以上才会有效果。最近更多的研究提出,每天坚持20~30分钟的运动效果最佳。但这需要强度来配合,一般原则是,如果运动强度小,则运动时间要长,如运动强度大,则运动时间要短。在运动处方中,运动的形式、强度和时间可以有多种变化,在某些场合采用低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较为有效,如肥胖者的减肥运动;反之,在另外一些场合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较为有效,如训练肌肉力量。

4、运动频率指每周的锻炼次数。有人研究观察到: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吸氧量(V o2max)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五次以上时,V o2max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于2次时,通常不引起改变。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率。但由于运动效应的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作为一般健身保健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但前提条件是次日不残留疲劳。每日运动才是可取的,关键是运动习惯性或运动生活化,即各人可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但每周最低不能少于2次。

(二)制定健身运动处方的程序

为某人或为自己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检查,获得为制定运动处方必须的全面资料,这样所制定的健身运动处方才能切实符合人个的身体条件。整个程序如图表2所示。这个程序除一般的医学检查外,还有为从事运动而进行的运动负荷试验及体力测验,因此,可统称之为运动医学检查,最后再经过运动教育讲座进入运动实施。

健康检查体

(微调)

表2 运动处方的实施步骤

制定运动处方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一般体验:收集病史,运动史。①了解运动的目的,对运动的期望;②询问病史,如既往史、家庭史;③运动史,如运动爱好,现在运动情况等;④社会环境条件,如生活环境、经济、营养等条件,周围能够利用的运动设施,有无指导等。

第二步,临床检查(包括人体测量及体脂测定):这里所指的临床检查相当于所谓成人病的检查。检查的目的:①对现在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②判明能否进行运动、运动负荷试验;

③有否潜在性疾病或危险因素,预防事故。总之,医学检查的基本目的在于掌握个人状况,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必要的信息。

第三步,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运动试验是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依据之一。运动负荷试验的方法很多,根据检查的目的,被检查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现在最普遍常用的方法是“递增负荷运动实验”。这是利用活动平板或功率自行车等,在试验过程中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同时测定某些生理指标,直到受试者达到一定用力程度。

关于体力测验,是在运动负荷无异常的人,才能接受体力测验,即进行肌肉、爆发力、柔韧性等运动能力和全身耐力测验。体力检查的目的是了解被检查者的体力,发现潜在的疾患或异常,为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提供依据。

12分钟跑检查法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较实用的体力检查方法。这种方法是测定在12分钟内能够跑完的最大距离,它表示全身耐力的水平。

测验的方法最好在400米的跑道上进行,每隔10米或20米设一个标记。测验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在跑的过程中尽量快跑,如感到呼吸困难,应减慢速度,及时调整呼吸。但在开始和结束时,应避免全速跑和冲刺跑。最后计算12分钟跑的总距离。

体力测试后,把自己所测的12分钟跑的距离和12分钟跑测验评价标准进行对照(见表3和表4),就可以找到自己对应的体力等级,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耐力水平。这是制定运动处方的可靠依据。

体力等级年龄

1 2 3 4 5 6 非常低低一般高非常高最高

20~29 1.95以下 1.95~2.10 2.11~2.39 2.40~2.62 2.63~2.82 2.83以上30~39 1.89以下 1.89~2.08 2.09~2.32 2.33~2.50 2.51~2.70 2.71以上40~49 1.82以下 1.82~1.99 2.00~2.22 2.23~2.45 2.46~2.64 2.65以上50~59 1.65以下 1.65~1.86 1.87~2.08 2.09~2.30 2.31~2.53 2.54以上60~ 1.39以下 1.39~1.63 1.64~1.92 1.93~2.11 2.12~2.49 2.50以上

表4 女子12分钟跑测验的评价标准(千米)

体力等级年龄

1 2 3 4 5 6 非常低低一般高非常高最高

20~29 1.54以下 1.54~1.78 1.79~1.95 1.96~2.14 2.15~2.32 2.33以上30~39 1.50以下 1.50~1.68 1.69~1.89 1.90~2.06 2.07~2.22 2.23以上40~49 1.41以下 1.41~1.57 1.58~1.78 1.79~1.98 1.99~2.14 2.15以上50~59 1.34以下 1.34~1.49 1.50~1.68 1.69~1.89 1.90~2.08 2.09以上60~ 1.25以下 1.25~1.38 1.39~1.57 1.58~1.74 1.75~1.89 1.90以上

体力检查的方法较多,再介绍一种:用最大吸氧量指标自我检测及评价体能(力)强弱的方法。

如果被测试者想定期自我检测及评价自己的体能(力)状态,可准备一个台阶(高度,

男40厘米,女33厘米),受试者按口令以每分钟22.5次的频率上下台阶5分钟(即丁压法),结束时即刻测定受试者10秒心率次数,将10秒的心率次数乘以6就换算成1分钟心率次数。再将这心率次数及受试者体重(千克)代入下列公式,即可推算出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L·min-1)=1.488+0.038×体重(kg)-0.0049×台阶负荷第5分钟后即刻心率(次·min-1)

这样推算出来的是每分钟多少升,可将这一数值转化成毫升,1升等于1000毫升,如上式测得最大吸氧量为每分钟3.5升,即为3500毫升。然后将这数值除本人体重,则得到每千克体重的最大吸氧量值(ml/kg·min),就可在表5中查到自己的等级。

