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篇一: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xt>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三)课程代码:15030100 15030101 (四)课程属性及模块:专业必修课(五)授课学院:理学院(六)开课学院:理学院(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万洪文,詹正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沈文霞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化学热力学基础》,李大珍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物理化学》,朱文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物理化学教程》(修订版),姚允斌,朱志昂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八)课程定位及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先行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适规律的理论归纳和定

量探讨,是后续专业知识深造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连接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桥梁。(九)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

对化学运动作理论和定量探讨。(2)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3)使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课程学分:6(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ii各3学分)

授课时数:108(3学时/周,一学年两学期完成)学时数的具体分配:

(十一)课程教学建议

1.初步掌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特点,理解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了解统计热力学的初步知识。

3.理解电现象与化学现象及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情况。

4.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以及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理解催化作用的共同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5.理解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能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十二)课程评价建议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学习态度、作业、课堂讨论及小组合作、期中考试等部分,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成绩的60%。(十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习题课、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答疑、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进行。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

了解物理化学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和特点,了解物理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重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和方法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1.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1.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1.3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1.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3学时基本要求:

初步了解热力学方法的特点,正确理解几个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状态函数的意义及其全微分性质。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并能运用于物理化学过程。熟练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容、等压和绝热过程中的△u、△h、q、w计算。

重点:

内能、焓、可逆过程、最大体积功等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内能、热、功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容、等压和绝热过程中△u、△h、q、w的熟练计算。主要内容:

2.1 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

2.3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性质,热力学平衡态,状态函数,状态方程,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2.4 热力学第一定律2.5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功与过程,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

2.6 焓2.7 热容

2.8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理想气体的cp与cv的关系,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2.9 carnot循环

carnot循环,热机效率,冷冻系数。

2.10 实际气体的内能和焓

2.11 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标准摩尔焓变。

2.12 hess定律2.13 几种热效应

化合物的生成焓,燃烧热,由键焓估算生成焓,离子生成焓等。

2.14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kirchhoff定律2.15 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

基本要求:

3.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3.2 热力学第二定律3.3

卡诺定理3.4 熵的概念

3.5 clausius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3.7 熵变的计算

等温过程熵的变化值,非等温过程熵的变化值。

3.9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3.10 helmholtz自由能和gibbs自由能3.11 变化的方向与平衡条件3.12 ?g的计算

物理过程的?g,化学过程的?g

3.13 几个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特性函数,maxwell关系及其应用,gibb自由能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3.14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6学时基本要求:

熟悉多组分系统组成的表示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定义;理解理想溶液、稀溶液与实际溶液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的理解并

【篇二:物理数据手册】

意义。因此,在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必须重视学习、掌握查阅文献数据的方法。由于发表、记载实验数据的书刊很多,在此仅介绍一些重要的手册和杂志,作为初学者的引导。物理化学数据手册分为一般和专用二种。

一、一般物理化学手册

这类手册归纳及综合了各种物理化学数据,是提供一般查阅用的。属于这类的有:

1.“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化学与物理学手册)

1913年出第一版,至今已出多版。robert c.weast担任该书主编达三十多年,第71版起改由david r.lide任主编.此书每年修订一

次,由美国crc(化学橡胶公司)新出一版,前有目录,后有索引,并附有文献数据出处,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从71版起,该书标题由原来的6个,调整改为16个标题,除保留原内容外,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每一新版都收录有最新发表的重要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2.“international critical tables of numerical data,physics,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物理、化学和工艺技术的国际标准数据表)

1926-1933年出版,共七大卷,另附索引一卷。所搜集的数据是1933年以前的,比较陈旧;但数据比较齐全,为一本常用的手册。i.c.t.原以法国的数据年表(tables annuelles)前五卷为基础,后来tables annuelles继续出版,自然就成为i.c.t.的补充。

3.“landolt bornstein”(第六版),德文全名为“zahlenwerte und funktionen aus physik,chemie,astronomie,geophysik und technik”(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物理及工艺技术的数据和函数)

郎-彭氏(l.b.)手册收集的数据较新、较全,因此在i. c.t.不能满足要求时,常可查阅郎-彭手册。这个手册系按物理性质先分成许多小节,如以上所引的目录所示。在每一小节中再按化合物分类,分类方法见各分册卷。

1961年该书开始出版新辑(l.b.neue serie),重新作了编排,名字改为

“landolt-boernstein zahlenwerte und funktionen aus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technik”(自然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和函数关系),到目前已陆续出版了五大类,50余卷,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第六版的卷i-iv已译成英文:

卷Ⅰ:原子和分子物理。

卷Ⅱ:各种聚集状态的物理性质。

卷Ⅲ:天文和地球物理。

卷Ⅳ:基本技术。

每卷又分为若干分册,例如第一卷有五个分册:

i/1: 原子和离子。

i/2:分子Ⅰ(核架)。

i/3:分子Ⅱ(电子层)。

i/4: 晶体。

i/5: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

第二卷有九个分册:

Ⅱ/1: 尚未出版。

Ⅱ/2a:多相体系平衡的热力学常数,蒸气压、密度、转化温度、冻点降低、沸点升高以及渗透压。

Ⅱ/2b和Ⅱ/2c: 溶液平衡。

Ⅱ/3:熔点平衡(相图),界面平衡的特征常数(表面电荷、接触角、水上的表面膜、吸附、色层、纸上色层)。

Ⅱ/4: 量热数据、生成热、熵、焓、自由能,有分子振动时热力学函数计算表,焦-汤效应,低温时的热磁效应和顺磁盐以及混合物溶液的热力学函数。

Ⅱ/5:未出版。

Ⅱ/6:金属和固体离子的电导,半导体,压电晶体的弹性,压力和介电常数、介电特性。

Ⅱ/7:电化体系的电导、电动势,电化体系中的平衡。

Ⅱ/8:光学常数,反射,磁光凯尔(kerr)效应,折光率、旋光、双折射,压电晶体的光学性质,法拉第效应,色散。

Ⅱ/9: 磁学性质,铁磁性,法拉第效应,凯尔效应、顺磁共振、核磁共振。

4.“handbook of chemistry”(化学手册)

lange主编,1934年出第一版,到1970年出第10版。从第11版(1973)起,手册更名为:“langes handbook of chemistry(蓝氏化学手册),改由john

a.dean主编。

该书包括数学、综合数据和换算表、原子和分子结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电

化学、有机化学、光谱学以及热力学性质等。该手册第13版(1985)已由尚久方等人译成中文版“蓝氏化学手册”,由科学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

6.“handbook of organic structure analysis(有机结构分析手册)

y. yukawa等编(1965)。该书内容有紫外、红外、旋光色散光谱;等张比容;质子碰共振和核四极矩共振;抗磁性;介电常数;偶极矩;原子间距,键角;键解离能;燃烧热、热化学数据;分子体积;胺及酸解离常数;氧化还原电势;聚合常数。

7.“chemical engineershandbook”(化学工程师手册)

第五版,r.h.perry和c.h.chilton主编(1973),为化学工程技术人员编辑的参考手册,附有各种物理化学数据,可供查阅参考

8.“handbook of data on organic compounds”(有机化合物数据手册)第2版,r.c. weast等编(1989)。

9.“jourmal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ference data(物理和化学参考资料杂志)

该刊自1972年开始,由美国化学会和美国物理协会负责出版。

10.“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化学和工程数据杂志) 1956年开始刊行,每年一卷共四本,每季度出一本。后改为双月刊。每本后面有“new data compilation”(新资料编纂),介绍各种新出版的资料、数据手册和期刊。

11.“tabl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stants”(物理和化学常数表) kaye 和laby编(1966)。

12.“handbook of chemical data”(化学数据手册)

f.w.atack编(1957)。这是一本袖珍手册,内容简明,介绍了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一些主要物理常数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部分,可供一般查阅。

13.《物理化学简明手册》

印永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该手册汇集了气体和液体性质、热效应和化学平衡、溶液和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的界面性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子光谱、晶体学等九部分,简明实用。

二、专用手册

(一)热力学及热化学

1 “selected values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化学热力学性质的数据选编),d. d.wagman等编(1981)。

2.“handbook of the thermodynamics of organic compounds”(有机化合物热力学手册),r.m.stephenson编(1987)。

3. “thermochemical data of pure substances”(纯物质的热化学数据),ihsan barin编(1989)。

4.“thermodynamic data for pure compounds”(纯化合物热力学数据),smith buford等编(1986)。

5.“sele cted values for the thermodynamc properties of metals and alloys”(金属和合金热力学性质的数据选编),ralph hultgren等编(1963)。

6.“the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of organic compounds”(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热力学),d.r.stull等编(1970)。

7.“thermochemistry of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有机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热化学),j.d.cox和g.pilcher编(1970)。

(二)平衡常数

1.“dissociation constants of organic acids in aqueous solution”(水溶液中有机酸的解离常数),g.kortiuem等编(1961)。

2.“dissociation constants of organic bases in aqueous solution”(水溶液中有机碱的解离常数),d.d.perrin等编(1965)。

