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知识点一:城市形态

1、概念

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被称为城市形态。

2、类型划分:

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等都是团块状城市。其中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上;合肥位于江淮平原上,地势平坦,它原为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省级行政中心后,在平原

上逐渐发展成一个团块状城市;美国的华盛顿位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上,它是在美国独立后作为首都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团块状城市。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全市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被河流、山岭等间隔,形成了组团状城市形态。

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条带状城市还有洛阳、西宁、宜昌等。其中洛阳位于黄河支流洛河谷地,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宜昌位于长江的三峡谷地。

三幅城市形态图突出说明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即平原地区城市多呈团块状;谷地中城市多呈条带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多呈组团状。

关联图法记忆城市形态与影响因素

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 作者:来源:互联网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进入2O世纪7O年代以来,当人类尚未从传统贫困(old poverty)中摆脱出来,又陷入“新城市贫困”(new urban poverty)的困扰,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纷纷给予了关注。 一、国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经济重构和社会转型。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大量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及其就业者的低收入、无保障,无家可归者,社会闲散人员,单亲家庭成员贫困,种族、移民贫困等问题,并呈现出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等特点。西方把这些现象称之为“新城市贫困”。 当代西方社会的新城市贫困现象,是“富裕中的贫困”,即相对贫困。尽管这些国家通过广泛的收入再分配计划和社会保障有效地减少了收入贫困,但仍未能消除部分人群的相对剥夺感和劣势。对此,以往的收入贫困范式已无法令人信服地予以解释,这促使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新城市贫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贫困范式由此逐渐转向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底层阶级和社会排斥等问题的讨论。 ——能力贫困(capabilitypoverty) 能力贫困的概念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针对收入分析这种以往考量贫困惯常做法在当代的缺陷,森指出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森的能力方法框架主要有四个概念:1)商品(commodity)。指那些维持生命必不可少以及由一个国家风俗决定的作为一个体面的人所不可缺少之物。2)功能性活动(functionings)。就是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包括从免于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这样的基本要求到诸如参与社区生活和获得自尊的高级活动。3)可行能力(capabilities)和可行能力集(capabilities set)。“可行能力”是一个人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也就是实现各种生活方式的自由;“可行能力集”则是个人可以选择的各种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动向量的集合。4)自由(freedom)。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意义。就工具性自由而言,主要有五种类型,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它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的在这些方面的整体能力。 根据森的理论,判别贫困的标准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低下,而是一组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和机会的丧失,包括低收入、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软弱无力、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外又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

先理论。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虽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有问题,然而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看得出作者贯穿书中为城市设计既作为过程又是结果建立范式典范的努力,试图为其开拓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折中理论,超越直接指导实践的规则。可惜作者既提出“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对城市形态形成之关键,却没有潜进较为独立的思想领域,停留在两者之间的界面层,执著于造城人的表面动机并假定其永久性,终结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智性上不够该有的锐利。 不过作者也无疑是成功地讲述了城市形态本身的“功能理论”,以作为教条之外的选择。其中的指标,如生命力,被感知性,适应性,可及性,控制和管理,效率和公正,早以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形态的无可争议的必要特征。