年龄差一般中良优

男子

20~29 ~40.6 40.7~45.3 45.4~51.4 51.5~56.1 56.2~

30~39 ~34.5 34.6~40.0 40.1~47.1 47.2~52.6 52.7~

40~49 ~29.4 29.5~34.9 35.0~42.0 42.1~47.5 47.6~

50~59 ~24.2 24.3~29.7 29.8~36.8 36.9~42.3 42.4~

60~69 ~18.4 18.5~23.9 24.0~31.0 31.1~36.5 36.6~

女子

20~29 ~27.4 27.5~31.9 32.0~37.8 37.9~42.3 42.4~

30~39 ~22.2 22.3~26.9 27.0~33.0 33.1~37.3 37.8~

40~49 ~18.0 18.1~22.7 22.8~28.8 28.9~33.5 33.6~

50~59 ~14.9 15.0~19.6 19.7~25.7 25.8~30.7 30.8~

60~69 ~12.2 12.3~16.9 17.0~23.0 23.1~27.7 27.8~

第四步,制定运动处方,安排锻炼计划,通常根据以上检查的结果,可以掌握此人的健康状况,体力(能)水平及运动能力的限度等,则按其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处方中主要是规定出运动强度的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一次必要运动量(运动时间)以及一周的运动频度等内容。一般按照初定的运动处方试行锻炼,对不适当的地方可进行些微调整,待适合后坚持锻炼3~6个月后,再作体力测验,重新制定长期的运动处方,以不断提高锻炼效果。

第五步,善后工作和复查:原则上体育指导者要当面为本人制定运动处方,不宜只按体检资料或由别人代替办。首先要向本人说明医学检查结果的概要,要正确对待体检异常结果;其次指出注意事项,如何按运动处方锻炼,进行运动教育、咨询指导;再是隔一定时间要和被检查者接触,询问运动情况,判断有无副作用或疲劳。另外,如此人中间停止运动,可要求做运动处方锻炼日记,并每1~2周来体育指导门诊咨询一次;最后是至少一年全面复查一次,总结一年的运动实施情况,评价这期间的运动效果,必要时进一步改变运动处方。

第二节身体锻炼的计划和方法

制定身体锻炼的计划和选择身体锻炼的方法,是大学生身体锻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计划的制定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以及能否经常持久地参和练习,实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一、科学身体锻炼计划

大学生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身体锻炼,可以克服身体锻炼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利于提高身体锻炼的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完整的身体锻炼计划包括锻炼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等。下面仅就大学在制定个人身体锻炼计划中最突出的3个问题,即锻炼内容的合理搭配、锻炼次数和时间的分配以及周锻炼计划作简要介绍。

(一)身体锻炼内容的合理搭配

锻炼计划中,在选配锻炼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把课外锻炼的内容和体育课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2、注意把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相结合。既要发展提高自己有兴趣的或善长的项目,又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项和不足。

3、注意不同身体素质之间以及身体素质练习和其他活动的有机结合。如速度和力量练习的结合;力量和耐力练习的结合;动力性和静力性练习的结合;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练习的结合;身体素质锻炼和运动技术学习相结合等。

在一般情况下,每次锻炼应安排一项活动性游戏(球类活动),再配以1~2项身体素质练习为好。例如,某一次身体锻炼计划见表6。

本次身体锻炼的目标:(1)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2)提高灵敏素质;

(3)发展上肢和腰腹力量;(4)复习巩固课堂内容。

部分

时间内容方法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5~10分钟45~60分钟10~20分钟

内容准备活动:

①慢跑200~400米;

②徒手操。

球类运动:

①羽毛球或足球;

②乒乓球或篮球(任意选

择一至两项锻炼)。

身体素质练习:

①引体向上8~12次/2~3组;

②收腹举腿10~15次/2~3组;

③自然积极放松活动。

方法慢跑:自由跑、轻松自然

徒手操:从远心端向近心端

以比赛形式进行锻炼最好两人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进行

当以长跑练习为主时,可配以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练习,在练习中间或最后以球类活动作调节。

(二)周锻炼次数和时间的安排

根据学校特点,大学生在制定锻炼计划时,一般以一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以此来确定每周早操、课外活动的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时间(表7)。

表7 身体锻炼周次数和时间(小时)计划表(示例)

分类时期

有体育课时无体育课时早操课外活动早操课外活动周次数时间周次数时间周次数时间周次数时间

春(秋)学期3~5 0.5 2~3 1.5 3~5 0.5 3~4 1 夏(冬)测试期2~3 1 2~3 1 暑(寒)假3~4 2 3~4 2 注:表中时间均指每次锻炼时间,单位小时。

安排时要注意:

1、期末准备测试和测试期间,仍要坚持经常性的身体锻炼,但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强度和量都应相应地减少。

2、早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0分钟。早操活动强度宜小,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以不出现疲劳为度。

3、课外活动时间约为1~1.5小时,课外活动应在晚饭前半小时结束。

4、若在睡眠前进行晚锻炼时,主要结合洁净身体的冷水浴进行锻炼或太极拳进行锻炼,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三)周锻炼计划

各种锻炼计划制定起来比较复杂,大学生只要掌握了周锻炼计划,就可以在实际中运用。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现以一年级某男生为例,该生以全面发展身体和复习、巩固体育课内容为目标,制定的周锻炼计划如表8。此表以安排早操和课外活动为主,表中各项内容均应有一定的强度、量和时间要求,具体因人、因时、因地酌定。注意课外活动时间,尽量不要安排在有体育课的当天进行。

表8 周锻炼计划(示例)

内容

星期

早操课外身体锻炼备注

1

晨跑1200米一般体操练习

2

耐力跑2000米

足球活动30分钟

引体向上或腰腹力量练习

3 晨跑1200米太极拳练习

4

晨跑1200米一般体操练习

5 30~50米反复跑3~5次;立定跳远或跨跳练习;复习体育课内容;篮球或羽毛球活动20分钟

6 晨跑1200米太极拳练习

日野外活动或球类活动,如羽毛球、网球等

二、科学身体锻炼的方法

(一)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

1、提高全身耐力的方法

(1)持续练习法

一种是连续负荷法,即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速度不变,如以中等强度持续跑15~20分钟;

