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理沦文献滴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应急管理学的理沦框架,且从理沦主题、理论重心、理论范畴等角度分折了应急管理理论发展的障碍;然后,展望应急管理学的发展方向。最后,在总结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过程的基础之上,探讨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特点及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应急管理理论发展现状脆弱性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特别是非常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2001年“9·11”恐怖事件、2003年“SARS”事件、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及玉树地震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切反映了应急管理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不足,且迫使我们重视应急管理学理论研究,以解答应急管理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重大非常规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实际工作提供原理和方法。本文将综述应急管理学的理论研究现状,且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案例,展望应急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现今,应急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促进了学术界对“应急管理”概念和性质的重新界定,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制定决策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以美国为例,其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 Homeland Security,DHS)的建立,及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Management Agency,FEMA)的纳入,是过去50年来美国政府最大的一次改组,国会还大幅度地加大了对该领域的资金支持。此外,应急管理领域也受到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比如GIs、GPS、无线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诞生及进一步产业化为应急管理从业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另外,对培训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造就了一批专业化人员(例如中国国家救援队的组建及编制的逐步扩大),以便应对未来的挑战。针对现在防灾各灾的目标,应急管理者所肩负的责任正在增加,而且一个观点正在达成共识,即应急管理需要多业务部门、多级别机构的人员共同参与,才

有可能协调完成任务。如McEntire所言,“应急管理”现状仍然保留着过去的痕迹,但毫无疑问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过去,学者多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和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两学科的角度去研究灾害,但现在更多学者意识到,应急管理学不仅仅是两门学科的交叉,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且学科数目正在伴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扩大。伴随着学术界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建立在应急管理基础上的学术成果正以显著的速度进行扩充,让人欣喜地看到该领域的学术进步。

本文将首先基于文献理论调研,来界定应急管理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论述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论述应急管理界的学者进一步探求该领域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实践,探索应急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应急管理学的理论架构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如果从动词的角度考虑,理论是指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容易让人联想到学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学科正是在分歧和争议中被推动发展的。McEntire在其文献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是指学者为了推进世界和社会的发展,而必须具有的理想(或者说首要)条件。以应急管理领域为例,当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且应急管理中频繁出现不协调和混乱状态时,该领域研究者则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降低灾害影响,并提高重大事故(致命的、毁灭性的和破坏性事故)的灾后恢复职能。

我们认为,任何理论的确立都需要知识框架、专业术语与概念、规范原理及模型系统组件的支撑。针对应急管理学理论来说,除去以上因素,还需要“机理解释”和“分类分级”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知识框架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急管理学涉及到与许多学科的交叉,且学科的数目还在扩张,因此现在还很难界定这样一个知识框架的边界,也很难确定该知识框架的详细内容。

(二)术语定义

为了有效地传达信息、通畅地学术交流,必须准确界定问题和相关现象。例如,如果对“风险”的概念没有普遍的共识,我们将无法解释其他相关联的术语,如“脆弱性”。Dymon 曾对现存的关于灾害和紧急事件的标志和与之相关的词汇做了调查和统计,他认为目前还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志和符号,这妨碍了信息交流,建议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号和标志的标准(Dymon,2003)。

(三)原则准则

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有特定的原则准则来推进学术道德规范和界定研究范围。灾害研究中有许多关于这些准则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有“防范胜于救灾”,“统一指挥、分工协作、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及时灵活、科学有效”,“安全第一,以人为本”。这些原则不同于复杂的传统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简洁有效,有利于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践行。

(四)分类分级

合理划分灾害的类别和级别,是应急管理部门迅速、科学地配备人员、装备和器材的基础依据,是应急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分类分级的对象有两类,一个是灾害、一个是应急机构。“类型学”就是进行科学分类分级的方法论和思想,其同理论发展紧密相关,这一点在植物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认同。在应急管理领域,最著名的类型学源自于美国Delawgre大学的灾害研究中心(Disaster Research Center,DRC)。

它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了应急机构的任务和结构,且得出已经建立的、正在建立的、正在扩展的及快速组建的应急组织的特性。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实际也是一种灾害“类型学”的雏形。