城市空间网络分析技术_UNA_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陈晓东 城市空间网络分析技术(UNA )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摘要】城市空间网络分析软件包(UrbanNetworkAnalysisToolbox,UNA)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基于GIS网络分析工具开发的开源软件。本文介绍了U NA工具产生的背景、其相比于空间句法工具的优势、影响范围和接近性等五个主要的分析量、利用UNA进行城市分析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等,并结合现有的研究应用实例,对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城市空间网络分析;GIS分析软件;应用前景;城市规划设计 1空间网络分析简介 广义的空间网络是指其节点位于空间之 中,并具有某种空间度量的网络,对于空间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18世纪著名的“格尼斯堡七桥问题”。对于城市空间网络的分析也一直是人们认识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如解释城市中某些节点对交通的重要作用(Garrison 1960;Garrison and Marble 1962;Kansky 1963;Haggett and Chorley 1969),分析街道中的步行交通流(Hillier,Burdett et al.,1987)等等。近年来,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网络分析的工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如Axman 、Depthmap 、 confeego 、webmap 等计算机软件工具,它 们中许多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 2UNA 及其主要优势 本文所介绍的UNA 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是一种不基于空 间句法的全新的城市空间网络计算机分析工具,它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技术和设计大学联合组建的城市形态实验室于2011年正式发布,并于2012年9月进行了一次更新。 UNA 是一种基于GIS 网络分析工具开发 的开源软件,它和空间句法体系的分析工具相比具有几个不同的特征或优势。 (1)空间句法的分析中要求将空间网络抽象为轴线和节点,这就完全将建筑、地块等排除在分析系统之外。而UNA 分析的网络可以同时包含轴线、节点和建筑(地块),这就为分析同一街道上的不同建筑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由于可以有效的针对建筑进行分析,UNA 提供了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设计方面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2)在UNA 分析中空间距离不仅可以象其他基于空间句法的工具那样按照拓扑关系度量,也可以按照几何距离进行度量,从而区分路径的长短,这使网络分析更加接近于现实。 (3)在UNA 分析中,允许给建筑设定一定的权重以表征网络的不同特征,并按照不同的分析目标进行选择,如可将建筑的面积、居住人口甚至重要性评价作为权重。这将极大的拓展空间网络分析的运用范围,提供了将物质空间与经济、社会、交通等现象关联分析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笔者的使用体验,相比于空间句法基于复杂而抽象的空间解释理论, UNA 所基于的基本思想十分简单易懂,其软 件设计界面易操作,成果输出可视化程度高,只需短时间学习即可上手使用。 (图1) 3UNA 主要的分析量 UNA 主要通过五种分析量来表征一个空 间要素的网络特性,它们分别是影响范围(Reach )、重力作用(Gravity )、中间性(Betweeness )、接近性(Closeness )和直线性(Straightness )。 *本文1-4部分大部分内容编译自UNA 主要开发者Andres Sevtsuk ,Michael Mekonnen 为 UNA 编写的帮助文件,5-6部分为笔者撰写

国内外城市形态发展综述

1工业文明前期 公元前1500年,商朝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寝后朝” 式建筑布局事例 公元前1100年,我国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国之初就有了满足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制度代表了正统的体现王权意志的营造观念和理论。 几乎同一时期,《管子》一书提出了与《周礼.考工记》截然不同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的观点。《管子》中的“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则”,“凡例国度,非于广州之上,比于大山之下,高毋近旱而水租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重要贸易城市米利都出于“商业的殖民地系统需要” 发明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棋盘方格网都市形式。 于此同时,希腊发明了最早的神居广场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方案。 15、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切斯科.迪乔治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上, 制定了一个道路按放射状、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的城市方案。“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方法直接影响了17、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布局实践,其美学构图上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至今。 2工业文明时期——历史进化的转折点

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城市自然有机发展的传统。 刘易斯.芒福特认为“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与混乱状况简直和战场上一样“。城市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种种危机。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欧文和傅里叶关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和实践。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他的著作《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在认同工业文明的前提下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研究,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极限的概念,而是城市群体有机组合。 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散、疏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应该以组成城市联盟的形式来解决。在保持田园城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的同时,达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公共生活质量。这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871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预言了一个微茫的希望——“人类还可以继续提高到一个更加伟大的幸运命格“。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可以沿着交通轴线呈带状无限制发展。”带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新发展,并逐步演变出”连续功能分区“的思想。 1889年卡米罗.西特发表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城市建筑艺术》。他系统调查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产及其艺术价值,并首创现代建筑的“视觉艺术“准则。