另一种是交换负荷法,是在连续负荷的基础上,短时间的加大负荷强度;使机体的呼吸能力和血液循环能力产生良性刺激。

(2)间隙练习法:用以持续练习法较高的强度(心率为150次/分~170次/分)进行1分钟左右之后,再进行2分钟~3分钟的轻微运动作为积极性休息,反复做4次~8 次,其锻炼效果比较明显。注意由于运动强度大只有一定耐力基础的人,才能采用这种方法。

2、提高肌肉耐力的方法

通过发展全身耐力的锻炼,会使腿部的肌肉耐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另外,通过用最大肌力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负荷强度,反复进行数组动力性练习,使人体某部分肌肉长时间克服小阻力达到疲劳的状态,能有效地提高肌肉耐力。为了提高腹肌和上臂肌的耐力,可以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或斜体俯卧撑),使之达到疲劳的程度,每天做3组~5组,效果较好。

3、提高肌肉力量的方法:

肌肉力量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体育锻炼所必须的素质。由于肌肉用力的性质不同,因而有效地增强肌肉力量的方法有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种。

(1)增强静力性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

这种练习的主要特点是肢体不产生明显的位移,肌肉产生张力但不发生长度变化。其方

法是:

①让身体保持一定姿势(站立或仰卧),推或蹬住固定重物,以肌肉最大收缩力坚持几秒钟,可以提高上肢或腿部的静力性肌力。如果用两手在胸前相交,用全力互相推或互相拉,也能够锻炼上臂的静力性肌力。

②静力性肌肉力量练习还可以用很慢的速度,不借助反弹力和惯性力,单纯依靠肌肉的紧张收缩来完成。如在健美锻炼中经常运用多功能健身器、杠铃、哑铃等以较大的负荷慢速做练习,使肌肉粗壮有力。

(2)增强动力性肌肉力量的练习方法

这种练习是使肢体或身体某部产生明显的位移,或用较快的速度推动物体进行运动。具体方法有:

①增强绝对力量。绝对力量是用最大力量或接近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例如以较少次数快速推举接近人能举起的最大的重物。

②增强速度力量(爆发力)。速度力量是人体快速克服小阻力的能力,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发挥最大力量,如快速跑、跳高和羽毛球的大力扣球、足球的踢球射门以及拳击的冲拳等,这些运动对增强速度力量有甚佳的锻炼效果。

4、提高灵敏性的方法

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足球、手球等球类运动,对于发展灵敏素质是最有效的运动。其他还有滑雪、滑冰、剑道、击剑、体操等也是提高灵敏性较好的运动。

5、提高柔韧性的方法

柔韧性是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实践中,经常把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结合起来,把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发展肩部、腿部的柔韧性,可采用压、摆、踢、绕环等练习;发展腰部柔韧性,可采用站立体前屈、俯卧背伸、转体、甩腰、涮腰(绕环)等练习。

6、提高平衡性的方法

因为神经系统和人体平衡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在生长发育期进行平衡练习容易提高效果。滑冰、滑雪、器械体操、舞蹈等项目对于提高平衡性是很好的运动,闭目单足站立的练习也有相当好的效果。

(二)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锻炼方法

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锻炼即自然力锻炼,能提高人体对各种不良气象因素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对人体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自然力锻炼的方法包括: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这三种方法通常结合在一起运用。

第三章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的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的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体育的现象,奥运会是人类探索体能极限的最引人入胜的赛场,奥运会的奖牌、记录成为运动员追求的崇高目标,奥林匹运动已成为参和国家和地区众多、具有巨大吸引力、渗透力、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

第一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一)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扫清了思想障碍

从14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相继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运动。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以资产阶级新文化取代封建主义旧文化,它极大地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精神支柱——中世纪的宗教哲学。

基督教曾以异教活动罪名使古代奥运会惨遭厄运。它提倡的“灵肉对立论”和“禁欲主义”使得中世纪欧洲体育除骑士训练外,全面凋敝。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提倡人本主义,以“人道”代替“神道”,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了提倡人文主义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猛烈抨击基督教神学关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腐朽说教,宣传古罗马诗人朱维拉尔(公元60—130)“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的名言,宣传“灵肉和谐”、“身心并完”的身体观,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在宗教的虚幻梦想中追求飘渺的来生,宣传重现实的、健康的、幸福的生活观。三大思想文化运动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宣扬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本质是号召复兴古希腊体育运动和古代奥运会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资产阶级工业化对体育的新需求

18世纪到19世纪,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实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力提高,它不仅引起生产技术根本性的变革,也使社会思想、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推动了教育改革。资产阶级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强壮身体、丰富知识、具有开拓进取、务实精神的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实业家。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培养人的个性和道德。古希腊教育制度和古代奥运会的精神正好符合文艺复兴以来教育家的思想,从而对教育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大工业生产造成了都市化生活方式和紧张的节奏、污染的危害、肮脏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促使人们去寻求一个理想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人的身体本身,于是体育成为一种日益迫切的社会需要。

(三)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1632—1704)提出“绅士教育”主张。他吸取古希腊教育的基本经验,认为“绅士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和体育三个部分,他认为对一个民族“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未来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18)提出“自然教育论”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他要求爱弥尔“通过跑跳等活动获得一定的有关古代奥运会的知识”。18世纪欧洲博爱主义教育家们在教育改革中也充分注意到了古希腊教育的经验和古代奥运会的教育价值。他们以古希腊体育传统为基础,吸取