(五)模型系统

模型是表征多变量因素间的理论关系,或者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关联的表达式。有一类模型展示了输入变量如何影响输出结果,例如风险管理图(Risk Management Diagram),该模型枚举了可放大脆弱性的一些因素。还有一类模型展示了个体或机构部门的关联关系及信息交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ational Incident Manftgement System,NIMS)。该系统规定了不同组织之间实现统一协调的控制方法,以及如何将人力资源分配至计划、行动、后勤和财政/记录等不同部门。

(六)机理解释

通过机理解释,来分析特定现象的逻辑因果关系。例如,在应急管理框架中,当触发事件(T)同脆弱性(V)相互作用时,灾难(D)即可发生,换言之,T+v=D.可以基于一个案例对该因果关系进行解释:当出现城市规划杂乱无章,或建筑法规执行不力,或预警系统不发达,或忽视防治措施,或有特殊人群或高危人群时,风险就很可能演化为灾难。因果关系对于很多特定现象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能推进政策的实施,及进行错误修正。换言之,可以通过影响脆弱性的方式来预防灾难,例如在较安全的地点选址、建设时考虑防灾措施、建立预警系统、制定响应和恢复计划、处理特殊人群的需求等。这种类型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发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更正或解决这些问题。

二、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障碍

毋庸置疑,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创建和发展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但是有几个主要的认识论问题阻碍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在一系列问题中,McEntire和Marshall(2003)认为至

少有几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把这些问题归结为理论主题、研究重心、研究范畴及发展模式四类。

(一)理论主题

(1)什么是灾难?该领域的学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定义对象。尽管该领域不断地尝试去定义“灾难”,但统一明确的结论尚未得出。该概念的涉及范围巨大,从天灾到人祸,从物理性伤害到破坏性社会事件……“灾难”具有复杂的物理特点和社会特征,很难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概括。就像Quarantellli所说,“除非我们明确地获得对定义本身最起码的共识,否则我们将继续讨论过去一直讨论的有关灾难特点、条件和后果的话题”。

(2)什么是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急管理”还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定义。“应急管理”源自于对“Emergency Managoment,的翻译,该名称存在一些争议。首先,该领域的研究者对”灾难“(disasters)感兴趣,而不是”紧急情况(emergencieses);国内学者则认为,应急管理的主体应该是“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计雷、池宏等,2006);其次,对“紧急情况”的重视会使应急管理变得被动,且会影响专业应急者的适用性。因此,应急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名称有些用词不当,但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词,同时由于对“应急管理”名称的认可,其他替代词可能很难再被接受。

(二)研究重心

(1)我们最关注的风险是什么?首先回顾下应急管理领域关注点的发展历程。应急管理领域最初关注的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潜在核战争带来的风险:后来,注意力转移到技术风险(三哩岛,博帕尔和切尔诺贝利);再然后,关注重点是自然风险(洛马普列塔地震,安德鲁飓风,美国中西部水灾和北岭地震);现在,现代恐怖主义的危害比冷战时期的核威胁更加复杂,而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似乎又绕回到了原地(Alexander,2002)。

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应急管理的研究重心,是普遍发生但风险不大的事故,还是极少发生但影响重大的事故?这是让该领域学者矛盾的地方,因此,很有必要在灾害的普遍性和危险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风险和脆弱性,哪个更为重要?影响该领域的一个挑战是,过去我们更加关注灾害的物理特性,然而现在我们不断地认知到“风险不一定会产生灾害”。例如,在荒无人烟或者孤立地区,风险将不易产生灾害。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控制风险是很困难的,但是风险脆弱性是具有可控性的。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脆弱性;然而,脆弱性经常会产生风险。现在比过去更多地讨论到“脆弱性”的概念(salter,1998),且国内一些应急管理领域的学者,也逐步重视脆弱性的研究。例如刘铁民指出脆弱性分析是应急预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刘铁民,2010),李湖生等提出应该重视社会脆弱性的形成机制(李湖生、姜传胜、刘铁民,2009)。但是由于过去“脆弱性”概念一直局限于贫困化问题和政治边缘化问题,因此在该领域“脆弱性”概念还未完全被接受。

(三)研究范畴

(1)应急管理研究中,究竟涉及到哪些影响因素?通过对多个灾害案例的研究可发现,灾害的发生涉及到一些共性的因素,包括选址风险、建设不当、警戒不充分和交流不畅。但是,研究表明,还有许多重要的致灾因素存在。例如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建筑规范的推广、大规模伤亡管理、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度、紧急事件压力等等。