3.“stability constants of metal-ion complex”(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1964),该手册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无机配位体,由l g.sillen编。

第二部分:有机配位体, 由a.e.martell编。

4.“instability constants of complex compounds”(络合物不稳定常数),yatsimirskii编(1960)。

5.“ionization constants of acids and bases”(酸和碱的解离常数),

a.albert编(1962)。

(三)溶液、溶解度数据

1.“solubility data series”(溶解度数据丛书),a.s.kerters主编,iupac数据出版系列中的一套丛书,包括各种气体、液体、固体在各种溶液中的溶解度,篇幅大,数据可靠,至1990年已出版42卷。

2.“physicochemical constants of binary system in concentrated

solutions”(浓溶液中二元体系的物理化学常数),共四卷,j. timmermans编(1959-1960)。

3.“solubilities of inorganic and metalorganic compounds”(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第四版;w.f.links编

4.“solubiliti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h.stephen 等编。

卷i:binary system(二元体系),1963年。

卷Ⅱ:ternary and multicomponent systems(三元和多组分体系),1964年。

5.“solvents guide”(溶剂手册),第二版,c. marsden编。

(四)气压、气-液平衡

1.“vapor pressure of organic compounds”(有机化合物蒸气压),j.earl jordan编(1954)。

2.“vapor-liquid equilibrium data”(气-液平衡数据),ju chin chu 编(1956)。

3.“azeotropic data(恒沸数据),lee h.horsely编(1962)。

4.“the vapor pressure of pure substances”(纯物质的蒸气压),boublik tomas编(1984)。

5.“vapor-liquid equilibrium data collection(气-液平衡数据汇编),

j.gmehling等编(1977),为chemistry data series(化学数据丛书)的第一卷。

(五)二元合金

1.“constitution of binary alloys”(二元合金组成),第二版,ax hansen等编(1958)

2.“binary alloy phase diagrams”(二组分合金相图),t. b. mascalski等编(1987)

(六)电化学

【篇三:2015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xt>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代码】: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大学二年级)【学时/学分】:48/3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有:热力学三大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一)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二)后续课程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药物化学等。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q、w、△u、△h、△s、△f和△g 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2、理想溶液的通性;稀溶液的依数性。

3、化学反应热力学。

4、相律;单组份系统的相图。

5、简单级数反应、阿累尼乌斯公式。

6、表面张力、附加压力、溶液吸附。

7、胶体的电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

(二)教学难点

1、q、w、△u、△h、△s、△f和△g的计算,可逆过程和状态函数的概念。

2、化学势和偏摩尔量。

3、相律中的独立组分数的确定。

4、反应机理的探索。

5、表面张力。

三、教学材料(一)推荐教材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沈文霞,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二)推荐参考书

1.物理化学,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五版)

2.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三版)

3.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李天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三)推荐网站(包括课程网站、专业网站等)四、本课程开设需要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条件

本课程用较多的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所以建议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授

课。

五、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包括考核方式及所占比例)

该科目为考试课

1.成绩评定总则:以百分制计算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最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总成绩满分100分,60分即获得该课程学分;

2.平时成绩评定:分作业、出勤、课堂表现、三部分,每部分各占10分(其中旷课率超过该课程教学时数1/4的,取消考试资格等实行一票否决制);

3.期末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学时:1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二、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

一、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二、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思考题】

一、物理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 学时

第一节热力学概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二、掌握热力学的特点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常见过程概念、状态函数、可逆过程。二、教学难点: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

一、热力学的特点和局限性二、基本概念

【思考题】

一、判断书中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习题中的过程特点。二、状态函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热和功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明确热和功只在体系与环境有能量交换时才有意义,熟知功和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二、掌握各种常见过程热和功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热和功等概念。二、教学难点:可逆过程的概念。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

一、热(一)定义

(二)常见过程热的计算二、功(一)定义

(二)常见过程功的计算

【思考题】

一、能否说系统含有多少热或功?为什么?

第三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二、掌握内能及其性质。

三、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经典说法和数学表达式。二、教学难点:内能。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经典说法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三、内能的性质

【思考题】

一、什么是第一类永动机?