骑士体育和民间游戏的优点,奠立了现代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博爱主义教育家肯定竞技运动和古奥运的教育价值,1793年古茨穆茨在他的著作中就论及了奥林匹克运动,1804年他有了恢复奥运会的想法。进入19世纪以后,欧洲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其中托马斯·阿若德(Thomas Amold, 1795-1842)认为竞技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性格和崇高思想,固而他建立了以竞技为主的学校体育,并且让学生自己管理竞技运动,充分发挥竞技运动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以后阿若德的体育思想和方法又越出学校,传向世界。从洛克的“绅士教育”到阿若德的改革,资产阶级在几个世纪的教育改革中,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思想的形成。

(四)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和体育的国际化趋势

在资产阶级教育改革初期,欧洲大陆多数国家和英国注重军事和体育相结合,尤其是户外运动和竞技运动。19世纪中期,英国的竞技运动又传到美国、加拿大。到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都市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寻求刺激性娱乐活动来消除紧张状态。竞技运动正适合人们的需要,而迅速地向世界各地传播,并和其它不同类型体育相结合而成为当代的体育运动。1851年伦敦建立了第一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出现,使各项运动在国际范围内有了统一的领导。随后各单项运动和世界性的竞赛逐步兴起,体育出现了国际化趋势。1891年,汉堡举办第一届欧洲花样滑冰赛,1892年欧洲速滑锦标赛在维也纳举行。国际体育竞赛的迅速扩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性的体育组织。

(五)奥林匹克考古成果的启示和复兴奥运会的尝试

从18世纪开始,英、法、德等国的学者,相继赴奥林匹亚实地考察发掘。德国考古学家库尔季期从1875年开始对奥林匹亚进行了为期6年的发掘,到1881年,古奥运遗址的主要设施重见天日。接着在奥林匹亚修建了博物馆,展览出土的古奥运文物,使奥林匹亚成为旅游胜地。奥林匹克的一系列考古成果,激发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憧憬,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又一驱动因素。这些考古成果,特别使希腊人对复兴古奥运的热情高涨。1858年希腊国王发布了《奥林匹克令》,1859年、1870年、1875年、1888年和1889年希腊人都分别举办了泛希腊奥运会。希腊人复兴奥运会的多次尝试,激起了全民族对奥运会的极大热情。

(六)顾拜旦的贡献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在创办奥林匹克运动的众多先驱者中,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Goubertin,1863-1937)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对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改革和英国竞技运动作过研究,一生投入于教育和体育改革。他对古希腊体育和古奥运有深刻的了解,认为古代奥运会、古希腊宗教、建筑和艺术构成了古希腊文明的三大支柱。在1875-1881年奥林匹亚考古成果的激励下,顾拜旦开始酝酿复兴奥运会的思想。1880年他组建了民族体育联盟,以促进法国竞技运动的开展,他通过对英国等国的调查,了解到国内外体育组织充满矛盾和对立,秩序混乱,职业运动员增多,商业性严重等。顾拜旦强烈地感到应尽快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精神,以团结、友好、和平精神来指导体育竞赛。而早些时候泛希腊奥运会的不成功的尝试,使他认识到恢复奥运会必须使其具有世界性才有生命力。当时,欧洲国际争端加剧,战争危机日益加重。在这种形式下,顾拜旦认为,既然古奥运会可以体现各城邦的共同性和和平理想,那么通过体育也将能促进交往,加强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友好共处和世界和平。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上,顾拜旦首次公开了用现代形式复兴奥运会的思想。1892年11月25日在法国田径协会举办的成立五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复兴奥林匹克”演说,正式提出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构想。于是,奥林匹克运动进入具体筹备阶段。

1893年,根据顾拜旦的建议,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体育会议,讨论奥运会的问题。1894年1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通过广泛的接触、磋商,有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39个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知识中考复习资料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知识中考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 )、( )和( )三者的完好状态。 2.( )是健康的基石。 3.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体育对人的培养作用,他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 “寓道德之舍”,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指出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于1952年提出( , ) 的口号,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4.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而( )又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 5.影响我们青少年身高生长的主要因素有遗传、激素水平、营养状况和( ) 。 6.预防意外伤害的三个原则是:( ) 、( ) 、( ) 。 7.获得健康知识是保持健康的前提,坚定信念是动力,( )才能保持健康,过文明幸福的生活。 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全面( )8. 人体健康,使人充满生命活力。 9.足球的基本技术包括( )、( )和( )等三个基本方面。 10.篮球场地四周5厘米宽的边线属于场( ),中线属于( )场。 11(( )跑是田径运动中唯一的集体项目。 12.在田径短距离比赛项目中,我们常用( )的方法起跑。 13.排球比赛中,最具稳定性和准确性且有一定攻击性的发球方法是( )发球。 14.足球比赛中,头球的击球力量来自于脚的蹬地、腰腹部和上体的摆动;头要加速前摆,主动击球;击球时应用( )部位。