(2)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哪个阶段更更重要?应急管理历来是一个处于被动位置的行业。它通常忽视减灾和灾后恢复,却花费很多时间处理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应急准备和响应去降低灾难损失是有限度的,而且是被动的。因此,在灾害发生之前或之后,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和具有持续性的活动去降低风险(或降低脆弱性),即应急减灾和灾后恢复。历史经验表明,我们过去一直在犯这样一个错误(即被动地应对灾害),这种情况必须得到纠正(McEntlre,2004)。但是,这并不可能消除所有的风险。因此,在

讨论应急管理理论时,必须涉及到应急管理的每一个阶段(但绝对不是应用昔日的被动方法)。

(3)应急管理学的支撑学科是什么?传统的应急管理领域的学者经常将该学科定位为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地理学一一使学者了解了灾害风险的特征,社会学一一有利于我们理解灾害的社会根源及灾害中的人类行为。以上学科对应急管理的贡献非常重要,但是仅仅基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不可能涵盖到各种灾害现象。关于工程实践、政治价值观、应急医疗、公共卫生、心理压力、现代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在应急管理中同样会存在需要。显而易见,应急管理理论不仅仅要把握其起源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日I入其他领域的既有成果,否则应急管理理论将很难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模式

应急管理应遵循哪一种发展模式?应急管理中不同的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令人印象深刻(McEntire et.a1.2001)。在美国,综合应急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cEM)是统一指导应急管理的首要模式,但也逐渐认识到了CEM的局限性。例如,Britton 曾提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认为,单纯的cEM,不可能使公众免于自然或技术风险(hazards)”(Britton,1999);随即,有学者提出了“抗灾社区”(Disaster Resistant c㈣unity)的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则称之为“平安社区”。此外,还有学者建议把“抗逆力”(resnience)作为应急管理的主要指导原则,Webster定义“抗逆力”为“面对不幸时的恢复或者快速调整能力”,而Geis却发问道,“我们是想快速”恢复‘,还是不允许事态发展到灾难性的状况呢?“(Gels,2000)。其他一些学者如布勒(1992)、伯克(1993)和米莱蒂(1999)则认为这个概念应该包含”可持续性(sustainable)减灾“的思想,其中包含环保等重要理念。国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是对现今美国所推崇的积极方法的一个让步,它过于强调”恐怖主义“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风险。waugh指出”即使在

国土安全机构内,与恐怖主义无关的事情也很少受到关注,甚至里奇局长本人也承认这一点“(waugh,2004)。

三、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尝试克服障碍,推进应急管理理论时,可以回想一下Rubin在“二十一世纪应急管理”评估中的申明。她断言“我们必须保障基础的安全,而不是一再令上层建筑更加现代化”(Rubin,2000)。不言而喻,我们决不能丢弃以前的应急管理理论,但是以前的理论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一)进一步明确理论主题

Quarantelli曾经提出,我们需要面对一个基本问题,即“wh8t is a disanter?”对于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来说,继续探究一个广为接受的“灾害”定义是非常重要的。McEntire对灾害的定义是“灾害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引起的,且被多种不同环境脆弱性加剧的,具有破坏性(或致命的)和毁灭性的后果”。然而对于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来说,其具有的“易感性”和“抗逆力”不同,对灾害的理解也不一致。但我们仍然要继续探索,以能够从自然、社会等角度去理解“灾害”的真实内涵,关于这个问题,Quarantelli曾经撰写优秀的著作给予论述。

(二)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

(1)重视应急管理领域的复杂性研究。改进理论的另一个方法是建立灾害学的复杂系统思想,重视应急管理中的复杂性研究。由于灾害中有大量的变量因素需要探索,且变量之问存在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因此,利用混沌理论和系统理论指导研究和保持对灾害现象的全面综台性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Mileti认为“对灾害问题需要有一个更为宽泛的认识”;Geis认为“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方法”(McEntire,2004)。因此,综合性的理论观点对将来的灾害学研究更有价值。