二、判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一个系统若要对外做功,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

第四节等容热、等压热及焓

【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只是温度的函数,常见过程?u,?h 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只是温度的函数,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过程中的△u、△h、q和w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焓的性质。

【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启发式教学讲授。

【教学内容】

一、焦耳实验二、等容热

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第四版答案

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第四版答案 【篇一:5.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_习题及解答】ass=txt>目录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 质 ....................................................................................................... (2)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 律 ....................................................................................................... . (6)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 律 ....................................................................................................... .. (24)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 学 ....................................................................................................... . (51) 第五章化学平 衡 ....................................................................................................... .. (66) 第六章相平 衡 ....................................................................................................... (76) 第七章电化 学 ....................................................................................................... (85) 第八章量子力学基 础 ....................................................................................................... . (107) 第九章统计热力学初 步 ....................................................................................................... ...... 111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 学 ....................................................................................................... . (117)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1.1 物质的体膨胀系数 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

简明物理化学第四版答案

简明物理化学第四版答案 【篇一:网《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相关练习题及 答案】 txt>一、判断题: 1.只有在比表面很大时才能明显地看到表面现象,所以系统表面增大是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对大多数系统来讲,当温度升高时,表面张力下降。 3.比表面吉布斯函数是指恒温、恒压下,当组成不变时可逆地增大单位表面积时,系统所增加的吉布斯函数,表面张力则是指表面单位长度上存在的使表面张紧的力。所以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4.恒温、恒压下,凡能使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降低的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5.过饱和蒸气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新生成的微小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6.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决定于该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7.单分子层吸附只能是化学吸附,多分子层吸附只能是物理吸附。 8.产生物理吸附的力是范德华力,作用较弱,因而吸附速度慢,不易达到平衡。 10.由于溶质在溶液的表面产生吸附,所以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大于它在溶液内部的浓度。 11.表面活性物质是指那些加人到溶液中,可以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二、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比表面自由能的物理意义是,在定温定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引起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b) 表面张力的物理意义是,在相表面的切面上,垂直作用于表面上任意单位长度功线的表面紧缩力; (c) 比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量纲相同,单位不同; 2.在液面上,某一小面积s周围表面对s有表面张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表面张力与液面垂直; (b) 表面张力与s的周边垂直; (c) 表面张力沿周边与表面相切;

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第四版)上册答案完整版

一章气体的pVT关系 1.1 物质的体膨胀系数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 试推出理想气体的,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1.2 气柜内贮有121.6 kPa,27℃的氯乙烯(C2H3Cl)气体300 m3,若以每小时90 kg的流量输往使用车间,试问贮存的气体能用多少小时? 解:假设气柜内所贮存的气体可全部送往使用车间。 1.3 0℃,101.325kPa的条件常称为气体的标准状况,试求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解:将甲烷(M w=16g/mol)看成理想气体: PV=nRT , PV =mRT/ M w 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m/V= PM w/RT =101.32516/8.314273.15(kg/m3) =0.714 kg/m3 1.4 一抽成真空的球形容器,质量为25.0000g充以4℃水之后,总质量为125.0000g。若改充以25℃,13.33 kPa的某碳氢化合物气体,则总质量为 25.0163g。试估算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水的密度1g·cm3计算。 解:球形容器的体积为V=(125-25)g/1 g.cm-3=100 cm3 将某碳氢化合物看成理想气体:PV=nRT , PV =mRT/ M w M w= mRT/ PV=(25.0163-25.0000)8.314300.15/(1333010010-6) M w =30.51(g/mol)

1.5 两个容积均为V 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 100℃,另一个球则维持 0℃,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 因此, 1.6 0℃时氯甲烷(CH 3Cl )气体的密度ρ随压力的变化如下。试作p p -ρ 图,用外推法求氯甲烷的相对 分子质量。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_习题及解答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习题 及解答 目录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2)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6)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24)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51) 第五章化学平衡 (66) 第六章相平衡 (76) 第七章电化学 (85) 第八章量子力学基础 (107) 第九章统计热力学初步 (111)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17)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1.1 物质的体膨胀系数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 试推出理想气体的,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1.5 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100 °C,另一个球则维持0 °C,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 因此, 1.9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内,两侧分别有同温同压的氢气与氮气,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1)保持容器内温度恒定时抽去隔板,且隔板本身的体积可忽略不计,试求两种气体混合后的压力。 (2)隔板抽取前后,H2及N2的摩尔体积是否相同? (3)隔板抽取后,混合气体中H2及N2的分压立之比以及它们的分体积各为若干?解:(1)等温混合后 即在上述条件下混合,系统的压力认为。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体积怎样定义? (3)根据分体积的定义 对于分压 1.11 室温下一高压釜内有常压的空气,为进行实验时确保安全,采用同样温度的纯氮进行置换,步骤如下:向釜内通氮气直到4倍于空气的压力,尔后将釜内混合气体排出直至恢复常压。重复三次。求釜内最后排气至恢复常压时其中气体含氧的摩尔分数。 解:分析:每次通氮气后至排气恢复至常压p,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不变。 设第一次充氮气前,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充氮气后,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 为,则,。重复上面的过程,第n 次充氮气后,系统的摩尔分数为 , 因此 。 1.13 今有0 °C,40.530 kPa的N2气体,分别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van der Waals方程计 算其摩尔体积。实验值为。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篇一: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xt>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三)课程代码:15030100 15030101 (四)课程属性及模块:专业必修课(五)授课学院:理学院(六)开课学院:理学院(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万洪文,詹正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沈文霞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化学热力学基础》,李大珍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物理化学》,朱文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物理化学教程》(修订版),姚允斌,朱志昂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八)课程定位及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先行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适规律的理论归纳和定