15.篮球运球时要注意手掌对球的控制,变向时重心降低,( ), 蹬跨突然,变向后加速运球,摆脱防守。 二(选择题 1.“健康四大基石”的观念包括 ( ) A.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 B.合理膳食、大量运动、生活得体、情绪愉快; C.吃饱吃好、积极运动、按时作息、乐观向上; 2.目前,我们通常用体重指数来判定人的胖瘦,其正确公式是: ( ) A.体重(千克)/身高(米); B.体重(斤)/身高(尺); C.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3.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战胜困难的保障,它包括下例哪些情况,( ) A. 冷静性、自控性、积极性、勇敢性; B. 坚忍性、自制力、果断性、自觉性; C. 勇敢性、自觉性、自控性、坚韧性; 4.初中阶段是人身体形态和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男生平均每年的增长为( ) A.身高5-8厘米、体重4-6千克、胸围3-4厘米; B.身高4-6厘米、体重5-8千克、胸围3-6厘米; C.身高3-5厘米、体重5-9千克、胸围2-5厘米; 5.初中阶段是人身体形态和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女生平均每年的增长为( ) A.身高3-5厘米、体重4-6千克、胸围3-4厘米; B.身高3-6厘米、体重3-5千克、胸围2-4厘米;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C) A、200m B、300m C、400m D、800m 2、柔韧性训练的基本方法是(C) A、重复训练法 B、间歇训练法 C、拉伸法 D、变换训练法 3、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4、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B)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5、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B)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6、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D)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7、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A)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8、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A)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9、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D)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0、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A)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1、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宜采用(B)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2、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B)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要点教学提纲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要点 第一章你的身体健康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关节)和肌肉组成。 关节:球窝关节滑车关节微动关节 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身体形态:身体形态就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身体形态一般是由长度、纬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现的。 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 初中生身体发育特点:女生11-12岁男生13-14岁增长幅度最大 ?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骺软骨的细胞正常增值,促进骨骼的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身体长高。体育锻炼还可以使肌肉发达。体育活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 ?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姿势;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要变换体位练习,以促进身体的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全面发展。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安静心率肺活量血压 ?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发展我们的身体机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强,胸廓运动的幅度加大,从而改善呼吸机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心肌力量增强,血管壁弹性增大,从而改善心血管机能。 ?发展身体机能应注意的事项:不要进行过多的力量性和静力性练习;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即动作和呼吸正确配合,屈体动作应呼气,挺身动作应吸气,避免过多屏气;注意呼吸道卫生;注意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 体能:是指足以胜任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又不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 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 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力量、速度、灵敏、平衡、反应时、神经肌肉协调性 ?怎样发展体能? 1.选择合适的项目,全身心的投入到快乐的运动中去; 2.发展心肺耐力和灵敏。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食物五大类:谷物类、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类、奶制品和豆制品、油脂类体重指数:(千克/米2)=体重/身高2 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1、提高人体机能;2、促进正常生长发育;3、控制体重健美体形; 4、展示能力增强自信; 5、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6、预防各种疾病; 7、愉悦身心调节疲劳; 8、接触大自然 ?科学健身的重要性:如果不注意科学锻炼,不但不会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发生伤害事故。 ?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1、了解自己,实事求是。2、树立目标,积极进取。3全面锻炼,注重实效。4、运动有恒,坚持经常。4、运动有度,循序渐进。5、遵循规律,自我保健。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体育锻炼中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物质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运动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逐渐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贮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

五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知识复习点

体育与健康复习点1、(上坡)、(下坡)跑是利用(特殊地形)进行的一种跑的专门练习。上坡跑能(有效增强腿部爆发力),下坡跑有助于(提高步频)。 2、上坡、下坡跑可以(发展速度和灵敏素质),提高户外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 3、(下坡跑)要调整好姿势,保持短且快的步伐,适应变化的地形。 4、轮流领先跑是指(将队员分成 5----10人一组,成一路纵队绕运动场慢跑,每轮小组最后一人加速跑至队伍的排头领跑,依次进行。)

5、(轮流领先跑)可以发展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6、(耐久跑)是有氧运动的一种,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7、(合作走)可以锻炼行走能力,养成正确的行走姿势。培养同学们相互信任,协同配合等意识。 8、(撑杆跳远)是国际田联少儿田径比赛项目,它能锻炼腿部力量,发展速度和灵敏素质。 9、单手推实心球可以(发展力量和灵敏素质。)

10、影响推实心球成绩有三个因素:(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 11、攀岩运动是由(登山运动)衍生而来的,起源于(苏联)。 12、(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主办了第一届全国攀岩比赛。 13、“重逢陷阵”主要考验(同学间的下肢力量和同伴之间的默契)。14、街舞的独特风格在于(注重身体的协调性)、(重视身体的律动)、(手部的动作表现)。街舞起源于(美国),其前身是(霹雳舞)。 15、街舞的特点:(1)、动作张弛自如。(2)、动作快慢有度。(3)、