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9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9/2010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09-0094-03 摘 要 该文采用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方法,对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三个时间段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其周围自然山水格局所构成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空间句法 山水格局 利川市 Abstract Top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urban space syntax. Contrast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in Shan-Shui situation of Lichuan in 1986, 1999 and 2009.Analyse the fi gure-ground relationship, and give a summary of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Space syntax, Shanshui situation, Lichuan 1 山水格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们在城市选址及建设中都非常重视城市与城市周边的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城市发展与周边自然山水地貌相互影响的问题,而物质层面上的接触与碰撞必然导致精神层面上对城市景观审美的不同感知。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山水格局下的城市发展进程就存在两方面结果:一是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环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城市建设即成为自然山水景观的有益补充,自然山水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城市风貌,对城市景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与完善作用,两者和谐发展,提升了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提高了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反之,如果城市发展脱离了周围自然山水的大环境,置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于不顾,甚至对城市的山水格局进行不利的改造与破坏,将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城市空间形态 形态(morphology)一词在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中的定义为“生物学中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的一个分支;有机体或其任何部分的组织结构(a branch of biology that deals with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plants; Chen Xin Zhang Bin 陈 鑫张 斌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 Preliminary Study on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Shanshui Situation by Topological Analysis: 城乡规划?园林景观Urban Planning ? Gardens Landscape —— 以利川市为例 In Lichuan for Example 特征的交通网络构建为轴线图(Axial Map)[3],结合城市周围自然山水格局,分析其空间句法参数,总结发展规律。 4 利川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规律 本文以利川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利川市在1986年、1999年、2009年这三个时间节点上的城市空间拓扑结构进行空间句法分析。4.1 集成核(Integrator)分析 集成核是拥有相对高集成度(集成度反映城市某一街道轴线空间相对其他轴线集聚与整合运动经济流的水平,它体现了某一街道空间对其他街道所具有的相对可达性、集成性与渗透性优势)的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分布图区,可以是树状,也可能是环网状,反映城市社会活动密度,代表社会性最强的空间区域。 根据图1分析可以看出利川市在1986年与1999年两个时间段的全局集成核的最高部分(颜色最深部分)形态相似,都以东西向清江大道与南北向龙船大道为主轴,2009年全局集成核有明显扩大。 1986年的集成核为龙船大道—清江大道—丹桂园路—胜利大道构成的环。 1999年的集成核虽然和1986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南部清源大道的集成度已经接近集成核,而且以清江大道为轴向,城市东西两侧集 ·华中农业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 organism or any of its parts)”。它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gos(逻辑)。 城市形态(Urban Morphology)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其中城市的构成要素又分为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种,物质要素包括建筑、街道、植物、地形、水体等;非物质要素包括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等,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又存在着关联性,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城市与山水格局的结合问题往往是由物质要素构成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周围自然山水环境的图底关系问题。所以本文将以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周围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分布与构成。 3 拓扑分析方法 拓扑是遵循图论原理,将空间要素抽象为点、线、面并探讨其结构关系的现代数学分析技术[1]。自拓扑分析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中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纯粹空间表态图形的传统拓扑分析,第二阶段是基于城市空间主客体双重特性的空间句法分析[2]。 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拓扑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以GIS为平台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分析,将最能够体现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_多维度_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_中美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及启示