量探讨,是后续专业知识深造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连接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桥梁。(九)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 对化学运动作理论和定量探讨。(2)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3)使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课程学分:6(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ii各3学分) 授课时数:108(3学时/周,一学年两学期完成)学时数的具体分配: (十一)课程教学建议 1.初步掌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特点,理解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了解统计热力学的初步知识。 3.理解电现象与化学现象及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情况。 4.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以及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理解催化作用的共同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5.理解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能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十二)课程评价建议

物理化学第四版答案印永嘉

物理化学第四版答案印永嘉【篇一: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xt>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三)课程代码:15030100 15030101 (四)课程属性 及模块:专业必修课(五)授课学院:理学院(六)开课学院:理 学院(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年《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物理化学》,万洪文,詹正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沈文霞等编,科学 出版社,2009年《化学热力学基础》,李大珍编,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2年《物理化学》,朱文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年 《物理化学教程》(修订版),姚允斌,朱志昂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八)课程定位及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它是从化学现象与 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 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先行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适规律的理论 归纳和定量探讨,是后续专业知识深造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也 是连接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桥梁。(九)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 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 对化学运动作理论和定量探讨。(2)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3)使学生 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习题答案第六章相平衡

第六章相平衡 6.1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相数P及自由度F。 (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2(g)成平衡; (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4)取任意量的NH3(g)和H2S(g)与NH4HS(s)成平衡。 (5)I2作为溶质在两不互溶液体H2O和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解:(1)C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2)C = 3 – 1 = 2, P = 3, F = C–P + 2 = 2 – 3 + 2 = 1. (3)C = 3 – 1 – 1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4)C = 3 – 1 = 2, P = 2, F = C–P + 2 = 2 – 2 + 2 = 2. (5)C = 3, P = 2, F = C–P + 1 = 3 – 2 + 1 = 2.

6.2已知液体甲苯(A)和液体苯(B)在90 C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 和

。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今有系统组成为的甲苯-苯混合物5 mol,在

90 C下成气-液两相平衡,若气相组成为 求: (1)平衡时液相组成及系统的压力p。

(2)平衡时气、液两相的物质的量 解:(1)对于理想液态混合物,每个组分服从Raoult定律,因此

(2)系统代表点 ,根据杠杆原理 6.3单组分系统的相图示意如右图。 试用相律分析途中各点、线、面的相 平衡关系及自由度。 解:单相区已标于图上。

物理化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1.1物质的体膨胀系数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 试推出理想气体的,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1.5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100 ?C,另一个球则维持0 ?C,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

因此, 1.9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内,两侧分别有同温同压的氢气与氮气,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1)保持容器内温度恒定时抽去隔板,且隔板本身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试 求两种气体混合后的压力。 (2)隔板抽取前后,H2及N2的摩尔体积是否相同? (3)隔板抽取后,混合气体中H2及N2的分压立之比以及它们的分体积各为若干? 解:(1)等温混合后

即在上述条件下混合,系统的压力认为。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体积怎样定义? (3)根据分体积的定义 对于分压 1.11 室温下一高压釜内有常压的空气,为进行实验时确保安全,采用同样温度的纯氮进行置换,步骤如下:向釜内通氮气直到4倍于空气的压力,尔后将釜内混合气体排出直至恢复常压。重复三次。求釜内最后排气至恢复常压时其中气体含氧的摩尔分数。 解:分析:每次通氮气后至排气恢复至常压p,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不变。 设第一次充氮气前,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充氮气后,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则,。重复上面的过程,第n次充氮气后,系统的摩尔分数为 ,

因此 。 1.13 今有0 ?C,40.530 kPa的N2气体,分别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van der Waals 方程计算其摩尔体积。实验值为。 解: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 气(附录七) 用van der Waals计算,查表得知,对于N 2 ,用MatLab fzero函数求得该方程的解为 也可以用直接迭代法,,取初值 ,迭代十次结果 1.16 25 ?C时饱和了水蒸气的湿乙炔气体(即该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分压力为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总压力为138.7 kPa,于恒定总压下冷却到10 ?C,使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答案