动作流畅中有停顿。(4)、身体弹 动有节奏。 16、恰恰舞的基本步是(时间步)、(方形步)、(纽约步)、(定点转)u。恰恰舞起源于(墨西哥),最初 是模仿(企鹅走路的姿态)。 17、恰恰舞的音乐节奏为(4/4拍),速度为(每分钟31小节),恰恰舞 的特点是:(音乐有趣、节奏感强、舞态花哨、舞步利落紧凑)。 18、(抖空竹)是我国北方流行的传统游戏,属于传统民俗体育运动项目。 19、向右转走是在(向右转)的基础上结合(齐步走)完成的。主要展示(身体协调性)和(团队配合)。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教案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本学期我将通过教学实践,确实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走、跑、跳、投掷以及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思想教育,确实完成教学任务,以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初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 三、教学目标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精神。 (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4、通过技能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开展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评价制度。 6、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进会场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 (三)激励机制。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发,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前进的力量。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健康的思想观念、领悟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发现、学习、练习、小组合作交流等。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动作概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最新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1.上皮组织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俯卧撑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近固定)、肱三头肌(远固定); 仰卧起坐发展:髂腰肌、股直肌; 卧推杠铃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近固定); 引体向上发展胸小肌、菱形肌、背阔肌(近固定)、胸大肌、肱肌; 负重深蹲起发展: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远固定)、小腿三头肌(近固定); 仰卧两头起发展:腹直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股直肌(近固定); 仰卧举腿发展:腹直肌、髂腰肌、股直肌; 负重耸肩发展:斜方肌、颈肌、上臂肌群、菱形肌; 负重扩胸发展:斜方肌、背阔肌(近固定)。 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收缩;肺换气的动力是分压差。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块骨组成。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骨由有机物(韧性)和无机物(韧性)构成。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 2.骨连接 无腔隙骨连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有腔隙连接主要指关节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①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③关节腔: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关节唇、关节内软骨和韧带滑液囊 ①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②关节唇: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3)骨骼肌 骨骼肌收缩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组成消化管。口腔到12指肠为上消化 道,12指肠到肛门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唾液腺。 2.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 消化。 (三)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封闭的连续管道 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位于胸 腔内,心腔分左右两个半心,两半心之 间互不相通,被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 上房下室。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 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开口,右心房和右 心室之间相通,但由右房室瓣控制,血 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右 心室的上方的出口为肺动脉口,由肺动 脉瓣控制,血流不能倒流。左心房上有 肺静脉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相通, 但是由左房室瓣控制,血液不能倒流。 左心室流出口为主动脉口,并由主动脉 瓣控制血流。此外,心脏上还有一套节 律性波动的传导系统。血管可以运行血 液,具有传输营养和运输氧气等作用, 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四)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结构,由 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 成。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 巴干和淋巴导管。管内含有淋巴,淋巴 产生于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 组织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 被吸入静脉,少部分进入盲端的毛细淋 巴管成为淋巴。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 腔等。淋巴器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 细胞、滤过淋巴,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五)呼吸系统 1.气体交换原理 根据物理学原理,各种气体无论处于气 体状态还是溶解在液体中,当各处气体 分子压力不等时,通过分子运动,气体 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移 动,直至各处压力相等。 2.人的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组成。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道是 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内,肺由肺泡组成。 肺泡壁仅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 布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所以血液内 的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 碳和氧气)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换。 3.呼吸的全过程 (1)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肺通气(外 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 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 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是血液与 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 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 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 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 合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到神 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壁 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很短,允许气体 分子自由通过。肺内的大量肺泡为气体 交换提供了非常大的交换场所。在呼吸 过程中,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气压大于肺 泡内氧气的气压,氧气进入肺中,而当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 比肺泡中氧的气压要低很多,肺泡内的 氧气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 氧压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内的氧 压。二氧化碳则从血液向肺泡扩散,快 速达到平衡。 (3)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在组织中, 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消耗氧气产 生二氧化碳,所以组织中的氧压比动脉 中的氧压低,而二氧化碳的压强高于动 脉中二氧化碳的气压。氧便顺着分压差 由血液向细胞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细胞 向血液扩散,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 交换,使得组织不断地从血液获得氧, 供代谢需要,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 碳由血液运送到肺而呼出。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输尿管管壁有较厚的平滑肌,可 以节律性蠕动,把尿液排入膀胱。 (七)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成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 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有: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效 应器。脑分为大脑、间脑、小脑、中脑、 脑桥和延髓。脑神经12对。脊髓位于 脊椎管内,有31个节段,由上至下具 体包含: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 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脊神经与 脊髓节段相对应,左右成为一对,共3 1对。 (八)感觉器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把感受到 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 传导途径至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本体感受器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 系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1.骨和骨连接的功能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 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 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 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 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 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 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 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接 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 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 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 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接和骨 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 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2.大关节运动中的主要肌群 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关 节活动幅度是评定柔韧性的重要指标。 运动上肢的主要肌群是背肌和胸肌;运 动肩关节的主要肌群是背肌、胸肌和肩 肌;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上臂肌和 前臂肌;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前臂 肌;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下肢带 肌;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周围的屈 肌、伸肌、旋内肌和旋外肌;运动踝关 节的主要肌群是小腿后屈肌和小腿前 伸肌。 3.肌肉的协调工作 原动肌是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 肉或肌群。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 做对抗肌。还有一些起到协调作用的固 定肌和中和肌。身体所有的生活动作和 体育运动都是由这四种肌肉协调配合 来完成的。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整体机能有提高作 用。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肠道内消化废 物和毒素的排出。能预防和改善胃食道 反流症,促进排便,改善便秘。长期运 动锻炼能使固定肝、胃、脾、肠等内脏 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能有效地防治胃 肠下垂病症。胃肠蠕动的加强又能积极 地消耗胃肠外壁的脂肪组织,缩小腹 型、降低腹腔内的压力,解除腹内压力 对肝、肾、脾等重要脏器的不良作用。 经常规律的运动锻炼能促进消化液分 泌和脂肪代谢,增强消化道对食物的消 化吸收能力。肝脏的脂肪代谢在运动锻 炼的作用下变得活跃,因此,脂肪肝可 以在运动锻炼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防 治,目前,脂肪肝防治的方法中运动锻 炼已是被公认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就会引起过度 疲劳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 导致一些胃黏膜缺血、降低胃黏膜的防 御能力、减少胃液分泌、削弱消化和吸 收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 系 长期的有规律体育运动可引起心脏结 构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形成运动性心 脏的特点。运动性心脏主要的特点是心 室容积腔明显增大,而且心室壁增厚, 这样就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肌收缩 力增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血管的内皮 细胞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产生良性作 用,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促进微循 环的功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保证重要 器官的血液供应,并能预防和减缓高血 压的发生。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呼吸系统的生理指标在长期有规律的 运动锻炼下会有所提高,特别是青少 年,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一些运动中要 防止特定的呼吸动作所产生的不利影 响。过高的胸内压就会引发上下腔静脉 的血液回流,可能会造成心输出量不 足,从而发生脑部暂时性缺血导致晕 厥。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 成。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在代谢过程中 的残渣和多余的物质,以及维持机体内 环境的酸碱平衡,但在运动中,肾脏一 般会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少尿,这个 时候,代谢的终产物的排泄主要靠汗液 的分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肾脏受 损,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等现象。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神经系统由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位于脑和脊髓。功能是对机体进行 调节和指挥,并且直接控制人体的运 动。运动单位是任何一种动作的基本功 能单位,而运动单位就是由一条运动神 经纤维的所有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 维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肌肉只有接受神 经的直接支配才能产生运动。 脑干具有传导、反射的低级中枢、网状 结构功能; 小脑具有协调躯体运动、调节肌紧张、 维持平衡的功能; 脊髓具有传导、反射的功能。脊髓内最 简单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如膝反 射。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 本体感受器又称运动感觉,其特点是它 可以相对独立于视觉和听觉而起作用, 比如说人即使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自 身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及状态,篮球运 动员即使不需要依靠视觉也可以进行 运球。本体感受器具有可训性,有效的 重复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的灵敏度, 本体感受器在把它所接受到的刺激以 神经冲动的形式传输到中枢神经引起 本体感觉的同时,还把肌肉关节处的活 动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来调整和矫正 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控制,使运动完成得 更为准确。 本体感受器主要包括肌梭、腱梭,具有 感受肌肉牵张、收缩和关节伸展的功 能。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 (一)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 1.肌肉的细微结构 (1)肌原纤维 骨骼肌由束状排列的肌细胞组成,又称 肌纤维。一条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 成。肌原纤维是由可调节的粗肌丝和细 肌丝组成。在显微镜下每条肌原纤维全 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 明带(I带)和暗带(A带)。在肌原 纤维上,暗带长度比较固定,其中间有 一个比较透明的区域为H区,H区中间 有一横向暗线称M线,明带长度可变, 其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Z线。 (2)肌管系统 注:钙离子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2.肌肉的收缩原理 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活动都是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其收 缩过程至少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 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和肌肉 的收缩与舒张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 时发出分支,形成末端膨大的神经末 梢。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前先失去髓 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 板膜的凹陷中,形成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 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 部分。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 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 来实现的,它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两个 过程。 突触前过程指乙酰胆碱的合成、贮存和 释放。突触后过程为乙酰胆碱进入突触 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时,立即与突 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 后膜对的Na+和K+等离子的通透 性改变,突触后膜被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属局部反应电位,他通过 局部电流作用,使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 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 递给肌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 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 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 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 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 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地传递要经历递质的