(2)应急管理学应该发展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学科。任何学科理论都不会在闭塞中前行,应急管理学同样如此。应急管理框架应该包含参与应急管理的各个成员,不论他们是公众,还是私有部门或非盈利部门。在将来的研究中,基层的应急管理者可能是关注重点,但是决不能忽视其他业务部门、企业、慈善组织和市民志愿者的协助。所以,当我们试图在应急管理中进一步的联网、协作、合作、交流和协调时,“整合”(横向和纵向)这个概念就显得更为重要。最后一点建议是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些学科包括风险和脆弱性分析、土地使用规划、工程、应急预案编制、训练、演练、社区教育、财政、预警、营救、大规模伤亡管理、媒体关系、灾害声明、捐款管理、现场调查、关键事件压力管理等。但是,众多与应急管理相关学科的拼凑,并不等同于应急管理学,应急管理学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Thomas,2D04)。

(三)重视对“脆弱性”的研究

McEntire极其推崇对“脆弱性”的研究(McEntire,2004),指出“和风险不同,脆弱性无疑是我们在面对灾害时唯一可以真正控制的因素。”脆弱性涉及到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人为风险等各个方面。人类在面对一些事件的时候必定是脆弱的,例如水灾、结构故障、航空事故、化学泄漏、恐怖袭击(包括生化武器袭击)等。

所有致灾因素、所有灾害涉及人员和所有应急管理阶段,都与“脆弱性”概念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我们的地理位置、文化、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薄弱的应急管理机构可能带来灾害,在减灾阶段和恢复阶段,很多措施都可明显地降低脆弱性。此外,“9·11”事件已经证明,在准备阶段和响应阶段,很多行为(如通信设备的兼容性,联合规划和演练操作,传达错误指令以及不完全疏散)仍可能放大脆弱性。

以“脆弱性”为突破口,可以整合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众多学科,不同学科对脆弱性有不同视角的认识。

通过对多学科的调研可知,“脆弱性”的概念更易于得到其他领域学者的认同,有利于应急管理学的开放式发展模式。

McEntire在其论文(2002)中曾经提出了一个“脆弱性”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指出了同“脆弱性”密切相关的四个属性是“风险”、“易感性”、“抵抗力”、“抗逆力”,且从不同角度对属性进行了分类。该模型得到应急管理领域中相关学者的认同。很多学者分别从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对“脆弱性”进行了探索。由此可知,重视“脆弱性”概念是有必要的,在未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脆弱性”必将成为一个中心概念。

四、国内“应急管理”领域发展展望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应急管理的体机制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对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家也开始重视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科研投入,例如“十五”、“十一五”均增大了对该领域的资助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耳前,一些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例如,“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事故应急体系的结构,建立了城市应急预案结构、内容和编制要求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模型、应急机制和组织体制模型等(刘铁民等,2005)。

从近两年来我国重大灾害事件的应对来看,我国的应急管理已经取得了瞩且的成绩,但仍然暴露出应急准备方面的一些不足(刘铁民,2010),具体体现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组织、基础设施(包括居民与公共设施抗震准备)、应急装备和物资、救援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组织化,以及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和应急准备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应前面所述的“脆弱性”来说,实际上反映了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工程学、后勤保障、教育等领域的脆弱性。

结合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在内的最近几次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过程,可以发现,我国在应对巨灾时,表现出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权威和宽余灵活的决策自由裁量度,这是我国应急处置的巨大优势。但是,仍存在一些脆弱性环节需要改进。

从应急准备体系建设规划的角度,我国还没有制定清晰的应急准备战略目标,没有建立各类应急能力的建设标准及评估方法,没有专项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保护计划,也没有明确的应急准备体系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及指导规划编制的方法。因而,很容易造成应急能力建设的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出现能力缺失或者重复建设现象。应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应急准备体系的建设规划和实施。

从应急准备活动的持续改进过程来看,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起应急准各自发持续改进的机制,大多数应急准备活动还是即兴时,政府号召式或事故(事件)推动式。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预案的数量不少,但其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没有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大多数应急预案缺乏风险评价、脆弱性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这些重要基础性工作,也很难通过持续和目标性很强的演练或救援实践对预案等准备活动实现评审改进。

从应急准备的组织体制方面,我国目前还缺乏类似美国国家事故管理系统那样适用于全国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标准化模版。巨灾发生后,我国应急启动虽然很快,但形成统一有效指挥系统所需时间较长,改进空间也很大。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地方行业之间、上下级之间及军地之间,应急指挥的术语、标识、通讯、信息交互、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尽相同,没有明确的事先授权机制,各个指挥系统嵌合度较低,急需从制度上推进建立具有扁平网格化模式、规范化应急组织系统和统一指挥机制。