生物常识 1、遗传变异与特种演化是生物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基因的重组或突变 ) 2、鳄鱼流泪的原因是(鳄鱼的肾脏发育不完全,需要靠眼睛附近的腺体排除盐分 ) 3、人体消化道中很长的器官是(小肠)。 4、葡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西汉) 5、心脏血流方向是( 左心房→左心室→体循环→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左心房) 6、临床上以(血红蛋白值)作为判断贫血的依据。 7、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8、医学伦理学具体原则包括(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9、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0、(《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 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是利用了( 基因的多样性)。 12、红药水能否和碘酒一起使用( 不能,会有毒性物质产生 )? 13、人的泪水里的咸味是从哪里来的( 血液中来的 )? 14、建国后,我国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的图案是哪种动物( 猴 )? 15、坐长途车要注意揉搓小腿、大腿这是为防止( 脚浮肿 )? 16、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17、误食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可用于急救的解毒方法是(服用大量的牛奶或豆浆)。 18、( 单选题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标志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 A )。 A. 正圆形,意为保护 B. 椭圆形,意为安全 C. 正方形,意为安全 D. 长方形,意为保护 19、哪种维生素可促进钙的吸收( D )? 20、人体含水量很高的器官是(眼球) 。 21、具有止血功能的维生素是(维生素K)。 化学常识 1、被称为“化学的圣经”的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 )首先系统提出的。 2、蒸发时(吸热),结冰时(放热)。 3、物质构成的很小单元是(夸克和轻子)。 4、吃松花蛋时佐以(食醋),是为了减少松花蛋的涩味 5、电灯泡中加入少量(红磷),是为了防止灯丝氧化。 6、纯碱使馒头稀松多孔,是因为化学反应产生( 二氧化碳)。 物理科技 1、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 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60亿年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一次大爆炸。 2、宇航员在外太空中( 不会(没有空气作为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即使有声音也听不见);)听到声音。 3、光纤通讯为人类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巨大通信容量和超高速率。被称为“光纤之父”的是(高琨 )。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_习题及解答

第七章电化学 7.1 用铂电极电解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 A,经过15 min后,问:(1)在阴极上 能析出多少质量的?(2) 在的27 ?C,100 kPa下的? 解:电极反应为 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因此: 7.2 在电路中串联着两个电量计,一为氢电量计,另一为银电量计。当电路中通电1 h 后,在氢电量计中收集到19 ?C、99.19 kPa的;在银电量计中沉积 。用两个电量计的数据计算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解:两个电量计的阴极反应分别为 电量计中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对银电量计 对氢电量计

7.3 用银电极电解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测知在阴极上析出的,并知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减少了。求溶液中的和。解: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显然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的改变等于阴极析出银的量与从阳极迁移来的银的量之差: 7.4 用银电极电解水溶液。电解前每溶液中含。阳极溶解下来 的银与溶液中的反应生成,其反应可表示 为 总反应为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沉积了,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 其中含。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先计算是方便的。注意到电解前后阳极区中水的量不变,量的改变为 该量由两部分组成(1)与阳极溶解的生成,(2)从阴极迁移到阳极 7.5 用铜电极电解水溶液。电解前每溶液中含。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析出,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 中含。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同7.4。电解前后量的改变 从铜电极溶解的的量为 从阳极区迁移出去的的量为 因此, 7.6 在一个细管中,于的溶液的上面放入 的溶液,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面。令的电流直上而下通过该管,界面不断向下移动,并且一直是很清晰的。以后,界面在管内向下移动的距离相当于 的溶液在管中所占的长度。计算在实验温度25 ?C下,溶液中的 和。 解:此为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 7.7 已知25 ?C时溶液的电导率为。一电导池中充

物理化学第四版上册课后答案 天津大学 第三章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3.1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求 (1)热机效率; (2)当向环境作功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 解:卡诺热机的效率为 根据定义 3.5高温热源温度,低温热源。今有120 kJ的热直接从高温热源传给低温热源,龟此过程的。 解:将热源看作无限大,因此,传热过程对热源来说是可逆过程

3.6不同的热机中作于的高温热源及的低温热源之间。求下列三种情况下,当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时,两热源的总熵变。 (1)可逆热机效率。 (2)不可逆热机效率。 (3)不可逆热机效率。 解:设热机向低温热源放热,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 因此,上面三种过程的总熵变分别为。 3.7已知水的比定压热容。今有1 kg,10 C的水经下列三种不同过程加热成100 C的水,求过程的。(1)系统与100 C的热源接触。 (2)系统先与55 C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 C的热源接触。 (3)系统先与40 C,70 C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 C的热源接触。 解:熵为状态函数,在三种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