小学六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1]

小学六年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 教学内容:1.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原因 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损伤的概念及发生原因。 2、对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 教学步骤: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 1、定义: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2、分类:运动损伤按时间可分:新伤和旧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 伤和闭合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对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易导致运 动损伤的发生。 2、准备运动不足: A、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 B、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 C、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得当。 D、过量的准备活动致使身体功能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 3、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 4、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或不自量力,容易发生损伤事故。 5、不良的气候变化。如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冻狎或其它损伤事故。 6、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1、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 2、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完全措施,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着合适的服装与鞋子。 3、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 4、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 5、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 6、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思考题: 1、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有哪些作用? 2、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3、预防运动损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

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 如何处理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在中学常见的有: 1、刺伤:即被脏竹或铁钉刺伤。如果刺伤部位较浅,只需用双氧水消毒伤口,然后涂红药水即可,若刺伤部位教深,则必须到医院打破伤风菌的预防针。 2、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如果擦伤部位较浅,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果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应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3、肌肉拉伤: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疼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忌搓揉及热敷。 4、挫伤: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成药,加理疗。 5、扭伤: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造成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撕裂所致。多发生在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 A、急性腰扭伤让患者仰卧在垫得较厚的木床上,腰下垫一个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B、关节扭伤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

垫高,先冷敷2~3天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皮肤青紫和疼痛,可参照“肌肉拉伤”的处理。 6、眩晕:常见在中长跑的时候学生出现晕迷症状,原因是对于身体较虚弱的学生,由于脑部短时间内供氧不足,导致头晕。把该学生带到通风阴凉处,让其上身垫高仰卧,姜茶水送服一般就可以解决。 7、脱臼: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应嘱病人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妥善固定后送医院治疗。 8、骨折: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 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对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纳,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找木板、塑料板等将肢体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怀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卧在门板或担架上,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不致移动,不能抬伤者头部,这样会引起伤者脊髓损伤或发生截瘫。怀疑颈椎骨折时,需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再用平木板固定送医院处理。 掌握了上面知识,就能在损伤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并发症与后遗症,我想这些知识都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务必使学生明白的运动知识。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测试题答案(1)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测试题(一) 一、以下选择题有一个最佳答案 1、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过程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指(D )。 A.速度B.力量C.灵敏D.耐力 2、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 D )。 A.弓步走B.越野跑C.钻过低栏架D.杠铃半蹲跳 3、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B )。 A.追逐跑B.定时跑C.闪躲跑D.交叉侧身 4、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 D )。 A.让距离B.卧撑C.正踢腿D.往返跑 6、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 B )。 A.持哑铃阔胸B.上下振臂C.立卧撑D.接力跑 7、跳高的过杆动作属于哪个技术环节( C )。 A.助跑B.起跳C.腾空D.落地 8、奥林匹标志着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会,下列哪下不是五环的颜色(D) A.蓝B.黄C.黑D.白 9、下列哪项不属于人身体素质的是(C) A.力量、耐力B.速度、柔韧C.灵敏D.体能 10、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努力维护奥林匹克精神,积极恢复奥运会比赛的是(B )A.摩西B.顾拜旦C.萨马兰奇D.洛克 11、耐力跑锻炼的强度、心率控制在自己最大心率下为适宜() A.60—80% B.80—90% C.90—100% D.50—60% 12、.“乒乓球外交”是通过(C )手段促进国与国改善关系的范例。 A.政治B.经济C.体育D.军事 13、我国历史上在奥运会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是哪个项目(C ) A.剑术 B.跳水 C.射击 D.体操 14、不属于健康三要素的是( D )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 D、精神健康 15、不属于常见的运动项目的是( A ) A、冰球 B、篮球 C、羽毛球 D、跑步 16、正常人的心率范围是(B ) A、60—100次/分 B、60—90次/分 C、50—90次/分 D、50—100次/分 17、不属于三种体型的是(A ) A、苗条型 B、瘦弱型 C、健壮型 D、肥胖型 18、属于无氧运动的项目的是( D ) A、爬山 B、游泳 C、自行车 D、跳远 19、不属于常见的身体测量内容的是(D ) A、身高 B、体重 C、肺活量 D、肩宽 20、一天中锻炼的最佳时间为(C ) A、早饭后 B、起床后 C、下午 D、晚上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体育现象的扩大和()趋 势。 A、专业化 B、复杂化 C、科学化 D、理论化 2、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 四个部分。 A、赛后训练 B、赛后康复 C、竞技体育管理 D、赛后总结 3、“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A、田麦久 B、卢元镇 C、周西宽 D、徐立本 4、下列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的是() A、排球 B、拳击 C、花样游泳 D、篮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运动技术客体因素的是() A、竞赛规则 B、运动知觉 C、技术环境 D、器材设备与场地 6、在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变换训练法是() A、负荷变换训练 B、内容变换训练法 C、形式变换训练法 D、节奏变换训练法 7、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A、1950 B、1956 C、1957 D、1958 8、下列哪个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特性() A、场所性 B、基础性 C、全体性 D、竞技性

9、西周“六艺”中有关体育的内容有() A、礼 B、射 C、乐 D、数 10、群众体育亦称() A、学校体育 B、大众体育 C、竞技体育 D、休闲体育 11、体育的本质性目的是() A、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B、提高成绩 C、休闲娱乐 12、下列哪个是“三基”的内容() A、基本素质 B、基本体能 C、基本战术 D、基本技能 二、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的定义: 2、运动训练的概念: 三、填空题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________与_________等应用研究为主。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一)细胞与细胞间质 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 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 核心结构。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 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心肌具有收缩和舒 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 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 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 块骨组成,形状各异,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密质,内部以松质为主,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 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 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此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

体育与健康知识

体育与健康知识 体育与健康知识 一、身体锻炼的必要知识 身体锻炼前要做准备活动,给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让机体逐渐安静下来,以免造成对心脏的伤害。身体锻炼应全面均衡发展,还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全面锻炼自己的身体,努力克服单一体育活动对你身体发展的局限性,保证自己身体各器官机能均衡发展。参加体育锻炼更要持之以恒,张驰有度,不能“一曝十日寒”,否则健康会离你很远。 二、运动负荷的把握 体育锻炼后,肌肉有酸疼的现象。可能是运动过度的表现,它反映出你不适合用过大的运动量来进行锻炼;也可能是运动后的自然反应,这是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肌肉产生一种叫做乳酸的物质,刺激你的机体,从而使你有酸疼之感。只要坚持锻炼,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你的体能也在这种机体反应的循环中得以提高。如果因为感到肌肉酸疼就停止锻炼,等到肌肉酸疼消失后再进行锻炼,则会削弱体育活动的健身之效。 1、运动疲劳的消除。一般运动以后,经过适当的休息,就没有疲劳之感,这是运动适量的表现。如果第二天醒来,你仍然感到疲劳沉重,那就是运动过度的征兆。 2、因运动量过度产生的酸疼,可以通过减量、休息、按摩、

热敷等方法来帮助机体积极恢复。精神难以集中现象。上课总想打瞌睡,做作业总出差错,对事物的反应变得迟钝,多半是由于运动过度所造成的。血压升高,目光无神,情绪烦躁,面色苍白等,如果是因锻炼造成的,则都是运动过度的征兆。 三、安全运动的措施与预防 1、预防: 运动前:体育锻炼时不能佩戴纪念章,不能携带小刀、铅笔、钥匙、手表等物件,并要换上运动鞋、运动服等,有组织、有步骤地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运动场地、器械的安全和正确的着装,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措施多种多样:越过器材时一定要有人保护;向前摔倒时顺势作前滚翻,不要用手硬撑;向后摔倒时,让身体自然倒地,不要用手撑地,顺势作后滚翻。为预防运动中的外伤,你应尽量避免摔倒,注意穿防滑的运动鞋,遵守规则,减少不合理的身体冲撞和磨擦。 2、措施:出现内伤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滑囊炎、腱鞘炎等24小时内一般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方法,尽可能减少受伤部位的出血,避免损伤加重;48小时后,一旦局部的出血和肿胀停止,此刻可以进行按摩,理疗或敷药治疗,逐步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受伤部位基本愈合,在加强保护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非碰撞性的一般练习,一直到安全愈合。出现肌肉痉挛(抽筋),常见的缓解法是拉长痉挛的肌肉,同时配合局部按摩和点压穴位等方法促进缓解。在剧烈的赛跑中,如果停止跑动,甚至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