从应急准备的基础层面来看,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素质和应急准各自觉性不高,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应急准备文化。有时部分受灾群众对外部救援力量期望过高,甚至可能产生依赖心理。特别是在当前灾害高风险地区和安全生产事故高风险行业缺乏有效社会保障机制情况下,更应该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培育积极主动的应急准备文化。例如志愿者队伍建设

和活动组织应强调属地为主和社区自救互救,使志愿者应急准备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且有力,有利于应急救援统一协调指挥。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我国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

作者简介:

王永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研究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课程名称管理学专题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日 专业年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2011级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层出不穷,管理工具不断进化,管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管理理论最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管理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国家,然而发展却非常缓慢。西方的管理发展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管理学的发展。从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西方的管理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又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管理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有泰勒、法约尔和韦伯。古典管理理论是“冷冰冰”的时代。将人视同机器,将管理者视为安排这些人员与机器的工程师。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通过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机器坏了可以进行维修,工人无法达到必需的产出时,就重新设计员工工作或是提供一种更具激励性的奖金计划,没有所谓的群体和团队的存在。 20世纪4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片面强调对个人行为进行组织控制和规范,而忽视了生产中人的因素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经无法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利克特等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从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强调必须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因素。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早期理论,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尽管它有各种理论和学派,但是它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这两种理论主要是是研究如何通过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团体的行为,不断增强团体合力的理论。在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重点对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领导者的品质、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处理好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关心的关系问题。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将人的本身的因素正式引入了管理学理论,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点出发,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活充实化”等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

珠海肥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珠海肥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珠海肥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化肥行业典型的产业链模式为“资源企业—单质肥企业—水溶肥、复 混(合)肥企业—农资公司/个体工商户—种植者”,以各级农资公司、经 销商、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分销商在化肥销售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形成 了化肥企业产品销售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 该水溶肥项目计划总投资3272.4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36.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6.68%;流动资金435.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32%。 达产年营业收入4041.00万元,总成本费用3044.09万元,税金及附 加62.90万元,利润总额996.91万元,利税总额1197.31万元,税后净利 润747.6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49.6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0.46%,投资利税率36.59%,投资回报率22.85%,全部投资回收期5.88年,提供 就业职位66个。 本文件内容所承托的权益全部为项目承办单位所有,本文件仅提供给 项目承办单位并按项目承办单位的意愿提供给有关审查机构为投资项目的 审批和建设而使用,持有人对文件中的技术信息、商务信息等应做出保密 性承诺,未经项目承办单位书面允诺和许可,不得复制、披露或提供给第 三方,对发现非合法持有本文件者,项目承办单位有权保留追偿的权利。

...... 国外对水溶性肥料的研究较早,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温室中的蔬菜、花卉、各种果树以及大田作物的灌溉施肥,园林景观绿化植物、高尔夫球场等。1965年,美国公布了一项片状水溶性肥料的生产专利;1988年,美国TVA国际化工集团公司申请了高浓度氮硫悬浮肥的生产专利。我国水溶性肥料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与复混肥料同步,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灌溉施肥的理论及应用技术才日渐被重视。到目前为止水肥 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已经由过去局部试验、示范发展为大面积推广应用, 辐射范围扩大到西北、东北和华南地区,水肥一体化从当年的“高端农业”、“形象工程”开始向普及应用发展。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 及创新,水溶肥产品生产工艺从掺混仿制发展到按照配方精确计量,向先 进的工艺技术转变,生产装备、技术工艺逐渐成熟。一批质量优、讲信誉、服务好的行业龙头企业逐渐被种植者接受、认可,一些水溶肥行业优质品 牌开始树立起来,水溶肥行业进入加速成长期,正在由小作坊生产,向现 代企业生产转变过程中。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水溶肥施用作物的 面积越来越大,水溶肥产业也在发展壮大。目前中国水溶性肥料的产地主 要集中在新疆、山东、四川等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较大的省份,尤其是滴 灌节水面积最大的新疆地区;销地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内蒙等西北干 旱区和东北、西南、华南等地。