在过程中系统所得到的热为热源所放出的热,因此 3.8已知氮(N , g)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为 2 将始态为300 K,100 kPa下1 mol的N (g)置于1000 K的热源中, 2 求下列过程(1)经恒压过程;(2)经恒容过程达到平衡态时的 。 解:在恒压的情况下

在恒容情况下,将氮(N , g)看作理想气 2 体 将代替上面各式中的,即可求得所需各量 3.9始态为,的某双原子理想气体1 mol,经下列不同途径变化到,的末态。求各步骤及途径的。(1)恒温可逆膨胀;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部分习题解答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 习题解答 上册P94(热力学第一定律): 15.恒容绝热,ΔU=Q V =0 ΔU=ΔU Ar +ΔU Cu =(nC V ,m ΔT)Ar +(nC p,m ΔT)Cu =4(20.786-R)(T -273.15)+2×24.435(T -423.15)=0 T=347.38K ΔH=ΔH Ar +ΔH Cu =(nC p,m ΔT)Ar +(nC p,m ΔT)Cu =4×20.786(347.38-273.15)+2×24.435(347.38-423.15)=2469J 19.恒压绝热,ΔH=Q p =0 ΔH=ΔH A +ΔH B =(nC p,m ΔT)A +(nC p,m ΔT)B =2×2.5R(T -273.15)+5×3.5R(T -373.15)=0 T=350.93K W=ΔU=ΔU A +ΔU B =(nC V ,m ΔT)A +(nC V ,m ΔT)B =2×1.5R(350.93-273.15)+5×2.5R(350.93-373.15)= -369.2J 35.(1) Δr H ?m =Δf H ?m,酯+2Δf H ?m,水-2Δf H ?m,醇-Δf H ?m,氧 = -379.07+2(-285.83)-2(-238.66)-0= -473.41kJ .mol -1 (2) Δr H ?m =2Δc H ?m,醇+Δc H ?m,氧-Δc H ?m,酯-2Δc H ?m,水 =2(-726.51)+0-(-979.5)-0= -473.52 kJ .mol -1 37.由 HCOOCH 3+2O 2==2CO 2+2H 2O Δc H ?m,酯=Δr H ?m =2Δf H ?m,二氧化碳+2Δf H ?m,水-Δf H ?m,酯 Δf H ?m,酯=2Δf H ?m,二氧化碳+2Δf H ?m,水-Δc H ?m,酯 =2(-393.509)+2(-285.83)-(-979.5)= -379.178 kJ .mol -1 由 HCOOH+CH 3OH==HCOOCH 3+H 2O Δr H ?m =Δf H ?m,酯+Δf H ?m,水-Δf H ?m,酸-Δf H ?m,醇 = -379.178+(-285.83)-(-424.72)-(-238.66)= -1.628 kJ .mol -1 P155(热力学第二定律): 1. (1) η=1-T 2/T 1=1-300/600=0.5 (2) η= -W/Q 1 Q 1= -W/η=100/0.5=200kJ 循环 ΔU=0,-W=Q=Q 1+Q 2 -Q 2=Q 1+W=200-100=100kJ 10.理想气体恒温 ΔU=0,ΔS 系统=nR ln (p 1/p 2)=1×8.3145ln (100/50)=5.763J .K -1 (1) Q= -W=nRT ln (p 1/p 2) =1×8.3145×300ln (100/50)=1729J 可逆 ΔS 总=0 (2) Q= -W=p ex ΔV=22 111247J 2 nRT nRT p nRT p p - = =?? ???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