2012 Vol.27, No.2 国际城市规划47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genda of Urban Form Studies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on Urban Form Studies in the USA and China 刘志丹 张纯 宋彦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 ——中美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及启示 Liu Zhidan, Zhang Chun, Song Yan 引言 城市形态(urban form )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以及开发模式[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有关城市形态及其测度的研究在美国重新受到高度关注[2]。 随着美国城市物质建成环境的日益成熟,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的美国规划研究兴趣转向了社会、人文和经济等方面,体现出浓郁的社会关怀(social-care )特性。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城市土地利用粗放蔓延式的发展模式开始受到批判——从城市形态的视角来看,蔓延式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包括拥堵的交通、过度的能源消耗、高额的公共服务、低水平的户外活动以及冷漠的邻里交往等。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积极寻求应对蔓延的规划策略。由此,城市形态的话题重新引起了城市规划领域的兴趣,并成为城市精明增长和新城市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石[3]。可以认为,关注城市形态的目的在于探求如何塑造精明的城市形态,从而营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健康及环境友好的方式生活。同时,研究城市形态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公共政策来抑制蔓延式城市形态,提升城市整体的可持续性[4]。 中国城市在1980、1990年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上世纪中叶美国城市迅速蔓延中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土地粗放利用、城市无序发展、大面积用地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等。虽然与郊区独立住宅占主导 的欧美城市相比,中国城市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紧凑的,然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蔓延,却为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形态研究,在1980、1990年代大量引入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践不断发展,目前分别集中在城市地理学、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重新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兴趣。本文综述了美国和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文献,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目前主要分别集中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尚未进行跨领域的研究。而从过去20多年美国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趋向于多尺度下的多维度形态识别,即可分为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等五个维度,分别对应大区域、大都市区、次区域、社区和街区等五个尺度。这些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对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有直接相关意义。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不仅可以为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供启示,也将为21世纪中国城市塑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literature on urban form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A. Based on the review in China, it shows that research on urban form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s on ?elds such us urban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The review in the USA reveals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nd policy-oriented agenda. Research involves five disciplines: landscape ecology,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neighborhood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these disciplines are in correspondence to five scales: regional, metropolitan, sub-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nd blocks. Recent progress on urban form research in the USA will not only shed light on research contents, but als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healthier and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关键词:城市形态;多维度;多尺度;公共政策Keywords: Urban Form;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ulti-scale Analysis; Public Policy 作者:刘志丹,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zhidanliu111@https://www.doczj.com/doc/6c6078310.html, 张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 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zhangch@https://www.doczj.com/doc/6c6078310.html,, zici0723@https://www.doczj.com/doc/6c6078310.html, 宋彦,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 与区域规划系终身副教授。ys@https://www.doczj.com/doc/6c6078310.html,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摘要:书中从价值观的角度研究并提出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标准理论,本文系统的理解该理论,基于城市的动态化、多元化特性,在价值观的意义及来源、城市形态理论的实践和价值标准理论的应用方法三个方面受以启示。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价值观、标准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空间形态多种多样,大到整个城市,如格网城市、星形城市等,小到单一的功能区,如社区商业中心、CBD、城市商业中心等,然而即使是同一种功能的城市空间也会呈现出不同形态,在诸如繁星般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到底是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确无一定论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林奇的《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的著作。书中对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标准理论提出五项基础指标,分别是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和两项辅助指标,为效率与公平。 活力:即是生命力价值。指城市空间形态在人类、自然等生命、种族的延续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持作用,而其最重要的是符合什么样标准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这种支持作用是最为显著的。活力性能标准所以应包含延续性、安全、和谐等子项,考虑生存条件、物质的供应与弃置、居住密度与资源的相对比例、聚居位置、建筑布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维持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感受:每个居民对于所生活的城市的最为直接的认识,被问及时都针对自己或熟悉或模糊的城市空间好与坏,方便与不方便等。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仅是在空间能被感觉,在时间上也能被感觉,并且应该是易辨识的、心理感觉与实际功能是一致的,能够通过感觉认知该地方的某种或某些特色。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香港为例,由城市概况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将香港中环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地标性建筑物进行大致介绍。最终从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及规划中,得到启发。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香港空间形态用地街区 前言 中国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香港的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城市概况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现有人口7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平均每平方公里为634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因其人多地少,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也成为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的原因之一。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1) 摘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随着城市形态的转变,以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理论在解释城市更新与发展方面受到了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新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对这些问题 进行重新诠释。新芝加哥学派认为,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组合。这些组合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文化和价值观蕴含在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的构成和分布中,并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正是这种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场景吸引着高级人力资本聚集,催生新兴产业,推动城市更新与转型。该理论以消费为导向,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以文化实践为表现形式,重塑后工业城市更新与转型路径。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场景理论;新芝加哥学派作者简介:吴军,社会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政策。一、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场景”纵贯社会理 论的历史,解释城市发展的思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生产的观点来研究消费与居住,二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分析工作与就业。这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对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代表学者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阿尔弗雷德·马