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

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全市应急管理基本情况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机构。近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各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目前共有名工作人员。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办及管理区也都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基本做到村(居)委会有信息员,初步形成了“三级”应急网络。 二是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印发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各乡镇(街道)、管理区,各部门都将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日常业务工作同安排、同监督、同考核。推动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梳理现有预案。对已经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天然气应急预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水库抢险预案》等个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梳理,完善预案体系。 二是明确工作步骤。印发了《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实施方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说明》,启动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并要求各单位要按照地、市要求,抓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修订,使全市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市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对基层单位的应急工作及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具体事项,也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三)强化应急意识和应急求援队伍建设,提高群众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培训。采取以会代训、会训结合方式,开展培训1次,主要对基层单位就应急预案编制进行了培训,学习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参训人员达余人次。发放《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说明》册,发放至各乡镇、机关单位,全市中小学校、企业。 二是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汶川地震期间,围绕防震减灾应急科普知识开展宣传活动,将《公众防灾应急知识汇编手册》上传到政府网站,以供广大市民学习,并要求各中小学校采取不同形式,向中小学生开展地震应急管理知识教育,效果明显。 (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市公安、

西方管理学的发展概况

西方管理学发展概况 摘要: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众所周知,管理学的精华在西方,纵观管理的发展,从管理萌芽的出现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再到现今管理理论的百花齐放,西方管理学理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关键词: 管理学西方发展过程演变 正文: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有史料记载的西方管理实践和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直到19世纪末管理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纵观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早期管理思想,一是管理理论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管理思想 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有过重要文献。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过许多管理思想。然而,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是在工厂制度产生之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在工业技术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在社会关系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去回答、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因运而生。这其中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他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 的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 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 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 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 和。 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他们接管了一家铸造厂后采取了不少有效的 管理方法,建立了许多科学的管理制度。如:实行生产化标准,详细的监督管 理制度,制定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规划,选举委员会来管理福利。 3、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841年的马赛诸塞车祸后,舆论哗然,对铁路老板低 劣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这个铁路公司不得不进行管理改革。老板交 出了企业的管理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企业的管理中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 分离。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 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 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 “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 (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 ,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 。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注重下属的心向、态度,“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不同的部下,心态、个性各不相同,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激励。企业中员工有个体差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需

新型喷灌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关键词: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绞盘式喷灌机、卷盘喷灌机、喷灌设备、长尾词:厂家、价格、哪家好、多少钱、哪家先进、、、等等 企业介绍: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农业全程机械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进出口权,“农哈哈”商标是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历经37 年的发展,产品覆盖耕作、播种、植保、灌溉、收获、粮食烘干六大类农机产品;厂区占地面积300多亩,员工1000余人,产值近 3 亿元。 2013 年,农哈哈公司开始涉足农业节水灌溉领域,并开创了中国智能卷盘式喷灌机的时代,引领国内卷盘喷灌技术的发展潮流;2015 年,农哈哈公司从欧洲引进国际先进的喷灌技术,后经研发和创新,成功推出适合中国农业的新型卷盘平移式淋灌机,是国内唯一一家全套引进国外先进喷灌技术并实现国产化的灌溉产品,为中国卷盘式喷灌机贴上了节能、高效、节水的标签。 2017 年,农哈哈公司成功开发了智能化固液态施肥机,与新型卷盘平移式淋灌机配套使用,实现水肥一体化作业。目前,在国内是唯一能够在卷盘式喷灌机上应用智能化固液态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产品。新型卷盘平移式淋灌机核心技术:节能:驱动装置采用扼流(直冲)式水涡轮,水能动力转换率70%以上,相比传统侧冲式水涡轮动力转换提高了约 1.5 倍,入机水压只需0.25Mpa 就可正常喷洒作业。 减速装置采用6档变速齿轮箱,提升传动扭矩,降低驱动力需求;回收速度可调范围4-105 米/小时,满足不同作物浇水量需要。 高效:喷洒装置采用40 米幅宽30个8 毫米口径喷头的淋灌架,出水量50 立方米/小时,作业效率 2.5-4 公顷/昼夜。 节水:淋灌架喷洒装置离地距离约 1.5-1.8 米之间,低压喷洒,水滴无雾化,水份蒸发小于5%。 应用广泛: 1:抗风性能强:淋灌架喷头离地距离较低约1.5 米,且水滴无雾化,在5-6 级风天气情况下可正常喷洒作业,特别适合北方地区春季多风天气浇水作业。(配1张风中作业场景图片) 2:低压喷洒对幼苗无伤害:淋灌架上喷头的水压为约0.03-0.05Mpa,低压喷洒且喷头离地距离低,水滴落地时间短,冲击力小,对作物幼苗无伤害,软杆作物不倒伏,