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宏观系统的热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及其转换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热力学共有三个基本定律: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都是人类经验的总结。第一、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主要基础。 化学热力学是用热力学基本原理研究化学现象和与化学现象相关的物理现象 根据第一定律计算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根据第二定律判断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热力学方法和局限性 ?热力学的方法是一种演绎的方法,它结合经验所得到的几个基本定律,讨论具体对象的宏观性质.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数量分子的集合体,所得到的结论具有统计意义,只反应它的平均行为,而不适宜于个别分子的个体行为. ?热力学方法的特点: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反应进行的机理. ?热力学方法的局限:可能性与可行性;变化净结果与反应细节;宏观了解与微观说明及给出宏观性质的数值; ?热力学具有极其牢固的实验基础,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几个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在科学研究时必须先确定研究对象,把一部分物质与其余分开,这种分离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这种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亦称为物系或体系。 ?环境与系统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或影响所能及的部分称为环境或外界。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边界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系统分类 ?热力学上因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不同而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又有物质的交换;?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间只有能量的交换没有物质的交换; ?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间既无能量又无物质的交换。?注意:系统+环境=孤立系统。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物理化学印永嘉版答案 【篇一: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xt>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三)课程代码:15030100 15030101 (四)课程属性 及模块:专业必修课(五)授课学院:理学院(六)开课学院:理 学院(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年《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物理化学》,万洪文,詹正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沈文霞等编,科学 出版社,2009年《化学热力学基础》,李大珍编,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2年《物理化学》,朱文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年 《物理化学教程》(修订版),姚允斌,朱志昂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八)课程定位及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它是从化学现象与 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 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先行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适规律的理论 归纳和定量探讨,是后续专业知识深造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也 是连接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桥梁。(九)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 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 对化学运动作理论和定量探讨。(2)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3)使学生 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

物理化学第七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七章电化学 7.1用铂电极电解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 A,经过15 min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2) 在的27 ?C,100 kPa下的? 解:电极反应为 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因此: 7.2在电路中串联着两个电量计,一为氢电量计,另一为银电量计。当电路中通电1 h后, 在氢电量计中收集到19 ?C、99.19 kPa的;在银电量计中沉积。用两个电量计的数据计算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解:两个电量计的阴极反应分别为 电量计中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对银电量计

对氢电量计 7.3用银电极电解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测知在阴极上析出的,并知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减少了。求溶液中的和。 解: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显然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的改变等于阴极析出银的量与从阳极迁移来的银的量之差: 7.4用银电极电解水溶液。电解前每溶液中含。阳极溶解下来的银与溶液中的反应生成,其反应可表示 为 总反应为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沉积了,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中 含。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先计算是方便的。注意到电解前后阳极区中水的量不变,量的改变为

该量由两部分组成(1)与阳极溶解的生成,(2)从阴极迁移到阳极 7.5用铜电极电解水溶液。电解前每溶液中含。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中析出,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其中含 。试计算溶液中的和。 解:同7.4。电解前后量的改变 从铜电极溶解的的量为 从阳极区迁移出去的的量为 因此,

7.6在一个细管中,于的溶液的上面放入的溶液,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面。令的电流直上而下通过该管,界面不断向下移动,并且一直是很清晰的。以后,界面在管内向下移动的距离相当于的溶液在管中所占的长度。计算在实验温度25 ?C下,溶液中的和。 解:此为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 7.7已知25 ?C时溶液的电导率为。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液,在25 ?C时测得其电阻为。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同样体积的质量浓度为 的溶液,测得电阻为。计算(1)电导池系数;(2)溶液的电导率;(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解:(1)电导池系数为 (2)溶液的电导率 (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习题答案

第七章电化学 7.1 用铂电极电解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 A,经过15 min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2) 在的27 ℃,100 kPa下的? 解:电极反应为 电极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因此: 7.2 用Pb(s)电极电解Pb(NO3)2溶液,已知溶液浓度为每1g水中含有Pb(NO3)21.66×10-2g。 7.3 用银电极电解溶液。通电一定时间后,测知在阴极上析出的,并知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减少了。求溶液中的和。 解: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显然阴极区溶液中的总量的改变 等于阴极析出银的量与从阳极迁移来的银的量之差:

7.4 已知25 ℃时溶液的电导率为。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液,在25 ℃时测得其电阻为。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同样体积的质量浓度为的溶液,测得电阻为。计算(1)电导池系数;(2)溶液的电导率;(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解:(1)电导池系数为 (2)溶液的电导率 (3)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7.5 25 ℃时将电导率为的溶液装入一电导池中,测得其电阻为。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的溶液,测得电阻为。利用表7.3.2中的数据计算的解离度及解离常熟。 解:查表知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为 因此,

7.7 已知25 ℃时水的离子积,、和的分别等于 ,和。求25 ℃时纯水的电导率。 解:水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为 纯水的电导率 7.10 电池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为 (1)写出电池反应;(2)计算25 ℃时该反应的以及电池恒温可逆放电时该反应过程的。 解:(1)电池反应为 (2)25 ℃时

因此, 7.20 在电池中,进行如下两个电池反应: 应用表7.7.1的数据计算两个电池反应的。 解: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计量式无关,因此 7.13 写出下列各电池的电池反应。应用表7.7.1的数据计算25 ℃时各电池的电动势、各电池反应的摩尔Gibbs函数变及标准平衡常数,并指明的电池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解:(1)电池反应 根据Nernst方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