歇尔(Alfred Marshall)等。他们把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来解释城市发展,这些构成了社会理论最初的解释范式。到20世纪50年代,大批人口涌入城市,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城市兴起,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在解释城市发展的模式中,应该加入人力资本要素。这些学者把人力资本看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和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他们认为,促进城市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第73届年会上阐释了人力资本概念,科尔曼在1988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标志着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正式纳入社会理论研究议程。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大批制造业从城市中心撤离,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随着城市形态的转变,传统以生产为导向的社会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城市发展,需要以消费为导向的一套新学术语法体系来对后工业城市的发展进行诠释①。在这样的背景下,“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应运而生,它以消费为导向,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以文化实践为表现形式,推动着经济

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读书报告成绩 专业建筑学课程名称、代码居住建筑与社区 年级2014级姓名张帅帅 学号2140140525 时间2015 年1 月7日任课教师刘尔明

读《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的报告21世纪,是中国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腾飞,第三产业的兴起,交通、技术以及高科技信息产业进步在促使大城市向后工业化时期买进的同时,也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作为建筑学的一名学生,希望能通过理顺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合理的城市依据。《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一书主要分为上篇——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中篇——中国大城市住宅层数的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下篇——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本文着重从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篇来进行探讨。通过了解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空间的现状以及建设对策,来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并以深圳为例,更加深入的获悉城市与居住空间发展的相关知识脉搏。 一、西方城市与居住空间的演进过程 背景: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传统城市格局被打破。前所未有的出现了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等城市智能区划。但也日益出现了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推进了对理想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探索。 发展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城市规划实践的演进中,城市与居住空间的互动是明显的,城市病及大城市人口过渡聚集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及居住空间分布的调整,城市对居住空间的作用体现在以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居住空间的分布,在宏观城市空间结构框架下形成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格局。比如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强调城市效率的城市集中主义(强调功能,控制城市用地,疏散城市中心,重视快速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主张以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低密度来解决城市问题,提供绿地、阳光和空气。在居住空间的建设上将日照、通风、绿地、人口居住密度作为权衡居住空间优劣的标准,提出利用高层住宅提高居住密度并空出大量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的拥挤状况并提供优美的绿色环境。);和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代表重视人的生活的城市分散主义(把现代城市的种种弊端归咎于高度集中的城市形态,主张,分散和消解大城市形成,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有1)大城市与卫星城共同形成的城市体系。2)对大城市沿交通线形成放射形结构),两种相互对立的城市结构理论。在居住空间的塑造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城市分散主义强调城市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融合,追求低密度的居住方式,在居住区位上希望通过控制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使过剩人口向城市郊区及卫星城疏散。并探讨了居住空间的多种分布模式,如卫星城、城市指状发展模式。城市集中主义倡导以人口低居住高密度和住宅高层低密度,集中城市居住人口,空出大量绿地以改善现代城市人与自然地关系,以高科技手段塑造现代城市的形态环境。 虽然这一时期大城市仍以单中心同心圆结构为主,但卫星城模式及指状城市结构的出现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为以后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FUTURES_一种新型区域城市增长模型--14