国外的应急管理现状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水平 1、美国的应急运行机制与应急管理中的法律规范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三级反应机制。美国最高应急管理机构是国土安全局,原负责应急事务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于2003年并入国土安全部,是其最大的部门之一。 各州及大型城市的应急管理机构中都设有应急运行调度中心,为应急工作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常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办公、通讯设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进入紧急状态,各有关方面代表迅速集中到应急运行调度中心,进入各自工作状态。调度中心根据需要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协调,联合办公,确保应急工作反应迅速、高效运转。 美国联邦政府应急管理是以《减灾和紧急救助法》授权,按照《联邦紧急响应计划》部署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联邦紧急响应计划》是由参加计划的27个政府部门机构共同签署,各部门责任和任务在应急计划中得到明确界定。当计划启动时,各有关部门即可直接按各自的职能分工采取协调行动,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后又出台了《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航空运输安全法》、《国土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2、日本的灾害情报通讯网络体系与公民的自救意识及志愿行动 一般而言,灾害情报的收集和对灾情变化的及时把握,对制定救灾对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方位的灾害情报覆盖方面,日本政府建立了气象防灾情报、地区气象观测情报、河流流域情报、道路灾害情报等各种情报系统,在顺利地传达情报方面,日本政府建立起连接国家机关的中央防灾无线网,连接全国消防机关的消防防灾无线网络以及连接各地方政府防灾机关的都道府县、市街村防灾行政无线网络等,覆盖全国的防灾专用通信网络。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除了政府的高效危机管理能力之外,民众也具备良好的灾害自救能力,各社会团体也体现出了高度的志愿者精神。在凤凰网的日本震灾专题报道“日本何以处‘震’不惊”一文中,我们通过若干张图片清晰地看到,日本民众在此次大震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冷静、谦让、理性和忍耐等等精神难能可贵。日本国民在自然特性和文化特征中培养出的坚强和隐忍精神,实现了日本人在大灾大难面前总能应对有理、有序、有情、有力。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

中国管理学发展阶段与趋势 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根溯源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改革开放前,中国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并改变了经济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真正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来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的经济建设战略,确定了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国管理学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学开始迅猛发展。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一1986年的萌芽期、1987年一1996年的重视期和1997年至今的发展期。这三个时期是管理学深化和演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绩效为主导的现代管理研究体制,萌芽期阶段在各方面都体现出这一特点。但是,在这个时期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专门研究管理学的机构、管理学期刊、文章、书籍和着作开始出现,国内学者开始了管理学的教育与研究,同时从国外引进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学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到了重视期,经过前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提出,使得管理学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管理学研究活动也日益丰富。首先表现为政府层面对管理学的高度重视。如果说萌芽期政府开始了对管理学关注的话,那么在重视期政府就是高度重视发展管理学了。政府开始注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更加注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国情。其次,在管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开始追朔国外管理学的研究本源,逐渐熟悉国际管理学权威期刊,不断增强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规范程度,实证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我国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另外,教育界和理论界也对管理学分外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制定了一些保障管理学地位的标准。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管理学更加壮大。发展期阶段是一个管理学学科体系不断完整、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阶段。管理学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管理学研究机构不断扩大,管理学学位教育开始变得多样化,我国学者与国外管理学学者交流增多,政府也设了一些管理学的重要奖项。 二、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管理学在近3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例如理论与实践分离等诸多与国际主流管理学相同的问题。其次是自身的独特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发展问题。第一,管理学过分西化忽视自身情况。中国仿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一系列诸如MBA、EMBA、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管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种类型。(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应急管理情况

公司应急管理工作 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迅速有效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援、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本工程的特点、重点、难点及风险点,我公司积极响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署,紧紧围绕今年公司安全生部管理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加强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并以“演练周”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通过演练,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由于上级领导有方,措施有力,公司上半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安全生产良好,实现了年初安全管理工作的即定目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应急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消除安全事故的影响,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公司建立健全了安全应急体系,强化了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和指挥,明确了应急处置的责任分工,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助理为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公司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协调各应急处置小组的关系;研究应急管理重大决策和部署;审批应急预案,决定实施应急预案,发布应急工作指令。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二个应急处置小组,办公室挂靠在工程部,部门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应急处置小组长为各部门主任及运维班组组长(值长),小组成员为各部门员工及运维人员,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逐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上半年,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制订了部分预案。为了提高公司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灾难和损失,建立了危险源清单,并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制定了应对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实行了重点监控。为了保证应急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了包括应急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等各项应急管理制度,各应急机构各司其职,从而保证了紧急情况发生时相关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得到及时落实。有效的防范,及时治理和消除安全患隐。 三、安全指标完成情况 1.没发生人身重伤事故; 2.没发生一般设备事故; 3.没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4.没发生重大责任性环境污染事故; 5.没发生职业病事件; 6.没发生管理缺陷造成的重大事故。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许德音周长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272004)的一部分。我们感谢刘学、武常歧、张维迎、张一弛、张志学以及《管理世界》两位编辑给我们的建议和鼓励,并感谢Anne S. Tsui与我们分享尚未完成的相关论文。

提要:我们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国内最近期的战略管理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通过检阅和甄别2003年度发表在《管理世界》与《南开管理评论》上的所有论文,我们确认了42篇与战略管理学相关的文章。我们从课题、类型、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由此总结出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判断在国内领先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战略管理学论文,尚不能通过主要国际管理学年会的匿名评审程序,更未达到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在理论、方法、和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我们就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文献评估、研究现状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ARCH IN CHINA: AN ASSESSMENT ABSTRACT: T his paper ass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a structured process, we identified 42 strategy-related articles in the 2003 issues of Management World and Nankai Management Review.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se sample articles led to a set of critiques based on such criteria as the topic, style, theory, and method. We concluded that strategy research in China was still in its infant stage in both theo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ate of the Field

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篇一:2013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设备部2013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迅速有效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援、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坑口公司的特点、重点、难点及风险点,设备部积极响应公司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年度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今年公司安全生部管理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加强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演练,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加强,应急处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由于公司领导管理有方,措施有力,设备部全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安全生产良好,实现了年初安全管理工作的即定目标。现将设

备部2013年度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应急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控制安全生产事故,消除安全事故的影响,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设备部建立健全了安全应急体系,强化了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和指挥,明确了应急处臵的责任分工,成立了以设备部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专业主管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设备部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协调各应急处臵小组的关系;研究应急管理重大决策和部署;审批应急预案,决定实施应急预案,发布应急工作指令。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二个应急处臵小组,办公室挂靠在设备部,部门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应急处臵小组长为设备部两个班长,小组成员为两个班组员工, 负责对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制定应急培训计划 2013年初,根据设备部实际情况,结合现场,制定了应急演练培训计划,如下: 2013年应急演练培训计划 三、应急管理及应急队伍的建设 设备部以贯彻落实公司文件精神为契机,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及应急队伍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设备部应急管理及应急队伍的建设步伐,做出了具体要求。 1、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积极推动应急队伍建设。要求各专业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建成部门需求的应急体系,最大程度的保障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抓好应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建设“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救援有力”的应急队伍为目标,切实加快应急队伍建设步伐。要建立健全部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对部门应急工作形势的研判,从部门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突发

近十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近十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作者:邱均平沈莹宋艳辉 来源:《现代情报》2019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直观了解国内外管理学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管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管理学更好地发展。[方法/过程]以CNKI期刊论文和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中2008-2017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利用CiteSpace对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作出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内管理学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创新、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国外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则集中于创新、领导、组织等;国内管理学的研究趋势是大数据的发展和价值共创的应用,国外管理学的研究趋势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应用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进展;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CiteSpace;知识图谱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2.003 〔中图分类号〕C93;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2-0017-09 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学科,自人类出现便有之。管理学产生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一开始就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归纳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而并非严谨的演绎方法[1]。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 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横跨數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知识领域。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 管理作为一项贯穿人类始终的活动,人们也对其做过各种研究。研究管理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可以为学科管理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过去人们对管理学的研究往往是阅读大量文献,根据文献内容对管理学的热点和趋势进行研究。例如黄德鸿等在对过去管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出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科学体系[2]。王玉等以7S结构作为区分标准,统计分析并归纳出国内外管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类型及相关研究方向[3]。近年来,得益于信息计量学的 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来对某一学科的发展作研究。例如姜春林等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4]。廖胜姣利用CiteSpace对国内管理学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探析[5],但只采用单一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会造成偏颇性和局限性。所以人们在以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始通过结合定量分析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例如王亮亮等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做出研究[6]。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