第32卷第1期2013年01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2,No.1Jan.,2013 收稿日期:2012-08;修订日期:2012-12.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11014);美国Renaissance Computing Institute (RENCI),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LTRA-Ex Program (BCS-0949170)。 作者简介:邓婧(1987-),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信息系统、复杂系统模拟与高性能地理计算等研究。 E-mail:jdeng1@https://www.doczj.com/doc/6c6078310.html, 通讯作者:郑新奇(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GIS 开发与应用、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数据挖掘、 复杂系统仿真等研究。E-mail:zxqsd@https://www.doczj.com/doc/6c6078310.html, 041-048页 1引言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支撑性研究,对于城市发展、人类环境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支撑意义。由于土地变化驱动因素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难以预测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交互影响等,土地利用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模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已成为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点(Brown et al,2005;Li et al,2010;于兴修等,2004;何春阳等,2002)。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人们学习和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重要工具,对于人们分析土地变化的前因后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建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分析。根据建模目的不同,可分为描述性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优化模型(Verburg et al,2004)。描述性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用于预测未来短期内的土地利用发展模式;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则根据一系列目标设置,找到最能满足目标的配置模式,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土地利 用变化模型又包括城市模型(Miller et al,1999)、林 地退化模型(Kaimowitz et al,1998)、土地经济模型(Bockstael et al,2001;沈体雁,2006)、土地生态环境模型(杨培峰,2004)、土地社会学模型(人地相互关系模型)(Agarwal et al,2002)等。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的趋势使得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试图从社会、自然、经济等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把握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丰富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库(田光进等,2008;裴彬等,2010)。 当前,有更多的模型开始重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对城市形态和景观破碎度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景观格局的改变,包括斑块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的改变,可能会通过干扰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而显著影响生态过程(Radeloff et al,2005;Irwin et al,2007;Alberti,2005)。在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中,人类活动往往会对景观格局造成较大影响。城市化过程则通过改变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Alberti,2010)。因而,此类研究对生态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FUTURES :一种新型区域城市增长模型 邓婧1,2,3,唐文武2,3,刘润润1,郑新奇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2.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地球科学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美国28223; 3.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GIS 科学应用中心,北卡罗来纳州,美国28223) 摘要: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发展模拟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科学问题。传统研究往往基于单体或组合模型,不能为决策方案提供直接支持。本文介绍了国外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型FUTURES(FUTure Ur-ban-Regional Environment Simulation)。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城市发展区动态适宜性梯度计算、人均土地消耗的趋势分析以及基于空间位置的斑块变化可视化模拟,而且注重模块间的动态交互反馈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深度耦合机制,模型结构紧密又不失灵活性。基于高性能计算环境支持,该模型已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多个区域进行实验并取得成功。本文主要介绍该模型设计思想、模型组成、关键建模方法,并总结了模型的主要优势,以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拟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FUTURES 模型;城市增长模拟;景观生态效益;动态适宜性;斑块增长算法doi:10.3724/SP.J.1033.2013.00041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_周荣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2期 SUN Y ATSEN U N IVERSITY FORU M,V o l127N o1122007 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 周荣1,冯娴慧2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广东佛山528000;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1) 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有关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大量的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 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空间形态类型的描述与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与发展历 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并针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792(2007)12-0295-04 一、城市空间形态类型的描述与分析 城市是人类聚集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出各种城市空间形态。关于城市空间形态分类,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方法:按照城市建成区平面形状分类;按照城市演变历程分类;按照城市交通发展与道路网结构分类等等。 邹德慈(2002)根据建成区总平面外轮廓形状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集中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和散点型六大主要类型。赵和生(1999)根据城市发展演变的历程,将其空间形态分为单核生长的同心圆式扩展模式、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模式、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模式和多核生长的结构重组模式共4种类型。凯文#林奇(2001)根据城市的平面形状,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放射形(星形)、卫星城、线形城市、棋盘形城市、其他格状模式、巴洛克轴线系统式、花边式城市、/内敛式0城市、巢状城市共9种类型。刘易斯#芒福德(1989)将中世纪的城镇形态分为3种形式: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为长方形体系的街区空间形态;从一个修道院或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圆形城镇;严谨棋盘形的殖民地城市形态。 通过分析,以上这些方法是相互关联的。如星形通常也是多轴线扩展式空间形态,集中式通常也是同心圆扩展式等。目前,在城市规划学术界较多采用的形态类型分析法是比较直观的、简单易行的/图解式分类法0[1]。综合上述的分类方法与各类特征,常见的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集中型、放射型、组团型和带型4种类型。 集中型空间形态(FocalM orphology)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即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展。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属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但是,形成密集团块状态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建筑高度不断增大,交通拥塞不畅,环境质量较差。 放射型(星型)空间形态(RadialM orpho l o gy)这种类型的城镇多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有一个人口密集的多功能核心区,由此核心向外发散若干主干道,主 *收稿日期:2007-11-2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5基于绿地布局生态机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6 作者简介:周荣(1966-),女,佛山科技学院园艺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 究框架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1899)、

索尔(Sauer,1925)、和康泽恩(Conzen,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在探讨城市形态研究自身的进一步整合以及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广泛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一回顾。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将之作以下归类: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和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1.1 城市历史研究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1976)、吉尔德恩(Giedion,1971)、科斯托夫(Kostof,1991)、芒福德(Mumford,19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